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体积现浇连续箱梁全断面一次浇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丁凯,赵永惠[1](2012)在《全断面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技术》文中认为文章通过白河立交现浇段的施工,对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全断面现浇施工技术进行介绍。
吴勇权[2](2011)在《浅析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施工工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公路桥梁的上部构造中,连续箱梁作为超静定结构,其受力特点与简支梁不同,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对保证连续箱梁的质量及降低施工成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佛山某高架道路工程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杨少华[3](2011)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桥梁水上基础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内基础建设的投入,大型桥梁越建越多。而我国幅员辽阔,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水上基础因为是隐蔽工程,不可预见因素多,因而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桥梁水上基础施工技术已经成为大型桥梁施工中的关键技术。结合多年的施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作者选取了重庆合川涪江一桥(复建)、鄂黄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杭州下沙大桥(钱塘江六桥)、忠县长江大桥、泸州黄舣长江大桥为代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类型桥梁水上基础的施工方法。以上桥梁在空间上跨越了中国众多省份,包含了不同的复杂水文、地质及气象特征,也涵盖了当前水上基础施工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1)复杂自然条件下,基础施工总体方案如何合理选择。(2)介绍潮汐水域水上深水沉井施工的关键技术,核心控制要领。(3)复杂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下,水上基础施工平台如何搭设。(4)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钻孔施工技术。(5)复杂水文条件下的承台施工方法,包括筑岛、单壁钢围堰、特大型双壁钢围堰、特大型双壁钢吊箱等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施工技术。(6)承台封底砼的设计方法以及承台大体积砼的裂缝防治设计。通过对以上桥梁水上基础施工经验的总结,希望能给类似条件下的桥梁水上基础施工提供参考借鉴。上述桥梁中,鄂黄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及泰州长江大桥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有相当影响力的桥梁,他们的修建,也见证了中国桥梁施工技术如何一步一步攀上世界建桥技术的最高峰。鉴于作者水平有效,文中难免有不妥之处。
罗鹏[4](2011)在《秦皇岛城市西部快速路跨京哈铁路桥梁转体施工技术》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桥梁转体施工的发展历程及现阶段转体施工的三种基本方法,着重介绍了其中较为广泛应用的平衡转动体系施工法,并通过秦皇岛城市西部快速路跨京哈铁路转体桥工程实例,更为深入地解析了平衡转动体系施工法。通过对秦皇岛市城市西部快速路工程跨京哈铁路桥转体施工技术、施工过程、施工监控、施工组织及相关措施的全过程参与,及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全面分析了该桥的施工和监控经验,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理论指导及现场施工经验,以期未来能够更为快速有效地组织类似转体桥梁施工,为桥梁转体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戴祖生[5](2010)在《宽幅矮塔斜拉桥主梁悬臂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公路桥梁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斜拉桥凭借其自身在经济上优越性的特点发展迅速,不到半个世纪,已普及世界各地。作为近30年来新兴的一种桥梁型式,矮塔斜拉桥凭借自身主塔简单化、轻型化等优点在跨径介于100m-200m之间的桥型中被普遍采用,其出现填补了连续钢构与斜拉桥跨径空白区。而其主梁的施工技术方法是整个桥梁施工的关键控制点。本文以西江特大桥——典型的矮塔斜拉桥为工程实例,重点研究了悬臂施工技术的2个关键点。文章首先介绍了悬臂施工的发展概况并简要介绍了西江特大桥的工程概况。