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治理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治理对策研究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洋[1](2021)在《ST云网基于摘帽目的的盈金管理及其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妍[2](2021)在《ST公司“摘帽”过程中盈余管理研究 ——以*ST因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T制度(Special Treatment)是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特有的制度,对出现财务或其他方面问题的股票进行特别处理,提醒投资者该股票存在风险,同时我国深沪两地上市公司规则中也放宽了ST公司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条件。一些上市公司出于保市动机而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和未来成长能力,反而会因一系列的集中操作实施,为上市公司后续长期运营埋下祸根隐患,极大地妨碍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就此应当引起上市公司的高度重视,不是单纯的利用一系列盈余管理手段实现“摘帽”,同时监管机构应当严格监督。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概念、动机和手段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统计分析我国ST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包括2019年“摘帽”成功数量统计,盈余管理存在原因以及手段分析;再针对典型案例,对整个“摘帽”过程进行深度分析,了解*ST因美是如何进行业绩归因的,业绩归因背后隐藏的盈余管理行为,包括盈余管理动机和盈余管理手段;并对其“摘帽”前后的财务指标和市场反应进行分析,以观察其在盈余管理之后的财务数据、经营状况以及后续长期发展是否得到本质好转;最后关于盈余管理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总结理论与案例研究的结果,发现目标公司通过突然计提巨额资产减值损失而后又大量减少、政府补助贡献的大额非经常性损益拉动净利润以及关联交易的低进高出一系列盈余管理手段实现了财务数据好转,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业绩,长期发展不是很理想。想要各个方面都得到本质改善,上市公司应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反对利用盈余管理手段实现“摘帽”,外部相关监管制度也应加强,因此提出几点建议:强化上市公司业绩信息披露的质量,包括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政府补助和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于内董事和监管需职权分明,于外监管力度要加强必要时采取惩罚措施;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审计在每一环节都应严格对待,不包庇不护短;严格退市制度,不是单一的只考虑净利润,时间的限制和方法的运用都可以用来限制。

黄子津[3](2021)在《J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盈余管理的概念被提出,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点关注,它的存在伴有一定的争议性,其手段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会计法律法规的变化,盈余管理常常被企业选择作为调节经营活动的工具,以此来修饰财务报表业绩。适度的盈余管理会使企业的发展锦上添花,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损害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切身利益,甚至有可能演变为财务造假。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近些年受全球经济影响较大的交通装备制造业中的J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运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及行业比较法,对J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原因进行剖析;其次,结合J公司2016至2019年的财务数据,发现其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利用关联交易、资产减值损失和非经常性损益;然后,对该公司盈余管理造成的结果和短期长期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并且站在公司董事会的视角对规范J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从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管理者的管理机制及优化公司的发展路径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最终的研究结论是:经营风险加大、治理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内外部原因促使J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并将盈余管理作为公司近几年发展的主要方式,而这个现象也是目前很多濒临亏损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实施盈余管理之后的净利润提升了,获得了短期效应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其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并没有显着提升,说明盈余管理不具有改善公司业绩的持续性作用。最后,希望J公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真正在交通设备制造行业中做大做强,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武帅帅[4](2021)在《盈余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 ——以雅迪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降低企业成本费用,保持产品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持续的经营能力,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高效的成本管理措施因此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永恒主题。企业具有成本费用粘性会以成本费用与业务量的变化情况来显示的,具体是指当企业的业务量增加时企业成本费用的边际变化率将会大于当企业业务量降低时,企业成本费用的边际变化率。有效的成本费用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由于目前这样的现实情况,在本文选取企业时,把我国制造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深入的研究盈余管理的不同情况,对成本费用粘性所产生的一些影响,本文首先把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和成本费用粘性的一些研究进行了整理,对于研究中,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引出本文的内容,同时对本文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为全文提供理论支撑。之后选取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结论:第一是成本费用粘性的现象,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时普遍存在的;第二是管理者通过扭转亏损的动机,能够减弱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第三是管理者通过防止亏损的动机能够减弱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第四是管理者通过“洗大澡”的动机能够增加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第五是管理者通过微小利润动机能够减弱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第六是企业通过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会与成本费用粘性表现出正相关得关系;第七是企业通过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会与成本费用粘性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然后以雅迪公司作为具体的研究案例,对实证得到的结果进行复证,并且具体分析雅迪公司相关经营情况以及雅迪公司盈余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情况,接着探讨成本费用粘性在雅迪公司中的应用思路,并提出对雅迪公司发展的对策建议,最后得出本文结论,提出总的建议和展望。

