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站锅炉电除尘器振打锤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陈宝瑞[1](2018)在《王曲电厂600MW机组电除尘器低污染排放改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燃煤电厂的污染物排放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地方和国家相关环保部门对燃煤电厂污染物的排放及总量提出较严格的控制要求。《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的颁布,使得我国燃煤电厂污染物的减排力度增大,减排的工作压力也大大提高。同时由于使用煤种的不同,现役的除尘器排放的粉尘浓度不能够满足国家新的要求。这就对新建的燃煤电厂或已有的燃煤电厂的烟尘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曲电厂1、2号两台发电机组投运于2006年8月。电除尘器电场布置方式为双室五电场,根据当时国家制定的相关环保标准,原电除尘器设计标准和要求相对较低,设计除尘效率99.8%,目前除尘器的排放在80mg/Nm3左右,这大大超出了国家制定的20mg/m3或30mg/m3的排放要求。所以,必须对现役电除尘器进行相关改造。本文基于电除尘指数选型理论对王曲电厂2×600MW机组的除尘器进行改造,并对改造后的效果进行分析。采用三相电源对传统的单相电源进行减排改造,改造后的电除尘指数变大,可以获得更高的粉尘收集效率。当五电场电除尘器采用40套三相高压电源供电时,电除尘出口的PM10和PM2.5排放浓度可控制在15mg/m3和1.0mg/m3以下,PM2.5占PM10的比例在6.5-7.5%左右。通过更换第一、二电厂的单侧振打系统为双侧振打系统,同时对第三四五电厂采取限流优化模式运行,电场闪络频率得到有效控制,能显着提高第一二电场的二次电流,阴极线和阳极板表面清洁,积累的粉尘层被振打下来,有效控制了反电晕现象,而且更换双侧振打系统后,电除尘每个通道的电源输入功率明显提高。经试验测试改造后的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符合最新排放标准。
闫克平[2](2017)在《燃煤电厂电除尘改造:基础原理及工业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以灰霾为表征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日益严重,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1,2]。这些微细粉尘富集多种重金属元素和毒害有机污染物,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也是造成城市空气质量污染,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3-5]。中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2016年我国煤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为65%,电厂燃煤机组是重要的PM2.5一次来源。现有火电机组自2014年7月1日起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发电燃煤锅炉烟囱出口烟尘排放限值全国为30mg/m3,重点地区特别排放限值为20mg/m3。根据国家环保部、发改委、能源局三部委2015年12月颁布的《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力争2020年前在全国范围完成改造5.8亿千瓦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要求发电燃煤锅炉烟囱出口烟尘排放限值为5 mg/m3。本文介绍我们对100多台电除尘改造经验及应用。
周赞庆[3](2017)在《小型热电厂实现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路线应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逐年严格的情况下,大气污染物实现超低排放是燃煤热电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的新挑战。本文针对青岛热电股份公司4台75t/h煤粉锅炉现有设备及特点,进行脱硝、除尘及脱硫工艺的技术路线研究,确定最佳改造方案,实现超低排放目标,对小型热电企业环保改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针对燃用贫煤,热风送粉小型煤粉锅炉,充分分析了煤种变化,制粉系统启停及燃烧器对氮氧化物生成浓度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了贫煤改烧烟煤,热风送粉改为乏气送粉的技术改造路线,NOx生成浓度由550mg/Nm3降至350mg/Nm3。通过改造不仅能从源头减少NOx生成,并且有利于减少后续烟气中NOx污染物治理成本及难度。(2)烟气中NOx治理最优选择方案为SCR技术,脱硝效率达到85%以上,达到NOx浓度小于50 mg/Nm3的超低排放标准。(3)对于此热电厂高浓度烟尘及老旧电除尘器实现超低排放目标,改为电袋复合除尘器是最佳手段,可使除尘器出口浓度达到20mg/Nm3以下,配合湿式电除尘器实现烟尘排放小于10mg/Nm3。(4)针对原双碱法脱硫系统,在保留双碱法优点及节省投入资金的情况下,进行系统优化改造,实现SO2排放浓度小于35mg/Nm3。先进有效的设备系统是实现超低排放的重要前提,科学细致的运行调整是实现超低排放的重要保证,对于炉内低氮燃烧,SCR脱硝系统,双碱法脱硫氧化再生及塔内喷淋等方面精细、严谨的运行调整至关重要。在这些方面仍需通过运行实践总结规律,研究如何利用自动调节、智能控制实现超低排放的目标。