简要介绍了几种典型挂篮的构造及特点,通过对整个工程施工方案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本工程具体特点设计了菱形悬臂施工挂篮。介绍了菱形挂篮的工作原理及传力机理并对整个结构进行了验算,同时利用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结构进行了计算。针对设计的菱形挂篮进行了静载实验来试验主桁的承重能力、验证结构受力的合理性、检验挂篮的质量以及试验铰座的抗破坏能力。按拼装程序分行走系统-承重系统-提升系统-底篮系统-模板系统详细讲述了挂篮的加工拼装步骤。在悬臂施工中另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0#块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西江特大桥0#块混凝土方量大,梁宽,悬臂长,宽幅箱梁受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裂缝。本文针对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0#块支架现浇方案。详细设计了水平托架、模板、钢筋及预应力管道的施工安装,并在文中提出了混凝土浇筑时应采取的防裂措施以防止产生裂缝。在悬臂施工中采用挂篮施工仍是主要趋势。但我国目前生产定型系列化挂篮尚不具备条件,这就为工程师们对挂篮进行改进提供了空间。
汤海燕[6](2010)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工程实际,详细地介绍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某高架道路工程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并就其中支架设计、混凝土施工和预应力工艺展开阐述。
陈彦[7](2010)在《铁路客运专线现浇混凝土连续梁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四纵四横”高速铁路客运网骨架的逐步实施,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规模空前。由于高速铁路采用全封闭行车模式,线路平、纵断面参数要求轨道具有高平顺性,导致线路中桥梁的比例明显增大。在有泄洪、通航、通车(跨既有线)和跨越深谷等不能有支架施工的情况下,连续梁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采用。鉴于连续梁施工方法的独特性,加上高速铁路对桥梁整体性能、结构刚度、耐久性、成桥线性、行车平顺性等方面的严要求,对铁路客运专线现浇连续梁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虽然连续梁施工中悬臂施工方法相对比较成熟,但鉴于高速铁路对连续梁施工质量要求十分严格,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依然很多。本文将结合京沪高速铁路石干特大桥(40m+72m+40m)连续梁的施工,主要对连续梁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控制和研究。综合各种因素选取挂篮形式,对三角形挂篮设计优化和性能进行检算,结果符合规范要求;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独特性,从浇注方法、养护等方面制定严格的控制措施,保证了其高性能的发挥:避免了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对梁体线形和受力的影响;通过采取立模标高调整等切实可行的线形监控方法和手段,保证了合拢段合拢精度,合拢后的桥面线形优美,外观美观。文章最后对施工过程中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总结,形成更为成熟的关键技术供同类工程参考。
陆爱民[8](2010)在《钢—预应力砼组合连续梁桥在平原区通航河道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跨越主干线航道的桥梁参考一般的跨江、跨河桥设计,忽略了跨越航道桥的个性特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研究航道桥设计,有效保证桥下通行能力,使桥梁规模最小、节省造价并研究桥梁的环境景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是一种受力合理、性能优良、施工迅捷而又经济的新型组合结构。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研究还不充分,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国内现行设计规范也没有相应的条款,因此设计、施工人员对其结构性状、设计、施工要点都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大大影响了这种性能优良的结构体系的工程应用。