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政策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段伟宇,翟新宇,靳子璇[1](2021)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下银行信贷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2009—2019年我国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下银行信贷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基于企业所有权视角的异质性表现。研究表明:(1)银行总体信贷对企业创新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但短期信贷会抑制企业创新,而长期信贷则有利于企业创新,并且这些作用效果在国有企业都更为明显;(2)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显着削弱了银行总体信贷对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负向调节了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且非国有企业对这些调节效应更为敏感。本文拓展了银行信贷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边界,也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微观经济效应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李耀蓉[2](2021)在《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
詹雯[3](2021)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文中研究指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是其必然要面对的系统性风险,本文的理论推导证实了经济政策在调整时机、调整内容和调整方向上的不确定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行为决策产生长远影响。为深化和细化研究内容,本文聚焦于对外部环境变化较敏感且支撑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探究2010年至2019年期间宏观层面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其长短期经营行为的影响和最终在经营绩效上的反映程度,发现经济政策的不确定在牵动着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营行为,体现出对其短期经营绩效的显着负向影响和长期的显着积极影响。同时,由于我国经济调控政策内涵广泛,本文尝试拆解出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验证了作为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货币政策,其不确定程度也如总体经济政策的不确定一样,对我国制造业企业长短期的经营绩效存在类似的影响效果。更进一步,本文引入了企业产权性质和技术创新能力,分别探究这两个特征变量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我国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调节效果。实证结果令人深思:企业产权性质在短期内有着比较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即相比于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国有制造业企业接受到的更多政府保护,是有助于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对其短期经营绩效产生的负向冲击的;但是企业产权性质长期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效果则恰恰相反,技术创新能力虽然不能在短期内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明显地加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的积极效果,使得那些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制造业企业在经济政策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实现强者愈强。这很好地印证了依靠政府保护不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长久之策,唯有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来提升内部控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是制造业企业立足的根本。政府政策颁布和调整的出发点也不应该是帮助制造业企业走捷径,而是出于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鼓励制造业企业自主地培养竞争优势,引导制造业企业的健康运营。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制造业企业经营、市场机制构建和政府政策制定带来深刻的灵感。
张菀庭[4](2021)在《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与目标体系拓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利率走廊机制的构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逐渐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价格型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资产价格变化,影响家庭或企业的财务成本和收入预期,进而改变经济行为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价格型货币政策以间接调控为主,政策传导机制链条较长,外部影响因素也较多,调控效果有时不尽如意。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目前面临的国内外问题,运用封闭经济体和开放经济体框架下的数理模型,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多种传导机制,得出我国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并非遵循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具有在不同规则间切换的特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根据外部经济情况发生改变,那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是否也有可能随经济发展而调整?目前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研究多数都遵循1994年提出的经典泰勒规则,将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作为政策调控目标。但泰勒规则没有清晰的定义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在政策操作中的对应指标。后续文献应用泰勒规则时,大多从统计学意义构建指标,而忽略了其经济学内涵。有鉴于此,本文在深入理解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将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经济含义向“解决不平衡发展、加强自主创新”两项长期经济规划靠拢,重新构建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并刻画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路径,为拓展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提供理论支持。论文具体结构安排如下:本文的第1章对货币政策的发展和演变脉络进行梳理,阐释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原因,明确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的第2章从全局视角对价格型货币政策进行了概览式分析,通过拓展泰勒规则的数理模型推导,得出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两项经典最终目标,产出和通胀。随后,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分析不同经济波动阶段内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在产出和通胀目标间的权衡与侧重。