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平面版式艺术中的文字编排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美颐[1](2021)在《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对现代版式设计发展的影响性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末人们享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机械产品的问世使欧洲各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了巨大飞跃,工业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世界现代艺术的新纪元。拥有古罗马文明洗礼和积淀下的意大利,在经历了分裂割据的状态后,1870年实现统一,这时意大利艺术已无法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在社会工业化的环境下,意大利产生了未来主义艺术思潮,马里内蒂作为未来主义的倡导者,带领其他支持者们发表了众多宣言、创作了大量未来主义风格的作品,并在世界各地进行展览,致使未来主义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思想影响甚远。未来主义通过宣言开启了现代版式设计的创新模式,版式设计又是平面设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未来主义时期的版式设计,分析其视觉表现与创新路径,对于现代平面设计来说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未来主义艺术思潮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分析,重点研究其艺术特征及马里内蒂的艺术思想,同时结合版式设计的发展及特征,举例论述未来主义影响下的海报、书籍和报刊的版式设计,在此基础上未来主义延伸出的其他设计风格,最终提出当代版式设计的创新发展理念和路径,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做到创新、传承和发展。20世纪初西方艺术思潮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多种艺术思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种艺术思潮的出现都与时代背景相关联,将未来主义置于20世纪初多种艺术思潮并驾齐驱的环境中去研究和解读,才能发现未来主义的真正内涵,肯定未来主义如今仍存在的研究价值。
杨儒轩[2](2021)在《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侘寂”的概念、形成的历史和原因进行了阐释,在“侘寂美学”的思想与形式基础中探讨禅宗美学的空无与极简主义的功能性,与极繁主义进行对比与分析,寻找他们之间的差异,分析彼此的联系,从而提炼总结出“侘寂美学”的基本特征;再运用大量案例列举了国内外自古至今的具有“侘寂”风格的画家与设计师的作品进行分析,分别从“侘寂美学”在视觉意象中表达的视觉图形、构图、空间结构、色彩关系、语境等方面进行了解析;然后总结出“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应用的需求与价值,在不同媒介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以“侘寂美学”的表现形式为依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得出“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上的设计语言与设计表现,归纳出适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可视化元素并进行重塑与延伸,最终应用于平面设计作品中。本论题对“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全面的思路,带来更多的启发,同时也对“侘寂美学”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形成较为系统的设计理论,对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践应用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李凯媚[3](2021)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实验性文字编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现代书籍设计这一大概念下的文字编排设计展开实验性研究探索,近年来现代书籍已从注重装帧形式的方向逐渐转变为注重书籍整体设计的方向发展。而文字编排设计作为书籍的表现形式,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区别于传统印刷出版行业大批量出版发行的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的常规书籍编排设计。现代书籍设计中文字编排设计实验性研究是具有先锋性、概念性、趣味性等的尝试性的设计,可以是为了探寻书籍中文字表现新的可能性,或是与新技术、材质结合形成新的视觉效果。在科技飞速发展,电子出版物与数字媒体盛行的时代下,实验性研究的出现对纸媒行业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是顺应历史潮流探索书籍未来的需要,是大众对审美以及更高的精神层面享受的追求。本文利用案例分析与梳理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第一章简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的目的与价值。第二章分别对实验性文字编排设计的概念以及对现代书籍设计中文字编排进行实验性设计的社会价值进行解释与论述。第三章从追求内心表达和文字个性的实验表达设计、素材多元化和构造文字空间的实验表达设计的多元化实验尝试与感官化的体验加以阐释,凸显实验性文字编排设计在现代书籍设计以及阅读行为中的可塑性。第四章整合归纳、总结展望。文章试图通过对现代书籍中文字编排设计的实验性研究分析,为未来书籍设计、文字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以及创新的方向。
