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教为本,以经济谋发展

以科教为本,以经济谋发展

一、科教上打基础 经济上求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徐吉洪[1](2017)在《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是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的产物,其目的是统筹利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资源,重点支持共建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引领、辐射并带动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中央政府“将省部共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精神的指引下,“省部共建”已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政策品质:从中西部的区域性政策到覆盖全部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全国性政策,从“单一”的政策成为一项“政策群”,“省部共建”政策的重心直接指向地方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快了“省部共建”的步伐,加大了“省部共建”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继续推进“省部共建”,需要促进政策的有效运行,并不失时机地对政策进行完善与创新。论文以G大学为案例,运用文献分析与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办学基础、申报过程、运行成效及执行差距进行全面审视与考察,从而提炼和总结“省部共建”的政策内涵,提出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第二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廓清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现有研究的现状、进展及不足,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本研究的视角、方法及内容框架。在“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确立与发展”部分,主要从历史纵切面考察了“省部共建”制定的背景,研究了“省部共建”政策渐进变迁的过程;从现实横切面厘清了“省部共建”政策的主体,提炼了“省部共建”政策的特点。论文研究者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已成为一项日趋成熟的制度。第二部分,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二部分是案例研究,即以G大学为个案,紧紧围绕教育部与省级地方政府签订的“省部共建”协议书,对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的成效与执行差距进行深入研究。“G大学‘省部共建’的基础与过程”部分,主要从G大学自身组织转型的“内部因素”与G大学所处的政策环境等“外部变量”两个维度,阐述了 G大学是如何成为“省部共建”高校的。“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分析”部分,论文从G大学“省部共建”以来在“学校身份”、“办学理念”、“学术水平”等三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显着变化,印证了“这些成绩的取得,同G大学进入省部共建是紧密相关的”这一观点。“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部分,论文从政府-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建高校、共建高校内部治理等三个视角,从G大学“办学经费”、“对口支持与合作”、“机构设置”等三个方面入手对“省部共建”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实践进行了审视,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执行差距。第三部分,即第六章。“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内容作了回顾与总结,从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渐进演进、政策成效与执行差距等三个方面提炼了“省部共建”学理内涵。为完善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央政府要加强“省部共建”的顶层设计,省级政府要强化“省部共建”的主体责任,地方高校要增强“省部共建”的办学自觉。

刘小华[2](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文中指出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高下,决定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及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任何怀有希望的民族,都必须重视教育发展。作为教育顶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选取湖南省为个案研究对象,该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可视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图表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层次解读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为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作必要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社会流动的内在关联;将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行纵向比较;将湖南高等教育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凝炼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评析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总结其历史经验,展望其未来发展,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条件类似的其他省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该部分重点在于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客观评论。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首先,论文从历史根基、社会氛围、人才压力及政策保障等四个层面阐述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在此背景下,详细考察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遵循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将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分为拨乱反正(1978—1984)、探索改革(1985—1991)、深化改革(1992—1998)及“弯道超车”(1999至今)等四个历史阶段。第二章主要探讨湖南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文章以办学定位为视角,论述了湖南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抽样选取湖南18所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文本,探析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剖析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探寻湖南高校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第三章探究了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与湖湘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得出: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强的正相关性;长沙“堕落街”与“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密切关联的典型案例;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之间交互耦合,共生共存。第四章主要探究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联。论文首先介绍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接着,论文从宏观角度研究,指出:在“精英”时代,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最佳途径,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大为减弱。最后,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三个时期的毕业生就业为例,微观剖析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关联。第五章探析了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文章介绍了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从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对湖南高等教育的不公进行现状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公平之路径。第六章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从教育属性、人才培养、战略地位、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及投资方式等方面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而将其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以此为基础,凝练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第七章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问题。首先,论文从宏观层面解析了湖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辉煌业绩;接着,以吉首大学为例,从微观层面探析湖南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绩效;最后,对湖南高校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进行一番客观评价。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不能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高校办学要科学定位;高等教育要稳步发展、“本土化”发展;并探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湖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

