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阿霉素、卡介苗及卡介苗加异烟肼膀胱内灌注治疗中高危T_a及T_1乳头状膀胱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泌尿生殖肿瘤组三期随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钰[1](2021)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相关用药质量综合评价与医院药学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根据我院临床反映几种市售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存在膀胱灌注时的刺激性差异,通过了解膀胱灌注后局部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从临床药学的角度对药品质量及药物种类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并收集膀胱灌注用药在真实世界中的数据考察使用情况。同时,根据专业要求在医院药房和临床科室参与药学实践,了解医院药学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及特点,熟悉实际工作过程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流程。在医院药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药事管理研究,并以血液制品为例,分析中国(含大陆及台湾地区)、澳大利亚、英国医保目录及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收录情况,为我国血液制品医保目录的遴选及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参考相关质量标准并结合临床应用,从制剂外观、pH值、粉针剂复溶时间、含量、有关物质及稳定性等部分项目进行比较研究,探究3厂家盐酸表柔比星制剂之间的质量差异。纳入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本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卡介苗膀胱灌注的膀胱癌患者96例,根据灌注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并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采用调查问卷及电话随访两种方式收集膀胱灌注化疗的泌尿系统局部不良反应情况。借助多个平台收集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卡介苗的临床用药数据及采购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探索膀胱癌部分用药的使用情况。在参与药事管理研究过程中,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比较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英国、澳大利亚及WHO的医保目录所涵盖药品品种的异同,形成比对数据,为我国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提供参考。研究结果3厂家9个批次的表柔比星样品均为橙红色疏松块状物;在说明书比对中,B、C两厂家的贮藏条件较A厂家更严格,增加阴凉处保存的要求;关于溶解时限,A、C两厂家产品的复溶时间均小于60s,而B厂家的复溶时间平均2min以上;3厂家各批次样品在不同溶媒中配制成溶液后的百分含量及有关物质方面,A厂家产品中多柔比星酮的量约是B厂家的2倍,而C厂家仅第一批次有极少数样品检测出多柔比星酮。在探索药物种类对膀胱灌注局部不良反应的影响中结果显示,EPI、THP、BCG三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06),BCG组患者的尿急(P=0.001)、血尿(P=0.003)、排尿困难(P=0.017)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EPI组和THP组患者。真实世界的数据收集结果显示,表柔比星的生产厂家最多,采购量最多:对用药量来说,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相当,卡介苗均为最少的。医保目录比对结果显示,5个目录共收录了 32种血液制品,国家医保目录独有的品种有3种,分别为免疫球蛋白类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及凝血因子类凝血酶。其他目录均收录而国家医保目录未收录的品种有2种,为抗D(RhO)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Ⅸ。除去为各国制定目录做参考的EML目录外,另外3个目录均有收录而国家医保目录未收录的品种有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研究结论本研究对不同厂家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相关指标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的产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有关物质多柔比星和多柔比星酮、溶解时限、操作方便程度等差异较大,建议国产表柔比星制剂生产厂家在包装材质、生产工艺进行认真评估,改善制剂溶解性,同时建议药典质量标准中增加对粉针剂的溶解时限的检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便利。EPI和THP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相当,无明显差异。与EPI、THP相比较而言,BCG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医保目录对比发现我国国家医保目录收录的血液制品用药种数与其他4个目录相差不大,医保保障力度也比较大,但未见微量蛋白类药品的收录,通过比较分析可为我国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提供参考。
杨勇军[2](2021)在《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亲和力分析及CD47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目的:探讨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以及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及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种靶向分子(CD47抗体,CA9抗体,NYZL1和PLZ4)及其同型对照抗体或阴性对照肽(Ig G1,Ig G2a,c NYZL1和c PLZ4)分别与3种膀胱癌细胞系(5637,UM-UC-3和RT4)进行孵育,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用抗CD47-FITC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孵育,进行流式细胞检查,比较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进一步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分析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CD47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相对应的同型对照抗体或阴性对照肽比较,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在5637和UM-UC-3细胞中,相比于CA9抗体、NYZL1和PLZ4靶向分子,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在RT4细胞中,相比于CD47抗体、NYZL1和PLZ4靶向分子,CA9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减弱。