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微型可编程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贺晓垒[1](2019)在《自动降弓装置试验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铁路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和电气化改造项目的逐年实施,客、货列车采用电力机车牵引已成主流。电力机车的牵引动力来自于受电弓和接触网所形成的弓网系统。随着人们对铁路运输的安全性、舒适性等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力机车牵引性能尤其是受电弓的自动降弓装置的工作稳定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受电弓正常工作的配套辅助设备,自动降弓装置的性能决定了电力机车能否平稳、安全行驶。选用性能优良的自动降弓装置可以大大降低因为弓网问题导致的行车故障。良好的弓网受流匹配性能,需要良好的受电弓机械结构、电子控制,才能使之在高速条件下适应弓网间的高频动态振动。但是,由于组装、拆卸受电弓程序的复杂性给自动降弓装置的检修增加了难度。所以,研制具有稳定高效的自动降弓装置试验系统,对受电弓的检修与测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单片机为主控芯片设计自动降弓装置试验系统,然后通过对其所涉及的电子元件进行选型,使得各电子元件之间能够很好的兼容提升系统性能,编写了可靠的软件程序,实现了对受电弓自动降弓装置的检测功能。本论文首先分析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电路,主要有测试自动降弓装置动作响应时间的电路、升弓和降弓控制信号的电路、泄气电路、数据显示电路等。然后,选用了AT89C52单片机、LM016L液晶显示屏、ADC0832模数转换芯片、MPX4115气压传感器、LF398采样保持器、MAX232串口芯片、光耦隔离芯片、上下限位开关等。接着,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进行了上位机和下位机的软件设计工作,绘制了测试系统程序流程图并进行了代码编写。最后,通过现场实测表明该测试系统能够实现对受电弓自动降弓装置的检测功能,工作性能可靠。
刘博[2](2017)在《基于模糊理论的猪舍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也逐年增长,为了保障肉类产品持续健康的发展,国家逐步加大了对生猪养殖行业的投入,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成为了重要发展方向。良好的养殖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可以大大的提升仔猪的成活率、扩繁肉猪的产能及提高猪肉的质量,因此,猪舍环境控制系统成为影响生猪生产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以模糊理论为基础,搭建猪舍环境控制系统平台,建立环境调控模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猪舍环境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确立以Big Dutchman公司生产的气候电脑为核心的猪舍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同时,对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优化控制方案奠定了基础。其次,着重对模糊理论及其控制算法在环境控制系统内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猪舍环境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仿真验证温度模糊控制器得出相应结果。最后,通过验证猪舍环境小气候模型,得到的实际值与仿真值误差较小,此环境模型可以用于猪舍小气候环境的研究,以温度模糊控制器为核心的环境控制系统可以有效控制舍内环境参数,并在仿真试验中得到了验证,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
张丽[3](2013)在《基于CAN总线的舰船阀门驱动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阀门在现代化管网运输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传统的通海阀多采用手动操作,操作过程和系统故障只能依赖操作者的经验判断,故控制精度低、维修不便、自动化程度不高,无法进行集中控制和远程遥控操作。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基于原手动通海阀,开发电驱动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使其不仅实现现场的自动控制,还能进行远程通信,接受远程遥控操作,实现智能控制。首先,文章陈述了国内外阀门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原通海阀的设计要求,以阀门专用电机作为动力源,设计能实现手动/电动切换的驱动装置。并确定阀门的总体控制方案,本文重点研究驱动装置的控制系统。其次,开发下位机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下位机系统是实现阀门自动控制的关键,本课题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进行开发,分别是:微控制器及其最小系统、电机驱动与控制模块、系统保护模块、阀门开度的检测与控制模块、力矩信号的检测与控制模块、人机界面的开发、模式选择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然后,分析CAN总线的通信原理,构建CAN通信接口的系统结构,设计CAN接口电路。并根据CAN控制器特点,开发CAN节点的软件系统。同时用VC++编写上位机的监控界面和CAN通讯测试界面,为后续的实验调试做准备。