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局部收敛性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田明杰[1](2019)在《新建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分区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典型建筑工程邻近既有城市道/桥/隧的结构风险监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新建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力学机理及安全风险分区标准,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别研究了单一隧道、单一城市道路、隧道近接既有城市道路这三种状态的力学机理及应力场分布规律;(2)采用强度折减法对隧道以及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近接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了常用的3种围岩失稳的优缺点,引入极限剪应变贯通作为围岩失稳的判据,通过数值计算模拟岩土体单轴压缩试验,得到不同围岩级别下的极限剪应变值;(3)考虑实际地层中随着埋深的增加,围岩参数具有波动性、非均一性等。提出对于同一种围岩级别,选取其最理想和最不利的情况(围岩参数的上下限)作为强、弱、无影响区的判别标准;(4)基于强度折减法,得到了单一隧道和单一道路状态下的力学机理及安全系数分布规律。当隧道近接既有城市道路时,考虑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分为正交下穿和平行下穿两种位置关系,探究了不同围岩、覆跨比(H/D)、相对尺度(B/D)下两种位置关系下安全系数及影响区的分布规律,通过与单一结构物下的全系数F1相比较得到安全系数等值线,以安全系数等值线得到了隧道正交下穿、平行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标准分区图;(5)采用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量化围岩级别,得到了BQ值与5种围岩物理力学指标(重力密度、变形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黏聚力)的相关性系数,并验证了其准确性,在此基础了得到了多因素(考虑围岩、车辆荷载、隧道跨径、相对尺度)下的隧道正交下穿和平行下穿的既有城市道路的通用影响分区表达式;(6)统计了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破坏形态,同时针对强影响区、弱影响区、无影响区给出了对应的对策分级,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陶漫佳[2](2018)在《基于Petri网的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建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第三方物流以其服务功能完善、物流成本低以及便于实现物流信息全流程管控等优点已经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第三方物流的建模、调度和配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开环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分析了其系统性能。针对开环模型存在的死锁、无异常处理措施等问题设计了相应的闭环模型,找出了影响系统运作效率的两个最关键的流程:货物接收运输和配送流程,并定量分析了这两个环节效率的提升对系统整体的贡献。2.研究了在多任务多作业小组同时作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任务的调度与资源的分配使系统效率最大化的问题。通过建立两个并行任务小组的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利用Python仿真,研究了在无共享资源和有共享资源情况下小组多任务并行作业时三种调度策略以及两种资源分配策略的表现,最后发现最短等待时间调度策略的鲁棒性强,最短等待时间资源分配方式表现更佳。3.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物流配送规划问题。针对经典遗传算法的缺点,通过交叉变异算子、选择和个体优化的组合改进,使得种群的进化以更快速度达到更接近最优值的结果。
涂鼎[3](2016)在《基于弹流润滑的滚柱直线导轨副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滚动直线导轨作为一种运动引导和承载部件,因其高速高精的优点已在基础制造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导轨副中滚动体的接触问题是研究其动态特性的关键所在,而润滑条件对于滚动体的接触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滚动体的润滑接触对于提高制造装备的整体水平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将Newton-Raphson数值方法应用至等温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计算中,并对算法做了针对性的改进,在保证结果精度的情况下提升了计算效率,结果与经验公式非常吻合,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油膜厚度和应力分布,为建立滚柱直线导轨副的润滑接触模型提供了数值基础。进一步结合Hertz接触理论,研究了线接触的润滑接触力学模型,将之推广至导轨副上,结合导轨副的结构进行等效简化,得到在垂直方向上的导轨副润滑接触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其垂直刚度和动力学响应,研究了润滑对于其动态特性的影响。最后针对建立的润滑接触模型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和设备、数据采集和分析以及结论。实验测试了导轨副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升、在不同润滑条件下的垂直刚度以及不同预紧状态下的振动烈度,实验结果与前人的相关工作互相印证,验证了模型和仿真计算的正确性,也说明了润滑对于导轨副的重要性,证明将润滑理论引入导轨副的接触问题对导轨副的动态特性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陈帅彰[4](2015)在《不锈钢筛丝冷连轧过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煤炭生产消耗大国,但是对煤炭的洗选比例却不高,这既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在我国改进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且雾霾严重的大背景下,洗煤产业将大有发展。