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政策的运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江达[1](2021)在《促进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现代物流走入大众生活,在物流行业竞争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各方的挑战,只有不断的挖掘其潜力,才能实现该行业企业的有效发展。提高物流园区效率,促进物流园区所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整个产业链的联动发展,是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根据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注入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流通速度的不断加快,物流行业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公共政策,构建物流园区,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本文首先针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概述,其次分析了我国物流业发展历程及典型物流模式,以此为背景对天津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经分析发现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存在平台式运营困难、新技术应用推广难度大、传统物流企业盈利模式有待改变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而后以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佛山等物流公共政策为例进行分析,并给予我国物流公共政策的有益借鉴与启示。并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即从优化政府与平台企业的关系、管理解决物流园区发展存在问题、促进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提出建议。首先,梳理政府了与平台型企业的关系,针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与运营方面的公共政策提出建议。其次,针对物流信息一体化交流平台构建,从园区产业集群的视角提出了建议。最后,提出推动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天津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也能为其他同类园区的发展起到一定参考价值。
李敬茹[2](2021)在《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现代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朗,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物流作为打破地域界限的有效手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配套能力和社会化服务程度,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在许多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对中俄物流产业合作进行研究,符合双边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中俄物流产业合作,首先剖析两国物流产业合作的现实基础,着重研究中俄货物运输和以口岸城市为代表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紧接着对中俄物流产业合作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预判,提出降低风险的对策建议,最后展望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未来前景,关注合作发展新动态。
张锦[3](2020)在《海安市冷链物流政府配套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冷链物流以冷冻学科作为应用基础、将现代制冷技术融入到具体运输环节,从而在冷链物流的整个环节中确保产品质量,同时降低冷链物流损耗的复杂过程。冷链物流配套政策则是指,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围绕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和规划,对其制定的标准化规定,对冷链物流行业提出未来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推动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指导原则和相关措施。为了促进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冷链物流业的掌控,从国家到地方纷纷针对冷链物流业发展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本文主要对海安市围绕冷链物流出台的政策规划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政策预期目标、政策执行效果等方面分析指出海安市冷链物流政府配套政策的存在问题及原因。通过发放问卷、访谈企业等调研方式,结合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国家或地区的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有益经验。从“政策以提高当地冷链物流业竞争力为第一目标”;“明确具体政府部门职能、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冷链物流管理量化标准政策体系”;“依靠政策推动,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政策以全面系统的保障体系为支撑”;“有序调整冷链物流配套政策”六个方面,为海安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制定和未来的规划提出了改善策略。使海安充分发挥现有的公路、铁路运输网络,利用节点城市优势,为沿海、内陆地区构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贡献力量。对海安市冷链物流业更好地服务本地区居民消费需求、拓展海安市冷链物流发展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研究江苏省县域城市的冷链物流配套政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吕肖娟[4](2020)在《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家重点鼓励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且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物流产业已融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制造业、工业、商贸业等多种产业实现了产业融合和产业联动。随着社会物流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加大了对物流业的重视,要求大力发展物流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合理和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是引导和促进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当前,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混乱空泛,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无法指导和规范物流产业有序推进,从而阻碍了物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进行量化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本文借鉴Rothwell和Zegveld的政策工具分类法,将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大类,并结合物流产业价值链的投资、研发、加工和消费四大阶段,以及包含八大发展方向的政策导向,构建了“X-Y-Z”三维的物流产业政策文本分析框架。