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艺个性化的生命历程——现代陶艺多元审美品格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彭洪丽[1](2021)在《中国现当代具象陶艺研究》文中指出
赵绘娟[2](2021)在《现代陶艺个性化语言表现的探究》文中指出
王璐璐[3](2021)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历史生成及其美学风格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历史生成和美学风格为研究对象,围绕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述评、现代陶艺的诞生、中国现代陶艺的崛起和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风格展开论述,五个方面组成了四章内容。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范围及其方法。提出了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出发,系统的总结中国现代陶艺“美的形态”。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学界对其美学风格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鲜少有学者将中国现代陶艺各种美的形态归纳为一般的理论,系统的研究其美学风格;第二个问题是对中国现代陶艺作品进行审美研究时,没有分出类型。第二章现代陶艺的诞生部分,主要论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出现和西方现代艺术理念介入陶瓷。一般认为,西方现代艺术最早诞生于绘画领域,罗丹、毕加索、沃克思等现代艺术家,将现代艺术风格的表达方式带入到陶艺创作当中,推动了现代陶艺的诞生和发展。第三章中国现代陶艺的崛起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概念和三个发展分期。通过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各种名称和概念的梳理,界定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概念。中国现代陶艺的崛起分为萌芽期、诞生期和发展期。第四章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风格部分,在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鉴赏活动中,中国现代陶艺的物质形式是审美主体从事鉴赏活动的基础,于是涉及到陶艺本身的“材料”、“工艺”、“造型”和“装饰”四个基本要素,从四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美的形态”可以总结为:在材料上,金属介入的刚硬沉稳之美和如真似幻之美、木材介入的自然朴素之美和沧桑古朴之美、石材介入的润泽厚重之美、玻璃介入的纯净莹润之美,在造型上的自由美、在装饰上的多样美和在工艺上的残缺美。对中国现代陶艺所呈现出的四个美学风格的理论提炼我们发现,这些美学风格与中国传统陶艺所追求的优美典雅风格形成了鲜明对照,是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形态在二十世纪的新发展。
王绍迪[4](2021)在《龙山黑陶在公共空间中的设计应用 ——以陶艺墙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研究的龙山黑陶不是一般考古学意义上的史前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而是现如今山东龙山地区复烧后的现代工艺黑陶。龙山黑陶泥质细腻、可塑性强、易成型,适合制作各种复杂造型的器物,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龙山黑陶在工业化生产和信息全球化大背景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论是造型艺术、制作工艺、还是设计应用范围上都走向了多元化。但是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现代复烧后的龙山黑陶多以瓶、盘、罐等工艺品为主,虽然在装饰、工艺和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是由于龙山黑陶泥自身特性的限制使得现代龙山黑陶在艺术造型方面依旧在沿袭传统,缺乏创新,尤其是公共空间环境陶艺的应用方面极度缺乏。介于此笔者想在继承史前龙山黑陶材料和艺术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制作技术和设计理念克服龙山黑陶作为环境陶瓷的短板,将龙山黑陶作为环境陶瓷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将龙山黑陶采用公共空间陶艺墙的形式进行研发创新,让龙山黑陶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中,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确立文化自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目的是以龙山黑陶的材料优势和工艺特征,向公共空间陶艺墙设计方向研发。研究核心包括对造型艺术、色泽肌理和人、物与环境三者关系进行分析解读,希望能为龙山黑陶今后的发展探索出新的方向。文章研究方法采用了田野调查法、艺术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此对龙山黑陶作为环境陶瓷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并试图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文章研究价值不仅是为龙山黑陶与陶艺墙的结合提出了可行的实践方法,更是在造型艺术、色泽肌理装饰以及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资料。本文核心价值不仅是为龙山黑陶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也对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第一章,绪论,其中主要介绍了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论文的创新点,以及目前国内外对龙山黑陶和公共空间中的陶艺墙的研究现状和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陶艺墙对公共空间的关系,主要从功能、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是对龙山黑陶溯源和发展、工艺特点和艺术特征的归纳整理以及与其他陶瓷的对比;第四章,龙山黑陶在现代陶艺墙创作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其他环境陶瓷陶艺墙成功案例的分析得出龙山黑陶陶艺墙的设计方法;第五章,结合个人毕业创作,通过实物的设计创作实践来印证笔者所提出的关于龙山黑陶与陶艺墙结合的应用方法和理论探究的可行性及真实性。
