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线技术 谁主沉浮(论文文献综述)
林杨[1](2017)在《基于现有风电远控系统采集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和调整,风力发电迅速发展,成为主要发电方式之一。风电场通常位于偏远地区,运行条件相对较差,国家监测和对机组的安全和经济性能评估至关重要。今天,大数据正在推动新一轮技术创新,这项关键技术已经发展到各行各业,风电行业也不例外。在本文中,首先通过对大规模风场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形成了风力发电设备主要部件的故障模式及其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组(DFIG)的故障模式、机理、原因和诊断方法,应用故障树分析给出风电就主要部件的故障模式,为风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后,分析了双馈式风电机组主要部件齿轮和轴承的振动信号特点,以及故障齿轮和轴承的特性信息提取方法。本文的研究以国内风电公司为对象,系统收集和分析风电场设备的故障数据,获得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要数据、组件故障率和停机时间数据的分布,形成组件级故障模式。为进行高效的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和维护管理提供参考数据和技术支持。同时针对国内风电场常见的部件超温报警故障进行了分析。由于风力发电系统较为复杂,造成过热故障的原因很多,运行过程中的故障模式和影响不尽相同,因此深入研究的超温故障模式及其对机组整体影响的分析对提高风机设备的可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赵超[2](2014)在《全地面起重机塔臂工况工作幅度修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地面起重机在石油、化工、核电和风电吊装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吊载作业时主臂、塔式副臂和拉板等结构件变形将引起工作幅度偏离工作要求幅度。为提高起重机的作业工作效率和工作幅度控制的准确性,使起吊重物的幅度满足工作要求幅度,减小重物起吊后实际幅度与工作要求幅度的误差,可在重物起吊前对幅度进行修正。本课题选取某500吨全地面起重机塔式副臂作业工况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起吊过程中结构变形引起幅度变化的规律,对由主臂、塔式副臂、拉板等构件变形引起的幅度变化进行了解析计算,并对幅度做了修正,本文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全地面起重机塔臂工况的结构组成,建立全地面起重机塔式副臂工况下主臂、塔式副臂、拉板及撑杆的力学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将各构件的受力计算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简化力学模型的合理性。(2)依据简化的全地面起重机塔式副臂工况力学模型,给出全地面起重机起吊重物时主臂、塔式副臂及拉板等构件变形引起的幅度变化的解析计算公式。通过实例分析,将解析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解析计算方法的正确性。(3)运用解析法对全地面起重机塔式副臂作业工况下的工作幅度进行修正,并选取典型的工况进行有限元线性分析,对解析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幅度修正解析计算的正确性。(4)考虑到塔式副臂工况下臂架大变形的影响,利用ANSYS求解其非线条件下的补偿角,修正臂架大变形情况下的工作幅度。
张青林[3](2009)在《CAN总线在轿车车身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一代的汽车被称为电子化汽车,是汽车工业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为了给司乘人员提供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环境,需要对车身进行控制(又称车辆内部系统控制)。车身控制系统包括如下的电子控制:车用空调控制,数字化仪表显示,挡风玻璃的雨刷控制,车灯控制,车后障碍检测,安全保护系统,多路通讯系统,门锁控制,电动车窗控制,安全带控制及空气袋控制等。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自然想到采用网络化的控制系统。CAN工业局域网也叫控制器局域网,它属于现场总线的范畴,是一种高速、可靠、并且对分布式实时控制应用来说是低成本的串行总线,它被广泛用在分布式处理系统和实时控制工业应用系统中。本文介绍CAN总线在轿车上的一种控制应用方案。论文从CAN总线车身控制系统的基本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入手,对系统的硬件构成、参数选择、控制方案及软件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具有多种故障如过流、短路、断路等自诊断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的CAN节点。不仅满足了车身控制的功能要求,降低了成本,舍去了繁杂的线束,维护变得简单,而且实现汽车控制部件的汽车控制系统网络化的要求。
