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韩兵,吕超,刘馥男,王利[1](2021)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临床采取合理的措施对ASO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对于降低该病病死率、截肢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十分重要。该研究主要分析ASO的外科治疗方案进展情况。
王超[2](2021)在《全元通脉胶囊治疗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全元通脉胶囊进行治疗,通过客观评价其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体征的改善,间歇性跛行距离的增加以及ABI指数的提高情况,来评价其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提功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一科门诊符合研究标准的Ⅱ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属痰瘀阻络型患者74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患者均为37例。对照组予常规以及贝前列素钠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全元通脉胶囊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皮温、皮色、麻木、酸胀评分及间歇性跛行距离,ABI指数,观察并比较两组数据,以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74例患者,治疗组中1例患者剔除;对照组中2例患者剔除。最终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纳入最后统计分析当中。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皮温、皮色、酸胀、麻木症状体征评分改善方面,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间歇性跛行距离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在ABI指数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ABI指数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及肝肾功检查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全元通脉胶囊对于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间歇性跛行距离、ABI指数方面均有改善。与单纯运用常规以及贝前列素钠片治疗相比,加用全元通脉胶囊对于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更显着,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图0幅;表8个;参116篇。
唐文波,高涌,余朝文,聂中林,陈世远,宋涛,卢冉,孙勇,官泽宇,王孝高,徐超[3](2020)在《个性化杂交手术在复杂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个性化的杂交手术方式在复杂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7月—2018年9月26例复杂性多节段LE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5~88(66.4±10.8)岁。采用个性化腔内联合开放手术的杂交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间歇性跛行距离及一期通畅率等情况。结果 2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下肢缺血症状改善。出院时:术后患肢ABI升至0.89±0.14,明显高于手术前的0.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1,P<0.05);间歇性跛行距离(523±56)m,明显长于手术前的(132±46)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2,P<0.05)。26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2.30%(24/26),患肢保肢率为100%(26/26),患者生存率100%(26/26);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6.92%(20/26),保肢率为92.30%(24/26),患者生存率为100%(26/26)。结论对于累及多节段的复杂性LEASO,采用个性化的杂交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患者获益更多。
丁亚丛[4](2020)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腘动脉属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常见病变部位,累及股腘动脉病变的患者占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较高。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术是目前西医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随着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虽然可降低下肢血管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目标血管通畅率,但由于腘动脉解剖结构的独特性,发生术后目标血管再狭窄、闭塞的几率较高。目前中医中药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方面疗效较好,但针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患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仍需探索。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且血运重建术后中医辨证为脉络瘀阻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血管通畅率。通过观察各疗效指标以明确中医药在治疗腘动脉病变血运重建术后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19年07月连续收治的符合以腘动脉病变为主,并成功进行下肢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手术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腘动脉病变部位均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选择完成随访的病例131例(131条肢体),根据术后患者术后是否口服中药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患者59例(59条肢体),对照组患者72例(72条肢体),患者均经过门诊和电话方式询问术后病情。所有患者术后均规律应用西医基础用药,中药组在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一般情况、慢性基础病史、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Rutherford分级、目标血管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靶血管再干预、中医症候积分、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并进行统计分析。131例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回访。