最后,对整体系统进行可靠性和抗干扰性分析,提出具体的抗干扰措施。并对控制系统整体进行原理图绘制,制作PCB板焊接调试,其后分别对下位机的执行机构、CAN通信节点和上位机远程控制进行系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本文采用了ATMEL公司的CAN控制器专用芯片AT89C51CC03作为下位机的主控芯片,引入现场CAN总线进行远程通讯,通过上位机进行集中监控,它们共同构成了基于CAN总线的全分布式控制系统,对实现通海阀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卢纯[4](2011)在《提高供电企业电气设备试验仪器集成度的研究》文中认为电气设备试验对于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供电企业的生产运行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它是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电气设备试验的现场调研,将电气设备试验分为直流电源试验类、交流电源试验类、油和气体试验类和其他试验类等四部分,并着重研究交流电源试验类。通过对此类试验的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得出可以将变压器空载损耗测量、空载电流测量、负载损耗测量、阻抗电压测量、短路阻抗测量、零序阻抗测量、变比试验、线路参数测量等一些综合到一个试验平台上进行试验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开发了一种多功能参数测量仪,采用Atmel公司的AT89C55来作为多功能测量分析仪的微控制器,并做出了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利用Lattice公司生产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芯片来完成逻辑控制功能,通过自行设计的电压和电流采集电路达到了对前端信号调理的目的,保证了测量精度,选用美国AD公司推出的A/D转换器AD1674对电压和电流信号进行转换,完成了对硬件系统的设计,并对多功能参数测量仪进行了软件部分的开发,完成了对多功能参数测量仪的研制。
金璐[5](2010)在《单体液压支柱低压密封监测系统CPU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体液压支柱是我国矿井下采煤工作面采场支护的主要设备,单柱密封的质量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单体液压支柱密封质量监测系统使用户能够从定量的角度,自动准确的监测支柱的密封性能,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支柱的密封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该单体液压支柱低压密封质量监测系统采用以PC机为上位机加单片机的系统设计,主要由压力传感器、智能监测仪、显示器、通信接口、计算机、打印机、连接电缆等组成。计算机通过通信接口控制所有智能监测仪,显示器,通信接口完成通信信号的转换、驱动,保证计算机和单片机数据通信正确。每个智能监测仪采用单片机作为CPU,与系统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监测系统,选择C语言作为对单片机的程序设计语言。根据监测程序的流程图,实现对主程序和初始化子程序,多路模拟通道选择及报警程序等的设计。系统调试软件选用KeiluVision2软件,可以进行源代码级调试,也可由仿真器使用直接对目标板进行调试,也可以直接写入程序存贮器如EPROM中。整个系统采用分布式监测技术,各监测通道互不干扰,可以对各个单体液压支柱同时进行监测,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该单体液压支柱密封质量监测仪是一种集散型的监控系统。该系统的设计和选择能够实现可靠、实时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提高单体液压支柱密封质量监测仪的监测精度和效率,可使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进行自动复位,并实现系统自动报警。本系统可以应用于各单体液压支柱生产厂家、维修中心、各局矿维修车间等部门。
李斌[6](2010)在《基于组态技术和VVVF的驱动控制的连铸机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有色金属加工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水平连铸带坯成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本次设计提高了在工业控制过程中牵引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精确性。本课题主要研制铜材连铸水平牵引机的监控系统,使铜型材在结晶器中的阻力减小,使铜型材在结晶过程中晶粒细化,从而提高成材率。系统的设计有利于实现工业现场的管控一体化。在工业控制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分析了组态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接着详细论述下位机监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实现原理以及组态软件的监控界面和实时数据库的数据的设计,最后详细论述了上位机监控系统程序的构建方法和单片机AT89C51的MCGS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方法和过程。该系统设计了以“单片机控制器+变频器+变频电机”为下位机,实现对铜材的水平牵引连铸机的驱动控制。文中介绍了单片机AT89C51的整体硬件连接电路和各个部分的硬件电路,给出了下位机的软件程序,还有单片机与上位机的通信协议,以及单片机与上位机远程串行通信的实现。由于工业监控领域中设备的种类和功能越来越多样化,通讯方式和通讯协议各不相同,因此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成为组态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完成了组态软件对单片机AT89C51的驱动程序,实现了单片机AT89C51与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同时利用MCGS组态软件构成监控平台,实现对下位机参数的实时监控、生产状况的监控和管理,完成了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设计通过实际应用表明系统能满足水平连铸生产的需要并具有技术先进和价格低廉等优点。