结果发现,在经济高波动阶段,我国中央银行更侧重对产出缺口的调控,而在经济低波动阶段,则更偏向对通货膨胀的控制。由此可见,我国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并非遵循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具有在不同规则间切换的特征。那么,这种规则切换背后的政策逻辑是什么?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通过第3章房地产价格波动、第4章资本账户开放以及第5章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三种情境下,分别研究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观察异同,以印证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具有在不同规则间切换的特征。第3章研究“房地产价格波动与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本章运用DSGE理论模型刻画“价格型货币政策→房地产价格→产出和消费”的传导机制,通过对比DSGE数值模拟结果和VAR实证脉冲图,提出房地产价格会通过“消费品渠道”而非“抵押品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Bernanke的金融加速器模型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契合度并不算高。与美国的次级贷款情况不同,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一直执行较为严格的宏观审慎政策,因此房地产价格上涨不是通过信贷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相反的,由于家庭没有适宜的理财投资渠道,而把房地产当作投资和储蓄的惯常模式,价格型货币政策增加的流动性会进入房地产市场,催生房地产泡沫,降低资本在实体经济中的流转,使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失灵。第4章研究“资本账户开放度、汇率制度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本章在开放经济体框架下,首先通过蒙代尔—弗莱明经典模型,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度、汇率制度与价格型货币政策三者间的理论关系,随后运用包含交互项和虚拟变量的回归方程对理论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开放经济体框架下,价格型货币政策变动会引起国际资本流动,进而造成产出和通胀的变动。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与资本账户开放度关联紧密,但与汇率制度关系不大。因此,我国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应循序渐进,资本账户过快开放可能会影响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造成经济体不必要的震荡波动。第5章研究“美国货币政策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关联机制”。在开放经济体框架下引入国际货币政策冲击,运用SVAR模型研究美国常规货币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对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美国常规货币政策会引起我国利率政策的联动变化,影响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我国利率政策的独立性,还会影响我国的经济产出。一方面利率政策不能自由调整,另一方面经济波动加剧,两者叠加,将使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失效。因此,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应更加重视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的溢出效应,努力提高政策响应的独立性,进而缓解政策冲击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从第3、4和5章的研究可以看出,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错综复杂。这能够解释,第2章中,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在不同规则间切换的特征。面对不同领域的经济问题,政策与经济变量间的关联机制和传导链条均有所不同,因此政策调控的偏好系数也会随之改变。第6章和第7章聚焦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中,通胀目标的指标重构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路径刻画。通过价格型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拓展,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政策调控提供助力。第6章提出用“福利损失视角下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标”替代传统通胀目标,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盯住目标。本章在包含八部门异质性特征的价格扭曲模型中引入价格粘性和劳动收入份额,用以刻画不同部门物价波动的福利损失,并据此估计各部门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中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其他用品和服务”、“食品”以及“居住”部门存在较强的劳动扭曲,“交通和通信”以及“教育文化和娱乐类部门”存在较强的价格扭曲,在核心通货膨胀中的权重比例高于它们在CPI中的支出份额。核心通胀指标构建的意义在于,不以单一的物价稳定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最终目标,而是以减少物价波动对居民生活实际影响为标准制定通胀调控目标。盯住这一指标,能使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中涵盖各部门的物价扭曲信息,使政策调控能够真实的改善消费、投资、就业等领域的实际经济问题。第7章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作为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实现路径。本章通过DSGE理论模型刻画“价格型货币政策→金融摩擦→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这一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路径,并通过数值模拟与SVAR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比,验证了金融摩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研究与通货膨胀不同,由于潜在产出不存在固定值,其与经济要素间的关联也会随时间而变化,经济增长不应该是结果指标,而应是过程指标。也就是说,从经济学意义上,经济增长目标不应仅关注稳定产出,也应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依赖于创新效率的提升,而创新效率的高低又取决于金融摩擦。金融摩擦越大,企业R&D投资就越少,进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经济增长放缓。因此,若想提高经济增速,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应聚焦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梁文怡[5](2021)在《产融结合、货币政策与企业投资效率》文中指出
王玲[6](2021)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传导路径研究 ——基于技术来源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
王玲,孙自愿,梁晨[7](2021)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的传导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2012-2017年沪深两市793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建立GARCH(1,1)模型估计得到的条件方差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进行测度,旨在论证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协同创新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传导影响路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协同创新是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其中政府、高校和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存在负向影响,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够提升创新绩效。
