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模糊评判法确定林区公路最佳路线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伍仁杰[1](2020)在《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文中提出公路洪灾是在一定孕灾环境下,通过自然界致灾因子(洪水、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于承灾体(公路、社会经济等)并受到防洪减灾能力(灾害防治、人力物力资金投入等)影响其灾害作用的产物。针对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水灾害风险性,通过分析其内涵、构成体系、影响因子和评价模型,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考察的研究下,本研究对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进行了深入研究。(1)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初步选取了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级别优先关系法选取年均24小时最大降雨量、洪水重现期、洪水淹没面积、洪水淹没天数及公路沿线人口密度等5个致灾因子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致灾因子危险性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低度危险区和微度危险区等五个危险性区域。运用Arc GIS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基于熵权法与复相关系数法建立了权重合成法模型对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进行权重的求取,结合TOPSIS方法,建立了权重合成-TOPSIS危险性评价模型,从而计算得到各危险性区域的阈值。按照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方法,利用Arc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和计算能力,得到了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情况。(2)以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属性决策方法选取了地形地势、地表坡度、地貌类型、河网密度、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和植被覆盖等6个指标建立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Arc GIS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建立了AHP-专家耦合模型对各脆弱性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继而在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脆弱性指标评价模型,根据计算获取的阈值对孕灾环境脆弱性各指标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利用Arc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和计算能力,将各指标等级进行区域划分,从而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分区情况。(3)针对公路洪灾承灾体,运用多属性决策方法选取公路等级、路网密度、公路路产和人均GDP等4个承灾因子构建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采用局部指标权重法确定各易损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运用灰色聚类综合分析法建立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在Arc GIS地理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下,将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等级进行区域划分。从而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区域分布情况。(4)从公路洪灾的特性出发,利用因子分析法遴选出区域面积内水文、雨量观测站点密度、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公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劳动力人口比重等4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指标,继而建立防洪减灾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编制各评价指标的单要素专题图。采用均值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AHP-专家耦合模型对各防洪减灾有效性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继而构建了有效性综合评价模型。利用Arg GI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等级分布情况。(5)结合已有成果,把公路洪灾风险评价内容进一步细化为四个方面: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和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运用AHP-德尔菲法确定各风险内容权重,根据多因素综合指数法原则构建了公路洪灾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其风险性阈值及五个评价等级分区值。以中国内陆地区2856个区、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1km×1km网格单元构建各评价指标数据库,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中国内陆地区各区、县行政区公路洪灾风险性等级分布情况及其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王敏[2](2019)在《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宜居乡村的基础,是促进乡村社会文明、提升村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全域旅游热潮的兴起,对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是有积极意义的,发展全域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实现城乡良性发展,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的良性回波,从而提高乡村经济收入,促进乡村生活水平及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索全域旅游导向下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策略,保障乡村旅游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共同推进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本文以全域旅游为视角,选取了白水县乡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面向白水县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的重大战略需求,从全域旅游的发展需求和村庄建设的相关政策入手,通过对全域旅游、乡村人居环境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系统梳理,探讨了全域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互动机制。基于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构建了全域旅游导向下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模式,对“县—镇—村”三级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解析。