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服装史》出版

《红帮服装史》出版

一、《红帮服装史》出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丁乾琨[1](2020)在《我国近代西装业的规模及分布研究》文中指出近代各地开埠使洋风和洋货渐入中国社会,随着西装的引入与流行,西装业开始在我国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然行业。文章首先研究了近代民众对于服饰变革的反应及其着装行为,发现当时民众对于外来新生事物的审慎态度与近代社会变服的必然性。西装引入初期,人们对于穿西装的态度存在支持、反对和辩证看待三种类型;而后全国各地穿西装者普遍增多,与此同时西装业规模逐步扩大。西装流行冲击传统服饰而引发的种种社会担忧问题随着我国近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逐步解决或消失,一方面改变了我国民众的穿着方式,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我国的本帮裁缝改做西装,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吸收西装的造型、结构特点,并结合东方人审美和体型特征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派”西装,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在西装这个外来品种上结出果实。在此背景下,西装业成为我国近代服装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还原近代中国西装业的整体发展规模并探究其特征及形成原因,以上海、天津、广州、南京、哈尔滨等地为重点研究对象,依据上海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馆藏相关档案及江苏省方志馆馆藏全国各地区的地方志、上海图书馆近代报刊数据库中的近代报刊杂志等文献,并结合统计学、产业经济学、数值分析的相关理论,采用全面调查、最小二乘法和市场集中度衡量法来统计与分析数据。其中上海西装业的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经历了发端期、发展期与繁荣期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整体趋势;数量规模接近指数增长,在发端期只有几家店铺,而到繁荣期已经达到五百多家的最高峰;资金规模以小额投资为主,独资制企业最多,西装市场集中度低,即垄断程度低,竞争较为激烈;以定制西装业为主,同时现成西装业也占有一定比重。在对这几个重点城市西装业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区域对比,发现我国近代西装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发展时间差异、规模增速差异等特征。再次,点面结合,探究近代全国范围内的西装业分布格局和城市内的西装店分布规律。我国近代西装业整体上呈现出以上海等院辖市为区域发展中心的格局;呈现出区域发展差异及城乡发展差异等。以上海地区为例,城市内的西装业出现既有集聚又有分散的现象,西装店的分布范围极广。其中集中路段都曾是外国租界区域,淮海中路上的西装店最多,其次是南京路和四川路;此外零散分布在上海大街小巷的西装店也接近达到西装业总数的一半,不同档次的西装适应着不同层次和区域的消费者。上海开埠后租界设立带来的“海派”文化为西装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西装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和西装的平民化等因素共同促进了近代上海西装业的发展与空间格局的形成。

季学源[2](2017)在《红帮裁缝的大工匠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并论述了红帮裁缝是国家级大工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从4个方面举要论述红帮的大工匠意识:一是惟新惟大;二是积微成着;三是坚守本业;四是极致――以"绝活"打天下,以"极品"征服世界。呼吁在红帮故乡宁波为红帮前贤立一尊纪念碑。

穆艺,李本侹[3](2015)在《为大众创业者写评传——读增订本《红帮裁缝评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帮裁缝评传》是一部评述红帮裁缝创业史的专门史着作。2011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年后入选国务院"中国之窗"对外推荐书目,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图书之一。为扩大发行,2014年出版了增订本。此书的主要价值有三:一、这本书增订本的出版发行,正赶上中央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结构促改革,因之,这本书就成为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好书。

吴越[4](2014)在《男装定制业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发展越来越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大家对自己着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的大批量生产的成衣由于没有个性,早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一些正装、礼服等特殊场合需求的服装,更多的通过消费者定制的方式出现。因此,服装定制行业越来越壮大。正是由于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经常进行服装定制的这一群体的研究就具有更加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首先,总体剖析服装定制这一新兴的服装销售形式;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对服装的定制市场的现状进行比较与分析,为了保证结论的科学性,选取北京为代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区域现状的研究来对全国总体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其次,对调研的方案进行周密设计,并仔细研究相关的理论。在对理论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调研方案,包括调研问卷以及访谈问题。第三,将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对其作总体的分析,重点整理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对服装定制的态度,并且根据这个结果,找出目前男装定制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对经常消费定制服装的这一群体的调查与研究,认为服装定制企业应树立以顾客需求为指导的理念,并初步探索了市场上定制类服装的发展方向。