流式细胞检查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荧光定量PCR检测进一步验证,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P<0.01)。在3种膀胱癌细胞中,5637细胞中CD47 m RNA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相比于其他3种靶向分子(NYZL1,PLZ4和CA9抗体),CD47抗体在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方面显示出优势。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比较,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且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目的:探讨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以及CD47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吞噬作用。方法:将膀胱癌细胞(5637,UM-UC-3和RT4)与光学分子探针抗CD47-Alexa Fluor790(抗CD47-AF790)分别进行孵育,给予递增的光剂量(0~32 J/cm2)照射干预,流式细胞术分析膀胱癌细胞的死亡百分数。用抗CD47-FITC与膀胱癌细胞(5637,UM-UC-3和RT4)分别进行孵育,加入到预先培养有巨噬细胞的玻底培养皿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用抗CD47-AF790与膀胱癌细胞5637进行孵育,加入到预先培养有巨噬细胞的96孔板中,给予光剂量为4 J/cm2的近红外光照干预,治疗结束后检测96孔板中每孔的吸光度值。结果:在3种膀胱癌细胞系中,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免疫治疗诱导细胞死亡的百分数增加,且表现出光剂量依赖性。相比于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处理的肿瘤细胞,光免疫治疗诱导5637,UM-UC-3和RT4细胞死亡百分数显着上升的光剂量分别为4 J/cm2,8 J/cm2和8 J/cm2。在CD47抗体介导的体外吞噬实验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抗CD47-AF790孵育的5637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在光剂量为4 J/cm2的光照干预下,与未接受光照干预的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吸光度值显着减少(P<0.0001)。结论: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显示出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且表现出光剂量依赖性。同时,CD47抗体可介导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吞噬作用。在5637细胞中,相比于单纯的免疫治疗,在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免疫治疗下,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第三部分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膀胱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探讨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在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实时指导应用价值,以及抗CD47-AF790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膀胱癌小鼠模型中的治疗疗效。方法:膀胱癌细胞5637皮下注射构建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A、B、C、D和E组,每组8只。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A和B组裸鼠分别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肿瘤完全切除;在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C和E组裸鼠进行肿瘤部分切除,D组裸鼠肿瘤完全切除,术后观察A、B、C和D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情况。E组裸鼠术后即刻及24小时进行光剂量为100 J/cm2的近红外光照治疗,比较A、C和E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差异。结果:B和D组小鼠分别在ICG和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进行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小鼠未出现肿瘤复发。A、C和E组裸鼠进行肿瘤部分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7.5%(7/8),75%(6/8)和50%(4/8)。相比于A和C组,E组裸鼠肿瘤复发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 vs A,P=0.28;E vs C,P=0.61)。结论: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可实时指导移植瘤小鼠肿瘤的完全切除。残余膀胱癌小鼠模型接受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免疫治疗后,肿瘤复发率出现下降趋势。第四部分膀胱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目的:探索膀胱肿瘤整体切除术(en blo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ERBT)联合抗CD47-AF790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26例新发且肿瘤数量单一的NMIBC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ERBT手术治疗。术后收集新鲜整块肿瘤组织标本并用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孵育,然后进行体外光学分子影像学检查,分析肿瘤组织和邻近正常组织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差异。结果:26例患者中,Ta期11例,T1期15例,肿瘤平均直径1.98±?0.48 cm。在光学分子影像灰度图像中,肿瘤组织的MFI灰度值为132.31±6.67,邻近正常组织的MFI灰度值为52.27±12.09。结果显示,肿瘤组织MFI信号显着高于邻近正常组织MFI信号(P<0.001)。结论:整块肿瘤组织标本体外光学分子影像检查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肿瘤组织边缘荧光信号增强提示术中残余肿瘤可能。