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典型实践经验启示。根据相关全域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概念解析,将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支撑四大系统;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乡村人居环境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典型乡村案例的实践经验,为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第二部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分别从乡村自然环境、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居住环境、支撑环境和游憩环境六个方面对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样本村的调研分析了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从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四个系统层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探究了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演进机制。第四部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模式。通过对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相关规划的借鉴,确定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的目标、理念和原则;并提出全域旅游导向下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的适宜性发展模式。第五部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实证分析。分别以白水县、林皋镇及四个典型村为实证案例,从整体空间结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路线搭建、人居环境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促进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保障策略。
MOHAMMED AMEEN[3](2019)在《基于模糊AHP方法的公路竖曲线方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路线方案的选择是公路建设的宏观决策,方案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公路竖曲线是影响行车安全,舒适及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公路建设初期,应对各备选公路竖曲线方案的安全性、线形、工程及运行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并选择总体效果最优的可行方案加以实施。本文从公路竖曲线方案评价的目的着手,在系统分析了公路竖曲线方案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公路竖曲线方案综合评价的内容,提出了公路竖曲线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体系的结构层次,公路竖曲线方案综合评价主要包括线形指标评价、安全性指标评价,工程指标评价和运行指标评价这四个方面,选取了4个准则层6个评价指标作为指标因素建立评价决策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为所选取的指标因素赋予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公路竖曲线方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建立评价矩阵,针对不同指标进行设计了隶属度函数,通过实例分析,从7个备选公路竖向曲线方案综合评价中选出最优方案,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
李风立[4](2018)在《改进的模糊数学理论在道路选线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现阶梯式发展,道路的建设是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与保证。由于道路的修建需要耗用大量的财力、人力与物力,并且因选线方案的不同而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选线的过程是协调各种影响因素的过程,但在传统的选线方式中很难将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并且在对影响因素分析的时候带有很强的个体主观性,这就使得道路路线的选择存在很大程度的危机性,而且这种危机性具有持久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定时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在道路选线过程中引入危机性概念,把它作为一种选线优劣程度的评价指标。结合工程实践的各个阶段建立起危机性评价的体系,对各种危机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对影响因子综合考虑、减小主观性影响以及降低危机值成为研究的方向与目标。本文完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条:(1)通过对道路选线背景的了解与认识,收集、整理国内外路线选线的发展过程和选线方法,并分析了国内外道路路线选线的研究成果,根据已有选线方法的不足,确定最基本的出发点。本文对道路路线方案选择的影响要素、选线的传统做法、选线的流程进行了分析与概括,并对路线最终的评价标准进行了阐述与分析。(2)本文通过对传统选线方法中存在的评价体系不系统、不全面等缺点,建立了用模糊数学分析法进行道路选线优化的模型,运用模糊数学分析法量化传统选线评价方法中不可量化的影响因子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健全。(3)本文基于选线的危机性概念,把选线影响因子分为“可量化危机因子”和“不可量化危机因子”。模糊数学分析法可将不可定量的危机因子定量化,并进行权值求解,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BP神经元具有反向传导、可自动进行权重调节,但若影响因子较多则容易使得网络复杂从而适应性较差。因此,本文提出利用BP神经元网络法与模糊数学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得到改进的模糊数学分析法模型,对选线的危机因子进行危机性识别分析。(4)本文基于仿真软件对改进的模糊数学分析法模型进行了求解,并以涞曲高速公路为应用实例,验证了改进的模糊数学分析法模型在道路选线中的合理性。
刁吉[5](2017)在《西部生态脆弱山区公路路线布设方案综合评价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公路工程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工程建设本身的要求与运行规律外,对公路周边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对区域的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山区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质、水文以及脆.弱的生态,并且山区公路对路.线的平、纵线形的要求较高,这也使对路线布设的合理.性研究,成了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客.观需求。在西部生态脆弱山区,选择的公路路.线布设方.案是否合理,不但影响了工程投资、运输效率和工程质量,还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地区功.能定位、回收效益、运输效率等预.期效果的发挥,对项目建.成能否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部生态脆弱山区公路路.