结果13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运重建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史、目标病变情况、ABI、Rutherford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血运重建术后,ABI方面中药组术前为 0.35±0.02,术后为 0.84±0.14;对照组术前为 0.32±0.02,术后为 0.81±0.08;Rutherford分级方面两组术前主要集中在3级-6级,术后分布于0级-6级;临床症状方面中药组中21例(35.59%)患者跛行症状好转,11例(18.64%)患者静息痛术后症状基本消失,25例(42.37%)足趾坏疽患者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对照组患者中26例(36.11%)跛行症状好转,16例(22.22%)静息痛术后消失,30例(41.67%)足趾坏疽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术后与术前比较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在中医症候积分、ABI等方面差异更明显(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情况、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但两组患者比较,在A BI方面中药组0.79±0.04,对照组0.66±0.03,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分析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皮肤温度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18±0.07,对照组为3.16±0.11;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56±0.08,对照组为3.58±0.13,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13.23±0.56,对照组16.87±0.64,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3.51%(2例)与对照组4.48%(3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在ABI方面中药组0.75±0.04,对照组0.59±0.02,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1.09±0.06,对照组为2.53±0.11,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9.12±0.23,对照组13.20±0.35,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7.41%(4例)与对照组11.29%(7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3个月重大截肢1例(1.41%),中药组回访6个月无重大截肢患者。术后3个月总死亡患者6例,术后6个月总死亡患者8例。结论对于腘动脉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改善了患者症状。同时口服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等临床症状,但中药在预防腘动脉病变术后患者的靶血管再狭窄、远期疗效方面的作用仍然需要长期随访数据来观察。
陈一[5](2020)在《开放手术对比微创手术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本中心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的治疗经验。对比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的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50条肢体)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行传统开放手术(单纯切开取栓术、切开取栓+吻合口成形术/向远端搭桥术、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再移植术),24例患者行微创介入手术(小切口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置管溶栓/Rotarex吸栓+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植入术),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3月的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术后3月、1年靶血管二期通畅率及术后3月Rutherford分期变化、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并完成随访。其中传统开放组26例,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3月的ABI分别为0.38±0.05、0.81±0.07、0.75±0.05。术后3月及1年靶血管二期通畅率为92.31%、46.15%。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天数为147.08±13.07小时、17.58±3.16天。不良事件发生人数为3。微创介入组24例,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3月的ABI分别为0.40±0.06、0.80±0.09、0.75±0.08。术后3月及1年靶血管二期通畅率为91.67%、45.83%。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天数为25.88±3.24小时、8.19±1.68天。不良事件发生人数为1。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术后第3天、3月ABI、术后3月及1年靶血管二期通畅率、术后3月Rutherford分期变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3月ABI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近中期内均安全有效。2.微创手术在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较开放手术更有优势。
张迎春,刘永春[6](2019)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现如今,临床上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较为多样化,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也有了显着提升。不同的治疗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实际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治疗技术被应用在临床中,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尹智明[7](2018)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法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并且其并发症较严重,由于ASO的外科治疗方式较多,但其远期疗效欠佳,因此,此研究旨在探讨下肢ASO的外科治疗经验,探索外科治疗该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我院血管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6年16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果:本组所收集共168例患者,所选择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动脉旁路转流、腔内介入、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治疗措施,术后随访率约74%(124/168),平均随访时间约2.7年(0.5-6年),行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患者共104例,其中,行腹主-骼(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共有16例,术后恢复良好;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共33例,术后恢复良好;股-腘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共有42例,术后恢复良好;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共13例,术后恢复良好;采用动脉旁路转流术术后ABI值平均是(0.68±0.11),与术前(0.32±0.16)相比(P<0.05);股-腘动脉旁路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者共42例,一期通畅率为37/42(88.1%),而采用人工血管者共33例,一期通畅率27/33(81.8%),两种材料相比较(p>0.05);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共有50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ABI值平均是(0.79±0.22),与术前(0.47±0.26)相比(P<0.05);行杂交手术共有2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ABI值平均是(0.64±0.13),与术前(0.36±0.27)相比(P<0.05);行髂(股)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次,因腔内介入术穿刺部位术后并发血肿2例,6例因膝下多节段闭塞病变,行腔内介入治疗后症状仍未改善,3例行截肢术。因大隐静脉、人工血管闭塞或再次出现病变血管行二次切开取栓、二次血管搭桥术18例。门诊随访期间19例出现术后患肢缺血,急诊入院后行近端或远端取栓,其中1例患肢症状未改善,行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术;13例患者随访时已出现患肢的坏死行截肢术。结论:传统的动脉旁路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腔内治疗凭借其微创、疗效佳、安全性高、较好的适用范围以及术后恢复迅速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动脉旁路移植材料的选择有利于提高术后通畅率。
