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庐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

2002年《庐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

一、2002年《鹭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苏叶[1](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郑茹[2](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研究指明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汤迎迎[3](2018)在《北宋新旧党争视角下的苏颂研究》文中指出苏颂,字子容,同安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其父苏绅是入宋以来同安苏氏培养出的第一位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为苏颂积累了人脉,为同安苏氏在苏颂一代发展到顶峰奠定了基础。苏颂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而神宗和哲宗朝党争激烈,因此他的仕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他终在北宋后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党争激烈的情况下当上宰相,并于徽宗崇宁四年(1105)绘像景灵宫。在北宋新旧党争的背景下,以苏颂为主线,重点分析他的关系网、所主导的婚姻关系及其奏议内容。苏颂的交往对象中既有司马光、文彦博等旧党领袖,又有曾公亮、邓润甫等新党官员。在婚姻关系上,苏颂选择与新党元绛、林希,旧党吕公着家族、欧阳修联姻。在苏颂的奏议中,没有一篇弹劾奏议。在政治上,苏颂是一位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阿附党派的官员,从不恶意攻击他人,尚有君子之风。虽然苏颂的一些行为和选择确实是出于保护自己和家族日后发展考虑,但反过来看,也是北宋党争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总的来看,苏颂以不立党援,议论持平自居,但苏颂得以善终的结局,除此之外,还与苏颂自身学识渊博、善于经营与同僚、皇帝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王世超[4](2018)在《《林次崖先生文集》研究》文中认为林希元生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教育过程中受其父林应彬、其师蔡清、刘玉影响至深。正德十二年(1517年)林希元通过科举入仕,两次致仕回籍,仕官经历极为坎坷。林希元一生交游广泛,按其人生经历分为在乡读书、入仕为官、致仕回籍三个时期。林希元交游范围分布于福建、南京、泗州、广州、钦州等地方。科举考试、地域范围、教育理念、理学主张、朋友德行都成为影响林希元交游的重要因素。《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政治官员林希元的个人文集,最早由林希元之子林有梧所编,初刊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如今可见最早版本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陈胪声诒燕堂刻本,另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厦门大学出版社点校本。《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收录林希元所作奏疏、书信、序、墓志铭、记、传、行状和诗词,按照内容分为政论类、交游类和杂议类文章。林希元上疏的奏章是其政论类文章主要的材料来源。致仕回籍期间,林希元勤于读书,专于着述,常受四方百姓所托,作序、祭词和墓志铭。从《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可看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学术、教育思想和主张。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选官、官吏考核、救荒、治理边患等方面;经济发展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平原地区以农为本,开发荒地,积极屯田。在沿海地区积极通商,帮助边民获利;文学方面反对一味复古,认为诗文“贵在适用”;理学方面,认为“义理非一人所能尽”。教育方面,重视师儒,建立师学,育才求贤等。《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从士大夫的视角对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政治事件进行记载,保存了珍贵的政治史料,对于解读和复原明代嘉靖年间真实的政治事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可以与正史相互补充。《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所记载的嘉靖三年泗州灾荒的社会状况、嘉靖十四年钦州的发展概况以及嘉靖二十年后福建同安的百姓生活疾苦,保存了大量的社会史料,由此反映明代大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邢瑞姗[5](2018)在《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漳州海丝文献是指产生于漳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背景下的、涉及海上交通、海外贸易、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地方文献,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等文献价值。