线布设方案评价与优选过程中,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诸多因素,情况比较复杂,一套科学的适合的优选评.价指标及决策评.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针对西部生态脆弱山区,研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以及综.合比选方法,对在公路建设初.期选取总体效果最.优且可行性的线路布设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青海扎碾公路位于青海省、甘肃省交界处的互助县北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所经过区域以高山和丘陵为主,最高海拔3540米,最大高差1411米,K10+700K17+605.577达坂山越岭段属于高山区域,沟谷深陡,地形复杂。线路经过区域,气候复杂,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对植被的保护和环保要求极高,景区内严禁取弃土,对路线的布设要求极高。本文以扎碾公路线路布设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公路选.线的控制因素与原则,线路布设方案选择的步骤与需要注意的问题;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西部生态脆弱山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单。项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作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在对公路路线布设方案影.响指标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多因素、多层次的评价模型;根据不同的路线布设方案的综合比选及实证分析,说明评价模型可行,对西部生态脆弱山区公路路线布设方案评价与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饶军[6](2017)在《滑坡灾害定量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村镇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十几年是我国村镇建设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村镇防灾减灾的关键阶段。我国大多数村镇分布在多山区域,面临着各类地质灾害的威胁,每年都遭受人员的惨重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其中滑坡灾害隐患点的数量最多,占地质灾害数量的比例超过一半。对村镇区域的滑坡灾害进行科学地评估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充分了解和把握灾情,为科学地组织实施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够指导村镇滑坡防灾减灾工作的进行,对村镇防灾安全线的制定、灾害避难疏散场地的规划均能起到实际指导作用。因此本文针对村镇滑坡灾害的定量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并将模型应用于示范区滑坡灾害的评估,旨在验证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该评估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先进的示范。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灾害等级的划分与预测的评估方法进行总结,明确了灾害等级的表征术语、评估指标、划分方式以及预测方法;归纳了国内外对区域滑坡和单体滑坡的危险性评价方法和成果,介绍了目前几种主要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并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2)对于模糊聚类法,目前学者们通常直接选择某一种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未对各距离法进行对比或选择,这样得到的聚类结果未必最优。本文采用模糊聚类法建立了神农架林区的滑坡灾害等级划分模型,并使用相关系数确定了本模型的最优距离为曼哈顿距离;通过优化的模型将示范区的34个滑坡的灾害等级划分为4类,其中有8.8%的特大滑坡灾害、11.8%的较大滑坡灾害、8.8%的一般滑坡灾害以及70.6%的轻度滑坡灾害;基于模糊贴近度建立了村镇滑坡灾害等级的模糊识别模型,对2个待评估的滑坡样本进行了灾害等级的识别,根据贴近度的择近原则,识别出一个滑坡的灾害等级为一般滑坡灾害,另一个滑坡则属于较大滑坡灾害;从而构建了对村镇滑坡灾害等级先聚类后识别的评估体系。(3)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预测评估等领域己有广泛应用,尤其是BP神经网络模型,常常被用来对灾情、灾害等级以及灾害风险进行预测评估,而RBF神经网络在滑坡灾害等级评估预测工作中的应用较为罕见。因此本文尝试将RBF神经网络应用到滑坡灾害等级的预测工作中,构建滑坡灾害等级的RBF多指标预测模型,并与常见的BP灾害等级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4)以村镇滑坡为研究对象,以灾害等级为预测目标,分别构建了滑坡灾害等级预测的BP模型和RBF模型。选取神农架林区的30个滑坡样本先后对BP模型和RBF模型进行训练,结果显示BP模型的最高拟合准确率仅有70%,而RBF模型的拟合准确率可达100%,表明RBF模型的学习效果优于BP模型;使用训练好的网络模型分别对另外6个滑坡样本进行灾害等级的预测,BP模型仅能对其中3个滑坡的灾害等级进行准确地预测,而RBF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出其中5个滑坡的灾害等级,通过对比可知RBF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准确率。(5)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时,多数学者仅选取描述滑坡发生概率的易发性指标,而往往忽略了描述滑坡危害程度的危害性指标,这导致评价结果仅能体现滑坡的易发性而不能提现其危害性。本文在滑坡危险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选取易发性指标之外,同时增加了危害性指标,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6)在滑坡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通常根据主观经验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本文通过信息熵原理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赋权,不仅避免了人为的主观随意性,使得赋值结果更为客观,而且操作简单,能够提高计算效率;将基于信息熵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神农架林区5个典型滑坡的危险性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香溪源滑坡和摇篮沟滑坡属于一般危险滑坡,竹园包滑坡属于较危险滑坡,而松扒岭滑坡和宋家坡滑坡均属于高危险滑坡。
