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程设计经验

我的课程设计经验

一、我带课程设计的一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竹君[1](2021)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以《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已经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正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各学科大概念,即发掘各学科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可能和应该做出的贡献;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选择学习内容;需要设计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落实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设计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所以笔者基于“UbD模式”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传统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同时借助《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与实践。本文对“理解”在概念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概括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这六个侧面。以理解六侧面为基准完成的教学设计具有关键意义,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学习迁移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课程内容的核心和大概念,有效完成表现性任务从而提升美术核心素养。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主要论述UbD模式三阶段、单元课程相关理念以及UbD模式与美术核心素养;第三部分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第四部分为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主要论述《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评估证据、教学活动;第五部分为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反思与展望。

邹嘉叶[2](2021)在《提升初中生空间观念的折纸拓展课课程开发 ——以六年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几何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领域,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对空间观念的要求,空间观念的提升已成为几何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折纸作为一项与数学紧密结合的手工活动,由于其在空间图形上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渐渐被赋予数学教育价值。折纸活动不仅能弥补学生在平面到立体上空间变化的具体感受,其折叠过程中的每一次展开、翻转都蕴含着数学原理。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素来有自己的特色拓展课程,但通过调查发现在拓展课课程体系中缺少以数学学科为背景的拓展课,而拓展课作为新型课堂模式,能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开发价值。因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开发并实施了一门以提升学生数学空间观念为主要目的的折纸拓展课。本文有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六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现状如何?(2)用于提升六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折纸拓展课如何开发并实施?(3)折纸拓展课对六年级学生有哪些影响?针对以上研究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折纸拓展课的开发:首先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以确定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包括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折纸与数学的认知现状,用测试法了解学生空间观念的现状,以及访谈法了解教师对于折纸拓展课的建议与经验。其次是对折纸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确定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案,给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最后通过问卷与测试卷的后测调查得到该拓展课程对学生情感和空间观念上产生的影响。最终,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六年级学生已形成基本空间观念,能对静态图像认知并进行简单操作,但对于复杂立体图形的动态变化学生不能做到全面综合分析,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用于提升初中生空间观念的折纸拓展课程开发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对研究对象的分析调查、组建班级、根据学生的空间观念现状制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计针对提升空间观念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编排系统课程以及对课程进行实施与评价。(3)折纸拓展课对六年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显着提升,学生在识图能力与旋转等对立体图形进行心理操作上的进步明显。第二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开始愿意以折纸的形式主动了解数学知识,能意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韩淑华[3](2020)在《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莱芜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兴未艾,就语文校本课程而言,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逐步进入其开发视野。红色文化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它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岁月的积淀,历久弥新。莱芜,古称嬴牟之地,位于鲁中腹地,犹如齐鲁大地上一颗跳动的心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演绎了无数次金戈铁马、炮火纷飞的战争故事,古有长勺之战,近有莱芜战役。莱芜作为红色革命老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它既有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共性,又不乏地方文化的个性,时至今日,红色文化已经成为莱芜区不可多得的文化和教育名片。学校教育为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将红色文化纳入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能够引起广大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足够重视,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促进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紧跟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立足莱芜地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力图在借鉴前人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开发“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促进当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化和特色化。