姜龙[8](2020)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调控取向变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4年人民银行恢复中央央行职能以来,中国的货币调控在“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数量工具”与“价格工具”、“单一目标”与“多重目标”之间交替切换和协同配合,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日渐成熟。经济新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果出现一定弱化,货币政策有效性面临严峻考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由速度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设计、传导机制等如何在“稳增长”和“稳物价”等基础上保证经济增长质量,不仅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各界正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通过VAR拓展和混频动态因子等模型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调控取向变动研究问题。根据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体系搭设,文章的主要章节包括以下内容:理论基础部分:包括论文第1章和第2章。论文第1章主要介绍论文研究主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学术发展史、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等基础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进行重点介绍,重点理解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找出论文选题的研究切入点,总结梳理本文的边际贡献。论文第2章在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等内容介绍的基础上,本章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经济增长质量等基础理论进行重点阐述和说明,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效应、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货币政策动态有效性等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实证分析部分:论文第3章、论文第4章、论文第5章和论文第6章。论文第3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分析”。本章运用SV-TVP-FAVAR模型,基于冲击极值、短期效应等指标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效应进行脉冲分析,并通过将预期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初步讨论预期管理可能存在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反向调控效应。论文第4章为“货币政策量价工具有效性对比——基于调控取向定性描述的分析”。本章首先基于具有混频数据处理能力的MF-VAR模型对货币政策变量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混频检验,进一步运用时变动态SV-TVP-FAVAR模型考察不同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从而论证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变化会对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产生影响,进而引出关于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关系的计量检验。论文第5章为“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定量测度与宏观经济效应分析”。本章首先基于长短期松紧指标测算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变动指数,并对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宏观经济效应异质性分析,主要包括对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城乡消费、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企业家信心之间的关系论证。论文第6章为“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章首先基于混频动态因子模型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时变SV-TVP-FAVAR模型分析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经济增长质量调控效果。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论文第7章主要是对前文理论基础、实证分析、计量检验等章节进行全面总结,并在研究结论和针对性解决对策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进一步在指出本文研究不足和学术研究薄弱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后续学术研究展望。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经济政策手段,工具选择理应服务于宏观经济调控。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期间,货币政策操作取得了较为显着的宏观经济调控成效。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由速度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货币政策框架设计、传导机制等如何在“稳增长”基础上保证经济增长质量,不仅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货币政策能通过特定传导机制调控政策当局的预设目标,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显着,一直都是货币政策当局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新形势下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效应、新冠肺炎疫情下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变动、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经济增长质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贺新宇[9](2020)在《法律不完备下的投资者保护研究 ——中国投资型众筹市场的经验与教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发展需要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以治理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投资者交易意愿。法与金融理论指出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否具备更加完备的法律制度是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通过不断进行立法和法律修订等方式适应金融发展需求,是否存在准确界定损害行为的法律规则以及高效的司法体系是发达国家与转轨经济体的主要区别之一。但是任何法律体系都会存在规则缺失、适用边界不清等问题,执法也会受证据搜集难度、专业能力、司法独立性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金融发展的动态特征、执法证据的可证实性标准等特征也决定了法律是内在不完备的,仅仅依靠法律制度难以实现有效治理金融契约、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标。法律的内在不完备性为私人治理、金融监管等法律之外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提供了作用空间。但同时法律等正式制度与提供私人治理、市场监管职能的各种组织之间存在着互动和反馈作用。