陈友益[7](2016)在《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方案的决策研究 ——以X林场为例》文中认为福建省是我国森林资源大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资源在福建省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为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农业稳产高产、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木材资源是我省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闽北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木材是在林区采育场进行生产的,但是林区采育场本身并不消费木材,林区木材只有通过运输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将木材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因此木材运输环节是一个核心环节,科学合理地进行木材运输方案的制定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木材物流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实际出发,借鉴木材运输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对相关企业的实地调研和有关成功案例分析,描述了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木材企业运输线性规划数学模型,使木材运输总费用最小。本文将理论与实际、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构建了木材运输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求解和检验,得出运输总费用最小的木材配送方案。首先,结合有关研究背景资料,以物流系统论、物流成本论和运筹学为指导,描述了福建省木材企业的运输现状,从中发现了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存在的问题;其次,在简要分析了基本运输问题后,构建了木材运输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结合供材点到需材点之间的距离、运输路线及运输条件的情况,本文主要构建了直达运输、中转运输、混合运输三种基本运输形式的线性数学模型;再次,本文先后运用表上作业法中的最小元素法、位势检验法、闭回路调整法对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和检验;最后,结合闽北林区X林场木材配送方案的设计,通过采集相关实际数据,结合上述模型中直达运输模型的算法,得到了该林场配送方案的最优解,通过实际案例的计算和验证,证明本文的建模方式能够很好处理木材运输过程中费用最小化的问题。为使木材运输总费用最小化,本文在综合考虑木材运输单价、木材供给数量及木材需求数量这三个变量基础上,构建了木材运输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并用表上作业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和检验,得出木材运输总费用最小化情况下的配送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胡绍萍[8](2015)在《山区旅游公路线形方案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区旅游公路的选线,应尽量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建立景观生态公路系统。而路线方案走向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是建设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工程实际当中,传统的公路选线仅考虑技术与经济因素,忽视景观生态环境,造成景观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建立一套综合的线路评价模型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以广西大明山山区旅游公路工程为依托,针对山区旅游公路路线方案优选问题,结合大明山旅游保护区的特点,提出山区旅游公路选线的原则、依据及影响因素;分析确定了大明山旅游区公路线形方案的安全、景观生态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层次分析法从考虑景观生态环境因素影响及忽略其影响两方面对路线方案优选进行探讨并确定了评价体系准则层、指标层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大明山山区旅游公路两个备选方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优选备用方案,得出比较合理、可靠的结果。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吴杰[9](2015)在《基于改进AHP-模糊综合评判的自然保护林区公路服务功能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自然保护林区公路是林区的基础设施,一直是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林区公路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其服务功能研究的基础上,林区公路由过去的为木材砍伐、林产品加工运输等提供的交通便利作用外,发展为现在对林区资源保护、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加强治安管理以及便利生态旅游等主要服务功能。林区公路建设已成为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林区公路的规划设计,对林区今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林区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地位和功能的不同,保护的重点和方式的不同进行的区域划分。所以,林区公路的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其功能区划,仅有如此才能发挥出相关作用。为此,开展在林区功能区划、公路设计基础上的服务功能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搜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在考虑服务功能评价基础上林区公路建设可行性的研究内容。通过对湖南省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保护区公路设计内容等情况的了解的基础上,考虑交通运输、营林护林、休闲游憩以及区域和谐四个方面的服务功能,定性定量选取与公路服务功能相关的评价指标,借助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构建评价模型,完成对林区公路的服务功能评价。林区公路的服务功能评价是本文的关键部分。在功能分区、林区公路设计的基础上,分析林区公路对沿线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出服务功能评价的指标。采用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的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最后,应用AHP-模糊评判法对八面山公路给出服务功能评价,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旨在为林区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马瑞[10](2014)在《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比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公路勘测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比选,是公路建设前期决定全局的重要工作。路线方案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地位功能、回收效益、运输效率等预期效果的发挥,对项目建成后能否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建设需要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过程中,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诸多因素,情况较为复杂,一套科学合理的优选评价指标及决策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以及科学可靠的综合比选方法,以在高速公路建设初期选取总体效果最优且可行性最好的路线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高速公路选线的概念、分析高速公路选线的控制因素及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高速公路选线的系统特点,基于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等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从多层次结构出发,在高速公路路线方案影响指标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