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物质与胃肠道运输异常之间关系的研究

P物质与胃肠道运输异常之间关系的研究

一、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TANCE P AND ABNORMAL GASTROINTESTIANL TRANSIT(论文文献综述)

陈容[1](2021)在《白术破壁饮片治疗小鼠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白术破壁饮片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小鼠肠神经递质、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2.5 mg/(kg.d)盐酸吗啡注射液法,建立STC小鼠模型。雌雄各半的48只KM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术破壁饮片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和莫沙必利组(1.5 mg/kg),每组8只。各组予以不同药物干预1周后,造模后和给药后观察各组小鼠粪便性状改变及计算肠道墨汁的运输比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黏膜炎症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小鼠结肠神经递质P物质(substance P,SP)、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5-羟色胺(5-hydroxytrytamine,5-HT)含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小鼠结肠组织SCF和c-kit蛋白灰度值。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造模前各组小鼠:活跃,毛色均称,粪便性状无异常。造模后模型各组小鼠不活跃,懒动,毛发有脱落,大便呈分离的硬球状或团球状粪便,提示造模成功。给药后各组小鼠疲乏困倦症状逐渐好转,反应较用药前灵敏,腊肠状或团球状光滑软便增多。2.小鼠肠道墨汁运输比例结果显示,吗啡注射液明显下调模型各组小鼠肠道墨汁的运输比例;而经过给药治疗1周后,明显上调莫沙必利组、白术破壁饮片中剂量组和白术破壁饮片高剂量组小鼠肠道墨汁的运输比例。3.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结肠黏膜正常;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可见明显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改变;白术破壁饮片低剂量组小鼠可见少量炎症细胞;白术破壁饮片中、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小鼠结肠无明显黏膜炎症改变。4.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P(ng/L)和Ach(pmol/L)含量均明显降低(SP:230.41±16.41 vs.146.69±15.59;Ach:577.68±39.35 vs.281.50±39.40)。与模型组比较,白术破壁饮片低剂量组、白术破壁饮片中剂量组和白术破壁饮片高剂量组SP含量均明显升高(146.69±15.59 vs.188.25±4.60;146.69±15.59 vs.201.78±4.44;146.69±15.59 vs.307.51±16.94);白术破壁饮片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Ach含量均明显升高(281.50±39.40 vs.400.93±12.21;281.50±39.40 vs.422.22±22.70)。与白术破壁饮片高剂量组比较,白术破壁饮片低剂量组和白术破壁饮片中剂量组SP和Ach含量均明显降低(SP:307.51±16.94 vs.188.25±4.60;307.51±16.94 vs.201.78±4.44;Ach:400.93±12.21 vs.283.79±11.53;400.93±12.21 vs.327.81±14.77);莫沙必利组SP含量均明显降低(307.51±16.94 vs.164.08±12.54)。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VIP(ng/L)、NO(μmol/L)和5-HT(ng/L)含量均明显升高(VIP:64.47±2.69 vs.87.74±2.93;NO:38.21±1.76 vs.42.78±1.69;5-HT:219.58±11.60 vs.276.08±7.97)。与模型组比较,白术破壁饮片低剂量组、白术破壁饮片中剂量组、白术破壁饮片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VIP含量均明显降低(87.74±2.93 vs.75.58±2.08;87.74±2.93 vs.69.34±2.23;87.74±2.93 vs.66.37±1.93;87.74±2.93 vs.65.31±3.32);白术破壁饮片中剂量组、白术破壁饮片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NO和5-HT含量均明显降低(NO:42.78±1.69 vs.39.27±1.90;42.78±1.69 vs.37.43±1.30;42.78±1.69 vs.35.65±2.01;5-HT:276.08±7.97 vs.257.89±6.16;276.08±7.97 vs.226.79±10.49;276.08±7.97 vs.242.05±12.15)。与白术破壁饮片高剂量组比较,白术破壁饮片低剂量组VIP、NO和5-HT含量均明显升高(VIP:66.37±1.93 vs.75.58±2.08;NO:37.43±1.30 vs.42.73±2.19;5-HT:226.79±10.49 vs.269.87±10.91);白术破壁饮片中剂量组VIP、5-HT,莫沙必利组5-HT含量均明显升高。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白术破壁饮片低剂量组c-kit蛋白含量明显升高(0.22±0.10 vs.0.37±0.08);白术破壁饮片中剂量组、白术破壁饮片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SCF和c-kit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SCF:0.60±0.19 vs.0.99±0.28;0.60±0.19 vs.1.17±0.34;0.60±0.19 vs.1.02±0.30;c-kit:0.22±0.10 vs.0.47±0.10;0.22±0.10 vs.0.58±0.13;0.22±0.10 vs.0.49±0.13)。结论:白术破壁饮片可通过升高ST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SP、Ach和SCF/c-kit含量,以及降低VIP、NO和5-HT含量,从而调节小鼠胃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进而达到治疗STC的目的。

刘洋[2](2021)在《具有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及溃疡性结肠炎功能的乳杆菌的筛选及功效评价》文中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当今社会较为常见的两种肠道疾病,给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传统的膳食疗法与药物疗法在缓解这些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副作用。通过乳杆菌对IBS及UC的诱发因素进行调控是治愈这些疾病的新思路。但在临床试验中并非所有乳杆菌均具有明显效果,这说明乳杆菌缓解IBS及UC的功效具有菌株特异性,并可能源于菌株的生理特性与功能基因差异。然而,影响益生菌缓解IBS及UC的关键生理特性与功能基因仍然是未知的。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数株乳杆菌菌株,建立了小鼠IBS及UC模型,探究了乳杆菌缓解IBS及UC的潜在功效,并结合乳杆菌生理特性与功能基因对乳杆菌缓解IBS、UC的相关生理特性及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探究了具有显着IBS、UC缓解效果的植物乳杆菌CCFM8610对IBS及UC患者的改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首先通过鼠柠檬酸杆菌辅以避水应激压力建立了小鼠IBS模型,并以8株乳杆菌进行膳食干预,考察了小鼠肠道炎症、内脏超敏及肠道菌群紊乱指标。结果表明,乳杆菌菌株对IBS的缓解功效具有显着的差异。植物乳杆菌CCFM8610能够显着恢复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抑制结肠IL-6、TNF-α及PAR-2的表达,抑制结肠肥大细胞的激活,恢复肠屏障功能,降低结肠扩张评分并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干酪乳杆菌CCFM30与干酪乳杆菌VM3能够通过上调IL-1β、IL-6及TNF-α的表达以促进炎症发展。以葡聚糖硫酸钠饮水方式建立小鼠UC模型,再次以8株乳杆菌进行膳食干预,考察了小鼠生理生化指标、肠道炎症指标及肠道菌群紊乱指标。结果表明8株乳杆菌菌株对UC的缓解功效差异显着。干酪乳杆菌M2S01、植物乳杆菌N13与植物乳杆菌CCFM8610能够恢复小鼠体重、疾病活动指数及结肠病理学损伤。植物乳杆菌CCFM8610与植物乳杆菌N13能够降低数个促炎细胞因子(如IL-6与TNF-α)的表达,而干酪乳杆菌M2S01则能显着提高抑炎细胞因子(IL-10与IL-22)的表达。而对于肠道菌群紊乱症状,植物乳杆菌CCFM8610与干酪乳杆菌M2S01能够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但仅植物乳杆菌CCFM8610对肠道菌群组成具有显着改善功效,其他菌株未见显着效果。在验证了乳杆菌的菌株特异性后,对8株乳杆菌的6种与IBS、UC缓解效果相关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以比较基因组学对乳杆菌的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的8株乳杆菌之间在生理特性上存在5个方面的显着差异,而植物乳杆菌CCFM8610相比于其他菌株在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等10个大类的功能基因数量上显着较多。以直系同源簇(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COGs)蛋白质数据库(www.cog.org)进行注释后发现,植物乳杆菌CCFM8610在14个COG上相比于其他乳杆菌具有显着差异,这可能是植物乳杆菌CCFM8610与其它菌株表现出不同健康功能的根本原因。以R语言构建矩阵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生理特性指标、功能基因指标及IBS和UC缓解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转化能力是与乳杆菌缓解IBS及UC有关联的生理特性。在功能基因中,乳杆菌的脂质转运和代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以及核苷酸转运和代谢相关基因与其缓解IBS、UC功效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与14个差异COG对比后发现,COG1028相关基因是乳杆菌缓解IBS及UC的相关功能基因。COG1028隶属于脂质转运和代谢大类,被注释为短链醇脱氢酶家族,该类酶是乳杆菌转化CLA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而CLA在先前的报道中具有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及调节情绪等多种健康功效。这说明植物乳杆菌CCFM8610在COG1028功能基因上的显着优势使其具有了卓越的CLA转化能力,从而能够有效缓解IBS及UC。为了进一步验证植物乳杆菌CCFM8610对IBS及UC的缓解功效,招募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with diarrhea,IBS-D)患者与UC患者,考察了植物乳杆菌CCFM8610对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肠道菌群紊乱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安慰剂,植物乳杆菌CCFM8610能够显着缓解IBS-D患者的腹胀症状、提高患者的排便习惯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肠道菌群紊乱。此外,该菌株还能够抑制UC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从而降低UC的活动性。这些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CCFM8610是一株对IBS及UC具有显着缓解功效的乳杆菌菌株。

韩雪珍[3](2021)在《基于热敏通道TRPA1探讨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大鼠胃肠动力异常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方剂学》将其纳入温里剂之温中祛寒剂,是温中祛寒剂的代表方之一,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之腹痛、腹泻。小建中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饴糖、甘草组成,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现代运用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等证属中焦虚寒者。这些疾病常常以疼痛、腹泻为主要表现。现代研究表明,肠壁嗜铬细胞上的热敏通道TRPA1是肠腔刺激物的检测器,检测到刺激物后即释放五羟色胺(5-HT),5-HT通过作用于特异性受体5-HT3R和5-HT4R促进肠道蠕动,排出刺激物。已有研究表明,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中可以分离出多种活化TRPA1的化合物,因此,小建中汤可能通过调节TRPA1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肠道炎症模型,采用炭末推进法、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初步探讨热敏通道TRPA1在小建中汤调节胃肠动力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观察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大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2、观察小建中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炎症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变化。3、观察肠道炎症大鼠肠粘膜TRPA1、5-HT,5-HT3R与5-HT4R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在胃肠道蠕动中的作用。