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乒乓球相持意识的哲学思考及其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刘凌鸿[1](2020)在《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特征及其训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子乒乓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优势项目,近年来日本乒乓球年轻选手的强势崛起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韩国、德国等第二阵营的冲击,加剧了“大球时代”的竞争。乒乓球项目团体赛制将双打由第三场改为第一场,体现出双打在团体比赛中的地位。中国要想继续保持世界乒坛霸主地位,就必须重视双打技战术的配合和训练。本研究运用多学科技战术特征的研究成果,对乒乓球女子双打项目技战术特征、技战术训练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女双项目战术运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阐述与实证调研,为女双技战术训练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结论如下:1.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术与战术既对立又统一,专项技术表现出打法类型互补性、技术组合断续性、技术表现侵略性、配对技术独特性、技术作战立体性、走位衔接随机性的特征。2.专项战术表现出战术组合多样性、战术行动默契性;面对不同类型打法配对战术运用的针对性、不同战局下战术运用的灵活性、及不同比分下战术运用的有效性体现出女双战术运用的合理性特征。3.从训练安排、训练内容、技术细节、技术主导、心理训练的角度出发,确立乒乓球女双运动员技战术训练指导思想;将训练内容划分为:前四板技术训练、相持段技术训练、步法移动训练、战术配合训练、参赛心理训练,以高度契合的训练内容为基础,以竞赛需求的心理训练为辅助。4.将训练方法划分为:陪同训练法、多球训练法、记分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赛练结合法,以精益求精的技术细节为核心,以高质量的前四板技术为主导。5.以长期科学的训练安排为前提,将训练周期划分为:训练准备期、训练提高期、状态激发期三个阶段,各阶段训练任务、内容、负荷强度有所不同。此安排符合运动训练学的原理,符合乒乓球发展动态,更符合乒乓球女子双打运动员的身心发展和竞技能力水平。
罗叶[2](2019)在《“前三板”战术运用在业余乒乓球比赛中的制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同时也是我国体育在世界上称雄最早、夺冠最多、保持优势最久的体育项目,并由于小球转动的大球的国际外交作用使乒乓球在世界带着鲜明的中国色彩。但是由于国球推广不力,大多数业余爱好者对乒乓球技战术以及制胜问题处于迷茫的困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业余乒乓球比赛中存在的制胜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在所得问题上进行拓展研究,探究"前三板"战术的具体作用,使业余爱好者能更好的根据自身能力在乒乓球比赛合理使用"前三板"战术以达到制胜的目的。
武睿琪[3](2017)在《乒乓球运动发展中的哲学原理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乒乓球运动是我国的国球,是我国体育领域中最为骄傲的项目,是胜利的代表,多年来一次又一次的登上胜利的舞台,带给人们成功的喜悦,受到人民的广泛喜爱。中国乒乓球队总是体现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为祖国赢得荣誉,在胜利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制胜法宝,以科学的思想与理念为支撑,才是获得长久胜利的原因。本论文主要以哲学为理论基础,从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乒乓球历史的演变、技术发展的革新过程、乒乓球的规则变化,训练与比赛等多方面的分析,探索其中蕴含的哲学原理,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角度发现乒乓球运动发展中的规律,分析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探析我国乒乓球运动长盛的哲学依据,并用哲学观点解析促使其不断的演变发展的根源,丰富乒乓球运动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其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更具体的方法应用,使我国的乒乓球运动能够走的更加长远,扩大其影响范围。从乒乓球运动演变的过程和哲学范畴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使乒乓球运动中的演变过程及促进其发展的因素与哲学相结合,运用哲学的观点探索乒乓球运动中的哲学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客观实际中寻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普遍联系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看待问题,深层次的把握竞技乒乓球运动的制胜因素,在乒乓球运动训练中坚持质量互变规律,坚持对立统一原理,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对乒乓球运动的演进做一个全面细致的思考,对乒乓球在技术、规则、器材上变化的缘由及在乒乓球训练比赛中的指导思想、大众乒乓球发展状况中进行探索研究,揭示了乒乓球发展的方向和形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从而使乒乓球运动指导体系完善,使其向更高水平更广泛的方向发展,能够更加科学的指导乒乓球运动训练、比赛和教学,从而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王飞[4](2017)在《对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的技战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乒乓球水平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离不开国家对乒乓球后备人才的重视,不断地为国家队注入新鲜血液,使我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樊振东作为年轻队员的代表,他年纪青青就在世界乒坛崭露头脚。