周青[5](2021)在《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会计领域的研究中,盈余管理一直都是学者们热衷的课题。国内外不乏从动机、经济后果、手段等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的研究,且多是从应计盈余或是从真实盈余切入。而事实上除这两种方法以外,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也是比较多见的一种手段。其主张在净利润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以错误的分类方式将核心费用项目转嫁到非核心项目上,从而对利润结构进行粉饰,实现核心利润虚增、盈余持续性得以美化的目的。现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业绩门槛,符合监管要求,推高股票定价。实施分类转移并不会对最终的净利润产生影响,只是对利润结构做了调整。如果以净利润作为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和股票定价,那么上市公司就失去在IPO过程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然而在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准入制度核准制下,我国监管部门对IPO的公司确立的最低业绩门槛是以“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孰低”为标准的。拟上市公司在非经常性损益大于零的情况下,是存在分类转移动机来提高“孰低原则下的净利润”的。不仅如此,从以往的发行审核实践来看,发审委专家更关注IPO公司盈余的可持续性。在利润表中核心盈余往往更具有持续性,所以拟上市公司极有可能迎合发审专家偏好,虚增核心盈余以传递更具持续性的盈余结构信息,这进一步增强了拟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的动机。本文首次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本文从概念、理论出发回顾盈余管理,并对其文献成果做了梳理,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经济后果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评述。同时梳理了IPO制度背景、IPO中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及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根据已有学者对我国A股市场2007-2016年IPO的公司实证研究的结论,即上市公司在IPO前三年存在显着的分类转移,且制造业企业更为明显。在大样本中选取案例典型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该公司在国际油价大跌的背景下业绩异于同行业持续增长成功过会,上市后业绩大幅度下降,同时非经常性损益剧增,收到发审委及上交所诸多问询。本文通过分析其进行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因、机会以及上市前后财务数据波动,判定其在IPO过程中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最后对公司盈余管理后的经济后果及案例进行总结。对案件分析后得出结论:(1)具有多种IPO动机的博迈科确实在IPO过程中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行为;(2)博迈科能够有机会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是IPO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导致其利用了会计准则的漏洞,通过多种手段维持上市前出色业绩成功过会;(3)博迈科的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等内部因素给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最终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损害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的研究以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为背景,研究并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IPO运作中具有分类转移进行盈余操作的存在动机与可能,并对其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向政策制定者、市场监管者、审计师等多种主体提出可行意见,促进公众对分类转移的识别能力,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确立投资策略,促进市场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有效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孙玉琪[6](2021)在《分析师关注、盈余质量与现金股利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公司治理中,现金股利政策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科学合理的现金股利政策,能使市场活动的参与者积极联动。投资者能从中获得可观回报,并能了解公司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而做出正确投资决策。上市公司能借此吸引新的投资者,调整资本结构,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和资本运营。资本市场亦能从这种良性互动中得以成长和完善。因此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很有必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分析师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外部治理因素。证券分析师以其特有的技术专长,通过对资本市场重要信息的收集、预测、分析及传递,能有效地缩小信息差距,识别和披露公司的异常信息,抑制管理层的自利行为,改善公司治理,产生良性的经济后果。本文从分析师的治理效能入手,研究分析师关注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机制。同时,本文以盈余管理衡量盈余质量,将盈余质量纳入研究框架,探讨分析师关注影响现金股利发放的具体路径。本文以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依据相关研究思路构建模型,将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回归,并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印证所提假设。此外,在进一步研究中,对样本进行分类,探讨两权分离度和产权性质的不同对分析师关注和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机制会产生怎样的差异。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分析师关注能够促进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发放。同时,分析师关注也能抑制盈余管理,改善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而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够发挥公司治理效应,约束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减轻代理问题,进而带来现金流的提升,促进现金股利的发放。盈余质量是分析师关注影响现金股利发放的一个重要中介路径。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分析师关注对现金股利政策的治理作用会随着两权分离度以及产权性质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对于两权分离度高以及非国企的样本公司而言,二者之间的影响效果会更显着。

郭伊杰[7](2021)在《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海马为例》文中提出1998年4月,ST制度正式在我国沪深两市开始实施。ST制度是指中国证监会对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帮助投资者筛选出经营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当一家上市公司被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之后,该企业就会具有退市的风险,面对巨大的“保壳”压力,企业管理层短时间内无法迅速改善经营业绩,只能通过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在短期内扭亏为盈,从而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基于此背景,本文选择ST海马为研究对象,对ST海马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盈余管理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总结,然后介绍了ST海马的基本情况、盈余管理的识别过程和ST海马盈余管理过程。同时详细分析了ST海马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本文还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ST海马进行了财务分析和琼斯模型检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证明ST海马在2017—2019年进行了盈余管理。紧接着本文分析了ST海马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后续影响,探究其收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最后,针对ST海马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规避ST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建议。ST海马为了保住上市资格,避免被退市,运用了一系列资本操作进行盈余管理,虽然帮助公司撤销退市风险警示,避免了被暂停上市的尴尬局面,但是产生的收益不具有持续性,公司的盈利能力依然很弱,同时股票市场的反应也不乐观。由此可以得出,公司管理层需要改善主营业务,进行技术创新,增大主营业务收入。从监管的角度看,监管部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构建有效的监管体制来控制ST公司盈余管理的盛行。