裴清华[7](2010)在《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蔬菜大棚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主要介绍以AT89C51单片机为主控制器,以温度、湿度等传感器为主要外围元件的蔬菜大棚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AT89C51单片机采集处理、监测控制以及输出显示环境值,为蔬菜的生长提供稳定的环境场所。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性价比,选用价格低,性能稳定的元器件。
宋欣[8](2009)在《基于单片机的阀岛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单片机以其高可靠性、高性能价格比,在工业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智能化仪器仪表、办公自动化,移动通信等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将气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智能化的气动系统已经普遍存在于自动化领域并仍在进一步大规模的研发。基于单片机的阀岛控制系统则是这一开发和应用的典型例子。本论文课题针对单片机对阀岛的控制展开工作,系统地分析了单片机和阀岛工作的基本原理,对整个控制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一种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阀岛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单片机,8位气动阀岛,按键输入电路,阀岛检测电路,输出驱动电路,复位电路,RS232接口电路,LCD显示器等主要部分组成。该系统通过单片机实现对阀岛的控制,可完成所需的自动化控制任务,使功耗和成本大大下降、信号传输快捷,自动化程度高,故障诊断迅速,系统可靠性提高。本论文内容即根据上述内容展开讨论:第一章介绍本课题的项目背景、目的和意义及本课题使用的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第二章详细地分析了单片机和阀岛工作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单片机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开发过程。第四章详细论述了系统的硬件组成电路,并进行了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第五章从软件体系结构的角度,对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和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作了详细介绍。
吴庆娟[9](2009)在《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喷油泵作为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中燃油的控制和供给单元,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柴油机的加速性能、油耗大小及尾气的排放质量等。准确测量喷油泵的各项技术参数对提高柴油机的各项技术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当前智能化试验台的最新技术,采用单片机及PC机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对喷油泵试验台全面自动控制的测控系统。详细介绍了试验台各项参数的测控方法,包括燃油流量监测、转速测控、喷油压力监测及喷油次数的计数等。论文首先总结分析了以前的喷油泵试验台监控技术,然后从喷油泵试验台监控系统总体结构入手,在详细分析系统所要监测和控制参数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喷油泵试验台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以AT89C51单片机为中心的喷油泵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以PC机为中心的上位机监控及管理系统。下位机通过RS-232串口接收上位机的命令并执行喷油泵试验台的电机转速控制、喷油次数的计数、喷油压力及燃油流量显示。上位机是整个试验台监控系统的管理者,主要完成给下位机发送特定操作命令及监测数据的显示、收集和存储,它有着友好的中文显示界面,并充分考虑容错设计。针对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及技术指标的要求,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喷油泵试验台的硬件电路,包括系统电源电路、信号处理电路(模拟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以及数字脉冲信号处理转换模块)、单片机外围扩展电路(并行I/O口扩展与定时/计数器扩展、数据存储模块和串行通信模块)、继电输出控制电路等。