在区域文化背景下,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与开发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以漳州海丝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科学方法,对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立足于漳州海丝文献的概貌,从漳州海丝文献的概念界定到文献类型、文献特点、整理开发的意义,系统概述了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整体情况,论述了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特点,分析了目前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就现存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思路,对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中遇到的观念、技术、人员等问题做了解答。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对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开发工作和相关文献成果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帮助。

韩迟[6](2017)在《南宋高宗朝官员书信研究》文中认为官员书信可以成为研究宋高宗朝历史的一个方面。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后,书信到宋代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得益于官员士大夫们对自己作品的保存重视度和宋代成熟的刻书业,使得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万余封的宋人书信,而且写作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大到军国大事,小到风雅怡情均有涉及。书信是一种文献载体,由于书信的写作者大部分是当时事件的经历者,可以说是能够记录一个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实的。因而,南宋高宗朝官员的书信不仅仅体现了交流作用的共性,也有着高宗朝的时代性。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南逃并重建中央,而此时,金人数次南侵,宋王朝面临着为外族彻底颠覆的危险,另一方面,由宋金之间所牵带出的地方散兵游寇的动乱,僭伪政权的对立,使得时局更加复杂困顿。绍兴和议以后,虽然宋金之间关系趋于缓和,但宋朝内部却依然派系争斗不断。宋高宗在位期间真正对外实行的是求和政策,以致后来造成偏安东南的局面,使北伐恢复事业一次次功败垂成。对内则是复元佑之政,打压了王安石新学同时却给了理学发展的机遇。而处在这大背景变幻之中的高宗朝官员们,较之其他身份的人更能亲身经历,对此也更深有感触,他们的书信同样也更能体现这个时代,因而研究其书信对了解当时的历史风情是有裨益之处的。书信既然是当事人主观所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个人感情色彩。宋高宗朝官员书信中流露出的感情,既有国仇家恨,思亲念友这些正面感情,也有卑躬屈膝,阿谀逢迎这些反面感情。这种正反的对比容易对同一件史实的记载出现不同,比如将侵略美化为功绩,将逃亡美化为巡幸,需要去辩证对待,不为所迷。

黄艺娜[7](2017)在《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其干流北溪中下游地区作为福建少有的平原地带,是早期福建外来移民的重要聚居地。移民与土着的冲突与融合,移民族群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在北溪这块山海之间的缓冲地带交织成复杂的社会网络。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本地区的山海之利,成了当地乡族的重要课题。由于社会史研究的线索繁多,不易索解,本文选取北溪流域的开发主力金沙、银塘、玉兰、碧溪等四个村落作为典型进行考察,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中北溪流域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策略。在北溪流域的开发史上,这四个村落相次代迭,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大放异彩,足以充当特定历史阶段的代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对民间文献与官方史志的利用,按时间顺序对唐宋以降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的历史进行勾勒,主要内容有.:考察唐代陈元光父子平定九龙江两岸的“蛮獠之乱”并建置漳州的事件所蕴含的拓荒精神,考证追随陈氏父子的部分开漳将士后裔“北溪四乔木”在北溪中下游一带肇基繁衍的时间;以“北溪四乔木”之一的碧溪杨氏为例,详细论述宋代开漳部将后裔肇基的历史渊源及开发山林等举措;从被誉为“北溪先生”的朱熹门生陈淳及其撰写的民间信仰系列文章观察该区域民众精神文化世界的建构;以银塘赵氏为例,分析明代该区域的家族社会强化历程,探究其经营空间的扩展历史;以浦南墟为例,探讨明清以降北溪社会的商业化转进,考证浦南墟兴衰嬗变的时间,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与漳州地方社会的关系等;复原雍正三年(1725)发生在北溪中下游的碧溪、玉兰两村的宗族械斗及其善后处理的历史,探讨清初闽南家族势力的消长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进而归纳宗族械斗频发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借助以上内容的考察,可以发现: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程,从蛮荒一片,到军事建置、山林开发、文化养成、家族建构、墟市经营,皆需排除万难的拓荒精神去面对。