笔者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意义、开发设想、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本论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红色文化的备受重视以及语文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三个角度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其次对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和莱芜区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撰写论文所使用的文献研究、调查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四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概述。首先对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四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山东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莱芜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不足以及红色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缺位状态三个方面论述了本门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再次,结合当地政策、资源、学生兴趣等内容阐述了该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最后,从课程价值、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文化传承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价值意义。第三部分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设想。主要包括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建议四部分。首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语文校本课程理念并设计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其次,从课程名称、类型、开课对象和课时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设置;再次,本着地域性、典型性、语文性、综合性、适切性和趣味性六大原则,对莱芜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并将其划分为五大单元;最后是对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建议,主要从结构设置和组织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是“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首先从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和实施方法两个角度介绍了课程的实施策略,继而出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其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建议,并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实施、成果三阶段介绍了“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案。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整个开发过程进行了总结概述,表达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反思了课程开发中的不足,进而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完善以及莱芜区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出了深化研究的愿景。

郎潇[4](2020)在《启发式美术教学案例研究 ——以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思创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未来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属于十分重要的软实力范畴。教育系统和各种培训体系正逐步被看作是提高人们创新技能的有力武器。央美高参小启发式教育由央美研究生担任主讲老师,从视觉创造入手,软化学生的思维,调动孩子们对创造的积极性,并将这种方式推广到提高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启发式美术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运用不同研究理论架构,分析高参小启发式教育创造力培养的效用及不足之处。高等院校学生在本科及研究生学习阶段,自身需要持续进行创作实践,同时不断需要获取最领先与最直接的感性体验与信息,他们的创作要求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因此,艺术家本身就是符合未来社会对教师终身需要的群体,他们进入基础教育担任教师,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良好互补,同时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具备较高艺术素养,能够熟练使用多种创作媒介和创作手段,不仅仅可以在创作过程中保护与启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以其出色的艺术素养启发学生完成兼具创意性同时呈现较好视觉效果的艺术作品。高参小项目实施五年,笔者在整个过程以及亲身体验到学生与自己的共同成长。然而,北京地区所具有的高等艺术教育资源以及其他艺术教育资源并不完全代表整个国内艺术教育资源现状。因此,在其他地区如何推广与实现这一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思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如何这一目标?如何能够更好地保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帮助中国学生在21世纪越发激烈的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笔者认为视觉艺术教育这一兼具逻辑性、情感性、多样性的教育方式会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马蕊[5](2020)在《南疆初中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 ——以图木舒克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美术教学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成为更优秀的人。新疆南疆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部分课程的实施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所以笔者通过对南疆地区美术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以及教学研究展开论述,寻找适合南疆地区美术活动课程教学。本论文重点探索了适合南疆地区实际情况的美术活动课程教学,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法等方法对南疆地区图木舒克市美术活动课程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及搜索引擎搜索,总结了美术活动课程的特点以及美术活动课程开展的价值。结合笔者的实习考察经历,对图木舒克市美术活动课程实施的支持性要素进行了分析,将美术活动课程实施的可行性以及相关优势进行了阐述。通过笔者对国内相对较先进的活动课程案例研究以及图木舒克市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对美术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展开论述,主要是从活动课程开展的目标、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活动课程中可运用到的教学方法以及活动课程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现如今较前沿的教学方式进行筛选,寻找既能发展学生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能适用于南疆地区学校实际情况、教师专业水平的教学方法,笔者针对图木舒克市较常见的美术活动课程进行案例设计,将教学方法融入其中,通过结合当地的学情、基本的工具材料,具体设计了土陶、剪纸及书法三种美术活动课程,并通过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问题分析。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及相关案例的实施对实习学校的课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切实做到了美术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增强了美术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相关专业教师也表示会继续将美术活动课程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喜欢美术活动课程。