张艺琼[8](2021)在《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注册制改革正式开启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重要转型,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成为证券监管的工作重心与核心理念。自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以来,沪硅产业、百奥泰、君实生物等诸多非盈利公司成功上市的案例屡见不鲜,龙腾光电、路德环境和瑞晟智能等新上市的公司在报告期间相继业绩大幅下滑,这一系列亏损上市和业绩下滑事件中值得深思的是当前对于公司上市标准和价值的评判由盈利能力等传统财务数字信息逐步转向公司未来前景、商业模式和品牌价值等非财务数字信息。2020年颁布实施的新《证券法》明确提出“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要求,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叙述性文本信息的要求和规范上升至法律层面。这些现象和变化说明相较于传统的财务数字信息,上市公司非数字的、定性的文本信息开始不断受到重视。由于年度报告是公司对外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其在信息披露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而,年报中文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起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关注,也同时成为当前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焦点问题。能否以及如何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保证其实质上符合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要求?成为当前证券市场监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和挑战。在当前证券市场监管转型背景下,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方式,是实现年报日常事后监管、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的创新性举措。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原则的整体框架,聚焦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这一公司外部治理视角,针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这一焦点问题,选取2015-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批量获取并深入挖掘交易所年报问询函与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从年报语调操纵、年报可读性和年报文本信息含量三个层面多维度、系统性地详细探究了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并揭示其影响机制和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最终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研究结论:(1)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能有效发挥其对公司的外部治理作用,显着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切实督促上市公司将信息披露基本原则落到实处。具体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显着降低了年报语调操纵,保证了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显着提高了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保证了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无论是纵向维度还是横向维度,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均能显着提高年报文本信息含量,促使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在实质上具备“完整性”。此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程度越严重,其越能充分发挥对管理层年报文本信息披露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和治理作用,即越能显着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2)年报数字信息与年报文本信息之间具有关联性,除了直接促进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还能通过约束年报数字信息操纵进而间接促进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具体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能有效降低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而降低异常乐观语调、增加年报可读性和年报文本特质性信息。相对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占主导,即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更多地会直接促进年报文本信息披露。此外,通过影响机制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年报文本相似度降低可能并非真正代表年报信息含量提高,当前学术界广泛采用年报文本相似度来衡量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方式可能并不完美。(3)在不同治理环境和内外部治理机制下,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为:非国有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其年报语调操纵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市场化进程高、媒体报道数量多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的提高作用会更明显;较高的市场竞争程度下,管理层会提供更多与其他公司不同的特质性信息,提高横向维度的年报文本信息含量;而对于纵向年报文本信息含量即年报文本相似度来说,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的影响反而更明显;媒体报道数量多时,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体现为:第一,本文创新性地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原则的整体框架,从年报语调操纵、年报可读性及年报文本信息含量这三个维度系统性、综合性地全面展开年报文本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丰富了针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传统单一研究视角,拓展了文本信息披露的研究外延。第二,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选取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这一独特的公司外部治理方式,深入分析其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既弥补了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制约因素的研究不足,又丰富了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三,考虑到年报数字信息与年报文本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本文将年报数字信息披露纳入研究体系,构建“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年报数字信息披露—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机制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缜密、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新的经验参考。第四,依据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大数据综合应用于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研究中,扩展了传统的文本信息披露研究手段,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地运用Python的sklearn模块构建样本公司年报特征集并实现文本向量化,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时构建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测度变量,完善和丰富了年报文本信息含量的评价和测度体系。