在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开发的不同阶段,当地乡族必须针对社会形态的变迁,适时采取与之相应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本区域山海之利,方能取得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在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的开发过程中,本区域民众广泛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逐渐建构起以理学和民间信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世界,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慎终追远、安土重迁、崇文尚武、柔中带刚的性格,又反过来对九龙江北溪中下游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伟煌[8](2012)在《中国文学地理学论着的数理统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以来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相关的论文和着作的总量、时间段、选题、作者、期刊等材料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发现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1、二十世纪80年代是文学地理学朦胧的探索阶段,作品数量不多,但研究的对象大致开始明确;二十世纪90年代,关于文学作品地域性的研究增多,同时对文学家族研究的理论探索也开始起步;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论文和着作数量显着增加,出现繁荣的局面。2、目前文学地理学的选题以文学家族研究和文学作品的地域性研究为主,对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研究成果喜人,但因为选题本身的有限性,作品总量不会很多。3、从目前所收录的论文的来源来看,学位论文占了很大的比例,这说明文学地理学研究受到高校年轻一代的广泛关注,具有巨大的发展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4、文学地理学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目前尚未形成集聚效应,发表这一类论文时,选择刊物的随意性比较大。到笔者着手这篇论文为止,尚未出现专门研究文学地理学的期刊,也没有任何期刊设置文学地理学专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希望本文的统计结果,能够成为其他学者研究文学地理学的一个参考。此外,本文对目前的文献检索和索引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创新了文献的着录形式,提出网状结构的范畴索引体系。该体系对树状结构的主题词索引进行了层次上的细化和深化,更符合人类的知识模型,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关键词搜索带来的漏检和误检问题,提高检索的准确性,而且对在线数据库的文献索引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毅勇[9](2011)在《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蔡尚思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年逾期颐仙逝,着述等身。作为从民国走过来的世纪学人,面对近代以来复杂的时代的提出的复杂的问题,他也给予了他的答案,在他的着述中包含着的政治、历史、文化等丰富的思想,便是他的回答。现今对蔡尚思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多是集中在对他生平经历、学术简介和师友交往等方面,而缺乏系统整体的研究分析与评价,这正是本文所要努力的方向。经过对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的解读,梳理蔡尚思思想的发展历程,将蔡尚思的思想主要分为反孔学、哲学、政治、教育、治学、史学、文化等七个方面。通过对蔡尚思个人气质的分析,考察其家庭及亲友状况,结合近代社会时代背景,阐发蔡尚思思想的成因、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并且试图通过比较蔡尚思与同时代学者思想的异同,对他的思想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与定位。我国特殊的几千年君主专制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后,专制思想依然残存。当权者多抬出孔子为偶像,利用孔学数千年来的“权威”来实行专政。为了从根本上否定这种思想存在的不合理性,为近代之科学与民主开路,蔡尚思认为这种思想乃导源于几千年前之孔子,他认为孔学所提倡的思想不适合于当今之社会,不应该在经济体制已经转变的情况下再坚持由孔学导源而来的这一套思想体制,因此对孔学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但是却不得不看到,因为蔡尚思的将学术与现实,特别是政治联系太过紧密,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学术的独立性受到损害,对于孔学的批判存在一些不合逻辑的地方,大有矫枉过正之嫌,在现在看来学术的科学性与价值都需要具体分析。但是他毕生反孔学,研究的广度、深度以及批判的激烈程度在近代反儒学的学术思想史上是很突出的。在政治思想方面,蔡尚思从早期就形成“唯民”思想,也就是一切以民众的利益为前提;主张申民权,打破“资格”传统,实现各方面男女平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要求还政于民,抵制专制统治。研究发现蔡尚思的“唯民”思想贯穿在他的全部思想之中,这是他思想的特色之一。他的主张,都是建立在“为民”的基础之上。在政治方面蔡尚思不仅是个思想者,还是个行动者,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撰写学术性与政论性的文章配合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化战线上的斗争,而且还是“上海大教联”的发起人与参与者之一,投入到与国民党的斗争之中。可以说蔡尚思是个“红色”教授,而这正体现了他对现实民主的追求。哲学思想方面,蔡尚思从20世纪30年代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就终生信仰服膺于它。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蔡尚思的“唯民”思想有共通之处,而且还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套经过辩证论证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具有现实可行性;他认为唯物辩证法是最为科学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逻辑和考据都可以辅助它,但是要灵活运用,而不要教条化。