付浩哲[8](2017)在《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住的经Fontaine分期为Ⅲ期和IV期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经介入治疗失败,且伴有下肢重度静息痛的2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28例患者中,有11例行股总动脉和股深动脉开口处斑块剥脱术,17例除行股总动脉、股深动脉开口斑块剥脱术外,另取自体大隐静脉补片(14例)和人工血管补片(3例)加宽股深动脉。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静息痛消失者17例,静息痛较前减轻者6例,静息痛仍未减轻者5例。ABI较术前平均升高0.37?0.02。术后23例下肢足部皮肤较术前温暖,间歇性跛行距离在200米以上者14例,间跛距离100以内者5例,20米以内者4例。术前4例足部溃疡术后在3个月内愈合,2例溃疡无改善。本组3例在术后仍有不可缓解的静息痛,行膝下截肢术。2例在术后3个月内因不可缓解的静息痛衰竭死亡。在本组23例手术治疗有效患者中,6例术后行下肢CTA检查,可见下肢血流经股深动脉向小腿远端形成侧支循环。结论:利用股深动脉作为输出道挽救临界缺血的患肢,具有成功率高、简便省时、远期通顺率高的优势,尤其适合年迈体弱无法经受复杂外科手术的病人。对于髂、股总、股浅动脉广泛闭塞,以及无切合输出道者,采用股深动脉成形,对缓解疼痛和延长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雅[9](2016)在《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60例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观察,探讨电针夹脊穴对本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病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资料相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周期为三周;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结合常规治疗,治疗周期为三周。观察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微循环状态(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红外热像图)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两组之间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皮肤温度、酸胀、麻木、皮肤色泽、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红外热像图指标好转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微循环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方金[10](2016)在《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庞鹤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擅长中医药治疗内科杂病及周围血管疾病。庞鹤教授治疗内科杂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继承、发扬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该研究的目的所在。临床研究部分重点学习总结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经验和进行观察,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跟随庞鹤教授门诊临床实践,书写跟师笔记,收集整理导师典型临床医案,撰写跟师心得体会(月记),分析总结其临床辨证思路及用方、用药经验;收集其专题报道、论文及着作、讲课文字及音视频资料,研究其学术思想;通过研读古籍和分析研究对导师学术思想形成影响较大的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完成对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总结工作;并将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应用到自己的独立临床实践中。临床研究通过收集庞鹤教授运用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辨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病例55例,进行临床观察,对临床疗效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及统计,完成临床研究部分工作。[研究结果]该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以及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辨治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研究。第一部分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刘渡舟、苏宝刚、程士德、赵绍琴、赵锡武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学习他们研读经典、穷其理致、圆机活法、整体观念、重视配伍等学术特点,并学习他们如何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二是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等中医经典着作,结合临床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部分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学术思想庞鹤教授认为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机是“正气虚、血瘀、浊邪(痰、湿、热、浊)化毒阻络”。在整体辨证上首重正气,强调正气虚是该病的发病基础;局部辨证重视血瘀为患,认为血瘀贯穿疾病过程的始终;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创新发展,重视浊毒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周围血管疾病的辨证上,庞鹤教授认为其临床表现虽以四肢局部病变为主,但与整体脏腑气血失衡有关,临证时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庞鹤教授认为周围血管病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因虚致实,故临证时重视调节脏腑功能,标本同治,扶正与祛邪并重。并将“和”法的治疗思想运用到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包括调和阴阳及调和气血。对血瘀久不去之证的治疗提出“增血行瘀”的学术思想,认为阴血充足是血脉畅行的重要条件,滋阴养血有利于活血通脉。(二)临床经验1、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认为气虚血瘀,湿瘀浊毒阻络是其基本病机,将本病分为气虚血瘀证、湿瘀阻络证、湿热毒蕴证三种证型分而治之。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芍药散、五苓散、二妙散、五味消毒饮等方加减治疗。2、淤积性皮炎:将该病分为四种证型,认为无论何种证型,其基本病机为血虚风燥、湿浊毒蕴。以经验方养血祛风止痒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3、雷诺氏综合征:认为本病与素体阳虚、感受寒邪、肝郁气滞等因素导致经脉瘀阻有关。