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樊振东近几年国内外一系列与不同对手比赛中战术运用分析,来解析樊振东整体技战术特征以及与不相同对手交锋时技战术风格的优劣所在,然后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使其在今后的训练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深入研究樊振东在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樊振东在比赛中的发球落点主要集中在正手位短球和中路短球。在发抢段,发球抢攻和反拉是樊振东得分最多的技术环节;樊振东在处理中间偏正手位的追身球时,抢攻质量偏低,失误率较高;在控制后抢攻环节对台内拧技术的使用率不高,并且成功率较低;樊振东面对国外选手时在发抢段的表现明显好于国内选手;建议樊振东加强控制后台内拧技术的使用率和成功率,为自己赢得主动进攻的机会;丰富自己的控制和进攻手段以及增加线路上变化。2、反手台内拧球是樊振东在接抢段最为依赖的接发球技术,并且成功率以及质量都非常的高;在接抢段的反拉成功率明显低于发抢段的反拉成功率;樊振东在面对左手队员时控制不够严密,进攻的落点变化不多、质量也有所下降于,得分率要低于对右手持拍运动员;建议樊振东加强接发球抢攻时节奏和落点的变化以及抢攻后连续进攻的手段。3、樊振东在相持段正手的稳定性和杀伤力要强于反手,尤其是侧身使用正手的得分率高达71.1%,但是在比赛中樊振东却很少侧身使用正手;在对国内选手时相持段的得分率相较于对国外选手时有所下降;在面对像马龙、波尔、闫安这种以速度和旋转见长的选手时,相持段的得分率较低;建议樊振东在相持阶段应该多增加一些侧身,发挥自己正手杀伤力大的优势,并且在相持中积极主动的寻求变线,打的更加灵巧一些。
曲梦[5](2016)在《张继科在世界乒乓球大赛中的技战术运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乒乓球队员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多的优异成绩,研究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打法有助于分析他们的特点,总结其比赛中技术运用特点,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得出在新规则实施的情况下中国运动员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弱势,在平时的训练中针对问题加以训练,不断适应比赛规则。本文在研究过程以张继科在比赛中的技战术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张继科在比赛中的技战术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此总结其技战术打法,以求为其训练提供数据指导,并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数据支持。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使用新型塑料乒乓球后,张继科技战术运用变化不大,但是技术质量有所下降。比较明显的是反手拧拉技术击球速度变慢、旋转减弱、攻击力不强,导致其得分率比赛璐璐球时期相对下降。(2)使用新型塑料乒乓球后,张继科的一、三板战术和接发球战术使用率较赛璐璐时期有所下降,而三、五板和四、六板战术的使用率略显提升,表明比赛重心已经向后转移,今后在相持阶段争夺将会更加激烈。(3)使用新型塑料乒乓球后,张继科发枪段、接抢段和相持段的得分率均有所下降,表明使用新球后张继科的得分优势略显削弱,而接发球技术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得分将主要集中在接抢段和相持段。(4)使用新型塑料乒乓球后,球体增大、速度变慢、旋转减弱,张继科的技战术打法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第五板进攻逐渐成为发球抢攻段的组成部分。
李希萌[6](2016)在《新型塑料乒乓球对河北省女子乒乓球队训练内容的影响》文中指出自乒乓球运动起源后不久,就由赛璐珞材质的球体与该运动项目一同发展,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在赛璐珞40毫米球体(以下简称“旧球体”)时,乒乓球运动竞技水平也已达到了极高水准。但在2013年国际乒联规定,将从2014年7月1日起,乒乓球四大满贯赛事和国际乒联认证的各站巡回赛比赛时,都将使用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的“40+”毫米的新型塑料乒乓球(以下简称“新球体”)为比赛用球。新球体乒乓球,不仅在球体材质上与旧球体相比发生了变化外,而且球体的直径大小也有细微的改变(由原来的39.50-40.50毫米上升至40.00-40.60毫米)。尺寸上如此细微的改变,却足以让乒乓球球体的旋转、速度,包括球体的弹性等多方面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这也将意味着乒乓球运动发展会由此进入了一个“40+新球体时代”。纵观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进程。国际乒联每一次规则或器材方面的改革,都会在短时间内引发乒乓球技术、战术方面的变革。本次新球体的改革,也将会对乒乓球的技战术发展产生些许的不确定因素。面对新球体变化带来的冲击,作为昔日强队的河北女队运动员们是否能根据新球体特征带来的变化来调整运动队日常的训练内容,适应新球体期对运动员技、战术及体能的新要求,这将是河北乒乓球女队能否继续保持强势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以河北乒乓球女队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对河北女队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球体变化后,对河北乒乓球女队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影响进行调查,并得出如下结论:1、对河北省女子乒乓球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相关了解后发现。