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中教材要素的主客体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岳月平[1](2021)在《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以大理州S小学为例》文中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部分,《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阅读教学”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习得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而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阅读教学方法,它改变了学生仰视解读文本的心理习惯,倡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批判精神。因此,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教师有效阅读教学的抓手,批注式阅读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如何将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与时代接轨,随用随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增强学生阅读功底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实习学校——大理州S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和教师。该校恰好在2013年对这种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且着有《名师工作室教育科研成果》,笔者在实习的过程中也有幸看到此书,并以此书为本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对此书进行深入研读,了解大理州S小学批注式阅读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再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学生批注文本的收集分析以及对教师访谈的分析,找出大理州S小学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在距时较远的今天存在需要弥补的不足和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撰写成此论文,希望此研究能为大理州S小学顺利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提供有效途径,也希望能为其他学校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借鉴。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文献的梳理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从实现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价值、任务和要求;第三部通过通过对大理州S小学高年级教师的访谈和仔细研读《名师工作室教育科研成果》,分析S小学批注式阅读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再通过对S小学高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收集学生批注文本,发现S小学高年级学生和教师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学生和教师存在问题和原因探索实施的指导策略,并用具体案例辅助说明。
赵晓琴[2](2021)在《基于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注重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也是发展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层面。审辩式思维能力意味着清晰理性地思考,指有效识别、分析和评估观点及事实,明晰地认识并能有效克服自己对观点和事实先入为主的想法或偏见,以形成且能阐述可支撑理论和推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思维总称。而审辩式思维的标准是逻辑清晰、论点正确和论述公正,其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和思维发展大有裨益,所以在讲求观点明确,论证符合逻辑的议论文文体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最为适宜和契合。议论文是提出论断,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其表达方式有多种,议论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一种阐明事理的文体,其与审辩式思维的特征与内核高度契合,所以发展学生审辩式思维与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二者属于互为表里,相互成就的关系。问卷调查发现目前的高中议论文教学疏于对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总结来说,问题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显着的问题是审题偏误,立意失准;知识储备贫乏,写作内容单一;写作思维僵化,写作模式固定;论证不力,事例堆砌。而教师层面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简单,指导方法不当;教学观念落后,忽视思维训练;机械训练,效率低下。而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一味追求分数的高低;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主客体地位本末倒置;写作评价形式的单一和评价标准的缺失等。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和导致写作困境的成因提出的解决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启发思辨,改变学生写作的常规途径。具体来说是引导审题——引导关照,合理分析;以有价值的语言情境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点拨启发——激活思维,探因求质:以评促改——反思质疑,修改完善。二是深化思辨,强化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教学能力具体来说是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和善用教材资源,引导思维发展。三是强化思辨,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的反思与培养途径,具体的内容是重视批判性阅读;思维训练要和实际的生活情境紧密相关;教给学生具体分析说理之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信息资料库。
吴吉成[3](2021)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国际象棋教学设计与实效研究》文中认为国际象棋运动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了智慧的体育运动,对于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有良好的作用,我国现在各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注意力不能够充分集中,有着学习习惯尚未形成、活泼好动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本文在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下设计国际象棋课程,希望能够完善现有国际象棋教学设计、开发专业性国际象棋课程、丰富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中小学生兴趣开发。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数据法、实验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随机选取上海市中山小学80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40人。实验组进行新型国际象棋课程学习;对照组进行传统国际象棋课程学习。旨在通过对学生12周国际象棋的练习,测量学习前后学生的数据,比较实验前后的变化。实验结果:(1)12周实验结束后,在具身认知教学观下学习的实验组运动WT性格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坚韧特质、社交特质、理智特质、自控特质、情绪特质、进取特质维度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兴奋特质和灵活特质维度总分有增长,但无显着性差异。(2)经过12周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WT运动性格都有提升,双方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升。实验组的理智特质、自控特质、情绪特质、进取特质、进取特质得分具有显着性差异;坚韧特质、社交特质、兴奋特质、灵活特质,实验组均与对照组存在一定差异,但无显着性特征。(3)12周的有效实验学习结束后,两组不同对照组的每个被试者在学习方式不同时不会存在明显的程度差异,实验组的学习效果略高于对照组的学习效果方差,且实验组学习成绩方差小于对照组学习成绩方差。结论:(1)具身认知理论下设计的国际象棋课程对小学生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改善小学生运动性格,尤其对坚韧特质、社交特质、理智特质、自控特质、情绪特质、进取特质的作用最显着。(2)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相比传统教育观念下国际象棋课程教学更有效,主要表现在对于学生的理智特质、自控特质、情绪特质和进取特质。(3)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教学评价更为全面、教学过程变得更具有趣味性和活动性,符合小学体育兴趣化、游戏化的总要求。(4)具身认知理论有助于国际象棋课程发展。