黄群英[3](2013)在《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于对现代服务业“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抓手”的重要性以及区域性特大城市重要地位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特殊优势的理解和认识,基于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优势,立足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大背景,故选取“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研究”作为本人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题。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全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分析选题背景、讨论选题的意义以及论文的框架结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在介绍选题背景中,简要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以及区域性特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为理论研究部分。在对有关服务业理论作了简要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独具个人见解的有关现代服务业理论,包括:对服务性质的研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与原因的研究,对现代服务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的研究等。第三章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分析,主要是通过研究分析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归纳总结出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方案,如:政府主导发展战略、都市化发展战略、创新推动发展战略以及差异化发展战略等,从而为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第四章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研究,在具体分析了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和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研究提出了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方案,如:政府主导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战略、集聚发展战略、创新推动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等。第五章基于区域性特大城市目标的合肥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主要是以合肥为例,分析相对欠发达的城市在向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问题。针对合肥“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并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新目标、新任务,在全面分析了合肥与上海、南京、杭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差距以及合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在遵循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针对性地研究提出了合肥发展面向区域性特大城市现代服务业的独特战略选择,如: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全面开放发展战略、全域合肥营销战略、跨越发展战略等,并就合肥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思路、目标重点和推进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展望。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本文在选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性。在选题方面:有关某个特定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都很多,但是,把区域性特大城市作为一类对象进行一般性研究的却是第一次。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方面,本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归纳与演绎、系统分析与实证分析、现实与预测、历史与逻辑、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选择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最后再由理论回到指导实践的研究思路。在理论研究方面,受前人研究的启发,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一是从对生活性服务劳动和生产劳动直接为人类生活服务、生产性服务劳动间接为人类生活服务的事实研究中,提出了包括生产性服务劳动和生活性服务劳动在内的所有“服务劳动”都具有“生产劳动性质”的观点。并从“产业服务化和服务产业化”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了“生活服务化和生活服务产业化”的观点。二是研究提出了全新的人性理论观点。本文认为:人性是指人类与其他动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特性,包括以“命(道)”、“性”、“心”、“德”和“才(材)”等名词所代表的观念、思想和功能。“自私”、“贪婪”、“好逸恶劳”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是自然生命物质运动规律的外在表现;而人类的“理性”则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公共性”则是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人性的自然驱动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三是从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四阶段理论,即: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再到服务经济时代、最后到智能经济时代。相应地,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依次经过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之后,人类几乎全部的体力劳动和大部分脑力劳动都将会被高度智能化的机器劳动所代替,三次产业划分理论终将成为历史。四是从对国内外发展现代服务业实践的分析与研究中,总结提出了国际大都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四大战略,即:政府主导战略、都市化发展战略、创新推动发展战略以及差异化发展战略。进而在具体分析了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基础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六大战略,并以合肥为例,针对性地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发展面向区域性特大城市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和推进措施。三、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贡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我国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以其自身拥有的政治、经济、人口、城市建设等诸多优势,理应而且完全能够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方面发挥主力军和带头示范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区域经济理论和服务业经济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为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科学制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此外,对于今后进行有关区域性特大城市以外的中心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江东洲[4](2013)在《加快推进“五年跨越、十年巨变” 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中提出千帆竞发,迎潮而起。 广西钦州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面向东盟合作重要的区域合作“枢纽”和我国通向东盟距离最近的出海通道之一。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新一?

李新元[5](2013)在《——2013年2月20日在钦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我市经受住了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的严峻考验,经济发展在前年实现“撑杆跳”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在市委的坚?