研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8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小建中汤低剂量组、小建中汤中剂量组、小建中汤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阳性对照),每组8只。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给予45%高脂饮食自助餐8周造模,观察大鼠的状态和体重变化。从第7周开始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灌胃小建中颗粒(2.025g/kg.d、4.05g/kg.d、8.1g/kg.d)和阳性对照组灌胃美沙拉嗪(0.135 g/kg.d)2周,取材前0.5h开始进行胃肠动力实验,取材后观察并测量大鼠肠道中的小肠推进率,HE染色法观察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中TRPA1、5-HT、5-HT3R和5-HT4R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1.小建中汤具有减缓肠道蠕动的作用。(1)大鼠胃肠动力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增加,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剂量组大鼠小肠推进率降低,具有差异性(P<0.05),小建中汤高、中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2)大鼠肠道炎症组织病理学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肠上皮细胞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等。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小建中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均能够改善空肠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这说明小建中汤能够减轻肠道炎症反应。(3)TRPA1通路相关指标变化,免疫组化显示:TRPA1、5-HT、5-HT3R和5-HT4R在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中有表达,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中阳性表达的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升高,这说明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炎症会引起TRPA1激活、5-HT、5-HT3R和5-HT4R的释放增加。小建中汤低、中、高不同剂量给药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能够降低大鼠空肠和结肠组织中TRPA1、5-HT、5-HT3R和5-HT4R的表达量。结论及意义:在空肠和结肠组织中分布有TRPA1、5-HT、5-HT3R和5-HT4R,TRPA1激活后可使5-HT、5-HT3R和5-HT4R释放增加促进胃肠道蠕动。小建中汤可恢复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胃肠功能紊乱。此作用可能是小建中汤通过抑制或脱敏肠黏膜中的TRPA1通道,减少5-HT的释放,进而抑制其作用于5-HT3R和5-HT4R实现的。

赵迪[4](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的便秘与衰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选题依据: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具有病程绵长、易复发的特点。且便秘会增加心理困扰、加重或诱发其他重大疾病,如胃肠道紊乱、结肠癌等。衰老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其特征是多器官、多水平生理机能的下降。衰老会导致慢性疾病易感性的增加,甚至死亡。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老年便秘的发生率在40%以上,而便秘的发生也具有显着的年龄依赖性。因此,个体经验、临床现象和流行病学数据均表明便秘和衰老存在一定联系。然而,便秘和衰老相关性的科学内涵尚未明确,即两者在行为学、生化指标、代谢物、肠道菌群等方面的相关性有待深入研究。便秘和衰老的发生是人体内部微观变化的外在生理体现。代谢组学揭示了机体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小分子代谢物及其生物系统的终端变化。肠道菌群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在调节生理机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角度阐释便秘与衰老的内在关联,将为揭示二者的潜在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拟从行为学、生化指标、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等方面系统阐释便秘和衰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理解便秘、衰老提供新视角,而且将为改善老年便秘的药物、食品等研发、临床研究提供实验支持。目的:1.明确便秘和衰老的行为学和生化指标相关性;2.基于1H NMR代谢组学技术,明确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代谢水平相关性;3.基于16S rRNA微生物组学技术,确定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肠道菌群水平相关性;4.基于Spearman关联网络,深入阐释便秘和衰老在行为水平、生化水平、代谢物水平和肠道菌群水平的相关性。方法:1.首先复制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大鼠模型和白醋-活性炭冰水诱导的阳虚型便秘大鼠模型;2.采用传统行为指标,包括体重、摄食量、学习记忆能力、首次排黑便时间、小肠推进率等检测衰老行为和便秘行为;通过血清中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研究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程度;通过血清中胃肠激素(生长抑素、胃动素和胃泌素)含量的变化检测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胃肠功能变化;通过Caspase-3免疫组化实验,观察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海马组织的凋亡程度;3.应用1H NMR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明晰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粪便代谢轮廓、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之间的相关性;4.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盲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的菌群结构、差异菌群、功能通路的相关性;5.基于Spearman相关分析,构建便秘和衰老在行为水平、生化水平、差异代谢物水平和肠道菌群水平的可视化相关网络。结果:1.给予白醋-活性炭冰水之后,便秘组大鼠的胃肠转运时间显着增加、小肠蠕动能力减弱、胃肠激素水平紊乱,结果表明便秘模型复制成功;给予D-gal后,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自主活动能力显着下降、海马组织CA3区细胞凋亡增加、机体的氧化损伤加剧,表明衰老模型复制成功;2.与空白大鼠相比,便秘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着下降、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加剧,衰老大鼠的胃肠动力显着衰退、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即衰老大鼠表现出显着的便秘症状,便秘大鼠亦表现出显着的衰老症状;3.与空白大鼠相比,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粪便代谢物发生了显着改变。其中,与便秘和衰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有22个和23个。二者共有16个差异代谢物和8条代谢途径,主要涉及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等;4.与空白组相比,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盲肠肠道菌群均发生了显着改变。便秘大鼠与衰老大鼠的菌群结构和功能相似,其中两种门水平的丰度发生了显着变化,分别是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与便秘和衰老相关的差异菌属各有6种,二者共有5个差异菌属且变化趋势一致,分别是Lactobacillus、rc4-4、Adlercreutzia、Turicibacter和Rothia。与便秘相关的肠道菌群涉及16条功能通路,与衰老相关的肠道菌群涉及12条功能通路,二者共有的功能通路有8条;5.“行为学-生化指标-代谢物-肠道菌群”关联网络显示,便秘和衰老二者共有的重要的参数包括:CAT、MTL、谷氨酸、甲硫氨酸、丙氨酸、Rothia、Turicibactar。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白醋-活性炭冰水诱导的便秘大鼠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细胞凋亡增加、体内氧化应激加剧,粪便代谢异常以及肠道菌群的紊乱等衰老症状。D-gal诱导的衰老大鼠表现出显着的胃肠动力减弱、胃肠功能衰退、粪便代谢物异常以及肠道菌群的紊乱等便秘症状。“行为学-生化指标-代谢物-肠道菌群”关联网络显示了便秘和衰老不同层次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将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相结合、整体指标与局部指标相结合、传统指标与现代指标相结合,应用多种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了便秘和衰老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事实。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便秘、衰老的认识,也将为进一步揭示二者相关机制提供了实验支撑和理论基础。

柴茂[5](2021)在《双歧杆菌对便秘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节奏的变化,便秘(Constipation)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临床常用的便秘药物存在毒副作用大、药物依赖性强和新型药物价格昂贵等弊端,因此寻求一种药物替代品迫在眉睫。临床研究发现,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稳态失调,肠道内环境遭到破坏。通过赋予机体一定量的活性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已然成为治疗便秘的重要手段。基于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发现双歧杆菌缓解便秘存在种间差异,但产生种间差异的原因以及双歧杆菌缓解便秘的具体机制仍然未知。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筛选出具有不同缓解便秘效果的双歧杆菌功能菌株,并结合菌株本身的生理特性,从双歧杆菌对宿主化学屏障、免疫屏障、机械屏障以及生物屏障的修复作用来探究双歧杆菌缓解便秘的可能机制以及存在种间差异的原因。首先,通过盐酸洛哌丁胺构建便秘小鼠模型,使用4种24株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进行干预,以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以及首粒黑便时间为指标来筛选功能菌株,结果表明11株双歧杆菌具有改善便秘的效果,包括5株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3株青春双歧杆菌(B.adolescentis)、2株婴儿双歧杆菌(B.infantis)与1株短双歧杆菌(B.breve)。对上述菌株的生理特性进行进一步评价,结果显示生长速度快、对胃液耐受性能力强的菌株更有利于发挥益生功能。具体来说,生长迅速且耐酸性强的长双歧杆菌对便秘的缓解效果最为显着,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与短双歧杆菌则略显不足。其次,从宿主的化学屏障、免疫屏障、机械屏障以及生物屏障这四个方面对双歧杆菌缓解便秘的可能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化学屏障,双歧杆菌能够抑制肠道水通道蛋白的表达、改善胃肠活性肽的分泌、上调肠道c-kit基因转录水平、促进短链脂肪酸产生和调节5-羟色胺信号通路;(2)对于免疫屏障,双歧杆菌能够增加肠道粘膜厚度,并减少肠道中白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释放;(3)对于机械屏障,双歧杆菌能够恢复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4)对于生物屏障,双歧杆菌能够增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且调节微生物门水平以及属水平的丰度变化。综合以上结果,双歧杆菌通过调节肠液分泌及平滑肌收缩、缓解肠道炎症、降低肠道通透性和恢复肠道菌群稳态,进而分别修复化学屏障、免疫屏障、机械屏障和生物屏障,以实现缓解便秘的目标。其中,缓解效果显着的长双歧杆菌在修复肠道屏障方面具有优势,突出体现在对水通道蛋白、SCFAs、炎症因子以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最后,对便秘相关理化指标展开主成分分析,并结合小鼠肠道菌群变化,解析不同种双歧杆菌在缓解便秘的作用途径中存在的种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显示,长双歧杆菌对结肠中c-kit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最为突出,青春双歧杆菌则主要影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丁酸的含量,而婴儿双歧杆菌与短双歧杆菌显示出对肠道5-羟色胺信号通路独特的作用。此外,由于双歧杆菌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便秘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故针对不同种双歧杆菌干预后小鼠肠道菌群中存在显着差异性的微生物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与青春双歧杆菌分别对Lachnoclostridium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丰度水平存在显着影响,婴儿双歧杆菌与短双歧杆菌对另枝菌属(Alistipes)、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有显着的调节作用。这些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与肠道中丁酸的浓度、肠道c-kit、Tph1、5-HT4R基因的转录水平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由此推测不同种双歧杆菌缓解便秘作用途径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双歧杆菌干预导致相关微生物丰度变化,从而改变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或激活信号通路,实现肠道屏障功能的修复,有效改善便秘症状。