这种认识是比较客观的,但是与此同时蔡尚思又把这种方法赋予了现实的功利性,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庸俗化”了;蔡尚思提倡年轻化的人生观,有相对合理的生死观和苦乐观,这在他生活的这个时代的学人相比较都表现得很突出,很有特色;在宗教观上,蔡尚思否定鬼神存在论,由早期的反对儒家是儒教到晚年的承认儒家是儒教,体现出了一个学者惟真理是尊的品格,而在佛教方面认为佛教也存在严重的“三纲”思想,则深化和扩展了近现代对佛教的研究;认识论上,他认为认识由实践而来,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这是符合马列主义的;在伦理观上,蔡尚思青年时期曾一度欲以空想的“大人伦观”代替儒家的“小人伦观”,虽然未信仰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已经表现出了十足的革命精神。史学思想方面,蔡尚思研究分析了中国的史学系统,并且要求要用唯物史观来观察分析问题,他认为要用阶级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而且研究历史要“厚今薄古”,“古为今用”。蔡尚思有这种史学思想与时代与阶级局限性是分不开的,与很多学者的史学思想一样,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以及重视当下的一种思维模式,他的一生治史都受到这两种思想的束缚。教育思想方面,蔡尚思强调要推行唯物主义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教育要与经济政治相协调,这很有特色;他要求民主治校,提倡自由研究的精神,在他能力范围之内,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在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通过研究发现他也是做得不错的。读书治学指导思想方面,蔡尚思提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愧被称为为“红色”教授;在读书的目的方面,蔡尚思认为读书应该是现实相联系,这与一些人认为学术应该脱离用在当下的思想不同,也正是因为如此,蔡尚思读书治学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感情的因素过于强烈,尽管他努力克服,但是也难免影响到学术的科学性;同时他认为读书应该苦读书,要注意读书与图书馆的关系,要注意创新,不要陈陈相因,而且读书治学还要注重坚持学术气节,这些思想同时代很多人都有,但是能全部做到的人却很少,蔡尚思是寥寥无几做到的人之一。在文化思想方面,蔡尚思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九大支柱,而且还有儒墨两个系统,这一看法对深化我们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过去我们一直都对墨学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蔡尚思一直是抑儒扬墨的,但反儒学并不是反传统文化,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国的儒家的学说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根据经济政治的发展情况而发展我国的文化。这种看法和一些人“以复古为解放”的态度迥然不同,他几乎全盘否定儒家文化,他的这一思想受到许多学人的批判,确实,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是不可能采取一改否定的方式来处理的,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再继续深化发展。而对我国文化将来的发展模式,他并不主张全盘西化,也不主张复古,更不是一个折衷主义者,他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文化将来的走的道路应该是“辩证发展”的,这是他一个十分重要的关于文化发展的观点,这是符合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蔡尚思一生研究思想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史资料,他信仰马克思主义,一生反儒学,提倡“唯民”,这是他思想的最大特色。他是近现代反儒学学术思想史上的殿军人物,在近代影响深且广;但是步入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反传统的思维模式渐渐淡化,因此蔡尚思的继续反儒学就变得有些与现实格格不入,而他则依然坚持故我,根据自己的研究说话,体现了他的严谨的学术精神,虽然影响不如民国时期,但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

赵一霖[10](2010)在《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文中提出精怪小说是唐代小说的一个类别。本文以唐五代精怪小说为研究对象,对这类小说的命意与叙事的基本状态进行描述与分析,论述唐五代精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论文绪论部分,对精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指出精怪是人的观念之物,它的产生、嬗变与人类的生存状态、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六朝精怪小说基本形态为“粗陈梗概”式的“丛残小语”,内容上多表现精怪为实有之意,基本上是一种历史性的叙事。唐五代传奇体精怪小说则是唐人有意为之的文学创作,通过文学性叙事,借助想象的奇异和文采的优美,表现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理解、想象与向往,展现他们的审美意趣与才华。论文的正文由上编和下编两部分构成。上编主要研究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命意。唐代是小说文体独立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唐五代精怪小说也表现出相应的进步。从命意角度看,唐五代精怪小说存在着两种情况。种是对唐前精怪小说命意的延续,这一类小说的外在形态大都保持了六朝志怪小说“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特点;一种是以传奇体写成的精怪小说,这类小说的形态与古体精怪小说不同,它通过文学性叙事通过审美想象,构筑了自足的审美世界,其命意虽也有保持精怪小说传统命意的个别情况,但更多的则在于命意的推陈出新,表现了唐人独有的心曲和审美意趣。