靳星[4](2013)在《静电除尘器内细颗粒物脱除特性的技术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静电除尘器广泛应用于工业除尘领域,但其在0.1-1μm范围内存在穿透窗口,难以达到日趋严格的环保标准。过去研究中,细颗粒捕获困难的问题多被总除尘效率高达99%以上的事实所掩盖。本课题主要基于燃煤电厂中电除尘器应用比例在70%以上,但却难以达标的工业问题,通过结合现场测试、理论分析和电除尘器小型机理实验,探索工业电除尘器捕集PM2.5的症结以及提升捕获效率的手段。本课题首先结合电除尘器控制方程,分析了颗粒在电除尘器内的迁移和捕获机理,进而得到电除尘器内的无量纲控制方程以及颗粒荷电、迁移和沉积过程的主导因素。分析表明工业电除尘器中0.1-1μm的颗粒电迁移速度处于低谷,电晕风速与主流风速接近同一量级,空间电荷对电场的影响不可忽略。在粉尘边界层处,小颗粒受气流曳力、粉尘层库伦排斥力与静电场力接近,容易引起二次扬尘。在现场电厂排放测试方面,通过采样稀释系统配合ELPI,得出逃逸粉尘数浓度高峰集中在0.1μm左右,流化床锅炉在1μm附近数浓度还存在一个小高峰。粉尘荷负电,在0.5μm以上基本达到了对应运行条件下的理论值,0.5μm以下的颗粒荷电效果低于理论值,同时也通过变工况研究了末电场、烟气温度、间歇式供电对粉尘数浓度、平均荷电量的影响。采用第一级等温稀释的多级大比例稀释采样系统对测量浓度较高的粉尘数浓度最为有效,但大比例稀释会破坏颗粒原有的荷电量,因此荷电量的测试使用扩散干燥器结合小比例稀释更为有效。应用电场和流场无量纲数近似设计搭建了实验室规模的电除尘器实验台,研究了颗粒数浓度、平均荷电量的沿程变化以及电场强度对细颗粒捕获的影响,得出在电除尘器中各粒径的粉尘沿程平均荷电量都不断增高,尤其在极线放电区前后会有成倍的提升,在两极线之间会有衰减。粉尘数浓度沿程并不是等比例衰减的,在进入电场区域沿程运动距离LFu eLt达到EP=t0.5e u0d≈后,出现分级效率提升十分明显的一个区域,随后的运动过程中分级效率不再有大幅提升。不同粒径颗粒捕获效果对电场强度提升的敏感范围不同,小颗粒捕获对应的敏感电场强度略高于起晕电场强度,而大颗粒高效捕获需要更强的电场强度。高粉尘浓度捕获效果低于同电场强度下低粉尘浓度工况,二者平均荷电量相差不大,空间电荷的总密度主要由气体负离子贡献。因此高效清除粉尘边界层、在不影响颗粒荷电条件下抑制电晕风是提升PM2.5捕获的有效途径。
沈学锋[5](2013)在《电除尘电气控制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其中尤以工业粉尘的排放污染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更为突出;如何减小其影响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基于课题背景、电除尘控制技术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分析,从提高除尘效率角度入手,提出课题涉及项目的电除尘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及实施应用。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电除尘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并着重分析电除尘器的核心电气装置—高低压供电电源;同时,从提高除尘效率和节能两个方面分别研究分析影响电除尘效率的因素和提高除尘效率的措施,进一步提出和研究高压供电节能和优化相结合的控制技术,从而设计电除尘器高低压供电设备控制系统。根据电除尘控制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现场总线,从而设计和实现一套基于现场总线的电除尘高低压控制系统,以实现电除尘器电气控制。另一方面,将设计的电除尘器高低压供电设备控制系统方案在印度项目现场进行实施应用。通过AB软件RSlogix5000的编程、IFIX上位机软件的组态以及对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的利用,在印度项目现场实现上位机与电除尘控制器的远程和实时通讯。经在印度现场实际应用验证:本论文设计的电除尘电气控制系统实施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除尘效果明显,除尘效率得到提高,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行与维护费用,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