刘木森[5](2020)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西海岸发生了影响世界的“奥蒂斯陶艺革命”,一种“新陶艺”理念从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益活跃开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陶艺”思潮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涌入中国,刺激了中国陶艺的“现代性”探索。“新陶艺”进入我国以后,我国学界习惯称其为“中国‘现代陶艺’”。虽然它与西方的“新陶艺”理念一脉相承,在陶艺的形态、创作手法、内涵等方面基本相通,但在文化与审美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审美形态、审美特质等方面迥然有异。本论文即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切入并采用历史与逻辑、个案分析与理论阐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审美重构、审美特质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审视和探究。在概念厘定的基础上梳理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现代陶艺”是一种以陶瓷材料为创作媒介,以个性化手法表现人的个性、情感、观念、心理、意识以及审美等理念的艺术形式。它所挖掘的不只是客观世界,更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意识。在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下和自身创新变革的需求中,中国“现代陶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20世纪末进入发展阶段,起初主要表现为对西方陶艺的吸纳和借鉴。进入发展阶段后,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彰显,将深厚的中国文化与现代陶艺结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审美文化。从审美重构入手分析中国“现代陶艺”的形态特征。“解构”是西方陶艺的理论支撑基础,中国“现代陶艺”同样表现为对已有传统陶瓷艺术的“分解”“打碎”和“重构”。中国“现代陶艺”打破了统治传统陶瓷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材料观、造型观、装饰观、烧成观、审美观等,不再强调完美无缺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是追求理念上的解放和形式上的创新,消解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种种范式。因此,“重构性”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基本特征。深入探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在理念特质方面,传统陶瓷艺术注重技术审美,而中国现代陶艺则注重观念表达,这完成了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的华丽转身;在创作特质方面,“现代陶艺”摒弃了批量生产的创作方式,更注重个性化表现;在语言特质方面,不再强化它的规范严谨,而是表现为得意忘言,“抽象性”成为现代陶艺艺术语言的首要特征;在情感特质方面,摆脱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更注重陶艺家心灵宣泄的情感表达,“象为心声”成为陶艺家情感表达的写照;在材质特质方面,表现为超越泥性,追求多种极限表达方式;在美感特质方面,表现为偶然天成,呈现出“残缺美”“含蓄美”“模糊美”等特殊的美学特色。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突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陶艺主要得益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推波助澜,而中国现代陶艺面临着西方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二元难题。虽然在“器”的反叛、“手工”的重生、“范式”的突破、“陌生化”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但中西现代陶艺发生发展的语境不同,西方陶艺的陌生化探索更为极端,例如“怪怖艺术”的另类美学追求、“实验性”激发的形式探索等,中国现代陶艺更趋向于强化中国符号、文化印记,表现为对重塑本土风格,引领民族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的担当。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构建为其未来发展寻求突破。一是“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包括陶艺装置的方兴未艾、环境陶艺的风生水起、实验陶艺的新探索和科技介入的新融合。二是尝试建立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针对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批评方法、审美批评意识和主题选择。现代陶艺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状态,其理论建构必将推动中国“现代陶艺”的人文担当和指向。三是首次提出陶艺的“烧成美学”“陶艺生态学”等概念。现代陶艺的烧成出现了科技含量高、多元烧制、体验式烧制等态势,同时也存在对返璞归真烧制效果的追求。不同的烧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美学效果,如柴烧的素朴之美、坑烧的原始之魅、熏烧的水墨之美、乐烧的体验之乐、复烧的凝重之美、窑变的异象之美等。经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两个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一体创作观”,即从配泥、配釉、制模到制作、烧制等所有工艺环节由一人完成,以实现以陶艺家为主体的原创性创作与审美的统一。二是民族文化的回归,切实坚守民族文化之根,用好中国元素,强化现代陶艺的中国特色。