这一编的重点,是从对爱情婚姻、对功名利禄、对生命、对宗教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态度等方面,考察和论述唐五代精怪小说命意上的新变。下编主要研究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叙事问题。唐五代精怪小说作为古代文言小说的一个类别,历史性叙事与文学性叙事同时作用于它的成长过程。唐五代精怪小说在叙事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就在于它突破六朝志怪小说历史性叙事的藩篱,创撰出文言小说的文学性叙事文本。本编以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叙事问题进行研究,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意象、叙事模式、叙事修辞等方面对唐五代精怪小说叙事的形态、特点、创新等等进行探索与描述,以期重点把握唐五代精怪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贡献。

二、2002年《鹭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鹭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缘起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二、现存墨迹考证
    小结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小结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小结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北宋新旧党争视角下的苏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所用材料
第一章 苏颂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世
    第一节 苏颂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苏颂的家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北宋晚期的党争及其对苏颂仕途的影响
    第一节 北宋晚期的党争
    第二节 党争对苏颂仕途的影响
    第三节 绘像景灵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颂的关系网
    第一节 从苏颂《苏魏公文集》墓志碑铭看苏颂与新旧党人交往
    第二节 苏颂交往的其他新旧党人
    第三节 苏颂与新党领袖王安石的关系
    第四节 苏颂与新旧党人联姻
    第五节 苏颂与佛僧的交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苏魏公文集·奏议》看苏颂的政治姿态
    第一节 苏颂的奏议内容
    第二节 《苏魏公文集·奏议》的特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魏公谭训》证误二则
附录二 《宋史》证误二则

(4)《林次崖先生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版本界定
第一章 林希元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教育经历
        一、家学
        二、师承
    第二节 仕宦经历
    第三节 交游考述
        一、在乡读书时期
        二、入仕为官时期
        三、致仕回籍时期
    第四节 着述
        一、经部着作
        二、其他着作
第二章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版本及内容
    第一节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的版本
        一、明万历四十年刊本
        二、乾隆十七年陈胪声诒燕堂刻本
        三、光绪二十八年会文堂重刻本
        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五、厦门大学出版社点校本
    第二节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内容
        一、政论类
        二、交游类
        三、杂议类
第三章 从《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看林希元思想及主张
    第一节 政治思想及主张
        一、以才取士的选官思想
        二、黜陟适当的考核方法
        三、关注民生的救荒措施
        四、征剿大同的主征思想
        五、征讨安南,收复四峒
    第二节 经济思想及主张
        一、均税恤穷,发展农业
        二、开放发展,积极通商
    第三节 理学和文学思想
        一、批判继承的理学思想
        二、“适用则贵”的文学思想
    第四节 教育思想
第四章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保存政治史料
    第二节 保存社会史料
    第三节 保存人物史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我国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现状
        1.2.2 福建地方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现状
        1.2.3 漳州地方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漳州海丝文献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方文献
        2.1.2 海丝文献
        2.1.3 海丝文献的整理
        2.1.4 海丝文献的开发
    2.2 漳州地方文献的概况及特点
        2.2.1 漳州地方文献概况
        2.2.2 漳州地方文献的特点
    2.3 漳州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分布
        2.3.1 漳州地方文献的收藏
        2.3.2 漳州地方文献的分布