聂枢禾[4](2020)在《浅析版式设计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生产厂家而言,如何让自己的商品与其他产品有所区分从而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引发购买行为是包装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影响包装好坏的因素除了结构、图案和色彩三大传统要素外,能否很好的运用版式设计来增强包装的视觉感染力,运用版式设计的设计原理将传统包装的图案、文字、版面进行再加工在美化也是重要的方面。从包装二维的平面设计变为三维的立体的空间的设计,依托包装结构、以"点、线、面"等版面基础元素合理布局版面,使包装展示面产生美感和魅力。在准确传递产品信息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视觉语言要素。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提高关注度,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刘姝婷[5](2020)在《基于现代平面设计理论的秦汉瓦当纹样的应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对秦汉瓦当纹样进行解读,即是了解其纹样的形式美、结构美、材料美、创造美并加以探究。以秦汉瓦当纹样的结构法则、元素特色、主题内涵来阐述瓦当纹样的设计美。在更新换代的设计审美中,发掘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丰富传统纹样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并用具有时代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它们跨越时代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此次研究内容是以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索秦汉瓦当纹样的结构特征、视觉元素以及图案内涵,并将这些研究内容应用到设计创作中。首先,整理和归纳秦汉瓦当纹样的类别,并且分析其表现内涵和意义;其次,运用现代平面设计的内容,深入分析和探究秦汉瓦当纹样的结构特征、元素特点、呈现形式以及必要的表现手法等,并总结出独具特色表现力的设计结构;最后,运用分析和总结出的设计结构,创新设计出以日历为主要载体的设计作品,以达到纹样传承和设计研究的目的。
谢永晴[6](2020)在《古籍新作设计研究 ——以《本草纲目》设计为例》文中提出“古籍新作”一词是近几年书籍出版领域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追溯、寻找属于自身文化延续的路径,而”书籍设计”这一与思想文化交流最密切的领域也将成为巨大的试验场。古籍历经时间和实践考验,具有高度凝练性和事实考证性,古籍设计形式是古人审美志趣与文化观点的映射。当下在对古籍内容的重新解读和对古籍形式的模仿与再造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其中不乏“世界最美的书”和“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这些作品从视觉的角度追溯现代人的文化根源,找寻属于本民族的设计语言。本文以近几年获奖“古籍新作”题材设计作品和南京艺术学院“《本草纲目》古籍新作”课题研究中优秀的学生作品为案例分析,从书籍的版式编排、装帧结构、插图、字体、阅读流程和材质工艺等几个层面逐一分析归纳,运用现当代书籍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讨论在古籍新作设计或有关传统文化题材的书籍设计中,设计师如何巧妙借用古籍装帧,创造性地挪用、改写、转移和应用古籍装帧样式。在字体选择、版式设计、装订方式和纸张运用等诸多设计细节上让书籍看起来更有“古味”。在最后一章以《本草纲目》为设计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从版本脉络分析古籍更新动因,分析其内容结构并从文本信息层级架构、插图、色彩、信息符号运用与成书形态等方面建构古籍《本草纲目》新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宋哲琦[7](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谭剑哲[8](2020)在《装帧艺术中版式设计负空间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帧艺术中的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阔。在书籍装帧、杂志封面、海报招贴等相关设计中都有所涉及。随着设计领域不断进步与完善,版式设计中的表达形式趋于多元化,具有传达信息与艺术表现的两种性质。版式设计的过程,就是表现内容的过程,通过整合版面视觉语言达到目的,单一的视觉元素在版式设计中没有实质性意义。负空间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在版式设计中与其他设计元素相互作用与影响,具有提升版面的层次性,增强版面的空间弹性,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的作用。现代版式设计布局中,出现版面空间结构性不强,信息得不到有效传递,用户视觉体验过于疲惫等相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对负空间这一设计元素的理解不彻底,运用不合理。此课题结合实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从版式设计中负空间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负空间的表现形式与应用优势、负空间应用时需遵循的设计原则三个方面来阐述负空间在版面结构布局中的重要性,探讨版式设计中负空间的实用价值和存在意义,并结合负空间本身具有的多样性与可调整性来总结版式设计中负空间的运用原则,提升版式设计的艺术效果。
张大鹏[9](2020)在《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视觉叙事的差异与演变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电脑为典型代表的数字技术对传统设计模式的改变,以及后现代设计思潮兴起,使得当代海报设计在新的媒介技术的冲击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姿态。作为国际平面设计领域内的设计交流与互鉴的平台,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集中体现了后现代设计思潮对于当代海报设计的深远影响。作为新技术语境下诞生的重要的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不仅见证了媒介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成为当代海报设计视觉叙事变迁的重要场域。对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品视觉叙事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从海报设计在认知逻辑、策略层面及价值层面的解读,分别是认知层面、策略层面和价值层面展开。认知层面是进行海报解读的基础,是将海报中的视觉符号如何实现意义转换和视觉解码的认知条件;策略层面是解决海报视觉语言建构的方法和路径,包括从表现手法到视觉叙事形态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价值层面可以理解为认知层面和策略层面的发展和最终目的。