河北省乒乓球女队运动员多为弧圈结合快攻型选手,法类型较为单一且运动等级较低,全队整体实力较弱;队中教练员们绝大多数拥有丰富运动经历且竞技水平较高,但也缺乏更高层次的知识理论学习。2、对河北省女子乒乓球队打新球体后进行调查,发现多数运动员及教练员认为,新球体期乒乓球球体的速度在减慢、球体的旋转在减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变化对训练内容影响是最为显着的。3、在新球体期,运动员正手各项技术的得分率均有所下滑,弧圈球的杀伤力也有所下降;但反手近台技术的使用率和得分率均有较大提高。意味着今后运动员增强反手技术进攻能力的训练,将变得更为重要。4、在新球体期,运动员在接抢阶段和相持段的拼抢将更为激烈,而以往发抢段的拼抢优势被进一步的缩小。乒乓球技战术打法较之前也发生了进一步的改变;要求在今后的训练中加强相持连续部分的训练内容,需要从小就培养运动员拥有多拍相持的能力。5、在新球体期,比赛中相持阶段部分的比重在增加。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将耗费更多的体力和精力来进行储备。因此,体能训练中要增加专项体能素质的训练内容,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根据目前新球体变化带来技、战术影响及运动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教练员在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外,还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理论学习。根据变化特点,来调整运动员的各阶段训练内容。加强与运动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确保能让运动员对新变化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以便能更快的进行改进适应。2、应根据新球体带来的特点,对运动员的训练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顺应新球体时期的技战术变化发展。此外,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和意识来改进训练内容及训练方法。3、根据新球体期,正手弧圈球杀伤力下降的特点,要求运动员从技术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整。从之前的全面突出正手到如今的强化反手进攻能力,力争培养运动员正、反两面进攻技术能力的均衡性。训练中,还应加强反手技术的训练内容及要求,提高反手技术的直接得分率,为运动员在主动相持阶段创造好的进攻机会。4、在新球体期,运动员在相持阶段使用率和得分率均略有提升。针对这一新特点,要求在今后的训练内容中要特别加强相持阶段的技战术练习,以提高运动员相持阶段的对抗能力和优势,保证运动员打法整体实力和对抗能力的合理性和先进性。5、在新球体期,针对运动员比赛中体能力消耗增加的新特点。要求今后在训练内容中要特别重视对运动员专项体能的练习,着重加大专项体能中的专项力量和专项耐力练习。以保障在新球体时期对运动员的体能素质要求,使运动员有较好的体能储备和身体素质作为支撑。
徐文彩[7](2016)在《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及对我国女乒训练的启示》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等方法,对世界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丁宁、刘诗雯、李晓霞、石川佳纯和冯天薇五名运动员,在近三年重要比赛中的发球抢攻阶段、接发球抢攻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技战术和路线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她们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观察统计分析五名运动员近三年40场207局比赛,所得出的结论如下:结论之一: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在发球类型上以侧身正手发球为主,丁宁的发球以站立式发球为主配合使用下蹲砍式发球,落点变化大,主要以半出台为主,同时以长球配合偷袭对手的端线大角。刘诗雯的发球落点和线路都比较灵活,以中路反手位的半出台球为主,急长球的使用效果好。李晓霞发球落点变化多,以半出台球和出台长球配合使用。石川佳纯的发球以近网短球为主,偶尔偷袭对手的底线长球。冯天薇在发球落点上以近网为主,以半出台为辅,避免对方直接进行接发球抢攻。结论之二: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对接发球技术的使用频率上都是控制防御技术多于进攻技术,以摆短、劈长技术为主,以中路的近网短球和半出台球为首选,通过控制防御技术来破坏对方直接进行发球抢攻的意图。结论之三: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在第三板和第四板中都具有强烈的抢攻意识,通过发球或接发球后多利用正反手的进攻将球打到对手的中路或追身球,从而占据主动地位。结论之四:进入相持阶段后,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对于进攻技术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控制技术的使用。在近三年的比赛中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的相持能力都有所提高。丁宁、刘诗雯、李晓霞和冯天薇以正反手的进攻为主要得分手段,石川佳纯以反手和侧身进攻为主,在路线的选择上大都是以距离较长的斜线为主。结论之五: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之间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小,她们之间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对训练和比赛细节的把握上,我国女乒运动员在技术方面中应加强对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以及相持阶段中攻防转换技术的训练,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实力。
