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许子星,许卫红,张立群,陈宇帆[1](2022)在《脊柱结核手术失败的处理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初次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317例脊柱结核患者, 男206例、女111例;年龄(53.5±16.7)岁(范围11~86岁)。随访1年以上, 期间出现①~③中任意一条定义为手术失败:①同一结核病灶接受手术≥2次;②与结核病灶相关的非计划再入院次数≥1次;③结核耐药或迁延不愈, 出现冷脓肿或窦道;或合并其他细菌感染, 或发生内固定松动。未发生失败病例定义为治愈。收集两组患者症状、用药史、辅助检查、手术方案进行单因素分析, 对手术失败的潜在危险因素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失败病例均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穿刺引流(含置管冲洗)14例、清创10例、内固定翻修3例。术中采集脓液、坏死或肉芽组织行结核杆菌培养+药敏试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确定手术失败27例。脓肿或窦道形成17例, 占63%(17/27);其中3例异烟肼或利福平单药耐药、2例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耐多药);经针对性抗结核治疗(17例)、穿刺引流或穿刺置管冲洗(14例)、清创缝合(3例)治愈。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7例, 占26%(7/27);其中病原菌检出5例, 均未检出结核耐药;经抗感染及清创缝合治愈, 其中2例取出内固定。内固定松动3例, 占11%(3/27), 经内固定翻修手术治愈。手术失败组与临床治愈组是否累及复合或跳跃节段、有无2型糖尿病史、有无三种以上基础疾病史、术后1周C反应蛋白、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首剂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累及复合或跳跃节段(OR=3.513, P=0.047)、术后1周C反应蛋白(OR=1.021, P=0.005)、首剂时间≥20周(OR=2.895, P=0.039)、出血量≥800 ml(OR=5.950, P=0.001)和患有三种以上基础疾病(OR=3.671, P=0.027)为手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结核, 特别是耐药脊柱结核应早期诊断, 并尽早开始规范抗结核治疗;脓肿穿刺引流是治疗脓肿或窦道形成的有效手段;复合或跳跃节段的脊柱结核术后失败发生率高, 应强调手术病灶节段的稳定性重建。
李忠,刘志红,戴珍珍,汪昌发,吴吉光[2](2021)在《前后路手术联合利福平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前后路手术联合利福平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n=32)、手术组(n=10)及单纯用药组(n=18)。单纯用药组采用利福平治疗,手术组采用前后路手术治疗,联合组采用前后路手术联合利福平治疗。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脊髓神经功能及Cobb角。结果联合组、手术组、单纯用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75%、60.00%、6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手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联合组与单纯用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手术组与单纯用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联合组术后的Frankel分级优于手术组和单纯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术后Cobb角[(10.85±2.16)°]小于手术组[(13.97±2.64)°]和单纯用药组[(15.12±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前后路手术联合利福平治疗能够纠正后凸畸形,恢复脊髓神经功能,促进结核病灶愈合,可作为治疗脊柱结核的优选方案于临床推广。
丁惠强,原文琦[3](2021)在《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文中提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是脊柱外科常见的两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表现均有疼痛、发热、多汗、厌食等症状, 当炎症累及椎间隙、椎间盘或存在硬膜外脓肿时可压迫神经, 致使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感觉障碍以及肌力下降等, 严重时可引起瘫痪;早期影像学表现均为受累椎体破坏, 椎间隙变窄或消失, 可形成椎旁脓肿, 因此, 极易发生误诊。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面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和脊柱结核的诊断进行对比和总结, 以提供临床上进行鉴别诊断的要点。在此基础上, 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个方面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进行总结和探讨, 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上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诊疗效果。
范凯,彭斯伟,宋敏,王凯,巩彦龙[4](2021)在《基于机体免疫探讨调和营卫法对脊柱结核的治疗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最常见的发病形式,其漫长迁延的病程进展、胶着反复的预后转归使治疗存在疑点与难点。现阶段,脊柱结核的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仍不能有效地防止脊柱结核的隐匿性发病。中医药治疗脊柱结核具有低复发、低耐药、低毒性等临床优势,可明显减轻脊柱结核的相关症状,但相关的治疗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明确。脊柱结核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表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决定着脊柱结核的临床发展。中医学认为,营气具有行于脉中、荣养全身的生理作用,卫气具有行于脉外、抵御外邪的功能特点。通过调和营卫之气,可有效地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御及祛除能力,对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脊柱结核属于外邪所致的疾病范畴,为中医药治疗脊柱结核的机制探析提供了可行性思路。