姚爽[9](2021)在《ABC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自我国证券市场的新股发行实行核准制以来近22年,已有多家公司通过审核后成功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目前还有众多的企业在申请IPO的进程中,竞争激烈。2006年证监会也出台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对IPO公司审查期的财务情况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有想要申请主板上市的企业的财务指标必须满足一系列的要求,于是出于顺利上市募集资金这一目的,许多企业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来操纵自己的财务信息。盈余管理分成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影响程度不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对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实施动因等方面进行众多的实证研究分析后得出企业IPO进程中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导致其上市后出现“业绩变脸”这一普遍结论,对于本文的相关案例研究具有指导作用。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依靠实证来实现,对于具体的案例分析涉猎较少,然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常规的操纵企业利润的手段,往往出现在企业发展的日常经营活动之中,以具体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特定时期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影响,对于现阶段的研究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ABC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其IPO审查期内以及成功上市后的财务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财务数据与图表分析的方法得出ABC公司确实在IPO进程中进行盈余管理,并运用修正Jones模型度量其盈余管理程度,进而具体分析其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动因以及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反映我国上市公司IPO进程中进行过度盈余管理会带来各种不利影响,并据此结论为其他想要上市的公司提供指导,同时为相关部门抑制过度盈余管理提出建议。本文从五个部分对具体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首先是引言部分,包含论文写作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并整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其次是相关理论概述,阐述了IPO与盈余管理的概念,并整理IPO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表现手段。随后具体介绍ABC公司IPO进程中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着重分析了其进行盈余管理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并利用实证分析证实其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分析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然后从ABC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后果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为本案例研究的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并从进一步完善IPO发行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加大外部监督管理力度、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以及企业加强内部治理这些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潘念[10](2021)在《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Z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企业中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两权分离,因利益产生矛盾冲突,造成的代理成本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公司的治理方式不断改进,创造出股权激励制度。股权激励变成上市公司提升公司价值和完善激励机制的重要方式,因为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有力解决公司治理框架中存在的两权分离问题,是一种利益相互共享、时间跨度较长的激励方式。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机制逐年增加,2018年推出了409个股权激励计划,这一年是达到峰值的一年。到2019年年底为止,我国A股对外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数量一共有1579家,在A股上市公司总数中的占比胜过40%,并且2018年实施多期方案的公司在执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总数中,占比38.39%,到2019年上升至47.18%。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股权激励制度的缺陷开始显露出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由于信息不对称、薪酬、资本市场契约等,都发生了盈余管理行为,导致股权激励并未取得公司所希望的效果,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我国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时间较短,加上相关方面制度的不够完善、存在不足,公司经营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获取超额收益的欲望,利用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的盈余信息进行肆意调整的现象严重,产生了不利的经济后果。本文是以Z公司为例,来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分析Z公司公告的股权激励计划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首先对国内外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文献进行了整合,明确了相关概念界定,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探讨股权激励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机理。其次以Z公司为例,研究股权激励计划中激励模式、股票价格和激励条件三方面要素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并且用不同模型测量,得到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进而分析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针对案例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完善激励制度、优化信息披露程序等建设性对策。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ST公司“摘帽”过程中盈余管理研究 ——以*ST因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盈余管理
        2.1.2 ST制度
        2.1.3 业绩信息
    2.2 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契约理论
第三章 ST公司“摘帽”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3.1 ST公司“摘帽”现状
        3.1.1 2019年ST公司“摘帽”数量统计
        3.1.2 2018年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影响分析
    3.2 ST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3.2.1 公司治理不完善
        3.2.2 资本市场监管制度不合理
        3.2.3 退市制度不严谨
    3.3 ST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3.3.1 应计盈余管理手段
        3.3.2 真实盈余管理手段
第四章 *ST因美“摘帽”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4.1 *ST因美背景介绍
        4.1.1 公司简介
        4.1.2 财务状况
        4.1.3 摘帽历程
    4.2 *ST因美业绩归因分析
        4.2.1 外部环境归因分析
        4.2.2 内部管理归因分析
    4.3 *ST因美归因背后的盈余管理行为
        4.3.1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4.3.2 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第五章 *ST因美“摘帽”盈余管理经济后果分析
    5.1 财务指标分析
        5.1.1 偿债能力分析
        5.1.2 营运能力分析
        5.1.3 盈利能力分析
        5.1.4 发展能力分析
    5.2 市场反应分析