雍康[6](2021)在《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真胃左方变位(Left displaced abomasum,LDA)是奶牛产后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该病淘汰率高、诊疗费用昂贵且治疗后产奶量恢复较慢,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手术整复通常用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关于LDA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多指标、多层次的系统性探究,特别是奶牛罹患LDA后肠道菌群与机体代谢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整复后LDA奶牛肠道菌群和代谢的变化。为此,本试验首先调阅了四川某牧场3年内(2018~2020)与LDA相关的基础性数据,用以分析LDA的发病特点;接着监测了健康奶牛和LDA奶牛产奶量和临床指标的变化,用以揭示LDA的临床特征;随后检测了健康奶牛与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血液中生化参数、脂质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水平,旨在评价LDA奶牛健康状况和手术疗效;最后分析了健康奶牛与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粪便微生物组和血浆代谢物组的差异,并进行了生物学统计分析和功能解释,旨在进一步揭示LDA发病机理,并为手术疗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试验取得的结果如下:1.此牧场3年间LDA的平均发病率为3.8%,夏季(7月至9月)和冬季发病率(11月至3月)较高。LDA与胎次(头胎牛多发,占64.75%)、泌乳天数(集中在产后35 d之内,占94.97%)、胎儿初生重(在37~48 kg之间的发生率较高,占69.78%)、BCS(产前BCS越高,发病率越高)和伴发疾病(酮病、生产瘫痪、子宫炎、乳腺炎等)有一定关联,与胎儿性别无关。左肷部开口真胃固定法整复LDA后成功率高(94.52%),产奶量恢复快,是治疗LDA的首选方法。2.经过临床检查、血液相关指标检测及产奶量监控发现,奶牛罹患LDA后,心率和呼吸数均增加,瘤胃蠕动次数减少,产奶量下降,出现了代谢紊乱(GLU、NEFA、BHBA水平明显升高)、肝、肾、胰腺功能受损(ALT、GGT、ALP、TBIL、BUN、CREA、CHOL、LIPA水平显着升高)、电解质失衡(Cl-、Ca2+、K+水平显着降低),同时产生了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皮质醇、组胺和MDA升高,SOD和GSH-Px活性下降)。手术复位14 d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液生化指标得到改善,氧化应激得到缓解且产奶量得到回升。3.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产后健康奶牛和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并对菌群菌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多样性分析表明,Health(产后健康)组、LDA-0(LDA揭发当天)组、LDA-14(LDA术后第14d)组奶牛粪便中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LDA-0组奶牛粪便微生物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种属差异性。对门、科、属三个分类水平上最大丰度排名前10的物种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Health组,LDA-0组奶牛粪便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p-2534-18B5菌科、艰难杆菌科(Mogibacteriaceae)、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和5-7N15菌属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而软壁菌门(Tener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TM7菌门、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的丰度显着下降(P<0.05)。与LDA-0组相比,LDA-14组奶牛粪便中Spirochaetes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Verrucomicrobia、Fusobacteria、p-2534-18B5菌科、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TM7菌门、Mogibacteriaceae和Oscillospira的丰度显着下降(P<0.05)。手术治疗后14 d,恢复到健康水平的微生物有Spirochaetes、Fusobacteria、Mogibacteriaceae、p-2534-18B5和Oscillospira。功能预测分析表明,罹患LDA奶牛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速率显着上调。手术整复后,这两个代谢通路显着下调。4.采用UHPLC-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各组奶牛血浆中的代谢谱,统计分析结果显示Health组和LDA-0组之间共鉴定出102种差异代谢物,LDA-0组和LDA-14组之间共鉴定出65种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由氨基酸、氨基酸衍生物、脂质、核苷酸组成。罹患LDA的奶牛血浆脂质水平显着升高,氨基酸水平显着降低;手术矫正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氨基酸水平明显升高。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奶牛在罹患LDA后亚油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发生了明显变化,手术治疗逆转了LDA奶牛的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的变化。5.通过对58种血浆代谢物和16种肠道菌群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Moryella菌属、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rc4-4菌属等12个菌属与40%以上的代谢物存在显着性相关(P<0.05),说明这12个菌属是影响机体代谢的主要菌群。这些主要肠道菌属可能通过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介导了奶牛能量负平衡、酮病及氧化应激,进而在LDA的致病过程和手术恢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杨琼[7](2021)在《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历代医家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探讨伏邪学说的思想内涵;研究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内涵,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探讨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湿热伏邪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和血清生化代谢物特征;研究舌苔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证”间的相关性。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阅读古籍,整理文献,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历代医家“伏邪”学术观点,归纳“伏邪”的论点,总结“伏邪”的学术思想,探讨伏邪学说的内涵和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和文献分析,总结老师湿热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基本内容。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从理论角度探讨湿热伏邪的病因病机;从临床实践角度探讨湿热伏邪的诊疗思路。2试验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第二部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舌苔微生物菌群研究。2.1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疾病和证候诊断标准,纳入受试者共75例,其中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35例,对照组(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40例。采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信息,中医证候要素量表、主要中医证候要素评分量表和脾胃湿热证舌诊信息量表;记录受试者血生化检测结果;留存并检测受试者血清样本中的胃动素、胃泌素、5-羟色胺、P物质、表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水平,构建受试者临床资料数据库,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2舌苔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受试者共38例,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本研究采取两组不同的分组方法。按照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组: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组(GR)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FGR)。按照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和受试者中医证候分型分组: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组(SPWSR);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组(SPWXR);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组(FPWSR);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组(FPWXR)。通过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先对舌苔样本OTU聚类和物种注释,再分析舌苔菌群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成分;按照不同分组方案,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苔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舌苔微生物菌落间异同,最后对舌苔样本进行功能预测分析。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温病学起源于伏邪理论,伏邪学说的“伏寒化温”理论是温病学的最早的病因学理论,伏邪学说的“伏邪与新感”理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充实了温病学理论。伏邪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是在历代诸多医家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的。伏邪学说也存在诸多争议如伏邪的病因之争、伏邪与新感之争、伏邪的部位之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促进了伏邪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湿热伏邪是一类具有湿邪和热邪双重属性的邪气,且有潜伏特性,感邪之后移时而发。湿热伏邪致病特点是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隐匿、伏藏、热郁、湿阻、耗气、伤阴、成瘀、酿毒、反复、缠绵的特点,符合中医湿热伏邪发病特点,幽门螺杆菌可以认为是一种湿热伏邪,可用湿热伏邪的扶正、祛邪、透邪的方法治疗。2.临床研究结果2.1中医证候要素研究结果:脾胃湿热证的中医症状临床特点以中焦脾胃为中心,病证可累及五脏六腑和四肢九窍,并且可出现矛盾性症状。湿热伏邪与非湿热伏邪所导致的脾胃湿热证在症状分布和常见症状一致,但症状程度更轻。“口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比较特异性的症状。舌苔是诊断脾胃湿热证的重要参考标准,脾胃湿热证受者试的舌苔颜色为浅黄色或深黄色,焦黄色较少;脾胃湿热证受试者的苔质为腻苔、厚苔,或两者同见;较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受试者中厚苔更多。