赵群,佘竞妍,刘雅玲[8](2014)在《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5板技术分析》文中指出新规则的实施,尤其是大球的使用,使乒乓球的飞行速度相对降低,对运动员的相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运动员只考虑前3板技术,忽视后几板的对抗,从长远看,很难取得优异成绩。因此,乒乓球运动员必须把第1、3、5板联系起来。虽然第5板属于相持段,但由于女运动员身体条件等限
周志远[9](2014)在《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的乒乓球比赛具有进入状态快、发接球转换快、比分变化快、竞赛节奏快等特点,在发球抢攻、及接发球抢攻之后进入的相持阶段往往是比赛当中最为吸引观众眼球、最能体现乒乓球弧线美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相持阶段有哪些特征,男女运动员有何差异,国内外运动员又有何异同,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根据国际乒乓球联合会2013年1月公布的国际排名,在排名前20名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中选取了男子及女子运动员各13名,总共26位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为研究主体;以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参加的国际高水平单打比赛的录像、视频为具体研究对象,选取了男子比赛24场,女子比赛24场,总共48场比赛的录像、视频。本文所选取的运动员均是使用横拍双面反胶或直拍两面反胶(或单面反胶),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本文将所选取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按持拍手的区别分为两大类:左手持拍运动员、右手持拍运动员;按照不同持拍手之间的比赛分成三组:右手持拍选手对右手持拍选手的比赛、左手持拍选手对左手持拍选手的比赛、右手持拍选手对左手持拍选手的比赛。本文旨在探索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中相持阶段的一些规律及特征,为比赛、训练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提供参考。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外显特征;第二,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特征;第三,相持阶段击球位置特征;第四,相持阶段使用率及得分率特征;第五,发球轮相持及接发球轮相持特征;第六,第五板球特征,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女子运动员相持分占总分的百分比要比男子运动员高。(2)男子运动员相持分所占的比例要比前四板所占的比例低,而女子运动员相持分所占的比例比前四板所占的比例要高。(3)无论平均每场的相持分还是平均每局的相持分,女子运动员均比男子运动员高。(4)女子运动员比赛中1-2、3-4、5-6回合的场、局平均回合数高于男子运动员;而7-8回合、9回合以上的场、局平均回合数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5)男子运动员相持中组合位的使用率比女子运动员高;而女子运动员相持中反手位的使用率比男子运动员要高;另外,男子运动员相持阶段正手位、侧身位的使用比例均高于女子运动员。(6)女子运动员比赛中相持使用率及得分率明显高于男子运动员。(7)国外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相持的使用率要高于国内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但是二者在相持阶段的得分率无显着性差异。(8)国内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中相持使用率与国外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相持使用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国内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相持的得分率要高于国外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9)国内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发球轮相持净胜分率要高于国外优秀男子选手;国内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轮相持净胜分率要显着高于国外优秀男子选手。(10)国内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发球轮及接发球轮相持净胜分率均显着高于国外优秀女子选手。(11)国内男子选手第五板球使用率无明差异;但国内男子选手第五板球得分率要高于国外男子选手。(12)国外女子选手第五板球使用率高于国内女子选手,但第五板球得分率要低于国内女子选手。
黄博[10](2014)在《张继科与马龙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继科与马龙经过近几年的刻苦训练和在世界大赛中的磨练,在技战术方面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并已成为世界乒乓球界的顶尖水平。但是两人在技战术风格上还是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接发球段到相持段技战术的运用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篇论文运用文献法、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张继科和马龙近几年国内外共30场比赛(每人15场)每场比赛中与相同对手交锋时接发球段到相持段技战术的运用及各项技术环节的得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解析张继科和马龙在与相同对手交锋时在接发球段到相持段不同的技战术运用,并从中找出规律并不断深入研究,能对今后年轻运动员有针对性的训练有所帮助。研究表明:1张继科接发球更具攻击性,尤其是反手拧拉的质量很高,给对方造成了很大威胁。而马龙接发球则更具控制性,以摆短为主配合劈长,同时偶尔以反手拧拉或挑打技术来牵制对手;2在接发球二、四板的衔接上,张继科更擅长于接发球反手拧拉后直接与对方形成上旋球相持,充分发挥自身击球质量高、力量大的优势。而马龙更擅长于从下旋球打起,在接发球摆短控制对方后自己主动用正手抢冲或是在劈长之后反拉对方;3在相持过程中,尤其是近台相持,张继科更加依赖自己的反手,张继科的反手连续快撕力量大、旋转强且落点变化多,给对方造成的威胁很大。而马龙则更加相信自己的正手,在比赛中经常是反手快撕一板后马上侧身用正手连续冲拉对手,显得更加积极主动;4在双方形成中远台对拉后,张继科正反手实力更加均衡,且击球质量高。而马龙退到中远台后正手有较强的连续对拉能力,但是反手相对而言比较薄弱;5从接发球二、四板的衔接再到五板之后相持的各项得分特征的得分比重来看,张继科的打法无疑更加凶狠,直接,主动发力进攻的意识和连续发力冲拉的能力更强。而马龙打法则更加灵活,快速和稳健,接发球二、四板的战术配套组合更多;6马龙在比赛中主动防守的意识很强,战术意图很清晰。而张继科在比赛中被动防守的能力很强,而且在连续顶住对方冲拉的同时可以伺机反攻。