既有法律制度提供了最基本的投资者保护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各种投资者保护制度相互配合和发挥作用。因此,从法律制度的完备性角度研究各种投资者保护制度的绩效,不仅可以探讨法律不完备下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投资者保护制度,而且能够分析法律制度与私人治理、金融监管之间的作用机制,探索如何形成一套协同推进、相对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投资型众筹可分为股权型众筹和借贷型众筹两类,并在中国经历了从快速发展、到乱象不断、再到清理萎缩的过程。观察其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在法律不完备状态下从发展到失败的历程,然而在其中私人治理、金融监管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以中国投资型众筹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以法律不完备理论为基础理论,分析在法律不完备的制度环境中,法律制度、私人治理、金融监管相互交织下的投资者保护绩效,展现法律完备程度对私人治理和金融监管绩效的制约,最终以中国投资型众筹为经验对法律不完备理论进行验证与推进。基本发现是:在法律非常不完备的制度环境中,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中国投资型众筹的平台治理、地方金融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的投资者保护绩效受到了法律不完备的严重制约,投资者保护制度供给不足最终导致中国投资型众筹由迅速发展转向迅速衰落。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法律制度与私人治理、金融监管之间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在法律不完备的制度环境中,私人治理中的第三方治理是在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博弈对象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时的规则型治理机制,通过一定程度的层级制,借助管理控制手段提高契约执行的协调适应能力,但其需要在更具强制性的法律庇护下运作,法律是私人谈判的底线和威胁点,并且需要法律和监管规制第三方组织的机会主义行为。金融监管者可以在法律不完备和市场失灵时,通过行使剩余立法权和主动执法权维护市场秩序,但其监管权空间以及监管权配置的授权、独立性、监管资源等需要以更为完备的法律为保障。长期来看,法律的完备程度是制约各类投资者保护制度绩效的关键,需要以提高法律完备度为核心,协同推进法律、私人治理、金融监管,才能共同形成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第二,法律不完备下的投资者法律保护绩效。法律规则缺失、边界模糊、损害行为证实成本高等法律不完备因素削弱了法律的契约治理功能,投资者无法对判决结果形成稳定预期,法官也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则而过度执法或执法不足,法律难以有效威慑损害行为。在投资型众筹领域是否具备完备的法律制度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主要区别,英美等国家通过将投资型众筹纳入《证券法》等既有金融法律的方式提高了法律对金融发展的适应能力和法律完备程度,但中国未进行相关立法和法律修订,众筹融资仅受《合同法》等基本法律规范约束。这些法律无法准确界定众筹融资者和平台的信息披露责任,由此导致不同的法官采取了不同的判决标准,反而出现了不利于投资者的局面。以中国股权型众筹虚假披露纠纷判决书为数据基础,研究了法律不完备对法院执法的影响,发现法律不完备导致投资者难以证实特定损害行为、难以确定侵权对象,而且判决整体上不利于投资者。第三,法律不完备下的私人治理绩效。在既定法律制度约束下,市场主体会在交易成本最小化动机下选择相应的治理结构。第三方治理是重要的规则型治理机制,第三方组织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定交易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但其效果受制于法律完备程度。在投资型众筹中,平台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第三方治理结构,是以平台企业为主体降低平台市场中用户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过程。中国投资型众筹领域的法律不完备前提决定了众筹平台需要承担更多的促进契约执行的职能,这比投资者自力保护更有效率。以中国借贷型众筹中的借款人违约民事诉讼为对象,实证研究发现平台救济比投资者自力救济更具时间和金额效率优势,这说明平台治理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平台治理仍需要在更为完备的法律庇护下运作,平台也需要受到法律和监管的外部规制。在法律非常不完备时,平台治理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甚至会陷入平台治理失灵状态。以中国借贷型众筹平台的逾期率数据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上述判断,研究表明在市场风险加剧、契约执行不确定性增加时,平台的逾期率会显着上升,严重影响了平台市场中的交易秩序。这说明平台治理难以脱离完备的法律制度单独发挥作用。第四,法律不完备下的金融监管绩效。在损害行为的标准化成本较低、损害行为造成的负外部性损失较高时,可以将剩余立法权和主动执法权分配给监管者,通过监管权的配置缩小监管者与市场之间的信息鸿沟、提高监管能力、纠正市场失灵。但随着金融发展,监管者的剩余立法和主动执法也必须以立法界定为基础,并且监管权配置效率也需要以法律为保障。中国投资型众筹处于央地双层金融监管体制中,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成为重要的监管责任主体,并通过在中央监管规则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扩展型规则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行使了剩余立法权,降低了主动执法成本。梳理中国借贷型众筹监管中地方制定的扩展型规则,发现扩展型规则能显着促进众筹交易规模,并且有利于控制市场风险,尤其是该效果在受法律不完备制约较低、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更为显着,此外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也有助于缓解法律不完备对监管能力的负面影响。但地方金融监管的权责缺乏上位法基础,权力配置过于粗放,这严重制约了地方监管能力。综上得到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在法律不完备的制度环境中,私人治理和金融监管可以在短期内起到替代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功能,但是长期来看保护效果受到法律不完备状态的严重制约。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必须以提高法律完备程度为核心,各种投资者保护制度共同发挥作用,这对于法律制度更加不完备的新兴以及转轨经济体来说尤为重要。中国的投资型众筹诞生于法律更加不完备的制度环境中,成文法体系、管制型立法格局限制了法律对金融创新的适应能力,尽管平台治理、地方金融监管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法律不完备导致投资者保护制度后续供给不足,法律不完备是制约投资型众筹发展的主要原因。要更好地发挥法治进步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在短期内,由于法律很难对金融发展做出适应性调整,为此首先要尊重和维护私人治理秩序,其次加强金融监管,在市场出现治理失灵时适时介入,最后采取司法解释、典型判例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法律完备性,降低因法律规则缺失、界定不清而造成的法律不确定性;第二,在长期内,要尽快提高法律完备程度,提高法律对金融发展的适应能力。尤其是以《证券法》为主的金融法律是规制公众筹资的重要法律,以扩大证券定义、制定豁免的方式提高法律对筹资行为的规制范围。同时,立法保障监管权在各层级、各部门间的配置,明确监管范围和法律授权基础,尤其是地方金融监管的监管范围;第三,不断改善市场环境,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强化市场主体的信誉约束、提高市场自律能力和私人治理效率,为法律改革和监管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