刘可可[6](2020)在《幼儿园亲子班教育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的健康领域中,主要对提升幼儿习惯周围生活环境的能力进行了说明。对2-3岁的幼儿来说,入园适应是他们进入幼儿园阶段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教育契机。从家庭生活向集体生活的过渡,幼儿面临着与亲人的暂时性分离,生活环境的变化,除此之外,幼儿低水平的认知及基本生活技能的缺乏等都会使其出现一些难以适应的行为表现。针对这一情况,幼儿的监护人以及幼儿园将采取哪些举措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这对幼儿而言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研究2-3幼儿在正式入园前参与的亲子教育活动,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及原因,望通过幼儿园亲子教育能有效缓解幼儿入园焦虑,成为帮助幼儿入园适应的有效途径。本文涉及的亲子教育是指C园以亲子班为平台开展的教育活动。幼儿在进入小班前的大概六个月,幼儿和其监护人在幼儿园中共同完成园内安排的各种亲子活动。通过亲子班中教师的引导,幼儿在其监护人的陪伴下逐步习惯园内的环境、老师、生活模式以及园内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等。在进行亲子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监护人一定要陪伴在幼儿的身边,同时配合老师与幼儿进行互动。通过亲子教育,使得幼儿逐渐习惯教师以及园内的活动方式,帮助幼儿缓解入园焦虑,从而使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因此这类亲子教育活动也多被称为入园适应课程。本研究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深入观察C园开展的亲子教育活动,了解其开展状况及对幼儿入园适应的促进作用。研究者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将长沙市C园亲子班中幼儿、家长及教师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教育活动进行了观察,以录音与录像为辅助,方便笔者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与此同时就C园的亲子教育如何促进幼儿入园适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分析了解与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相关的要素,其中涵括了幼儿自身、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等要素,同时以此为根本提出以下建议:家长重视婴幼衔接,幼儿园与家庭发挥合力,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共同促进幼儿入园适应。

陈思雁[7](2020)在《基于被培训者的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B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作为市级见习教师培养制度,促进了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的衔接,是一次开创性的探索和创新。如今,该项目的推进与实施已进入第8个年头。作为2016年该培训的亲身经历者,在参与入职培训的过程中尚存一些感受与困惑。本研究以受训见习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调研该培训的实施现状,发现当前在见习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该培训的优化方向。为了达成研究目的,对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教师知识学习理论,以被培训者为切入点,深入上海市B区进行调研,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策略,对200余名小学见习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选取12名见习教师、6名带教导师和2名项目负责人进行访谈,进行相关资料和数据的整理、收集与分析。研究发现,受训小学见习教师的学历、职前专业背景有较大差别。由于已有经验的不同,不同群体被培训者在对培训的需求和参培后的获得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当前培训总体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受训者总体对该项目持积极态度、正面评价。但当前规培的实施无法完全贴合被培训者的需求,体现在形式与内容较为“统一”,课程内容设置未根据不同见习教师需求差异进行分层;时间、形式、考核与评价方式缺乏灵活性。被培训者感到个体获得的外部支持较为单薄。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今后的培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建议相关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制定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前不同群体的见习教师对培训的不同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来优化、调整培训的内容,例如分层多样开展培训、提供针对性指导、挖掘多元需求等;优化培训的形式与考核方式,提升培训效率,例如借助阶段性知识技能检测、精简课程提质减负等;用好“互联网+教育”环境,构建专业发展合作关系,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对接更丰富教育资源、加强合作与资源统筹等。

谢玉[8](2020)在《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和完善;课程改革的需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诉求,研学旅行倍受关注。另外随着研学旅行的大力发展,其研究与实践都亟待深化。基于研学旅行活动的特点,体验学习作为研学旅行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其凸显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探讨了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现实状况。首先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对研学旅行和体验学习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对研学旅行中体验学习的研究还较少,而且其中较大一部分研究还停留于思辨层面,在实践层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所以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实践层面,以W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活动案例观察、以及笔者自身的反思,综合分析后,发现当前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的体验学习普遍受到学生欢迎。但是,经实证考察后,发现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的体验学习存在“泛概化”、“趋同化”、“浅显化”以及“无序化”的问题。另外,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在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概念框架建构。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以及案例观察、分析与反思搜集原始资料数据,并运用Nvivo11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最终归纳了影响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核心因素,这些因素从层面上划分,包括教师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活动组织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优化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策略,一是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凸显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本质;二是强调学生主体意识,促进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深入化;三是强调学校文化氛围与责任意识,重视活动中体验学习质量;四是加强活动组织建设,促进活动中体验学习的结构化。