杜征[4](2008)在《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电子产品检测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AN工业局域网也叫控制器局域网,它属于现场总线的范畴,是一种高速、可靠、并且对分布式实时控制应用来说是低成本的串行总线,它被广泛用在分布式处理系统和实时控制工业应用系统中。本文实现的CAN总线在汽车电子产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方案具有通用性、可编程、可维护、可扩展升级及智能化等特点。电子产品生产中,电路必然要经过检测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发展迅速,电路一直处于无休止的小型化进程中。自从表面贴装技术(SMT)开始逐渐取代插孔式安装技术以来,电路板上安装的器件变得越来越小,板上单位面积所包含的功能则越来越强大,检测的难度也愈来愈大。汽车电子产品亦是如此,而汽车电子产品的安全性使得其检测过程更为重要。本文针对汽车电子产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路功能的自动检测方法,通过电路板输入输出口对其各功能模块进行检测。通过CAN总线将管理机与检测工位组成网络,将检测环节融入到生产管理之中。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在检测系统的基础上,组建CAN总线网络。制订了完整的CAN应用层协议与检测信息标准。考虑到检测信息量较大,制定了一种多帧传输的方式,保证信息能准确有效地上传至管理机。2.对各CAN节点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完成了各功能模块的硬件匹配及调试。3.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进行软件的设计及调试,使检测工位可以自动下载程序至电路板,与待测电路板配合,按照电路各功能模块的顺序自动完成检测任务。同时对CAN通信软件进行了设计,实现了数据的网络传输。
周宝东,张万英[5](2007)在《盘点2006 规划200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作为我国“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已成为历史,持续火热的电力投资需求在2006年再次彰显“多米诺效应”的魅力与魔力,我国电气工业迎来高水平发展的机遇期,以发电、输配电为龙头,带动了全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原材料和钢铁工业的发展。相关联的电气工业企业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昂首迈进2007年。已经过去的2006年有太多的故事值得书写和铭记,2007年更是值得憧憬和期待。本期特设“专家会客室”,从专家视点、企业论坛、政策解读、趋势预测、获奖项目、ET前沿和名牌产品等角度,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共同梳理2006年电气自动化相关领域的发展轨迹,并畅谈在2007年里,各自对政府、行业、市场及企业的期待和思索。
马守刚[6](2006)在《泰安起重机械厂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泰安起重机械厂始建于1972年,是国家定点生产汽车起重机的专业骨干厂。该厂是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核心层企业之一,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员工1500余人,年营业收入3亿多元,是典型的中型工程机械企业。该厂在国内起重机行业中排名第四位,在行业中曾经有过较好的表现,为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了一些贡献,见证了我国汽车起重机行业发展中的辉煌以及困顿。 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八年间的行业市场低迷,使该厂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近几年由于国家投资拉动,行业得以恢复增长,将陷入困顿的企业解脱出来。但多年来的历史欠债和包袱、资金的匮乏、生产装备的落后,特别是管理的低水平和发展思路的不清晰,使得该厂增长乏力,效益较低。因此从长远看,必须在体制和机制上有所作为,从企业的战略上加以思索和探讨,以谋求企业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本文结合泰安起重机械厂的实际情况,采用SWOT分析、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等定性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线性回归、杜邦财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全面审核和评价了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研究制定企业战略。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指出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并且对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做了介绍;第二部分是泰起宏观环境分析,对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做了分析;第三部分是泰起行业环境分析,首先对工程机械和工程起重机行业做了历史回顾并介绍行业现状,然后对行业市场规模做了分析和预测,最后归纳行业经济特性,应用“五力模型”重点对行业竞争状况做了分析;第四部分是泰起内部条件分析,在介绍企业历史和经营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做了分析;第五部分是泰起战略因素的综合评估,