汤璐菡[4](2021)在《大学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研究 ——以E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如何保障质量成为有关高等教育能否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议题,从国家层面、各级政府到高校以及各教学参与方都为保障其高质量发展广泛建立保障及改革机制。然而,在保障及提升教育质量的各环节中,课堂教学环节作为教学实践的最前线,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足够重视。基于目前针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证研究较为有限的情况,本研究在梳理归纳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研究意义、课堂互动研究现状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归纳相关文献成果,提炼出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互动及课堂互动。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阶段课堂师生互动不足的情况,本研究通过方便抽样选取E大学作为研究调查对象,进一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E大学共计50课时课堂教学样本,运用课堂观察法、以课堂师生问答的发问、候答及理答环节作为主要记录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基于观察记录归纳E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E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实然状态加以记录、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问卷、选取E大学学生进行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观点及态度的相关调查,共计回收295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影响E大学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潜在因素。通过二者对比分析,挖掘造成E大学课堂师生互动异常现状的潜在影响因素及症结所在:提问内容缺乏挑战性以及教师理答技能欠佳。结合观察及问卷结果,研究主要选取课堂环境及教师因素两大影响因素作为分析切入点,结合E大学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对以E大学为代表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针对E大学现有课堂环境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的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目前的课堂互动仍呈现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特征以及现有课堂教学提问质量较差、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问题,提出科学规划课堂规模,营造和谐课堂互动环境;积极构建教学共同体,培养并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以及建设积极舆论集体环境,充分发挥学生非正式团体的正向同侪影响等对策性建议,以期为改善E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提供参考。
孟志远[5](2021)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多样化,学习者得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学习样态。泛在学习所带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鲜明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学校、校园和教师的概念,渲染出学校教育将在泛在学习冲击下消亡的可能性。但应当明确,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且至今未变,是因为其教育供给始终依据学习者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而调整。学校的存在对于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作为千百年来始终担负着核心教学任务的场所,很难会在数字时代中被基于网络环境的泛在学习所取代。与泛在学习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前者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极易受到冲击的薄弱之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应当思考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学校,重新审视学校教育,重新规划学校教育供给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在进行了相关文献阅读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并结合调查研究与访谈,围绕学校应在教育供给方面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孕育泛在学习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这一问题,先后梳理了泛在学习的内涵,泛在学习引发的学习者对学校的新需求,以及泛在学习为学校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回溯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历史,描述学校教育供给现状,明确了学校教育不会为技术变革所动摇的价值坚守,以及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导向与变革路径方面提出了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策略,从而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供给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导向与可参照的实践路径。本研究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泛在学习”、“学校教育供给”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并依此选取了理论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二部分描述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新学习样态的泛在学习。首先回溯了泛在学习的概念来源——泛在计算,以及支持泛在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描绘了泛在学习的特征,如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以及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等。泛在学习对学习者多方面的支持催生了学习者对学校教育知识教学质量、人际交往机会、个性化成长服务以及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新需求,各种来自学习者的新需求进一步为学校教育带来知识教学、人际关系、现代学校标准育人模式以及学校存在方式的挑战。研究的第三部分梳理学校教育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将符号与文字的创造使用、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应用、视听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界定为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产生推动作用的四种技术力量。进而梳理学校教育供给面临的四次变革进程中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化:由掌握农耕技术以满足物质生活转向满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后进一步多样化专业化,至今已形成更多元的创新型劳动者需求。同时,学校教育供给由早期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教育供给、工业化时代统一的标准化教育、将视听技术充分应用于学校教学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转向当前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合作、探索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的供给。