        5.2.1 业绩信息影响
        5.2.2 企业自身价值影响
        5.2.3 对投资者的影响
    5.3 盈余管理经济后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强化业绩信息披露质量
        6.2.2 加强内部监管和市场监督
        6.2.3 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
        6.2.4 严格退市制度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J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2.1.1 契约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盈余管理概念及识别模型
    2.3 非经常性损益基本概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3.1 J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1.1 交通制造行业背景及J公司概况
        3.1.2 选择J公司作为案例的原因
        3.1.3 J公司“亏损”历程
    3.2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初步识别
        3.2.1 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
        3.2.2 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
        3.2.3 高管人员更换频率高
    3.3 修正Jones模型进一步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J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分析
    4.1 J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4.1.1 公司经营层面的原因
        4.1.2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原因
        4.1.3 公司外部环境原因
    4.2 J公司盈余管理重点手段的具体分析
        4.2.1 向关联方销售货物获取收入
        4.2.2 通过转移资产增加关联方收益
        4.2.3 操纵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4.2.4 利用政府补助增加非经常性损益
        4.2.5 利用债务重组增加非经常性损益
    4.3 J公司盈余管理的结果及影响分析
        4.3.1 净利润逆转实现保市
        4.3.2 行业形势低迷下保护了公司形象
        4.3.3 短时间实现股价稳定
        4.3.4 盈余管理手段对净利润的影响
        4.3.5 致使公司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
        4.3.6 导致公司的经营风险加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范J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5.1.1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5.1.2 健全审计委员会
    5.2 完善管理者的管理机制
        5.2.1 完善报酬激励与约束机制
        5.2.2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5.3 优化公司的发展路径
        5.3.1 开拓产品市场
        5.3.2 提高主营业务创收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盈余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 ——以雅迪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1.2.2 成本费用粘性的相关研究
        1.2.3 盈余管理与成本费用粘性的相关性关系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盈余管理
        2.1.2 成本费用粘性
        2.1.3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2.2 基础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3 效率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5 政治成本假说理论
第三章 盈余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成本费用粘性与成本性态的对比分析
    3.2 盈余管理动机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
    3.3 盈余管理方式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计
        4.1.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1.2 被解释变量
        4.1.3 解释变量
        4.1.4 控制变量
    4.2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2.1 样本选取
        4.2.2 数据来源
        4.2.3 描述性统计
    4.3 模型构建
    4.4 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4.5.1 成本费用粘性的判断的回归分析
        4.5.2 盈余管理动机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4.5.3 盈余管理方式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雅迪公司盈余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个案分析
    5.1 雅迪公司经营环境与战略分析
        5.1.1 公司简介
        5.1.2 主要业务情况
        5.1.3 雅迪公司的战略分析
    5.2 雅迪公司生产经营概况
    5.3 雅迪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5.3.1 雅迪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5.3.2 雅迪公司盈余管理手段评价
    5.4 雅迪公司盈余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影响的验证
        5.4.1 成本费用粘性的判断
        5.4.2 盈余管理动机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结果
        5.4.3 盈余管理方式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结果
第六章 雅迪公司应用成本费用粘性理论的思路
    6.1 成本费用粘性在雅迪公司资源分配决策中的应用思路
    6.2 成本费用粘性在雅迪公司经营目标决策中的应用思路
        6.2.1 成本费用粘性在绩效目标中的应用思路
        6.2.2 成本费用粘性在保盈目标中的应用思路
    6.3 成本费用粘性在管理者成本决策中的应用思路
    6.4 对雅迪公司盈余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的建议
        6.4.1 加强内部监管
        6.4.2 加强自由现金流量控制,约束管理者行为
        6.4.3 优化资产管理
第七章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建议
        7.2.1 政府监管层和公众应重视成本费用粘性反映出的信息
        7.2.2 完善外部监督
        7.2.3 健全高管激励政策
        7.2.4 加强职业经理人培养
        7.2.5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7.3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
        (二)盈余管理的契约安排动机
        (三)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机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应计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三)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三、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一)盈余管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二)盈余管理的股票市场反应
        (三)盈余管理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
        四、综述简评
第三章 IPO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第一节 我国IPO制度背景
    第二节 IPO中的盈余管理
    第三节 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企业简介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经营现状
        (一)行业竞争情况-发行人所处行业的情况
        (二)上市前公司经营情况
        三、公司股权结构
        四、公司治理结构
    第二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一、资本市场动机