曾世平[3](2021)在《膀胱扩张状态对mpMRI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性能的影响及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 的]探讨临床实践中不同膀胱扩张状态下mpMRI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分期准确度的差异,并探求适用于mpMRI检查的膀胱最佳扩张状态及充盈量,分析可能影响患者mpMRI检查时膀胱扩张状态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的36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初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并在同样的膀胱充盈准备下进行了 mpMRI检查,检查后两周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的肿瘤标本。由两位资历相当、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独自利用mpMRI图像对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进行术前诊断分期,统一两者意见得到最终分期结果。利用我院计算机影像显示系统中的ROI绘制工具对患者mpMRI图像上的膀胱区域进行ROI绘制并计算出每位患者的膀胱充盈量以及男性患者的前列腺体积。由一位熟悉盆腔核磁的影像科医师利用Likert 5分量表对患者膀胱扩张状态进行评分。此外还收集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分期分级、尿液镜检白细胞数等相关数据。对不同Likert评分下膀胱充盈量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分析各评分下膀胱充盈量的构成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膀胱充盈量与Likert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Likert评分下mpMRI诊断膀胱癌准确度的差异;并通过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Likert评分下mpMRI对膀胱癌诊断分期与病理分期不一致时,分期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最后将可能影响患者mpMRI检查时膀胱扩张状态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 果]共纳入365名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1例,女性64例。各Likert评分下的膀胱充盈量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74.067,P<0.01);且Likert评分与膀胱充盈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s=0.866,P<0.01),随着Likert评分值的升高,相对应的膀胱充盈量越大。在Likert 5个评分组中,3分、4分组与1分、2分及5分组之间mpMRI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86,P=0.01)。膀胱扩张至Likert评分3分与4分时为mpMRI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准确率最高的状态,分别达92.4%及90.8%,其相应的膀胱充盈量为116-348ml。各Likert评分组mpMRI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分期较病理分期过高或过低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82,P=0.112),说明不同的膀胱充盈状态下,发生mpMRI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分期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并无明显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性别是Likert评分的影响因素,在同样的mpMRI检查前膀胱充盈准备下,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Likert评分低(β=-1.052,P<0.05);尿液镜检白细胞数亦是Likert评分的影响因素,且两者呈负相关(β=-0.212,P=0.013),尿液镜检白细胞数越多,Likert评分更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前列腺体积不是男性患者Likert评分的影响因素(rs=-0.068,P=0.246)。[结 论]1、患者行mpMRI检查时膀胱的扩张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mpMRI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性能,扩张欠佳及扩张过度时,其诊断分期的准确率大大下降,与病理分期对照,影像分期过高及过低的情况均存在。2、行mpMRI检查时对患者膀胱进行Likert评分是评估膀胱扩张状态简单易行的方法,Likert3分或4分时mpMRI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准确率较高,影像科医师可先行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分,若不满足3分或4分,可嘱患者另做准备待扩张达标后再行检查。外科医师亦应对患者mpMRI图像进行自主评估,对于膀胱扩张欠佳或过度的患者,应充分结合TURBT病理诊断结果对疾病进行综合评估。3、患者的性别及mpMRI检查时有无尿路感染影响着检查前的膀胱充盈准备,对于伴有尿路感染的患者,控制尿路感染对于mpMRI检查的膀胱充盈准备有意义,老年男性膀胱扩张较女性患者差,BPH对男性患者膀胱充盈准备的影响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韩国辉[4](2020)在《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别应用等离子柱状电极和传统方法膀胱肿物切除,全面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疗效,探究以上两种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2年来收集自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共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TURBT组行传统手术切除,另一组为ERBT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每组各40例。术中用0.9%Nacl为冲洗液,记录每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时长、消耗的冲洗液总量、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病理标本合格率(是否含有肌层组织)、以及3个月随访复查时复发的例数。将以上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两种器械在切除膀胱肿瘤方面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术前ERBT组和TURBT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输血病例,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膀胱穿孔、大血管损伤)发生;ERBT组住院天数、尿管留置时间虽然短于TURB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几率、术中失血、灌洗液用量、术后病理合格率、3个月后肿瘤复发率方面ERBT组要优于TURB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组术式均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方面二者没有优劣之别。2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3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病理标本肌层含有率更高从而分期更加精准,3个月复发率较传统术式低。图10幅;表3个;参197篇。