2.2血生化研究结果:两组脾胃湿热证受试者血生化检验指标有所差异,试验组AST、ALT、TBIL、DBIL、IBIL和HCY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CHOL、TG、LDL-C、APO-B、LP(a)、UA和GLU血清水平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3血清代谢物研究结果:两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中GAS、MTL、SP、EGF和EGFR含量不同,试验组血清中的GAS、MTL、SP、EGF和EGFR血清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舌苔微生态研究结果:3.1舌苔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1)舌苔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中的simpson指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组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两组舌苔样本间存在差异;舌苔样本在门、纲、目、科水平的主要菌落是相同的;两组在属水平和种水平的主要菌属组成之间存在差异。在考虑群落丰度的情况下,两组间舌苔样本在门和纲水平上相同,而在目、科、属和种水平上,两组舌苔样本菌落的平均相对丰度不同。(2)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两组志愿者舌苔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是一致的,两组舌苔样本的优势菌种的丰度和构成比基本一致。两组舌苔在梭杆菌门和梭杆菌纲平均相对丰度有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梭杆菌门和梭杆菌纲相对丰度下降。3.2舌苔微生物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舌苔微生物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受试者舌苔微生物菌落基本一致,且舌苔微生物菌落之间有进化关系,而通过unweighted-unifrac距离算法,对样本在OUT水平进行层级聚类,发现两样本的微生物菌落之间距离有近有远。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这三者之间PCoA不同,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性分析结果:通过组内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比较,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苔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在界、门、纲水平上是相同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物种是目水平上的微球菌目和巴氏杆菌目;在科水平上的微球菌科和巴氏杆菌科;在属水平上的罗斯氏菌属和嗜血杆菌属;在种水平上的副流感嗜血杆菌和微黄奈瑟氏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舌苔菌落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物菌群中的有害菌增多。3.4舌苔微生物菌群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舌苔微生物功能主要集中在DNA的转录翻译、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能量生产和转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产等功能。与脾胃湿热证有关的舌苔功能主要是DNA的转录翻译、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产等功能。结论1.伏而后发的邪气均属于伏邪,伏邪虽是发病学概念,但可以用来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其内容极其丰富,可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2.湿热伏邪是一种特异性致病因素,可化燥伤阴,损络成瘀,酿瘀成毒。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湿热伏邪,可以应用湿热伏邪学说的治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3.湿热伏邪临床症状分布广泛,但症状程度更轻,“口臭”和“苔厚”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较为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可用来初步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4.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肝脏代谢和合成功能障碍,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不及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5.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舌苔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下降,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则影响舌苔微生物间相似性和物种进化关系;6.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舌苔微生物群落丰度下降,导致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加。

李方文卉[8](2021)在《针刀松解术对IBS-D大鼠脑肠肽NPY、SP、VIP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脑肠肽为切入点,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针刀对IBS-D模型大鼠进行治疗,同时并建立空白组、模型组和西药组与其进行对照。通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改变、内脏高敏感性、结肠组织形态学、血液及结肠组织中NPY、SP、VIP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通过针刀调节脑肠肽水平预防与治疗IBS-D的有效性,研究其中的作用机制,为使用针刀松解术治疗本病提供相应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约180-220g。在标准动物房进行一周适应性喂养,然后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西药组,每组各10只。动物模型的制备参照急性应激与慢性应激造模方法进行改进,每日随机选择2项并保证连续两天无重复方法进行干预,一共进行28天造模。在造模同时对大鼠进行干预。空白组不作任何干预;模型组在每日进行造模的同时进行抓取训练;针刀组一周1次行松解术进行治疗,共治疗4次;西药组采用西药匹维溴铵灌胃治疗,匹维溴铵碾碎溶于水配成混悬液,每日15mg/kg,1次/天。造模和干预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改变、内脏高敏感性、结肠组织形态学、血清和结肠组织中NPY、SP、VIP表达水平,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造模与干预第一周,空白组无变化,其余三组大鼠摄食量减少、饮水减少,大鼠造模后粪便变软,偶见攻击性行为。第二周+第三周,除空白组外,其余三组大鼠摄食量减少、饮水减少,攻击力有所增强,毛发几乎干枯无光泽,粪便稀溏。第四周,两组治疗组情况有所好转,针刀组与西药组大鼠摄食量增加、饮水增加,攻击性减弱,同笼打斗现象减少,毛发较前两周渐渐恢复光洁、柔软细密,粪便成型但质地较软。造模前,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相差不大、无统计学差异。第一周,模型组、针刀组、西药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二周,针刀组与西药组较模型组体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三周与第四周,针刀组体重呈较快增长趋势,虽然与模型组和西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空白组相比仍有差异(p<0.05)。造模前各组粪便含水量无明显差异(P>0.05);第一周+第二周,除空白组外,其他组粪便含水量明显升高(P<0.05),且第二周针刀与西药组较模型组有差异(P<0.05);第三周,针刀组与西药组较模型组,粪便含水量显着降低(P<0.05);第四周,针刀组和西药组粪便含水量趋向于空白组(P<0.05),且与西药组相比,针刀组粪便含水量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其他三组大鼠在不同球囊压力下的AWR评分有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及西药组大鼠在不同压力下的AWR评分有降低趋势,各组AWR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针刀组在60mm Hg与80mm Hg压力下的AWR评分显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浆VIP、SP、NPY表达水平:模型组较空白组VIP、SP含量显着升高,NPY含量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与西药组较模型组VIP、SP含量降低,NPY含量升高(均P<0.05);针刀组较西药组VIP、SP含量降低,NPY含量升高(均P<0.05)。3.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VIP、SP、NPY含量:模型组较空白组VIP、SP含量显着升高,NPY含量显着降低(均P<0.05);针刀组与西药组较模型组VIP、SP含量降低,NPY含量升高(均P<0.05);针刀组较西药组SP含量降低,NPY含量升高(均P<0.05),NPY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有较好的疗效,可以调节脑肠肽NPY、SP、VIP的表达水平,且较西药的效果好。

刘晓静[9](2021)在《氧化石墨烯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在胚胎毒性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一类石墨烯来源的碳纳米材料,具有二维片层结构,比表面积较大。近些年,GO在电子、机械、光学以及食品衣物等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如此广泛的应用使得人体接触氧化石墨烯的机会大大增加,接触途径也多种多样,包括职业场所的经肺吸入、水体和土壤中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经口进食以及生物医药领域的口服和静脉注射等。由此,GO的广泛应用给维持生态环境和生物体健康提出较大的挑战。另外,妊娠期胎儿的生长发育不仅与产后器官发育和功能形成息息相关,甚至对未来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造成影响。大量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妊娠期对内外源性暴露比较敏感,如妊娠期暴露PM2.5、镉及烟草等均可引起流产、低出生体重、畸形率增加以及死胎等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目前,已有的关于GO致胚胎毒性作用的研究局限于斑马鱼和线虫等低等动物,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胚胎期暴露GO可引起胚胎死亡率上升,生长发育落后和器官出现畸形的可能性增加。而在哺乳动物模型中,关于妊娠期暴露GO致胚胎毒性作用的研究处于空白。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群落,定殖在肠道内,与宿主之间互利共生,其中细菌在所有微生物种类中占比最大,可达99%。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同种属细菌的数量和比例维持在一定水平,在机体能量吸收、营养代谢以及免疫调节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近些年,随着肠道菌群与机体生理病理机制相关研究的深入,其在维持妊娠期母亲健康和胎儿正常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证实孕晚期母体肠道菌群结构较其他阶段发生调整,多样性增加,以维持该时期母胎显着增加的能量和代谢需求。相反地,先兆子痫孕妇的肠道菌群结构失调,物种多样性下降,出现了宫内生长受限的不良妊娠结局。并且,有研究发现妊娠期暴露环境污染物或者纳米材料在引起胎儿发育迟缓的同时可改变对母婴健康至关重要的肠道菌群。可见,妊娠期母体的肠道菌群健康与否影响着胎儿在宫内期的生长发育。GO具有的二维片层结构可通过机械损伤或者化学吸附至细菌细胞膜,诱导细胞损伤甚至破解死亡,从而发挥其杀菌作用。另有研究证实胃肠道暴露GO可诱导非孕小鼠和斑马鱼的菌群物种丰度下降,群落结构失调。提示妊娠期暴露GO可能破坏母体肠道菌群。暴露了 GO的孕鼠体内肠道菌群发生的改变与妊娠结局有关系么?随后,我们拟在本课题中引入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手段,目的是探讨菌群与毒性损伤的之间的前因后果。已发现FMT被用于临床上治疗炎症性肠病、腹泻和艰难梭菌感染等多种肠道性疾病,治愈率达到90%之上。甚至,在毒理学机制研究中也发现FMT可通过重塑受损的肠道微生态以缓解肝性脑病和帕金森的症状。因此,通过探讨FMT对GO所诱导的胚胎毒性的干预效果即可明确肠道菌群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目的首先,我们拟建立妊娠期经口暴露GO的孕鼠模型以明确GO的胚胎毒性作用,通过分析胎盘结构和功能变化更好地理解胚胎毒性机制。其次,建立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的孕鼠模型,分析 FMT 对 GO 所致胚胎发育损伤的干预情况,从而确证肠道菌群在其中的作用。最后,为分析肠道菌群的作用是否和GO的暴露方式有关系,我们进一步选择非直接接触肠道菌群的静脉方式暴露GO。研究结果可为妊娠期接触GO等其他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估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干预手段。研究内容与方法(一)妊娠期胃肠道暴露氧化石墨烯致胚胎毒性作用及胎盘损伤研究1.表征GO的理化特性①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 GO 的形态特征。②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观察GO在水溶液和人工模拟肠液中的表面形态和厚度。③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测定GO在水溶液和人工模拟肠液中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2.建立妊娠期经口暴露GO的孕鼠模型将孕第1天(gestational dayl,GD1)的ICR孕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0)、低(2mg/kg)、中(10mg/kg)、高剂量(40mg/kg)暴露组,每组10只孕鼠。选择器官形成期(GD7-GD16)每天按照0.2ml/10g给孕鼠进行灌胃处理。