该框架旨在分析评价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在产业价值链、政策工具和政策导向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为后续研究物流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2)本文共梳理了我国中央层面物流产业政策298篇(2001年-2019年5月),并基于构建的物流产业三维分析框架,对收集的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和量化分析,揭示出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当中存在以下不足:(1)我国物流产业多集中于产业价值链的加工阶段,容易导致产业价值链的畸形发展,不利于物流产业健康的发展;(2)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时,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为辅,且政策工具内部存在使用不均的问题;(3)在物流产业政策导向中,以专业化方向发展为主,忽视了八大政策导向的均衡性发展。(3)完善和优化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文本时,应从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考虑,加强投资和研发环节的配套政策,并合理的运用三大类政策工具,注重政策工具内部使用的均衡性,加强政策导向全面发展,促进政策导向的多元化均衡发展。本研究丰富了物流产业政策量化研究的分析方法,为后续研究物流产业政策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今后政府在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指导方向,有助于构建系统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
吴雯宇[5](2020)在《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物流业作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其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城市、区域、国家物流业质量和效率水平。当前我国物流业增速逐渐放缓,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管理模式在改变物流运作方式,智慧物流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物流业智能化水平、规模化水平势在必行。物流枢纽作为物流网络体系核心设施,是提升物流业辐射范围、集聚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枢纽城市通过城市内物流枢纽协同运作提升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主要从枢纽城市主体特征、环境特征两个层面展开对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整理智慧物流、物流枢纽城市、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理论,梳理国内外研究背景,从枢纽城市主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两个层面构建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模型。枢纽城市主体特征主要包括枢纽城市人力资源、枢纽城市配送能力和枢纽城市交通能力;枢纽城市环境特征主要包括物流政策和区域发展水平。其次,在模型构建的8个研究变量基础上,提出12条研究假设,结合已有成熟量表和理论模型设计出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枢纽城市主体特征和环境特征影响因素,20个题项;第二部分为枢纽城市智能化水平、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10个题项;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个人基本信息。利用SPSS25.0和AMOS25.0对收回的316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构建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全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2条假设中,9条通过检验,3条未通过检验,分别是枢纽城市配送能力对枢纽城市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的正向影响假设、物流政策对枢纽城市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的正向影响假设、枢纽城市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对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正向影响假设未通过检验。最后,以国家级物流陆港枢纽城市——合肥市为例,从城市人力资源、配送能力、交通能力、物流政策和区域发展水平5个方面分析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据此得出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存在问题:物流人才供需失衡、城市配送数字化发展滞后、城市交通系统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区域发展水平存在提升空间。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建设物流人才队伍,增强人才履职能力,加大对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为物流人才提供生活和工作保障;增加物流运力供给,提升城市配送实力,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智能技术深度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优化交通运输系统,完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同时提高道路通行和车辆运载能力;完善物流政策环境,确保物流市场稳定,完善物流政策环境的同时提高物流政策精准性;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增强物流服务水平。
申轲雨[6](2019)在《物流政策对提升城市物流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物流,尤其是城市物流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政府也越来越注意到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相继出台多种政策法律法规指导物流业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城市物流管理”围绕城市物流需求及演化分析、城市物流枢纽规划及动态管理、城市物流服务的协调运营与管理、城市物流性能评价与政策设计和北京市物流管理五个方面展开研究。根据城市物流性能评价与政策设计子课题需要,本文突破以往物流研究大多局限于工程管理、供应链、冷链及采购等方面,从物流政策视角出发结合制度经济学研究城市物流竞争力,以发现问题、理论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提出一个政策建议体系的思路进行研究。本文从物流政策视角出发结合制度经济学研究物流竞争力。有针对性地以北京市作为典型实证研究对象,更新了研究城市物流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物流政策分类进行统计分析,构建物流政策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路径模型其子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配送能力子系统,比较不同物流政策情境下城市物流竞争力指标的变化。得出物流政策对提升城市物流竞争力的作用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需要符合物流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需要“前政策+后市场”的调节手段解决主要矛盾,即对物流发展前期以及对物流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要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投资补助政策,到物流发展成熟期以及物流发展关键要素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则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物流产业发展经济规律及发展周期的政策建议体系,即发展初期侧重投资促进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发展中期侧重人才及科技要素投入的政策推动,成熟期侧重层次水平提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推动。