张开[5](2020)在《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自2015年01月至2018年01月收治的85例NMIBC合并BPH病例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PVBT+PVP组(38例)、PVBT组(21例)、TURBT+TURP组(26例),分别比较PVBT+PVP组与PVBT组、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与术后并发症、IPSS、Qmax、Qol评分、IIEF-5评分及术后肿瘤复发率、进展率等多项指标。结果: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在年龄、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PVBT组的平均前列腺体积(71.91±15.67ml)小于PVBT+PVP组(95.71±9.36ml)(P<0.01)。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且术后均未行膀胱连续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VBT+PVP组患者术后的Qmax(17.51±1.34ml/s)、IPSS(5.33±1.21分)和Q o L评分(1.12±0.53分)较术前(分别为11.22±2.73ml/s、26.81±2.42分、4.74±0.72分)均显着改善(P<0.01)。术后随访一年,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38)31.58%、(7/21)3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部位均位于膀胱内。两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26%和4.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远处转移。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患者年龄、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以及前列腺体积、术前IPSS、术前QoL、术前Qmax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手术治疗,相比于TURBT+TURP组,PVBT+PVP组平均手术时间延长27.4min(分别为49.73±5.51min和77.12±6.82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减少14.0ml(分别为38.81±3.32ml和24.81±3.13ml)(P<0.05)。TURBT+TURP组发生2例闭孔神经反射和1例膀胱穿孔,PVBT+PVP组无闭孔神经反射和膀胱穿孔发生。TURBT+TURP组术后平均留置尿管时间(4.62±0.41天)较PVBT+PVP组(3.44±0.24天)延长1.2天(P<0.01),平均住院天数(7.34±0.62天)较PVBT+PVP组(4.91±0.24天)延长2.4天(P<0.01)。PVBT+PVP组和TURBT+TURP组术后尿失禁分别为0例、1例(P>0.05),尿道狭窄分别为1例、2例(P>0.05)。PVBT+PVP组术后3月平均IIEF-5评分(22.40±1.21分)显着高于TURBT+TURP组(21.32±1.21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TURBT+TURP组1例术中发生膀胱穿孔的病例外,两组其他病例均于手术后常规行膀胱灌注化疗,无严重不良反应。PVBT+PVP组和TURBT+TURP组患者术后Qmax(分别为17.51±1.34ml/s、18.83±1.34ml/s)、IPSS(分别为5.33±1.21分、5.83±1.22分)和QoL评分(分别为1.12±0.53分、1.34±0.73分)较术前(Qmax分别为11.22±2.73ml/s、10.22±1.91ml/s,IPSS分别为26.81±2.42分、27.71±2.24分,QoL评分分别为4.74±0.72分、4.72±0.73分)均显着改善(P<0.01),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38)31.58%、(8/26)30.77%(P>0.05),肿瘤复发部位均在膀胱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26%和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远处转移。结论:PVBT联合PVP手术没有显着增加膀胱肿瘤在PU部的种植和复发几率以及肿瘤进展率,同时改善BPH患者下尿路症状。PVBT联合PVP手术与TURB T联合TURP相比疗效相当,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安全、有效。
邱秋秋[6](2020)在《回顾性分析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高危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临床上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单纯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率较高,并未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已有Ⅰ证据支持基于顺铂联合的新辅助化疗(NAC)方案联合手术治疗可以改善MIBC患者预后,但是目前国内NAC应用率低、且起步晚。临床上NAC的标准治疗方案是甲氨蝶呤、长春碱、阿霉素和顺铂(MVAC)方案,近年来疗效相近、毒性更低的吉西他滨和顺铂(GC)方案应用率更高。国内国外指南推荐为cT2-T4aN0M0膀胱癌患提供行NAC治疗,但有相关研究认为NAC治疗并未能改善低危MIBC患者的预后,因此NAC的适用人群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基于GC方案的NAC治疗在高危(cT3-T4a,NO/N+,M0)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0年0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62例确诊为高危(cT3-T4a,N0/N+,M0)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G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单纯手术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病理性降期率、淋巴结阳性率、总体生存率(OS)、无复发生存率(RFS)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共有13例cT3期患者,7例cT4期患者,其中有5例患者诊断为N+;对照组cT3期患者30例,cT4a期患者12例,7例N+患者。研究组20例患者完成1-3周期GC方案化疗,10例患者行1周期化疗,7例患者行2周期化疗,3例患者行3周期化疗,自化疗第一天开始到手术平均需43.4天。化疗前肿瘤平均最大径为(37.70±16.61)mm,化疗后为(25.00±13.35)mm,肿瘤体积明显缩小(t=4.58,P=0.00)。纳入研究的62例患者完成根治性手术治疗。研究组1例(5.0%)患者术后无残留病灶,5例(25.0%)患者降期至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此外有3例(15.0%)淋巴结阳性,无尿道切缘阳性患者。