吴华清[6](2012)在《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研究 ——以《宁波日报》为例》文中认为本论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对当前我国党报新闻改革的难点——时政新闻改革进行研究。以笔者供职十余年的宁波日报新闻生产为例,研究目前党报时政新闻话语所呈现的特征、生产过程,以及时政新闻话语模式的社会成因,并基于此研究党报时政新闻话语革新的现实路径。论文主要运用批判话语分析与媒介生产社会学理论,采用文本分析、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在深描的基础上加以抽象的理论阐释。第一章提出问题,厘清话语、话语分析、时政新闻等基本概念,并简要说明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回溯我国新闻史上三次重要的党报改革,以及时政新闻话语的变迁轨迹。第三至五章,运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分别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社会实践分析三个向度,通过与晚报的对比,研究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特征、生产过程,以及话语模式的社会成因。第六章跳出“二个向度”分析框架,并基于上述分析结论,从党报组织、政党、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提出党报时政新闻话语革新的现实路径——基于党报组织、政党及社会三者良性互动的协商式表达。结语指出,尽管当下党报时政新闻话语模式让人困惑,但我国新闻发展史中晚报时政新闻话语“三步走”革新历程使印证了这一体制内空间拓展路径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正是在一次次的“非常规”活动的突破中,提高了现存新闻体制容纳程度。

朱远来[7](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冯毅[8](2011)在《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16日在南华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南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攻坚克难、开拓奋进,2010年及"十一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2010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特大干旱严峻挑战,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人民政府团结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李鸿忠[9](2011)在《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务实求真 团结奋斗 共同开创湖北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文中研究指明同志们:现在正值年末岁尾,省委召开这次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主题就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最近,中央对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调整,决定由我接任清泉同志的工作,我衷心感谢党和人民的信