赵博帅[7](2019)在《城市物流政策对北京市农产品配送和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动态交通仿真分析了两种城市政策(货运限行和物流中心外迁政策)对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效率和环境的影响。货运限行政策是北京市货运车辆在日间(6:00-23:00)无法进入五环配送;物流中心外迁政策是北京市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中心将迁出北京市五环。本文首先介绍了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情况并基于交通领域四阶段法推导出货运O-D矩阵(不同起点到不同终点的配送量数据集合)。随后,本文介绍了研究方法论,包括情景设计,交通仿真以及量化模型。情景设计包括四组情景,分别体现不同政策或政策组合;每组情景内考虑承运人的多种响应策略(包括运营时间、车辆类型以及配送路线的调整)。仿真部分介绍了仿真的模拟背景,仿真模型和参数设置,以及仿真的全部过程。量化过程是基于仿真输出结果和量化模型得到经济和环境指标。通过上述仿真流程,本文获得了不同模拟情景下北京市农产品配送的总成本及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得到三个方面的政策启示:(1)从城市政策对北京市整体农产品配送的影响来看:单独实施货运限行或物流中心外迁,农产品配送成本显着增加,且产生的碳排放并未明显减少;两种政策共同实施能降低配送成本和配送产生的碳排放量,这是因为组合政策促使承运人采取了新的响应策略;与单独执行货运限行政策相比,两种政策共同执行使日间货运通行证的作用降低;城市政策效果同农产品承运人的响应策略密切相关,不同承运人响应策略会引发相反的政策效果。(2)从城市政策效果与背景因素的关系来看:油价上涨,人工成本下降,夜间与日间人工成本比率缩小都有利于货运限行和组合政策(货运限行和物流中心外迁政策的组合)的实施效果。迷你货车负荷率的提升有利于所有政策实施效果,但对组合政策贡献最显着。(3)从城市政策对北京市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影响来看:城市政策(物流中心外迁)对物流最后一公里没有显着影响。尽管原有和新建物流中心的地理位置和路网结构存在不同,但原有和新建物流中心周边的车辆平均速度和货车平均排队队长没有显着差异,即政策对北京市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没有显着影响。图33幅,表28个,参考文献72篇。
邢虎松[8](2017)在《我国港口物流政策综述及改进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港口物流政策对于指导、促进港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港口物流政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对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港口物流相关政策进行综述,系统分析我国港口物流政策的特点及港口物流发展的政策需求,提出改进我国港口物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高栋[9](2011)在《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物流产业是传统和新兴产业形态的结合体,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有着密切的产业关联,是有效实现社会再生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石家庄市是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被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定位为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现代物流发展政策是物流系统的软结构,其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软环境,即为物流系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体系。虽然石家庄市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石家庄市政府亦充分认识到物流业的作用并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物流发展政策,并出台必要的政策来推进本市物流业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物流发展政策在发展路径、宏观调控、市场管理和基本政策的落实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展开系统研究,旨在从政策角度探析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保持政策的系统性、连续性和促进性,并提出政策构建的相关建议,对石家庄市物流产业政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对物流产业政策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对物流产业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的物流产业管理体制和发展政策,我国现行物流管理体制和发展政策,通过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阐释物流政策的分析框架,得出对石家庄市物流政策实践的启示。然后分别从石家庄市物流系统结构、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三个角度对物流发展政策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再从石家庄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角度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分析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影响因素关联度,得出石家庄市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路径和导向性。最后通过上述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政策体系结构、具体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闫华[10](2011)在《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理论在商丘市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城市物流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能否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城市物流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将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比较滞后,开展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研究不但对城市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且也是迫在眉睫实际问题。本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以商丘市为例,通过对商丘市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研究,为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1)在综述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物流概念的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分析城市物流系统的概念,构成要素、层次结构等,明确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原则、方法,步骤以及规划的主体。(2)分析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有关概念及规划意义,从物流结点和城市运输体两个方面对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系统进行理论研究,设计出物流结点的三层次图。同时,在经验法和系统化SLP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城市物流结点规划流程和操作程序图。从内陆港建设、物流业发展和运输体系等规划方面针对商丘市的物流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3)梳理城市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有关概念,概述城市物流信息系统平台规划的原则、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建设及运营模式等;针对商丘市的特点,构建商丘市物流信息系统平台,重点探讨商丘市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需求分析、逻辑框架以及运行模式,突出系统的兼容性、效率性、安全性以及易操作性等特点。(4)系统总结国内外城市物流政策研究现状,阐述物流政策定义、性质、规划的基本原则以及城市物流政策制定的步骤。结合商丘市物流政策的现状,从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协调管理政策、产业政策、物流业标准化政策、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政策以及物流人才开发利用政策等方面构建城市物流政策系统平台的框架,为中部城市物流政策建设提供参考。