基于以上研究现状,通过对脊柱结核的概述,分析了当前脊柱结核在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免疫机制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脊柱结核与调和营卫法对机体免疫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机体免疫在功能机制上与调和营卫法在治疗机制上所存在的科学联系,阐明了巨噬细胞及相关免疫功能细胞的正向作用对于脊柱结核治疗的意义,为调和营卫法在脊柱结核防治策略中的科学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金阳辉,石仕元,郑琦,沈健,应小樟,朱博[5](2021)在《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神经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介入时机,评价其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87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78例,女109例;年龄12~86(49.9±19.1)岁;颈椎结核64例,胸椎结核86例,胸腰段结核76例,腰椎结核161例;单节段受累297例,多节段受累90例。其中62例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残损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39例,D级10例。根据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长短分为A组(术前接受2~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256例和B组(术前接受>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131例。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一般临床特征上的均衡性。动态观察两组患者ESR、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Frankel分级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3±4.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共有32例术后未愈,发生率为8.27%。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VAS评分及ODI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 d,神经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神经功能分级提升1~3级;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恢复52例,部分恢复8例,无改善2例。两组间患者在入院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ESR、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术前经过2~4周的抗结核治疗,ESR、CRP处于下降期或稳定期即可进行手术。对于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原则上应在术前积极处理合并症后尽早手术治疗,无须急诊手术。
胡城源[6](2021)在《胸腰椎结核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胸腰椎结核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中的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Cobb角变化、植骨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并评估3种入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0例脊柱结核的患者资料,对其中只累及一个脊柱运动单元的5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3组,前路组15例、后路组30例、前后路联合组11例。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矫正角度、末次随访丢失角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学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非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前资料:3组患者男女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合并症及病史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前路组、后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前后路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前路组570.0±97.0ml,后路组445.0±168.8ml,前后路联合组565.0±168.3 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前后路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显着学意义(P<0.001);前路组、后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前后路联合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住院天数,前路组33.3±10.5天,后路组34.1±10.2天,前后路联合组31.6±10.3天,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显着学意义(P>0.05)。前路组、前后路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前后路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VAS评分方面,前路组4.4±0.8分,后路组4.8±0.6分,前后路联合组4.6±0.7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分析3.1 Cobb角术前、术后变化术前,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12.4±5.3°,后路组9.0±4.3°,前后联合组12.3±4.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前后路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中,前路组患者17.5±8.5°,后路组患者11.4±4.9°,前后联合组患者14.5±4.8°,均存在后凸Cobb角不同程度的丢失,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角度,前路组患者5.6±4.7°,后路组患者9.6±6.7°,前后联合组患者8.2±4.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前路组、后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丢失角度,前路组患者5.0±5.4°,后路组患者2.4±2.8°,前后联合组患者2.1±1.