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校腐败现象的滋生与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梅士伟[1](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李莉莎[2](2020)在《遏制论视野下高校腐败犯罪大数据分析——基于2007至2019年高校腐败犯罪的实证》文中提出研究2007至2019年高校腐败犯罪裁判文书发现,高校腐败犯罪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逐步回落的过程,在数量变化、罪名分布、地域分布、发生层级、犯罪形式、主体职级以及案发领域等方面呈现出独有的样态特征。运用犯罪遏制论分析高校腐败犯罪样态成因认为,高校腐败犯罪总量变化与国家对腐败犯罪"外部遏制"的增强、大量腐败犯罪暗数被揭露有关;与高校职务人抗御腐败犯罪"外部拉力"能力减弱、自身腐败犯罪"内部推力"增加有关;与高校以制度控制和文化引领为主要内容的腐败犯罪"外部遏制"减弱有关。数据统计研究和典型个案剖析表明,高校腐败犯罪随"外部遏制"、"内部遏制"强弱变化而规律起伏。据此,在国家加大腐败犯罪"外部遏制"背景下,增强腐败犯罪的高校"外部遏制"和职务人"内部遏制",是提升高校腐败犯罪预防效能的应然之举。
杨娴[3](2020)在《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太多利益纠葛、氛围相对纯净的地方。随着社会发展,国内高校教师学术腐败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实验数据作假或作伪注,权学、钱学与学色交易,一稿多投或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等学术腐败现象频发。这种现象既损坏了高等学校在社会大众心中的神圣形象,也破坏了高校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既不利于高校教师个人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高校教师学术腐败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对于高校健康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背景及其意义,对相关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其次,对腐败、学术腐败、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接着,以江西省高校教师学术腐败为例,分析了江西省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现状,阐述了其危害;然后,从社会、学校和个人这三个方面对江西省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滋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随后,借鉴了美国、欧洲和亚洲的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经验;最后,从微观层面的高校教师自身修养,中观层面的高校自身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建设,以及宏观层面的国家高校学术法规和政策环境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治理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对策。
周琴[4](2019)在《论高校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腐败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高校腐败治理主体基于高校权力运行的实际情况,采取特定措施和方法治理高校事务、达到治理目标,不断实现腐败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过程,是新时代有效遏制高校腐败、维护高校治理权威、取得高校治理实效的重要基础。推进高校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治校水平,有利于增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能力。高校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可通过价值体系现代化、组织体系现代化、制度体系现代化、保障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予以构建,从而在高校形成创先争优、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司长春[5](2019)在《高校基建工程腐败的组态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校基建工程建设高潮迭起,基建领域的腐败问题也进入了“集中多发期”,本该是教育净土的高校也成为了滋养工程腐败的沃土,日益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高校基建领域的腐败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阻碍,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基建工程腐败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对于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遏制高校基建腐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相比于偏重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等中宏观的定性研究,本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基建腐败作用机理。首先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高校基建工程40个典型案例的腐败严重程度、个体特征和行为环节进行了微观的组态效应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基建工程腐败的个体特征和行为环节与腐败严重程度之间具有复杂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其重大腐败模式构型可以划分为6种类型,其中“59岁现象”腐败、一把手腐败和建设过程管理腐败三种模式构型的覆盖率近80%。最后给出了解释、诊断和治理高校基建工程腐败的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整理、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以教育部颁布的《廉政风险防控手册》为基础,利用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对高校基建工程实施过程腐败风险因素进行归纳整理,建立高校基建工程腐败的主要风险因素集,并运用GeNIE2.1软件构建了高校基建工程腐败风险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学习推理,分析得出高校基建工程腐败三个关键风险因素,串通通过变更为利益单位相关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授意对不合格工程通过验收、围标串标和五个最大致因源头,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授意施工、监理单位超进度申请进度款、人为因素干扰投标报名、应招标而不招标或规避招标、授意指定利益关系的分包单位或材料供应商,结合模型分析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此来有效遏制高校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本研究在大量数据基础上采用定性比较分析和贝叶斯网络分析法进行高校基建工程腐败组态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探析腐败作用机理,探寻高校基建工程腐败关键风险点,为高校基建工程反腐败寻找突破点提供新的思路,对高校基建工程腐败行为预测及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利于高校基建腐败的控制。