研究的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的价值。首先结合第三部分对学校教育供给变革历程的梳理,总结出学校教育之所以传承千年且仍具有核心教育价值的原因,包括学校中“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以及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等亘古不变的内涵。学校教育所传承的珍贵财富与泛在学习相比自然具有诸多优势,体现在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非认知因素培育、现实环境创设以及学校教师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其次,对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了解学校教师与管理者、学生、家长以及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对泛在学习及学校教育的主观认识。研究的第五部分提出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策略。在理论导向方面,学校教育供给的变革应以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掌握,求知精神的生成,合作能力与领导力、科学精神与创造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以及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的生成为目标。在实践方面,学校教育供给应从学校课程资源、校园空间、学习者培养方式、学校教育供给主体和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教辅机构教学资源的变革;室内学习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的改造;育人模式的循证化,教师身份的大众化,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学校与社会、家庭、自然的教育供给功能、责任、环境的联结;学习者学习评价内容、手段、方式、主体等方面的变革。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研究问题的总结和结论的梳理,指出本研究所作访谈的代表性不高、个人写作视角局限、教育供给变革策略的可行性未得到验证且普适性较弱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陈国栋[6](2020)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人才。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变化等因素,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意义与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进行相关概念的论述,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层层深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的基本概念;在文章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起作用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方面因素,并对各方面因素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针对前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结合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分别在高校思政教育与主流价值观方面、高校思政教育与高校学生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方面以及环境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系方面进行论述,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路径的阐述,这是文章的中心环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的过程中,要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牢立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将高校思政课办成有深度、有内容、有特色的中国高校特色品牌,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碧洁[7](2020)在《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以甘肃省L市三所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学业成绩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还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继续升学或深造的主要标准,因此,探究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极其重要。本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甘肃省L市三所普通高中的师生,探讨高中阶段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师生关系指发生于师生群体之间,由教师和学生双方以教学关系为基础,在教育教学等日常行为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研究工具是自编的《高中生师生关系问卷》,经过检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师生关系划分为四个维度,亲密性、一般性、回避性、冲突性。在SPSS.21.0软件中,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了解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基本情况,两者的关联程度,以及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高中生师生关系整体呈现良好的趋势,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四个维度分别与学业成绩呈显着相关,高中生师生关系各维度均能有效预测学业成绩,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维度能正向预测学业成绩,师生关系的一般性、回避性和冲突性维度均能负向预测学业成绩。在回避性师生关系和冲突性师生关系中,存在师生关系不良影响学业成绩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缺失影响学业成绩;高中生心理问题影响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师德和学生品德教育的缺失影响学业成绩;师生之间缺乏信任影响学业成绩;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影响师生关系,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依据理论基础提出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业成绩的对策,包括建立信任感,促进师生情感沟通;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加强师德建设和学生品德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从教师视角出发,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善不良师生关系。
潘亚静[8](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成”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旨在克服传统“预设”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课程的单向传递、轻师生的交流互动,而造成课堂封闭、被动、缺乏活力的弊端。生成性教学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具有过程性、情境性、动态性、德智共生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特征,彰显教学优势。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符合实践性、活动性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性质,有利于激活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是对课堂生命活力的有益探索。本研究结合实践调研,具体分五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探讨选题缘起、研究价值,分析国内外关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明确生成性教学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相关概念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征;第三部分,实践调研采用教师访谈法、学生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进行,结合调研数据,分析目前洛阳市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现状,剖析成因;第四部分,针对问题现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性质,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所要遵循的“生本理念”原则、智慧教育原则、开发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第五部分,结合原则,尝试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既有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建议,又包括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意识和提高生成性教学实践能力,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弹性预设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预设与教学过程的生成相统一。