张羽[5](2014)在《民国男性服饰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民国(1912年—1949年),历时虽短,但却是中国服饰历史中最为重要的变革阶段。伴随着战争、革命和一系列政治与社会体制的巨变,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服饰结束了古代历时千年的衣冠制度,完成了由古典到现代,由中式向西式的“华丽转身”。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男女服饰虽然在民国时期都产生了巨大的形态转变,但是在变革方式、外观意蕴、形态规则以及内在文化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民国男性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它不仅反映出中国男性在这一时期的生存境遇,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审美取向、思维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时代特点。可以说,民国男性服饰的独特文化,是中国在向近代社会迈进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也是把握中国近代人文历史,甚至解读当今中国男装文化的重要依据,故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民国男性的服饰文化为研究对象,并立足于突破既往研究的思维框架,建立全新的研究范式。文章认为民国男性服饰具有两个不同的文化层面:男性服饰在嬗变发展中的历史状态,以及由形态特征所构成的物象意蕴,是相对外显的表层文化。而在男性服饰的表层文化之下,还隐含着更加深层的文化规则。它们以服装为媒介,以男性身体为作用对象,对人的社会行为与思维意识施加影响,是服饰内在的深层文化。以此为思路,本文的论述部分从男装文化的不同层面展开,采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论述逻辑。具体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梳理民国男性服饰的发展脉络,论述中、西式男装在这一时期的变革动向和推动因素。第二章,归纳民国男性服饰的形态特征与物象意蕴,并剖析其与女性服饰在形态意蕴上的差异。第三章,挖掘民国男性服饰的深层文化,探索男性服饰与时代思想、社会生活、权力体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章,宏观总结民国男性服饰变革的内在规律,并从现实角度,阐释其对中国当今男性服饰文化的影响。方法上,本文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形式来展开论证,并且结合实物考证、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对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一时期男性服饰的文化结构进行系统地梳理与阐释。并力求以更加广阔和更具深度的学术视野,来为中国当代男装及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

季学源[6](2013)在《张尚义裁缝家族新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纠谬"与"补遗"两个方面,对张尚义生平、横滨开发、张尚义子侄以及其他一些问题作了考证,认为张尚义到横滨开创西服业是不可能的;对张方广、张有松及其子孙对中国近现代服装业、对红帮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横滨近现代服装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对张方城父子创新中山装之说,作者表示存疑,尚待发掘确凿材料,进行论证。

马晨曲[7](2013)在《民国时期上海西服业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的上海西服业在近现代中国服装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业的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对于当时西服业特征的研究,不仅对于历史研究有所贡献,对于现今上海的时尚之都和中国的时尚产业建设都有很多的可以参考借鉴的经验。本论文从服装史学的角度出发,以史料为依据,借鉴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西服业的企业、市场行为、产业集聚和产业管理四个方面分析当时西服业的产业特征。得出结论如下:1、民国时期社会形态的改变使消费观念发生改变,西服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服饰。初期消费西服的群体以中产阶层为主,后期则成为大众服饰的主流;为了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各种不同档次的西服产品应运而生。2、民国上海西服业的企业根据资产规模的大小被分成甲乙丙丁数等,不同等级的企业除了注册资产规模的差异以外,在人员配备规模和经营的产品项类别方面没有发现明显差异。3、除了注册资产规模的差异外,当时的西服企业在地理位置的分布和店铺规模上都有所差异。店铺规模大等级高的店多开设在繁华的大马路上,规模小等级低的店则多开设在大马路的支路和较不繁华的区域。4、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应对国外呢绒面料一律禁止进口,而国内面料又供不应求的状况,西服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出现了由西服商业同业公会集体向相关原材料行业协会订购的形式。5、为了维护市场稳定,西服业出现了对西服产品的来料制作费用进行统一定价的现象。定价根据做工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数级,企业根据自身状况认定其中的2-3种做工的等级。6、企业的等级制度与做工的等级制度是不同的概念,并且二者之间没有规定必须成正比关系。7、企业为了占得更大的市场,而推出特色产品。很多西式礼服、职业装适时出现,适应当时社会生活内容的变迁。8、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企业的推广宣传方式除了口碑相传之外,采用了新的媒体传播形式,如在报刊杂志上登广告、在电影荧幕上插入幻灯广告等。9、西服企业主要集聚在南京路、四川北路、湖北路、淮海路、吴淞路这五个街区。其中,南京路上的店铺最为高档,多为甲级店,但是集聚程度最低;淮海路上店铺则由乙等店和旧西服店组成,档次较高,聚集程度最高;四川路上的店铺档次较低,多为丙级店和丁级店,集中度与南京路不相上下,并呈现出从南至北档次逐渐降低的特征;湖北路上的店铺档次最低,多为丁级店,但是聚集度较高;吴淞路以旧西服店为主,集中度较高,仅次于淮海路。10、当时西服业行业管理的机构为同业公会,西服商业同业公会对于企业的管理和促进作用非常之大。其最大的特色是根据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而制定的等级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使西服企业的利益受到基本保障。