论文结合318国道长桥大桥的建设进行有关研究,对其在施工阶段、运营阶段的内力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了解结构受力状态,这对318国道长桥大桥的顺利建成及安全运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另外在分析总结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合理的设计建议,这对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在浙江省甚至我国其他城市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非线性分析模型,对318国道长桥大桥进行施工过程及营运阶段的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在施工阶段及营运阶段均能处于安全的状态,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具有在平原区通航河道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并且其能适当增大桥梁的跨径,进一步的节省造价,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景强[9](2010)在《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模架工法由于其具有工厂化施工、标准化作业、梁体整体性好、施工周期短、施工不影响桥下交通等诸多优点,在中、小跨径等高梁的建设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从目前的工程实践来看,移动模架工法在方案经济性、结构设计、箱梁混凝土质量及线形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大跨径移动模架以上问题尤为突出。此外,移动模架施工中的重大安全质量事故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移动模架在大跨径等高梁桥施工中的推广和应用。本文针对移动模架工法发展的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建设中的广州珠江黄埔大桥MSS62.5m移动模架施工为背景,从提高移动模架工法的施工质量、可靠性、经济性等角度出发,对移动模架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模架施工的混凝土质量控制、大跨模架与待浇梁段钢骨架耦合效应、分段施工技术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针对桥跨62.5m箱梁的移动模架整体现浇施工,通过对移动模架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等的全面研究和总结,形成了大跨径移动模架整孔现浇施工混凝土箱梁的成套技术方案。针对移动模架整孔现浇的大跨、高墩、薄壁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特点和要求,采用密实骨架堆积法进行了移动模架高墩大跨薄壁箱型结构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并通过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等方法,最终确定了最优的混凝土配合比和外加剂、粉煤灰和矿粉等的最佳掺量,在有效控制混凝土开裂、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同时,还降低了水泥用量。对于大跨径移动模架与结构间的耦合作用效应,通过数值分析与模拟,为线形控制及模架刚度选取提供了客观依据。针对更大跨径的等高梁的施工,通过在连续梁反弯点处进行分段施工的方法,显着增强了移动模架施工工法的适用范围及施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已有移动模架的重复利用次数。本文对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成功,对推动移动模架工法的进一步应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直接为背景工程的顺利建成提供了保障,为标准跨径为62.5m、最大浇筑长度为75m、承载能力为2650t的世界最大跨度移动模架的成功研制及实践,以及大型移动模架设计、制造、施工及质量控制体系的形成等,奠定了基础;为移动模架设计、施工指南及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张海斌[10](2010)在《城市大型互通立交桥施工与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城市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工程环境的变化施工制约条件越来越严格,安全、快速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城市大型互通立交桥的施工与质量控制技术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天津市快速路项目大沽南路立交桥二期工程为实例,对其施工过程与质量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结合天津市大沽南路互通立交桥桥梁结构形式、建桥现场地形条件对桥梁施工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了天津市大沽南路互通立交桥的主要施工方案和质量控制措施。(2)对天津市大沽南路互通立交桥现浇箱梁的施工工艺和容易出现的结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确保结构质量。(3)对现浇混凝土箱梁施工中使用的脚手架、模板和吊模施工钢箱梁的施工安全性进行检算,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4)结合成桥荷载试验,进一步验证互通立交桥的施工和质量控制措施的可行性。成桥荷载试验结果表明,该互通立交桥的施工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二、大体积现浇连续箱梁全断面一次浇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体积现浇连续箱梁全断面一次浇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全断面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现浇连续箱梁施工 |