贾博强[6](2013)在《燃煤电厂电除尘器的优化仿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研究了燃煤电厂排放标准和电除尘器发展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燃煤电厂电除尘器的原理与机构,参考了国内外电除尘器工业的研究成果之后,以某燃煤电厂300MW机组配套的电除尘器为仿真对象,确定处理工况条件,对总体设计中的主要技术参数如电场风速、板间距、线间距、驱进速度等进行了优化选择,建立电除尘器总体计算模型,并且以这些计算模型为基础,对电除尘器的总收尘面积、比收尘面积、电除尘器长宽高、灰斗、进出气烟箱尺寸等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计算,对其极配形式、电晕极收尘极安装方式、振打装置、保温层、供电设备等主要技术方式和部件进行了选型与布置,完成了一套300MW机组适用的电除尘器总体设计,并利用AutoCAD绘制了电除尘器的主视、俯视、侧视图、烟箱图、灰斗图、阴阳极装配图、声波清灰设置图及其它主要部件图。并且通过使用Fluent软件和采用新兴技术等手段在电除尘器的风流分布均匀性、清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使设计能够满足燃煤电厂电除尘器的系统特点和实际要求,提高了除尘器的运行质量和除尘效率,同时对本设计在本体投资、运行管理费用、大修维护费用等方面进行了经济技术分析。论文系统的完成了燃煤电厂电除尘器的仿真设计与优化的整体流程。论文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龚立贤,张哲军[7](2012)在《火电厂采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的情况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减少火电厂烟尘对大气的污染,为交流火电厂除尘器的选型,我们编写了《火电厂采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的情况及发展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火电厂烟尘排放标准。美国标准最严,相当于2 0mg/m3,国内目前执行2003年标准为50 mg/m3,正在修订标准,准备改为30mg/m3。本文介绍了国外火电厂采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的情况。介绍了国内采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电袋除尘器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对电除尘器与袋式除尘器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火电厂除尘器的发展趋势。随着烟尘排放标准的提高,会有更多火电厂采用袋式除尘器。电除尘器要满足30 mg/m3排放浓度除加大总集尘面积外,要解决好振打和二次飞扬,,也要进行创新。袋式除尘器要解决滤袋寿命和烟气分布均匀问题,避免局部破袋。大型电袋除尘器,滤袋寿命短于袋式除尘器,且电袋除尘器投资和年运行费均高于袋式除尘器,故本文不推荐采用电袋除尘器。本文对火电厂如何选择除尘器,提出了建议,供大家参考。
陈丽艳,谢小杰,廖增安,钟志良,郑国强,郭俊[8](2012)在《电除尘器满足低排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报告针对电除尘器能否达到低排放的种种疑惑,从近年来满足当时国家排放标准要求而设计的项目,经实测达到10mg/m3(标态下干烟气,下同)及以下更低排放的电除尘器实际应用项目调查研究入手,提供了大量、详实、有说服力的实际案例。研究报告对影响电除尘器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中国主要动力煤对电除尘器的适应性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与国外情况比较,得出了中国大多数煤种对电除尘器适应性较好的基本结论。报告还对满足新标准电除尘器出口排放30mg/m3的投资、运行成本进行了预测,对几种除尘设备的技术特点和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在几种除尘设备实际能耗比较方面,报告对涉及电除尘器用电功耗的几个概念进行了澄清,得出了电除尘器在节能应用下实际能耗最低的结论。报告对电除尘器目前规格普遍偏小等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电除尘种种新技术的重要作用和使用条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如何科学地综合或组合应用电除尘器新技术(包括合理选用烟气调质技术)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这些分析力图较为客观地为电除尘器用户释疑,为合理选用各种新技术提供帮助。报告最后提出了电除尘器满足国家新排放标准的主要对策,提出了重视电除尘器原始设计参数确定和应用煤种适应性分析的重要性,并建议对特定项目特定煤种在招标时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以确保电除尘器从方案选型阶段起就能为保证低排放打下基础。