张发平,崔旺来[6](2019)在《我国高校反腐败领导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段时期以来,腐败现象在我国高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颇为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反腐败领导体制机制存在漏洞。要从深层次上解决高校腐败问题,必须改革创新反腐败领导体制机制。但改革创新并不是完全否定现行的体制机制,而是要扬弃不同机制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消极因素,最大程度上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以形成反腐败领导机制的叠加优势。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惩戒与预防、监督与教育、法治与德治等三大机制的综合优势,着力从源头上防治高校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赵小猛[7](2019)在《面向治理现代化的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研究 ——以X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招生、基建、财务等领域的权力逐渐集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但在高校权力不断落实和扩大的同时相应的权力监督体制却未能很好的建立和完善起来,导致高校腐败案件频发,廉政风险不断加大。由于高校自身承担着特殊的社会功能以及具有特殊的社会形象,高校腐败案件一经揭露,造成的社会影响相对于一般的腐败案件更加恶劣,这就使得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成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尝试以治理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对X大学廉政风险防控的实证分析,针对风险排查、风险防控和检查验收这三个阶段梳理其在网络治理框架下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现状和不足,并结合域外的相关经验,从治理机制、治理网络和治理环境三个方面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提供优化路径。本文在研究视角的选择上将高校廉政风险防控与现代化治理相结合,为下一阶段的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破解体制机制闭环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对治理网络中各主体角色定位的探讨不足,不能很好的揭示在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各治理主体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着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梅士伟[8](2019)在《我国高校腐败问题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展望——基于1994~2018年CNKI论文的计量分析》文中指出高校腐败严重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当前高校腐败研究蓬勃兴起,但还存在一些充满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央全面反腐和高校"双一流"建设启动的背景下,对这一主题进行回顾、评价与展望具有重要意义。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CNKI数据库1994~2018年间收录的关于高校腐败主题的1163篇期刊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绘制出高校腐败研究的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显示,高校行政腐败研究、高校学术腐败研究、高校反腐倡廉对策研究成为该主题的研究热点。展望高校腐败问题的研究走向,进一步深化高校腐败研究需要采取深化学理研究、加强制度与机制研究、关注实证研究、开展比较研究等对策。
李斌雄,唐羽[9](2019)在《改革开放40年高等学校反腐倡廉的历程与实践逻辑》文中研究指明考察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校反腐倡廉的历史,应当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按照"形势任务—措施—成效"的分析框架并运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研究方法展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反腐倡廉实践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教育制度恢复和教育体制改革展开阶段高校反腐倡廉实践(1978—1992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法治阶段高校反腐倡廉实践(1992—2002年),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反腐倡廉实践(2002—2012年)和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高校反腐倡廉实践(2012—2018年)。40年来高校违纪现象表现出周期性,高校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由滞后性走向同步性;40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反腐倡廉与党内、国家机构、社会领域的反腐倡廉既表现出共性又呈现出特殊性。40年来高校反腐倡廉的特点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全面性、党的纪律建设的严格性、依规依法的规范性、权力制约的有效性、廉洁教育的广泛性、专门机关的权威性。反思40年来高校反腐倡廉的实践史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内在逻辑和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点,有助于"重整行装再出发"。
郭世杰[10](2018)在《司法惩戒、制度保障与源头治理——新形势下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防和惩治高校腐败,关系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应当进一步完善:在惩处上,及时查处高校腐败案件,提高侦破概率,增强惩罚力度,剥夺非法利益,从而警诫潜在的行为人,达致"不敢腐";在制度上,力争消除现存制度弊端,健全权责一致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相关的教育法律制度,进而建章立制,实现"不能腐";在思想上,抵制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巩固思想教育的基础地位,以纪律和法律为重点、以师德教育为突破口来开展腐败治理的主题学习,因而提升抵制腐败的综合素质,达到"不想腐"。
二、浅谈高校腐败现象的滋生与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腐败现象的滋生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
二、研究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贡献 |
三、研究述评 |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
(三)既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思路安排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高校腐败 |
(二)治理机制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机制设计理论 |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
(二)理论性取样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主轴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
(一)科层治理机制 |