2.1 底模拼装及线形控制 |
2.2 钢筋绑扎 |
2.3 内模设计 |
2.4 全断面一次性浇注 |
(1) 浇注方法 |
(2) 混凝土浇注 |
(3) 拆模 |
3 结语 |
(2)浅析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施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概况 |
2、支架施工 |
2.1 支架基础 |
2.2 支架搭设 |
2.3 支架预压及预拱度设置 |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
3.1 混凝土原材料要求 |
3.2 混凝土浇捣顺序 |
3.3 施工缝的处理 |
3.4 混凝土养护 |
4、现浇箱梁预应力施工 |
4.1 波纹管及预应力筋安装 |
4.2 预应力张拉 |
4.3 孔道压浆 |
5、结束语 |
(3)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桥梁水上基础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桥梁水上基础施工概论 |
1.1 复杂水文地质特征的内涵 |
1.2 我国桥梁水上基础施工的发展历程 |
1.3 桥梁水上基础的主要形式 |
1.3.1 桥梁基础的分类 |
1.3.2 桥梁水上深基础的主要类型 |
1.4 桥梁水上基础施工的特点与技术难点 |
1.5 本文依托的背景桥梁及其基础施工特色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桥梁基础施工工艺比选 |
2.1 目前水上基础施工的主要工艺分类 |
2.1.1 筑岛围堰(土围堰) |
2.1.2 钢围堰 |
2.1.3 双壁钢吊(套)箱 |
2.2 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基础施工工艺选择 |
2.2.1 浅水基础施工方案选择 |
2.2.2 深水基础施工方案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潮汐水域条件下的沉井基础施工技术 |
3.1 水上沉井基础概述 |
3.1.1 水上沉井基础的特点 |
3.1.2 沉井基础的适用范围 |
3.2 潮汐水域沉井施工中的几项关键技术 |
3.3 工程实例:泰州长江大桥中塔沉井施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 |
4.1 施工平台的搭设 |
4.1.1 水上施工平台的主要类型 |
4.1.2 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固定平台的搭设 |
4.1.2.1 浅水、复杂河床条件下的施工平台搭设 |
4.1.2.1.1 平台的一般结构形式 |
4.1.2.1.2 工程实例:合川涪江一桥钢栈桥及钻孔平台搭设与防护 |
4.1.2.2 深水、大流速、浅覆盖层条件下的钻孔平台搭设 |
4.1.2.2.1 主要困难和应对措施 |
4.1.2.2.2 工程实例:鄂黄大桥南索塔6#主墩钻孔平台搭设 |
4.1.2.3 深水、大流速、厚覆盖层、感潮水域下施工平台搭设 |
4.1.2.3.1 主要困难及应对措施 |
4.1.2.3.2 工程实例:苏通大桥北索塔4#主墩钻孔平台搭设 |
4.2 钻孔灌注桩施工 |
4.2.1 钻孔灌注桩的成孔方法 |
4.2.2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钻孔技术要领 |
4.2.2.1 砂卵石层中钻孔 |
4.2.2.2 深厚砂层中钻孔 |
4.2.2.3 岩溶地区钻孔 |
4.2.2.4 工程实例:鄂黄长江大桥主6#墩溶洞处理 |
4.2.3 清孔方式 |
4.2.4 灌注桩水上混凝土浇注 |
4.2.4.1 首批混凝土方量计算 |
4.2.4.2 浇注方法 |
4.2.4.3 浇注故障处理 |
4.2.4.4 缺陷桩或断桩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上承台施工技术 |
5.1 承台施工的挡水构筑物分类 |
5.2 筑岛围堰施工 |
5.2.1 筑岛围堰的一般要求 |
5.2.2 施工方法 |
5.2.3 工程实例:泸州黄舣长江大桥4#主墩筑岛围堰施工 |
5.3 钢围堰施工 |
5.3.1 单壁钢围堰施工 |
5.3.1.1 单壁钢围堰的特点和施工程序 |
5.3.1.2 单壁围堰设计时需考虑的因数 |
5.3.1.3 工程实例:合川涪江一桥(复建)P1 墩单壁钢围堰施工 |
5.3.2 双壁钢围堰施工 |
5.3.2.1 先下围堰后成桩方案 |
5.3.2.1.1 施工程序和施工要点 |
5.3.2.1.2 工程实例:忠县长江大桥8#墩异形刃脚钢围堰施工 |
5.3.2.2 先成桩后下围堰方案 |
5.3.2.2.1 施工程序及施工要点 |
5.3.2.2.2 工程实例:杭州下沙大桥主墩双壁钢围堰施工 |
5.4 钢吊箱施工 |
5.4.1 钢吊箱的特点和施工程序 |
5.4.2 钢吊箱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