王益正[8](2012)在《略论红帮裁缝的工艺技术》文中指出文章以红帮百年历史发展为线索,对红帮工艺的形成、发展作了探讨,将其分为3个时期:一是模仿制作西服时期;二是西式裁法的借鉴引进时期;三是中西裁法的融合创新时期。

刘静静[9](2011)在《中山装的变迁、特征及创新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山装,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并倡导的中式礼服,这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大创举,更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服饰改革。它代表着20世纪中国告别封建服饰转向现代服饰的起点,几十年来占有特殊位置,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穿着。从被设计出来到上世纪70年代,中山装一直流行不衰,但改革开放之后,它的地位逐渐被西服所取代。如同万物生长的周期一样,中山装经过了他的辉煌时期而走向衰落,而现在似又有复兴之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中山装这一民族服饰的创新设计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上来看,中山装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经典样式,蕴含着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从经济上来看,对中山装造型的创新性研究有利于这一民族特色服饰的开发,从而开发本民族的服饰品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振兴民族服饰文化、振兴民族工业、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构中山装的精神内涵,弘扬民族的优秀服饰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重要举措。本课题对中山装的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进行交叉研究,对中山装这一民族服饰的过去、现今与未来进行探讨。使民族服饰与现代时装设计的新的理念和元素相结合,让这一传统民族服饰彰显出现代服装设计的独特魅力,创造出即富有中国气派和民族内涵又添加国际时尚元素的新的服装风格。在西装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现状之下,促使中山装民族服饰品牌的形成,从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简瑞[10](2010)在《民国时期沪、宁、汉服装产业发展之分析与比较》文中研究表明题名:民国时期沪、宁、汉服装产业发展之分析与比较硕士研究生:简瑞导师:张竞琼专业:设计艺术学(服装)本文以民国时期沪、宁、汉三市的服装产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服装史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比较分析了三市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按照服装产业组织理论相关思路,同时结合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从服装产业组织理论的微观价格理论方面着手,其中市场结构方面主要分析服装业卖方的市场集中度;市场行为方面研究服装企业的营销方式、工厂投资等。首先,从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了当时服装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发现三市服装业发展各有其特色。接着,对三市服装产业的生产布局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三市服装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独资居多,合伙次之,公司制采用者较少;同时这些企业聚集某区域,产生了规模聚集效应,促进了服装产业的竞争和发展,根据贝恩的产业结构划分法,通过计算三市服装产业的集中度数发现三市这一时期的服装产业属于竞争型产业,企业数目众多,竞争激烈;最后,对民国时期三市服装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包括对营销方式的分析,对投资方面的分析。三市通过营销方式的转变、投资的配合推动了服装业的发展。经研究发现,民国时期三市服装产业发展在历史条件的推动下,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开始采用“公司制”的组织形式,运用规模聚集效应推动服装业的竞争和发展,配以合适的投资使民国时期的服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这三地民国时期服装产业的研究运用对比分析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运用产业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地服装产业研究的空白,对于当今的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红帮服装史》出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帮服装史》出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近代西装业的规模及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近代西装的引入与流行