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前后路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植骨融合的时间前路组3.7±0.9月,后路组5.4±1.2月,前后联合组患者4.3±1.3月,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对比术前,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五天,前路组4.4±0.8分,后路组4.8±0.6分,前后联合路组4.6±0.7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显着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与前后联合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前后路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中,前路组1.7±0.5分,后路组患者1.9±0.9分,前后联合组2.0±0.4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前路组改善率为72.7%(8/11),前后路联合组改善率为84.2%(16/19),后路组改善率为83.3%(5/6)。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前后路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只累及一个脊柱运动单元的胸腰椎结核后路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角度小,后凸矫正角度大;2.只累及一个脊柱运动单元的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方式的植骨融合时间短,神经功能改善好,但末次随访后凸矫正丢失角度大。
周建伟[7](2021)在《一期经后外侧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联合侧方单钉棒或后方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一期经后外侧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侧方单钉棒固定或后方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4月之间,我组收治的38例胸椎结核病例,清创植骨均从后外侧胸膜外入路进入,而根据病情不同,固定方式分别采用侧方单钉棒固定或后方钉棒系统固定,现回顾性分析此38例患者各项临床数据,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38例病人随访均大于18个月(平均50.8±21.9个月)。平均手术时长297.0±68.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02.6±252.0ml,术后住院天数11.1±3.6天,术前CRP平均18.3±24.1mol/L,分别为1.1±1.2mol/L,8.2±4.4mm/h。术前VAS评分平均7.5±1.6,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0.6±0.8分,较术前显着降低。后凸畸形矫正度数平均6.3±4.7°,末次随访角度丢失约1.4±1.6°。神经功能评价按照ASIA分级,术前评价为B级共2例,C级3例,D级11例,E级22例。末次随访时,B级1例,E级37例,较术前显着改善。全部患者末次随访时均已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例于术后2个月出现手术切口部位窦道形成,经清创手术后治愈,并于二次手术后9个月复查时已形成骨性融合。2例患者术中出现壁层胸膜破裂,并于术中及时修补,对症治疗后痊愈。全部病例未出现脊髓损伤,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一期经后外侧胸膜外入路清创植骨融合术联合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治疗胸椎结核均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在后外侧胸膜外入路清除病灶的基础上,侧方单钉棒固定方式更适用于下段胸椎单节段病变及稳定性良好的病例,优势在于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而后方椎弓根固定强度更高,更适合于多节段病变,稳定性差,病情复杂的病例。
宋磊磊[8](2021)在《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治疗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的个性化选择及其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对比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与脊柱后路自体髂骨块植骨治疗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的远期疗效,进而归纳出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适应症,为胸腰椎结核患者治疗的个性化选择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采用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及同期的采用脊柱后路自体髂骨块植骨的胸腰椎结核病例120例,进行随访,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按照植骨方式的不同和胸腰椎结核病灶造成的骨缺损的类型进行分组,统计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的术前及术后临床、影像资料,观察对比其远期疗效,从而确定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在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治疗中的最佳适应症。结果:(1)相同骨缺损范围的组别(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c1组与c2组),在性别(比)、年龄(岁)、病变节段、病程(月)、术前ASIA神经功能评级等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2)在骨缺损范围<2cm的胸腰椎结核中,采用自体颗粒骨的a1组与采用自体髂骨块的a2组相比,末次随访Cobb角、Cobb角矫正丢失、末次随访JOA评分、ODI评分等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的植骨满意率、VAS评分、神经功能ASIA分级有效改善率、结核复发率、内固定失效率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远期疗效优于a2组。(3)在骨缺损范围2~4cm的胸腰椎结核中,采用自体颗粒骨的b1组与采用自体髂骨块的b2组相比,末次随访Cobb角、Cobb角矫正丢失、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植骨满意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有效改善率、结核复发率、内固定失效率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远期疗效与b2组相当。(4)在骨缺损范围>4cm的胸腰椎结核中,采用自体颗粒骨的c1组与采用自体髂骨块的c2组相比,末次随访Cobb角、Cobb角矫正丢失、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植骨满意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有效改善率、结核复发率、内固定失效率等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远期疗效与c2组相比较差。结论:在骨缺损较小的(缺损范围<2cm)的胸腰椎结核中,选择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能够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在骨缺损范围为2~4cm的胸腰椎结核中,选择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能够获得和脊柱后路自体髂骨块植骨相当的远期疗效,兼顾到操作易行性及手术出血量的优势,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仍是更佳选择;对于骨缺损范围较大(缺损范围>4cm)的胸腰椎结核,因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远期疗效逊色于脊柱后路髂骨块植骨,故不推荐其应用于骨缺损范围较大的胸腰椎结核手术中。