孙红靖[7](2006)在《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想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需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界迫切需要确立核心竞争力,要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大型企业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机械行业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属于周期性行业,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如何研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受到的全球化影响,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这不仅是战略问题,也是一个迫不容缓的实际问题。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机械行业的排头兵,徐工集团确定了建设国际化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如何使徐工集团做大做强,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的领头羊,赶超国际水平,成为徐工集团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徐工集团的规模和经营管理现状及经营业绩在工程机械行业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对徐工集团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90年帕拉哈德与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的文章,首次提出并阐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一经提出,企业培育和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观点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工商管理实践者的共识。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对企业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徐工集团的所处的外部环境(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结构等因素进行分析),对徐工集团的内部环境(生产经营现状进行价值链、资源与能力分析),对内外部环境采用(EFE、IFE矩阵评价)及综合SWOT分析,通过核心能力的内外识别分析出技术创新和企业家队伍是徐工集团的目前核心竞争力,采用机械行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评价,针对徐工集团核心竞争力发展中存在的困惑,提出全面提升徐工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模型、关键要素、方案和途径,并提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本人通过对徐工集团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希望能为企业在今后改革和运营过程中采取最有利措施,实现徐工集团战略目标:建成强大的、国际化、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参考方案和建议,同时以机械行业的排头兵身份,实现中国机械企业界迫切需要确立的核心竞争力,要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提供一点有益的建议。
卫星[8](2005)在《汽车车身CAN总线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文中提出汽车电子技术是一个技术复杂、门类多、知识密集的高技术领域,涉及电子、机械、计算机多个学科。CAN(控制器局域网),属于现场总线的范畴,作为一种高速、可靠、并且对分布式实时控制应用来说是低成本的串行总线,它被广泛用汽车电子控制领域里。 论文是在合肥工业大学汽车总线课题组的近两年工作的总结。从CAN总线车身控制系统的基本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入手,对系统的硬件构成、参数选择、控制方案及软件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具有多种自诊断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的CAN智能节点可以迅速有效的与网络交换数据,实现了汽车控制部件的智能化和汽车控制系统的网络化的目标。 论文同时提出了一种面向部件的多值逻辑描述语言,并使用该方法描述出汽车各测控部件之间的事件逻辑行为关系表达成检测式、规则式、执行式等清晰明了的形式化语言,成功地应用它解决了汽车控制系统中复杂逻辑控制的难题;还涉及嵌入式系统以及嵌入式操作系统等概念,上位机使用的解释软件。 最后,论文还对概念车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汽车电子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从样车到产品转换的新思路。