二、物流政策的运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流政策的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园区管理方面 |
1.2.2 物流公共政策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天津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概况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1 物流产业 |
2.1.2 物流园区 |
2.1.3 公共政策 |
2.1.4 相关理论概述 |
2.2 天津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 |
2.3 公共政策在天津港物流园区的发展中带来的机遇 |
2.3.1 国家层面的机会和支持 |
2.3.2 地区相关政策支持 |
2.4 公共政策在推动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4.1 政策开发滞后、透明度低 |
2.4.2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2.4.3 缺乏人才培养政策 |
2.4.4 政府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
第3章 物流园区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导向型政策不健全 |
3.2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3.3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
3.4 缺乏专门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政策 |
3.4.1 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
3.4.2 奖励机制不到位 |
第4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
4.1 国内外物流园区发展经验借鉴 |
4.1.1 国外物流园区发展政策经验借鉴 |
4.1.2 国内物流园区发展政策经验借鉴 |
4.2 对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启示 |
4.2.1 政府在物流园区发展中要做推动者 |
4.2.2 政府应保证物流园区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
4.2.3 政府推动营造有利于物流园区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 |
第5章 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
5.1 从公共政策角度推动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5.1.1 双边市场角度 |
5.1.2 园区产业集群角度 |
5.1.3 物流供给侧角度 |
5.2 公共政策解决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存在问题的设想 |
5.2.1 完善物流园区发展的引导政策 |
5.2.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
5.2.3 丰富物流园区发展的管制政策 |
5.2.4 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
5.3 后疫情下公共政策对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推动 |
5.3.1 计划安排与流程指引 |
5.3.2 运营与安全 |
5.3.3 组织与人力 |
5.3.4 加强资源灵活调配,积极调整运力安排 |
5.3.5 提高物流园区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现实基础 |
第一节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经济基础 |
一、中俄经济状况分析 |
二、中俄经贸合作分析 |
第二节 中俄物流政策及国际化发展 |
一、中国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 |
二、俄罗斯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 |
三、中俄物流政策的国际化对接 |
第三节 中俄海关合作的深化 |
一、双边协议下的中俄海关合作 |
二、多边协议下的中俄海关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状况 |
第一节 中俄物流运输的主要合作方式 |
一、陆路运输 |
二、水路运输 |
三、航空运输 |
四、管道运输 |
五、多式联运 |
第二节 中俄边境口岸物流体系建设 |
一、中俄边境口岸分布 |
二、中俄对应边境口岸物流体系建设 |
三、中俄边境口岸物流体系建设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主要风险及降低风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政治风险 |
二、经济风险 |
三、社会责任风险 |
四、不可控风险 |
第二节 降低中俄物流产业合作风险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中俄政治互信 |
二、加强中俄金融合作 |
三、加强物流人才培育 |
四、加速绿色物流发展 |
五、加速智慧物流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新动态与未来前景 |
第一节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新动态 |
一、中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完善 |
二、中俄物流、贸易、制造业联动发展 |
三、中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
四、中俄第三方物流不断发展 |
第二节 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的未来前景 |
一、中俄物流产业合作适逢机遇期 |
二、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空间广阔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海安市冷链物流政府配套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定性分析研究法 |
四、访谈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文章的创新之处及研究困难 |
一、研究角度创新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三、研究困难之处 |
第一章 冷链物流配套政策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冷链物流配套政策概述 |
一、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定义 |
二、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发展过程 |
第二节 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相关理论 |
一、公共政策理论 |
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理论 |
三、现代物流理论 |
第二章 国内外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发展及分析 |