王辉[9](2009)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用电除尘器的仿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在分析了电除尘器应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以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尾部烟气工况条件为基础资料,以电除尘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系列仿真数学模型,并以这些模型为基础,对电除尘器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选择与计算,对其主要部件进行了设计及布置,完成了一套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适用的电除尘器的总体设计,并利用CAD绘制了电除尘器的主视、俯视、侧视图及其主要部件图。本课题将设计过程和计算机软件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电除尘器仿真设计软件。软件最终编译成可安装的应用软件包,能够脱离开发环境在Windows系统下独立运行,功能强大,可大大减少有关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论文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贾吉林[10](2008)在《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后净烟气达标排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电厂烟气经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后,进入除尘器的烟气性质和粉尘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达到排放标准,脱硫系统中的除尘器必须是高效除尘器。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均是高效除尘器,随着粉尘排放标准由200 mg/Nm3提高到目前的50 mg/Nm3,采用哪种除尘方式更为经济和可靠,是关系到工程是否符合法规,系统能否经济可靠运行的关键。本论文对脱硫后烟气采用何种除尘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布袋除尘器和电除尘器均能满足排放要求,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电除尘器更具有技术经济和运行经验方面的优势。
二、电站锅炉电除尘器振打锤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站锅炉电除尘器振打锤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王曲电厂600MW机组电除尘器低污染排放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除尘指数选型原理 |
2.1 电除尘选型方法分析 |
2.2 电除尘指数选型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除尘器概况 |
3.1 除尘器概况 |
3.2 除尘器存在的问题 |
3.3 改造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2×600WM机组电除尘系统改造 |
4.1 电除尘电源改造 |
4.1.1 三相电源主回路 |
4.1.2 高压电源运行控制 |
4.1.3 高压电源与本体选型 |
4.2 电除尘振打运行优化 |
4.2.1 电除尘振打技术背景 |
4.2.2 振打对除尘器运行参数的影响 |
4.2.3 振打对除尘器排放的影响 |
4.3 电除尘本体改造 |
4.3.1 燃煤锅炉基本情况 |
4.3.2 本体改造 |
4.3.3 改造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小型热电厂实现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路线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路线选择 |
1.2.2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路线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
1.2.3 烟尘超低排放技术 |
1.2.4 SO_2超低排放技术 |
1.2.5 NOx达标可行技术及最佳可行技术 |