沈长德[9](2005)在《基于CAN总线的车身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CAN工业局域网也叫控制器局域网,它属于现场总线的范畴,是一种高速、可靠、并且对分布式实时控制应用来说是低成本的串行总线,它被广泛用在分布式处理系统和实时控制工业应用系统中。本文介绍CAN总线在瑞风商务车上的一种控制应用方案,它具有通用性、可编程、可维护及智能化等特点。 论文从CAN总线车身控制系统的基本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入手,对系统的硬件构成、参数选择、控制方案及软件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两种具有多种故障如过流、短路、断路等自诊断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的CAN智能节点,并安装到瑞风商务车上,进行了调试和有关的实验工作,不仅满足了车身控制的功能要求,降低了成本,舍去了繁杂的线束,维护变得简单,而且实现汽车控制部件的智能化和汽车控制系统的网络化的目标。在该系统中除了各智能节点的数据可以共享外,还增加许多新的功能如汽车车窗防夹功能、遥控门锁控制等。 本文同时提出了一种面向部件的多值逻辑描述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描述出汽车各测控部件之间的事件逻辑行为关系写成检测式、规则式、执行式等清晰明了的自然语言,成功地应用它解决了汽车控制系统中复杂逻辑控制的难题;同时使用该描述方法和系统提供的软件包,电气工程人员也可以方便地设计出本领域的应用系统,同时还可以方便地对原系统的功能进行优化、更新和升级。 最后,本文还对样车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汽车电子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出了从样机到产品尚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neo[10](2002)在《总线技术 谁主沉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几年内,我们看到很多新的系统、外围总线和总线之间互联技术的出现,如PCI、PCI-X、3GIO、HyperTransport和InfiniBand,它们中间有成功的也有很快被市场淘汰的,但是各种总线之间的混乱情况已经到了极需改变的地步。现在需要一种总线连接系统和子系统,并且市场也需要一种统一的总线规范。
二、总线技术 谁主沉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总线技术 谁主沉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现有风电远控系统采集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大数据采集技术背景 |
1.2.2 风电大数据分析的技术现状 |
1.2.3 风电机组性能评估及故障检测技术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风电机组基本原理及结构 |
2.1 风力发电机组原理介绍 |
2.1.1 风力发电机组原理 |
2.1.2 风电机组的特点 |
2.2 风电机组主要结构 |
2.2.1 风轮 |
2.2.2 主传动链 |
2.2.3 机舱和偏航系统 |
2.2.4 塔架和基础 |
2.3 风电场SCADA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监控数据的设备基本性能评估 |
3.1 风况特性分析 |
3.1.1 风速的时间特性 |
3.1.2 风向的季节变化特性 |
3.1.3 风速的湍流特性 |
3.2 风电机组的综合性能分析 |
3.2.1 功率特性 |
3.2.2 风能吸收特性 |
3.2.3 风轮的转矩和推力特性 |
3.3 宏观可靠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风电运维数据的故障统计分析 |
4.1 概述 |
4.2 我国风电场的故障统计分析 |
4.2.1 总故障数据统计 |
4.2.2 子系统故障分布情况 |
4.3 风电机组的典型故障 |
4.3.1 风轮及变桨系统 |
4.3.2 主传动链 |
4.3.3 偏航系统及机舱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CADA数据的风电机组状态评估 |
5.1 概述 |
5.1.1 相关性分析 |
5.1.2 自相关分析及其应用 |
5.1.3 互相关分析及其应用 |
5.2 机舱振动监测 |
5.2.1 机舱振动的变化趋势分析 |
5.2.2 机舱振动的相关性分析 |
5.3 塔架振动监测 |
5.4 齿轮箱温度监测 |
5.4.1 齿轮箱温度趋势分析 |
5.4.2 齿轮箱超温情况统计 |
5.5 其他性能参数相关性分析 |
5.5.1 桨距角的相关性分析 |
5.5.2 风轮转速的相关性分析 |
5.5.3 发电机转矩与转速的相关性分析 |
5.6 相关系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电机组CMS系统振动数据分析 |
6.1 运行监控SCADA数据的特征分析 |