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采用Keil C51及Visual C++6.0的编程工具,在Windows XP系统平台上实现了上位PC机程序、AT89C51单片机程序及串行通信程序。经联机调试及各功能的模拟测试,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易于操作、运行稳定,便于维护等,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刘旭娟[10](2009)在《新型锥板式血液粘度测试仪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临床研究表明,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均与血液粘度升高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血液粘度值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本课题结合国内外血液粘度测试仪的研究现状,在传统锥板式血液粘度仪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型全自动血液粘度测试仪:采用技术比较成熟的51单片机作为中心智能单元;通过驱动锥体转动并测齿盘瞬时衰减速度来计算锥体在不同转速下受到的阻力矩,从而获得不同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值。这既克服了传统锥板式血液粘度仪采用拉力传感器测力矩不易测量的弊端,又符合血液粘度仪向便携化、实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新型锥板式血液粘度仪的设计原理和功能需求,选择中心处理器AT89C51单片机和C语言。对控制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其中包括电机驱动控制模块、转盘驱动控制模块、转盘转速测量模块、小键盘输入模块、LCD显示模块、串口打印机模块、温度控制模块、看门狗模块等,详细介绍了各硬件模块设计思路及具体电路,给出了各功能模块的驱动程序。应用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利用标准质控液进行整机的性能测试,测量结果在质控液参数范围之内,重复率在2%以内,符合医用标准。
二、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微型可编程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微型可编程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降弓装置试验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德国研究现状 |
1.2.2 日本研究现状 |
1.2.3 法国研究现状 |
1.2.4 中国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自动降弓装置的工作原理 |
2.1 受电弓控制逻辑 |
2.1.1 受电弓选择 |
2.1.2 受电弓升弓使能 |
2.1.3 受电弓升起 |
2.1.4 受电弓降落 |
2.1.5 受电弓状态 |
2.1.6 紧急降弓请求 |
2.2 受电弓的气路工作原理 |
2.2.1 受电弓气路 |
2.2.2 升弓过程 |
2.2.3 降弓过程 |
2.3 自动降弓装置作用及结构 |
2.3.1 自动降弓装置的主要作用 |
2.3.2 自动降弓装置的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硬件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2.1 自动降弓响应时间的测试电路 |
3.2.2 气体泄露量采集电路设计 |
3.2.3 升弓控制电路和降弓控制电路 |
3.2.4 显示电路的设计 |
3.2.5 数据转存打印电路 |
3.2.6 泄气电路设计 |
3.2.7 主供电电路设计 |
3.2.8 单片机复位电路及时钟电路设计 |
3.3 气路部分设计 |
3.4 硬件选型 |
3.4.1 单片机的选型 |
3.4.2 A/D转换芯片的选型 |
3.4.3 光耦隔离芯片选型 |
3.4.4 串口通信芯片的选型 |
3.4.5 气压传感器的选型 |
3.4.6 采样/保持芯片的选型 |
3.4.7 LCD显示器的选型 |
3.4.8 电控阀的选型 |
3.4.9 泄气电磁阀的选型 |
3.4.10 限位开关的选型 |
3.4.11 直流继电器的选型 |
3.4.12 开关电源的选型 |
3.4.13 打印机的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4 软件系统设计 |
4.1 单片机测试部分软件编程平台与程序烧写 |
4.2 单片机程序设计 |
4.2.1 单片机主程序设计思路 |
4.2.2 单片机初始化程序设计 |
4.2.3 系统测试数据的采集与计算 |
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3.1 系统登录方法 |
4.3.2 线路定义 |
4.3.3 UART0通信模块 |
4.3.4 DAC模块程序 |
4.3.5 ADC模块程序 |
4.3.6 控制算法模块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5 测试系统实测 |
5.1 现场测试步骤 |
5.2 测试与结果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模糊理论的猪舍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小结 |
第二章 猪舍环境控制系统 |
2.1 温度控制系统 |
2.2 通风控制系统 |
2.2.1 机械通风的方式 |
2.2.2 机械通风的类型 |
2.3 加热系统 |
2.3.1 全舍采暖 |
2.3.2 局部采暖 |
2.4 小结 |
第三章 猪舍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
3.1 气候电脑 |
3.1.1 功能介绍 |
3.1.2 主控模块 |
3.1.3 输入接口 |
3.1.4 输出接口 |
3.1.5 电源电路 |