张蕊[9](2020)在《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2019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进一步要求思想政治课应该“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现代教学方法不断取代传统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灌输教育法”的地位也悄然改变,甚至成为“刻板”、“落后”的代名词,科学的灌输教育思想未能树立,大大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立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从厘清灌输教育法的概念入手,力图打破人们对灌输教育法的片面理解,探寻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途径。灌输教育法自马克思恩格斯时期萌芽,考茨基加以补充,经列宁不断实践完善,有着持久性、指向性、层次性等显着特点,对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看,灌输教育法的认识及运用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灌输方法使用不当、灌输客体缺乏兴趣、灌输方式相对单一、灌输效果浮于表面。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灌输主体理念偏差,导致灌输教育法的运用上存在过度使用和全面否定这两种极端;二是灌输客体复杂多变,高中阶段的灌输客体独立意识增强,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判断;三是灌输方法创新不足,过度重视思想政治新方法的研究,新旧方法的衔接不当造成了灌输方法的单一;四是灌输内容脱离实际,灌输内容陈旧和脱离实际也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提高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有效性,应在灌输客体、灌输主体、灌输方法和灌输内容上着力。一是通过树立科学灌输教育理念、提高灌输主体教学能力和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以提高灌输主体的教育能力;二是通过赋予灌输客体自主权利、引导灌输客体合作学习,以增强灌输客体的学习兴趣;三是通过合理运用正面教育灌输方法、适当转硬性灌输为柔性灌输、灵活结合使用其他教育方法和利用大众传媒丰富灌输途径,以创新灌输方式方法;四是通过丰富灌输教育教材内容、挖掘灌输教育课程资源,以开发灌输教育时代性内容。通过上述举措的综合运用,以增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蒋欣珅[10](2020)在《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论文研究如何将大数据更好地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切实有效的应用策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论文首先界定大数据的概念、分析大数据的特征,阐述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依据,分析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数据的应用革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将大数据理念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学情分析系统,可以为老师提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诊断结果,根据结果调整教学方案;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例如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无纸化考试与成都理工大学上机考试,都是依托网上答题大数据系统进行理论课考试与阅卷,提供了一种新的考核方式;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西安交通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借鉴美国MTC评级体系,“超星学习通”等一系列APP依据学生学习轨迹、提问互动等行为数据,提供给老师新的教学评价指标,改变了任课教师传统的单一评价体系;辅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例如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小木”依托数据、挖掘数据,理解用户,标记用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陪伴”学习服务。通过研究也发现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大数据存在的问题,例如大数据在课程教学中的利用领域偏窄,现在大数据主要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面,在课程教学的环节利用不够;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层次较浅,技术人员与任课教师是相对独立的两批人,对彼此所需信息缺乏沟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并没有充分使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力度较弱,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只做到了教学数据的收集,并没有产生实时分析结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在教学考核环节运用效果较差,只是将大数据作为工具对试卷进行了批改与简单的结果分析;在教学反馈中利用时效较弱,目前主要集中于研究大数据使用与推广,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反馈循环机制,未能及时将反馈的问题反馈给教学者。论文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研究认为,传统的教学观念难以改变,高校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大数据平台发展滞后,且缺乏大数据研究的专业人才,导致许多学校应用大数据教学“有心无力”;教师想用大数据教学但学校提供不了平台,或者不能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培训,导致教师不会用,也有教师囿于现状不愿意花时间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使用大数据“有心无法”;部分学生想使用大数据教学方法,但学校无法提供选择,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对于数据安全的担心拒绝使用大数据教学,导致学生使用大数据“无心无力”。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从高校、教育者、学生三个方面改进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措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第一,加强高校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现有大数据考核方式、现有大数据教学反馈平台,搭建高校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数据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第二,提升教育者大数据应用能力,运用大数据思维进行教学设计,以大数据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时质量;第三,加强学生大数据教学接受意愿,由点到面覆盖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有效保证数据安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中教材要素的主客体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教学中教材要素的主客体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以大理州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弊端 |
2.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视 |