总之,现代陶艺这种泥与火的艺术承载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必将在现代转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秦奕东[6](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广州第四中学陶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末以来,核心素养渐渐成为全球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并成为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帮助学生适应21世纪社会的需求,促进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方向。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详细阐释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和实施路径等。基于此,新课程改革开始关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校方面,国家课程下的学科教学在融入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将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联系起来,以深化教学改革。本文以广州市第四中学的陶艺校本课程为例,分析中学陶艺教学处在发展阶段的现状,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授学生接受简单陶艺成型,教育存在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另外四中的陶艺课程延用2012年6月的校本,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于陶艺校本课程中融入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探寻中学陶艺校本课程的发展策略,提取四中所处西关地域中丰富的陶艺教学资源,把传统的工艺精髓融入课堂,结合现代学生的审美、塑造能力选择浮雕形式展开研究,着重讨论融入核心素养来优化第四中学陶艺课程教育。本文以实践研究为主,通过比对各学校间的陶艺课程来探究四中陶艺校本的设计,具体落实到广州市第四中学实践中去。
孙乙泰[7](2017)在《景德镇当代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陶艺创作理念的发展,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作为一种新兴陶艺创作形式应运而生,且被广泛关注.其涉及高温釉与刻绘结合、刻划与彩绘结合、剔釉与彩绘结合、肌理与刻绘结合等装饰手法,具有自然奇趣、活跃灵动、偶然天成的艺术特点.在当代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创作中可借用传统文化代入、"匠心"精神融入、民生设计理念对接、模块化与数字信息技术的介入融合等思路与方法,推动当代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手法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廖舒婕[8](2016)在《论景德镇现代手工生活陶艺的状况与趋势》文中提出近年来,个性化的手工生活陶艺作为机械化产品的情感补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有效地调节了因为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千篇一律的陶瓷产品市场。生活陶艺创作是一种造物活动,它的产生是以满足人们日常所需为前提的,并以美的形态和富有情感的表现形式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体现着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协调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活陶艺与科技相结合,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成为其发展的主题,因此如何平衡艺术与实用、艺术与科技、艺术与自然是我们在手工生活陶艺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所应思考的问题。首先,本文从三个“转变”分析了景德镇手工生活陶艺兴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景德镇手工生活陶艺多元化发展的现状,并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提出了目前存在于景德镇手工生活陶艺创作中的问题,最后通过对民间造物观念的探索提出了景德镇手工生活陶艺“致用”、“人本”、“节用”、“巧用”的设计观念,并指出了景德镇生活陶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实用性为基础,通过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绿色化的生活陶艺作品。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对景德镇现代生活陶艺的设计和创作中起到指导作用,实现生活陶艺与人、物、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并丰富生活陶艺的创作理念。
瞿蓓[9](2017)在《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与现代陶艺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醴陵釉下五彩瓷发展到现在两百多年的历史,市场上流通较多的釉下五彩瓷是日用瓷和艺术瓷,这两类瓷器最能够体现釉下五彩瓷的特性,釉下五彩瓷以注浆成型为主,企业大批量生产器型便于供应市场,因为生产成本和造型、烧制等原因,导致了市场上流通的器型过于单一,以圆形器型为主,异性器很少。随着现代人审美多元化的趋势,釉下五彩瓷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单纯在素坯上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装饰。而现代陶艺从传统陶艺走出来,以全新的姿态展示在现代人的面前,其装饰手法和材料的多元性,造型的独特性,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但又不失其个性化。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如何把现代陶艺的造型设计与装饰手法运用到醴陵釉下五彩瓷当中,主要分为七个章节进行阐述,研究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艺流程及特点,特别是装饰技法,这是两者结合的前提条件,了解釉下五彩瓷的工艺特点的同时,也要熟悉现代陶艺的造型方法及表现表现手法,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市场调研、企业调研、比较分析、作品赏析、考察写生、创作实践等方法对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与现代陶艺表现手法的结合做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创新性在于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与现代陶艺直接从造型、工艺、色彩等方面的结合与运用,改变了单一的绘画形式,运用了立体的圆雕、堆雕、镂空、彩绘等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都有一个新的突破,与现代人的审美思潮接轨,这对于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研究。