3.1.6 模拟量控制模块 |
3.1.7 开关量控制模块 |
3.2 温度传感器 |
3.3 低压控制电箱 |
3.4 风机 |
3.5 进风口 |
3.5.1 侧墙进风口 |
3.5.2 小窗拉杆电机 |
3.5.3 纵向进风口 |
3.6 暖风机 |
3.7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模糊理论的猪舍环境系统控制算法的设计 |
4.1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
4.2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
4.2.1 知识库 |
4.2.2 模糊化接口 |
4.2.3 模糊推理 |
4.2.4 解模糊化接口 |
4.3 模糊控制算法的基本步骤 |
4.3.1 精确量的模糊化 |
4.3.2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
4.3.3 模糊推理 |
4.3.4 模糊量的清晰化 |
4.4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4.1 输入量的模糊化 |
4.4.2 输出量的模糊化 |
4.4.3 模糊控制规则 |
4.4.4 输出量的精确化处理 |
4.5 小结 |
第五章 猪舍环境控制模型的仿真与验证 |
5.1 猪舍环境仿真模型 |
5.1.1 热量交换仿真模型 |
5.1.2 通风仿真模型 |
5.1.3 猪舍环境仿真模型的建立 |
5.1.4 猪舍环境仿真模型的验证 |
5.2 温度模糊控制模型的仿真与验证 |
5.2.1 温度模糊控制模型的仿真 |
5.2.2 温度模糊控制模型的验证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CAN总线的舰船阀门驱动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电动阀门的国内外发展概述 |
1.2.1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现场总线的起源与背景 |
1.3.2 现场总线的发展与特点 |
1.3.3 现场总线的类型 |
1.3.4 现场 CAN 总线介绍 |
1.4 项目来源及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1 项目来源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阀门电动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引言 |
2.2 系统的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 |
2.3 电动阀门执行机构的设计 |
2.4 阀门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4.1 阀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2.4.2 阀门控制系统的结构 |
2.4.3 阀门控制系统各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下位机控制系统的开发 |
3.1 引言 |
3.2 微控制器及外围电路设计 |
3.3 电机驱动及系统保护电路的设计 |
3.3.1 电机驱动模块 |
3.3.2 系统保护电路 |
3.4 阀门过程量的检测与控制 |
3.4.1 阀门开度的检测与控制 |
3.4.2 力矩检测与控制 |
3.5 人机界面与模式选择模块 |
3.5.1 人机界面的开发 |
3.5.2 模式选择模块的设计 |
3.6 电源模块的设计 |
3.7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3.7.1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
3.7.2 软件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CAN 总线的阀门远程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CAN 总线的通讯原理 |
4.2.1 CAN 总线的特点 |
4.2.2 CAN 协议的分层结构 |
4.2.3 CAN 报文传送与帧结构 |
4.3 CAN 总线通信接口的系统结构 |
4.4 CAN 总线通信的硬件结构 |
4.4.1 AT89C51CC03 的 CAN 控制器 |
4.4.2 CAN 总线驱动器 PCA82C250 |
4.4.3 CAN 通信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 |
4.5 CAN 通信接口的软件设计 |
4.5.1 CAN 控制器的初始化程序 |
4.5.2 CAN 报文发送程序 |
4.5.3 CAN 报文接收程序 |
4.6 上位机界面的编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及实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5.2.1 硬件系统的抗干扰性设计 |
5.2.2 软件系统的抗干扰性设计 |
5.3 系统的调试与实验 |
5.3.1 下位机执行机构的调试 |
5.3.2 CAN 节点通讯调试 |
5.3.3 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提高供电企业电气设备试验仪器集成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1.2 电气设备试验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
1.2.1 电气设备试验分类 |
1.2.2 电气设备试验的地位和作用 |
1.2.3 电气设备试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 |
1.2.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供电企业电气设备现场试验内容分析 |
2.1 调研报告情况概述 |
2.2 直流电源试验类内容分析 |
2.2.1 直流电阻测量 |