李文慧[10](2010)在《抓好创先争优活动 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党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既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也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又一战略性举措。地方党组织要用足、用活、用好这个活动载体,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使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科教上打基础 经济上求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教上打基础 经济上求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注
        二、基于“省部共建”政策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影响
        三、基于论文研究者的工作经历与研究旨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公共政策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研究
        四、教育政策运行研究
        五、文献述评
    第四节 核心概念
        一、教育政策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三、省部共建
        四、政策运行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确立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政府机构改革
        二、经济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三、教育背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演进
        一、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萌生与兴起(2004-2007)
        二、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发展与探索(2008-2011)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调整与深化(2012-至今)
    第三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主体
    第四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特点
        一、“省部共建”主体的多元化
        二、“省部共建”布局的区域性
        三、“省部共建”内容的全面性
        四、“省部共建”府际关系的协同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大学“省部共建”的基础与过程
    第一节 G大学“省部共建”的办学基础
        一、G大学经历的四次组织转型
        二、G大学组织转型发生的变化
    第二节 G大学“省部共建”的政策环境
        一、国家的宏观政策:科教兴国与高等教育强国
        二、浙江的区域政策:科教兴省与高等教育强省
    第三节 G大学“省部共建”战略的确立
        一、“四校合并”:G大学“省部共建”的外生变量
        二、“抓质量,建名校”:G大学“省部共建”的内生变量
    第四节 G大学“省部共建”确立的过程
        一、G大学-浙江省政府的良性互动:G大学“省部共建”的前提
        二、教育部-浙江省的互动协商:G大学“省部共建”的关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分析
    第一节 “省部共建”提升了G大学的“身份”
        一、大学身份:内涵与意义
        二、“省部共建”:进一步巩固了G大学省属高校“排头兵”的地位
        三、“省部共建”:G大学由“地方军”走向“国家队”
    第二节 “省部共建”更新了G大学的办学理念
        一、“省部共建”进一步明确了G大学的办学定位
        二、“省部共建”实现了G大学发展主线的转移
        三、“省部共建”使G大学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 “省部共建”提高了G大学的学术水平
        一、“省部共建”丰富了G大学的学术资源
        二、“省部共建”提升了G大学的学术序位
        三、“省部共建”促进了G大学核心指标的跨越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
    第一节 G大学“省部共建”办学经费政策的执行差距
        一、中央政府模棱两可的“省部共建”经费支持政策
        二、浙江省政府模棱两可的“省部共建”经费支持政策
    第二节 G大学“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的执行差距
        一、“完整”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形式
        二、“权宜”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内容
        三、“打折”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过程
    第三节 G大学“省部共建”机构设置的执行差距
        一、“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设置:非独立性与附属性
        二、“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职能:象征性与符号性
        三、“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人员:非专业性与兼职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
    第一节 “省部共建”: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探索
        一、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渐进演进:均衡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安排
        二、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结果的差距与行动的偏离
    第二节 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
        一、中央政府:加强“省部共建”的顶层设计
        二、省级政府:强化“省部共建”的主体责任
        三、地方高校:增强“省部共建”的办学自觉
参考文献
附录A: 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G大学协议书
附录B: 受访对象一览表
附录C: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运行访谈提纲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有志有力有物相之——一位山里放牛娃的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2)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
        一、根基:改革开放前湖南高教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生态的确立
        三、压力:改革开放初湖南人才缺乏的严峻事实
        四、保障:制定多方位推进高教发展的法律法规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湖南高教的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4)
        二、湖南高教的探索改革时期(1985—1991)
        三、湖南高教的深化改革时期(1992—1998)
        四、湖南高教的“弯道超车”时期(1999—至今)
第二章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探究——兼论特色人才之培养
    第一节 办学定位:湖南高校发展之“瓶颈”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丛生
        二、办学定位: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瓶颈”
    第二节 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
        一、办学定位:一种历史的动态系统
        二、典型案例: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三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的问题表征——基于18所本科院校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
        一、发展规模上“求大、求全”
        二、发展目标上“求高、求综”
        三、学科发展上“大干、快上”
        四、专业设置上“模仿、趋同”
    第四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路径选择
        一、基本要求:精准适中
        二、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可行路径
第三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互动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互动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联
        二、湖南高校资源地理分布的描述
        三、经济视域下湖南高校存在问题及其归因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径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的交互耦合
        一、湖湘文化及其内涵
        二、湖湘文化与湖南高等教育的交互耦合
第四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探究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宏观解析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二、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微观探析——以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师专)为例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依据
        二、三个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涵义
        一、公平的涵义
        二、高等教育公平的意蕴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考察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之表征
        二、湖南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公
        三、湖南高等教育的过程不公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路径之构建
        一、国家政策层面