1.2.6 烟气超低排放主要工艺路线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厂概况及现状分析 |
2.1 锅炉设备概况及运行现状 |
2.1.1 锅炉设备参数及设备规范 |
2.1.2 设计及校核煤质特性 |
2.2 锅炉运行现状及问题 |
2.2.1 脱硝运行现状及问题 |
2.2.2 除尘运行现状及问题 |
2.2.3 脱硫运行现状及问题 |
2.3 热电厂特点及研究原则 |
第3章 脱硝路线分析及方案确定 |
3.1 概述 |
3.2 烟气NOX治理方案分析 |
3.2.1 SNCR方案应用分析 |
3.2.2 SCR方案应用分析 |
3.2.3 氧化法方案应用分析 |
3.2.4 组合方案应用分析 |
3.2.5 综合对比及方案确定 |
3.3 NOX治理方案及运行效果分析 |
3.3.1 SCR应用方案 |
3.3.2 运行参数调整及效果分析 |
3.4 NOx生成浓度的影响因素 |
3.4.1 实验方法 |
3.4.2 煤种变化对NOx生成的影响 |
3.4.3 启停磨对NOx生成的影响 |
3.4.4 燃烧器类型对NOx生成的影响 |
3.5 贫改烟及乏气送粉改造方案及运行效果 |
3.5.1 贫改烟及乏气送粉改造方案内容 |
3.5.2 运行效果分析 |
3.6 改造后效益分析 |
3.6.1 经济效益分析 |
3.6.2 社会效益分析 |
3.6.3 环保效益分析 |
第4章 除尘路线分析及方案确定 |
4.1 概述 |
4.2 电袋复合除尘器方案分析 |
4.3 布袋除尘器技术方案分析 |
4.4 方案实施及运行效果 |
4.5 改造后效益分析 |
4.5.1 经济效益分析 |
4.5.2 社会效益分析 |
4.5.3 环保效益分析 |
第5章 脱硫路线分析及方案确定 |
5.1 概述 |
5.2 烟气SO_2治理方案分析 |
5.2.1 干法脱硫方案应用分析 |
5.2.2 湿法脱硫方案应用分析 |
5.2.3 综合对比及方案确定 |
5.3 方案实施及运行效果 |
5.3.1 优化双碱法实施方案 |
5.3.2 运行效果 |
5.4 改造后效益分析 |
5.4.1 经济效益分析 |
5.4.2 社会效益分析 |
5.4.3 环保效益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4)静电除尘器内细颗粒物脱除特性的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各类工业除尘器现状 |
1.2.2 电除尘器传统研究 |
1.2.3 电除尘器增强捕集 PM2.5的新技术 |
1.3 研究目的及方案 |
第2章 电除尘器控制方程的量纲分析 |
2.1 控制方程 |
2.2 颗粒荷电 |
2.2.1 离子产生 |
2.2.2 颗粒荷电 |
2.3 颗粒迁移捕获 |
2.4 颗粒沉积与粉尘层 |
2.4.1 颗粒沉积 |
2.4.2 粉尘边界层 |
2.4.3 粉尘层电荷转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厂电除尘器出口逃逸粉尘现场测试分析 |
3.1 已有测试研究 |
3.2 测试内容与现场条件 |
3.3 测试方法 |
3.3.1 测点布置 |
3.3.2 测试内容及仪器 |
3.4 常规测试结果 |
3.4.1 煤工业分析 |
3.4.2 电除尘器实时运行参数 |
3.4.3 电除尘器性能参数 |
3.4.4 电除尘器入口飞灰比电阻 |
3.4.5 电除尘器收集粉尘理化分析 |
3.5 电除尘器出口逃逸粉尘测试结果 |
3.5.1 逃逸粉尘粒径分布 |
3.5.2 逃逸粉尘荷电性能 |
3.5.3 末电场关停对逃逸粉尘捕集的影响 |
3.5.4 烟气温度对逃逸粉尘捕集的影响 |
3.5.5 电除尘器分级效率 |
3.6 测试方法探索 |
3.6.1 测试要求 |
3.6.2 测试系统 |
3.6.3 滤膜离线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室规模电除尘实验台 |
4.1 实验系统 |
4.1.1 颗粒发生、混合系统 |
4.1.2 电除尘器主体系统 |
4.1.3 采样系统 |
4.2 实验工况 |
4.2.1 实验台测试 |
4.2.2 实验工况 |
4.3 实验结果 |
4.3.1 细颗粒物数浓度、荷电量沿程变化 |
4.3.2 运行参数对分级效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电除尘电气控制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电除尘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电除尘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 |
1.2.2 国外电除尘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除尘技术 |
2.1 引言 |
2.2 电除尘的工作原理 |
2.2.1 气体电离和电晕放电 |
2.2.2 尘粒荷电 |
2.3 电除尘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
2.3.1 驱进速度 |
2.3.2 除尘效率 |
2.3.3 有效驱进速度 |
2.4 电除尘器的主要构件与装置 |
2.4.1 集尘极 |
2.4.2 电晕极 |
2.4.3 振打清灰装置 |
