长白山地区赏花蝴蝶初探

长白山地区赏花蝴蝶初探

一、长白山地区访花蝴蝶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施莹,张华麟,关西越,史佳琦,吴新毅,刘生冬,刘世明[1](2020)在《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评价地表甲虫在维持苔原生境的作用,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地表甲虫的物种组成及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2005—2007年,在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利用陷阱法采集"常绿灌丛"亚带和"半荒漠"亚带的地表甲虫,共采集723头,隶属于11科,41种,步甲科和埋葬甲科为优势类群。"常绿灌丛"亚带中地表甲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都高于"半荒漠"亚带,地表甲虫的物种数、个体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是7月和8月远高于其他月份。长白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地表甲虫的多样性较低,步甲科和埋葬甲科具有相对较强的适应能力。地表甲虫的活跃高峰期相对较长,集中在7月和8月,显示出其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刘生冬,孟昕,尚军烨,杨明玥,孟庆繁,高文韬,王戈戎[2](2019)在《长白山苔原带昆虫群落组成与时间动态》文中指出【目的】苔原是一种极地景观类型,本研究调查了长白山苔原带昆虫的物种组成与时间动态,以期为苔原带昆虫保护以及昆虫与苔原植物协同进化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2005-2007年每年6-9月,在长白山北坡、西坡苔原带利用网捕、灯诱、巴氏罐法采集昆虫标本。【结果】2005-2007年从长白山苔原带共获得昆虫标本4 634头,隶属于11目105科550种,其中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种类和个体数量较为丰富,这4个类群的物种数与个体数的最高峰都出现在7月份。对应分析显示,鳞翅目昆虫对7月份,鞘翅目昆虫对8和9月,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对6月的适应性较强。苔原带7月份昆虫的物种数(382种)、个体数(2 571个个体)和多样性指数(4.673)都最高,物种数和个体数在9月份最低,仅22种265个个体。不同月份昆虫的物种数与个体数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992)。不同月份间昆虫的相似性低(相似性系数<0.20)。【结论】长白山苔原带昆虫多样性较低,7月为昆虫的活跃高峰期,9月昆虫的个体数和物种数均较少。鳞翅目昆虫的物种最丰富,对7月份气侯的适应性相对较强,鞘翅目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强于其他类群,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刘生冬,孟庆繁,李燕,赵红蕊,程广有,刘音,高文韬[3](2018)在《长白山西坡苔原带不同亚带的昆虫群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查清了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昆虫的物种组成,以及优势类群对"灌丛"和"荒漠"2个亚带的适应性,对评价昆虫在维持苔原生境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05—2007年,在西坡高山苔原带利用网捕、灯诱、巴氏罐法系统地采集昆虫标本,共采集昆虫标本2 815头,隶属于11目84科343种,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双翅目(Diptera)是优势类群。其中,"灌丛"亚带中昆虫科数、物种数、个体数都高于"荒漠"亚带,不同月份2个亚带昆虫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7月、8月、6月、9月。不同月份2个亚带均匀度变化差异较大,相似性均较低。不同的优势类群在2个亚带的分布具有较大差异。高山苔原带"灌丛"亚带和"荒漠"亚带植被组成和自然环境条件差异较大,鳞翅目昆虫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主要分布在"灌丛"亚带,"荒漠"亚带中的物种数量较少。鞘翅目昆虫由于自身特点,对海拔较高的"荒漠"亚带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物种数量相对较多。多数昆虫存在向高海拔地区扩散的行为,这对高山苔原植被的繁衍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王志明,王选遥,史丽雯[4](2017)在《吉林省弄蝶Hesperiidae记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道了吉林省目前已知弄蝶科4亚科19属28(亚)种,并描述这些弄蝶物种在吉林省分布区域、栖境、寄主和习性。

施莹,孟庆繁,刘生冬[5](2017)在《北极及长白山苔原带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苔原是冷湿型极地自然景观类型,全世界现代苔原仅分布于北半球.综述北极苔原带昆虫的物种组成:部分苔原带种类存在较明显的形态适应,北极苔原带温度和紫外线对昆虫有较大影响,较低温度和较短的生长季节是导致昆虫多样性较低和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当温度升高时昆虫能快速扩散到北极苔原带;综述长白山苔原带昆虫种类组成,侵入种及侵入原因,直翅目蝗虫种群适应变化和天牛、食蚜蝇、蝶类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习性等研究进展.