二、乒乓球相持意识的哲学思考及其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乒乓球相持意识的哲学思考及其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特征及其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乒乓球运动在竞技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
1.1.2 乒乓球双打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1.1.3 技战术在乒乓球双打中的实践需要 |
1.1.4 训练优化是乒乓球女双项目技战术突破的保障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个案研究法 |
3 技战术特征释义 |
3.1 技术特征 |
3.1.1 技术的合理性 |
3.1.2 技术的实效性 |
3.1.3 技术的系统性 |
3.1.4 技术的依赖性 |
3.1.5 技术的动态性 |
3.1.6 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
3.2 战术特征 |
3.2.1 战术的正确性 |
3.2.2 战术的基础性 |
3.2.3 战术的复杂性 |
3.2.4 战术的针对性 |
3.2.5 战术的灵活性 |
3.2.6 战术的有效性 |
3.2.7 战术的目的性 |
3.3 技战术特征的内在联系 |
4 乒乓球女子双打专项技战术特征 |
4.1 乒乓球女子双打专项技术特征 |
4.1.1 打法类型互补性 |
4.1.2 技术组合断续性 |
4.1.3 技术表现侵略性 |
4.1.4 配对技术独特性 |
4.1.5 技术作战立体性 |
4.1.6 走位衔接随机性 |
4.2 乒乓球女子双打专项战术特征 |
4.2.1 战术组合多样性 |
4.2.2 战术行动默契性 |
4.2.3 战术运用合理性 |
4.3 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综合表现特征 |
5 乒乓球女子双打运动员技战术训练优化 |
5.1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指导思想 |
5.1.1 以长期科学的训练安排为前提 |
5.1.2 以高度契合的训练内容为基础 |
5.1.3 以精益求精的技术细节为核心 |
5.1.4 以高质量的前四板技术为主导 |
5.1.5 以竞赛需求的心理训练为辅助 |
5.2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内容 |
5.2.1 前四板技术训练 |
5.2.2 相持段技术训练 |
5.2.3 步法移动训练 |
5.2.4 战术配合训练 |
5.2.5 参赛心理训练 |
5.3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方法 |
5.3.1 陪同训练法 |
5.3.2 多球训练法 |
5.3.3 记分训练法 |
5.3.4 模拟训练法 |
5.3.5 赛练结合法 |
5.4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安排 |
5.4.1 训练周期划分 |
5.4.2 负荷强度特点 |
5.4.3 周期训练任务 |
6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前三板”战术运用在业余乒乓球比赛中的制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乒乓球比赛的制胜要点 |
2. 业余爱好者“前三板”战术及研究方法 |
2.1 文献资料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设计 |
3.1 数据收集 |
3.2 对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配对样本T检验 |
4. 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3)乒乓球运动发展中的哲学原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哲学概述 |
1.3.2 乒乓球运动的概况 |
1.3.3 现阶段研究成果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逻辑分析法 |
2.2.3 访谈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乒乓球运动技术进步中的哲学原理分析 |
3.1.1 用发展的眼光看乒乓球技术进步 |
3.1.2 技术进步发展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3.1.3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原理 |
3.1.4 偶然性和必然性哲学原理 |
3.1.5 技术发展中联系原理 |
3.2 乒乓球运动规则变化不断发展与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 |
3.3 乒乓球运动器材演变中的哲学原理分析 |
3.3.1 乒乓球运动器材演变中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
3.3.2 乒乓球器材演变中的普遍联系原理 |
3.4 乒乓球运动训练比赛中的哲学原理分析 |
3.4.1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原理 |
3.4.2 坚持“度”的原则 |
3.4.3 战术训练中进攻与防守的对立统一 |
3.4.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 |