经济、技术、社会、环境和安全的等方面,构建了全面、系统、综合的多因素、多层次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遵循路线方案评价的基本原理,紧扣路线方案优选的基本原则,结合路线方案评价的特点及一般要求与程序,在综述常用路线方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线方案评价过程及结果的客观性,探索提出了基于改进熵权TOPSIS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方法,建立了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基于MATLAB软件平台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接着,分析了高速公路选线的步骤及方法,并以福建省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为载体,在收集全面的指标数据的基础上,对提出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从3个备选路线方案中综合比选出最优方案,验证了本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所建立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最后,回顾前面的相关研究和实例分析,总结了本文的主要成果与结论以及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对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比选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放眼展望。
二、应用模糊评判法确定林区公路最佳路线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模糊评判法确定林区公路最佳路线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 |
1.2.2 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 |
1.2.3 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 |
1.2.4 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 |
1.2.5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 |
1.2.6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预期目标 |
第二章 公路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
2.1 致灾因子指标体系 |
2.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2.1.2 级别优先关系法遴选指标因子 |
2.1.3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 |
2.2 基于权重合成-TOPSIS危险性评价模型 |
2.2.1 评价指标归一化 |
2.2.2 熵权-复相关系数合成法确定指标权重 |
2.2.3 危险性评价模型 |
2.3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洪灾孕灾环境脆弱性分析 |
3.1 孕灾环境指标分析 |
3.1.1 地形地势(b_1) |
3.1.2 地表坡度(b_2) |
3.1.3 地貌类型(b_3) |
3.1.4 河网密度(b_4) |
3.1.5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b_5) |
3.1.6 植被覆盖(b_6) |
3.2 构建孕灾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2 评价指标量化赋值与标准化处理 |
3.2.3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3.2.4 基于Arc GIS的孕灾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
3.3 孕灾环境脆弱性分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洪灾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
4.1 承灾体易损性指标分析 |
4.1.1 公路等级(c_1) |
4.1.2 路网密度(c_2) |
4.1.3 公路路产(c_3) |
4.1.4 人均GDP(c_4) |
4.2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指标体系 |
4.2.2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4.2.3 指标权重计算 |
4.2.4 基于局部指标权重加权的灰色聚类耦合评价模型 |
4.3 承灾体易损性分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路洪灾防洪减灾有效性分析 |
5.1 防洪减灾有效性指标分析 |
5.1.1 区域面积内水文、雨量观测站点密度(d_1) |
5.1.2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投入(d_2) |
5.1.3 公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d_3) |
5.1.4 劳动力人口比重(d_4) |
5.2 防洪减灾有效性评价 |
5.2.1 评价指标体系 |
5.2.2 指标数据归一化处理 |
5.2.3 有效性指标权重计算 |
5.2.4 有效性评价模型 |
5.3 防洪减灾有效性区划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
6.1 公路洪灾风险理论 |
6.1.1 公路洪灾理论 |
6.1.2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内涵 |
6.1.3 公路洪灾风险评价方法 |
6.2 公路洪灾风险性评价模型 |
6.2.1 风险性评价目标 |
6.2.2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6.3 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
6.3.1 公路洪灾风险分区 |
6.3.2 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2)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要求 |
1.1.2 现实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综述 |
1.3.2 国外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综述 |
1.3.4 国内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综述 |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典型实践经验启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全域旅游 |
2.1.2 区域旅游 |
2.1.3 人居环境相关理论 |
2.1.4 城乡协调发展 |
2.1.5 可持续发展 |
2.2 全域旅游与人居环境的内在联系 |
2.2.1 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
2.2.2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全域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
2.2.3 全域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互促整合 |
2.3 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乡村人居环境的特征分析 |
2.4 国内外相关案例解读 |
2.4.1 国外案例解读 |
2.4.2 国内案例解读 |
2.5 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3 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
3.1.1 自然环境特征 |
3.1.2 人类发展特征 |
3.1.3 社会发展特征 |