    2.1 西装的引入
        2.1.1 第一阶段——被动引入
        2.1.2 第二阶段——主动变革
    2.2 西装流行引发的社会反应
        2.2.1 从近代报刊看民众对西装的态度
        2.2.2 社会上大众的“易服”行为
        2.2.3 对这种“言行不一”现象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西装业的发展规模
    3.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装业规模
        3.1.1 红帮裁缝学艺阶段
        3.1.2 此阶段的中国西装店
    3.2 民国初期的西装业规模
        3.2.1 华北地区
        3.2.2 东北地区
        3.2.3 华东地区
        3.2.4 华中地区
        3.2.5 华南地区
        3.2.6 西南地区
    3.3 民国中后期的西装业规模
        3.3.1 华北地区
        3.3.2 东北地区
        3.3.3 华东地区
        3.3.4 华中地区
        3.3.5 华南地区
        3.3.6 西南地区
        3.3.7 西北地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点城市的西装业规模
    4.1 上海西装业
        4.1.1 定制西装业与现成西装业
        4.1.2 “海派”西装代表——“培罗蒙”
        4.1.3 近代上海西装业各阶段的规模
        4.1.4 近代上海西装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4.1.5 近代上海西装业发展原因分析
    4.2 天津西装业
        4.2.1 近代天津城市发展
        4.2.2 近代天津西装业的起步阶段
        4.2.3 近代天津西装业的发展阶段
        4.2.4 近代天津西装业的繁荣阶段
        4.2.5 近代天津西装业的规模增长总趋势
    4.3 其他重要城市
        4.3.1 广州西装业
        4.3.2 南京西装业
        4.3.3 哈尔滨西装业
        4.3.4 武汉西装业
    4.4 重点城市间的西装业发展规模对比
        4.4.1 西装业发展时间对比
        4.4.2 西装业规模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西装业的分布规律探究
    5.1 全国范围内的西装业分布格局
        5.1.1 呈现以院辖市的西装业为区域发展中心的格局
        5.1.2 呈现出区域发展差异及城乡发展差异
    5.2 城市内的西装业分布规律——以上海为例
        5.2.1 上海西装业分布总格局
        5.2.2 上海西装业分布特点
        5.2.3 上海西装业主要集聚区域分析
        5.2.4 上海西装业格局形成原因分析
    5.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等成果
附录 B:上海市西服商业同业公会会员登记表
附录 C:天津市制售西服业公会会员调查表

(2)红帮裁缝的大工匠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红帮裁缝是国家级工匠群体
    1.1 他们是为中国服装创立新纪元的功勋群体
    1.2 他们以中山装为新中国树立了光辉的服装形象
    1.3 他们衣被天下, 享誉世界
    1.4 他们坚持术与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红帮裁缝的大工匠意识举要
    2.1 惟新惟大意识
    2.2 积微成着意识
    2.3 坚守意识
    2.4 极致意识
3 呼吁:为红帮工匠立传

(3)为大众创业者写评传——读增订本《红帮裁缝评传》(论文提纲范文)

一、这本书增订本的出版发行, 正赶上中央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结构促改革, 因之, 这本书就成为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好书。
二、“为有成就的草根创业群体写评传, 在我国史学研究中是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着名学者吴光教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如是说。
三、服装科技、文化研究与独特工艺, 是红帮成为着名服装流派、生命力日久弥坚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 《评传》亦作了评述。