    2.4 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4.1 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类型
        2.4.2 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内容
    2.5 漳州海丝文献的价值
        2.5.1 漳州海丝文献的历史研究价值
        2.5.2 漳州海丝文献的政治经济价值
        2.5.3 漳州海丝文献的传统文化价值
第三章 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现状
    3.1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概况
        3.1.1 漳州海丝史料汇编的整理编集
        3.1.2 漳州海丝历史文献的新修订
        3.1.3 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再版
        3.1.4 漳州海丝研究文集的整理出版
    3.2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主要成果
        3.2.1 古代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整理成果
        3.2.2 近现代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整理成果
    3.3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主要特点
        3.3.1 整理起始时间早
        3.3.2 整理主体众多
        3.3.3 保护与发展并重
    3.4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中的现存问题
        3.4.1 重藏轻用观念普遍存在
        3.4.2 文献整理深度不足
        3.4.3 文献整理效率不高
        3.4.4 古籍整理人才缺乏
第四章 漳州海丝文献的开发现状
    4.1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概况
        4.1.1 漳州海丝文献书目索引的编制
        4.1.2 漳州海丝文献数据库的开发
        4.1.3 漳州海丝的相关研究活动
        4.1.4 利用漳州海丝文献开展的宣传与服务
    4.2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的主要特点
        4.2.1 开发工作与时俱进
        4.2.2 开发形式不断创新
        4.2.3 数据库开发受到重视
    4.3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中的现存问题
        4.3.1 文献开发广度不足
        4.3.2 开发工作缺乏规划
        4.3.3 专业开发人才短缺
        4.3.4 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五章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相应对策
    5.1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相应对策
        5.1.1 提高对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重视
        5.1.2 推进漳州海丝文献的深入整理
        5.1.3 促进漳州海丝资源共建共享合作
        5.1.4 培养古籍文献整理的专业人才
    5.2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的相应对策
        5.2.1 推动漳州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
        5.2.2 制定漳州海丝文献开发工作规划
        5.2.3 组建专业的文献开发人才队伍
        5.2.4 加强漳州海丝文献的宣传与服务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南宋高宗朝官员书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以前书信概述
    一、书信的发展史
    二、宋代常见的写信形式
第二章 宋高宗朝官员书信统计
    一、官员书信数量统计
    二、官员书信内容分类总析
第三章 官员书信对宋高宗朝背景的反映
    一、时事政治的反映
        (一)对行在选址的建议
        (二)劝说苗刘反正
        (三)传达平乱的方法
        (四)攻伐伪齐的指示
        (五)申明对宋金和战态度
        (六)权力争斗的见证
        (七)区分官私修史的差别
    二、学术思想的交流
        (一)争辩观点
        (二)讨论着作
        (三)言传身教
第四章 官员书信在宋高宗朝的人文情感
    一、“中兴”的情结
    二、“恢复”的愿望
    三、不同的气节
    四、挂念亲友
    五、赋闲后的感叹
    六、对晚辈的关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社会环境
第二章 唐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与族群演变
    第一节 早期居民及其族群演变
    第二节 陈元光父子与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
    第三节 “北溪四乔木”与开漳将士后裔肇基考
第三章 宋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与文化
    第一节 自然开发与人文科举——以碧溪杨氏为例
    第二节 南宋北溪中下游地区的理学与民间信仰
第四章 明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家族社会的强化与经营空间的扩展——以银塘赵氏为例
    第一节 明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家族社会强化概况
    第二节 银塘赵氏家族经营述略
    第三节 明代银塘赵氏诗书传家
    第四节 明代银塘赵氏通婚网络
    第五节 银塘赵氏与龙潭十八景、龙潭墟的经营