5.4.3 工程实例 |
5.4.3.1 鄂黄大桥南索塔6#主墩钢吊箱施工 |
5.4.3.2 苏通大桥北索塔4#主墩钢吊箱施工 |
5.5 封底混凝土施工 |
5.5.1 封底混凝土的作用 |
5.5.2 封底混凝土设计时需考虑的因素 |
5.5.2.1 自密实混凝土设计 |
5.5.2.2 封底混凝土厚度设计 |
5.5.3 封底混凝土的浇注方法 |
5.5.4 工程实例:苏通长江大桥北索塔4#墩钢吊箱封底混凝土施工 |
5.6 承台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 |
5.6.1 承台裂缝产生的机理 |
5.6.2 承台裂缝防治的一般措施 |
5.6.3 工程实例:黄舣长江大桥南索塔4#主墩承台混凝土温控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4)秦皇岛城市西部快速路跨京哈铁路桥梁转体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桥梁转体施工发展状况 |
1.2 转体施工基本方法 |
1.2.1 平衡转动体系转体施工的基本方法 |
1.2.2 无平衡重转体施工的基本方法 |
1.2.3 竖转施工的基本方法 |
1.3 转体施工发展前景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平衡转动体系转体桥施工概述 |
2.1 转体施工注意事项 |
2.1.1 转体施工基本原则 |
2.1.2 润滑材料的选择 |
2.2 平衡转动体系的转盘结构 |
2.2.1 轴心 |
2.2.2 中心支承 |
2.2.3 环行滑道 |
2.2.4 转盘结构示意图 |
2.3 转体施工工艺 |
2.3.1 重心调整 |
2.3.2 转前检查 |
2.3.3 启动转体 |
2.3.4 转体就位 |
2.4 近两年国内平衡转动体系转体桥施工典型案例 |
2.4.1 郑州解放路立交桥 |
2.4.2 运粮河特大桥 |
2.4.3 天津集疏港公路工程一期(东段)跨津山铁路转体桥工 |
2.5 平衡转动体系转体桥施工关键技术 |
2.5.1 转动能力 |
2.5.2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保证 |
第3章 秦皇岛城市西部快速路跨京哈铁路桥特点 |
3.1 基本资料 |
3.1.1 技术标准 |
3.1.2 地理位置 |
3.1.3 自然地理特征 |
3.1.4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
3.1.5 地下水 |
3.1.6 场地地震效应及不良地质作用 |
3.1.7 桥梁立面、平面与铁路关系 |
3.2 桥梁结构设计 |
3.2.1 上部结构 |
3.2.2 下部结构 |
3.2.3 转体系统设计 |
3.2.4 附属结构 |
第4章 秦皇岛城市西部快速路跨京哈铁路桥施工技术 |
4.1 工程特点 |
4.2 总体思路 |
4.3 机械、设备配备及进度安排 |
4.3.1 机械、设备投入及进度分析 |
4.3.2 机械设备配备 |
4.3.3 进度安排 |
4.4 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
4.4.1 下部结构施工 |
4.4.2 下转盘施工 |
4.4.3 球铰制造与安装施工 |
4.4.4 转体上盘撑脚与滑道施工 |
4.4.5 转体上转盘施工 |
4.4.6 转台施工 |
4.4.7 施工数据验算 |
4.4.8 转体施工 |
4.4.9 转体施工工序图 |
4.5 转体施工保障措施 |
4.5.1 组织机构 |
4.5.2 转体前准备工作 |
4.5.3 转体施工操作注意事项 |
4.5.4 应急措施 |
4.5.5 施工安全措施 |
第5章 转体施工监控方案 |
5.1 监控目的 |
5.2 监控程序 |
5.3 监控要点 |
5.4 监控内容 |
5.4.1 应力监控 |
5.4.2 主梁线形监控 |
5.4.3 预应力的监控测量 |
5.4.4 温度的监控 |
5.4.5 转动过程监控 |
5.5 转体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宽幅矮塔斜拉桥主梁悬臂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概述 |
1.2 悬臂施工概况 |
1.2.1 悬臂施工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悬臂施工的发展趋势 |
1.2.3 悬臂施工工艺的研究 |
1.3 矮塔斜拉桥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1.3.1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 |
1.3.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3 矮塔斜拉桥特点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西江特大桥工程简介 |
2.1 工程概况 |
2.2 主要技术标准 |
2.3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
2.3.1 地形、地貌 |
2.3.2 气候 |
2.3.3 水文 |
2.3.4 地质情况 |
2.4 桥型结构 |
2.4.1 主桥桥型及桥跨布置 |
2.4.2 结构体系 |
2.4.3 主桥上部结构 |
2.4.4 主桥下部结构 |
2.5 主梁合理合拢工艺 |
2.5.1 先次边跨后中跨合拢 |
2.5.2 先中跨后次边跨合拢 |
2.5.3 不同合拢工艺对比 |