(4)男装定制业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二、服装定制相关概念与现状
    (一) 服装定制的起源
    (二) 服装定制的特征
        1、服装产品的唯一性
        2、服装产品的个性化
        3、尊贵的服务
    (三) 定制服装市场的细分
三、国内男装定制行业的调查与研究
    (一) 调查问卷的理论基础
        1、消费心理
        2、消费行为
        3、市场细分概述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 数据处理与分析
    (四) 消费者的态度和消费观念
        1、消费者对定制类服装的态度
        2、消费者对定制类服装的消费理念
    (五) 男装定制品牌存在的问题
        1、服务意识不够
        2、价格定位不准
        3、缺乏设计感与个性化
四、男装定制品牌改进的方向
    (一) 对服务观念更加重视
    (二) 根据顾客的期望定价
    (三) 销售渠道以方便顾客为准
    (四) 用服务提升与顾客的沟通
    (五) 服装产品要加强研发投入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民国男性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缘起与意义
        1.研究动机
        2.研究意义
    二.学术基础综述
        1.民国男性服饰研究的相关文献及其成果
        2.民国男性服饰研究的现有范式及其局限
    三.框架与方法
        1.内容框架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男性服饰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旧时代的落幕:传统中式男装的传承与衰萎
        一.泯其神而存其形
        二.古典之美的没落
    第二节 从移栽到繁茂:近代男装的西化变革
        一.男装西化的变革历程
        二.男装西化的变革动因
第二章 民国男性服饰的物象意蕴
    第一节 民国男性服饰的物象特征
        一.款型单纯、范式稳定
        二.强化功能性
        三.社会属性鲜明
        四.意识形态分明
        五.军装基因
    第二节 民国男女服饰的意蕴差异
        一.趋同与趋异
        二.趋势与趋时
        三.规则性与游戏性
第三章 民国男性服饰的深层文化
    第一节 男性审美意象的转向
        一.从文质彬彬到气力之美
        二.从“封建权贵”到“精英绅士”
    第二节 社会表演的“行头”
        一. 符号化的面具
        二.标示与伪装
    第三节 男性身体的解释与规训
        一.消失的自然身体
        二.规训手段的变更
第四章 民国男性服饰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民国男性服饰变革中的内在规律
        一.“上下合力”的变革途径
        二.强势文化决定男性服饰的主流
        三.理性中庸的务实精神
    第二节 文化激进主义的遗伤
        一.男性民族形象的空缺
        二.服饰“风雅”的遗失
结论:对男性服饰未来的展望与思考
    一.古今融会、中西并举——树立当代男性服饰的原创思维
    二.复兴文化、传承创新——重建中国男性的国家形象
    三.休闲个性、丰富多元——关注男性身体的解放
附录一:民国男性服饰代表款式及其特征简述
附录二:近代男装西化大事年表
附录三:插图来源说明表
附录四:民国中式男装纹样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主要成果
致谢

(6)张尚义裁缝家族新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纠谬
    1.1 从张尚义的生平看
    1.2 从横滨开发史看
    1.3 从张尚义子侄的史料看
    1.4 其他方面
2 补遗
    2.1 张方广及其子 (9)
    2.2 张有松及其子孙
3 张氏与中山装的创制献疑

(7)民国时期上海西服业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资料来源
2 民国时期上海西服业及其消费者的概况
    2.1 上海西服业的形成与发展
    2.2 民国时期上海的西服消费者
3 民国时期上海西服业的企业特征
    3.1 企业的规模
    3.2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3.3 代表性企业
4 民国时期上海西服业的市场行为特征
    4.1 价格特征
    4.2 产品特征
    4.3 推广特征
    4.4 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4.5 服务特征
5 民国时期上海西服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1 南京路
    5.2 淮海路
    5.3 四川路
    5.4 湖北路
    5.5 吴淞路
    5.6 集聚度分析
6 民国时期上海西服业的行业管理特征
    6.1 同业公会的发展概况
    6.2 同业公会的组织构架的特色
    6.3 同业公会的特色等级制度
    6.4 同业公会的作用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片引索
附录二:上海市西服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
附录三:上海市旧西服商业同业公会名单
附录四:上海特别市西服业同业公会重订价目表
附录五: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略论红帮裁缝的工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红帮工艺技术的形成
2 红帮工艺技术的特点
    2.1 四功:刀功、手功、车功、烫功
    2.2 九势:胁势、胖势、窝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戤势
    2.3 十六字标准: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
    2.4 传统工艺流程
3 红帮工艺技术的传承与突破
    3.1 模仿制作西服时期
    3.2 西式裁法的借鉴引进时期
    3.3 中西裁法的融合创新时期