3.1.4 居住环境特征 |
3.1.5 支撑环境特征 |
3.1.6 游憩环境特征 |
3.2 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调研分析 |
3.2.1 现状调研内容及方法 |
3.2.2 样本村居住条件情况 |
3.2.3 样本村经济社会情况 |
3.2.4 样本村环境建设情况 |
3.2.5 样本村公共设施情况 |
3.2.6 样本村村庄风貌情况 |
3.2.7 样本村游憩设施情况 |
3.3 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 |
3.3.1 乡村住宅建设粗放,居住条件较差 |
3.3.2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 |
3.3.3 旅游产业融合不足,要素体系不完善 |
3.3.4 旅游宣传力度不足,品牌形象塑造弱 |
3.3.5 空间布局散乱,规划管理欠佳 |
3.3.6 建筑风貌混乱,乡土特色缺失 |
3.3.7 基础设施缺乏,支撑系统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4 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1.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
4.1.2 评价体系适宜性分析 |
4.1.3 评价体系构建目标 |
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2.1 “生态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
4.2.2 “生活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
4.2.3 “生产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
4.2.4 “社会文化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
4.3 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3.2 评价指标的解释 |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评价实证分析 |
4.4.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满意度评价 |
4.4.2 结果分析 |
4.5 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演进机制分析 |
4.5.1 空间优化 |
4.5.2 文化振兴 |
4.5.3 政策扶持 |
4.5.4 市场推动 |
4.6 本章小结 |
5 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规划模式 |
5.1 规划目标 |
5.2 规划理念 |
5.3 规划原则 |
5.3.1 整体性原则 |
5.3.2 地方性原则 |
5.3.3 因地制宜原则 |
5.3.4 主体性原则 |
5.4 全域旅游导向下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特色模式 |
5.4.1 农业资源富集型乡村发展模式 |
5.4.2 旅游资源密集型乡村发展模式 |
5.4.3 生态文化融合型乡村发展模式 |
5.4.4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发展模式 |
5.5 全域旅游特色模式引导下的乡村人居空间布局模式 |
5.5.1 组团状布局 |
5.5.2 条带状布局 |
5.5.3 辐射状布局 |
5.6 本章小结 |
6 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实证研究 |
6.1 县域层面乡村人居环境实证研究 |
6.2 镇域层面人居环境提升规划实证研究——以林皋镇为例 |
6.2.1 林皋镇概况 |
6.2.2 林皋镇人居环境规划 |
6.3 村域层面人居环境提升规划实证研究 |
6.3.1 北马村 |
6.3.2 尧头村 |
6.3.3 段家塬村 |
6.3.4 和家卓村 |
6.4 规划保障策略支撑 |
6.4.1 生态环境优先 |
6.4.2 道路交通保障 |
6.4.3 统筹土地保障 |
6.4.4 促进资金保障 |
6.4.5 公众参与保障 |
6.4.6 加强技术保障 |
6.4.7 强化政策保障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2.1 角度的创新 |
7.2.2 方法的创新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图纸目录 |
附录2:表格目录 |
附录3:白水县30 个样本村庄概况 |
附录4:白水县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调查问卷 |
附录5: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调查表 |
附录6:白水县旅游星级景区(点)目录 |
(3)基于模糊AHP方法的公路竖曲线方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中国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工作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公路竖曲线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竖曲线的作用 |
2.2 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
2.2.1 竖曲线设计的决定因素。 |
2.2.2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
2.2.3 凹曲线最小半径和长度 |
2.3 应用纬地设计系统设计竖曲线方案 |
2.3.1 纬地道路软件功能 |
2.3.2 平面设计功能及应用 |
2.3.3 纵断面设计的功能与应用 |
2.3.4 竖曲线设计 |
2.3.5 纵断面拉坡设计 |
2.3.6 纵断面图绘制 |
2.3.7 估算土方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竖曲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决策指标体系 |
3.1.1 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 |
3.2.1 线形指标层 |
3.2.2 安全性指标层 |
3.2.3 运行指标 |
3.2.4 工程指标 |
3.3 决策方法选择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3.3.3 综合决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竖曲线方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 |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 模糊综合评价 |
4.2.1 建立因素集 |
4.2.2 确定评价集 |
4.2.3 指标量化及隶属函数的确定 |
4.2.4 最终评价结果的确定 |
4.3 实例计算 |
4.3.1 计算过程 |
4.3.2 方案的最终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应用纬地设计系统设计竖曲线方案 |
(4)改进的模糊数学理论在道路选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道路选线分析 |
2.1 道路选线的方法 |
2.1.1 实地选线 |
2.1.2 纸上选线 |
2.1.3 自动化选线 |
2.2 道路选线的流程 |
2.3 传统道路选线指标 |
2.3.1 技术指标 |
2.3.2 经济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路选线影响因素与危机因子评估体系 |
3.1 道路选线的影响因素 |
3.1.1 自然因素 |
3.1.2 社会因素 |
3.2 危机管理 |
3.2.1 危机管理理论的提出 |
3.2.2 危机的定义与特点 |
3.2.3 危机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
3.2.4 危机的评估方法 |
3.3 道路选线危机因子评估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的模糊数学危机评价模型及其求解 |
4.1 模糊数学危机评价模型 |
4.1.1 模糊数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2 模糊数学分析法在道路选线中的应用实例 |