6.2 SCADA数据与CMS数据对比分析 |
6.3 CMS数据分析 |
6.3.1 振动特征值 |
6.3.2 振动瞬时波形分析 |
6.3.3 振动通频频谱分析 |
6.3.4 振动频谱瀑布图 |
6.3.5 振动倒频谱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全地面起重机塔臂工况工作幅度修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全地面起重机概述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全地面起重机塔式副臂工况臂架系统受力分析 |
2.1 塔式副臂工况系统简化及受力分析 |
2.1.1 塔式副臂简化及受力分析 |
2.1.2 拉板简化及受力分析 |
2.1.3 撑杆简化及受力分析 |
2.1.4 主臂模型简化及受力分析 |
2.2 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分析 |
2.2.1 全地面起重机塔式副臂系统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2.2.2 有限元模型的载荷组合和边界条件 |
2.2.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塔式副臂作业工况臂架结构变形对工作幅度的影响研究 |
3.1 主臂变形对工作幅度的影响研究 |
3.2 塔式副臂系统变形对工作幅度的影响研究 |
3.2.1 塔式副臂变形对工作幅度的影响研究 |
3.2.2 拉板变形对工作幅度的影响研究 |
3.3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塔式副臂作业工况幅度的修正计算 |
4.1 解析计算塔式副臂补偿角 |
4.2 有限元计算塔式副臂补偿角 |
4.2.1 有限元理论问题和常用计算方法 |
4.2.2 应用ANSYS计算塔式副臂补偿角 |
4.3 塔式副臂作业工况幅度修正计算 |
4.3.1 主臂仰角67°时幅度修正计算 |
4.3.2 主臂仰角75°时幅度修正计算 |
4.3.3 主臂仰角83°时幅度修正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CAN总线在轿车车身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汽车电子的定义及其发展概况 |
1.2 汽车 CAN 总线技术及特点 |
1.3 本选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轿车车身控制系统 |
2.1 轿车身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与介绍 |
2.2 轿车车身控制系统的各节点的功能概述 |
第三章 CAN 总线的应用 |
3.1 现场总线控制在技术层面上的特点和优点 |
3.2 P8xC591内置CAN叙述 |
3.3 系统的 CAN 协议 |
3.3.1 CAN 通讯的报文格式定义 |
3.3.2 报文的发送与分类 |
3.3.3 验收滤波器的结构与使用 |
3.4 PHILIPS 的 CAN 通讯流程 |
第四章 CAN 节点的硬件结构和控制电路 |
4.1 以 P8xC591 单片机为核心的外围电路 |
4.2 驱动电路的构成 |
4.2.1 调光和车窗升降电机的驱动的实现 |
4.2.2 开关量的检测 |
4.2.3 小功率双向电机的驱动 |
4.2.4 前雨刮电机的驱动 |
4.2.5 继电器的驱动 |
4.2.6 小功率器件的驱动 |
4.3 模拟量 |
4.3.1 模拟量调理电路 |
4.3.2 模拟量检测与计算 |
4.3.3 各模拟量的计算 |
4.4 脉冲量 |
4.4.1 脉冲调理电路 |
4.4.2 脉冲量测量 |
4.4.3 脉冲信号算法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框架 |
5.1 软件层次 |
5.2 网络接口设计 |
5.2.1 CAN 节点核心器件及其选择 |
5.2.2 SJA1000 的寄存器结构及地址分配 |
5.2.3 CAN 协议通信格式 |
5.2.4 CAN 总线接口电路 |
5.2.5 CAN 总线接口软件设计 |
5.3 汇编语言程序在车身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5.3.1 汇编语言程序在车身控制中的任务划分 |
5.3.2 汇编语言程序各任务的优先级分配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本研究工作的特色 |
6.3 CAN 网络系统的特点 |
6.4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4)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电子产品检测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 |
1.2 现代电路检测技术的发展 |
1.3 本选题的工作内容和目标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自动检测平台的CAN网络控制系统 |
2.1.1 CAN的优势和特点 |
2.1.2 自动检测平台的总体结构 |
2.1.3 自动检测平台的节点 |
2.2 自动检测平台CAN总线系统应用层设计 |
2.2.1 CAN总线的电气特性 |
2.2.2 CAN的帧格式 |
2.2.3 CAN的通信原理 |
2.2.4 标识符的构造方法 |
2.2.5 消息的分类 |
2.2.6 通讯报文定义 |
2.3 检测工位主机与专用检测模块串口通信信息的定义 |
2.3.1 专用检测模块上报的信息 |
2.3.2 检测工位主机下发的命令 |
第三章 系统各节点的设计 |
3.1 管理机节点的设计 |