于妊娠终点(GD19),取新鲜组织样本留待后续检测。3.母体系统毒性评估①于妊娠终点记录孕鼠体重、妊娠子宫重量和重要脏器重量,计算妊娠期间的净重、净增重以及重要脏器系数。②使用AU480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各组孕鼠于GD19时血清中的血生化指标含量。4.胚胎毒性评估①记录各组孕鼠中发生流产、吸收胎和死胎的窝数以及每组出现异常胎仔的总数目。②计算平均每窝胎鼠的出生体重,测量活产胎仔的尾长和头臀长。③使用茜素红染色法观察胎鼠的骨骼发育情况。5.胎盘结构及功能相关因子检测①H&E染色观察胎盘结构。②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氧化型谷肤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比值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③qPCR 检测 Claudinl、Occludi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n factorA(VEGFA)、interleukin-6(IL-6)在 mRNA 上的表达水平。④ELISA 检测胎盘组织中VEGFA和IL-6蛋白的表达水平。⑤Western blot检测Claudinl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量。⑥免疫荧光实验观察Claudinl和Occludin在胎盘中的分布以及半定量。6.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软件录入原始数据,SPSS 20.0软件对变量在各组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组间的差异使用方差分析,两两组间的差异使用Dunnett’sT分析;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二)胃肠道暴露氧化石墨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在胚胎毒性中的作用1.肠道损伤检查①H&E染色观察结肠的病理组织结构。②检测异硫氰酸-葡聚糖(FITC-Dextran)在各组孕鼠血清中的荧光强度,指示各组孕鼠肠道通透性的变化。③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Claudinl、Occludin、Muc2以及IL-6的mRNA表达水平。2.16s RAN 测序①于妊娠终点收集孕鼠的新鲜粪便。②提取基因组DNA。③PCR扩增和纯化。④构建文库和测序。⑤对测序结果进行物种注释、多样性分析、菌群结构以及关联分析等一系列生物信息分析。3.建立粪便菌群移植模型①设置对照组、胃肠道方式暴露GO组和FMT组。②对GO组和FMT组的孕鼠于GD7-GD16灌胃40mg/kg的GO。③取对照孕鼠的新鲜粪便制备细菌悬浮液。④于孕晚期(GD14-GD18),FMT组的孕鼠每天灌肠100μl的细菌悬浮液,对照组用PBS进行灌肠处理。⑤于GD19,取新鲜的组织和粪便进行后续检测。(三)静脉暴露途径下验证肠道菌群的作用1.建立静脉暴露GO的孕鼠模型①设置溶剂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组(0.25mg/kg)、中剂量组(1.25mg/kg)、高剂量(2.5mg/kg)静脉暴露组,每组10只孕鼠。②暴露处理:于GD12和GD13每天按照5μl/g(v/m)进行尾静脉注射。③于GD19,记录相关指标并取新鲜组织留待后续检测。2.建立粪便菌群移植模型①设置对照组、静脉方式暴露GO组和FMT组。②于GD12和GD13连续两天对GO组和FMT组的孕鼠进行尾静脉注射2.5mg/kg的GO。③粪便菌群移植的具体方法如上所述。研究结果(一)妊娠期暴露氧化石墨烯致胚胎毒性作用及胎盘损伤1.氧化石墨烯的理化特性TEM结果显示GO纳米材料表面存在折叠和褶皱,柔韧性良好。AFM图显示GO在水和人工模拟肠液中的粒径大小分别为0.1-0.5μm和0.2-1μm,厚度均为4nm左右。DLS结果显示GO在水溶液中的平均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为236±5nm和-17±3mV;而在人工模拟肠液中二者分别为766±179nm和-22±7mV。结果表明GO在模拟肠液中存在轻微聚集的现象,稳定性良好。2.胃肠道方式暴露GO未见明显的母体系统毒性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的孕鼠在妊娠终点的体重相比较对照组,降低了5.67g(P<0.01)和 8.38g(P<0.01);妊娠期总增重降低 5.6g(P<0.01)和7.58g(P<0.01);低剂量组的相关指标变化不明显。另外,各组孕鼠在妊娠终点的净体重、妊娠期的净增重和血清中的生物化学指标都与对照组之间未见统计学的差异。3.胃肠道方式暴露GO致胚胎毒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GO组的吸收胎、死胎以及出现异常胎鼠的窝数均随暴露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平均每窝胎鼠数量逐渐下降。其次,中和高剂量组的每窝胎鼠平均出生体重较对照组下降,分别降低了 60mg(P<0.05)和110mg(P<0.01),造成妊娠期的子宫重量和单独的子宫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另外,中、高剂量组胎鼠的头臀长比对照组的胎鼠缩短了大约2mm(P<0.01)和3mm(P<0.01)。同时,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的胎鼠存在肋骨、四肢骨和枕骨发育不良的现象,高剂量组胎鼠的后趾骨、腕骨的骨化点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4.胃肠道方式暴露GO诱导胎盘损伤(1)胎盘结构:低剂量组孕鼠的胎盘组织结构没有出现异常。当剂量大于10mg/kg时,滋养层细胞排列紊乱,螺旋动脉变窄,甚至在高剂量组中形成失败。(2)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整体来看,相关因子表达水平随着GO暴露剂量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低剂量组的水平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组胎盘VEGFA的mRNA和蛋白水平下降约1/3(P<0.05)和2/3(P<0.01);Claudinl和Occludin的mRNA表达水平仅占对照组的30%-50%(P<0.05),蛋白的表达水平占正常水平的40%-60%(P<0.05);GSH/GSSG比值和SOD活力降低为25%和35%左右(P<0.05);IL-6的mRNA水平增加1倍(P<0.05)和1.7倍(P<0.01),蛋白水平分别增加20%(P<0.05)和43%(P<0.01)。(二)胃肠道暴露氧化石墨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在胚胎毒性中的作用1.胃肠道暴露高剂量的GO诱导孕鼠肠道损伤H&E染色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结肠的黏膜上皮不完整,出现空泡化。高剂量组血清中FITC-dextran的荧光强度高于正常水平一倍(P<0.01),同时Claudinl的mRNA水平降低87%(P<0.05);而IL-6的mRNA水平明显增加(P<0.05)。2.胃肠道暴露高剂量的GO导致孕鼠的肠道菌群失调(1)物种丰度和α多样性:高剂量组孕鼠粪便中注释到的OTUs数量和物种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α多样性指数(Observed species、ACE以及Chao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菌群结构:高剂量组孕鼠菌群中的群落构成远离对照组;β多样性数值显着下降(P<0.05);Firmicutes/Bacteroide 比值明显增加。(3)Spearman关联分析:高剂量组降低的α多样指数、物种丰度与IL-6呈显着的负相关(P<0.05),与妊娠结局相关变量以及胎盘其他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3.FMT改善GO组失调的肠道菌群(1)物种丰度和α多样性:相比于GO组,FMT组与对照组共有的OTUs数量增加,同时,稀释曲线的结果显示FMT可部分地逆转GO组降低的物种丰度。另外,FMT组的α多样性指数有所增加至接近对照组水平。(2)菌群结构:FMT可部分地恢复GO组孕鼠中异常丰度的菌属,上升的Firmicutes/Bacterride比值有所下调。对照组的优势菌属—乳酸球菌Lactococcus的相对丰度在GO组(0.74%)明显降低(P<0.05),在FMT组(4.4%)上升至接近对照组水平(5.5%)。4.FMT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胃肠道暴露GO诱导的胚胎毒性作用相比于GO组,FMT组的孕鼠在妊娠终点的体重增加了 2.32g,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排除妊娠子宫的重量之后,孕鼠的妊娠终点净重、妊娠期净增重以及脏器系数在各组之间未见差异。另外,FMT对GO组增加的吸收胎、死胎无影响。相比于对照组,GO组每窝胎鼠的平均出生体重为1.37g,降低了100mg(P<0.01),而在FMT组为1.40±0.10g,比GO组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由此,FMT组的妊娠子宫重量以及单独的子宫重量相比GO组明显提高,与对照水平之间的差异缩小。(三)静脉暴露途径下验证肠道菌群在氧化石墨烯致胚胎毒性中的作用1.静脉暴露GO诱导母体系统毒性孕鼠的妊娠终点净体重、妊娠期净增重以及重要脏器系数在GO组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H&E染色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孕鼠肺脏有GO纳米颗粒沉积,各组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差异不明显。2.静脉暴露GO致胚胎毒性作用GO组的流产、吸收胎和死胎的窝数和总数都呈剂量依赖性的增加趋势。相比于对照组,中、高剂量组平均每窝的活胎数量降低了 28.15%(P<0.05)和43.64%(P<0.01),出生体重降低约70mg和130mg(P<0.01);同时,妊娠终点的子宫重量和单独的子宫重量也明显减少(P<0.01)。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3.FMT改善静脉暴露GO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1)肠道通透性:静脉暴露GO组和GO+FMT组的孕鼠血清中FITC-dextran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菌群物种丰度和α多样性:GO组注释的特异性的OTUs数量、物种数量(P0.05)以及α多样性指数(ACE和Chao1)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以上指标在FMT组略有增加。(3)菌群结构:GO组的β多样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和GO+FMT组(P<0.01)。相比于对照组,GO组菌群中的Firmicutes和Staphylococcus的相对丰度升高,其在FMT组中接近对照水平;Bacavteroide、Acidoobacteria和Lactococcus相对丰度变化恰好相反。GO组上升的Firmicutes/Bacteroide比值在FMT组降低至正常水平。另外,菌群功能预测结果显示FMT可改善GO组降低的碳水化合物水解能力。4.FMT可部分地缓解静脉暴露GO诱导的低出生体重FMT组的孕鼠妊娠终点体重和妊娠期总增重虽仍低于对照组(P<0.01),但相比静脉暴露GO组有所增加(P<0.05)。而各组孕鼠的妊娠终点净重、妊娠期净增重和脏器系数差异不明显。FMT对GO组明显增加的吸收胎和死胎数目,降低的平均每窝活胎数目无明显改善作用。其次,FMT组的平均每窝胎儿出生体重(1.40±0.02g)虽低于对照组(1.47±0.04g)(P<0.01),但相比于 GO 组(1.34±0.04g)明显增加(P<0.01)。5.FMT对静脉暴露GO诱导的胎盘损伤无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GO组的胎盘结构表现异常,滋养层细胞排列紊乱,螺旋动脉的管腔随GO暴露剂量而变窄;相比于对照组,GO组的VEGF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反的IL-6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1)。FMT对GO组异常的胎盘结构、VEGFA和IL-6的表达水平未见干预效果。研究结论1.妊娠期通过胃肠道方式和静脉方式暴露GO均可诱导剂量依赖性的胚胎毒性作用。孕鼠的妊娠期体重和妊娠期的子宫重量下降;吸收胎和死胎数量增加,活产数量相应减少且出生体重降低;骨骼发育不良。在两种方式暴露GO引起胎鼠出生体重降低相近幅度的情况下,静脉方式诱导妊娠子宫重量和胎儿出生体重下降的更明显;同时出现更多数目的吸收胎和死胎。2.胃肠道方式和静脉方式暴露GO均可引起孕鼠肠道菌群偏离对照组,物种丰度和α多样性降低;静脉方式对以上指标的影响较胃肠道方式更明显。另外,两种暴露方式下同时发现孕鼠的菌群结构失调,β多样性数值降低,Firmicutes/Bacteroide相对丰度比值增加,Lactococcus相对丰度下降。3.FMT可逆转胃肠道GO孕鼠中降低的物种丰度和α多样性,而对静脉方式暴露GO造成的影响改善效果不明显;FMT对失调的菌群结构的干预效果明显,β多样性显着上调,失衡的Firmicutes/Bacteroide比值和Lactococcus的相对丰度也进一步恢复。4.FMT可部分地改善GO的胚胎毒性,表现为胎鼠的低出生体重、妊娠子宫重量以及孕鼠体重上升。表明GO通过诱导孕鼠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加重小鼠的不良妊娠结局。5.GO诱导孕鼠不良妊娠结局的同时,胎盘结构出现损伤,胎盘屏障相关因子表达降低;氧化应激被激活,炎性反应增加。FMT对胎盘损伤未见明显改善作用。