        二、民众自身层面
第六章 湖南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后湖南高教发展之比较
        一、教育属性:从“政治属性”转为“多重属性”
        二、人才培养:从“专才”转向“通才”
        三、战略地位:从“从属地位”转为“战略地位”
        四、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转向“自主办学”
        五、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转向“内涵式”
        六、投资方式:从“统收统支”转向“成本分担”
    第二节 湘鄂赣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一、湘鄂赣三地比较之缘由
        二、湘鄂赣高等教育若干指标之比较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特征
        一、起步晚,发展快,高校数量多,教育总量大
        二、民办高校创办最早,发展迅速,影响全国
        三、湖南女性高等教育颇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四、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良性互动
        五、湖南高等教育与湖南经济发展稳步协调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绩效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宏观成效之表征
        一、形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科体系
        二、高校地理布局日趋合理,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三、高等教育各项改革齐头并进,有序推进
        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显着擢升
        五、高校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绩效的微观解析——以吉首大学为例
        一、选择吉首大学的理由阐释
        二、吉首大学办学绩效之描述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成效评价
        一、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整体评估
        二、湖南高等教育取得辉煌业绩之缘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与选题
        1.1.1 选题背景
        1.1.1.1 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1.1.1.2 我国经济整体上已经进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历史发展阶段
        1.1.1.3 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拥有率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条件
        1.1.1.4 本人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
        1.1.2 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2.1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及其特征
        1.1.2.2 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概念
        1.1.2.3 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3 论文选题
    1.2 论文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1 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论文选题的实践意义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框架结构
        1.3.2 论文的基本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服务业相关理论研究
    2.1 现代服务业理论的简要回顾及评价
        2.1.1 有关服务业性质的理论
        2.1.2 有关服务业发展特征的理论
        2.1.3 有关服务业发展原因的理论
        2.1.4 有关服务业发展作用的理论
    2.2 服务的生产劳动性质
        2.2.1 服务劳动的本质
        2.2.2 服务业与第三产业
        2.2.3 服务业的一般特征
    2.3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2.3.1 人性的自然驱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
        2.3.1.1 人性的基本内容
        2.3.1.2 人性的基本特征
        2.3.2 科技进步与劳动分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直接原因
    2.4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作用
        2.4.1 现代服务业与经济社会发展
        2.4.2 现代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变化
    2.5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2.5.1 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基础上的产业服务化与服务产业化
        2.5.2 建立在劳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业态分化与融合并存
        2.5.3 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市化融合发展
        2.5.4 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达国家及国际大都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分析
    3.1 美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分析
        3.1.1 美国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3.1.2 美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3.1.3 纽约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3.2 英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分析
        3.2.1 英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艰难转型
        3.2.2 英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3.2.3 伦敦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3.3 日本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分析
        3.3.1 日本服务业发展概况
        3.3.2 日本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3.3.3 东京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3.4 国际大都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分析
        3.4.1 政府主导战略
        3.4.2 创新推动战略
        3.4.3 都市化发展战略
        3.4.4 差异化发展战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研究
    4.1 现代服务业率先在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性
        4.1.1 经济发展的成熟性决定现代服务业率先在区域性特大城市加速发展
        4.1.2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决定现代服务业率先在区域性特大城市加速发展
        4.1.3 区域人口集聚的趋向性决定现代服务业率先在区域性特大城市加速发展
        4.1.4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超前性决定现代服务业率先在区域性特大城市加速发展
    4.2 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思路与目标重点
        4.2.1 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思路
        4.2.2 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
        4.2.3 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重点
    4.3 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4.3.1 我国区域性特大城市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依据
        4.3.1.1 产业发展规律
        4.3.1.2 发达国家及国际大都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
        4.3.1.3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发展实际
        4.3.2 政府主导战略
        4.3.2.1 采取政府主导战略的必要性
        4.3.2.2 政府主导战略的主要举措
        4.3.3 优先发展战略
        4.3.3.1 采取优先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4.3.3.2 优先发展战略的主要举措
        4.3.4 集聚发展战略
        4.3.4.1 采取集聚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4.3.4.2 集聚发展战略的主要举措
        4.3.5 创新推动战略
        4.3.5.1 采取创新推动战略的必要性
        4.3.5.2 创新推动战略的主要举措
        4.3.6 统筹发展战略
        4.3.6.1 采取统筹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4.3.6.2 统筹发展战略的主要举措
        4.3.7 改革开放战略
        4.3.7.1 坚持改革开放战略的必要性
        4.3.7.2 改革开放战略的主要举措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区域性特大城市目标的合肥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5.1 合肥市发展面向区域性特大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决策背景