梁思源[9](2020)在《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教师是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石,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乡村教师,进行乡村教师培训是促进我国乡村教师发展的有力途径。我国以政府为主开展的教师培训工作已取得显着成效,也迎来了项目创新和变革的挑战。目前,民间教育公益组织不断涌现与发展,基于公益组织自主设计,教师自主参加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逐渐兴起。为了促进乡村教师培训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教师培训领域能走向治理现代化。本文试图对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项目运行实然情况以及从乡村教师的视野出发对项目运行实际效果做一些研究。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访谈法为主,实物收集法与参与式观察法为辅助来开展研究,同时为了能更全面地分析研究问题,加以问卷调查法。选取助力教师发展的公益组织——H公益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参与到该组织项目运行团队工作中,收集实地考察数据,探索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项目运行实际情况。通过对参加该组织线下培训的19位乡村教师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借鉴“扎根理论”的步骤,探索乡村教师视野下的项目运行实际效果,形成的结论是:从乡村教师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可向外探索公益组织设计和实施的运行效果,从乡村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可向内探索公益组织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成效。具体而言研究发现,从乡村教师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对H公益线上项目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线上活动带来共鸣,线上课程助力发展;线上活动特色不明显,线上课程后期缺乏指导;线上共读的形式与质量存在质疑。对组织线下项目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身“放开了”而且“打开了”;组织课程设计不够完善;培训模式“集中时紧,分散后松”存在弊端。从乡村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在该公益线下培训课程是否助力了乡村教师成长上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自我成长层面、教学观念层面、教育实践与反思层面。在乡村教师基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而与公益的后续互动上,可以从两种不同选择来进行论述,既融入线上共同体,寻找线下共同体;自身发展与组织发展无法契合致使互动减弱。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最后研究对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和展望。逐步完善项目的体系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的精准性程度,进一步推动教师的自主性发展。由此当公益组织和乡村教师都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的教育大环境,整合资源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便能够更好地相互助力以求共同发展。

李瑶瑶[10](2020)在《体演文化教学法在突尼斯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节日的礼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汉语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学习者对中文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语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异,学习者并不能迅速地掌握汉语并理解中国文化。在汉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目前在口语教学中,部分汉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词汇、语法的教学,而忽视了学习者得体地、流利地使用汉语交际的这一根本目标。本文正是从目前汉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吴伟克(Galal Walker)提出的体演文化教学法为理论基础,将该教学法运用到突尼斯迦太基大学高等语言学院中文系的汉语口语课堂中,通过采用“体演”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突尼斯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以及体演文化教学法目前在国内外的应用研究,并做出了详细地文献综述;正文第一章首先是对突尼斯迦太基大学高等语言学院中文系口语教学情况的概述,接着比较了体演文化教学法与听说法、全身反应法、任务型教学法的异同,体现出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独特优势以及它在突尼斯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第二章是以《体验汉语口语教程4》的第十五课《节日的礼物》为例,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材等,设计出具体地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同时教师针对体演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分析;第三章是对教学实践的结果做了简要总结,根据教学实践呈现的结果,对体演文化教学法的运用提出改进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论,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体演文化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突尼斯学生汉语口语学习的自主性,而且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中国文化世界观的构建,进而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的创新点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源于美国的汉语教学法——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适当地调整,以适应突尼斯当地的教学情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本文仅以中级口语教学中的一课为例,研究范围稍有局限。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部分内容难度偏高等问题,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二、我带课程设计的一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带课程设计的一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以《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方法
    五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UbD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关于“园林艺术在UbD模式中的运用”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一章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UbD模式三阶段
        一 确定预期结果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理解六侧面
        (三)基本问题
        (四)架构理解
        二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一)像评估员一样思考