3.4.5 乒乓球运动训练中矛盾的普遍性 |
3.4.6 乒乓球运动训练中联系的观点 |
3.5 乒乓球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管理中的哲学原理分析 |
3.5.1 指导思想中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3.5.2 指导思想中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
3.5.3 乒乓球运动管理中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3.6 大众乒乓球发展中哲学原理的分析 |
3.6.1 大众乒乓球发展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
3.6.2 大众乒乓球发展中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原理 |
3.6.3 大众乒乓球发展中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原理 |
3.6.4 大众乒乓球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对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的技战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有关发球抢攻技术的研究 |
1.2.3 有关接发球抢攻技术的研究 |
1.2.4 有关相持技术的研究 |
1.2.5 有关技战术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比较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樊振东十名队员技战术分析 |
3.1.1 樊振东对方博技战术分析 |
3.1.2 樊振东对马龙技战术分析 |
3.1.3 樊振东对水谷隼技战术分析 |
3.1.4 樊振东对波尔技战术分析 |
3.1.5 樊振东对许昕技战术分析 |
3.1.6 樊振东对丹羽孝希技战术分析 |
3.1.7 樊振东对庄智渊技战术分析 |
3.1.8 樊振东对张继科技战术分析 |
3.1.9 樊振东对萨姆索诺夫技战术分析 |
3.1.10 樊振东对闫安技战术分析 |
3.2 樊振东十场比赛技战术运用分析 |
3.2.1 樊振东发抢段技战术运用分析 |
3.2.2 樊振东接抢段技战术运用分析 |
3.2.3 樊振东相持段技战术运用分析 |
3.2.4 樊振东整体技战术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张继科在世界乒乓球大赛中的技战术运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张继科技战术情况总体分析 |
4.2 张继科发枪段技战术情况对比分析 |
4.2.1 发球技战术运用特征对比分析 |
4.2.2 一、三板的战术运用特征对比分析 |
4.2.3 三、五板的战术运用特征对比分析 |
4.3 张继科接抢段技战术情况对比分析 |
4.3.1 接发球技战术运用特征对比分析 |
4.3.2 二、四板的战术运用特征对比分析 |
4.3.3 四、六板的战术运用特征对比分析 |
4.4 七板之后相持段技战术运用特征对比分析 |
4.4.1 相持阶段战术运用特征对比分析 |
4.4.2 相持阶段落点组合运用特征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新型塑料乒乓球对河北省女子乒乓球队训练内容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乒乓球球体的演进 |
1.2 新球体的变化内容 |
1.2.1 新球体在材质上的变化 |
1.2.2 新球体在重量上的变化 |
1.2.3 新球体在直径上的变化 |
1.2.4 新球体在弹跳上的变化 |
1.2.5 新球体在声音上的变化 |
1.2.6 新球体在震动上的变化 |
1.3 新球体变化后对比赛和训练影响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三段指标评估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对河北省女子乒乓球队基本现状的调查 |
3.1.1 运动员打新球体的时间 |
3.1.2 运动员的运动等级 |
3.1.3 运动员的打法类型 |
3.1.4 教练员的运动经历 |
3.1.5 教练员的执教等级 |
3.1.6 教练员的文化水平 |
3.2 分析新、旧两球体之间规格和性能差异变化的影响 |
3.2.1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球体间性能差异变化的影响 |
3.2.2 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球体间性能差异变化的影响 |
3.2.3 新、旧球体间差异变化后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调查 |
3.3 新球体变化后对运动员技、战术及体能训练的影响 |
3.3.1 对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影响 |
3.3.2 对河北省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日常训练内容的影响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及对我国女乒训练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技术和战术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
2.2 关于乒乓球运动技战术统计和量化方法的研究 |
2.3 关于乒乓球比赛中技战术特征的研究 |
2.3.1 乒乓球规则改变对技战术的影响 |
2.3.2 对运动员的技战术研究 |
2.4 关于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训练的研究 |
3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比较分析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打法特征分析 |
4.1.1 丁宁打法特征分析 |
4.1.2 刘诗雯打法特征分析 |
4.1.3 李晓霞打法特征分析 |
4.1.4 石川佳纯打法特征分析 |
4.1.5 冯天薇打法特征分析 |
4.2 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各阶段打法特征分析 |