2.4.4 气流分布装置 |
2.4.5 电除尘器的电气装置 |
2.5 电除尘除尘效率和节能的研究 |
2.5.1 除尘效率的研究 |
2.5.2 节能的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除尘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电除尘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
3.2.1 电除尘工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
3.2.2 电除尘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3 高压供电设备电气控制方案设计 |
3.3.1 控制方案 |
3.3.2 高压柜的主要部件 |
3.3.3 控制器的功能设计 |
3.4 低压供电设备电气控制方案设计 |
3.5 其它设备电气控制方案设计 |
3.5.1 变压器控制方案设计 |
3.5.2 隔离开关箱控制方案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除尘电气控制系统的实施 |
4.1 引言 |
4.2 高压供电设备电气控制方案实施 |
4.2.1 控制方案实施 |
4.2.2 现场调试 |
4.3 低压供电设备电气控制方案实施 |
4.4 其他设备电气控制方案实施 |
4.4.1 变压器控制方案实施 |
4.4.2 隔离开关箱控制方案实施 |
4.5 现场总线 |
4.6 上位机系统 |
4.6.1 上位机的编程 |
4.6.2 上位机的组态 |
4.7 实施效果 |
4.7.1 除尘效率 |
4.7.2 节能效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燃煤电厂电除尘器的优化仿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课题背景 |
1.2 电除尘器与袋式除尘器的优缺点比较 |
1.2.1 袋式除尘器与电除尘器性能对比 |
1.2.2 袋式除尘器与电除尘器运行管理对比 |
1.3 国内外燃煤锅炉电除尘器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国外电除尘技术发展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电除尘技术发展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除尘器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
2.1 电除尘器的基本原理 |
2.1.1 气体电离和电晕放电 |
2.1.2 悬浮尘粒的荷电迁移与捕集 |
2.1.3 电极清灰 |
2.2 板卧式电除尘器的结构 |
2.2.1 收尘极系统 |
2.2.2 电晕极系统 |
2.2.3 烟箱系统 |
2.2.4 振打清灰系统 |
2.2.5 壳体系统 |
2.2.6 电除尘器的供电控制系统 |
2.3 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性能的因素分析 |
2.3.1 烟气性质对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 |
2.3.2 本体结构对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 |
第3章 燃煤电厂用电除尘器的仿真设计与绘图 |
3.1 原始设计参数 |
3.2 设计技术指标 |
3.3 电除尘器的仿真设计与绘图 |
3.3.1 电除尘器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 |
3.3.2 电除尘器仿真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计算 |
3.3.3 电除尘器主要部件的结构形式与设计 |
第4章 电除尘器仿真设计的优化 |
4.1 用 Fluent 软件优化气流分布 |
4.1.1 Fluent 软件介绍 |
4.1.2 建立电除尘器的几何模型 |
4.1.3 设置参数及边界条件 |
4.1.4 确定气流分布均匀性评判标准 |
4.1.5 对不同方案进行模拟比较分析 |
4.1.6 确定最终方案 |
4.2 加装声波清灰装置 |
第5章 电除尘器的经济技术分析 |
5.1 电除尘器的设备本体投资 |
5.2 电除尘器的运行能耗及费用 |
5.3 电除尘器的大修及维护费用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及意义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循环流化床锅炉用电除尘器的仿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电除尘器与袋式除尘器的优缺点比较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电除尘技术发展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电除尘技术发展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电除尘器的基本原理及仿真数学模型 |