而对照组术后无pCR患者,6例(14.6%)患者达到病理性降期,1 1例(26.2%)患者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病理提示尿道切缘阳性。两组病理性降期率、淋巴结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方案化疗过程中胃肠反应和血液、骨髓反应比较常见,仅3例(15.0%)患者出现3/4级不良反应。同时,化疗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研究组平均随访(17.90±17.96)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而对照组平均随访(26.23±15.53)个月,中位时间27个月。截止随访时间,研究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死亡,2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失访病例2例。研究组OS为85.0%,RFS率为75.0%。对照组中有14例患者出现死亡,6例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失访病例5例。对照组OS为66.7%、RFS为54.8%。经Log-rank方法检验,两组OS和RF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cT3-T4a,N0/N+M0)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GC方案新辅助化疗能明显缩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但新辅助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的病理缓解率、病理性降期率、淋巴结阳性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GC方案患者耐受良好,3/4级不良反应率低,是临床上安全的膀胱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由于样本量和随访时间的限制,本研究未能证实GC方案新辅助化疗能改善高危MIBC患者的长期预后。
邓奇威[7](2020)在《市级医院T1期膀胱肿瘤行二次电切术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T1期膀胱肿瘤电切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手术记录、肿瘤学形态、分期、病理学结果、灌注化疗、术后随访资料等,对肿瘤复发情况,是否行二次电切的调查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1期患者77例进行随访分析,并依据经尿道电切术的不同次数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为仅一次膀胱肿瘤电切术,观察组24例为二次膀胱肿瘤电切术,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及进展情况,对比两组上述指标,分析两组患者各自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心率、体温、呼吸、肿瘤直径、肿瘤个数等基线资料的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治疗指标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4%)与对照组(10.6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及进展情况对比,术后1年复发率对照组(30.18%)与观察组(8.33%)相比,(P<0.05)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2年复发率对照组(39.60%)与观察组(16.67%)相比,(P<0.05)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进展率对照组(26.41%)与观察组(4.17%)相比,(P<0.05)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5.两组患者术后结局对比,观察组术后无瘤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行全膀胱切除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死亡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患者中,对照组2例、观察组1例死于非膀胱癌所致的重要器官衰竭,对照组1例死于膀胱癌。6.观察组中24例行二次电切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原电切部位发现肿瘤残留5例(20.83%)。7.对照组未行二次电切术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患者意愿不强。结论:1.T1期膀胱肿瘤患者应用二次膀胱肿瘤电切,能够降低肿瘤复发率和延缓进展率,提高无瘤存活率。2.市级医院开展二次电切手术影响因素较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及加强医患沟通。
王建帮[8](2020)在《EORTC风险量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判断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风险量表在我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362例NMIBC病人进行随访。采用单变量与多变量Cox回归模型确定复发和进展的独立预测参数。按照EORTC风险量表的评分标准分别计算出病人的复发与进展评分,根据得分对患者进行风险组分层。计算各组术后1年和5年复发和进展的概率与95%置信区间。然后,我们将本中心的实际概率与应用EORTC风险表得到的概率进行了比较。结果:中位年龄为65岁(范围25-93岁),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范围3-75个月)。随访过程中共125例(34.5%)复发,多因素分析显示先前的复发率、病理分期和术后即刻灌注是复发的危险因素;37例患者(10.2%)术后进展,危险因素有:肿瘤数目、同时伴有原位癌(CIS)和病理分级。1年复发的概率为4%-56%,进展的概率为0-32%。5年的复发率为26%-73%,进展率为3%-49%。各风险组真实复发率与进展率均与EORTC的参考范围相近。结论:术后膀胱内即刻灌注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EORTC风险表可预测中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和进展。
靳英辉,曾宪涛[9](2019)在《中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与监测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标准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指南制定过程与方法1.1指南制定方法学根据美国医学科学院(Institution of Medicine,IOM)最新指南定义,并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14年发表的最新版本指南制定手册为指导[1-2]。1.2指南的目标用户泌尿外科医师及护理人员、全科医生及护理人员、从事膀胱癌治疗的教学及研究人员。1.3指南的目标人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