        (一)达到监管部门的业绩门槛
        (二)迎合分析师对核心盈余的预测
        (三)获得更高的股票发行定价
        二、契约动机
        (一)货币薪酬激励动机
        (二)股权激励动机
    第三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机会分析
        一、IPO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
        二、会计准则不完善
        三、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
    第四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判定
        一、上市前后业绩波动异于同行业公司
        二、上市后业绩大幅度下降非经常性损益剧增
        三、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一)将成本费用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
        (二)报告披露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三)将正常经营费用分类转移至研发费用
    第五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经济后果
        一、收到发审委及上交所诸多问询
        二、给投资人造成巨大损失
        三、超额募集资金损害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第六节 案例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企业应完善内部治理与控制
        二、监管者应完善上市审核制度
        三、审计师应加强对分类转移行为的审计
        四、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关注会计要素的分类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分析师关注、盈余质量与现金股利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分析师关注经济后果研究
        2.1.1 分析师关注经济后果
        2.1.2 分析师关注与现金股利政策
        2.1.3 分析师关注与盈余质量
    2.2 盈余质量与现金股利政策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1 概念界定
        3.1.1 证券分析师
        3.1.2 盈余质量
    3.2 理论基础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委托代理理论
        3.2.3 盈余管理理论
    3.3 研究假设
        3.3.1 分析师关注与现金股利政策
        3.3.2 分析师关注与盈余质量
        3.3.3 盈余质量中介效应研究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现金股利政策的衡量
        4.2.2 分析师关注的衡量
        4.2.3 盈余质量的衡量
        4.2.4 控制变量的衡量
    4.3 模型构建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结果分析
        5.3.1 分析师关注与现金股利政策
        5.3.2 盈余质量中介效应研究
    5.4 进一步研究
        5.4.1 两权分离度
        5.4.2 产权性质
    5.5 稳健性检验
        5.5.1 替换自变量
        5.5.2 替换中介变量
        5.5.3 改变模型设定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海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结构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盈余管理概述
        2.1.1 盈余管理概念
        2.1.2 盈余管理动机
        2.1.3 盈余管理手段
    2.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3章 ST海马盈余管理案例介绍
    3.1 汽车行业概况
    3.2 公司介绍
        3.2.1 公司简介
        3.2.2 主营业务概况
        3.2.3 财务状况
    3.3 ST海马盈余管理的识别
        3.3.1 净利润指标总体分析
        3.3.2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分析
    3.4 ST海马盈余管理过程
        3.4.1 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4.2 ST海马盈余管理过程
        3.4.3 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第4章 ST海马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4.1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4.1.1 保市动机
        4.1.2 筹资动机
        4.1.3 高管薪酬动机
    4.2 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4.2.1 利用关联交易
        4.2.2 利用处置资产
        4.2.3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
        4.2.4 利用政府补助
    4.3 ST海马盈余管理模型检验
        4.3.1 基本琼斯模型检验
        4.3.2 修正琼斯模型检验
    4.4 ST海马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4.4.1 对业绩的影响分析
        4.4.2 对股价的影响分析
        4.4.3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ST海马盈利能力并未改善
        5.1.2 盈余管理未解决财务困境
    5.2 研究启示
        5.2.1 ST海马需要进行改革
        5.2.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5.2.3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8)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
        2.1.2 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
    2.2 证券交易所问询的相关文献回顾
        2.2.1 证券市场监管效果文献回顾
        2.2.2 证券交易所问询对公司的治理效应文献回顾
    2.3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回顾
        2.3.1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的测度文献回顾
        2.3.2 上市公司文本信息策略性披露文献回顾
    2.4 证券交易所问询对上市公司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文献回顾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机理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2 我国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的特征分析与现状描述
    3.2 基于相关理论基础的分析
        3.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3.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3.2.3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的分析
    3.3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影响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3.3.1 交易所年报问询直接影响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3.3.2 交易所年报问询间接影响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机理分析
第四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语调操纵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3.2 变量设定
        4.3.3 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4.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4.5 拓展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4.5.1 分组检验分析
        4.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4.5.3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5.3.2 变量设定
        5.3.3 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5.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5.5 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5.5.1 分组回归分析