李新贺,陈冰,朱庆三,宋丽丽,武云涛,栾双蔚,刘昊川[9](2021)在《后路360°病灶清除联合双钛笼植骨融合治疗伴侧方移位的胸腰段结核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后路360°病灶清除联合双钛笼植骨融合治疗伴侧方移位的胸腰段结核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例伴有侧方移位的胸腰段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41岁,因腰背部疼痛半年、加重伴双下肢麻木无力半个月入院。查体见腰背部隆起,叩痛明显,双侧腹股沟水平下浅感觉减退。双下肢各肌群肌力Ⅱ级,双下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均未引出。实验室检查,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 76 mmHg;C反应蛋白(CRP) 55.19 mg·L-1。影像学检查,L1椎体病理性骨折,T12/L1椎体及椎间隙破坏,胸腰段后凸畸形伴侧方移位,双侧腰大肌、椎管及椎旁脓肿。诊断为胸腰段脊柱结核(T12、L1)、胸腰段侧后凸畸形、双下肢不全瘫、腰大肌及椎旁脓肿。术中充分清除椎间、椎旁病灶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患者手术顺利完成,症状明显缓解,胸腰段生理曲度恢复及植骨骨性融合良好。术后1年,Frankel分级由术前B级恢复至E级,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由术前7分降至1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由术前78%降至术后16%,无复发,预后佳。结论:后路360°病灶清除联合双钛笼支撑合并结构植骨和颗粒植骨可为伴侧方移位的胸腰段结核提供良好的椎体间支撑及融合效果,同时也能充分地清除椎间及椎旁病灶,可作为治疗此类疾病的一种手术方式。
余振阳[10](2021)在《β-磷酸三钙人工骨与自体髂骨植骨应用于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腰椎结核可侵犯椎体及椎旁,因此在病灶清除后往往合并椎体的骨缺损,造成脊柱不稳。临床工作中需对骨缺损进行植骨填充促进椎体融合进而重建脊柱的功能。目前,自体骨因无免疫排斥反应、骨融合率高等优点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但自体骨也存在取骨量有限及供骨区慢性疼痛等问题。因此,寻求合适的植骨材料应用于脊柱结核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之一。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人工合成骨替代自体骨的报道,但该方法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人工合成骨与自体髂骨应用于单节段腰椎结核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β-磷酸三钙人工合成骨与自体髂骨应用于腰椎结核植骨的优缺点,以期为以后临床工作中对脊柱结核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提供一定的证据支持。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了我院2014年6月1日到2018年6月1日诊断为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患者61例,按照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33例行后路内固定及前路清除病灶自体髂骨块植骨术和人工合成骨组28例行后路内固定及前路清除病灶β-磷酸三钙人工合成骨植骨术。随访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性指标、功能评分指标、影像学指标以及两组术后并发症等指标,随访时间18-24个月。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两组炎性指标包括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血沉、C反应蛋白;功能评分指标包括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植骨融合时间、矢状位Cobb角丢失度;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愈合不良、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电解质紊乱、胃肠功能障碍、结核复发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髂骨组术后住院时间小于人工合成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炎性指标的比较:两组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1月时自体髂骨组较人工合成骨组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降至正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功能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1月时自体髂骨组较人工合成骨组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影像学评价指标比较:自体髂骨组融合时间为8.6±1.3(m)小于人工合成骨组的9.6±1.9(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髂骨组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丢失度小于人工合成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两组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合成骨组切口不愈合的发生率以及结核复发率较自体髂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腰椎结核行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采用β-磷酸三钙人工合成骨植骨比自体髂骨块植骨存在更高的炎症反应的风险,同时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植骨融合较慢及结核复发的风险较高。对于腰椎结核患者采用β-磷酸三钙人工合成骨植骨仍应持谨慎态度,应优先采用自体髂骨植骨。
二、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前后路手术联合利福平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2.2 三组患者Frankel分级的比较 |
2.3 三组患者Cobb角的比较 |
3 讨论 |
(4)基于机体免疫探讨调和营卫法对脊柱结核的治疗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
1.1 西医学概述 |
1.2 中医学概述 |
2 治疗研究进展 |
2.1 治疗现状 |
2.2 对当前治疗的思考 |
3 调和营卫法与脊柱结核治疗的联系 |
3.1 调和营卫法与机体免疫的联系 |
3.2 脊柱结核与机体免疫的联系 |