3.个人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1.为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提供一条参考路径 |
2.为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提供一点建议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相关概述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价值、任务和要求 |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价值 |
1.批注有助于学生实现多元“对话”,培养思辨能力 |
2.批注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培养质疑能力 |
3.批注有助学生品味语言,培养鉴赏能力 |
4.批注有助于学生长文短读,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在各学段的任务 |
1.低学段注重培养批注的意识,增加体验 |
2.中年级注重教授批注的方法,鼓励质疑 |
3.高年级注重培养自主的批注,扩展阅读 |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在高年级的指导要求 |
1.掌握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批注方法 |
2.明晰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批注内容 |
3.熟悉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堂实施流程 |
4.遵循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批注评价原则 |
二、大理州S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批注指导现状调查 |
(一)大理州S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取得的成效 |
1.凸显了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
2.总结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相关批注方法 |
3.确定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批注内容 |
4.建构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堂基本模式 |
(二)大理州S小学高年级学生批注式阅读存在的问题 |
1.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批注方法运用不当 |
2.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批注内容深度不够 |
3.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批注时间限于课上 |
4.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批注评价不够及时 |
(三)大理州S小学高年级学生批注式阅读存在问题的教学指导原因分析 |
1.教师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对批注方法规范化程度不够 |
2.教师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对批注内容把握不够精准 |
3.教师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对批注教学实施止于课上 |
4.教师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对批注评价缺乏及时性 |
三、大理州S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
(一)规范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批注方法 |
1.批注的形式 |
2.批注的位置 |
(二)明确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批注内容 |
1.在疑惑之处进行认识型批注 |
2.在疑问之处进行质疑型批注 |
3.在共鸣之处进行鉴赏型批注 |
4.在留白之处进行联想型批注 |
(三)规划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堂实施流程 |
1.课前预习批注 |
2.课中深入批注 |
3.课后拓展批注 |
(四)制定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批注评价体系 |
1.用“批注调查表”进行诊断性评价 |
2.用“问题统计表”进行过程性评价 |
3.用“批注评价表”进行终结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着作类 |
2.期刊类 |
3.学位论文类 |
4.其他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学生批注笔记统计 |
致谢 |
(2)基于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概念界定 |
2.国外审辩式思维研究现状 |
3.国内审辩式思维研究现状 |
4.审辩式思维在语文教学的研究概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发展审辩式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议论文相关理论 |
1.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
2.论证的基本方法 |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于议论文的相关要求 |
4.用具体分析统率议论文的三要素 |
(二)审辩式思维相关理论 |
1.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 |
2.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
(三)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意义 |
1.审辩式思维在高中议论文中的具体体现 |
2.批判性准则与议论文写作 |
三、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问卷设计 |
(二)样本选择情况 |
(三)议论文‘教’与‘学’的现状与困境 |
1.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
2.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四)导致写作困境的主要成因 |
1.一味追求末端的成功 |
2.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主客体地位本末倒置 |
3.写作评价形式的单一和评价标准的缺失 |
四、基于审辩式思维发展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 |
(一)启发思辨,改变学生写作的常规途径 |
1.引导审题——引导关照,合理分析 |
2.以有价值的语言情境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
3.点拨启发——激活思维,探因求质 |
4.以评促改——反思质疑,修改完善 |
(二)深化思辨,强化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教学能力 |
1.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
2.善用教材资源,阅读与实践结合 |
(三)强化思辨,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的反思与培养途径 |
1.重视批判性阅读 |
2.思维训练要和实际的生活情境紧密相关 |
3.教给学生具体分析说理之方法 |
4.帮助学生建立信息资料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审辩式思维在高中议论文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老师问卷) |
附录二:审辩式思维在高中议论文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国际象棋教学设计与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目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2 国际象棋教学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际象棋 |
2.1.2 具身认知理论 |
2.2 关于国际象棋教学的国内研究 |
2.3 关于国际象棋教学的国外研究 |
2.4 具身认知理论综述 |
2.4.1 具身认知的理论基础 |
2.4.2 具身认知的基本观点 |
2.4.3 具身认知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心理测量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国际象棋教学案例设计 |
4.1.1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国际象棋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
4.1.2 基于具身认知的国际象棋国际象棋教学策略研究 |
4.1.3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国际象棋教学设计案例 |
4.2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期比较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比较 |
4.3.1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对于学生坚韧性的培养 |