梯形不锈钢筛丝作为洗煤产业的必用消耗品,其市场需求必然巨大。202不锈钢具有机械性能良好、焊接性能出色且成本相对其他不锈钢产品低廉等优点,非常适合作为梯形不锈钢筛丝的原材料。某公司现阶段用短应力线轧机分三道次对直径为5mm的钢丝进行单道次轧制,其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易控制。因此笔者尝试将其单道次轧制工艺改造为三道次的冷连轧工艺,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的目的。本文尝试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DEFORM-3D对202梯形不锈钢筛丝的冷连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轧辊速度的变化来研究速度调控对张力的影响,以及对轧机的力能参数和轧件的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而合理分配各架轧机的力能参数。经数值模拟发现,最大变形量和轧制所需轧制力应在第二道次,其变形复杂,受力不均匀,通过改变三个道次的轧制速度进而调节张力能改善第二道次轧件的受力情况和应变情况也能更好的分配负荷。由于三道次中第一道次为由圆截面轧成椭扁截面的过程,为了验证数值模拟的真实可靠性,本文用直径为100mm的二辊轧机进行实验,用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比较证实,第一道次轧后模型的宽展量和实验轧件的宽展量,结果显示误差较小,所以模拟结果真实可靠。由于轧扁过程轧件变形复杂,对其变形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了更加精确表述轧扁过程的不均匀性的广义参数H*,通过改进斯通公式得出了新的轧扁过程中的轧制力求解公式,提高了线材轧扁过程中轧制力公式的计算精度。
陈剑[5](2014)在《静电喷涂机器人喷涂轨迹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环保的重视,静电喷涂逐渐成为当代涂装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新兴技术,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涂装效率高、注重环保和最佳的涂装性能等诸多优点。喷涂作业环境、喷枪本身的技术参数、工件表面几何形状、喷枪位姿、喷枪喷涂轨迹间距以及平移速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喷涂质量的好坏。本文以涂装自动生产线上的静电旋杯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以涂装生产线上的静电旋杯为对象,阐述了影响涂料空间分布及涂料沉积的因素,建立了喷涂过程中涂料颗粒空间分布模型。根据喷枪喷涂速度与涂料空间分布模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建立了平面上的涂料沉积模型,用软件对平面上任意一点的涂料沉积进行仿真,验证了其正确性。2、相同条件下,根据涂料密度不变,沉积到平面上和自由曲面上的涂料体积不变,只是沉积面积和涂料沉积厚度发生了变化,提出了面积扩大因数,把平面上的涂料沉积模型投影到自由曲面上,建立了自由曲面上的涂料沉积模型。3、由于复杂曲面几何特性十分复杂并且喷涂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复杂曲面上直接进行喷枪轨迹规划具有一定的难度,故将复杂曲面进行三角网格化。通过涂层厚度许用偏差,找到了复杂曲面三角网格化后连片时相邻两三角网格法向量间的偏角范围,以此偏角范围建立了三角网格化后的连片目标评价函数,以此函数为优化目标对复杂曲面的三角网格进行连片规划。4、在复杂曲面进行三角网格分片规划后造型成若干个近似基本面的组合,且生成每个特征面喷枪轨迹的基础上,针对每个面片上及面片与面片交界处的喷枪轨迹组合规划问题,引入了隶属云模型理论和K-Opt局部搜索策略,来自适应调节蚁群算法中控制的随机性,提高了该算法的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采用改进的隶属云模型蚁群算法对OTSP问题进行求解,并和基本蚁群算法进行比较,验证了改进的隶属云模型蚁群算法的优越性,为面向复杂曲面分片规划喷涂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孙红英[6](2010)在《“研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方法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基于"计算方法"实验课程的特点,针对传统教学法存在的不足,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研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方法"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张宇[7](2009)在《隧道工程围岩变形预测的人工智能方法及集成》文中认为隧道工程围岩变形预测是以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支护参数以及工程现场量测位移作为基础信息,对后续施工引起的围岩变形进行超前预报。本文通过对已有变形预测方法的比较,提出了一种人工智能组合预测方法。本文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理论对FLAC3D单线铁路隧道模型参数的选取进行了设计,应用FLAC3D模拟实际隧道的开挖生成大量变形量测信息。分别利用BP神经网络、广义回归神经元网络(GRNN)和改进的遗传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对FLAC3D计算所得数据进行学习,建立隧道设计、施工已知信息(围岩力学参数、隧道埋深、开挖方式、支护参数)与隧道断面变形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对于任一组围岩力学参数和支护参数,根据已建立的三种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均可以确定隧道指定断面在掌子面推进到各个位置时的变形值。利用三种人工智能方法给出的预测值,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智能综合预测模型。通过遗传算法给出一组权重值,对三种方法分别给出的预测结果加权求平均得到最终的变形预测数据。本文以单线铁路隧道为例探讨了上述综合智能变形预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人工智能综合预测方法的预测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能够满足工程实用要求。该方法为隧道信息化设计和施工管理提供了一个简便而实用的分析工具,是一种智能化的信息化施工监控方法。