张雯雯[6](2011)在《蝴蝶蜜源及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蝴蝶是重要的观赏昆虫,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锤角亚目(Rhopalocera)。蝴蝶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能帮助植物传粉、提高杂交优势,这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方面有很大作用。植食性昆虫的繁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寻找到理想的寄主植物和获得足够的营养,蝴蝶找寻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的行为除了受视觉因素的影响外,嗅觉在蝴蝶取食和产卵行为中也有很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蝴蝶的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的挥发物成分进行研究,找出对其有吸引作用的化学成分以达到吸引蝴蝶的目的,从而充分利用蝴蝶的经济、生态、观赏和科研价值。本研究对蝴蝶成虫的蜜源植物及寄主植物的挥发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初步筛选的6种挥发性组分及其组合进行了诱集效果测定,主要结果如下:实地观察蝴蝶的蜜源植物与非蜜源植物与蝴蝶的取食关系中发现,所选的7种蝴蝶的在不同植物上的访问次数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马缨丹上的访问次数最高,占到7种蝴蝶总访问次数的34.2%。相同时间段内记录到的7种蝴蝶的总访问次数以金斑蝶最高,占7种蝴蝶访问次数的30.93%。利用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法捕集蝴蝶的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的挥发物,并采用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ATD-GC/MS)分析各植株挥发性物质组成及相对含量,通过对挥发物组分的分析发现主要包括烯烃类、醛类、醇类、酯类等几个大类,其中烯烃类的分布最广泛,主要为萜烯类,在所选的25种植物挥发物中仅有1种不含该类化合物,且烯烃中的α-蒎烯仅在马利筋和马兜铃的挥发物中未检测到。对蝴蝶的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的挥发物组分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选择有代表性的α-蒎烯、辛醛、苯甲醛、水杨酸甲酯、松油醇和桉树脑6种化学成分。将6种成分单独或者组合后添加到蔗糖溶液中进行行为验证,不同化合物上蝴蝶的访问次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总体来看,在单一化合物试验中,蝴蝶对桉树脑和α-蒎烯的访问次数相对要高,其中在桉树脑上的访问次数占金斑蝶总访问次数的25.53%。化合物组合试验中,α-蒎烯和α-蒎烯与桉树脑组合的吸引效果比较好,金斑蝶对α-蒎烯与桉树脑组合的访问次数最高,占总访问次数的26.17%,其次对α-蒎烯与水杨酸甲酯组合的访问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13.72%。经过验证分析得出,单一化合物中,α-蒎烯、桉树脑、水杨酸甲酯和辛醛对金斑蝶的吸引效果较好;化合物组合中,α-蒎烯与桉树脑组合和α-蒎烯与水杨酸甲酯组合对金斑蝶的吸引效果优于其他化合物组合。

龙见坤,罗庆怀,潘盛波,忙定泽,舒敏,张志燕[7](2010)在《贵阳市区金叶女贞上访花食蚜蝇物种多样性及访花行为研究》文中指出2008~2009年在贵阳市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开花期对访花食蚜蝇进行调查,共发现在金叶女贞上采食花蜜的食蚜蝇28种,隶属于2亚科17属,其中贵州新纪录14种;比较4个不同环境中的访花食蚜蝇多样性,高低依次为:河滨公园、省委大院、师大宝山校区和青云路,其中植被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而人的活动频繁程度则影响其均匀度。不同环境下访花食蚜蝇的相对密度、访花频率、花序上滞留时间和花序受访频率的值最大的分别是2.225±0.171头/m2(师大宝山校区)、12.633±8.227朵/min(省委大院)、91.314±88.666s(河滨公园)及1.633±1.245头/min(师大宝山校区),除了食蚜蝇自身所决定的访花频率和在花序上滞留时间差异不显着之外,其它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访花数量分别于上午10:00~11:00和下午15:00~16:00出现大小两个峰值。