治疗应重视活血化瘀以使血脉畅通,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加减。4、胸痹: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盛,阳气闭塞;上焦阳气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治疗上以温通阳气、驱散寒邪为基本治则,多以瓜蒌薤白类方合用加减治疗。5、痹证:认为痹证的发生正虚不固是内因,感受外邪是外因。治疗时扶正与祛邪并重。周围血管科以血痹及寒痹多见,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寒痹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6、眩晕:认为眩晕虽病因复杂,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实可相互影响。痰饮引起的眩晕用泽泻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眩晕,用自拟五草汤加减治疗。7、不寐:认为不寐病因虽多,病机变化以阴阳不交、肝郁扰心、神魄不安为主。分为痰热扰心证、心肾不交证、虚热内扰证、阴阳失调证等几种证型分而治之,常加半夏、夏枯草以调肝养血、宁心安神、交通阴阳。8、月经病:认为月经病病因复杂,病情表现多种多样,病性表现寒热虚实错杂,其病机关键为冲任虚寒、少腹瘀血。故治疗以温经养血,调和冲任为主,以温经汤为首选方辨证加减治疗。9、更年期综合征:认为肾虚天癸竭是本病的发病基础。临床见肝肾阴虚、肝失疏泄证,宜滋阴清肝,疏肝解郁,方选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心肝血虚、五脏失养证,治宜甘润滋养,宁心安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竹皮大丸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瘀,方用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合四物汤加减。10、过敏性鼻炎:认为病机多属外寒内热,鼻窍壅塞,治宜清肺泄热,宣通鼻窍,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若循经传变,少阳郁热,治宜清肺通窍、和解少阳,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若久病入络,瘀血阻窍,治宜活血通窍,在清肺通窍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疗效更好。第三部分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研究1背景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是以下肢大中动脉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肢体缺血综合征。是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正常生活,高发生率、高致残率的疾病。目前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症有较好的优势。如何更好的运用中医药治疗ASO,特别是对ASO(未溃期)的防治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庞鹤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主要病机为“正气虚、血瘀、浊邪(痰、湿、热、浊)化毒阻络”。临证以益气活血祛浊解毒为基本原则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目的本研究通过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的临床观察,研究庞鹤教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3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病例55例。根据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进行临床干预。28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动态观察疗前及疗后28、56、84天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评分,踝肱指数(ABI)变化,并评价其安全性。4结果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干预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患者55例,结果临床痊愈8例(14.5%),显效27例(49.1%),有效15例(27.3%),无效5例(9.1%),临床总有效率90.91%。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P<0.05)。治疗后踝肱指数(ABI)较前明显提高(P<0.05)。5结论应用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ABI。
二、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SO概述 |
1.1 解剖分型 |
1.2 手术时机 |
2 ASO外科治疗方案 |
2.1 动脉旁路转流术 |
2.2 腔内介入术 |
2.3 联合手术 |
2.4 其他外科治疗方案及进展 |
3 小结 |
(2)全元通脉胶囊治疗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临床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中止标准 |
1.1.6 脱落标准 |
1.1.7 剔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治疗方案 |
1.2.2 疗效观察指标 |
1.2.3 疗效判定指标 |
1.2.4 统计学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3.1 一般资料分析 |
1.3.2 治疗后疗效分析 |
1.3.3 安全性指标治疗后疗效分析 |
1.4 讨论 |
1.4.1 理论依据 |
1.4.2 组成药物药理作用 |
1.4.3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1.5 小结 |
1.6 展望和不足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关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2.1.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名的认识 |
2.1.2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3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2.2.1 西医概念及流行病学 |
2.2.2 相关危险因素 |
2.2.3 发病机制 |
2.2.4 相关辅助检查 |
2.2.5 西医治疗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现代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标准 |
5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 |
5.1 一般治疗 |
5.2 药物治疗 |
5.3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脱疽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中医治疗方法 |
4.1 内治法 |
4.2 外治法 |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4 预防与调护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随访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 |
2.2 手术结果 |
2.3 手术并发症 |
2.4 随访结果 |
3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现状 |
2 药涂球囊的应用 |
3 腘动脉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开放手术对比微创手术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
2.1.1 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 |
2.1.2 动脉旁路转流术 |
2.1.3 股深动脉成形术 |
2.2 腔内介入治疗 |
2.2.1 球囊扩张成形术 |
2.2.2 支架植入术 |
2.2.3 血管腔内减容术 |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围术期准备 |