2.1 电除尘器的基本原理 |
2.1.1 气体电离和电晕放电 |
2.1.2 悬浮尘粒的荷电 |
2.1.3 荷电尘粒向电极运动 |
2.1.4 荷电尘粒在电场中被捕集 |
2.1.5 电极清灰 |
2.2 板卧式电除尘器的结构 |
2.2.1 收尘极系统 |
2.2.2 电晕极系统 |
2.2.3 烟箱系统 |
2.2.4 储卸灰系统 |
2.2.5 壳体系统 |
2.2.6 电除尘器的供电控制系统 |
2.3 电除尘器仿真设计的数学模型 |
2.3.1 电场有效断面积F有效 |
2.3.2 电场有效高度h |
2.3.3 电除尘器通道数 N |
2.3.4 电场有效宽度 B有效 |
2.3.5 总集尘面积 A |
2.3.6 比集尘面积f |
2.3.7 一个供电分区停运时的集尘面积 Ai |
2.3.8 单电场有效长度 L |
2.3.9 计算烟气在电场内的停留时间t |
2.3.10 电除尘器的柱间长度 La |
2.3.11 电除尘器的柱间宽度 Ba |
2.3.12 电除尘器的箱体高度ha |
2.3.13 进、出气烟箱小端截面积 |
2.3.14 进、出气烟箱小端高度 H0和宽度 80 |
2.3.15 进气烟箱长度 L0 |
2.3.16 灰斗高度 Hd |
2.3.17 电除尘器的总长度 L总 |
2.3.18 电除尘器的总宽度 B总 |
2.3.19 电除尘器的总高度 H总 |
2.3.20 整流器额定输出电压 U |
2.3.21 整流器额定输出电流 I |
2.4 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性能的因素分析 |
2.4.1 锅炉燃用煤种对电除尘器的影响 |
2.4.2 烟气中含尘浓度对电除尘器的影响 |
2.4.3 粉尘比电阻对电除尘器性能的影响 |
2.4.4 粉尘中某些矿物质的质量分数也会影响到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
2.4.5 粉尘的粘附性对电除尘器的影响 |
2.4.6 粉尘的复杂性质对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 |
2.4.7 粉尘粒径对电除尘器除尘性能的影响 |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用电除尘器的仿真设计 |
3.1 原始设计参数 |
3.2 设计技术指标 |
3.3 电除尘器的仿真设计 |
3.3.1 电除尘器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
3.3.1.1 室数、电场数和电场风速的确定 |
3.3.1.2 驱进速度的选取 |
3.3.1.3 确定同极间距 |
3.3.1.4 计算电场有效断面积 F有效 |
3.3.1.5 电场有效高度h |
3.3.1.6 电除尘器通道数N |
3.3.1.7 电场有效宽度B有效 |
3.3.1.8 总集尘面积A |
3.3.1.9 比集尘面积f |
3.3.1.10 一个供电分区停运时的集尘面积Ai |
3.3.1.11 一个供电分区停运时的比集尘面积fi |
3.3.1.12 一个供电分区停运时保证的除尘效率ηi |
3.3.1.13 单电场有效长度L |
3.3.1.14 计算烟气在电场内的停留时间t |
3.3.1.15 电除尘器的柱间长度La |
3.3.1.16 电除尘器的柱间宽度Ba |
3.3.1.17 电除尘器的箱体高度ha |
3.3.1.18 进、出气烟箱小端截面积 |
3.3.1.19 进、出气烟箱小端高度H0和宽度80 |
3.3.1.20 进气烟箱长度Li |
3.3.1.21 灰斗高度Hd |
3.3.1.22 灰斗上、下端截面积 |
3.3.1.23 电除尘器的总长度L总 |
3.3.1.24 电除尘器的总宽度B总 |
3.3.1.25 电除尘器的总高度H总 |
3.3.1.26 整流器额定输出电压U |
3.3.1.27 整流器额定输出电流I |
3.3.2 电除尘器主要部件的结构形式与设计 |
3.3.2.1 电除尘器的极配形式 |
3.3.2.2 阳极系统的安装方式 |
3.3.2.3 阴极系统的安装方式 |
3.3.2.4 收尘、电晕极系统的振打装置 |
3.3.2.5 进气烟箱的设计 |
3.3.2.6 出气烟箱的设计 |
3.3.2.7 灰斗的设计 |
3.3.2.8 壳体和支座的设计 |
3.3.2.9 辅助设备 |
3.3.2.10 供电设备的选型 |
第四章 电除尘器仿真设计软件的开发 |
4.1 电除尘器仿真设计软件开发的基础 |
4.2 软件的主要语言开发工具及其优点 |
4.3 软件的主要功能 |
4.3.1 电除尘器仿真设计软件主界面 |
4.3.2 电除尘器仿真设计软件主操作界面 |
4.3.3 电除尘器主要技术参数仿真设计界面 |
4.3.4 电除尘器主要结构特征仿真设计界面(一) |
4.3.5 电除尘器主要结构特征仿真设计界面(二) |
4.3.6 电除尘器出口含尘浓度等技术指标的仿真设计界面 |
4.3.7 电除尘器主视图仿真设计界面 |
4.3.8 电除尘器俯视图仿真设计界面 |
4.3.9 电除尘器侧视图仿真设计界面 |
4.3.10 电除尘器进口气流分布板仿真设计界面 |
4.3.11 电除尘器出气烟箱仿真设计界面 |
4.3.12 电除尘器出口槽形板仿真设计界面 |
4.3.13 电除尘器灰斗的仿真设计界面 |