        5.1.1 合肥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1.2 合肥市全国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定位
        5.1.3 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愿望
    5.2 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与沪宁杭的发展差距比较
        5.2.1 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5.2.1.1 合肥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5.2.1.2 合肥市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情况
        5.2.1.3 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2.2 合肥市与沪宁杭现代服务业发展差距比较
        5.2.2.1 总体发展情况比较
        5.2.2.2 行业发展情况比较
    5.3 合肥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SWOT分析
        5.3.1 优势分析(Strength)
        5.3.1.1 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
        5.3.1.2 迅速壮大的实体经济
        5.3.1.3 教育科研实力雄厚、人才支撑有力
        5.3.1.4 优质高效的发展软环境
        5.3.1.5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5.3.2 劣势分析(Weakness)
        5.3.2.1 产业竞争力不强
        5.3.2.2 城市发展历史定位不高
        5.3.2.3 尚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较低发展阶段
        5.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5.3.3.1 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的机遇
        5.3.3.2 在承接国内外产业与资本转移中迎来服务业大发展的新机遇
        5.3.3.3 国家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机遇
        5.3.3.4 多重政策叠加的机遇
        5.3.3.5 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机遇
        5.3.4 威胁分析(Threats)
        5.3.4.1 区域竞争更趋激烈
        5.3.4.2 提升和完善自身发展能力的压力加大
        5.3.4.3 人口城市化严重落后于土地城市化
    5.4 合肥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5.4.1 发展思路与目标重点
        5.4.1.1 发展思路
        5.4.1.2 发展目标
        5.4.1.3 发展重点
        5.4.2 发展战略
        5.4.2.1 “双轮驱动”战略
        5.4.2.2 生态立市战略
        5.4.2.3 全面开放战略
        5.4.2.4 “全域合肥”营销战略
        5.4.2.5 跨越发展战略
        5.4.3 推进措施
        5.4.3.1 充分发挥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5.4.3.2 主动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以获取“同心圆”的发展效应
        5.4.3.3 进一步加大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素加速集聚
        5.4.3.4 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激发自主创新活力
        5.4.3.5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生活服务化发展
        5.4.3.6 不断创新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6)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研究 ——以《宁波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从话语分析视角看党报新闻改革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话语和时政新闻话语
    第三节 文献回顾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历史的参照:三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变迁
    第一节 第一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
    第二节 第二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
    第三节 第三次党报改革与党报时政新闻话语
第三章 文本分析: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特征
    第一节 “官话”的语法分析:基于“三个平面”语法观
    第二节 “空话”的修辞分析:说服意图外化
    第三节 “套话”的结构分析:高度模版化
第四章 话语实践分析: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的文本生产
    第一节 互文性与新闻文本生产
    第二节 互文性与版面文本生产
第五章 社会实践分析:党报时政新闻话语模式的社会成因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滞后性
    第二节 刻板印象的阻碍
    第三节 话语生产中的多种控制
    第四节 权力织就的话语图谱
第六章 协商式表达:党报时政新闻话语革新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主体觉醒:重构现存体制的内部空间
    第二节 定位“转型”:从执政资源的视角
    第三节 回归新闻:基于会话的“合作”原则
    第四节 革新实践:广州日报与浙江日报的成功探索
结语:困惑与突破
深度访谈名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务实求真 团结奋斗 共同开创湖北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举旗帜,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1、高举旗帜,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就是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高举旗帜,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关于科学发展
    1、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必须既继承又创新, 重在坚持与时俱进
    2、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在必胜的信心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3、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重在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培育提升湖北的综合竞争力, 重在长远发展
    5、建立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同步共进、发展成果与人民共建共享机制, 重在发展为民
三、关于解放思想
    1、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拓更大、更远、更多的发展空间、视野、资源, 核心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问题。
    2、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特别是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核心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
    3、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建立发展的统一战线。
    4、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 建设发展文化, 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人文软环境。
    5、进一步解放思想重在实效, 要以解决湖北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落脚点。
四、关于党的领导
    1、增强党的意识。加强党的领导, 必须首先增强党的意识。
    2、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
    3、构筑更加牢固的团结工程。
    4、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6、加强党的群众工作。
    7、加强作风建设, 以良好的作风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保证。
    8、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0、加强法治建设。

四、科教上打基础 经济上求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D]. 徐吉洪.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2]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D]. 刘小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3]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研究[D]. 黄群英. 合肥工业大学, 2013(12)
  • [4]加快推进“五年跨越、十年巨变” 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 江东洲. 科技日报, 2013
  • [5]——2013年2月20日在钦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N]. 李新元. 钦州日报, 2013
  • [6]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研究 ——以《宁波日报》为例[D]. 吴华清. 复旦大学, 2012(02)
  • [7]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8]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16日在南华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 冯毅. 楚雄政报, 2011(02)
  • [9]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务实求真 团结奋斗 共同开创湖北科学发展的新局面[J]. 李鸿忠. 政策, 2011(01)
  • [10]抓好创先争优活动 推进基层组织建设[J]. 李文慧. 党建研究, 2010(12)

标签:;  ;  ;  ;  ;  

以科教为本,以经济谋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