        (二)指标和效度
        三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元素
        (二)为理解而教
    第二节 单元课程的相关理念
        一 单元课程的基本内涵和理念
        二 高中美术单元课程教学优势
    第三节 UbD模式与美术核心素养
        一 美术核心素养
        二 UbD模式对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二章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调查
        一 学生问卷调查
        二 高中美术教师访谈
    第二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二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中的问题
第三章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内容介绍
        一 单元课程设计理念
        二 单元课程内容概况
        三 单元课程中学生学习方法
    第二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 明确单元持续性理解的大概念和核心任务
        二 明确单元基本问题
        三 明确单元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的评估证据
        一 使用GRASPS架构表现性任务
        二 使用理解六侧面作为评估蓝本
    第四节 《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一 第一单元《无声之韵》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二)第一课《诗画的长卷》活动设计
        (三)第二课《经典的旋律》活动设计
        (四)第三课《交融与个性》活动设计
        二 第二单元《创作之源》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二)第四课《与时代同步》活动设计
        (三)第五课《优美的和弦》活动设计
        (四)第六课《时间的慢板》活动设计
        三 第三单元《智慧之行》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二)第七课《凹凸的智慧》活动设计
        (三)第八课《空间的华章》活动设计
        (四)第九课《掌心的风景》活动设计
第四章 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反思
        一 本研究创新之处
        (一)教学研究成效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结合
        (三)单元课程创新
        二 本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节 UbD模式在高中美术鉴赏单元课程中的展望
        一 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展望
        二 UbD教学模式运用在《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中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提升初中生空间观念的折纸拓展课课程开发 ——以六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对学校的意义
        1.3.2 对教师的意义
        1.3.3 对学生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数学测试法
        1.4.3 调查法
        1.4.4 访谈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概念的界定
        2.1.2 数学空间观念的研究现状
        2.1.3 折纸的研究现状
    2.2 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2.2 皮亚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2.2.3 情感教育理论
        2.2.4 折纸公理
第3章 现状调研
    3.1 研究对象的分析
        3.1.1 学校条件分析
        3.1.2 学生条件分析
    3.2 问卷调查
        3.2.1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3.2.2 调查实施
        3.2.3 调查结果分析
    3.3 测试卷调查
        3.3.1 学生测试卷设计
        3.3.2 测试实施
        3.3.3 测试结果分析
    3.4 教师访谈
        3.4.1 访谈前准备
        3.4.2 访谈实施
        3.4.3 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折纸课程设计与实施
    4.1 折纸课程设计
        4.1.1 课程目标
        4.1.2 课程内容的选择
        4.1.3 课程评价
    4.2 折纸教学设计
        4.2.1 教学设计原则
        4.2.2 提升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4.3 课程实施与评价
        4.3.1 课程实施注意事项
        4.3.2 课程评价
第5章 折纸拓展课实例分析
    5.1 《正四面体》的教学设计
        5.1.1 设计方案
        5.1.2 课程实例——《正四面体》
        5.1.3 教师评价
    5.2 《翻滚人》教学设计
        5.2.1 设计方案
        5.2.2 课程实例——《翻滚人》
        5.2.3 教师评价
第6章 折纸拓展课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6.1 折纸拓展课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
    6.2 折纸拓展课课程对数学空间观念的效果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六年级学生对于数学折纸活动的认识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六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情况调查(前测)
附录三 六年级学生对于数学折纸活动的认识情况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四 六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情况调查(后测)
致谢

(3)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莱芜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一)相关概念厘定
        1.红色文化
        2.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山东省新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
        2.莱芜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不足
        3.红色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缺位
    (三)“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1.政策支持
        2.资源优势
        3.学生兴趣
    (四)“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意义
        1.丰富课程内容,彰显学校特色
        2.强化“生本”理念,提高语文素养
        3.关注教师成长,提升专业素养
        4.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设想
    (一)“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理念与目标
        1.课程理念
        2.课程目标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设置
        1.课程名称与类型
        2.开课对象
        3.课时安排
    (三)“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筛选原则
        2.课程内容的选择
    (四)“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建议
        1.结构设置
        2.组织系统
三、“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
        1.实施要求