(9)中山装的变迁、特征及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论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题研究的创新点
    1.4 论题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 中山装的发展变迁
    2.1 中山装诞生的时代背景
    2.2 民国时期的中山装
        2.2.1 日本同义昌说
        2.2.2 越南黄隆生说
        2.2.3 上海红帮说
    2.3 新中国时期的中山装
        2.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山装
        2.3.2 文革时期的中山装
        2.3.3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山装
3 中山装的特征分析
    3.1 中山装的物质特征分析
        3.1.1 结构特征
        3.1.2 材料特征
        3.1.3 加工特征
    3.2 中山装的精神特征分析
        3.2.1 中山装的内在特征
        3.2.2 中山装的文化象征
        3.2.3 中山装的身份象征
        3.2.4 中山装的审美特征
4 中山装的创新设计与民族品牌的复兴
    4.1 关于中山装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4.2 创新设计的新思路
        4.2.1 现代男性的生活方式特征分析
        4.2.2 现代男性消费特征的分析
        4.2.3 中山装的市场现状分析
    4.3 中山装制作成功案例分析
        4.3.1 华人礼服
        4.3.2 中华立领
    4.4 中山装民族品牌的复兴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民国时期沪、宁、汉服装产业发展之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现状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选定依据
    1.4 课题研究出发点
        1.4.1 产业的定义
        1.4.2 服装产业组织理论
    1.5 课题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三市服装产业发展的大背景
    2.1 沪、宁、汉三市服装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2.1.1 政治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文化环境
    2.2 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的服装变革
        2.2.1 设计观上的变革
        2.2.2 服装造型款式上的改变
        2.2.3 面料上的多样化
        2.2.4 服装搭配上的中西结合
    2.3 民国时期服装消费者分析
        2.3.1 消费观念的改变
        2.3.2 消费水平的改变
        2.3.3 消费群体的多样化
    2.4 三市服装发展总体特色
        2.4.1 上海——时尚特色
        2.4.2 南京——政治特色
        2.4.3 武汉——西服业和军服业并行特色
第三章 三市服装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3.1 民国时期服装企业发展形式
        3.1.1 企业组织形式的沿革
        3.1.2 种类及特点
    3.2 民国沪、宁、汉服装企业形式比较分析
        3.2.1 上海服装业企业形式概况
        3.2.2 南京服装业企业形式概况
        3.2.3 汉口服装业企业形式概况
    3.3 服装企业发展规模和聚集效应
        3.3.1 沪、宁、汉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3.3.2 沪、宁、汉服装产业集中度研究
第四章 三市服装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4.1 服装产业营销方式分析
        4.1.1 直接渠道营销
        4.1.2 间接渠道营销
        4.1.3 营销方式转变的原因
    4.2 服装产业经营投资因素分析
        4.2.1 服装产业经营影响因素概述
        4.2.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4.2.3 上海、汉口服装产业的一元线性分析
        4.2.4 服装产业经营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红帮服装史》出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近代西装业的规模及分布研究[D]. 丁乾琨. 江南大学, 2020(01)
  • [2]红帮裁缝的大工匠意识[J]. 季学源.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3]为大众创业者写评传——读增订本《红帮裁缝评传》[J]. 穆艺,李本侹.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4]男装定制业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D]. 吴越.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2)
  • [5]民国男性服饰文化研究[D]. 张羽. 上海戏剧学院, 2014(02)
  • [6]张尚义裁缝家族新考[J]. 季学源.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7]民国时期上海西服业的特征研究[D]. 马晨曲. 东华大学, 2013(07)
  • [8]略论红帮裁缝的工艺技术[J]. 王益正.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9]中山装的变迁、特征及创新性研究[D]. 刘静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10]民国时期沪、宁、汉服装产业发展之分析与比较[D]. 简瑞. 江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红帮服装史》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