付巧峰[8](2008)在《一种无约束优化问题的算法》文中研究指明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逐渐产生、发展和形成的一类新的数值方法.无约束优化问题是这一数值计算领域中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快速地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除了其自身的重要性外,还体现在它也构成一些约束优化问题的子问题.因此,对于无约束优化问题,如何设计快速有效的算法一直都是优化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来,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众多,理论比较成熟.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如何改进这些方法?将已有的方法相结合,构造新的混合算法,扬长避短,就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对几种典型的无约束优化问题算法及线搜索准则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着重地分析和研究了其中的牛顿法.经典的牛顿法及其各种修正形式都要求目标函数f (x)的海森矩阵G (x)正定或半正定,即较强的依赖于目标函数的凸性,以保证牛顿方程或修正的牛顿方程有解,且是目标函数在当前点处的一个下降方向.否则,牛顿法不可行.其次,针对上述缺点,本文提出了一个解“非凸”函数无约束优化问题的“正则化牛顿—最速下降混合算法”.由于函数f (x)的下降方向(如最速下降方向,负曲率方向等)总是存在的,该性质与函数的凸性无关.因此,当正则化牛顿方程无解或有解但解使得目标函数不充分下降时,可采用最速下降方向取代正则化牛顿方向.文中在较弱条件下证明了新算法在五种常用的线搜索准则下都具有全局收敛性.同时证明,经过一定迭代步后,新混合算法还原为正则化牛顿法,故算法具有二次收敛性.最后,将新混合算法用于求解9个典型的测试问题,并将其迭代过程中采用牛顿方向与最速下降方向的迭代次数进行比较.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新混合算法采用牛顿方向的迭代次数比最速下降方向的迭代次数多,收敛速度快,因此是有效可行的.
段荣福[9](2007)在《改进临界滑动场理论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边坡稳定性分析领域内临界滑动面的确定是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目前临界滑动面的确定方法主要为数学规划法和智能搜索方法,大多是在计算土质边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滑动面假定和计算量方面的限制,难以在岩质边坡中得到应用。临界滑动场理论是一种搜索临界滑动面的新理论,它以极限平衡理论和最优化理论为基础,适用于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目前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本文通过分析其理论基础,发现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并以改进临界滑动场理论为基础编制了计算程序。主要工作如下:1、现有主流临界滑动面搜索理论分析。主流临界滑动面搜索理论包括数学规划法和智能搜索方法。数学规划法大多以圆弧或部分是圆弧为假定滑动面形式,不适用于岩质边坡;智能算法原则上没对滑动面形式做假定,但其计算量与滑动面控制变量成指数关系,目前还无法考虑由数十个变量控制的折线形式。2、对临界滑动场理论的改进。现有临界滑动场理论无法考虑结构面对附近区域离散点应力状态的影响,与力学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不符。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面处理方法对临界滑动场理论加以改进,使之能方便对所有边坡离散点考虑结构面的影响。3、根据改进后的临界滑动场理论,编制了实现该理论的计算程序,并通过图形和数据文件的格式将计算结果表示出来。4、选取典型例题对编制的计算程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和极限平衡法商业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计算程序的可靠性。5、通过攀钢集团矿业公司朱家包包铁矿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实际应用,证明了编制的计算程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杨旭[10](2007)在《神经网络在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中的研究》文中提出近两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与信贷密切相关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越来越不能满足信贷发展的需要,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个人信用风险预测工具。导致拖欠贷款现象时有发生,个人信贷风险逐渐显现。如何客观综合评价个人信用,为商业银行发放信贷提供及时的决策依据,是当前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本文以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为研究对象,从信用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国内外信用评估方法按照时间的脉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与总结。随后,在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与专家学者的违约风险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住房贷款数据与信用风险关联度的定性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住房贷款评估指标体系。