2.5.4 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江特大桥挂篮的设计 |
3.1 几种典型挂篮的构造和特点 |
3.1.1 挂篮的构造及特点 |
3.1.2 优缺点分析 |
3.2 挂篮型式的思考与展望 |
3.3 本工程挂篮设计及特点 |
3.3.1 本工程挂篮构造 |
3.3.2 菱形挂篮的主要技术特点 |
3.3.3 挂篮主要设计参数 |
3.3.4 挂篮工作原理及各构件传力机理 |
3.3.5 挂篮设计计算 |
3.4 挂篮结构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
3.4.1 计算内容 |
3.4.2 计算模型 |
3.4.3 计算参数取值 |
3.4.4 载荷情况 |
3.4.5 内力计算结果 |
3.4.6 变形计算结果 |
3.4.7 计算结果分析与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挂篮试验及施工拼装 |
4.1 挂篮试验 |
4.1.1 挂篮静载试验对象 |
4.1.2 挂篮静载试验目的 |
4.1.3 挂篮静载试验原理 |
4.1.4 菱形桁架对拉试验 |
4.1.5 挂篮整体试验 |
4.1.6 铰座抗破坏试验 |
4.2 挂篮的拼装 |
4.2.1 加工制作 |
4.2.2 组装试拼 |
4.2.3 现场拼装 |
4.3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施工 |
4.3.1 钢筋安装的顺序 |
4.3.2 预应力管道 |
4.3.3 混凝土施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0#段支架施工技术的研究 |
5.1 0#段工程概况 |
5.1.1 0#段概况 |
5.1.2 施工方案简述 |
5.1.3 重点、难点 |
5.2 0#段悬臂托架构造及演算 |
5.2.1 水平悬臂托架构造 |
5.2.2 水平托架检算 |
5.3 0#段施工 |
5.3.1 支架施工 |
5.3.2 水平托架的安装 |
5.3.3 安装底模及侧模 |
5.3.4 绑扎底板、腹板钢筋及布置预应力筋管道 |
5.3.5 安装腹板内模、横隔板模板及底板、腹板端模 |
5.3.6 绑扎顶板钢筋及顶板预应力管道 |
5.3.7 安装端模及翼板侧模 |
5.4 混凝土施工 |
5.5 预应力张拉 |
5.5.1 张拉流程 |
5.5.2 张拉施工注意事项 |
5.5.3 封锚及压浆 |
5.6 混凝土防裂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支架施工 |
2.1 支架基础 |
2.2 支架搭设 |
2.3 支架预压及预拱度设置 |
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
3.1 混凝土原材料要求 |
3.2 混凝土浇捣顺序 |
3.3 施工缝的处理 |
3.4 混凝土养护 |
4 现浇箱梁预应力施工 |
4.1 波纹管及预应力筋安装 |
4.2 预应力张拉 |
4.3 孔道压浆 |
5 结语 |
(7)铁路客运专线现浇混凝土连续梁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连续梁施工技术概述 |
1.2 国内外连续梁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1.3.1 课题研究对象 |
1.3.2 课题研究目标 |
第2章 梁部悬臂及边跨现浇段施工技术 |
2.1 工程概况 |
2.2 0#块施工技术 |
2.2.1 0#块支架设计 |
2.2.2 0#块模板设计及安装 |
2.2.3 0#块支架预压加载方案 |
2.2.4 支座安装 |
2.2.5 临时支座施工 |
2.2.6 钢筋施工 |
2.2.7 混凝土施工 |
2.2.8 预应力工程施工 |
2.2.9 模板拆卸 |
2.3 挂篮施工技术 |
2.3.1 A1~A11#块箱梁几何参数 |
2.3.2 挂篮设计及构造 |
2.3.3 挂篮性能检算 |
2.3.4 A1~A9#块箱梁挂蓝悬臂施工技术 |
2.4 边跨现浇段施工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合拢段施工技术 |
3.1 合拢段设计参数 |
3.2 合拢段施工时间选择 |
3.3 边跨合拢段施工技术 |
3.3.1 合拢吊架平台 |
3.3.2 钢筋绑扎、预应力安装、模型安装及加固 |
3.3.3 合拢撑架安装、锁定及拆除 |
3.3.4 加设配重 |
3.3.5 临时预应力束张拉 |
3.3.6 加设换重 |
3.3.7 混凝土浇注及养生 |
3.3.8 预应力张拉、压浆 |
3.3.9 支架、挂篮拆除 |
3.4 中跨合拢段施工技术 |
3.4.1 合拢吊架平台 |
3.4.2 合拢撑架安装、锁定及拆除 |
3.4.3 加设换重 |
3.5 体系转换 |
3.5.1 边跨体系转换 |
3.5.2 中跨体系转换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悬臂施工线形监控 |
4.1 施工监控方法 |
4.2 监控项目要求及原则 |
4.2.1 线形要求 |
4.2.2 调控策略 |
4.3 挠度观测 |
4.4 线形控制 |
4.4.1 标高控制 |
4.4.2 中线控制 |
4.4.3 断面尺寸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
(8)钢—预应力砼组合连续梁桥在平原区通航河道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发展动态 |
1.2.2 国内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发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构造与施工方法 |