3.2 工位节点的硬件总体设计 |
3.3 工位主机 |
3.3.1 功能键接口 |
3.3.2 LCD液晶显示与微型打印机 |
3.3.3 基于I~2C总线的串行E~2PROM、时钟芯片、LED显示 |
3.3.4 以SJA1000为中心的CAN总线接口 |
3.4 专用检测模块设计 |
3.4.1 检测通道设计 |
3.4.2 ISP下载通道设计 |
3.4.3 串口扩展设计 |
3.5 检测工位设计总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工位主机软件设计 |
4.2 系统自检 |
4.3 系统的初始化 |
4.3.1 SJA1000的初始化 |
4.4 主调度程序 |
4.4.1 键盘处理模块 |
4.4.2 LCD显示模块 |
4.4.3 微型打印机模块 |
4.4.4 I~2C模块 |
4.4.5 CAN通信模块 |
4.4.6 串口模块 |
4.4.7 管理机命令及信息处理模块 |
4.4.8 专用检测模块信息的处理模块 |
4.5 专用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
4.5.1 ISP自动下载程序的设计 |
第五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尚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泰安起重机械厂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选题意义 |
1.3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1.4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泰起宏观环境分析 |
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2.2 经济环境分析 |
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3章 泰起行业环境分析 |
3.1 工程机械和工程起重机行业历史简介 |
3.1.1 国际发展史简介 |
3.1.2 国内发展史简介 |
3.2 工程机械和工程起重机行业现状 |
3.3 行业市场分析与预测 |
3.3.1 工程机械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 |
3.3.2 移动式起重机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 |
3.4 行业经济特性 |
3.4.1 行业主要的经济特性 |
3.4.2 行业演变的驱动因素 |
3.4.3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
3.4.4 行业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
3.5 行业竞争分析 |
3.5.1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3.5.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5.3 替代品分析 |
3.5.4 供应商压力分析 |
3.5.5 顾客压力分析 |
第4章 泰起内部条件分析 |
4.1 泰起历史简介 |
4.2 泰起目前的经营现状 |
4.3 泰起目前的治理结构 |
4.4 泰起资源能力分析 |
4.4.1 泰起营销能力分析 |
4.4.2 泰起财务能力分析 |
4.4.3 泰起研发能力分析 |
4.4.4 泰起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4.4.5 泰起生产能力分析 |
第5章 泰起战略因素的综合评估 |
5.1 泰起现有的使命和评价 |
5.2 业务组合分析 |
5.3 SWOT分析 |
5.3.1 定性分析 |
5.3.2 定量分析 |
第6章 泰起战略的设计与选择 |
6.1 战略指导思想 |
6.1.1 企业远景和使命 |
6.1.2 企业发展总体指导思想 |
6.2 企业战略目标的设计 |
6.2.1 泰起未来市场预测 |
6.2.2 战略目标确立的指导原则 |
6.2.3 战略目标的确立 |
6.3 企业总体战略的设计与选择 |
6.3.1 集中发展战略 |
6.3.2 战略联盟 |
6.3.3 国际化战略 |
6.4 企业一般竞争战略的选择 |
6.4.1 差异化战略 |
6.4.2 集中战略 |
第7章 泰起战略的实施策略 |
7.1 法人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调整 |
7.1.1 公司治理 |
7.1.2 组织结构调整 |
7.2 市场营销策略 |
7.2.1 产品定位和价格策略 |
7.2.2 营销体系和网络建设 |
7.2.3 产品促销策略 |
7.3 产品和技术开发策略 |
7.3.1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 |
7.3.2 加强试验研究和产品技术经济研究 |
7.4 生产运营策略 |
7.4.1 生产运营宗旨 |
7.4.2 生产经营目标 |
7.4.3 质量管理 |
7.4.4 供应链管理 |
7.4.5 生产计划与管理 |
7.5 财务及资本运营策略 |
7.5.1 财务运营目标 |
7.5.2 财务管理举措 |
7.6 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
7.6.1 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
7.6.2 员工供需配置以及关键员工的培养 |
7.6.3 绩效管理与薪酬激励制度的探索和改革 |
第8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及相关理论 |