接着,基于国内某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三千多条真实数据,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多次网络参数调试优化后,生成信用评估初级模型。然后,从模型预测结果中挑选边界数据作为新的训练样本,生成了最终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能根据贷款人不同的个体情况、经济情况与贷款情况快速分析出该笔贷款的风险程度。经过预测数据集的检验,与同类、异类算法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后,证明该信用评估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率与较快的运算速度。最后,结合个人住房贷款模型对真实数据的预测结果,利用数据挖掘软件的分析工具,论文详细阐述了结果的实际意义,并为银行信贷风险规避以及信用评估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二、关于局部收敛性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局部收敛性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建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分区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工程背景及意义 |
1.1.2 学术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隧道近接施工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1.2.3 隧道工程影响分区研究现状 |
1.2.4 隧道下穿既有道路影响分区的研究现状 |
1.2.5 隧道下穿既有道路相关对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力学机理 |
2.1 单一隧道开挖后的力学行为 |
2.1.1 单一隧道开挖后的弹性二次应力状态 |
2.1.2 单一隧道开挖后形成塑性区二次应力状态 |
2.2 覆跨比影响下的隧道开挖后的力学行为 |
2.3 车辆荷载作用下开挖隧道的力学行为 |
第3章 近接影响分区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
3.1 隧道稳定性分析理论基础 |
3.1.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
3.1.2 安全系数的定义 |
3.1.3 围岩失稳判据 |
3.2 近接影响分区的判断标准 |
3.3 基于通用全局优化和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数据分析 |
3.3.1 通用全局优化算法 |
3.3.2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
第4章 单一隧道在不同地层中的稳定性分析 |
4.1 计算模型及力学参数 |
4.2 计算工况 |
4.3 两车道隧道在不同地层中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
4.4 三车道隧道在不同地层中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
4.5 单一隧道在不同地层中的稳定性分布规律 |
第5章 隧道在不同地层中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分区 |
5.1 隧道正交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分区 |
5.1.1 计算工况 |
5.1.2 计算模型及力学参数 |
5.1.3 两车道隧道正交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分区 |
5.1.4 三车道隧道正交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分区 |
5.1.5 基于安全系数等值线的隧道正交下穿既有道路的影响分区 |
5.1.6 隧道在不同地层中正交既有城市道路的稳定性分布规律 |
5.2 隧道在平行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分区 |
5.2.1 计算工况 |
5.2.2 计算模型及力学参数 |
5.2.3 两车道隧道平行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分区 |
5.2.4 三车道隧道平行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分区 |
5.2.5 基于安全系数等值线的隧道平行下穿既有道路影响分区 |
5.2.6 隧道在不同地层中平行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稳定性分布规律 |
5.3 考虑纵横向效应的隧道近接既有城市道路施工的影响分析 |
5.4 考虑统一量化围岩的通用近接分区拟合 |
5.4.1 围岩的量化分析 |
5.4.2 隧道正交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通用分区 |
5.4.3 隧道平行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通用分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近接影响对策研究 |
6.1 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破坏模式 |
6.2 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对策研究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2)基于Petri网的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建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第三方物流研究现状 |
1.2.2 物流系统中的几种常用建模方法 |
1.2.3 Petri网建模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第三方物流理论基础 |
2.1.1 第三方物流的产生 |
2.1.2 第三方物流基本概念 |
2.1.3 第三方物流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 |
2.1.4 第三方物流作业管理 |
2.2 PETRI网理论基础 |
2.2.1 Petri网基本概念 |
2.2.2 Petri网的性质 |
2.2.3 广义随机Petri网理论 |