第一节 日本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启示 |
第二节 北京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启示 |
第三节 台湾省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启示 |
第四节 南通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启示 |
第三章 海安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分析 |
第一节 海安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发展历程 |
一、海安市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优势 |
二、依靠政策推动海安市冷链物流业发展 |
第二节 海安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类型分类 |
一、物流园区规划类政策 |
二、企业运营审批政策 |
三、优惠扶持类政策 |
四、交通运输政策 |
五、政府信息平台类政策 |
第三节 海安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制定预期目标分析 |
一、政策制定的预期目标 |
二、海安市制定冷链物流配套政策预期目标的必要性 |
第四节 海安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实际实施效果 |
一、政策的享受范围 |
二、政策的扶持方式 |
三、冷链物流企业及社会群体对政策的满意度 |
四、政策对于冷链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
五、政策对于冷链物流行业竞争力的影响 |
第四章 海安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海安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存在问题 |
一、政府配套政策不健全,目标不明确 |
二、政府部门职能不明确 |
三、缺乏对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的引导政策 |
四、缺乏专门的冷链物流人才和技术引进政策 |
五、地方监管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二节 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冷链物流配套政策层面 |
二、地方政府层面 |
三、冷链物流企业层面 |
第五章 海安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政策以提高冷链物流业竞争力为第一目标 |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策目标 |
二、完善政策体系,增强政府管理效能 |
第二节 明确政府部门职能,建立协调机制 |
一、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冷链物流管理体制 |
二、建立冷链物流行业政府工作小组 |
第三节 建立冷链物流管理量化标准政策体系 |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政策的可控性和权威性 |
二、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政策宣传平台 |
第四节 依靠政策推动,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
一、打造“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政策推动方式 |
二、制定冷链物流人才和培养政策 |
三、打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
第五节政策以全面系统的保障体系为支撑 |
一、多主体建设冷链物流配套政策保障体系 |
二、对政策实施情况追踪调查,及时调整政策 |
三、建立相关监管政策体系 |
第六节 有序调整冷链物流配套政策 |
一、建立海安市冷链物流配套政策框架 |
二、动态调整政策内容,确保政策实施效果 |
三、重视政策的时效性、系统性和配套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海安市冷链物流政策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海安市冷链物流政策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4)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产业政策研究现状 |
1.2.2 政策文本量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物流产业政策 |
2.1.1 产业政策 |
2.1.2 物流产业政策 |
2.2 内容分析法 |
2.3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4 政策工具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流产业政策三维分析框架及政策编码 |
3.1 我国中央层面物流产业政策文本的选择 |
3.2 物流产业三维分析框架 |
3.2.1 物流产业政策三维分析框架的维度 |
3.2.2 二维交叉分析的政策含义 |
3.2.3 三维分析框架的政策含义 |
3.3 内容分析单元编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
4.1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总体统计分析 |
4.1.1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发布时间分析 |
4.1.2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发布机构分析 |
4.1.3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类别分析 |
4.2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单维度分析 |
4.2.1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
4.2.2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
4.2.3 政策导向视角下的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
4.3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二维交叉分析 |
4.3.1 物流产业价值链中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分析 |
4.3.2 物流产业价值链当中政策导向的运用情况分析 |
4.3.3 物流产业导向当中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分析 |
4.4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三维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研究结论与优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5)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四、研究可能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智慧物流理论 |
(一)智慧物流内涵 |
(二)智慧物流平台体系 |
二、物流枢纽理论 |
(一)物流枢纽内涵和驱动力 |
(二)物流枢纽城市定义 |
(三)物流网络节点层次划分 |
三、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理论 |
(一)服务的概念 |
(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变量定义和研究假设 |
(一)枢纽城市主体特征 |
(二)枢纽城市环境特征 |
(三)枢纽城市智能化水平、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
二、模型构建 |
三、变量测量与问卷调查 |
(一)研究变量测量 |
(二)问卷调查 |
第四章 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样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三、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一)结构方程全模型构建 |
(二)结构方程全模型拟合度评估 |
(三)结构方程全模型修正 |
(四)结构方程全模型假设检验 |
(五)模型修正 |
第五章 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案例分析 |
一、合肥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现状 |