4.3.2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兴奋的影响 |
4.3.3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对于学生社交的培养 |
4.3.4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对于学生理智性格的塑造 |
4.3.5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对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
4.3.6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对于学生情绪性的培养 |
4.3.7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对于学生学习进取性的提高 |
4.3.8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对于学生灵活性的培养 |
4.3.9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 |
4.4 实验组实验前后比较 |
4.5 具身认知理论对国际象棋教学的影响 |
4.5.1 具身认知理论对教学趣味性的提升 |
4.5.2 具身认知理论下对学习兴趣的作用 |
4.5.3 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效果替身 |
4.5.4 具身认知理论下教学目标明确 |
4.5.5 具身认知理论下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
4.5.6 具身认知理论下将教学结构合理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
5.1.2 具身认知理论下国际象棋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的优势 |
5.1.3 具身认知理论能完善现有国际象棋教学设计 |
5.1.4 具身认知理论能丰富国际象棋教学理论 |
5.2 建议 |
5.2.1 发挥具身认知理论在国际象棋教学中的影响 |
5.2.2 发挥具身认知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影响 |
5.2.3 革新现有国际象棋教学模式 |
5.2.4 健全和完善国际象棋师资队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大学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研究 ——以E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课堂互动的研究 |
(二) 文献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互动 |
(二) 课堂互动 |
四、研究的实践及理论基础:对话教学及对话理论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E大学课堂师生互动情况观察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数据统计 |
(一) 调查样本的总体统计 |
(二) 课堂提问观察结果统计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大学课堂师生互动情况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 课堂环境 |
(二) 教师因素 |
(三) 学生因素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课堂互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E大学课堂师生互动主要问题 |
(一) 现有课堂环境一定程度限制学生的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
(二) 课堂互动仍呈现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特征 |
(三) 课堂提问拓展性差,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二、课堂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僵化的课堂环境不利于调动学生深入参与课堂师生互动 |
(二) 教师主要借助权威角色主导课堂,抑制师生深入互动 |
(三) 学生自身无法准确调整状态,对课堂学习重视程度下降 |
三、本章小结:课堂互动困境解析 |
(一) 科学规划课堂规模,营造和谐课堂互动环境 |
(二) 积极构建教学共同体,树立“专业化”发展理念 |
(三) 建设积极舆论集体环境,发挥正向同侪影响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5)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泛在学习:万物互联时代的学习样态 |
第一节 泛在学习概念与发展溯源 |
一、概念溯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泛在计算 |
二、发展溯源: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技术 |
第二节 泛在学习样态特征 |
一、提供高度技术化的学习体验 |
二、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 |
三、面向学习者多样化学习特征 |
第三节 新学习样态催生对学校教育的新需求 |
一、对知识教学质量的需求 |
二、对人际交往体验的需求 |
三、对个性化成长服务的需求 |
四、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需求 |
第四节 新教育需求为学校教育供给带来的挑战 |
一、泛在化知识对学校知识教学的冲击 |
二、虚拟化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冲击 |
三、个性化需求对标准学校模式的冲击 |
四、数字化学习对学校存在方式的冲击 |
第二章 学校教育供给: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推动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四次浪潮 |
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与学校教育变革 |
二、变革性技术、社会形态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 |
第二节 符号与文字初创使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从口耳相传到符号与文字的产生 |
二、以满足物质生活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
三、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三节 造纸印刷技术发明应用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造纸与印刷技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
二、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为目的的劳动者需求 |
三、工业生产催生统一化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四节 视听技术发展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视听技术发展提高信息传播速度 |
二、多样化专业化的劳动者需求 |
三、视听教学为新形式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五节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普及时期及学校教育供给 |
一、快速迭代与丰富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
二、面向信息社会活动的新型劳动者需求 |
三、融合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学校教育供给 |
第三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供给:传承与优势 |
第一节 学校教育传承的珍贵财富 |
一、百年树人的德育坚守 |
二、传道从师的师生联结 |
三、共生并育的生长环境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之于泛在学习的优势 |
一、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的优势 |
二、学习者非认知因素培育的优势 |
三、学校现实环境创设的优势 |
四、学校教师育人功能的优势 |
第三节 泛在学习与学校教育供给的关系:基于访谈的结论 |
一、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
二、高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观点 |
三、高校学生的观点 |
四、学生家长的观点 |
五、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的观点 |
第四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上) |
第一节 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的价值指向 |
一、以学习者与社会需求为导向 |
二、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求知精神 |
三、培育合作能力与领导力 |
四、培养科学精神与创造力 |
五、培育全球化时代人文精神 |
六、培育数字时代信息素养 |
第二节 学校课程资源的变革 |
一、重设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