2.1 工程背景 |
2.2 桥型布置与构造 |
2.2.1 桥型布置 |
2.2.2 结构构造 |
2.3 施工方法研究 |
2.3.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方法 |
2.3.2 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 |
第3章 建模计算 |
3.1 概况 |
3.1.1 项目概况 |
3.1.2 主要规范 |
3.1.3 主桥上部结构设计 |
3.1.4 主桥下部结构设计 |
3.1.5 主要材料 |
3.2 计算分析 |
3.2.1 计算模型 |
3.2.2 计算参数 |
3.2.3 施工工况划分 |
3.2.4 施工阶段应力验算 |
3.2.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2.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
第4章 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设计参数与力学行为研究 |
4.1 钢箱梁长度的确定 |
4.2 钢箱与混凝土箱结合段设计 |
4.2.1 剪力连接件及其受力特性 |
4.2.2 钢箱与混凝土箱连接方式与力学特征 |
4.2.3 318 国道长桥大桥钢-混凝土结合段的构造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9)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移动模架施工工法 |
1.2.1 工法简介 |
1.2.2 移动模架工法的发展 |
1.3 移动模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移动模架工法的若干主要技术问题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大跨径移动模架结构及工艺研究 |
2.1 概述 |
2.2 工程背景 |
2.2.1 依托工程概况 |
2.2.2 标准跨径62.5m箱梁结构构造 |
2.2.3 施工方法 |
2.3 MSS62.5M移动模架构造研究 |
2.3.1 设计指标确定 |
2.3.2 MSS62.5移动模架结构总成 |
2.3.3 MSS62.5移动模架支架系统 |
2.3.4 横梁吊杆系统 |
2.3.5 支撑系统 |
2.3.6 模板系统结构 |
2.4 MSS62.5M移动模架受力研究 |
2.4.1 移动模架承受荷载分析 |
2.4.2 移动模架工作状况分析 |
2.4.3 移动模架主梁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
2.4.4 鼻梁强度及刚度分析 |
2.4.5 横梁吊杆系统强度与刚度分析 |
2.4.6 支腿结构强度与刚度计算 |
2.4.7 分析计算结论 |
2.5 MSS62.5M移动模架工艺设计 |
2.5.1 MSS62.5安装 |
2.5.2 MSS62.5纵移 |
2.5.3 MSS62.5横移 |
2.5.4 MSS62.5拆除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跨径移动模架施工用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及控制研究 |
3.1 概述 |
3.2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3.2.1 配合比设计指标与思路 |
3.2.2 配合比分析设计 |
3.2.3 最优配合比确定 |
3.3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
3.3.1 平板开裂试验 |
3.3.2 温度-应力开裂试验 |
3.3.3 抗裂机理分析 |
3.4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薄壁箱梁温变性能仿真分析 |
3.4.1 现场测温试验 |
3.4.2 温度场模拟分析 |
3.4.3 温度应力场模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跨移动模架-钢筋骨架耦合效应研究 |
4.1 概述 |
4.2 模架-钢筋骨架耦合效应分析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结构模拟 |
4.2.3 数值分析模型 |
4.2.4 数值分析成果及对比分析 |
4.3 模架-钢筋骨架耦合效应参数分析 |
4.3.1 模架刚度 |
4.3.2 纵向钢筋配筋率 |
4.3.3 横向钢筋配筋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模架分段施工大跨径箱梁应用研究 |
5.1 概述 |
5.2 移动模架分段施工方法 |
5.2.1 "分段施工"方法的提出 |
5.2.2 分段施工步骤 |
5.2.3 分段施工方法特点分析 |
5.3 移动模架分段施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研究 |
5.3.1 箱梁构造分析 |
5.3.2 预应力构造分析 |
5.4 MSS62.5移动模架分段施工80M跨桥梁的安全验算 |
5.4.1 分段施工工况分析 |
5.4.2 分析模型 |
5.4.3 分析成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城市大型互通立交桥施工与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互通立交发展概况 |
1.1.1 国外立体交叉的发展 |