(二)网络治理机制 |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预测问卷设计 |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遏制论视野下高校腐败犯罪大数据分析——基于2007至2019年高校腐败犯罪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收集的途径与方法 |
二、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腐败犯罪样态分析 |
(一)高校腐败犯罪总量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逐步回落的过程,罪名分布及变化契合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
(二)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专科)院校犯罪发案总量高于重点院校,重点院校后一阶段发案数增长明显 |
(三)高校腐败犯罪共同犯罪数量远低于单独犯罪,串案、窝案发生较少 |
(四)校级和处级是易发生高校腐败犯罪的高风险职级,以普通职员和专职教师为犯罪主体的高校腐败犯罪也不容小觑 |
(五)基建、后勤、财务等部门是易发生高校腐败犯罪的风险部门,高校二级学院也存在较大数量的腐败犯罪 |
(六)基建管理、校院领导管理、后勤管理等是易发生高校腐败犯罪的风险管理领域,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管理、采购招投标等是易发生高校腐败犯罪的具体风险事项 |
(七)基建管理、教学管理和人事管理是校领导易发生腐败犯罪的风险管理领域,工程建设管理、资金管理、采购招投标是校领导易发生腐败犯罪的具体事项 |
三、高校腐败犯罪大数据样态的犯罪遏制论分析 |
(一)犯罪遏制论视角下高校腐败犯罪控制的一般机理 |
(二)犯罪遏制论视角下的高校腐败犯罪样态成因 |
(3)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界定 |
2.1.1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概念 |
2.1.2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特征 |
2.1.3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表现形式 |
2.2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理论基础 |
2.2.1 寻租理论 |
2.2.2 有效资源配置理论 |
2.2.3 道德发展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章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现状和危害——以江西省为例 |
3.1 江西省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现状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其结果的分析 |
3.1.2 访谈提纲的设计及其结果的分析 |
3.2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危害 |
3.2.1 学者与学术界声誉的败坏 |
3.2.2 影响学术的健康稳定发展 |
3.2.3 阻碍后续新人学术发展 |
3.2.4 引发一系列社会腐败问题,影响社会发展 |
第4章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滋生的原因分析 |
4.1 社会因素的影响 |
4.1.1 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 |
4.1.2 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 |
4.1.3 网络信息化的涌现 |
4.2 学校因素的影响 |
4.2.1 学校诚信文化建设的滞后 |
4.2.2 “学者兼官员”现象的出现 |
4.3 个人因素的影响 |
4.3.1 教师学术理想和信念淡漠 |
4.3.2 教师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不够端正 |
4.3.3 教师学者缺乏学术自律意识 |
第5章 国外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经验借鉴 |
5.2 欧洲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经验借鉴 |
5.3 亚洲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6章 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的对策 |
6.1 微观层面: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 |
6.1.1 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培训 |
6.1.2 强化教师学术道德水平的考核与运用 |
6.2 中观层面:加强高校自身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建设 |
6.2.1 加强高校自身的学术制度建设 |
6.2.2 加强高校自身的学术文化建设 |
6.3 宏观层面:建立健全国家高校教师的学术法规和政策 |
6.3.1 建立健全国家高校教师的学术法规 |
6.3.2 建立健全国家高校教师的学术政策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4)论高校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
二、推进高校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1.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
2.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3.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治校水平 |
4.有利于增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
三、高校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1.价值体系现代化 |
2.组织体系现代化 |
3.制度体系现代化 |
4.保障体系现代化 |
5.治理能力现代化 |
(5)高校基建工程腐败的组态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寻租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高校基建腐败现象分析 |
2.3.1 高校基建腐败行为表现 |
2.3.2 高校基建腐败行为特征 |
2.4 相关研究方法 |
2.4.1 定性比较分析 |
2.4.2 贝叶斯网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基建工程腐败的组态特征分析 |
3.1 实证分析方法的选择 |
3.2 组态特征分析 |
3.2.1 案例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
3.2.2 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
3.2.3 真值表构建 |
3.2.4 布朗化简 |
3.3 结果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基建工程腐败风险评估 |
4.1 高校基建工程腐败风险因素识别过程 |
4.1.1 基建腐败全面风险因素体系初步构建 |
4.1.2 半结构化访谈及问卷设计 |
4.2 问卷调查 |
4.2.1 问卷样本发放与回收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3 信度分析 |
4.2.4 效度分析 |
4.3 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构的建立 |
4.3.1 腐败风险因素估值 |
4.3.2 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
4.3.3 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
4.4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推理分析 |
4.4.1 逆向推理分析 |
4.4.2 敏感性分析 |
4.4.3 最大致链分析 |