二、强化隐性课程育人价值 |
三、丰富教辅机构教学资源 |
第三节 学校校园空间的变革 |
一、调整室内学习空间 |
二、丰富室外活动空间 |
第五章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策略(下) |
第一节 学习者培养方式的变革 |
一、育人模式的循证化 |
二、教师身份的大众化 |
三、教学手段的智能化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供给主体的拓展 |
一、学校与社会的功能联结 |
二、学校与家庭的责任联结 |
三、学校与自然的环境联结 |
第三节 学习者学习评价的变革 |
一、从重知识到重素养:评价内容的变革 |
二、从纸笔化到智能化:评价手段的变革 |
三、从封闭式到开放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
四、从多元化到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变革 |
结语 |
一、研究问题与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及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网络教育产品开发者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创新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述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概述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体现 |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 |
1.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意识形态保障 |
2.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取得的成绩 |
1.创新“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开拓“多元化”的社会活动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3.利用“多维度”的校园文化资源净化思想政教育环境 |
(二)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问题 |
1.学校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及人才培养认识不够 |
2.受教者思想认知不足导致接受意识不自觉 |
3.思政课教学灵动性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
4.教育环体支撑不够导致学生利用不充分 |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因素 |
1.教育主客体地位不对等影响教学效果 |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对社会思潮认知不理性 |
3.教学方法不当影响学生接受兴趣 |
4.教育环境不佳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发挥 |
四、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思考 |
(一)强化思想政治学科建设 |
1.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2.坚守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 |
3.重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建设 |
1.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综合素质 |
2.加强规范相关奖励保障制度 |
(三)健全相关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
1.建立健全大学生评价机制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 |
2.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主动性 |
(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
1.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新教育内容 |
2.适合大学生特点创新教育形式 |
(五)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1.创新改善社会环境建设 |
2.营造优质校园环境 |
3.创新运用网络平台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以甘肃省L市三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
2.学业成绩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3.研究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相关问题的重要价值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界定 |
2.国内外文献综述 |
3.文献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1.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及应用 |
2.佛兰德斯的交互作用模式及应用 |
3.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理论及应用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修订及实施 |
(一)被试 |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修订与实施 |
1.编制预试问卷 |
2.实施预测 |
3.问卷的质量分析 |
4.正式问卷的形成 |
5.正式问卷的实施 |
(三)研究假设 |
(四)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访谈设计 |
三、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 |
(一)高中生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基本情况 |
(二)高中生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
1.亲密性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
2.一般性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
3.回避性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
4.冲突性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
(三)高中生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
1.亲密性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一元回归 |
2.一般性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一元回归 |
3.回避性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一元回归 |
4.冲突性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一元回归 |
四、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高中生亲密性师生关系能有效预测学业成绩,两者呈正相关 |
(二)高中生一般性师生关系能有效预测学业成绩,两者呈负相关 |
(三)高中生回避性师生关系能有效预测学业成绩,两者呈负相关 |
(四)高中生冲突性师生关系能有效预测学业成绩,两者呈负相关 |
五、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改善学业成绩的路径 |
(一)建立信任感,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
(三)加强师德建设和学生品德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四)从教师视角出发,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 |
(五)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改善师生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中生师生关系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生师生关系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访谈提纲(学生卷) |
附录四 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访谈提纲(教师卷) |
(8)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价值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发展趋势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成性 |
2.1.2 生成性课堂教学 |
2.1.3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 |
2.2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征 |