第五章 电除尘器与袋式除尘器的经济技术比较 |
5.1 设备本体投资 |
5.1.1 电除尘器的设备本体投资 |
5.1.2 袋式除尘器的设备本体投资 |
5.2 运行费用 |
5.2.1 电除尘器的运行能耗及费用 |
5.2.2 袋式除尘器的运行能耗及费用 |
5.3 大修及维护费用 |
5.3.1 电除尘器的大修维护费用 |
5.3.2 袋式除尘器的大修维护费用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及意义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后净烟气达标排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介绍 |
1.1.1 工艺系统及流程 |
1.1.2 CFB-FGD 的特点 |
1.1.3 CFB-FGD 的工艺控制过程 |
1.1.4 RCFB-FGD 工艺流程 |
1.1.5 GSA 工艺流程 |
1.2 燃煤电厂除尘技术 |
1.2.1 离心式除尘技术 |
1.2.2 湿式除尘技术 |
1.2.3 袋式除尘技术 |
1.2.4 电除尘技术 |
1.3 适用于燃煤机组的除尘技术比较 |
1.4 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后烟气达标排放的研究 |
第二章 CFB-FGD 系统配置电除尘器的可行性 |
2.1 电除尘技术介绍 |
2.1.1 电除尘机理 |
2.1.2 电除尘器的分类 |
2.1.3 电除尘器的主要特点 |
2.1.4 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主要因素 |
2.1.5 高比电阻粉尘反电晕问题 |
2.1.5.1 比电阻的定义 |
2.1.5.2 反电晕电场的放电机理分析 |
2.1.5.3 反电晕对电除尘器工作的影响 |
2.1.6 粉尘二次飞扬的影响 |
2.2 电除尘器的应用概述 |
2.3 CFB-FGD 工艺对电除尘器性能的影响 |
2.3.1 粉尘浓度对伏-安特性的影响 |
2.3.2 粉尘粒径分布对收尘效率的影响 |
2.3.3 对烟尘比电阻的影响 |
2.3.4 对振打清灰的影响 |
2.3.5 对烟气性质的影响 |
2.4 模拟电除尘器效率实验 |
2.5 CFB-FGD 系统后置电除尘器需采取的技术措施 |
2.6 国内外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除尘器的选型 |
第三章 CFB-FGD 系统配置布袋除尘器的可行性 |
3.1 布袋除尘器机理及特点 |
3.1.1 布袋除尘器机理 |
3.1.2 布袋除尘器的特点 |
3.2 CFB-FGD 系统配置布袋除尘器可行性分析 |
3.3 布袋除尘器收集脱硫灰实验验证 |
3.4 CFB-FGD 系统后置布袋除尘器需采取的技术措施 |
3.5 CFB-FGD 系统后置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各除尘方案技术经济性比较 |
4.1 技术特点比较 |
4.2 经济性比较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电站锅炉电除尘器振打锤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王曲电厂600MW机组电除尘器低污染排放改造研究[D]. 陈宝瑞.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2]燃煤电厂电除尘改造:基础原理及工业应用[A]. 闫克平. 第十七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7
- [3]小型热电厂实现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路线应用与研究[D]. 周赞庆. 青岛理工大学, 2017(01)
- [4]静电除尘器内细颗粒物脱除特性的技术基础研究[D]. 靳星. 清华大学, 2013(07)
- [5]电除尘电气控制设计与实施[D]. 沈学锋. 华东理工大学, 2013(10)
- [6]燃煤电厂电除尘器的优化仿真设计研究[D]. 贾博强.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7]火电厂采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的情况及发展趋势[A]. 龚立贤,张哲军. 北京机械工程学会2012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 2012
- [8]电除尘器满足低排放的研究[A]. 陈丽艳,谢小杰,廖增安,钟志良,郑国强,郭俊. 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9]循环流化床锅炉用电除尘器的仿真设计研究[D]. 王辉.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11)
- [10]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后净烟气达标排放的研究[D]. 贾吉林.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