4.4.4 贝叶斯网络模型推理图 |
4.5 关于高校基建工程腐败的管理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我国高校反腐败领导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腐败现象普遍且颇为严重 |
二、高校反腐败领导体制机制存在漏洞 |
(一) “两个责任”落实不力 |
(二) 权力监督制约乏力 |
(三) 问责追责惩处虚力 |
三、充分发挥高校反腐败领导体制机制的叠加优势 |
(一) 形成惩戒与预防机制的叠加优势 |
(二) 释放监督与教育机制的综合优势 |
(三) 发挥法治与德治机制的混合优势 |
(7)面向治理现代化的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研究 ——以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二、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的理论基础及概念分析 |
(一) 基本概念 |
(二) 理论基础 |
(三) 高校廉政风险与治理现代化 |
三、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的实证分析—以X大学为例 |
(一) X大学廉政风险防控现状分析 |
(二) X大学廉政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 |
(三) X大学的工作成效和问题 |
四、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的域外治理经验研究 |
(一) 治理结构创新的美国模式 |
(二) 防控流程规范的英国模式 |
(三) 惩罚措施严厉的新加坡模式 |
(四) 经验启示 |
五、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的优化路径 |
(一) 完善高校廉政风险治理机制 |
(二) 构建高校廉政风险治理网络 |
(三) 改进高校廉政风险治理环境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研究的调查问卷 |
(8)我国高校腐败问题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展望——基于1994~2018年CNKI论文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
二、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
(一) 发文量与年代分析 |
(二) 来源期刊分析 |
(三) 学科状况分析 |
(四) 研究机构分析 |
(五) 核心作者分析 |
(六) 理论基础探测 |
三、高校腐败的研究热点 |
(一) 高校行政腐败研究 |
(二) 高校学术腐败研究 |
(三) 高校反腐倡廉对策研究 |
四、深化高校腐败问题研究的对策建议 |
(一) 深化学理研究 |
(二) 加强制度与机制研究 |
(三) 关注实证研究 |
(四) 开展比较研究 |
(9)改革开放40年高等学校反腐倡廉的历程与实践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40年高等学校反腐倡廉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效 |
(一) 教育制度恢复和教育体制改革展开阶段高等学校的反腐倡廉实践 (1978—1992年) |
1.1978—1992年高校反腐倡廉的形势分析 |
2.1978—1992年高校反腐倡廉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
3.1978—1992年高校反腐倡廉的主要特点 |
(二)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法治阶段高等学校的反腐倡廉实践 (1992—2002年) |
1.1992—2002年高校反腐倡廉的形势分析 |
2.1992—2002年高校反腐倡廉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
3.1992—2002年高校反腐倡廉的主要特点 |
(三)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反腐倡廉实践 (2002—2012年) |
1.2002—2012年高校反腐倡廉的形势分析 |
2.2002—2012年高校反腐倡廉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
3.2002—2012年高校反腐倡廉的主要特点 |
(四)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高等学校的反腐倡廉实践 (2012—2018年) |
1.2012—2018年高校反腐倡廉的形势分析 |
2.2012—2018年高校反腐倡廉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
3.2012—2018年高校反腐倡廉的主要特点 |
二、改革开放40年高等学校反腐倡廉的实践逻辑和主要特点 |
(一) 改革开放40年高校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演化特征 |
第一, 高校政治问题的发生呈现螺旋式的周期性。 |
第二, 高校经济问题的发生由滞后性演化为同步性。 |
第三, 高校“四风”问题的发生往往受到社会“四风”问题的侵蚀。 |
(二) 高等教育领域反腐倡廉实践与党内、国家机构、社会领域的反腐倡廉实践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
三、改革开放40年高等学校反腐倡廉的基本经验和理论思考 |
(一) 改革开放40年高校反腐倡廉的基本经验 |
第一,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全面性。 |
第二, 必须坚持纪律建设的严格性。 |
第三, 必须坚持依规依法的规范性。 |
第四, 必须坚持权力制约的有效性。 |
第五, 必须坚持廉洁教育的广泛性。 |
第六, 必须坚持专门机关的权威性。 |
(二) 改革开放40年高校反腐倡廉的理论思考 |
(10)司法惩戒、制度保障与源头治理——新形势下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司法惩戒——从惩处上保证“不敢腐” |
(一) 巩固高校腐败案件得到惩罚的必定性 |
(二) 增强高校腐败案件得到惩罚的严厉性 |
二、制度保障——从制度上构建“不能腐” |
(一) 健全权责一致的现代大学制度 |
(二) 建立公开公平的信息公开制度 |
(三) 完善相关的教育法律制度 |
三、源头治理——在思想上实现“不想腐” |
(一) 重塑高校转型时期的道德伦理 |
(二) 在思想层面治理高校腐败的具体举措 |
四、浅谈高校腐败现象的滋生与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2]遏制论视野下高校腐败犯罪大数据分析——基于2007至2019年高校腐败犯罪的实证[J]. 李莉莎. 兰州学刊, 2020(08)
- [3]高校教师学术腐败治理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杨娴. 南昌大学, 2020(01)
- [4]论高校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向[J]. 周琴.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9(05)
- [5]高校基建工程腐败的组态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D]. 司长春. 扬州大学, 2019(02)
- [6]我国高校反腐败领导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 张发平,崔旺来.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9(02)
- [7]面向治理现代化的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研究 ——以X大学为例[D]. 赵小猛. 厦门大学, 2019(08)
- [8]我国高校腐败问题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展望——基于1994~2018年CNKI论文的计量分析[J]. 梅士伟. 廉政文化研究, 2019(02)
- [9]改革开放40年高等学校反腐倡廉的历程与实践逻辑[J]. 李斌雄,唐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0]司法惩戒、制度保障与源头治理——新形势下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完善研究[J]. 郭世杰. 南方论刊,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