尚利娜[8](2010)在《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与蜜源植物的协同适应》文中提出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植物花的结构不断变得复杂,颜色不断变得鲜艳,花中具有花蜜和花粉,大多数花具有香味,这些特征使植物向着更有利于招引昆虫的方向发展,而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向着便于采蜜传粉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植物和昆虫之间产生了精巧而微妙的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关系。本论文以长白山地区为研究范围,对主要蜜源植物与四类重要访花昆虫类群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进行了研究,包括:主要蜜源植物花部综合特征(花的结构、颜色、花粉形态及花的气味)与重要访花昆虫类群的适应关系;重要访花昆虫类群外部形态(口器、携粉足等)、内部系统(消化道的形态结构)、微观结构(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分布规律)与昆虫访花行为的适应关系。本研究可为开发新型昆虫引诱剂及授粉昆虫在设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1)对长白山地区12个市、县、镇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共计22个样地内的访花昆虫进行了野外采集、标本鉴定和文献检索,共获得访花昆虫452种,隶属于10目、74科、283属。其中,膜翅目蜜蜂科(蜜蜂属和熊蜂属)和隧蜂科昆虫、双翅目食蚜蝇科昆虫、鞘翅目天牛科(花天牛亚科)昆虫和鳞翅目蝶类昆虫为长白山地区重要访花昆虫类群。(2)对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访花昆虫类群调查显示,菊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蝶类昆虫;蔷薇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熊蜂属、鞘翅目花天牛亚科和鳞翅目蝶类昆虫;毛茛科、唇形科、豆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昆虫;百合科、石竹科植物的访花昆虫类群为鳞翅目蝶类昆虫;伞形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熊蜂属和鞘翅目花天牛亚科昆虫;败酱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双翅目昆虫;蓼科、罂粟科和牻牛儿苗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柳叶菜科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和鳞翅目蝶类昆虫。(3)对四类重要访花昆虫偏爱的蜜源植物的花朵形态及颜色分析显示,熊蜂偏爱访问具有圆锥花序、总状花序和聚伞花序的花;花冠类型以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为主;花色艳丽,常为黄色或蓝紫色。天牛访问的花多为圆锥、伞形、聚伞和伞房花序;花冠类型以辐射对称为主,多为旋转状或坛状,而非管状或唇形花;具有大量的雄蕊和花粉,通常缺少花蜜;由于天牛通常缺乏对颜色的洞察力,主要访问白色和黄色等淡色花,很少访问红色或紫色花。食蚜蝇偏爱访问具有头状花序和伞形花序的花朵;由于其喙管较长,可以访问筒形花,吸食花基部的蜜汁;对花色的选择能力较强,但多访问白色和黄色的花朵。蝶类偏爱访问具有头状花序和总状花序,色泽鲜艳的花朵。(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花粉形态,并分析了花粉形态与四类重要访花昆虫类群的关系。结果表明,熊蜂属昆虫和花天牛亚科昆虫偏爱访问的蜜源植物均具有长球形花粉,花粉粒较大,P/E值大于1.14,具三孔沟,表面具有网状纹饰。食蚜蝇科和蝶类昆虫对蜜源植物的花粉要求不高。(5)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长白山地区11种主要蜜源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成分,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蜜源植物花乙醇提取物成分在菊科、蔷薇科、伞形科、柳叶菜科和豆科之间未表现出显着的特异性,主要物质为酸类化合物,其次是酮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11种花乙醇提取物成分中均含有1–羟基–2–丙酮、乙酸、甲酸、顺式–9,12–十八碳二烯酸和苯酚,且这些成分的含量分别在提取物总含量中具有相似的比例关系。可以推测这些成分对访花昆虫具有引诱作用。但对昆虫产生引诱性的是这些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综合效果,还是其中的某一种物质起着主要的引诱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6)通过对访花昆虫类群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研究显示:①熊蜂较为粗壮;全身密被长而整齐的毛,能粘有大量花粉;嚼吸式口器,中唇舌较长,能从深花冠花的正中吸食花蜜;具有花粉筐,后足基胫节内表面具毛刷,能够携带大量花粉。②复眼通常较大并有很多小眼,使其能顺利地搜索到所需的寄主植物;翅发达且常有色,触角相对较长,通常丝状或锯齿状,多数位于头部顶端而非侧面,为花天牛携带花粉进行大范围的转移提供了可能。③食蚜蝇类可通过体毛粘附花粉;舐吸式口器能分泌涎液稀释浆状的花蜜以便自身的吸收;跗节具有化学感受器,对含糖液汁敏感。④蝶类为虹吸式口器,善于吸食花蜜;具有较发达的足,访花时常抓附于花上,粘有大量的花粉;视觉发达,倾向于访问色泽鲜艳的花朵。对于访花昆虫适于访花特征的研究,将有利于挖掘新的授粉昆虫。(7)熊蜂属昆虫、花天牛亚科昆虫、食蚜蝇科昆虫和蝶类昆虫的消化道均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熊蜂属昆虫的蜜囊明显,内壁形成纵横的褶皱,容积较大,能够容纳大量蜜汁。中肠较粗,内壁由多条纵嵴组成,在嵴上有许多突起,能够增加中肠的表面积,有助于中肠消化液的分泌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花天牛亚科昆虫取食花粉和花瓣,嗉囊和中肠的内壁形成了许多乳状的盲囊。食蚜蝇科昆虫和蝶类昆虫主要取食花蜜等液体食物,其嗉囊内壁和中肠内壁较为平滑,主要起吸收的作用。(8)熊蜂属昆虫触角上具有毛形感受器(A、B、C/ D)、锥形感受器(A、B)、腔锥形感受器、板形感受器和Bohm’s鬃毛;花天牛亚科昆虫触角上具有毛形感受器(Ⅰ、Ⅱ、Ⅲ)、刺形感受器(Ⅰ、Ⅱ、Ⅲ、Ⅳ)、锥形感受器(Ⅰ、Ⅱ、Ⅲ)和Bohm’s鬃毛;食蚜蝇科昆虫触角上具有毛形感受器(Ⅰ、Ⅱ)和大量微毛;蝶类昆虫触角上具有鳞形感受器、星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A、B)。毛形感受器为四类访花昆虫类群触角上共有的感受器类型,通常作为机械力感受器,因而可以推断其对于访花昆虫在花朵上的栖息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四类访花昆虫类群还各具有特异的感受器类型,推断其对识别特异花朵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访花昆虫与植物的紧密联系,为了阐明不同类群嗅觉感受器的功能及作用,还需进一步对触角感受细胞的电生理学进行研究。