2.2.2 绝缘电阻测量 |
2.2.3 直流泄漏电流测量和直流耐压试验 |
2.2.4 直流电源试验类分析小结 |
2.3 交流电源试验类内容分析 |
2.3.1 变压器空载试验 |
2.3.2 变压器短路特性试验 |
2.3.3 变比试验 |
2.3.4 线路工频参数测量 |
2.3.5 介质损耗因数测量 |
2.3.6 局部放电测量 |
2.3.7 交流耐压试验 |
2.3.8 交流电源试验类分析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功能参数测量仪硬件设计 |
3.1 多功能参数测量仪的原理及其组成 |
3.2 数据处理单元 |
3.2.1 单片机MCU |
3.2.2 单片机的最小系统设计 |
3.2.3 外部存储器的扩展 |
3.2.4 日历时钟电路 |
3.3 逻辑控制单元 |
3.3.1 可编程逻辑器件 |
3.3.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硬件电路设计 |
3.4 数据采集单元 |
3.4.1 变换器的选型 |
3.4.2 前端信号调理电路 |
3.4.3 A/D 采样电路 |
3.4.4 相角测量电路 |
3.4.5 频率测量电路 |
3.5 人机接口单元 |
3.5.1 液晶显示电路 |
3.5.2 键盘接口电路 |
3.6 数据通信单元 |
3.6.1 串口通信电路 |
3.6.2 USB 通信电路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功能参数测量仪软件设计 |
4.1 单片机软件开发环境 |
4.1.1 集成开发环境 |
4.1.2 Keil ULINK2 仿真器 |
4.1.3 开发语言 |
4.2 多功能参数测量仪软件系统设计 |
4.2.1 数据采集子程序 |
4.2.2 数据处理子程序 |
4.2.3 串口通信子程序 |
4.2.4 日历时钟子程序 |
4.2.5 外部EEPROM 子程序 |
4.2.6 键盘扫描子程序 |
4.2.7 液晶显示子程序 |
4.3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软件设计 |
4.3.1 Quartus II 硬件编译环境 |
4.3.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
4.3.3 利用VHDL 语言进行PLD 程序设计 |
4.3.4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单体液压支柱低压密封监测系统CPU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内容及目标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小结 |
第2章 相关知识介绍 |
2.1 单片机 |
2.1.1 单片机的结构与性能指标 |
2.1.2 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
2.2 模拟转换器 |
2.3 单片机程序设计语言的介绍 |
2.4 本系统采用的单片机介绍 |
2.5 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必要性 |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 系统的目标分析 |
3.4 系统的需求 |
3.4.1 性能需求 |
3.4.2 功能需求 |
3.5 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4.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3 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
4.3.1 传输子系统 |
4.3.2 主控制子系统 |
4.3.3 抗干扰子系统 |
4.4 小结 |
第5章 CPU的硬件设计 |
5.1 单片机芯片的选择 |
5.2 电源及时钟模块 |
5.2.1 电源设计 |
5.2.2 时钟信号设计 |
5.3 系统显示模块 |
5.4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 |
5.4.1 复位电路 |
5.4.2 多路模拟开关 |
5.4.3 A/D转换电路 |
5.5 系统的报警模块 |
5.6 小结 |
第6章 系统软件实现 |
6.1 单片机的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
6.2 监测程序的流程图 |
6.3 软件程序设计 |
6.3.1 主程序 |
6.3.2 初始化子程序 |
6.3.3 多路模拟通道选择的软件实现 |
6.3.4 报警程序的实现 |
6.4 小结 |
第7章 系统测试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组态技术和VVVF的驱动控制的连铸机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前景 |
1.1.1 国内铜材加工的现状 |
1.1.2 国际铜材加工的现状 |
1.2 铜材连铸机控制系统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
1.3 课题所要完成的任务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铜材连铸机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铜材连铸机监控系统的总体介绍 |
2.2 铜材连铸机监控系统的开发平台的选择 |
2.2.1 系统软件的选择 |
2.2.2 下位机系统硬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2.3 小结 |
第3章 铜材连铸机监控系统下位机的实现 |
3.1 下位机结构设计 |
3.2 单片机控制器的设计 |
3.2.1 抗干扰电路的设计 |
3.2.2 按键电路的设计 |
3.2.3 显示电路的设计 |
3.2.4 连铸机微控制器与上位机的通信电路设计 |
3.3 电路板的原理图和PCB板的设计 |
3.4 变频器和交流电机模块的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铜材连铸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的设计和实现 |