2.2.4 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的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SPN的第三方物流系统建模与分析 |
3.1 第三方物流业务实例分析 |
3.2 PETRI网仿真软件简介 |
3.3 基于GSPN的A公司第三方物流开环模型设计与分析 |
3.3.1 开环GSPN模型设计 |
3.3.2 模型仿真分析 |
3.4 基于GSPN的A公司第三方物流闭环模型设计与分析 |
3.4.1 闭环GSPN设计 |
3.4.2 仿真分析 |
3.5 第三方物流闭环模型时间性能分析 |
3.5.1 四种随机Petri网化简方法及性能等价公式 |
3.5.2 模型化简及时间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SPN第三方物流多任务调度和资源分配研究 |
4.1 多物流任务情况下无共享资源调度问题 |
4.1.1 问题概述 |
4.1.2 GSPN建模 |
4.1.3 调度问题策略分析 |
4.1.4 实例仿真及分析 |
4.2 多物流任务情况下有共享资源的资源分配及调度问题研究 |
4.2.1 问题概述 |
4.2.2 GSPN建模 |
4.2.3 资源分配策略分析 |
4.2.4 实例仿真及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 |
5.1 问题概述 |
5.2 基于遗传算法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 |
5.2.1 遗传算法简介 |
5.2.2 基于第三方物流配送的遗传算法设计 |
5.2.3 算例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3)基于弹流润滑的滚柱直线导轨副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
2 等温线接触弹流润滑问题的Newton-Raphson数值求解 |
2.1 等温线接触弹流润滑理论 |
2.2 线接触弹流润滑的改进Newton-Raphson数值解法 |
2.3 Newton-Raphson的快速迭代算法 |
2.4 算法验证 |
2.5 弹流润滑特性及各参数影响 |
2.6 小结 |
3 滚柱直线导轨副润滑接触模型的建立 |
3.1 线接触润滑接触力学模型 |
3.2 线接触副润滑振动模型 |
3.3 滚柱直线导轨接触振动模型 |
3.4 小结 |
4 滚柱直线导轨副接触特性研究 |
4.1 整体垂直刚度研究 |
4.2 非线性分析 |
4.3 动力响应分析 |
4.4 仿真计算结果 |
4.5 小结 |
5 滚柱直线导轨实验研究与分析 |
5.1 实验目的 |
5.2 综合实验台系统 |
5.3 测试结果 |
5.4 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不锈钢筛丝冷连轧过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1.1 市场需求 |
1.1.2 材料的选取: |
1.2 梯形不锈钢筛丝的生产方法 |
1.3、梯形不锈钢筛丝国内外现状及发展 |
1.4 有限元数值分析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课题研究的问题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连轧过程数值模拟 |
2.1 DEFORM-3D软件介绍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 对模型施加载荷和边界条件及计算 |
2.5 对连续轧制过程的结果分析 |
2.5.1 相关概念 |
2.5.2 力能参数分析 |
2.5.3 对等效应力分析: |
2.5.4 对轧件几何尺寸的影响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一道次平辊轧扁过程的研究 |
3.1 对轧扁过程的应力应变分析 |
3.1.1 扁钢丝的研究现状 |
3.1.2 应力变化和板带平辊轧制中变形不均匀性 |
3.1.3 数值模拟 |
3.1.4 结果和讨论 |
1)接触应力 |
2)参数H的广义化 |
3)残余应力 |
3.2 对圆形线材轧扁过程中轧制力公式的研究 |
3.2.1 背景介绍 |
3.2.2 斯通公式进行轧制力P计算 |
3.2.3 对斯通公式计算过程进行分析优化 |
3.2.4 有限元模拟及实验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4.0 实验目的 |
4.1 实验设备 |
4.2 前滑实验测定不同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系数 |
4.2.1 轧机传感器进行标定 |
4.2.2 前滑实验: |
4.2.3 结果研究 |
4.3 线材轧扁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结论 |
5.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静电喷涂机器人喷涂轨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机器人静电喷涂技术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喷枪模型的建模方法 |
2.1 引言 |
2.2 静电喷涂原理和喷涂机器人的空间描述 |
2.2.1 高压静电旋杯喷涂原理 |
2.2.2 建立数学模型的假设 |
2.2.3 喷枪的空间描述 |
2.3 涂料沉积模型 |
2.3.1 涂料空间分布模型 |
2.3.2 涂料空间分布仿真实验 |
2.3.3 平面上涂料沉积模型 |
2.3.4 平面上涂料沉积仿真实验 |
2.3.5 自由曲面上涂料沉积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网格CAD模型复杂曲面的分片规划造型 |
3.1 引言 |
3.2 基于网格CAD模型的三角网格连片规划 |
3.2.1 曲面CAD模型的三角网格化 |
3.2.2 复杂曲面三角网格连片规划 |
3.3 复杂曲面的三角网格分片造型 |
3.3.1 基本面片模型 |
3.3.2 曲面最小二乘拟合造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杂曲面分片规划造型后基本面片上喷枪轨迹规划 |
4.1 引言 |
4.2 涂层厚度影响因素和喷枪轨迹优化目标函数 |
4.2.1 涂层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意义 |
4.2.2 喷枪轨迹优化的多目标评价函数 |
4.3 面向面片的喷枪轨迹规划 |
4.3.1 基本面片上喷枪轨迹的生成 |
4.3.2 喷枪位姿的获取 |
4.3.3 基本面片上喷枪轨迹规划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杂曲面上喷枪轨迹组合优化 |
5.1 引言 |
5.2 喷涂轨迹组合规划问题的转化 |
5.3 基于改进的云模型蚁群算法的喷涂轨迹组合规划 |
5.3.1 隶属云模型及其数字特征 |
5.3.2 隶属云发生器 |
5.3.3 基本蚁群算法介绍 |