4.2.1 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发抢段打法特征分析 |
4.2.2 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接抢段打法特征分析 |
4.2.3 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相持段打法特征分析 |
4.3 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打法特征对我国女乒训练的启示 |
4.3.1 对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技战术训练的启示 |
4.3.2 对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技战术训练的启示 |
4.3.3 对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相持技战术训练的启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 附件 |
(8)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5板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球轮第5板使用情况 |
2 发球轮第5板得分情况 |
3 第5板技战术分析 |
3.1 正反手使用情况 |
3.2 第5板线路分析 |
3.3 第5板攻防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9)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有关研究 |
2.1.1 张晓蓬、吴焕群的“三段评估理论” |
2.1.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相关研究 |
2.1.3 国内有关乒乓球技战术的最新研究 |
2.2 国外有关研究 |
2.2.1 国外二十世纪初期的有关研究 |
2.2.2 国外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
2.3 乒乓球技战术研究的发展历程 |
2.3.1 人工数据统计分析阶段 |
2.3.2 计算机模拟诊断及多学科交叉阶段 |
2.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4.1 相持阶段概念的界定 |
2.4.2 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的界定 |
2.4.3 相持阶段击球位置的界定 |
2.4.4 相持阶段使用率及得分率的界定 |
2.4.5 发球轮及接发球轮相持净胜分率的界定 |
2.4.6 第五板球的界定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的主体 |
3.1.2 主要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外显特征分析 |
4.1.1 男子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外显特征分析 |
4.1.2 女子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外显特征分析 |
4.1.3 男子与女子相持阶段外显特征对比分析 |
4.2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分析 |
4.2.1 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的均值分析 |
4.2.1.1 男子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的均值分析 |
4.2.1.2 女子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的均值分析 |
4.2.1.3 男子与女子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的均值对比分析 |
4.2.2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的百分比分析 |
4.2.2.1 男子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的百分比分析 |
4.2.2.2 女子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的百分比分析 |
4.2.2.3 男子与女子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的百分比对比分析 |
4.3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位置的分析 |
4.3.1 男子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位置分析 |
4.3.2 女子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位置分析 |
4.3.3 男子与女子相持阶段击球位置对比分析 |
4.4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使用率及得分率分析 |
4.4.1 男子比赛中相持阶段使用率及得分率分析 |
4.4.1.1 男子比赛中相持阶段使用率分析 |
4.4.1.2 男子比赛中相持阶段得分率分析 |
4.4.2 女子比赛中相持阶段使用率及得分率分析 |
4.4.2.1 女子比赛中相持阶段使用率分析 |
4.4.2.2 女子比赛中相持阶段得分率分析 |
4.4.3 男子与女子相持阶段使用率及得分率对比分析 |
4.4.3.1 男子与女子相持阶段使用率对比分析 |
4.4.3.2 男子与女子相持阶段相得分率对比分析 |
4.4.4 国内男子与国外男子相持阶段使用率及得分率的对比分析 |
4.4.4.1 国内男子与国外男子相持阶段使用率对比分析 |
4.4.4.2 国内男子与国外男子相持阶段得分率对比分析 |
4.4.5 国内女子与国外女子相持阶段使用率及得分率对比分析 |
4.4.5.1 国内女子与国外女子相持阶段使用率对比分析 |
4.4.5.2 国内女子与国外女子相持阶段得分率对比分析 |
4.5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发球轮相持及接发球轮相持的分析 |
4.5.1 国内男子与国外男子发球轮及接发球轮相持的对比分析 |
4.5.1.1 国内男子与国外男子发球轮相持的对比分析 |
4.5.1.2 国内男子与国外男子接发球轮相持的对比分析 |