王立勇,王申令[10](2020)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不仅对本国宏观经济和微观主体行为存在重要影响,而且对其他国家会产生溢出效应,是一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潜在成本,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各国政策当局的密切关注。本文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相关研究的文献脉络和新进展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方法和测度指标,其次阐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主要决定因素,随后总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本国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对他国经济的溢出效应,最后指出已有文献存在的不足之处,旨在为今后相关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二、货币政策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货币政策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下银行信贷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一)银行信贷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 |
(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
三、样本说明与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
1. 被解释变量 |
2. 解释变量 |
3. 调节变量 |
4. 控制变量 |
(三)模型构建 |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基准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一)内生性问题 |
1. 纳入滞后变量 |
2. Heckman两步法 |
(二)替换变量指标 |
1. 替换企业创新的衡量指标 |
2. 替换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衡量指标 |
六、异质性分析 |
七、结论与启示 |
(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背景介绍 |
1.2 研究意义 |
1.3 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
2.2 企业经营绩效 |
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经营绩效 |
2.4 总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理论分析 |
3.2 研究假设和模型设定 |
4 数据和变量说明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企业经营绩效 |
4.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
4.2.3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
4.2.4 特征变量 |
4.2.5 控制变量 |
4.3 描述性统计 |
4.4 相关关系检验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
5.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企业长短期经营绩效的影响 |
5.1.2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制造业企业长短期经营绩效的影响 |
5.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制造业企业长短期经营绩效之间的调节因素 |
5.2.1 考虑企业产权性质 |
5.2.2 考虑技术创新能力 |
5.3 稳健性检验 |
5.3.1 内生性检验 |
5.3.2 因变量替换的检验 |
5.3.3 自变量替换的检验 |
5.3.4 考虑多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滞后项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4)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与目标体系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型 |
1.1.2 国内外冲击下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1.1.3 价格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测度 |
1.2 价格型货币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货币超发的理论争鸣 |
1.2.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型 |
1.2.3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分析 |
1.2.4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 |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结构 |
1.3.2 论文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论文主要创新 |
第2章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分段调控 |
2.1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1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梳理 |
2.1.2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规则特征分析 |
2.2 价格型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与调控规则的理论推演 |
2.2.1 约束条件 |
2.2.2 福利损失函数 |
2.2.3 最优货币政策反应方程 |
2.3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区制转移特征研究 |
2.3.1 价格型货币政策简化方程 |
2.3.2 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方法介绍 |
2.3.3 区制转移的实证结果分析 |
2.3.4 稳健性检验 |
2.4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特征分析 |
2.4.1 非稳定区制下的非对称特征分析 |
2.4.2 稳定区制下的非对称特征分析 |
2.5 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的福利损失对比 |
2.5.1 稳定与非稳定区制的福利损失对比 |
2.5.2 严格利率规则反应方程估计 |
2.5.3 分段与严格利率规则的福利损失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房地产价格波动与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 |
3.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3.1.1 传导机制的理论文献梳理 |
3.1.2 传导机制的实证文献概述 |
3.2 房地产价格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
3.3 DSGE模型的参数校准及数值模拟 |
3.3.1 参数校准 |
3.3.2 开启与关闭抵押品渠道的数值模拟 |
3.4 房地产价格与实体经济关联机制的时变特征分析 |
3.4.1 房地产价格与产出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检验 |
3.4.2 房地产价格与通胀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检验 |
3.4.3 房地产价格传导渠道的断点检验 |
3.5 房地产价格影响利率调控效果的渠道分析 |
3.5.1 房地产价格对利率调控效果影响的脉冲分析 |
3.5.2 稳健性检验 |
3.6 房地产价格、实体经济与价格型货币政策间的关联机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度、汇率制度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 |
4.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4.2 二元悖论理论模型构建 |
4.3 资本账户开放度指标构建 |
4.4 二元悖论模型的实证检验 |
4.4.1 回归方程说明 |
4.4.2 包含交互项的参数估计 |
4.4.3 引入“全球避险情绪”的参数估计 |
4.5 稳健性检验 |
4.5.1 针对“产出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
4.5.2 针对“资本帐户开放度测算方式”的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货币政策与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关联机制研究 |
5.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5.1.1 国际资本流动渠道研究 |