第五章 明清以降北溪社会的商业化转进——以浦南墟为例
    第一节 明代漳州的商业氛围
    第二节 明清浦南墟的商业发展
    第三节 浦南墟与漳州地方社会
第六章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宗族势力的消长与地方秩序的重建——以玉兰、碧溪宗族械斗为例
    第一节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宗族械斗
    第二节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玉兰、碧溪宗族械斗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国文学地理学论着的数理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据来源
    1.2. 收录原则、完备性
    1.3. 数据存储形式
    1.4. 网状结构的范畴索引
        1.4.1. 文献的着录形式
        1.4.2. 网状结构范畴索引的设想
        1.4.3. 网状范畴索引的优点
第二章 论着的时段分布和主题分布
    2.1. 总体介绍
    2.2. 起步:80 年代及以前论着介绍
    2.3. 发展:90 年代论着介绍
    2.4. 深度探索阶段:21 世纪初
第三章 研究对象
    3.1. 学科基础理论探索
    3.2. 文学家之地理分布
    3.3. 文学家族研究
        3.3.1. 文学家族研究综述
        3.3.2. 先秦两汉
        3.3.3. 六朝时期的文学家族研究
        3.3.4. 隋唐五代
        3.3.5. 宋辽金元
        3.3.6. 明
        3.3.7. 清朝至民国
        3.3.8. 文学家族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4. 文学作品的地域性研究
        3.4.1. 对一地文学特色和风格的考察研究
        3.4.2. 不同地域文学风格和特色的对比研究
    3.5. 地域性的文学流派
    3.6. 地域性文学群体
    3.7. 其它选题
第四章 作者统计、出版物的分布情况
    4.1. 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4.2. 论文来源分布
    4.3. 专着出版社分布
第五章 目录学现代化的相关讨论
    5.1. 关于文献计量学的讨论
        5.1.1. 文献计量学的现状
        5.1.2. 文献计量学发展方向
    5.2. 关于文学地理学目录建设的讨论
    5.3. 关于古代类书与主题词索引关系的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文学地理学论着目录索引
    表一:文学地理学论文目录(1905-2011)
    表二:文学地理学着作目录(1932-2011)

(9)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关照性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 选题的学术价值
        (三) 现实关照性
    二、学术史综述
        (一) 学术着作
        (二) 期刊论文
        (三) 硕博论文
    三、选题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点
        (一) 研究切入点
        (二) 研究的重点
        (三) 研究的难点
        (四) 研究的创新点
        (五) 研究的不足之处
    四、相关界定
        (一) 时间
        (二) 空间
        (三) 关键词
    五、其他说明
        (一) 时间的表述方式
        (二) 注释格式
第一章 蔡尚思的思想历程
    一、蔡尚思思想的奠基时期(1925 年之前)
        (一) 在德化的私塾启蒙
        (二) 在永春打下国学基础
    二、蔡尚思思想的转变时期(1925-1937 年)
        (一) 冲破阻挠,负笈北上
        (二) 怀疑传统,陷入空想
        (三) 摆脱“乌托邦”,走向“科学”
        1、思想理论的形成时期
        2、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思想的发展时期(1937-1949)
    四、蔡尚思思想的成熟与再发展时期(1950-2008)
第二章 蔡尚思思想的渊源与师友交游
    一、社会时代背景与蔡尚思思想之形成
        (一) 社会时代之影响
        1、德化时期的县城教育
        2、都市教育
        (二) 家庭背景
        (三) 学行交游
        1、向往的先哲
        2、师友的帮助与论学
第三章 民国时期蔡尚思的孔学批判思想
    一、蔡尚思之孔学批判思想体系
    二、民国时期蔡尚思之孔学批判思想
        (一) 对孔学不平等的经济思想之批判
        (二) 对孔学反民主的政治思想之批判
        1、孔学提倡君主专制
        2、孔学主张恢复封建等级礼制
        (三) 对孔学野蛮的社会伦理思想之批判
        (四) 对孔学不客观的治学思想之批判
        (五) 对孔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第四章 新中国时期蔡尚思的孔学批判思想
    一 孔学思想批判的一个前提
    二 对孔学政治思想的批判
        (一) 在东方复兴周礼
        (二) 礼治的变和不变
        (三) 孔子为何也讲正名
        (四) 孔子的“刑德”主张
    三 对孔学经济思想的批判
        (一) 孔学的“命”与“利”
        (二) 孔学的“谋道”与“谋食”
    四 对孔学哲学思想的批判
        (一) 孔子“仁”的思想
        (二) 孔学的“礼教”思想
        (三) 孔学的“中庸”思想
        (四) 孔学的“天命”思想
        (五) 孔学的“名教”思想
        (六) 孔学的“生知”与“学知”思想
    五 孔学的文艺思想批判
        (一) “诗言志”与“思无邪”
        (二) 存雅乐与“放郑声”
    六 孔学的史学思想批判
        (一) 孔子与《春秋》
        (二) 孔子与《尚书》
        (三) 孔子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七 孔学的教育思想批判