谢颖[10](2021)在《苍术挥发油燥性效应量效关系及其对IBS-D大鼠药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苍术具有强烈温燥之性,在临床上常见有口干、便秘等副作用,其燥性部位为挥发油。目前未见以挥发油考察苍术临床使用剂量的相关研究,为了明确苍术挥发油燥性的量效关系,确定苍术安全用量范围,本论文开展了苍术挥发油燥性效应量效关系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苍术燥性特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进行相关探索,为进一步拓展苍术临床作用提供参考。2方法2.1苍术挥发油燥性效应量效关系研究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组别,每组15只,除空白对照组,其他组分别给与185、370、555、740 mg/kg剂量的苍术挥发油,灌胃给药14天,选择小鼠日均饮水量、日均尿量、肾脏AQP2表达量、脏器系数以及结肠SCF和c-kit基因的表达量为指标,考察各组小鼠燥性效应。2.2苍术挥发油对IBS-D大鼠药效学研究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组别,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苍术挥发油93 mg/kg组、苍术挥发油370 mg/kg组,匹维溴铵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以乙酸灌肠并进行束缚刺激造IBS-D模型,实验过程中测量各组大鼠体重,粪便含水率,粪便Bristol等级评分;实验结束后,采用q RT-PCR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水通道蛋白3,4,8(AQP3、AQP4、AQP8)的m RNA表达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五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的含量,结合肠道病理切片进一步全面考察苍术挥发油治疗IBS-D的药效作用。2.3苍术挥发油对IBS-D大鼠的机制研究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组别,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苍术挥发油93 mg/kg组,匹维溴铵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以乙酸灌肠并进行束缚刺激造IBS-D模型,实验结束后,采用q 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TNF-α、Occludin、ZO-1、MLCK、MLC2的m 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WB)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TNF-α、ZO-1、Occludin、MLCK、p-MLC2的蛋白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SCF和c-kit的蛋白表达量;采用免疫荧光(IF)方法分别进一步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并对MLCK/MLC2信号通路进行了检测,进一步明确苍术挥发油对腹泻型肠易激的作用机制。3结果3.1苍术燥性效应量效关系研究与空白组比较,苍术挥发油185 mg/kg、370 mg/kg组日均饮水量,尿量,肾脏AQP2平均光密度无显着性差异,结肠SCF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185 mg/kg组结肠c-kit基因表达显着升高(P<0.01),370 mg/kg组无明显差异;555 mg/kg组除日均尿量、结肠c-kit基因的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1)外,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740 mg/kg组饮水量显着性升高,尿量显着降低,肾脏AQP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结肠SCF和c-kit基因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3.2苍术挥发油对IBS-D大鼠药效学研究与模型组相比,苍术挥发油93 mg/kg组的体重明显上升,在粪便含水率和粪便Bristol等级评分方面,两者都有明显的下降,而苍术挥发油370 mg/kg组未见明显效果。另外,苍术挥发油93 mg/kg组和苍术挥发油370 mg/kg组均可以显着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的水平,提高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由肠道HE切片可以看出,苍术挥发油93 mg/kg组可以降低肠道炎症保护肠道损伤,在水通道代谢方面,93 mg/kg苍术挥发油可以提高水通道蛋白3和水通道蛋白8(AQP3、AQP8)的表达,但对AQP4没有明显影响,同样93 mg/kg苍术挥发油可以降低IBS-D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5-HT、VIP和SP的含量,但370 mg/kg苍术挥发油均未见显着效果。通过对苍术挥发油治疗IBS-D的研究表明,93 mg/kg苍术挥发油可以改善乙酸和束缚刺激导致的大鼠腹泻,还能够抑制大鼠体内炎症的发生,保护肠道损伤,调节肠道运动进而达到缓解治疗IBS-D的效果。3.3苍术挥发油对IBS-D大鼠机制学研究通过进一步对苍术挥发油抗IBS-D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苍术挥发油可以抑制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达到调节IBS-D的肠道运动和炎症水平作用。在保护肠道损伤方面,苍术挥发油可以通过抑制TNF-αm 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MLCK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抑制MLC2的磷酸化,防止细胞骨架松动,抑制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等其他跨膜蛋白被降解,促使紧密连接(TJ)变得紧密,从而达到保护肠道的作用。4结论本文通过对正常C57BL/6小鼠给予不同浓度的苍术挥发油,探究苍术挥发油产生燥性效应的量效关系以确定苍术挥发油安全给药剂量。在此基础上,以较全面的指标探究不同剂量的苍术挥发油对IBS-D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苍术挥发油可以显着改善IBS-D大鼠的腹泻症状,改善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其机制是通过SCF/c-kit通路改善肠道运动和肠道炎症,并且通过MLCK/MLC2通路抑制紧密连接蛋白的减少从而达到保护屏障的作用。本实验结果为苍术的临床应用剂量提供实验参考,通过挖掘苍术燥性潜在治疗功能,为拓展苍术临床对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TANCE P AND ABNORMAL GASTROINTESTIANL TRANSI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TANCE P AND ABNORMAL GASTROINTESTIANL TRANSIT(论文提纲范文)

(1)白术破壁饮片治疗小鼠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具有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及溃疡性结肠炎功能的乳杆菌的筛选及功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肠易激综合征与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1.1.1 肠易激综合征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现状
        1.1.2 肠易激综合征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1.1.3 肠易激综合征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传统治疗方法及缺陷
    1.2 乳杆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及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力
        1.2.1 乳杆菌对肠道炎症的缓解作用及机制
        1.2.2 乳杆菌对内脏超敏症状的缓解作用及机制
        1.2.3 乳杆菌对肠道菌群紊乱症状的缓解作用及机制
    1.3 乳杆菌的生理特性、功能基因及其肠道生理调节功能间的关系
    1.4 论文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乳杆菌缓解小鼠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乳杆菌的培养及灌胃剂的制备
        2.3.2 鼠柠檬酸杆菌的培养及灌胃剂的制备
        2.3.3 动物实验设计
        2.3.4 内脏敏感性测定
        2.3.5 粪便、血液及组织样品的收集
        2.3.6 结肠组织病理学评估
        2.3.7 血液、结肠样品的生化指标分析
        2.3.8 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蛋白酶激活受体2 表达水平分析
        2.3.9 粪便DNA的提取、测序与分析
        2.3.10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乳杆菌对肠易激综合征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
        2.4.2 乳杆菌对肠易激综合征小鼠结肠促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2.4.3 乳杆菌对肠易激综合征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2.4.4 乳杆菌对肠易激综合征小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2.4.5 乳杆菌对肠易激综合征小鼠结肠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PAR-2 及血清皮质酮水平的影响
        2.4.6 乳杆菌对肠易激综合征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杆菌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乳杆菌的培养及灌胃剂的制备
        3.3.2 动物实验设计
        3.3.3 体重、粪便性状、粪便潜血及疾病活动指数的测定
        3.3.4 粪便及组织样品的收集
        3.3.5 结肠组织病理学评估
        3.3.6 结肠样品的生化指标分析
        3.3.7 结肠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3.3.8 粪便DNA的提取、测序与分析
        3.3.9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体重、DAI指数及结肠长度的影响
        3.4.2 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生化指标的影响
        3.4.3 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3.4.4 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的影响
        3.4.5 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杆菌的生理特性、功能基因对其缓解肠易激综合征与溃疡性结肠炎功效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乳杆菌的培养
        4.3.2 乳杆菌的胃肠道耐受能力测定
        4.3.3 乳杆菌的肠细胞粘附能力测定
        4.3.4 乳杆菌的生长代时测定
        4.3.5 乳杆菌的胞外多糖生产能力测定
        4.3.6 乳杆菌的乙酸生产能力测定
        4.3.7 乳杆菌的共轭亚油酸转化能力测定
        4.3.8 乳杆菌的基因草图测定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4.3.9 乳杆菌生理特性、功能基因与其IBS、UC缓解功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4.3.10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乳杆菌的胃肠道耐受能力
        4.4.2 乳杆菌的肠细胞粘附能力
        4.4.3 乳杆菌的生长代时
        4.4.4 乳杆菌的胞外多糖生产能力
        4.4.5 乳杆菌的乙酸生产能力
        4.4.6 乳杆菌的共轭亚油酸转化能力
        4.4.7 乳杆菌生理特性与其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缓解功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4.4.8 乳杆菌功能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4.4.9 乳杆菌功能基因与其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缓解功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物乳杆菌CCFM8610对肠易激综合征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改善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肠易激综合征实验方法
        5.3.2 溃疡性结肠炎实验方法
        5.3.3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肠易激综合征实验结果与讨论
        5.4.2 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热敏通道TRPA1探讨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大鼠胃肠动力异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热敏通道TRPA1、肠道炎症和胃肠动力异常
        1 TRP通道概述
        2 TRP通道在胃肠道的作用
        3 TRPA1概述
        4 胃肠动力异常
        5 肠血清素及其受体在胃肠道中的功能
        6 TRPA1在胃肠运动功能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建中汤治疗胃肠动力异常的研究进展
        1 小建中汤概述
        2 肠道炎症的胃肠动力变化
        3 小建中汤恢复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应用
        4 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主要成分)恢复肠道动力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模型大鼠肠道运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模型大鼠肠道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和肠粘膜TRPA1、5-HT、5-HT3R及5-HT4R表达变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高脂饮食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2 模型的选择
    3 小建中汤治疗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4 小建中汤调节胃肠道动力的作用机制
    5 小建中汤调节肠道动力与TRPA1脱敏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基于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的便秘与衰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图