5.1.2 汇率渠道研究 |
5.2 蒙代尔—弗莱明理论分析框架 |
5.3 SVAR模型构建与计量处理 |
5.3.1 SVAR模型的构建 |
5.3.2 单位根检验与滞后期选取 |
5.4 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影响 |
5.4.1 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
5.4.2 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福利损失视角下的核心通胀目标构建 |
6.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6.2 八部门异质性价格扭曲理论模型的构建 |
6.2.1 个体的生产与消费 |
6.2.2 消费和价格指数 |
6.2.3 模型的一阶方程与对数线性化 |
6.2.4 社会总福利损失函数构建 |
6.3 异质性价格粘性与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 |
6.3.1 价格粘性测算 |
6.3.2 劳动的收入份额测算 |
6.4 不同异质性特征下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估计 |
6.4.1 参数校准 |
6.4.2 多种异质性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与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创新效率的经济增长目标调控机制 |
7.1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7.1.1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 |
7.1.2 金融摩擦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机制研究 |
7.1.3 金融摩擦与价格型货币政策间的关联机制研究 |
7.2 经济增长目标调控的理论模型构建 |
7.3 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和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比 |
7.3.1 DSGE模型的参数校准 |
7.3.2 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7.3.3 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的传导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一)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创新绩效 |
(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 |
1. 通过政府干预手段来促进企业进行创新已成为经合组织国家的普遍做法。 |
2. 金融机构是企业获取研发资金的重要渠道,货币政策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干预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比重。 |
3.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主要在于企业给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项目、成立技术联盟、科研实验室和基地。 |
4. 企业为研究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研究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前沿研究知识、人才,加快创新实现,协助企业满足产业共性技术需求。 |
三、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 |
1. 解释变量:货币政策不确定性MPU。 |
2. 中介变量:协同创新。 |
3. 被解释变量:创新绩效Patent。 |
(三)研究模型 |
四、实证分析 |
(一)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测度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1.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
2. 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结论与建议 |
(8)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调控取向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学术进展与文献评价 |
1.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波动的文献综述 |
1.2.2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的文献综述 |
1.2.3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综述 |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结构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
2.2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
2.3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分析 |
3.1 SV-TVP-FAVAR模型 |
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
3.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三维冲击效应分析 |
3.2.2 不同阶段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分析 |
3.2.3 区间替换与稳健性检验 |
3.3 纳入预期因素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3.3.1 MF-VAR模型 |
3.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城乡消费因果关系分析 |
3.3.3 考虑预期因素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城乡消费的冲击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货币政策量价工具有效性对比——基于调控取向定性描述的分析 |
4.1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 |
4.2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关系检验 |
4.3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定性描述与转换过程 |
4.4 不同调控取向下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4.4.1 全区间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分析 |
4.4.2 不同调控取向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效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定量测度与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5.1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定量测度与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划分 |
5.1.1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定量测度 |
5.1.2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取向划分 |
5.2 不同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下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5.2.1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城乡消费 |
5.2.2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企业家信心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货币政策调控取向与经济增长质量 |
6.1 混频动态因子模型 |
6.2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定量测度与特征描述 |
6.2.1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特征 |