        2.实施方法
        3.教学案例举隅
    (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
        1.评价建议
        2.评价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启发式美术教学案例研究 ——以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思创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古代哲学思想家有关启发式教学观点
    第二节 以“儿童为中心”取向——工具主义启发式教学研究
    第三节 罗恩菲德美术教育思想中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第二章 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思创课启发式教学研究
    第一节 课程背景
    第二节 思创课启发式教学案例研究
    第三节 比较研究解析思创课启发式美术教学特点
第三章 思创课启发式教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思创课与神经美学
    第二节 思创课与社会学
    第三节 思创课与教育学、心理学
第四章 思创课教学对象个案研究
    第一节 课程叙事法调查分析
    第二节 个案调查
第五章 思创课教师专业背景与启发式教学分析
    第一节 课堂分析
    第二节 、通过视觉艺术启发思维创造的四个步骤
    第三节 思创课引导对特殊儿童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六章 高等艺术院校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第一节 高等艺术院校与基础教育资源整合
    第二节 建构严谨的启发式美术教学体系
    第三节 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第四节 5G时代与艺术教育
第七章 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
    第一节 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身成长的意义
    第二节 对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的意义
    第三节 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意义
    第四节 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五节 对艺术学院的意义
    第六节 社会现实意义
    第七节 研究不足
第八章 结语
附件一:参考文献
附件二:专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钱初熹
附件三:专访中央美术学院李帆教授
附件四:笔者部分为思创课设计的课件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5)南疆初中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 ——以图木舒克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案例分析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活动课程
        (二)教学
    六、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自我效能论
        (三)人本主义理论
第一章 图木舒克市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访谈大纲的设计
    二、调查结果
        (一)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二)课程资源开发难
        (三)教学要素设计单一
第二章 南疆地区及其美术活动课程的特点
    一、南疆地区的特点
        (一)南疆的地域特点
        (二)南疆的文化特点
        (三)南疆的学生特点
    二、南疆初中美术活动课程的设置与特点
        (一)美术活动课程的设置
        (二)美术活动课程的特点
    三、南疆初中美术活动课程的开展原则及价值
        (一)开展原则
        (二)价值
第三章 开展图木舒克市美术活动课程教学的支持要素
    一、管理层面的支持要素
        (一)教育部门的支持
        (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
        (三)校际交流及成果交流
    二、设施资源层面的支持要素
        (一)丰富的地域资源
        (二)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
    三、教师层面的支持要素
    四、学生层面的支持要素
第四章 图木舒克市初中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实施途径
    一、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目标
        (二)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理论目标
    二、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三、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学习
        (二)情境教学法
        (三)启发式教学
    四、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
第五章 图木舒克市初中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地域资源——土陶
        (一)案例设计与方法
        (二)活动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二、民间美术——剪纸
        (一)案例设计与方法
        (二)活动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三、传统文化——书法
        (一)案例设计与方法
        (二)活动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二、局限性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致谢
导师评阅表
作者简介

(6)幼儿园亲子班教育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幼儿入园适应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亲子教育对幼儿入园适应有积极影响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亲子教育
        二、亲子班
        三、入园适应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亲子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幼儿入园适应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过程
第二章 C园亲子班教育开展的状况
    第一节 C园亲子班教育的概况
        一、C园以亲子班为平台开展亲子教育的状况
        二、C园亲子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C园亲子班家长参与亲子教育的状况
        一、亲子班多数家长对亲子教育有正确认识
        二、亲子班多数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教育活动
第三章 C园亲子班教育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
    第一节 C园亲子班教育有效促进幼儿的入园适应
        一、C园亲子班教育有助于初入园幼儿情绪的稳定
        二、C园亲子班教育利于发展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C园亲子班教育有助于幼儿交往意识的形成
        四、C园亲子班教育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五、C园亲子班教育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第二节 影响C园亲子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因素
        一、幼儿自身因素对其适应过程的影响
        二、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家长因素
        三、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教师因素
第四章 亲子班教育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家长重视婴幼衔接,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