4.1 MCGS的构成 |
4.2 MCGS组态软件的系统结构 |
4.3 铜材连铸机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设计 |
4.3.1 用户界面设计 |
4.3.2 实时数据库窗口设计 |
4.3.3 设备窗口设置 |
4.3.4 运行策略窗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铜材连铸机控制MCGS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和实现 |
5.1 MCGS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 |
5.1.1 MCGS设备驱动程序的总体结构 |
5.1.2 驱动程序各模块详细设计 |
5.2 MCGS设备驱动构件的测试和挂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1 系统电路板图 |
附录2 下位机控制柜 |
附录3 项目验收证明 |
(7)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蔬菜大棚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系统功能 |
2 系统硬件组成 |
2.1 主控模块 |
2.2 传感器的选择 |
2.2.1 温度传感器 |
2.2.2 湿度传感器 |
2.2.3 土壤水分传感器 |
2.3 A/D转换电路 |
2.4 44780显示模块 |
2.5 电平转换器MAX232C |
3 程序设计 |
4 结束语 |
(8)基于单片机的阀岛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相关技术介绍 |
1.2.1 单片机技术的发展 |
1.2.2 阀岛技术发展现状 |
第2章 单片机和阀岛的工作原理 |
2.1 单片机的组成与结构 |
2.2 AT89C51 单片机介绍 |
2.3 阀岛介绍 |
2.3.1 阀岛的定义 |
2.3.2 阀岛的结构及特点 |
2.3.3 带现场总线的阀岛 |
2.3.4 可编程阀岛 |
2.3.5 模块式阀岛 |
2.4 阀岛的控制原理 |
2.4.1 阀岛的直接控制原理 |
2.4.2 阀岛的总线控制结构 |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3.1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
3.2 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 |
3.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1 硬件设计 |
3.3.2 软件设计 |
3.4 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
3.5 控制系统的调试 |
3.6 硬件设计中的主要技术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阀岛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按键输入电路和阀岛检测电路 |
4.2 输出驱动电路 |
4.3 RS232 接口电路 |
4.4 复位电路 |
4.5 显示电路 |
4.6 硬件干扰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阀岛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设计 |
5.2 上位机程序设计 |
5.2.1 Windows API 通信函数方法 |
5.2.2 利用端口函数直接操作 |
5.2.3 MSComm 控件 |
5.2.4 VC++类CSerial |
5.2.5 本系统上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
5.3 下位机程序设计 |
5.3.1 本系统下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
5.4 人机界面设计 |
5.4.1 键盘 |
5.4.2 液晶屏幕 |
5.4.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功能要求及技术指标 |
2.1.1 系统主要功能 |
2.1.2 系统的技术指标 |
2.2 系统监测信号及传感器 |
2.2.1 转速及喷油计数信号监测 |
2.2.2 压力信号监测 |
2.2.3 流量信号监测 |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3.2 系统的总体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单片机的选择 |
3.1.1 AT89C51的特点 |
3.1.2 AT89C51的芯片管脚介绍 |
3.2 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
3.2.1 A/D转换电路 |
3.2.2 流量信号处理电路 |
3.2.3 主轴转速信号处理电路 |
3.2.4 喷油压力信号处理电路 |
3.3 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
3.4 变频调速系统设计 |
3.4.1 感应电动机变频调速和理论基础 |
3.4.2 变频器工作简介 |
3.4.3 转速输出放大电路设计 |
3.4.4 转速控制方式选择电路设计 |
3.5 异步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
3.5.1 AT89C51单片机与PC机通信接口电路 |
3.5.2 AT89C51单片机串行通信 |
3.5.3 PC机串行通信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油泵试验台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2 上位PC机程序设计实现 |
4.2.1 系统配置 |
4.2.2 串行口通信检测 |