李昌龙[10](2020)在《钬激光肿瘤切除术对比传统电切对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评价 ——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钬激光肿瘤切除术(HOLRBT)相对传统电切(TURBT)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优势及局限。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及Cochrane图书馆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相关内容包括钬激光肿瘤切除术(HOLRBT)相对传统电切(TURBT)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研究考虑纳入研究。该研究关注的结局指标:具体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总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膀胱刺激症以及术后尿道狭窄。对纳入的文献的数据结果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定量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9项文献。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电切,钬激光肿瘤切除术可以显着减少住院及留置导尿时间,还分别地降低了NMIBC患者2年肿瘤的复发率以及并发症(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膀胱刺激症)的发生率。然而两种手术方式对NMIBC患者术后随访的1年肿瘤复发率和尿道狭窄的发生率的影响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对于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而言,相较于传统电切,钬激光肿瘤切除术肿瘤电切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手术方式的选择。
二、表阿霉素、卡介苗及卡介苗加异烟肼膀胱内灌注治疗中高危T_a及T_1乳头状膀胱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泌尿生殖肿瘤组三期随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阿霉素、卡介苗及卡介苗加异烟肼膀胱内灌注治疗中高危T_a及T_1乳头状膀胱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泌尿生殖肿瘤组三期随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表柔比星膀胱灌注相关用药质量综合评价与医院药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膀胱癌与膀胱灌注治疗 |
1. 膀胱癌 |
2. 膀胱灌注 |
3. 膀胱灌注用药 |
第二部分 不同厂家注射用表柔比星的质量评价 |
第一节 药品质量标准比较研究 |
第二节 建立盐酸表柔比星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不同厂家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制剂的质量比较 |
1. 仪器与材料 |
2. 检测项目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膀胱灌注用药观察及临床应用评价 |
第一节 不同药物的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不良反应对比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膀胱癌用药使用情况 |
1. 本院膀胱灌注临床用药情况 |
2. 全国医院采购数据分析 |
3. 九个抽样城市医院用药情况评价 |
4. 总结与思考 |
第四部分 医院药学实践与药事管理研究 |
第一节 医院药学实践 |
1. 医院药学实践过程 |
2. 医院药学实践总结 |
第二节 药事管理研究 |
1.资料 |
2 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药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探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总结 |
致谢 |
(2)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亲和力分析及CD47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 |
前言 |
实验一 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实验二 膀胱癌细胞及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CD47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 |
前言 |
实验三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实验四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体外吞噬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
前言 |
实验五 抗CD47-AF790 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膀胱癌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膀胱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
前言 |
实验六 整块切除术后肿瘤组织体外光学分子成像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特色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光学分子影像和光免疫治疗在膀胱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膀胱扩张状态对mpMRI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性能的影响及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1 患者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主要手术设备及材料 |
1.1.5 术前准备 |
1.1.6 手术方法 |
1.1.7 观察指标及标准 |
1.1.8 术后治疗及复查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术中及术后情况 |
1.2.3 术后病理结果 |
1.2.4 术者主观感受 |
1.3 讨论 |
1.4 展望与不足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治疗进展 |
2.1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
2.1.1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发展 |
2.1.2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问题与不足 |
2.2 二次电切 |
2.3 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 |
2.3.1 膀胱肿瘤剜除理念 |
2.3.2 膀胱肿瘤剜除能量分类 |
2.3.3 膀胱肿瘤剜除优点与前景 |
2.4 新兴内窥镜技术 |
2.5 膀胱部分切除术 |
2.6 消除闭孔神经反射的研究 |
2.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排标准 |
1.3 仪器设备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1.6 观察指标 |