(一)合肥市人力资源 |
(二)合肥市配送能力 |
(三)合肥市交通能力 |
(四)合肥市物流政策 |
(五)合肥市发展水平 |
二、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存在问题 |
(一)物流人才供需失衡 |
(二)配送数字化发展滞后 |
(三)交通系统缺少信息技术应用 |
(四)物流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
(五)区域发展水平存在提升空间 |
三、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对策建议 |
(一)建设物流人才队伍,增强人才履职能力 |
(二)增加物流运力供给,提升城市配送实力 |
(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优化交通运输系统 |
(四)完善物流政策环境,确保物流市场稳定 |
(五)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增强物流服务水平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物流政策对提升城市物流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1.3.3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竞争力研究理论 |
2.1.2 物流管理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物流政策 |
2.2.2 城市物流 |
2.2.3 物流系统 |
2.2.4 城市竞争力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城市物流发展研究现状 |
2.3.2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现状 |
2.3.3 产业或城市竞争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研究现状 |
2.3.4 系统动力学应用于区域物流的研究现状 |
3 北京市物流政策及物流竞争力分析 |
3.1 物流政策对城市物流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
3.2 北京市物流政策介绍 |
3.2.1 北京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2 中央政策 |
3.2.3 地方政策 |
3.2.4 政策分类 |
3.3 北京市物流竞争力分析 |
3.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3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
4 物流政策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与检验 |
4.1 建模系统边界要素及目标 |
4.1.1 系统边界与要素 |
4.1.2 建模目标 |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
4.2.1 研究数据 |
4.2.2 相关假设 |
4.2.3 因果关系分析 |
4.2.4 系统流图 |
4.2.5 子系统变量与参数估计 |
4.3 有效性检验 |
4.3.1 区域人口与物流业从业人口数量 |
4.3.2 区域GDP |
4.3.3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
4.3.4 货物周转量 |
4.4 本章小结 |
5 北京市物流政策仿真与结果分析 |
5.1 仿真分析 |
5.1.1 经济环境竞争力发展情况 |
5.1.2 基础设施竞争力发展情况 |
5.1.3 市场供需竞争力发展情况 |
5.1.4 人力资源竞争力发展情况 |
5.2 物流政策影响模拟分析 |
5.2.1 投资补助政策 |
5.2.2 环境保护政策 |
5.2.3 人才支撑政策 |
5.2.4 综合政策 |
5.3 政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城市物流政策对北京市农产品配送和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货运限行政策的影响 |
2.1.2 物流中心外迁的影响 |
2.1.3 交通仿真与城市政策 |
2.1.4 创新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城市物流 |
2.2.2 城市物流政策 |
2.2.3 农产品物流 |
2.2.4 物流量预测方法—四阶段法 |
2.2.5 交通仿真及其物流领域应用 |
3 北京市农产品货运O-D矩阵构建 |
3.1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情况 |
3.1.1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模式 |
3.1.2 北京市农产品交易量 |
3.1.3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承运人及配送车辆 |
3.2 北京市农产品货运O-D矩阵推导 |
3.2.1 北京市农产品货运O-D矩阵模型推导流程 |
3.2.2 北京市农产品货物量O-D矩阵 |
3.2.3 北京市农产品货运O-D矩阵 |
4 仿真与量化模型 |
4.1 仿真的情景设计 |
4.1.1 情景组1: 基础情景 |
4.1.2 情景组2: 货运限行政策 |
4.1.3 情景组3: 物流中心外迁政策 |
4.1.4 情景组4: 货运限行与物流中心外迁政策 |
4.2 交通仿真 |
4.2.1 城市路网信息 |
4.2.2 仿真模型和参数设置 |
4.2.3 仿真实验过程 |
4.3 量化模型 |
4.3.1 经济指标 |
4.3.2 环境指标 |
5 仿真结果分析 |
5.1 政策对北京市整体农产品配送和环境的影响 |
5.2 政策效果与背景因素的关系 |
5.2.1 油价与政策效果 |
5.2.2 人工成本与政策效果 |
5.2.3 迷你货车负荷率 |
5.2.4 政策效果与背景因素的关系总结 |
5.3 政策对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影响 |
5.3.1 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情景设计 |
5.3.2 政策对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影响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我国港口物流政策综述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港口物流政策的内涵及形式 |
1. 港口物流政策的内涵 |
2. 港口物流政策的表现形式 |
二、我国港口物流政策综述 |
1. 规划类的政策综述 |
2. 指导意见类的物流政策综述 |
3. 示范工程类的政策综述 |
三、我国港口物流政策的特点及要求 |
1. 从港口物流政策的内涵及实际来看,港口物流政策通常是指一个政策组合(或政策集),要求明确主导管理主体和考虑政策协调性、整体性 |
2. 我国港口物流政策多以政府部门出台的“规划”、“意见”、“通知”、“示范工程”为表现形式,权威性、实践性较弱,需要具有更强强制力的政策 |
3. 从港口物流政策的适用对象看,政策都应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指向,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标,制定物流政策时应有所侧重 |
4. 港口物流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港口物流政策具有灵活性、动态性,需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政策监控与评估 |
四、提高我国港口物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1. 确立科学合理港口物流政策的制定主体 |
2. 明确港口物流政策的目标及实践原则 |
3. 完善港口物流政策体系 |
4. 健全港口物流政策执行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
(9)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业政策相关理论综述 |
1.2.2 物流产业政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物流产业政策及其启示 |
2.1 国外物流产业体制与发展政策 |
2.1.1 美国物流的管理体制及产业政策 |
2.1.2 欧洲物流的管理体制及产业政策 |
2.1.3 日本物流的管理体制及产业政策 |
2.2 国内物流产业体制与发展政策 |
2.3 国内外物流政策实践对石家庄的启示 |
2.3.1 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 |
2.3.2 发挥政府宏观管理职能 |
2.3.3 建立科学的物流管理体制 |
2.3.4 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
2.3.5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 |