4.2.3 数据动态实时监测 |
4.2.4 系统帮助 |
4.3 AT89C51单片机程序设计 |
4.3.1 主程序设计 |
4.3.2 开发工具选择 |
4.3.3 转速测量子程序 |
4.3.4 喷油量测量子程序 |
4.3.5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 |
4.3.6 转速的控制 |
4.4 AT89C51与PC机间通信软件的设计 |
4.4.1 通信协议 |
4.4.2 基于Windows API的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4.4.3 PC机串行通信子程序 |
4.4.4 单片机串行通信子程序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系统核心源代码 |
B.1 PC端串口通信 |
B.2 数据动态实时监测 |
B.3 单片机端通信 |
(10)新型锥板式血液粘度测试仪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血液粘度仪发展现状 |
1.2.1 毛细管式粘度仪 |
1.2.2 旋转式粘度仪 |
1.3 创新之处与难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整体设计 |
2.1 单片机概述 |
2.2 设计原理 |
2.3 功能需求分析 |
2.4 控制芯片选取 |
2.4.1 AT89C51 芯片介绍 |
2.4.2 AT89C2051 芯片介绍 |
2.5 语言工具以及开发环境的选取 |
2.6 本章小结 |
3 硬件设计具体实现 |
3.1 硬件总体结构 |
3.1.1 设计原则 |
3.1.2 整体框架 |
3.2 电机驱动控制模块 |
3.2.1 UCN5804 芯片简介 |
3.2.2 输出控制开关的选取 |
3.2.3 电路设计原理 |
3.3 转盘驱动控制模块 |
3.4 转盘转速测量模块 |
3.5 温度控制模块 |
3.5.1 DS18B20 简介 |
3.5.2 固态继电器简介 |
3.5.3 具体电路设计 |
3.6 键盘模块 |
3.7 LCD 模块 |
3.7.1 LCD 显示屏简介 |
3.7.2 YXD12864D-01 模块概述 |
3.7.3 硬件连接原理图 |
3.8 串口微型打印机模块 |
3.8.1 微型打印机概述 |
3.8.2 硬件连接原理图 |
3.9 看门狗模块 |
3.9.1 X5045 简介 |
3.9.2 X5045 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
3.10 电源模块 |
3.11 电路原理图及电路板设计 |
3.12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方法 |
4.2 主控制程序 |
4.3 电机驱动程序 |
4.4 转盘驱动程序 |
4.5 温控回路驱动程序 |
4.6 键盘驱动程序 |
4.7 串口驱动程序 |
4.8 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
4.9 看门狗程序 |
4.10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5.1 硬件电路抗干扰设计 |
5.1.1 引起单片机控制系统出错的外在原因 |
5.1.2 电路抗干扰设计 |
5.2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2.1 输出通道中软件抗干扰设计 |
5.2.2 程序执行过程中的软件抗干扰设计 |
6 系统调试 |
6.1 系统的硬件模块及驱动程序调试 |
6.2 系统联调 |
6.3 整机性能测试 |
7 总结 |
7.1 设计总结 |
7.2 设计的进一步改进 |
7.3 设计体会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微型可编程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降弓装置试验系统的研究[D]. 贺晓垒.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2]基于模糊理论的猪舍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刘博.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3]基于CAN总线的舰船阀门驱动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张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5)
- [4]提高供电企业电气设备试验仪器集成度的研究[D]. 卢纯.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5]单体液压支柱低压密封监测系统CPU设计[D]. 金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6)
- [6]基于组态技术和VVVF的驱动控制的连铸机监控系统的研究[D]. 李斌. 安徽工程大学, 2010(04)
- [7]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蔬菜大棚控制系统[J]. 裴清华.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01)
- [8]基于单片机的阀岛控制系统的研究[D]. 宋欣.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9(03)
- [9]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监控系统的研究[D]. 吴庆娟.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 [10]新型锥板式血液粘度测试仪控制系统设计[D]. 刘旭娟. 重庆大学, 2009(01)
标签:单片机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可编程控制器论文; 单片机最小系统论文; 单片机复位电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