4.1.3 模糊数学分析法分析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危机评价模型 |
4.2.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
4.2.2 神经元模型 |
4.2.3 BP神经网络模型 |
4.2.4 BP神经网络应用实例分析 |
4.2.5 BP神经网络分析 |
4.3 改进的模糊数学法危机评价模型 |
4.3.1 改进理论的产生 |
4.3.2 改进的模糊数学分析法危机评价模型 |
4.3.3 改进方法的模型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
5.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概述 |
5.2 危机因子权值综合排序 |
5.2.1 危机因子评分 |
5.2.2 危机因子权值排序 |
5.3 BP神经元网络计算实例分析 |
5.3.1 训练样本情况 |
5.3.2 确定节点数目 |
5.3.3 样本训练及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果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工作的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西部生态脆弱山区公路路线布设方案综合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西部生态脆弱山区公路路线布设方案选择分析 |
2.1 公路选线的概念和意义 |
2.2 公路选线的原则 |
2.3 公路选线的影响因素 |
2.4 公路选线的步骤 |
2.5 小结 |
第3章 西部生态脆弱山区路线布设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1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
3.3 评价指标集初选 |
3.3.1 技术评价指标 |
3.3.2 经济评价指标 |
3.3.3 社会环境评价指标 |
3.4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3.5 小结 |
第4章 西部生态脆弱山区公路路线布设方案评价模型建立 |
4.1 路线方案评价方法分析 |
4.2 路线方案评价方法的选择 |
4.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4.4 小结 |
第5章 青海北山扎碾公路路线布设方案与特点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的自然条件 |
5.1.2 线路布设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协调情况 |
5.1.3 项目的技术标准 |
5.2 项目路线布设方案的拟定与特点分析 |
5.2.1 不同线路布设方案的拟定 |
5.2.2 不同线路布设方案特点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青海北山扎碾公路路线布设方案综合评价 |
6.1 建立布设方案分析结构模型 |
6.2 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 |
6.3 计算权向量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6.4 计算组合权向量进行层次总排序 |
6.5 线路布设方案分析结论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6)滑坡灾害定量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灾害等级的划分与预测 |
1.2.2 滑坡的危险性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滑坡灾害等级的模糊聚类及识别 |
2.1 滑坡灾害等级的评估 |
2.1.1 灾害等级的划分 |
2.1.2 评估指标的选取 |
2.1.3 评估方法的确定 |
2.2 滑坡灾害等级的模糊聚类 |
2.2.1 模糊聚类原理 |
2.2.2 滑坡灾害等级划分模型的建立 |
2.2.3 滑坡灾害等级划分模型的优化 |
2.3 滑坡灾害等级的模糊识别 |
2.3.1 滑坡灾害等级识别模型的建立 |
2.3.2 贴近度的改进 |
2.4 滑坡灾害等级模糊聚类及识别模型的应用 |
2.4.1 示范区概况 |
2.4.2 滑坡灾害等级的模糊聚类 |
2.4.3 滑坡灾害等级的模糊识别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滑坡灾害等级的神经网络预测 |
3.1 灾害等级的BP预测模型 |
3.1.1 模型的组成与结构 |
3.1.2 模型的学习规则 |
3.1.3 模型的计算步骤 |
3.2 滑坡灾害等级的RBF预测模型 |
3.2.1 模型的组成与结构 |
3.2.2 模型的学习算法 |
3.2.3 模型的计算流程 |
3.3 滑坡灾害等级预测模型的应用 |
3.3.1 BP预测模型的应用 |
3.3.2 RBF预测模型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滑坡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4.1 滑坡的危险性评价 |
4.1.1 评价方法的确定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 基于熵的滑坡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 |
4.2.1 评价步骤 |
4.2.2 信息熵及熵权 |
4.3 滑坡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4.3.0 滑坡概况 |
4.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2 评价集的建立 |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4.3.5 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7)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方案的决策研究 ——以X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木材企业运输决策的理论基础 |
2.1 木材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
2.1.1 木材物流的概念 |
2.1.2 木材物流的特点 |
2.1.3 木材物流系统的概述 |
2.2 木材物流的理论基础 |
2.2.1 物流系统论 |
2.2.2 物流成本论 |
2.3 木材运输决策的有关方法 |
2.3.1 线性规划法的原理 |
2.3.2 线性规划法的求解过程 |
第三章 木材企业运输方案的相关要素分析 |
3.1 木材企业运输需求相关分析 |
3.1.1 宏观影响 |
3.1.2 微观影响 |
3.2 木材企业运输方式相关分析 |
3.2.1 木材运输方式的类型 |
3.2.2 木材运输合理化分析 |
3.2.3 木材运输管理分析 |
3.3 木材企业运输路径模型的分析 |
3.4 木材企业运输方案的策划分析 |
第四章 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1 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的现状 |
4.1.1 福建省木材企业产销量情况 |
4.1.2 福建省木材产区主要分布情况 |
4.1.3 福建省木材企业主销区分布情况 |
4.2 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存在的问题 |
4.2.1 木材运输方式不合理 |
4.2.2 木材运输设施设备落后 |
4.2.3 木材运输集散中心功能混乱 |
4.2.4 木材附加值处理能力不高 |
4.2.5 木材运输专业人才短缺 |
第五章 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决策模型的构建 |
5.1 基本运输问题的分析 |
5.1.1 供求平衡的运输问题分析 |
5.1.2 供求不平衡的运输问题分析 |
5.1.3 木材运输问题中的特殊条件约束分析 |
5.2 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决策模型的构建 |
5.2.1 木材企业直达运输优化模型的构建 |
5.2.2 木材企业中转运输优化模型的构建 |
5.2.3 木材企业混合运输优化模型的构建 |
第六章 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方案决策的应用分析—以X林场为例 |
6.1 案例基本信息 |
6.2 实际优化过程 |
6.2.1 确定初始基本可行解 |