§2-1 企业能力理论 |
2-1-1 企业核心能力的分类 |
2-1-2 公司战略、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
2-1-3 价值链分析 |
§2-2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理论 |
2-2-1 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
2-2-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2-3 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2-4 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分析 |
2-2-5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
第三章 徐工集团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3-1 徐工集团概况 |
§3-2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
3-2-2 行业基本经济特性分析 |
3-2-3 行业竞争分析 |
§3-3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
3-3-1 价值活动分析 |
3-3-2 资源与能力分析 |
第四章 徐工集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
§4-1 核心竞争力的界定与评价 |
4-1-1 徐工集团内外部因素评价及综合SWOT分析 |
4-1-2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界定 |
4-1-3 核心竞争力评价 |
§4-2 提升徐工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
4-2-1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模型 |
4-2-2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
4-2-3 提升徐工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方案与途径 |
第五章 徐工集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
§5-1 战略目标的制定 |
5-1-1 徐工集团的战略选择模型 |
5-1-2 企业使命 |
5-1-3 战略目标 |
§5-2 基于战略目标的举措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附录: 徐工集团核心竞争力情况调查问卷 |
(8)汽车车身CAN总线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汽车电子的发展概况 |
1.1.1 汽车电子概念 |
1.1.2 汽车电子的发展历史 |
1.1.3 我国汽车市场现状与汽车电子发展前景 |
1.1.4 汽车电子常见研究内容和分类 |
1.2 现场总线与汽车总线 |
1.2.1 现场总线的诞生背景 |
1.2.2 现场总线定义 |
1.2.3 现场总线特点 |
1.2.4 汽车总线应用系统及其优点 |
1.3 选题任务与控制对象 |
1.3.1 课题来源 |
1.3.2 各节点控制对象与功能 |
1.3.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与 CAN-BUS |
2.1 嵌入式系统 |
2.1.1 嵌入式系统概念 |
2.1.2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
2.1.3 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 |
2.1.4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种类 |
2.1.5 抢占式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及其在51单片机系统的移植 |
2.2 CAN总线综述 |
2.2.1 CAN总线基本概念 |
2.2.2 CAN总线电气特性 |
2.2.3 CAN网络的性能优点 |
2.2.4 CAN网络标准协议 |
2.2.5 CAN的分层结构 |
2.2.6 CAN技术规范及报文传送 |
2.2.6.1 CAN的帧格式 |
2.2.6.2 CAN通信原理 |
2.2.7 CAN控制器与收发器 |
2.2.8 CAN总线系统的节点 |
2.2.9 ATMEL-CAN控制器 |
2.3 系统CAN协议 |
2.3.1 标识符构造方法 |
2.3.2 验收滤波器的结构与使用 |
2.3.3 主节点验收滤波器 |
2.3.4 子节点验收滤波器(左门节点、右门节点、前节点、后节点) |
2.3.5 报文的分类 |
第三章 智能节点硬件设计 |
3.1 AT89C51CC01/03单片机为核心的外围电路 |
3.1.1 核心微处理器 |
3.1.2 CAN接口 |
3.1.3 在系统、应用编程电路 |
3.1.4 附加电路 |
3.2 开关检测和功率驱动电路 |
3.2.1 开关检测 |
3.2.1.1 I2C并行口扩展芯片PCF8574 |
3.2.1.2 SP工串行多路开关检测芯片MC33993 |
3.2.2 功率驱动 |
3.2.2.1 PWM调光和车窗升降电机的驱动 |
3.2.2.2 小功率双向电机的驱动 |
3.2.2.3 继电器线圈的驱动 |
3.2.2.4 其它中小型功率器件的驱动 |
3.3 模拟量检测和脉冲调理电路 |