4.5.2 国内女子与国外女子发球轮及接发球轮相持的对比分析 |
4.5.2.1 国内女子与国外女子发球轮相持的对比分析 |
4.5.2.2 国内女子与国外女子接发球轮相持的对比分析 |
4.6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第五板球的分析 |
4.6.1 男子单打比赛中第五板球的分析 |
4.6.2 女子单打比赛中第五板球的分析 |
4.6.3 男子与女子第五板球的对比分析 |
4.6.4 国内男子与国外男子第五板球的对比分析 |
4.6.5 国内女子与国外女子第五板球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 |
5.1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外显特征 |
5.2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回合数特征 |
5.3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击球位置特征 |
5.4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使用率及得分率特征 |
5.5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发球轮相持及接发球轮相持特征 |
5.6 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第五板球特征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10)张继科与马龙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发 |
3.2.2 数据统计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录像观察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内选手的15场比赛中接发球轮技战术对比分析 |
4.1.1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内选手比赛中接发球及之后衔接球技战术对比分析 |
4.1.2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内选手比赛中接发球轮得分率及得分比重对比分析 |
4.1.3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内选手比赛中接发球轮得分特征对比分析 |
4.2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外选手的15场比赛中接发球轮技战术对比分析 |
4.2.1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外选手比赛中接发球及之后衔接球技战术对比分析 |
4.2.2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外选手比赛中接发球轮得分率及得分比重对比分析 |
4.2.3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外选手比赛中接发球轮得分特征对比分析 |
4.3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内外选手30场比赛中(每人15场)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综合对比分析 |
4.3.1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内外选手15场比赛中接发球及之后衔接球技战术运用综合对比分析 |
4.3.2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内外选手15场比赛中接发球段和相持段得分率及得分比重综合对比分析 |
4.3.3 张继科与马龙在与国内外选手15场比赛中接发球轮得分特征综合对比分析 |
4.4 张继科与马龙比赛中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及得分数据综合对比直观图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乒乓球相持意识的哲学思考及其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特征及其训练研究[D]. 刘凌鸿.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前三板”战术运用在业余乒乓球比赛中的制胜问题研究[J]. 罗叶.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05)
- [3]乒乓球运动发展中的哲学原理探析[D]. 武睿琪. 天津体育学院, 2017(02)
- [4]对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的技战术分析[D]. 王飞.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2)
- [5]张继科在世界乒乓球大赛中的技战术运用特征研究[D]. 曲梦.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6]新型塑料乒乓球对河北省女子乒乓球队训练内容的影响[D]. 李希萌.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4)
- [7]优秀女单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研究及对我国女乒训练的启示[D]. 徐文彩.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
- [8]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第5板技术分析[J]. 赵群,佘竞妍,刘雅玲.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4(02)
- [9]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单打比赛中相持阶段的研究[D]. 周志远. 上海体育学院, 2014(01)
- [10]张继科与马龙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对比分析研究[D]. 黄博.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