        一、家长重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家长创造机会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第二节 幼儿园与家庭发挥合力,促进幼儿入园适应
        一、构建家园沟通桥梁,帮助幼儿适应转变
        二、提升课程设计质量,顺利完成婴幼衔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被培训者的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B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入编教师必须参与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
        1.1.2 上海市健全与完善教师教育制度的实践
        1.1.3 作为项目被培训者的亲身感悟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见习教师的研究
        1.3.2 有关见习教师入职培训的研究
        1.3.3 有关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
        1.3.4 文献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见习教师
        2.1.2 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
    2.2 理论基础
        2.2.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2.2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教师学习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调查目的
        3.1.2 问卷维度
        3.1.3 样本的选择
    3.2 访谈设计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3.2.3 访谈提纲的设计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B区规范化培训的小学见习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1.1 B区小学见习教师职前背景分析
        4.1.2 小学见习教师见习期教学与工作情况分析
        4.1.3 见习教师群体间存在已有经验差异分析
    4.2 见习教师对规范化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分析
        4.2.1 见习教师对规培的总体需求与期望分析
        4.2.2 不同类别见习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的比较分析
        4.2.3 见习教师规培需求的表达途径分析
    4.3 见习教师在培训中的获得与提升
        4.3.1 见习教师在规培中的总体获得与提升情况
        4.3.2 不同类别见习教师在规培中获得与提升的差异
    4.4 见习教师对培训的态度与评价
        4.4.1 见习教师对培训的态度
        4.4.2 见习教师对规培的评价
    4.5 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经验
        4.5.1 目前规培中存在的困难
        4.5.2 可借鉴的经验
第5章 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调查结论及优化建议
    5.1 调查结论
        5.1.1 当前小学见习教师规培项目总体取得一定预期成效
        5.1.2 当前规培实施暂无法完全贴合被培训者需求
        5.1.3 被培训者感到个体获得的外部支持较为单薄
    5.2 优化建议
        5.2.1 基于受训见习教师需求,针对性优化培训内容
        5.2.2 优化培训形式与考核方式,提升培训效率
        5.2.3 基于“互联网+教育”环境,构建专业发展合作关系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附件

(8)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国家政策的导向
        2.课程改革的需求
        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4.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二)概念界定
        1.研学旅行
        2.体验
        3.体验学习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创新点
一、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意蕴阐释
    (一)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特征
        1.过程性
        2.主动性
        3.综合性
        4.交互性
        5.个体性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过程结构
        1.提出体验项目,选择体验环境
        2.学生浸入体验,形成初步感悟
        3.学生观察反思,形成交流合作
        4.学生抽象概括,形成内容分享与传递
        5.学生体验内化,行动运用
    (三)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价值
        1.为学生的具体体验提供真实场景
        2.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契合
二、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现实样态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研究过程
    (二)资料的搜集
        1.访谈资料的搜集
        2.实地观察
    (三)概念框架的构建
    (四)研究的信效度
    (五)资料的分析
        1.开放编码
        2.开放编码范畴化
        3.轴心编码
        4.选择编码
    (六)研究发现
三、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呈“泛概化”
        1.将参与活动等同于体验学习
        2.将简单的预设过程等同于体验学习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呈“趋同化”
        1.以教师经验替代学生学习体验
        2.重视外显体验学习结果,忽视过程
    (三)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呈“浅显化”
        1.体验学习目标停留于浅层
        2.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学习易流于形式
    (四)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呈“无序化”
        1.活动中体验学习目标缺乏适切性
        2.体验学习内容缺乏衔接性
        3.体验学习场所缺乏衔接性
四、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因素
        1.教师理念与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本质产生偏离
        2.教师评价固化
        3.教师指导匮乏
        4.教师期待缺失
    (二)学生因素
        1.忽视学生兴趣
        2.尚未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先前知识经验积淀匮乏
    (三)学校因素
        1.学校文化氛围欠佳
        2.学校责任意识薄弱
    (四)活动组织因素
        1.活动组织环节不完整
        2.活动组织资源挖掘不足
五、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凸显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本质
        1.改变教师理念,正确会晤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性质
        2.注重多元评价,指向活动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性与理解性
        3.关注个体差异,适当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
        4.设计表现期待,促进学生体验学习的自我反思
    (二)强调学生主体意识,促进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深入化
        1.注重学生兴趣,强调学生体验学习的自主性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体验学习的深刻性