醴陵釉下五彩装饰工艺与现代陶艺结合的文章与作品在市场上几乎很难找到,这是本文的难点,本课题通过现代陶艺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手法,结合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艺特点,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结合,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一个新的尝试和发展方向。
郑艳丽[10](2015)在《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陶瓷艺术,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一直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并一度受到高度称扬与褒奖。千百年来,同样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民间吉祥图案曾被广泛地应用于陶瓷艺术当中,在传统文化领域,民间吉祥图案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它寓意深刻,追求和谐,表达喜庆,表现朴素,其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是一脉相通的。题材丰裕、内容丰富的中国民间吉祥图案有着独特的东方民族的特色,而返璞归真并具有民族语言特色的现代陶艺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定成为一种立体的文化载体。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对民间吉祥元素不应该只是简单机械的借用,而应该从深层去理解民间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和精神表达,通过攫取它的形貌,从而延伸它的涵义,进而传达它的神态。中国的现代陶艺是在传统陶瓷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的,它扎根于“民族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艺术风格的多元化走向已经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愈发明显,如何能立足本土,使传统元素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焕发神采,从而建立起能够彰显中华民族本土特色的现代陶艺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研究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其目的在于为已在朝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陶艺提供一条既能体现时代特色又能保有民族风格的可行途径,进而将更多的民间艺术语言形态融入到现代陶艺的创作中去。随着当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有众多的艺术家们迈入了现代陶艺这一领域,他们将能表达自己个性的风格语言与具有本土代表性的文化特色融合起来,创作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陶艺作品。本文将从中国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入手,逐步归纳当代艺术语言与传统艺术语言的特征,通过比较有层次的分析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陶艺中的装饰功能、呈现方式、空间布局以及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以期为如何既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又能具有时代风格特征的现代陶艺提供一条可行的创作思路。
二、陶艺个性化的生命历程——现代陶艺多元审美品格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艺个性化的生命历程——现代陶艺多元审美品格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现代陶艺的历史生成及其美学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范围及其方法 |
2 现代陶艺的诞生 |
2.1 西方现代艺术的出现 |
2.2 西方现代艺术理念介入陶瓷 |
3 中国现代陶艺的崛起 |
3.1 中国现代陶艺的概念 |
3.2 萌芽期 |
3.3 诞生期 |
3.4 发展期 |
4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风格 |
4.1 材料 |
4.1.1 金属介入的刚硬沉稳之美和如真似幻之美 |
4.1.2 木材介入的自然朴素之美和沧桑古朴之美 |
4.1.3 玉石介入的润泽厚重之美 |
4.1.4 玻璃介入的纯净莹润之美 |
4.2 造型之自由美 |
4.3 装饰之多样美 |
4.4 工艺之残缺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龙山黑陶在公共空间中的设计应用 ——以陶艺墙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课题来源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3.创新点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关于龙山黑陶的研究 |
2.关于公共空间中陶艺墙的研究 |
3.综述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第2章 陶艺墙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
(一)增添装饰,美化环境 |
1.材料之美 |
2.造型之美 |
3.装饰之美 |
(二)增加功能,满足实用 |
1.分割空间和组织空间 |
2.多项实用功能 |
(三)传播文化,陶冶情操 |
1.公共环境中的文化符号 |
2.公共空间对人的作用 |
(四)小结 |
第3章 龙山黑陶的概述、发展及特征 |
(一)龙山黑陶的概述 |