吴松林[9](2010)在《《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甲骨学、敦煌学和红学三大显学为代表的汉学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红学的原始文本《红楼梦》在描写中国家庭方面孤怀闳识,大义微言,穷尽形相,“足与二十四史方驾。”从先秦到清代,数不尽的名门显贵遭到了贾府同样的命运,甚至是祸灭九族;然而,所有的人间悲剧都因为笔语的缺失而湮没在历史的尘沙里面。唯有《红楼梦》,以它的魅力文字刻录了几千年以来华夏各民族阵痛骨髓的毁灭。现代作家张爱玲有三恨,其中之一就红楼未完,代表了作品问世以来广大读者的普遍痛憾心理。如果全书不存在第二作者,可想而知又将是什么样一种情形。即便是续作,一部书成就一门学科,也是奇迹了。后世的誉美之辞不是空穴来风,作为显学,它具有鲜明的特征、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因此,本课题放在以民族学为主体的这个一级学科下进行观照和审视,透过时空向人们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满族习俗,从《红楼梦》里面剪切出满族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并特别反向还原出满族独具特色的饮食、嫁娶、起居、服饰、娱乐等标志性习俗,是继承和弘扬中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另外,通过对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继而阐明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的内容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涵盖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述满族族群意识,界定满族族群意识的内涵和特征,从历时角度分析作者曹雪芹的谱系衍变,得出曹雪芹满族族群认同意识的取向,证明《红楼梦》是能够代表满族文化的不朽作品。二是从满族生计方式这个角度证明满族家庭是靠什么生活的,怎么生活的。支持研究有以下几点,即满族家庭的经济结构;满族家庭的收入来源;满族家政管理,其中详细论述家族结构、经济管理范式、女性地位、劳役用工和家风导向;物态文化,即满族衣食住行,本节分别详细描述各自习俗特征,是全文的重心所自。三是从满族人生礼俗这个角度切入独具特色的满族习俗。支持研究的支点包括三个方面,即婚姻礼俗,论述满族早期的婚姻制度和满族婚娶程式;生育礼俗,列举满族的生育观念、分娩与月房、婴儿祝吉礼,之后是儿童的培育观,教育作为满族的意识形态决定着满族的生存方式;丧葬礼俗,阐释丧葬观和丧葬程序,从生命的起止这个线索出发,透视出满族自然人生。四是从满族社会生活礼俗这个角度阐述满族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特征。支持研究的包括旗人心理特征、旗人语言、人际礼仪、岁时节庆、寿辰特征、游艺娱乐等。通过满族人日常行为举止,来说明这个民族和其他民族有什么不同,进而证明满族是独立存在的群体。五是从满族信仰民俗这个角度出发,论述主宰本民族精神领域的信仰特质。支持研究的包括《红楼梦》中的神话传说、萨满教的影响、佛教的影响、道教的影响、儒家的影响、物象崇拜等几个部分。上述五个不同角度,层层论述具有代表性的满族习俗,《红楼梦》则正是承载和传达这种习俗的主体媒质。