        5.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5.5.3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含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6.3.2 变量设定
        6.3.3 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主检验实证结果分析
        6.4.3 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分析
    6.5 拓展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5.1 分组回归分析
        6.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2 研究对策与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ABC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IPO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1.2.2 有关IPO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有关IPO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1.2.4 有关IPO盈余管理后果的研究
        1.2.5 有关IPO后业绩变脸的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本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IPO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IPO
        2.1.2 盈余管理
    2.2 IPO盈余管理的动机
        2.2.1 资本市场动机
        2.2.2 契约动机
        2.2.3 政治成本动机
    2.3 IPO盈余管理的表现和手段
        2.3.1 IPO盈余管理的表现
        2.3.2 IPO盈余管理的手段
    2.4 IPO企业盈余管理的理论解释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契约理论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ABC公司IPO盈余管理案例介绍
    3.1 公司简介
        3.1.1 基本情况与组织架构
        3.1.2 ABC公司IPO后业绩变脸的介绍
    3.2 ABC公司IPO后业绩变脸的分析
        3.2.1 基于非经常损益的比较分析
        3.2.2 基于营运能力分析
        3.2.3 基于盈利能力的分析
        3.2.4 基于成长能力的分析
    3.3 ABC公司盈余管理表现分析
        3.3.1 基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分析
        3.3.2 基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分析
    3.4 ABC公司IPO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3.4.1 满足证监会IPO上市要求
        3.4.2 提高新股发行价
        3.4.3 高研发投入拉低利润
4 ABC公司IPO盈余管理手段及经济后果分析
    4.1 ABC公司IPO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4.1.1 利用关键客户交易增加利润
        4.1.2 采取扩产方式调节利润
        4.1.3 加大赊销比例增加收入
        4.1.4 压低酌量性费用提升利润
        4.1.5 处置全资子公司降低亏损
    4.2 ABC公司IPO盈余管理经济后果分析
        4.2.1 成功上市获得融资
        4.2.2 IPO后业绩下滑明显
        4.2.3 IPO后盈利能力受限
        4.2.4 IPO后商品库存积压
5 案例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5.1.1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上市
        5.1.2 存在多种盈余管理手段调整业绩
        5.1.3 盈余管理损害企业长期效益
        5.1.4 盈余管理影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
        5.1.5 盈余管理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
    5.2 防止企业IPO盈余管理过度的建议
        5.2.1 完善证券市场的IPO发行机制
        5.2.2 健全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
        5.2.3 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5.2.4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5.2.5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10)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Z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股权激励
        1.2.2 盈余管理
        1.2.3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存在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股权激励
        2.1.2 盈余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盈余持续性理论
    2.3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机理分析
3 Z公司概况及其股权激励方案
    3.1 乳制品行业背景
    3.2 Z公司简介
        3.2.1 公司概况
        3.2.2 公司股权结构
    3.3 Z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方案
4 Z公司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
    4.1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4.1.1 激励模式的影响
        4.1.2 股票价格的影响
        4.1.3 激励条件的影响
    4.2 Z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及测量
        4.2.1 Z公司有关行权业绩的盈余管理
        4.2.2 Z公司有关股票价格的盈余管理
        4.2.3 盈余管理测量模型选择
        4.2.4 Z公司盈余管理测量过程和结果
    4.3 Z公司股权激励的经济后果
        4.3.1 股权激励的直接目的没有实现
        4.3.2 盈利可持续性分析
        4.3.3 对股价的影响分析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2.1 完善激励机制
        5.2.2 加强外部政府监管
        5.2.3 优化信息披露程序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T云网基于摘帽目的的盈金管理及其治理研究[D]. 李晓洋.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ST公司“摘帽”过程中盈余管理研究 ——以*ST因美为例[D]. 李妍.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J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D]. 黄子津.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盈余管理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 ——以雅迪公司为例[D]. 武帅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5]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D]. 周青.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分析师关注、盈余质量与现金股利政策[D]. 孙玉琪.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以ST海马为例[D]. 郭伊杰.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对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D]. 张艺琼. 西北大学, 2021(12)
  • [9]ABC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案例研究[D]. 姚爽.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10]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Z公司为例[D]. 潘念.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标签:;  ;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治理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