        1.2.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便秘与衰老的概念
    2.2 .便秘与衰老的关系
        2.2.1 便秘、衰老发生的中医理论
        2.2.2 便秘、衰老的自身中毒假说
        2.2.3 便秘、衰老的氧化假说
        2.2.4 便秘、衰老的肠道菌群紊乱
        2.2.5 抗衰老且通便的中药
第三章 便秘模型与衰老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分组及造模
        3.3.2 生物样本收集
        3.3.3 一般行为学记录
        3.3.4 生化指标测定
        3.3.5 免疫组化测试
        3.3.6 相关性分析
        3.3.7 统计学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体重和摄食量的变化
        3.4.2 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
        3.4.3 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自主活动能力降低
        3.4.4 便秘、衰老引起的大鼠胃肠功能减弱
        3.4.5 便秘、衰老对血清氧化损伤的增加
        3.4.6 衰老和便秘扰乱血清胃肠激素分泌
        3.4.7 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海马组织中Caspase-3 的表达升高
        3.4.8 便秘与衰老行为学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1H NMR粪便代谢组学的便秘与衰老相关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粪便样本的制备与测定
        4.3.2 数据处理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粪便图谱指认
        4.4.2 多元统计分析
        4.4.3 代谢通路分析
        4.4.4 相关性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章 基于16S r RNA肠道微生物组学的便秘与衰老相关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核酸DNA提取
        5.3.2 PCR扩增和纯化
        5.3.3 测序文库制备及测序
    5.4 物种多样性描述性分析
        5.4.1 物种组成分析
        5.4.2 Alpha多样性分析
        5.4.3 Beta多样性分析
        5.4.4 菌群差异分析
        5.4.5 功能预测分析
        5.4.6 物种群落相关性分析
        5.4.7 统计分析
    5.5 实验结果
        5.5.1 物种丰度及分类分析
        5.5.2 Alpha多样性分析
        5.5.3 Beta多样性分析
        5.5.4 菌群差异分析
        5.5.5 功能预测分析
        5.5.6 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5.6 小结与讨论
        5.6.1 小结
        5.6.2 讨论
第六章 基于“行为学-生化指标-代谢物-菌群”的便秘与衰老相关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行为学-生化指标-代谢物”相关性研究
        6.2.2 “行为学-生化指标-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6.2.3 “代谢物-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6.2.4 “行为学-生化指标-代谢物-肠道菌群”相关性网络分析
        6.2.5 统计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行为学-生化指标-代谢物”相关性研究
        6.3.2 “行为学-生化指标-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6.3.3 “代谢物-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6.3.4 “行为学-生化指标-代谢物-肠道菌群”相关性网络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小结
        6.4.2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1.1 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模型复制及其行为学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7.1.2 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粪便差异代谢物变化及其相关性
        7.1.3 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盲肠差异菌群变化及其相关性
        7.1.4 便秘大鼠和衰老大鼠的综合网络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双歧杆菌对便秘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便秘的概述
        1.1.1 病因及危害
        1.1.2 可能的形成机制
        1.1.3 治疗现状
    1.2 双歧杆菌对便秘症状的影响
        1.2.1 双歧杆菌简介
        1.2.2 双歧杆菌缓解便秘的研究进展
        1.2.2.1 双歧杆菌对化学屏障的修复
        1.2.2.2 双歧杆菌对免疫屏障的修复
        1.2.2.3 双歧杆菌对机械屏障的修复
        1.2.2.4 双歧杆菌对生物屏障的调节
    1.3 论文立题背景与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双歧杆菌生理特性的测定
        2.2.2 动物实验
        2.2.3 粪便含水量的测定
        2.2.4 首粒黑便时间的测定
        2.2.5 小肠推进率的测定
        2.2.6 肠道水通道蛋白、c-kit及血清素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测定
        2.2.7 血清胃肠活性肽、血清素及细胞因子测定
        2.2.8 肠道细胞因子测定
        2.2.9 粪便中SCFAs含量的测定
        2.2.10 肠道H&E染色
        2.2.11 肠道免疫荧光染色
        2.2.12 粪便肠道菌群的测定与分析
        2.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双歧杆菌对便秘的缓解作用
        3.1.1 不同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
        3.1.2 不同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粪便含水量的影响
        3.1.3 不同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首粒黑便时间的影响
        3.1.4 不同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3.1.5 不同双歧杆菌对便秘缓解效果的差异分析
        3.1.6 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特性与便秘表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 双歧杆菌缓解便秘的作用途径
        3.2.1 双歧杆菌对化学屏障的影响
        3.2.1.1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肠道水通道蛋白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2.1.2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胃肠活性肽含量的影响
        3.2.1.3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3.2.1.4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粪便中SCFAs含量的影响
        3.2.1.5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2.2 双歧杆菌对免疫屏障的影响
        3.2.2.1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肠道组织病理的影响
        3.2.2.2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炎症水平的影响
        3.2.3 双歧杆菌对机械屏障的影响
        3.2.4 双歧杆菌对生物屏障的影响
        3.2.4.1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影响
        3.2.4.2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肠道菌群β-多样性的影响
        3.2.4.3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肠道菌群门水平相对丰度的影响
        3.2.4.4 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肠道菌群属水平相对丰度的影响
    3.3 不同双歧杆菌缓解便秘作用途径的差异分析
        3.3.1 不同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理化指标影响的差异分析
        3.3.2 肠道菌群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2.1 不同双歧杆菌干预后c-kit基因相关微生物的主成分分析
        3.3.2.2 不同双歧杆菌干预后丁酸相关微生物的主成分分析
        3.3.2.3 不同双歧杆菌干预后5-HT_4R基因相关微生物的主成分分析
        3.3.2.4 不同双歧杆菌干预后Tph1 基因相关微生物的主成分分析
        3.3.3 不同双歧杆菌缓解便秘的作用途径差异示意图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科研成果

(6)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奶牛真胃变位及多组学技术在奶牛围产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研究进展
        1.1 致病因素
        1.1.1 品种
        1.1.2 遗传因素
        1.1.3 营养因素和围产期疾病
        1.1.4 体况评分
        1.2 发病机理
        1.2.1 解剖学因素
        1.2.2 真胃收缩无力
        1.2.3 真胃体积扩张
        1.2.4 氧化应激
        1.3 诊断方法
        1.4 预测因子
        1.5 治疗方法
        1.6 预后
    2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奶牛胃肠道菌群特点
        2.1.1 瘤胃微生物的特点
        2.1.2 反刍动物肠道菌群的特点
        2.2 微生物组研究技术
        2.3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围产期疾病的关系
        2.3.1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真胃变位的关系
        2.3.2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乳腺炎的关系
        2.3.3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酮病的关系
        2.3.4 胃肠道菌群与瘤胃酸中毒的关系
    3 代谢组学在奶牛研究中的应用
        3.1 代谢组学技术
        3.2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奶牛围产期疾病
        3.2.1 揭示疾病发生机理
        3.2.2 筛选疾病诊断标志
        3.2.3 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4 微生物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牧场奶牛真胃左方变位发病情况分析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数据收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LDA发病情况
        2.2 LDA对牧场经营的影响
        2.3 LDA与胎次、泌乳天数、胎儿初生重和胎儿性别的关系
        2.3.1 LDA与胎次的关系
        2.3.2 LDA与泌乳天数的关系
        2.3.3 犊牛初生重对LDA的影响
        2.4 BCS与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2.4.1 BCS对 LDA的影响
        2.4.2 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2.5 不同手术方法对LDA治疗效果评价
    3 讨论
        3.1 LDA发病情况及对牧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3.2 LDA与胎次、泌乳天数、胎儿出生重和胎儿性别的相关性
        3.3 BCS与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3.4 不同手术方法对奶牛LDA的治疗效果
    4 小结
第三章 手术对真胃左方变位奶牛血液生化指标、氧化应激及奶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诊断方法与手术治疗流程
        1.3 临床检查
        1.4 血液样品及产奶量信息的采集
        1.5 血清指标检测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检查结果
        2.2 血清能量指标分析
        2.3 肝/肾/胰腺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2.4 血清电解质分析