杜秀娟,任炳忠,吴艳光,宋丽文[10](2009)在《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下访花食蚜蝇群落的差异》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垂直面取样法,对中国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下访花食蚜蝇群落的物种组成、多度、丰富度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选择了不同垂直带的两个样地,分别位于800~1100m和1750~2150m;每个样地选取3种生境类型,每一生境类型采样面积为20m×20m。252组调查数据表明,共采到访花食蚜蝇42种2540个体。不同海拔生境访花食蚜蝇的组成、多度、丰富度及多样性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低海拔样地内不同生境访花食蚜蝇的群落相似性高于高海拔样地;低海拔样地访花食蚜蝇的多度高于高海拔样地,而物种丰富度低于高海拔样地;不同生境类型访花食蚜蝇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但高海拔样地与低海拔样地多样性差异不显着;过渡林生境(岳桦林带)与次生林生境(针阔混交林带Ⅱ)中访花食蚜蝇的多样性较高。保护珍稀植物物种的人工植物花园访花食蚜蝇多样性仅次于过渡林生境(岳桦林带)与次生林生境(针阔混交林带Ⅱ),保护作用显着。

二、长白山地区访花蝴蝶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白山地区访花蝴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情况
    2.2 调查时间
    2.3 标本采集与鉴定
    2.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表甲虫物种组成
    3.2 不同月份地表甲虫多样性
        3.2.1 不同月份地表甲虫物种组成
        3.2.2 不同月份地表甲虫物种数和个体数累积变化
        3.2.3 不同月份地表甲虫对应分析
        3.2.4 不同月份地表甲虫丰富度和多样性
        3.2.5 不同月份各亚带地表甲虫物种数和个体数
4 讨 论

(2)长白山苔原带昆虫群落组成与时间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昆虫群落调查方法
        1.3.1 网捕法:
        1.3.2 灯诱法:
        1.3.3 巴氏罐诱法:
    1.4 标本鉴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长白山苔原带昆虫群落结构
        2.1.1 苔原带昆虫群落物种组成:
        2.1.2 苔原带昆虫种-多度分布:
    2.2 长白山苔原带不同月份昆虫群落组成
        2.2.1 苔原带不同月份昆虫群落组成:
        2.2.2 苔原带不同月份优势类群对应分析:
        2.2.3 苔原带不同月份昆虫多样性变化:
        2.2.4 苔原带不同月份昆虫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
3 结论与讨论

(3)长白山西坡苔原带不同亚带的昆虫群落(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调查时间
    2.3 采集方法
    2.4 标本鉴定及保存
    2.5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坡苔原带昆虫群落组成
    3.2 不同亚带昆虫群落组成
        3.2.1 不同亚带昆虫组成
        3.2.2 不同亚带昆虫种-多度分布
        3.2.3 不同亚带昆虫群落分布特点
    3.3 苔原带昆虫群落时间变化
        3.3.1 昆虫多样性变化
        3.3.2 昆虫群落相似性
4 结论与讨论