(二)龙山黑陶的发展脉络 |
1.起源 |
2.发展 |
3.现状 |
(三)龙山黑陶的工艺特点 |
1.材料特点 |
2.成型特点 |
3.烧制特点 |
(四)龙山黑陶艺术特征 |
1.造型艺术特征 |
2.装饰图案艺术特征 |
3.色泽和肌理艺术特征 |
(五)作为环境陶瓷龙山黑陶与其他陶瓷的对比 |
(六)小结 |
第4章 龙山黑陶在现代陶艺墙创作中的应用方法 |
(一)公共空间陶艺墙案例分析 |
(二)应用方法 |
1.设计上符合陶艺墙的施工要求 |
2.设计上符合公共环境的需求 |
(三)小结 |
第5章 龙山黑陶应用于现代陶艺墙创作中的设计实践 |
(一)灵感来源 |
(二)实物设计 |
1.设计思路 |
2.具体实物设计 |
3.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三)实物展示 |
第6章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
(一)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内涵的争议 |
(二) 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意义 |
(一) 主要研究方法 |
(二) 论文组织结构 |
(三) 论文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的辨析 |
一、“陶瓷工艺美术”与“现代陶艺” |
二、“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 |
三、“当代陶艺”与“现代陶艺” |
四、“现代陶艺”与“现代性” |
第二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催生因子 |
一、传统陶瓷的创新需求 |
二、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 |
第三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分期 |
一、萌芽时期 |
二、兴起时期 |
三、发展时期 |
第二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重构 |
第一节 材料重构 |
一、木材介入的返璞归真之美 |
二、金属介入的冷峻刚烈之美 |
三、玻璃介入的纯净典雅之美 |
四、纤维介入的自然轻盈之美 |
五、有机物介入的奇思妙想之美 |
第二节 造型重构 |
一、传统造型的解构之美 |
二、形式构造的自由之美 |
三、拼贴塑型的再造之美 |
第三节 装饰重构 |
一、自然元素的植入 |
二、陶瓷画布的延伸 |
三、肌理语言的强化 |
第四节 工艺重构 |
一、基于传统的工艺重构 |
二、颠覆传统的工艺重构 |
三、科技革新引发的重构 |
第三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 |
第一节 理念特质:观念至上 |
一、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 |
二、现代陶艺对观念的推崇 |
第二节 创作特质:个性化表现 |
一、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表现 |
二、现代陶艺创作方式的个性化表现 |
第三节 语言特质:得意忘言 |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特征 |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表现 |
第四节 情感特质:象为心声 |
一、传统陶瓷求实用 |
二、现代陶艺尚心象 |
第五节 材质特质:超越泥性 |
一、从表现泥性到超越泥性 |
二、超越泥性的极限表达 |
第六节 美感特质:偶然天成 |
一、现代陶艺的“缺陷美” |
二、现代陶艺的“含蓄美” |
三、现代陶艺的“模糊美” |
第四章 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 |
第一节 中西现代陶艺生成语境的差异 |
一、影响西方陶艺诞生的文化因素 |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二元难题 |
第二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共通性 |
一、“器”的反叛 |
二、“手工”的重生 |
三、“范式”的突破 |
四、“陌生化”的美学追求 |
第三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差异性 |
一、西方陶艺的自由性与极限探索 |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文化印记与民族情结 |
第五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走向及未来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新方向 |
一、陶艺装置的新形式 |
二、环境陶艺的新发展 |
三、实验陶艺的新探索 |
四、科技介入的新融合 |
第二节 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理论的构建 |
一、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现状与问题 |
二、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方法 |
三、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意识 |
第三节 “烧成美学”的初步构想 |
一、柴烧的质朴之美 |
二、坑烧的原始之魅 |
三、熏烧的水墨之美 |
四、乐烧的体验之乐 |
五、窑变的异象之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基于核心素养的广州第四中学陶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学陶艺课程的意义和现状 |
第一节 中学陶艺课程的意义 |
第二节 中学陶艺教学的现状 |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在中学生陶艺校本课程的应用新思路 |
第一节 立足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
第二节 生活中的审美判断 |
第三节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
第四节 技法与艺术的相互作用 |
第四章 广州市第四中学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
第一节 教学内容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难点 |
三、教学内容 |
第二节 教学过程设计 |
第三节 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五章 广州市第四中学陶艺校本课程实践与总结 |
第一节 《陶艺——西关风情篇》陶艺校本课程实践 |
一、导入课题 |
二、课堂发展 |
三、课后延伸 |
第二节 《陶艺——西关风情篇》教学评价 |