第三章 石家庄市物流业现状分析 |
3.1 石家庄市物流系统结构 |
3.1.1 物流系统基础设施平台 |
3.1.2 物流系统物流信息平台 |
3.1.3 物流系统政策保障体系 |
3.2 石家庄市物流现状,社会发展与物流相关影响 |
3.2.1 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
3.2.2 社会发展与现代物流相关影响 |
3.3 石家庄市物流系统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分散、缺乏统筹协调 |
3.3.2 物流市场机制混乱 |
3.3.3 物流市场结构不合理 |
3.3.4 扶持政策不健全 |
3.3.5 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 |
3.3.6 现代物流发展人才短缺、缺乏系统规划 |
第四章 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路径分析 |
4.1 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4.2 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3 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路径分析 |
4.4 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政策的导向性分析 |
4.4.1 现代物流发展政策现状 |
4.4.2 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导向分析 |
第五章 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建议 |
5.1 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政策体系结构 |
5.1.1 构建石家庄市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
5.1.2 石家庄市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结构 |
5.2 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具体政策建议 |
5.2.1 组织协调政策建议 |
5.2.2 政府管制政策建议 |
5.2.3 产业扶持政策建议 |
5.2.4 行业发展政策建议 |
5.3 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保障措施 |
5.3.1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各级行业协会 |
5.3.2 建立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 |
5.3.3 加快建立物流市场诚信体系 |
5.3.4 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理论在商丘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 |
2.1 城市物流的相关概念 |
2.1.1 城市物流的定义 |
2.1.2 城市物流的特点 |
2.2 城市物流系统的相关概念 |
2.2.1 城市物流系统的定义 |
2.2.2 城市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
2.2.3 城市物流系统的层次结构 |
2.3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相关理论 |
2.3.1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涵义 |
2.3.2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意义 |
2.3.3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原则 |
2.3.4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主体 |
2.3.5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步骤 |
2.3.6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方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平台规划 |
3.1 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系统规划概述及其意义 |
3.2 城市物流结点规划研究 |
3.2.1 城市物流结点的涵义 |
3.2.2 城市物流结点的体系 |
3.2.3 城市物流结点的规划 |
3.3 城市道路体系的规划研究 |
3.4 商丘市物流基础设施系统规划研究 |
3.4.1 商丘市物流基础实施的现状 |
3.4.2 商丘市物流基础设施系统规划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物流信息系统平台与商丘城市物流系统规划 |
4.1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理论 |
4.1.1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定义及功能 |
4.1.2 城市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原则 |
4.1.3 城市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需求分析 |
4.1.4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
4.1.5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结构设计 |
4.1.6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类型 |
4.1.7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运作模式 |
4.2 商丘市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研究 |
4.2.1 商丘市城市物流信息现状分析 |
4.2.2 商丘市城市物流信息功能需求分析 |
4.2.3 商丘市城市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构建 |
4.3 小结 |
第五章 商丘市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政策研究 |
5.1 城市物流政策平台的概述 |
5.1.1 城市物流政策的定义 |
5.1.2 城市物流政策的性质 |
5.1.3 城市物流政策平台构建的基本原则 |
5.1.4 城市物流政策平台的制定过程 |
5.2 国内外城市物流政策的比较研究 |
5.2.1 我国城市物流政策的现状分析 |
5.2.2 国外城市物流政策的现状分析 |
5.3 商丘市物流政策系统平台的构建研究 |
5.3.1 商丘市物流政策建设的现状分析 |
5.3.2 商丘市物流政策系统建设的总体构思 |
5.3.3 商丘市物流政策系统框架的构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与创新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物流政策的运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天津港物流园区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 江达.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中俄物流产业合作研究[D]. 李敬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海安市冷链物流政府配套政策研究[D]. 张锦. 苏州大学, 2020(03)
- [4]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吕肖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吴雯宇. 安徽大学, 2020(07)
- [6]物流政策对提升城市物流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申轲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城市物流政策对北京市农产品配送和环境的影响[D]. 赵博帅.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我国港口物流政策综述及改进建议[J]. 邢虎松. 港口经济, 2017(01)
- [9]石家庄市现代物流发展政策研究[D]. 高栋. 长安大学, 2011(01)
- [10]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理论在商丘市的应用研究[D]. 闫华.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