        2.5 氧化应激指标分析
        2.6 产奶量分析
    3 讨论
        3.1 临床检查结果分析
        3.2 血清能量指标比较
        3.3 肝/肾/胰腺功能相关指标对比
        3.4 血清电解质指标对比
        3.5 氧化应激指标对比
        3.6 奶产量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揭示真胃左方变位手术对奶牛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的选择及饲养管理
        1.2 奶牛LDA的诊断流程及手术治疗方法
        1.3 样本采集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1.5 样本检测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粪便细菌微生物序列及多样性分析
        2.2 粪便微生物结构组成分析
        2.3 粪便微生物结构差异性分析
        2.4 粪便微生物菌群差异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3.1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比较
        3.2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微生物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群落结构差异
        3.3 真胃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菌群变化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血浆代谢组变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主要分析软件
        1.4 样本采集
        1.5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
        1.5.1 样本预处理
        1.5.2 上机检测
        1.6 数据分析
        1.6.1 数据预处理
        1.6.2 数据处理
        1.6.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鉴定
        1.6.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质控分析
        2.2 多元统计分析
        2.3 单变量统计分析
        2.4 差异代谢物筛选
        2.5 代谢通路分析
        2.6 相同代谢物变化和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氨基酸代谢
        3.2 脂质代谢
    4 小结
第六章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代谢物组和微生物组关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软件
        1.3 肠道微生物数据筛选
        1.4 血浆代谢物数据筛选
        1.5 肠道微生物和血浆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张勇导师简介
曹随忠导师简介

(7)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伏邪学说的理论探析
    1.伏邪学说源流探讨
    2.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内涵
    3 讨论
第二部分 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内涵及其在Hp感染中的应用
    1.湿热伏邪学说理论的起源
    2.湿热伏邪学说的基本内容
    3.湿热伏邪学说在Hp感染中的应用
    4 讨论
第三部分 Hp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及分析
    4.讨论
第四部分 Hp感染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试验结果
    4.讨论
讨论和结论
    1.本研究总结
    2.创新点
    3.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舌苔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针刀松解术对IBS-D大鼠脑肠肽NPY、SP、VIP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实验一 针刀松解术对IBS-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及耗材
        1.2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作及评价
        2.3 实验分组及处理方法
    3 检测指标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大鼠体重变化
        3.3 粪便含水率
        3.4 AWR评分
        3.5 肠道病理检测
        3.6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
        4.2 大鼠体重变化
        4.3 粪便含水量观察
        4.4 各组大鼠干预后内脏高敏感性比较
        4.5 各组大鼠结肠病理学比较
    5 讨论
实验二 针刀松解术对IBS-D大鼠脑肠肽VIP、SP、NPY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讨论
    1 中医对IBS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IBS的认识
    3 中医经筋理论与针刀医学
    4 针刀治疗IBS-D依据
    5 本研究特色、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调节脑肠肽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实验造模图片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9)氧化石墨烯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在胚胎毒性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氧化石墨烯致胚胎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2.胎盘在胚胎毒性中的作用研究
    3.肠道菌群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
    4.氧化石墨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5.粪便菌群移植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第一章 妊娠期暴露氧化石墨烯致胚胎毒性作用及胎盘损伤研究
    第一节 经口暴露氧化石墨烯诱导剂量依赖性的胚胎毒性作用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经口暴露氧化石墨烯诱导胎盘损伤致不良妊娠结局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在胚胎毒性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经口暴露氧化石墨烯致孕鼠肠道菌群失调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粪便菌群移植干预经口暴露氧化石墨烯诱导的胚胎毒性作用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静脉途径下验证肠道菌群在氧化石墨烯致胚胎毒性中的作用
    第一节 妊娠期静脉暴露氧化石墨烯致孕鼠胚胎毒性及胎盘损伤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粪便菌群移植干预静脉暴露氧化石墨烯诱导的胚胎毒性作用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总结
    研究结果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苍术挥发油燥性效应量效关系及其对IBS-D大鼠药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前言
第一章 苍术挥发油燥性效应量效关系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1.1 苍术饮片制备
        2.1.2 试药的制备
        2.2 剂量换算方法
        2.3 动物分组与给药
        2.4 指标的观察
        2.4.1 饮水量
        2.4.2 小鼠尿量和肾脏AQP2 的含量测定
        2.4.3 小鼠脾脏系数、肾脏系数的测定
        2.5 Real-Time PCR检测
        2.5.1 组织RNA提取
        2.5.2 RNA逆转录合成
        2.5.3 引物设计与合成
        2.5.4 Real-Time PCR基因扩增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行为学观察
        3.2 各组小鼠日均饮水量与日均尿量
        3.3 各组小鼠肾组织中AQP2 蛋白表达水平
        3.4 各组小鼠肾脏系数和脾脏系数
        3.5 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SCF和 c-kit m RNA表达水平
    4.讨论
第二章 苍术挥发油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1.1 苍术饮片的制备
        2.1.2 试药的制备
        2.2 剂量换算方法
        2.3 动物分组与造模
        2.4 指标的观察
        2.4.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2.4.2 粪便含水率及腹泻等级评分
        2.4.3 水通道蛋白(AQPs)、TNF-α、IL-10、IL-6 的测定
        2.4.4 肠道HE染色切片
        2.4.5 血清及结肠组织5-HT、VIP、SP的检测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苍术挥发油对IBS-D大鼠体重、粪便含水率、腹泻等级评分的影响
        3.2 苍术挥发油对IBS-D大鼠结肠TNF-α、IL-6、IL-10 以及结肠病理变化的影响
        3.3 苍术挥发油对IBS-D大鼠结肠AQP3、AQP4、AQP8 的影响
        3.4 苍术挥发油对大鼠血清和结肠中5-HT、VIP和 SP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苍术挥发油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1.1 苍术饮片的制备
        2.1.2 试药的制备
        2.2 剂量换算方法
        2.3 动物分组与造模
        2.4 指标检测
        2.4.1 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Occludin、ZO-1、MLCK、MLC2 mRNA含量测定
        2.4.2 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Occludin、ZO-1、MLCK、MLC2、p MLC2和TNF-α的蛋白含量
        2.4.3 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大鼠结肠组织SCF、c-kit蛋白含量
        2.4.4 免疫荧光法(IF)检测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ZO-1 蛋白含量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苍术挥发油对大鼠结肠中SCF、c-kit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苍术挥发油对IBS-D大鼠MLCK/MLC2 信号通路的影响
        3.3 苍术挥发油对IBS-D大鼠结肠组织中ZO-1和Occludin的影响
    4 讨论
结语与创新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TANCE P AND ABNORMAL GASTROINTESTIANL TRANSIT(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术破壁饮片治疗小鼠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D]. 陈容.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具有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及溃疡性结肠炎功能的乳杆菌的筛选及功效评价[D]. 刘洋.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热敏通道TRPA1探讨小建中汤对肠道炎症大鼠胃肠动力异常的影响[D]. 韩雪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的便秘与衰老的相关性研究[D]. 赵迪. 山西大学, 2021
  • [5]双歧杆菌对便秘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分析[D]. 柴茂. 江南大学, 2021(01)
  • [6]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变化的研究[D]. 雍康.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7]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D]. 杨琼.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针刀松解术对IBS-D大鼠脑肠肽NPY、SP、VIP表达水平的影响[D]. 李方文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氧化石墨烯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在胚胎毒性中的作用研究[D]. 刘晓静. 山东大学, 2021(11)
  • [10]苍术挥发油燥性效应量效关系及其对IBS-D大鼠药效与机制研究[D]. 谢颖.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P物质与胃肠道运输异常之间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