3.3 手术方法 |
3.3.1 传统开放组手术方法 |
3.3.2 微创介入组手术方法 |
3.4 术后治疗 |
3.5 随访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3.6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评价及随访结果 |
附图 |
第5章 讨论 |
5.1 人工血管闭塞原因 |
5.2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3 传统开放手术与微创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
5.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分期及检查诊断 |
2.1 临床分期 |
2.2 检查诊断 |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 |
3.1 非手术治疗 |
3.2 外科治疗 |
3.3 血管腔内治疗 |
3.4 杂交手术治疗 |
4 总结 |
(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附录A.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个人简历 |
附录C.综述 |
参考文献 |
(8)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一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名与特点的认识与研究 |
2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与病机的认识与研究 |
2.1 古代经典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现代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
3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认识与研究 |
3.1 古代治疗法 |
3.2 现代中医学治疗法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结语 |
综述二 西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流行病学 |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研究 |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理 |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 |
4.1 踝肱指数 |
4.2 超声多普勒 |
4.3 动脉造影 |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
5.1 治疗原则 |
5.2 治疗方法 |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
2.2 临床症状对比分析 |
3 微循环情况分析 |
3.1 温控血流对比分析 |
3.2 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对比分析 |
3.3 红外热像对比分析 |
讨论 |
1 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
2 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生理学基础 |
3 高杰教授关于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 |
4 电针夹脊穴对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 |
5 电针夹脊穴对微循环影响的分析 |
5.1 电针夹脊穴对温控血流的影响 |
5.2 电针夹脊穴对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影响 |
5.3 电针夹脊穴对红外热像图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10)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 |
1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形成过程 |
2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2.1 师从名师,继承发扬 |
2.2 涉猎广博,深研古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1 庞鹤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1.1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辨治思想 |
1.2 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
1.3 重视调节脏腑功能,扶正与祛邪并重 |
1.4 和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
1.5 增血行瘀论 |
2 临床经验 |
2.1 庞鹤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经验总结 |
2.1.1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
2.1.2 淤积性皮炎 |
2.1.3 雷诺氏综合征 |
2.2 庞鹤教授治疗内科杂病经验总结 |
2.2.1 胸痹 |
2.2.2 痹证 |
2.2.3 眩晕 |
2.2.4 不寐 |
2.2.5 月经病 |
2.2.6 更年期综合征 |
2.2.7 过敏性鼻炎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庞鹤教授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动脉硬化闭塞症西医临床诊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临床诊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治疗方法 |
7 观察方法 |
8 疗效评价 |
9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综合疗效评定 |
2 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 |
3 踝肱指数(ABI) |
4 临床指标改善度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J]. 韩兵,吕超,刘馥男,王利. 医疗装备, 2021(24)
- [2]全元通脉胶囊治疗Ⅱ期痰瘀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超.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个性化杂交手术在复杂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唐文波,高涌,余朝文,聂中林,陈世远,宋涛,卢冉,孙勇,官泽宇,王孝高,徐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04)
- [4]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D]. 丁亚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开放手术对比微创手术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D]. 陈一.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新进展[J]. 张迎春,刘永春.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02)
- [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法分析[D]. 尹智明. 蚌埠医学院, 2018(02)
- [8]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D]. 付浩哲. 宁夏医科大学, 2017(02)
- [9]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D]. 张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庞鹤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祛浊解毒法治疗ASO(未溃期)的临床研究[D]. 方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 abi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中医论文; 心外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