(4)吉林省弄蝶Hesperiidae记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分类方法
2 物种记述
    2.1 竖翅弄蝶亚科Coeliadinae Evans,1937
        2.1.1 雕形伞弄蝶指名亚种Bibasis aquilina aq-uilina(Speyer,1879)
    2.2 花弄蝶亚科Pyrginae Burmeister,1878
        2.2.1 黑弄蝶指名亚种Daimio tethys tethys(Ménétriés,1857)
        2.2.2 深山珠弄蝶指名亚种Erynnis montanus montanus(Bremer,1861)
        2.2.3 波珠弄蝶Erynnis popoviana(Nordmann,1851)
        2.2.4 双带弄蝶Lobocla bifasciata(Bremer et Grey,1780)
        2.2.5 吉点弄蝶Muschampia gigas(Bremer,1864)
        2.2.6 北方花弄蝶Pyrgus alveus(Hübner,1803)
        2.2.7 花弄蝶指名亚种Pyrgus maculatus macu-latus(Bremer&Grey,1853)
        2.2.8 锦葵花弄蝶指名亚种Pyrgus malvae mal-vae(Linnaeus,1758)
        2.2.9 蛱型飒弄蝶指名亚种Satarupa nymphalis nymphalis(Speyer,1829)
        2.2.1 0 欧饰弄蝶中国亚种Spialia orbifer lugens(Staudinger,1866)
    2.3 链弄蝶亚科Heteropterinae Aurivillius,1925
        2.3.1 白斑银弄蝶指名亚种Carterocephalus dieckmanni dieckmanni Graeser,1888
        2.3.2 银弄蝶指名亚种Carterocephalus palae-mon palaemon(Pallas,1771)
        2.3.3 黄翅银弄蝶Carterocephalus silvicala(Meigen,1829)
        2.3.4 链弄蝶Heteropterus morpheus(Pallas,1771)
        2.3.5 小弄蝶Leptalina unicolor(Bremer&Grey,1852)
    2.4 弄蝶亚科Hesperiinae Latreille,1809
        2.4.1 河伯锷弄蝶指名亚种Aeromachus inachus inachus(Ménétriès,1859)
        2.4.2 弄蝶指名亚种Hesperia comma comma(Linnaeus,1758)
        2.4.3 宽边赭弄蝶Ochlodes ochracea(Bremer,1861)
        2.4.4 白斑赭弄蝶指名亚种Ochlodes subhyalina subhyalina(Bremer&Grey,1853)
        2.4.5 小赭弄蝶指名亚种Ochlodes venata venata(Bremer&Grey,1853)
        2.4.6 曲纹黄室弄蝶指名亚种Potauthus flavus flavus(Murray,1875)
        2.4.7 直纹稻弄蝶指名亚种Parnara guttata guttata(Bremer&Grey,1853)
        2.4.8 山地谷弄蝶Pelopidas jansonis(Butler,1878)
        2.4.9 透纹孔弄蝶指名亚种Polytremis pellucida pellucida(Murray,1875)
        2.4.1 0 刺纹孔弄蝶Polytremis zina(Evans,1932)
        2.4.1 1 豹弄蝶指名亚种Thymelicus leoninus le-oninus(Butler,1878)
        2.4.1 2 黑豹弄蝶指名亚种Thymelicus sylvaticus sylvaticus(Bremer,1861)
3 讨论

(5)北极及长白山苔原带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北极苔原带昆虫研究进展
    1.1 昆虫物种组成
    1.2 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1.3 紫外线对昆虫的影响
2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昆虫研究进展
    2.1 昆虫物种组成
    2.2 访花昆虫
3 结语

(6)蝴蝶蜜源及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蝴蝶的研究现状
        1.2.2 昆虫的访花机制和访花行为的研究
        1.2.3 植物挥发物及其研究方法
        1.2.4 植物挥发物与植食昆虫行为关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蜜源和非蜜源植物与蝴蝶成虫取食行为的关系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2.4.1 不同植物对蝴蝶的吸引
        2.4.2 同种植物对不同蝶种的吸引
        2.4.3 讨论
第三章 蝴蝶的蜜源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捕集与鉴定
    3.1 蝴蝶的蜜源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捕集
        3.1.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2 试验方法
    3.2 植物挥发物的鉴定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2 试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几种挥发性化合物成分诱集效果的验证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化合物的引诱方法
        4.2.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金斑蝶对单一化合物的访问次数
        4.3.2 金斑蝶对化合物组合的访问次数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蝴蝶的访问次数
        5.1.2 蝴蝶的蜜源植物挥发物分析比较
        5.1.3 蝴蝶的寄主植物挥发物分析比较
        5.1.4 行为验证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摘要
Abstract