5.3.4 改进的隶属云模型蚁群算法(ACAMCM) |
5.4 实验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研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方法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方法”实验课程中应用“研究式”教学法的实践 |
1.1 确定研究课题 |
1.2 落实研究课题 |
1.3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求编程思路, 实施课题 |
1.4 归纳讨论研究成果 |
2 在实践中体会教师的组织作用 |
(7)隧道工程围岩变形预测的人工智能方法及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标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FLAC~(3D)计算模型的建立 |
1.4.2 BP神经网络 |
1.4.3 广义回归神经元网络(GRNN) |
1.4.4 支持向量机 |
1.4.5 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合预测模型 |
2 数值试验设计 |
2.1 统计试验设计概述 |
2.2 部分因子试验 |
2.2.1 正交试验设计 |
2.2.2 均匀试验设计 |
2.3 数值试验影响因素 |
2.3.1 影响因素 |
2.3.2 因素取值范围 |
2.3.3 数值试验方案及其因素取值 |
2.3.4 因素水平划分 |
2.4 数值试验设计 |
3 基于 FLAC~(3D)的隧道开挖数值仿真实验 |
3.1 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值仿真概述 |
3.1.1 岩石力学数值方法的作用与优势 |
3.1.2 当前岩石力学数值方法存在的问题 |
3.1.3 岩石力学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 |
3.2 FLAC~(3D)计算程序简介 |
3.2.1 FLAC~(3D)的基本原理 |
3.2.2 FLAC~(3D)的计算步骤 |
3.2.3 FLAC~(3D)中的基本本构模型 |
3.3 单线铁路隧道 FLAC~(3D)计算模型的建立 |
4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4.1 人工智能在岩土工程领域内的应用概述 |
4.1.1 岩土力学传统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
4.1.2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优越性 |
4.1.3 人工智能在岩土力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
4.2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4.3 神经网络的模型及作用 |
4.3.1 人工神经元模型 |
4.3.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4.4 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原理 |
4.5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
4.6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
4.7 BP神经网络 |
4.7.1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
4.7.2 BP算法的缺陷及改进 |
4.8 径向基(RBF)神经网络 |
4.8.1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结构 |
4.8.2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常用算法 |
4.8.3 广义回归神经元网络 |
4.9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隧道开挖变形超前预报 |
4.9.1 BP神经网络变形超前预报 |
4.9.2 GRNN神经网络变形超前预报 |
5 支持向量机算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5.1 支持向量机算法 |
5.1.1 机器学习的基本问题和方法 |
5.1.2 统计学习理论 |
5.1.3 支持向量机 |
5.1.4 支持向量机算法特点总结 |
5.2 改进的进化支持向量机算法 |
5.2.1 遗传算法 |
5.2.2 改进的遗传算法 |
5.2.3 改进的进化支持向量机算法 |
5.3 基于改进的进化支持向量机算法的隧道开挖变形超前预报 |
6 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智能综合预测模型 |
6.1 综合预测概述 |
6.2 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智能综合预测模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一种无约束优化问题的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约束最优化问题与最优性条件 |
1.3 最优化问题的基本解法、算法终止准则和算法的收敛速度 |
1.3.1 最优化问题的基本解法 |
1.3.2 迭代终止准则 |
1.3.3 迭代序列的收敛速度 |
1.4 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概述 |
1.4.1 线搜索准则及其分类 |
1.4.2 线搜索算法 |
1.4.3 信赖域算法 |
1.5 本文内容及安排 |
2 一种改进的牛顿混合算法 |
2.1 本章所用到的基本概念和有关结论 |
2.2 无约束牛顿法及其修正牛顿法的概述 |
2.2.1 经典牛顿法的优缺点 |
2.2.2 几种修正的牛顿法 |
2.3 概述 |
2.4 算法概述 |
2.4.1 算法步骤 |
2.4.2 算法流程图 |
2.5 算法的可行性分析 |
3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
3.1 算法的全局收敛性分析 |
3.2 算法的收敛速度分析 |
4 数值试验 |
4.1 问题的模型及其特点 |
4.1.1 问题的模型 |
4.1.2 问题的特点 |
4.2 数值试验结果 |
4.2.1 算法的全局收敛性测试结果 |
4.2.2 算法的收敛速度测试结果 |
4.2.3 结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改进临界滑动场理论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边坡稳定分析研究现状 |