6.2.2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维度和指标 |
6.2.3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情况 |
6.3 不同调控取向下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分析 |
6.3.1 总量脉冲响应分析 |
6.3.2 分阶段脉冲响应分析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法律不完备下的投资者保护研究 ——中国投资型众筹市场的经验与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基本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投资者保护与投资型众筹的相关文献述评 |
2.1 法与金融理论相关研究 |
2.1.1 法律制度与投资者保护 |
2.1.2 法与金融和经济转轨 |
2.2 法律不完备与投资者保护 |
2.2.1 金融监管与投资者保护 |
2.2.2 私人治理与投资者保护 |
2.3 投资型众筹的发展、立法与监管 |
2.3.1 投资型众筹的诞生与发展 |
2.3.2 投资型众筹对传统金融领域法律与监管的挑战 |
2.3.3 中国投资型众筹面临的困境 |
2.4 评论与展望 |
第3章 法律不完备下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与绩效:理论分析 |
3.1 法律不完备理论 |
3.1.1 法律不完备的内涵 |
3.1.2 法律不完备下的法律治理 |
3.1.3 中国投资型众筹的法律不完备特征 |
3.2 法律不完备下的第三方治理 |
3.2.1 第三方治理的规则型治理功能 |
3.2.2 法律不完备与第三方治理失灵 |
3.2.3 投资型众筹中的平台治理——特殊的第三方治理 |
3.3 法律不完备下的金融监管 |
3.3.1 监管者的剩余立法权及主动执法权 |
3.3.2 法律不完备与监管失灵 |
3.3.3 中国投资型众筹的央地双层金融监管体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法律不完备与众筹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力:以中国股权型众筹虚假披露纠纷为例 |
4.1 本章引言 |
4.2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4.2.1 制度背景 |
4.2.2 理论分析 |
4.3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
4.3.1 中国股权型众筹民事诉讼现状 |
4.3.2 变量选取 |
4.3.3 模型设计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法律不完备对投资者诉讼预期的影响 |
4.4.2 法律不完备对判决结果的影响 |
4.5 本章结论与建议 |
第5章 平台治理与众筹投资者保护:自力救济 VS 平台救济 |
5.1 本章引言 |
5.2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5.2.1 制度背景:中国借贷型众筹市场监管与投资者保护的错位 |
5.2.2 通过平台治理提高众筹投资者保护水平 |
5.3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变量选取 |
5.3.3 模型设计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救济效率差异检验 |
5.4.2 平台治理体系完善度对救济效率的影响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结论与建议 |
第6章 法律不完备与平台治理失灵:不确定性的视角 |
6.1 本章引言 |
6.2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6.2.1 制度背景 |
6.2.2 理论分析 |
6.3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变量选取 |
6.3.3 模型设计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不确定性与平台治理绩效 |
6.4.2 不确定性与平台治理绩效:分组回归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结论与建议 |
第7章 地方金融监管与扩展型规则:以中国借贷型众筹监管为例 |
7.1 本章引言 |
7.2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7.2.1 制度背景:中国借贷型众筹监管中的地方“扩展型规则” |
7.2.2 “扩展型规则”与借贷型众筹市场发展:理论假说 |
7.3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
7.3.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7.3.2 模型设计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扩展型规则”对借贷型众筹市场规模的影响 |
7.4.2 “扩展型规则”对借贷型众筹市场风险的影响 |
7.4.3 市场化水平对“扩展型规则”效果的影响 |
7.4.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结论与建议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测度研究 |
三、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决定因素研究 |
1.宏观经济波动引致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
2.央行预测偏差引致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
3.政治不稳定因素引发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
4.央行独立性会影响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
5.政策目标多元化引致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
6.央行沟通与透明度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 |
7.制度稳定性和货币规则影响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
四、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
五、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研究 |
1.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新兴经济体的溢出效应。 |
2.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在发达经济体内部的溢出效应。 |
3.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异质性溢出效应。 |
六、简评 |
四、货币政策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下银行信贷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J]. 段伟宇,翟新宇,靳子璇. 金融经济, 2021
- [2]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研究[D]. 李耀蓉. 四川大学, 2021
- [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D]. 詹雯. 浙江大学, 2021(09)
- [4]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与目标体系拓展[D]. 张菀庭. 吉林大学, 2021(01)
- [5]产融结合、货币政策与企业投资效率[D]. 梁文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6]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传导路径研究 ——基于技术来源的视角[D]. 王玲.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的传导效应[J]. 王玲,孙自愿,梁晨.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1(04)
- [8]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调控取向变动研究[D]. 姜龙. 吉林大学, 2020(03)
- [9]法律不完备下的投资者保护研究 ——中国投资型众筹市场的经验与教训[D]. 贺新宇. 山东大学, 2020(01)
- [10]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研究进展[J]. 王立勇,王申令. 经济学动态, 2020(06)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房地产金融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