1.7 随访 |
1.8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
2.1.1 一般情况 |
2.1.2 手术结果 |
2.1.3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2.1.4 排尿的改善情况 |
2.1.5 肿瘤结局 |
2.2 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
2.2.1 一般情况 |
2.2.2 手术结果 |
2.2.3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2.2.4 排尿的改善情况 |
2.2.5 肿瘤结局 |
3.讨论 |
3.1 同期行PVBT和 PVP的安全性分析 |
3.2 同期行PVBT和 PVP的疗效分析及影响因素 |
3.3 绿激光的优势及不足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回顾性分析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高危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随访计划 |
1.5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病理结果分析 |
2.3 GC方案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
2.4 研究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资料对比 |
2.5 研究组和对照组生存分析对比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疗效对比 |
3.2 研究组GC化疗安全性的分析 |
3.3 研究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手术资料对比 |
3.4 新辅助的应用现状 |
3.5 辅助性化疗 |
3.6 NAC反应的疗效预测指标 |
3.7 新辅助免疫治疗 |
3.8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7)市级医院T1期膀胱肿瘤行二次电切术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
2.1 对象 |
2.2 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
3.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
3.3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3.4 两组患者术后1年、术后2年肿瘤复发情况、进展情况对比 |
3.5 两组患者术后结局对比 |
3.6 二次电切术后病理结果构成情况 |
3.7 对照组患者未行二次电切的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EORTC风险量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判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临床资料和随访 |
2.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病人临床病理特征 |
2.EORTC风险表在我中心患者的适用性 |
2.1 NMIBC术后复发和进展危险因素分析 |
2.2 NMIBC术后患者的复发和进展风险 |
3.术后即刻膀胱灌注治疗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与监测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标准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南制定过程与方法 |
1.1 指南制定方法学 |
1.2 指南的目标用户 |
1.3 指南的目标人群 |
1.4 利益冲突声明 |
1.5 临床问题的遴选与确定 |
1.6 证据的检索、合成与评价 |
1.7 推荐意见的形成 |
1.8 使用说明 |
1.9 指南制定委员会 |
1.1 0 证据分级及推荐等级标准 |
1.1 1 版本的说明 |
1.1 2 指南制定的经费来源 |
1.1 3 指南中涉及NMIBC的分期、分级及危险程度分类参考标准 |
1.1 4 BCG治疗失败的定义 |
1.1 5 |
2 推荐意见及说明 |
2.1 NMIBC关于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 |
2.2 NMIBC关于化疗的相关问题 |
2.3 关于NMIBC免疫治疗的相关问题 |
2.4 关于联合治疗NMIBC的相关问题 |
2.5 关于NMIBC原位癌治疗的相关问题 |
2.6 关于NMIBC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相关问题 |
2.7 NMIBC复发的相关治疗问题 |
2.8 关于NMIBC随访监测的相关问题 |
3 NMIBC治疗与监测指南实施流程图 |
4 未来研究的优先建议 |
(10)钬激光肿瘤切除术对比传统电切对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评价 ——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表阿霉素、卡介苗及卡介苗加异烟肼膀胱内灌注治疗中高危T_a及T_1乳头状膀胱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泌尿生殖肿瘤组三期随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表柔比星膀胱灌注相关用药质量综合评价与医院药学实践[D]. 宋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D]. 杨勇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膀胱扩张状态对mpMRI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性能的影响及因素分析[D]. 曾世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韩国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D]. 张开.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回顾性分析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高危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D]. 邱秋秋.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市级医院T1期膀胱肿瘤行二次电切术调查分析[D]. 邓奇威. 南华大学, 2020(01)
- [8]EORTC风险量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判断的研究[D]. 王建帮.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9]中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与监测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标准版)[J]. 靳英辉,曾宪涛.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9(07)
- [10]钬激光肿瘤切除术对比传统电切对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评价 ——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D]. 李昌龙.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