        3.基于学生经验增加辅助任务,深化体验学习效果
    (三)强调学校文化氛围与责任意识,重视活动中体验学习质量
        1.营造学校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表达体验
        2.强化学校领导责任意识,推进活动中体验学习的跟踪
    (四)加强活动组织建设,促进活动中体验学习的结构化
        1.健全活动组织环节,力促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有序化
        2.深挖活动组织资源,构建有效体验学习闭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可能的创新
    四、概念界定
        (一)公益组织
        (二)乡村教师
        (三)教师发展
        (四)教师培训
        (五)项目运行效果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公益组织参与教师培训的现状
        (一)以教师课程开发为主的公益组织
        (二)以学生课程开发为主的公益组织
    二、公益组织参与教师培训的研究
    三、关于教师培训评估框架的研究
    四、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教育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论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四、数据搜集
        (一)数据搜集方法
        (二)数据搜集结果
    五、数据分析
    六、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为何与如何:乡村教师发展项目的设置与运行
    一、公益组织为何支持乡村教师发展
        (一)“想为乡村教育做点事”
        (二)着眼乡村教师发展的“短板”
        (三)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
    二、公益组织如何促进教师发展
        (一)培训课程的设计
        (二)乡村教师的召集
        (三)H公益的项目开展情况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线上与线下:用户体验视角下的项目运行实效
    一、乡村教师对线上项目的体验和反馈
        (一)线上活动带来共鸣,线上课程助力发展
        (二)线上活动特色不明显,线上课程后期缺乏指导
        (三)线上共读形式与质量存在质疑
    二、乡村教师对线下培训的体验和反馈
        (一)让自身“放开了”“打开了”
        (二)课程设计不够完善
        (三)“集中时紧,分散后松”模式存在弊端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认知与行动:专业成长视角下的项目运行实效
    一、公益项目是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自我成长层面
        (二)教育观念层面
        (三)教育实践与反思层面
    二、教师在实践中的行动有什么变化?
        (一)互动增强:融入线上共同体组建线下共同体
        (二)互动减弱:自身发展与H公益发展无法契合
    三、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存在的优势
        (一)公益组织善于拓展教师培训资源
        (二)公益组织的项目更新迭代效率高
        (三)公益组织重视线上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二、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公益组织整体项目设计的系统性建设
        (二)公益组织难以统筹好自身发展与扩张覆盖人数
        (三)部分乡村教师存在能动性缺失问题
    三、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一)完善项目的体系化建设
        (二)提高服务的精准性程度
        (三)推动教师的自主性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调查问卷
    三、编码表
后记

(10)体演文化教学法在突尼斯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节日的礼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体演文化教学法应用于突尼斯中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突尼斯迦太基大学口语教学情况概述
        一、使用教材
        二、课程设置
        三、教学环境
    第二节 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与体演文化模式
        一、中级汉语口语教学现状
        二、体演文化教学法与现行教学法比较
        三、体演文化教学法对中级口语教学的适用性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突尼斯中级汉语口语课《节日的礼物》的体演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设计背景
        二、教学设计依据
        三、教学设计目标
    第二节 《节日的礼物》的教学准备
        一、第一、二课时:理论课(Fact)准备
        二、第三、四课时:实践课(Act)准备
    第三节 《节日的礼物》的教学过程
        一、理论课(Fact)教学过程
        二、实践课(Act)教学过程
    第四节 体演成绩统计与分析
        一、体演成绩统计
        二、体演成绩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针对突尼斯学生的中级口语教学“文化体演”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教学的有效性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构建学生的第二语言世界观
        四、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角度
        二、学生角度
        三、教学实践角度
    第三节 改进建议
        一、教师角度
        二、学生角度
        三、教学实践角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我带课程设计的一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UbD模式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以《中西园林艺术》单元课程为例[D]. 杨竹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提升初中生空间观念的折纸拓展课课程开发 ——以六年级为例[D]. 邹嘉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莱芜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初探[D]. 韩淑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启发式美术教学案例研究 ——以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思创课为例[D]. 郎潇.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5]南疆初中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 ——以图木舒克市为例[D]. 马蕊.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幼儿园亲子班教育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案例研究[D]. 刘可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被培训者的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B区为例[D]. 陈思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谢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9]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案例研究[D]. 梁思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10]体演文化教学法在突尼斯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节日的礼物》为例[D]. 李瑶瑶.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我的课程设计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