        (一) 孔子教育基本史实的考证
        (二) 孔子的办学宗旨
        (三) 孔子教育的内容
        (四) 孔子的教育方法
    小结
第五章 蔡尚思的教育思想
    一 教学及在校行政工作历程
    二 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 民主治校理念
    四 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问题
    五 大倡学术研究的自由精神
第六章 蔡尚思的史学思想
    一 蔡尚思的史学论
        (一) 历史与历史学及中国历史的特色
        1、历史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中国历史的特色
        (二)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 中国史学的系统
        (四) 历史学的功用
    二 蔡尚思的史学方法论
        (一) 研究历史不能离开阶级分析
        (二) 研究历史要“厚今薄古”
第七章 蔡尚思的治学思想
    一 蔡尚思的治学理论
        (一) 治学理论总论——指导思想
        1、坚持辩证唯物论
        2、坚持唯物史观
        3、坚持唯物辩证法
    二 蔡尚思的治学方法论
        (一) 治学方法论——总论
        1、治学方法的重要性
        2、治学“方法论”的三个方面
        3、总论治学方法的种类与关系
        (二) 治学方法论——分论
        1、界限的方法
        2、搜索的方法
        3、选择的方法
        4、评论的方法
    三 蔡尚思的治学论
        (一) 治学目的
        (二) 读书论
        1、多读书与图书馆
        2、苦读书
        3、“读通书”与“通读书”
        4、读书要创新
        5、读书与老师的关系
        (三) 治学贵争鸣
        (四) 坚持学术气节
第八章 蔡尚思的政治思想
    一 蔡尚思的“唯民”思想
    二 蔡尚思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思想
        (一) 提倡民主
        (二) 反对专制
    三 蔡尚思的民权思想
第九章 蔡尚思的哲学思想
    一、蔡尚思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信仰
    二 蔡尚思的人生观
        (一) 生死观
        1、生命的过程
        2、关于“老”“死”
        3、生命的意义
        (二) 苦乐观
        (三) 青年化的人生观
    三 蔡尚思的宗教观
        (一) 鬼神观念
        (二) 对“儒教”的评述
        (三) 对佛教的评述
    四 蔡尚思的辩证法思想
    五 蔡尚思的认识论
        (一) 认识的来源
        (二) 知行的关系问题
        1、认识的目的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3、关于真理的问题
    六 蔡尚思的伦理观
        (一) 由空想到科学的伦理观
        (二) 义利与理欲问题
第十章 蔡尚思的中西文化观
    一、文化的内容和属性
        (一) 文化的内容
        (二) 文化的属性
    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
        (二) 对墨家的推崇
    三 今后文化的发展道路
        (一) 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
        (二) 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
附录:蔡尚思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10)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命意
    一、传统命意的历史延续
    二、对爱情婚姻的向往
    三、对功名利禄的否定
    四、对谐谑趣味的表达
    五、对人情世态的褒贬
下编 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叙事
    一、突破历史性叙事的樊篱
    二、叙事主体的隐与显
    三、叙事视角的开与阖
    四、叙事意象的丰赡与多姿
    五、叙事模式(一)
    六、叙事模式(二)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2002年《鹭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D]. 苏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3]北宋新旧党争视角下的苏颂研究[D]. 汤迎迎.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4]《林次崖先生文集》研究[D]. 王世超. 安徽大学, 2018(10)
  • [5]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邢瑞姗.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南宋高宗朝官员书信研究[D]. 韩迟. 河南大学, 2017(06)
  • [7]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D]. 黄艺娜.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8]中国文学地理学论着的数理统计与分析[D]. 李伟煌. 广州大学, 2012(03)
  • [9]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 韩毅勇.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10]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 赵一霖.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2002年《庐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