第六章 陶艺校本课程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收集表 |
(7)景德镇当代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概述 |
1.1 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概念 |
2 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发展渊源 |
3 高温色釉综合装饰的表现手法与审美特点 |
3.1 高温色釉与刻绘的结合 |
3.2 刻划与彩绘的结合 |
3.3 剔釉与彩绘的结合 |
3.4 肌理与刻绘的结合 |
4 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创作思路与方法 |
5 结语 |
(8)论景德镇现代手工生活陶艺的状况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现代手工生活陶艺的概念及演变 |
2.1 现代手工生活陶艺的概念 |
2.2 现代手工生活陶艺兴起的因素 |
2.2.1 现代陶艺走向生活的转变 |
2.2.2 手工制瓷价值的转变 |
2.2.3 消费者审美观念的转变 |
3 景德镇现代手工生活陶艺发展的有利条件 |
3.1 手工制瓷技艺的保存 |
3.2 学院人才培养的贡献 |
4 景德镇现代手工生活陶艺多元化发展格局 |
4.1 从业人员结构多元化 |
4.2 使用对象多元化 |
4.3 销售渠道多元化 |
4.4 视觉效果多元化 |
4.4.1 造型的多样性 |
4.4.2 釉料的丰富性 |
4.4.3 肌理的多样化 |
4.4.4 综合材料的介入 |
5 景德镇现代手工生活陶艺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物质方面:个性化设计中实用功能的欠缺 |
5.2 精神方面:设计意识与品牌意识薄弱 |
5.2.1 设计意识淡薄 |
5.2.2 品牌意识薄弱 |
6 景德镇现代手工生活陶艺的发展趋势 |
6.1“致用”理念——实用性 |
6.1.1 造型服从实用 |
6.1.2 装饰服从实用 |
6.2“人本”理念——人性化设计 |
6.2.1 物质功能:提倡方便耐用 |
6.2.2 精神功能:注重情感体验 |
6.3“节用”理念——绿色设计 |
6.3.1 设计应实用且环保 |
6.3.2 回收设计与循环设计 |
6.4“巧用”理念——艺术与技术、科技相结合 |
6.4.1 艺术与技术相辅相成 |
6.4.2 艺术与科技相得益彰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与现代陶艺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醴陵釉下五彩瓷概述 |
2.1 釉下五彩瓷的发展简述 |
2.2 釉下五彩瓷的分类 |
第三章 釉下五彩瓷工艺的特点 |
3.1 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
3.2 釉下五彩瓷的特点 |
3.3 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 |
3.3.1 釉下五彩瓷的器型设计 |
3.3.2 釉下五彩瓷的花面设计 |
3.3.3 釉下五彩瓷颜料的特征及运用 |
3.3.4 釉下五彩瓷的勾线分水技艺 |
第四章 现代陶艺概述 |
4.1 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 |
4.2 现代陶艺的表现手法 |
4.3 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区别 |
第五章 现代陶艺表现手法与釉下五彩瓷 |
5.1 现代陶艺造型方法在釉下五彩瓷中的运用 |
5.2 现代陶艺的装饰手法在釉下五彩瓷中的运用 |
第六章 醴陵釉下五彩瓷《海洋系列》实例分析 |
一、创作构思 |
二、创作手法分析 |
三、釉下五彩瓷《融》作品实例分析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10)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外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陶艺中的装饰功能 |
第一节 民间吉祥图案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运用 |
第二节 当代艺术语言与传统形式的结合 |
第二章 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陶艺中的呈现方式 |
第一节 材质与色彩的突破 |
第二节 嫁接与解构的组合 |
第三章 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陶艺中的空间布局 |
第一节 展示风格的多样化 |
第二节 公共空间中的现代陶艺 |
第四章 毕业创作随想 |
第一节 情感表达的个性化 |
第二节 实践中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四、陶艺个性化的生命历程——现代陶艺多元审美品格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当代具象陶艺研究[D]. 彭洪丽.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现代陶艺个性化语言表现的探究[D]. 赵绘娟. 青岛大学, 2021
- [3]中国现代陶艺的历史生成及其美学风格研究[D]. 王璐璐.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4]龙山黑陶在公共空间中的设计应用 ——以陶艺墙设计为例[D]. 王绍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D]. 刘木森. 山东大学, 2020(01)
- [6]基于核心素养的广州第四中学陶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D]. 秦奕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7]景德镇当代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研究[J]. 孙乙泰.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7(06)
- [8]论景德镇现代手工生活陶艺的状况与趋势[D]. 廖舒婕.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5)
- [9]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与现代陶艺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D]. 瞿蓓.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10]民间吉祥图案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D]. 郑艳丽.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