1.1.2 国内立体交叉的发展 |
1.2 互通立交的分类及结构形式 |
1.3 我国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互通立交桥施工方案的确定 |
2.1 工程概况 |
2.1.1 主要技术指标 |
2.1.2 施工现场情况 |
2.1.3 自然条件及水文、地质 |
2.2 工程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
2.2.1 工程的特点 |
2.2.2 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
2.3 工程施工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
2.4 现浇施工方案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互通立交桥施工的具体工艺研究 |
3.1 钻孔灌注桩施工 |
3.1.1 主要施工工艺 |
3.1.2 钻孔桩基础质量保证措施 |
3.2 承台工程施工 |
3.3 墩台身的施工 |
3.3.1 墩台身的施工工艺 |
3.3.2 墩柱外观质量控制 |
3.4 盖梁及顶帽的施工 |
3.5 预应力连续箱梁的施工 |
3.5.1 主要施工流程 |
3.5.2 具体施工工艺 |
3.6 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的施工 |
3.6.1 上部结构外观质量控制措施 |
3.6.2 保证工程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 |
3.7 钢-混凝土结合简支梁的施工 |
3.7.1 钢箱梁制造方案 |
3.7.2 钢箱梁的架设 |
3.7.3 钢-混凝土结合梁混凝土施工 |
3.7.4 钢-混凝土结合梁质量保证措施 |
3.8 桥梁附属结构的质量控制 |
3.8.1 支座、伸缩缝、桥头搭板 |
3.8.2 防水及桥面铺装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施工中临时设施的安全验算 |
4.1 墩柱定型钢模板检算 |
4.1.1 定型钢模板的形式 |
4.1.2 定型钢模板的验算 |
4.2 满堂支架的检算 |
4.2.1 满堂支架的形式 |
4.2.2 支架的验算 |
4.3 吊模施工中造桥机的安全验算 |
4.3.1 梁体部分荷载的计算 |
4.3.2 造桥机部分荷载的计算 |
4.3.3 钢箱主梁安全验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桥静动载试验 |
5.1 成桥静载试验 |
5.1.1 静载试验的目的 |
5.1.2 静载试验的主要工作内容 |
5.1.3 加载方案 |
5.2 成桥动载试验 |
5.2.1 动载试验的主要目的 |
5.2.2 动载试验的测试内容 |
5.3 天津大沽南路互通立交桥成桥荷载试验 |
5.3.1 试验主要目的 |
5.3.2 试验或者检查的依据 |
5.3.3 静载试验 |
5.3.4 动载试验 |
5.3.5 成桥荷载试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参考文献 |
四、大体积现浇连续箱梁全断面一次浇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断面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技术[J]. 李超,丁凯,赵永惠.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2(11)
- [2]浅析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施工工艺[J]. 吴勇权. 科技与企业, 2011(07)
- [3]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桥梁水上基础施工技术研究[D]. 杨少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4]秦皇岛城市西部快速路跨京哈铁路桥梁转体施工技术[D]. 罗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5]宽幅矮塔斜拉桥主梁悬臂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D]. 戴祖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6]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J]. 汤海燕. 建筑施工, 2010(07)
- [7]铁路客运专线现浇混凝土连续梁施工技术研究[D]. 陈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8]钢—预应力砼组合连续梁桥在平原区通航河道应用研究[D]. 陆爱民.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9]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研究[D]. 景强. 长安大学, 2010(11)
- [10]城市大型互通立交桥施工与质量控制研究[D]. 张海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标签:预应力钢筋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 模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