3.3 调和营卫法对脊柱结核治疗作用的探析 |
4 小 结 |
(5)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纳入标准 |
1.1.2排除标准 |
1.2 临床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3.1 手术指征 |
1.3.2术前准备 |
1.3.3 手术方法 |
1.3.4 术后处理 |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
1.4.1 一般情况观察 |
1.4.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1.4.3 实验室检查 |
1.4.4影像学观察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
2.2 临床疗效评价情况 |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3 讨论 |
3.1 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 |
3.2 ESR和CRP对手术时机选择的指导意义 |
3.3 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手术时间的选择 |
(6)胸腰椎结核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脊柱结核诊断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 |
2.3 观察指标 |
2.3.1 疼痛评分 |
2.3.2 术中出血量 |
2.3.3 Cobb角变化 |
2.3.4 植骨融合时间 |
2.3.5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典型病例 |
第5章 讨论 |
5.1 概述 |
5.2 单纯前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
5.3 单纯后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
5.4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
5.5 本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路与后路途径治疗胸腰段结核的疗效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一期经后外侧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联合侧方单钉棒或后方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
1.2 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 |
1.3 脊柱结核的病理生理学 |
1.4 脊柱结核的诊断 |
1.5 脊柱结核的治疗发展历史 |
1.6 胸段脊柱结核的特殊性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处理 |
2.2.2 术中操作 |
2.2.3 术后处理 |
2.2.4 评价指标 |
2.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围术期相关资料 |
3.2 影像资料随访 |
3.3 并发症情况 |
3.4 神经功能情况 |
3.5 内固定不同组间比较的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后外侧胸膜外入路 |
4.1.1 手术操作要点 |
4.1.2 病灶清除范围的把握 |
4.1.3 入路优劣势和适应症探讨 |
4.2 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的比较 |
4.3 手术指征和时机的把握 |
4.4 植骨方式及植骨材料的选择 |
4.5 抗结核药物在胸椎结核治疗中的角色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对照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治疗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的个性化选择及其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资料与方法 |
2.4.1 临床资料 |
2.4.2 方法 |
2.4.3 评价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相同骨缺损范围组别一般资料比较 |
3.2 相同骨缺损范围组别影像学指标比较 |
3.2.1 畸形矫正情况比较 |
3.2.2 植骨融合情况比较 |
3.3 相同骨缺损范围组别临床指标比较 |
3.3.1 VAS评分比较 |
3.3.2 JOA评分比较 |
3.3.3 ODI评分比较 |
3.3.4 ASIA神经功能评级比较 |
3.4 相同骨缺损范围分组间晚期并发症比较 |
3.5 典型病例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胸腰椎结核的认识 |
4.2 胸腰椎结核的治疗策略 |
4.3 手术入路的个性化选择 |
4.4 植骨方式的个性化选择 |
4.5 问题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综述 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影响因素概述 |
参考文献 |
(10)β-磷酸三钙人工骨与自体髂骨植骨应用于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柱结核骨缺损植骨材料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结核手术失败的处理及危险因素分析[J]. 许子星,许卫红,张立群,陈宇帆. 中华骨科杂志, 2022(02)
- [2]前后路手术联合利福平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J]. 李忠,刘志红,戴珍珍,汪昌发,吴吉光. 中国当代医药, 2021(32)
- [3]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J]. 丁惠强,原文琦. 中华骨科杂志, 2021(20)
- [4]基于机体免疫探讨调和营卫法对脊柱结核的治疗意义[J]. 范凯,彭斯伟,宋敏,王凯,巩彦龙. 中医研究, 2021(09)
- [5]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的初步研究[J]. 金阳辉,石仕元,郑琦,沈健,应小樟,朱博. 中国骨伤, 2021(08)
- [6]胸腰椎结核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D]. 胡城源. 大理大学, 2021(09)
- [7]一期经后外侧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联合侧方单钉棒或后方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分析[D]. 周建伟. 兰州大学, 2021(12)
- [8]脊柱后路自体颗粒植骨治疗不同骨缺损类型胸腰椎结核的个性化选择及其远期疗效观察[D]. 宋磊磊. 青海大学, 2021(01)
- [9]后路360°病灶清除联合双钛笼植骨融合治疗伴侧方移位的胸腰段结核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李新贺,陈冰,朱庆三,宋丽丽,武云涛,栾双蔚,刘昊川.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2)
- [10]β-磷酸三钙人工骨与自体髂骨植骨应用于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余振阳. 新乡医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