1.3 临界滑动面搜索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极限平衡理论 |
2.1 极限平衡理论基本原则 |
2.2 对多余未知力做假定的原则和方法 |
2.3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各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界滑动场理论及其改进 |
3.1 引言 |
3.2 临界滑动场理论 |
3.3 临界滑动场的数值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界滑动场程序的编制 |
4.1 引言 |
4.2 计算程序的编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临界滑动场程序的验证 |
5.1 引言 |
5.2 用临界滑动场程序对典型例题进行计算 |
5.3 用GEO-SLOPE 进行验证 |
5.4 用强度折减法进行验证 |
5.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6.1 工程概况 |
6.2 边坡稳定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神经网络在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房地产业的发展 |
1.1.2 房地产金融信贷风险 |
1.2 个人信用评估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写作思路与内容体系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信用评估方法综述 |
2.1 信用评估基本概念 |
2.2 信用评估方法综述 |
2.2.1 信用评估方法 |
2.2.2 信用评估方法比较 |
2.3 神经网络方法 |
2.3.1 神经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
2.3.2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
3.1.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1.2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
3.2 国内外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指标 |
3.2.1 国外贷款信用评估指标 |
3.2.2 我国贷款信用评估指标 |
3.3 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指标研究 |
3.3.1 贷款者个人指标 |
3.3.2 贷款者经济指标 |
3.3.3 主观评价指标 |
3.3.4 贷款本身指标 |
3.4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模型构建 |
4.1 径向基神经网络算法及其适用性 |
4.1.1 径向基神经网络算法 |
4.1.2 径向基神经网络在信用评估中的适用性 |
4.2 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
4.3 模型设计工具的选择 |
4.4 构建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 |
4.4.1 原始数据获得与预处理 |
4.4.2 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4.4.3 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的改进 |
4.5 利用模型进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预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模型评价 |
5.1 模型同类算法比较与异类算法比较 |
5.1.1 径向基神经网络与多层感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比较 |
5.1.2 径向基神经网络与logistic 模型结果比较 |
5.2 径向基神经网络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5.3 对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系统建设的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6.2 创新之处 |
6.3 今后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关于局部收敛性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建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的影响分区及对策研究[D]. 田明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基于Petri网的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建模分析研究[D]. 陶漫佳. 浙江大学, 2018(11)
- [3]基于弹流润滑的滚柱直线导轨副动力学特性研究[D]. 涂鼎.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4]不锈钢筛丝冷连轧过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陈帅彰. 太原科技大学, 2015(08)
- [5]静电喷涂机器人喷涂轨迹规划研究[D]. 陈剑.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6]“研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方法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孙红英. 实验室科学, 2010(04)
- [7]隧道工程围岩变形预测的人工智能方法及集成[D]. 张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8]一种无约束优化问题的算法[D]. 付巧峰. 西安科技大学, 2008(12)
- [9]改进临界滑动场理论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D]. 段荣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7(04)
- [10]神经网络在个人住房贷款信用评估中的研究[D]. 杨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