2.2.1 过程性 |
2.2.2 情境性 |
2.2.3 动态性 |
2.2.4 德智共生性 |
2.2.5 思想性与人文性 |
3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3.2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主要问题剖析 |
3.2.1 应试教育体制,挤占生成性课堂教学空间 |
3.2.2 教育改革不彻底,课堂的教师、教材中心地位依然存在 |
3.2.3 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转变,生成性课堂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
3.2.4 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淡薄,知识观狭隘 |
4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原则 |
4.1 “生本理念”原则 |
4.2 智慧教育原则 |
4.3 开发性原则 |
4.4 互动性原则 |
5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 |
5.1 顺应时代发展推动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 |
5.1.1 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教育教学评价标准 |
5.1.2 贯彻新课改理念,树立生成性课堂教学意识 |
5.2 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真正发生 |
5.2.1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
5.2.2 关注学情,以学定教 |
5.2.3 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5.3 实践智慧:教学目标的预设与教学过程的生成相统一 |
5.3.1 弹性预设教学目标 |
5.3.2 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空间 |
5.3.3 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
5.4 交流与互动:生成性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外在表现 |
5.4.1 有效交流: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
5.4.2 科学互动:基于教学生长点进行互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致谢 |
(9)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灌输教育法的相关概述 |
一、灌输教育法的内涵 |
二、灌输教育法的特征 |
(一)外显性 |
(二)持久性 |
(三)指向性 |
(四)层次性 |
(五)易普及性 |
三、灌输教育法的功能 |
(一)保障功能 |
(二)导向功能 |
(三)转化功能 |
第三章 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
一、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 |
二、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必要 |
三、高中生“拔节孕穗期”发展的必要 |
第四章 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
(一)调查样本选取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二、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灌输方法使用不当 |
(二)灌输客体缺乏兴趣 |
(三)灌输方式相对单一 |
(四)灌输效果浮于表面 |
三、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灌输主体理念偏差 |
(二)灌输客体复杂多变 |
(三)灌输方法创新不足 |
(四)灌输内容脱离实际 |
第五章 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路径 |
一、提高灌输主体教育能力 |
(一)树立科学灌输教育理念 |
(二)提高灌输主体教学能力 |
(三)弘扬灌输主体师德师风 |
二、增强灌输客体学习兴趣 |
(一)赋予灌输客体自主权利 |
(二)引导灌输客体合作学习 |
三、创新灌输教育方式方法 |
(一)合理运用正面教育灌输方法 |
(二)适当转硬性灌输为柔性灌输 |
(三)灵活结合使用其他教育方法 |
(四)利用大众传媒丰富灌输途径 |
四、开发灌输教育时代性内容 |
(一)丰富灌输教育教材内容 |
(二)挖掘灌输教育课程资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
2.1.1 大数据的内涵 |
2.1.2 大数据的特征 |
2.2 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
2.2.1 社会计算理论 |
2.2.2 教育信息化理论 |
2.2.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2.3 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3.1 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
2.3.2 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 |
第3章 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成效、问题及成因 |
3.1 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
3.1.1 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 |
3.1.2 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
3.1.3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 |
3.1.4 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
3.1.5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 |
3.1.6 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 |
3.2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1 课程教学利用领域偏窄 |
3.2.2 课程设计应用层次较浅 |
3.2.3 课堂教学使用力度较弱 |
3.2.4 教学考核运用效果较差 |
3.2.5 教学反馈利用时效较弱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学校应用大数据“有心无力” |
3.3.2 教师使用大数据“有心无法” |
3.3.3 学生使用大数据“无心无力” |
第4章 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
4.1 加强高校大数据平台建设 |
4.1.1 完善现有大数据教学考核方式 |
4.1.2 完善现有大数据教学反馈平台 |
4.1.3 搭建高校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
4.2 提升教育者大数据运用能力 |
4.2.1 运用大数据思维进行教学设计 |
4.2.2 以大数据技术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 |
4.3 加强学生大数据教学接受意愿 |
4.3.1 由点到面覆盖全体学生 |
4.3.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
4.3.3 切实有效保证数据安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四、课堂教学中教材要素的主客体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以大理州S小学为例[D]. 岳月平. 大理大学, 2021(08)
- [2]基于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赵晓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国际象棋教学设计与实效研究[D]. 吴吉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大学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研究 ——以E大学为例[D]. 汤璐菡.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泛在学习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D]. 孟志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D]. 陈国栋.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7]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以甘肃省L市三所高中为例[D]. 张碧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D]. 潘亚静. 洛阳师范学院, 2020(07)
- [9]灌输教育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研究[D]. 张蕊.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10]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蒋欣珅.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