(7)贵阳市区金叶女贞上访花食蚜蝇物种多样性及访花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时间和地点
    1.2 种类多样性测定
    1.3 访花行为调查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叶女贞上访花食蚜蝇物种的组成
    2.2 不同生境下金叶女贞访花食蚜蝇多样性比较
    2.3 不同生境下金叶女贞访花食蚜蝇访花行为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8)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与蜜源植物的协同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植物与昆虫的协同适应
        1.1 蜜源植物花部综合特征与访花昆虫的协同适应
        1.2 访花昆虫结构与生理与蜜源植物的协同适应
    2 蜜源植物与访花昆虫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名录及主要访花昆虫类群
    1 概述
        1.1 访花昆虫的概念
        1.2 研究地区及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1.2.1 研究地区
        1.2.2 长白山地区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名录
        3.2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的科属分配
        3.3 长白山地区主要访花昆虫类群
    4 结论与讨论
        4.1 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组成
        4.2 长白山地区重要访花昆虫类群
第三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蜜源植物花部特征与访花昆虫的适应
    1 概述
        1.1 花的组成部分及其形态结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花部特征及其主要访花昆虫类群
        3.2 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与访花昆虫类群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花的外部形态结构及颜色对访花昆虫的影响
        4.2 花部综合特征与访花昆虫的适应关系
第四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蜜源植物的花粉形态与访花昆虫的适应
    1 概述
        1.1 花粉的形态
        1.2 研究现状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白山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花粉形态
        3.2 花粉形态与访花昆虫类群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蜜源植物花的气味与访花昆虫的适应
    1 概述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气味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11 种蜜源植物花乙醇提取物的成分
        3.2 11 种蜜源植物花乙醇提取物成分与访花昆虫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访花昆虫外部形态与昆虫访花的适应
    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
        1.1 昆虫触角的类型
        1.2 昆虫口器的类型
        1.3 昆虫翅的类型
        1.4 昆虫胸足的类型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熊蜂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3.2 花天牛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3.3 食蚜蝇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3.4 蝶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访花的适应
    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访花昆虫消化道形态与昆虫访花的适应
    1 概述
        1.1 昆虫消化道的基本构造
        1.2 昆虫消化道的研究概况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熊蜂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3.2 花天牛亚科昆虫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3.3 食蚜蝇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3.4 蝶类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长白山地区优势访花昆虫触角感受器与昆虫访花的适应
    1 概述
        1.1 昆虫触角感受器的分类
        1.2 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研究情况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熊蜂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3.2 花天牛亚科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3.3 食蚜蝇科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3.4 蝶类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4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及其意义
    二. 相关研究及文献简述
    三. 研究方法及范围
第一章 满族族群意识
    第一节 族群意识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曹雪芹的谱系衍变
    第三节 曹雪芹的族群取向
第二章 满族生计方式
    第一节 经济来源
    第二节 家政管理
    第三节 物态文化
第三章 满族人生礼俗
    第一节 婚姻礼俗
    第二节 生育礼俗
    第三节 丧葬礼俗
第四章 满族社会生活礼俗
    第一节 旗人心理特征
    第二节 旗人语言
    第三节 人际礼仪
    第四节 岁时节庆
    第五节 寿辰特征
    第六节 游艺娱乐
第五章 满族信仰民俗
    第一节 红楼梦的神话传说
    第二节 萨满教的影响
    第三节 道教的影响
    第四节 佛教的影响
    第五节 儒家思想的影响
    第六节 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影响
    第七节 物象崇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10)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下访花食蚜蝇群落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特点
    1.2 采样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物种组成
    2.2 优势物种与特有物种
    2.3 物种相似性
    2.4 物种丰富度与多度
    2.5 物种多样性
3 讨论

四、长白山地区访花蝴蝶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分析[J]. 施莹,张华麟,关西越,史佳琦,吴新毅,刘生冬,刘世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2)
  • [2]长白山苔原带昆虫群落组成与时间动态[J]. 刘生冬,孟昕,尚军烨,杨明玥,孟庆繁,高文韬,王戈戎. 昆虫学报, 2019(02)
  • [3]长白山西坡苔原带不同亚带的昆虫群落[J]. 刘生冬,孟庆繁,李燕,赵红蕊,程广有,刘音,高文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8(01)
  • [4]吉林省弄蝶Hesperiidae记述[J]. 王志明,王选遥,史丽雯. 吉林林业科技, 2017(03)
  • [5]北极及长白山苔原带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J]. 施莹,孟庆繁,刘生冬.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6]蝴蝶蜜源及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研究[D]. 张雯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4)
  • [7]贵阳市区金叶女贞上访花食蚜蝇物种多样性及访花行为研究[J]. 龙见坤,罗庆怀,潘盛波,忙定泽,舒敏,张志燕. 环境昆虫学报, 2010(02)
  • [8]长白山地区访花昆虫与蜜源植物的协同适应[D]. 尚利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9]《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D]. 吴松林.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10]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下访花食蚜蝇群落的差异[J]. 杜秀娟,任炳忠,吴艳光,宋丽文. 昆虫学报, 2009(05)

标签:;  ;  ;  ;  ;  

长白山地区赏花蝴蝶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