6.2.2 最优解的判别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山区旅游公路线形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项目区域概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项目所在区域概况 |
2.1.1 项目建设背景 |
2.1.2 大明山自然地理概况 |
2.1.3 大明山功能分区 |
2.1.4 拟建项目概况 |
2.2 山区旅游公路特点及选线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大明山旅游公路线路的特点 |
2.2.2 山区旅游公路选线影响因素分析 |
2.3 山区旅游公路选线依据、原则及步骤 |
2.3.1 山区旅游公路选线依据 |
2.3.2 旅游公路选线的原则及步骤 |
2.4 小结 |
第三章 路线方案综合评价指标分析 |
3.1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 |
3.2 项目路线方案概况 |
3.3 路线方案的安全评价 |
3.3.1 回头曲线 |
3.3.2 圆曲线半径 |
3.3.3 最大纵坡 |
3.3.4 停车视距 |
3.3.5 平、纵线形组合 |
3.4 路线方案的景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3.4.1 对大明山景区景观格局完整性的影响 |
3.4.2 对森林公园景观美学价值的影响程度 |
3.4.3 对景区生态价值的影响程度 |
3.4.4 声环境影响 |
3.4.5 大气环境的影响 |
3.5 路线方案的技术评价 |
3.6 路线方案的经济评价 |
3.7 路线方案的社会评价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线方案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评价方法分析及选择 |
4.1.1 简单加权和法 |
4.1.2 主成分法 |
4.1.3 层次分析法 |
4.1.4 模糊综合评判法 |
4.2 大明山旅游公路线路方案模糊层次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在大明山旅游公路线路方案优选中的应用步骤 |
4.3.1 大明山旅游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指标层次分析 |
4.3.2 大明山旅游公路路线方案评价体系准则层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4.3.3 大明山旅游公路路线方案评价体系指标层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4.3.4 指标层汇总表和权重分析 |
4.3.5 模糊综合评价在旅游公路线形方案中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在大明山旅游公路线形方案比选中的应用 |
5.1 路线方案的单项评价 |
5.1.1 安全评价 |
5.1.2 景观生态环境评价 |
5.1.3 技术评价 |
5.1.4 经济评价 |
5.1.5 社会评价 |
5.2 方案综合优选 |
5.2.1 方案的单因素评价 |
5.2.2 A、B方案的综合评价(考虑生态景观环境的影响) |
5.2.3 A、B方案的综合评价(不考虑生态景观环境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9)基于改进AHP-模糊综合评判的自然保护林区公路服务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服务功能评价指标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 林区功能区划、公路设计与公路服务功能概述 |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3 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服务功能评价模型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模型 |
3.2 林区公路服务功能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依托实例的评价指标分析 |
前言 |
4.1 交通运输条件 |
4.2 营林护林影响 |
4.3 休闲游憩方面 |
4.4 区域和谐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依托实例服务功能评价 |
5.1 调查结果统计 |
5.2 两两比较权 |
5.3 确定AHP权 |
5.4 最终权 |
5.5 模糊综合评判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林区公路服务功能调查问卷 |
(10)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研究对象简析 |
2.1.1 选线的概念 |
2.1.2 选线的控制因素 |
2.1.3 选线的基本原则 |
2.2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设置原则 |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2.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2.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
2.3 评价指标集初选 |
2.3.1 经济指标 |
2.3.2 财务指标 |
2.3.3 技术指标 |
2.3.4 社会指标 |
2.3.5 环境指标 |
2.3.6 线形指标 |
2.4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模型的建立 |
3.1 路线方案评价方法综述 |
3.1.1 传统评价模式 |
3.1.2 现代评价模式 |
3.2 路线方案评价方法确立 |
3.2.1 熵权法(Entropy method) |
3.2.2 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OPSIS) |
3.2.3 改进熵权的 TOPSIS |
3.3 基于改进熵权 TOPSIS 的路线方案评价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例分析 |
4.1 高速公路选线的步骤及方法 |
4.1.1 选线的步骤 |
4.1.2 选线的方法 |
4.2 项目概况 |
4.2.1 工程概况 |
4.2.2 备选方案 |
4.3 方案评价 |
4.3.1 评价实现 |
4.3.2 最优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5.2 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模型计算机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应用模糊评判法确定林区公路最佳路线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内陆地区公路洪灾风险区划研究[D]. 伍仁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策略研究[D]. 王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基于模糊AHP方法的公路竖曲线方案评价研究[D]. MOHAMMED AMEEN.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4]改进的模糊数学理论在道路选线中的应用[D]. 李风立.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5]西部生态脆弱山区公路路线布设方案综合评价与分析[D]. 刁吉.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1)
- [6]滑坡灾害定量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D]. 饶军. 武汉大学, 2017(06)
- [7]福建省木材企业运输方案的决策研究 ——以X林场为例[D]. 陈友益. 福州大学, 2016(05)
- [8]山区旅游公路线形方案优选研究[D]. 胡绍萍. 广西大学, 2015(03)
- [9]基于改进AHP-模糊综合评判的自然保护林区公路服务功能评价研究[D]. 吴杰.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10]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比选研究[D]. 马瑞. 长安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