3.3.1 模拟量采集电路 |
3.3.2 脉冲量调理电路 |
3.3.2.1 传感器波形分析 |
3.3.2.2 调理电路和PCA定时器捕捉模式 |
第四章 车身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层次和总体框架 |
4.2 面向部件的多值逻辑描述语言简介 |
4.2.1 基本概念 |
4.2.2 因子编码 |
4.2.3 器件编号 |
4.2.4 引脚编号 |
4.2.5 输入配置库和输出配置库 |
4.2.6 子模块的细分 |
4.2.7 生成的规则数据格式与文件格式 |
4.3 基于μCOS/Ⅱ操作系统的软件任务 |
4.4 底层驱动程序 |
4.4.1 输入驱动流程 |
4.4.1.1 MC33993的中断服务程序 |
4.4.1.2 CPU端口状态回测查询 |
4.4.2 输出驱动流程 |
4.5 ATMEL-CAN驱动程序 |
4.5.1 CAN初始化流程 |
4.5.2 CAN发送流程 |
4.5.3 CAN中断接收流程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9)基于CAN总线的车身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现代汽车电子的发展概况 |
1.2 CAN总线在汽车中的应用 |
1.3 本课题的内容与任务 |
第二章 瑞风车车身控制系统 |
2.1 瑞风车身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与介绍 |
2.2 瑞风车身控制系统的各节点的功能描述 |
2.3 瑞风车身控制系统具体的功能实现 |
第三章 CAN总线的应用 |
3.1 AT89C51CC01内置CAN的叙述 |
3.2 系统的CAN协议 |
3.2.1 CAN通讯的报文格式定义 |
3.2.2 验收滤波器的结构与使用 |
3.2.3 报文的发送与分类 |
3.3 ATMEL的CAN通讯流程 |
第四章 CAN节点的硬件结构和控制 |
4.1 以AT89C51CC01单片机为核心的外围电路 |
4.2 驱动电路的构成 |
4.2.1 调光和车窗升降电机的驱动的实现 |
4.2.2 开关量的检测 |
4.2.3 小功率双向电机的驱动 |
4.2.4.前雨刮电机的驱动 |
4.2.5.继电器的驱动 |
4.2.6 小功率器件的驱动 |
4.3 模拟量 |
4.3.1 模拟量调理电路 |
4.3.2 模拟量检测与计算 |
4.3.3 各模拟量的计算 |
4.4 脉冲量 |
4.4.1 传感器及其波形信号 |
4.4.2 脉冲调理电路 |
4.4.3 脉冲量测量 |
4.4.4 脉冲信号算法 |
第五章 多值逻辑描述方法及系统的软件框架 |
5.1 基本概念 |
5.1.1 器件 |
5.1.2 引脚 |
5.1.3 因子 |
5.1.4 其它与模拟量相关的因子 |
5.2 逻辑式 |
5.2.1 逻辑式的基本定义 |
5.2.2 逻辑式的分类 |
5.3 输入配置库和输出配置库 |
5.3.1 逻辑量的输入配置库和输出配置库 |
5.3.2 模拟量的输入配置库和输出配置库 |
5.4 软件的层次 |
5.5 μCOS/Ⅱ操作系统在车身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5.5.1 抢占式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及其在51单片机系统的移植 |
5.5.2 μCOS/Ⅱ操作系统在车身控制中的任务划分 |
5.5.3 μCOS/Ⅱ操作系统各任务的优先级分配 |
第六章 展望及尚存在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四、总线技术 谁主沉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现有风电远控系统采集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及应用[D]. 林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2]全地面起重机塔臂工况工作幅度修正研究[D]. 赵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3]CAN总线在轿车车身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 张青林.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4]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电子产品检测平台研究[D]. 杜征.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5]盘点2006 规划2007[J]. 周宝东,张万英. 电气时代, 2007(01)
- [6]泰安起重机械厂战略研究[D]. 马守刚. 山东大学, 2006(05)
- [7]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D]. 孙红靖.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
- [8]汽车车身CAN总线控制系统应用与研究[D]. 卫星.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5)
- [9]基于CAN总线的车身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沈长德.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4)
- [10]总线技术 谁主沉浮[J]. neo. 电子与电脑,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