通过对历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宏观层面地观察,东西方海报的视觉叙事并非单一风格的模仿和延续,而是相互交融下的对于民族化和本土意识的坚守成为主流,在担负传达民族文化传统的责任的同时,兼有协调与外来文化关系的功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表现为设计的差异化表征成为海报视觉叙事的主旋律,呈现出从单一功能到多样性的审美体验、从一元到多元、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呈现出丰富的当代海报设计的视觉图景。从微观层面来看,视觉叙事处于各种形式和风格互相交织的动态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变革突破了视觉语言表现的限制,不局限于具象形态图形的再现式和单一的空间秩序与自然结构模式,而是拓展出了丰富的组合与表现方式,具备了丰富多样的视觉结构和空间特征,视觉语言形式与符号意义呈现出一种富有表现性和组合性的视觉探索。这一转变也从另一方面隐含着当代海报的视觉语言表达在传递思想与信息的基础上,也就是愈加显现出满足功利性和实用性目的之外,更加倾向于对审美风格和形式的注重。与此同时,海报设计中的文字要素成为独立的叙事内容,文字的角色逐渐向视觉表征的“主因”地位转变,由视觉表征的后排走向前排。一方面是在当代视觉文化转向的语境下的微观考证,有助于把握海报设计发展的当代特征,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当代海报设计视觉叙事演变的内在逻辑,为视觉文化的历史演变研究提供佐证。
杨心怡[10](2020)在《书籍设计中的文字编排视觉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书籍设计这一大概念下探索研究其中字体编排的视觉化形态。近年来有关书籍艺术的课题,已从注重装帧形式的方向逐渐转变为注重书籍整体设计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思考装帧设计的同时也要为书籍的文本增添价值与独有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文字编排设计是值得深入研究且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书籍作品的灵魂所在。文章从整体与局部、传统到现代、东方与西方以及实验与升华四个方面对文字编排在书籍设计中的呈现形式与视觉化演变形态展开研究与剖析,其中重点需要探讨的便是西方的艺术风格对我国传统汉字编排产生的影响。最后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探究当下书籍再设计中的文字编排的艺术表现方式与手法,在理解文本的内涵基础上亲身投入书籍再设计的艺术实践创作,并结合自身的创作过程对文字编排视觉化与意境化设计展开全新的见解与感悟。
二、现代平面版式艺术中的文字编排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平面版式艺术中的文字编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对现代版式设计发展的影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课题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五)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六)课题的研究结构 |
二.未来主义艺术思潮观念的形成及历史演进 |
(一)未来主义艺术思潮的兴起及影响 |
(二)未来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分析 |
(三)马里内蒂的版式设计理念与实践 |
(四)20 世纪初期西方艺术思潮的多元化发展 |
三.现代版式设计的发展 |
(一)版式设计的起源与成熟 |
(二)现代版式设计发展特点 |
(三)现代版式设计发展趋势 |
四.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的现代版式设计 |
(一)海报设计 |
(二)书籍设计 |
(三)报刊设计 |
(四)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的诸多风格 |
五.版式设计的创新发展理念 |
(一)多元语境下的当代版式设计创新路径 |
(二)纸媒体版式设计 |
(三)动态化版式设计 |
(四)当代版式设计的创新性思维与艺术特征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课题框架 |
第2章 侘寂美学的概念与美学特征 |
2.1 概念的来源 |
2.1.1“侘寂”的释义 |
2.1.2“侘寂”的来源及其理论含义 |
2.2 侘寂美学的思想与形式基础 |
2.2.1 禅宗空无思想的形式体现 |
2.2.2 极简主义的功能性体现 |
2.3 侘寂美学的特征 |
2.3.1 侘寂的简约性 |
2.3.2 侘寂的空灵性 |
2.3.3 侘寂的自然性 |
2.3.4 侘寂的时间性 |
2.3.5 侘寂的不完美性 |
2.4 侘寂美学与极繁主义的比较 |
第3章 侘寂美学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 |
3.1 净素之美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 |
3.1.1 形式上的简约 |
3.1.2 色彩上的简约 |
3.2 空寂之美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 |
3.2.1 构图上的“空寂” |
3.2.2 意境上的“空寂” |
3.3 原始之美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 |
3.3.1 自然的肌理 |
3.3.2 自然的意境 |
3.4 痕迹之美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 |
3.4.1 形状的痕迹 |
3.4.2 肌理的痕迹 |
3.4.3 色彩的痕迹 |
3.5 残缺之美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 |
3.5.1 造型的残缺 |
3.5.2 装饰的残缺 |
第4章 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
4.1 侘寂美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发展 |
4.2 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需求与价值 |
4.2.1 现代生活方式的审美归宿 |
4.2.2 返璞归真的人文关怀 |
4.2.3 品牌效应决定流行风格 |
4.2.4 去伪存真的精神境界 |
4.3 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4.3.1 包装设计中的“回归自然” |
4.3.2 招贴设计中的“去繁从简” |
4.3.3 海报设计中的“由简入空” |
4.3.4 装帧设计中的“无中生有” |
4.3.5 标志设计中的“大美至简” |
第5章 浪寂品牌设计实践 |
5.1 设计意义 |
5.2 设计思路 |
5.2.1 设计目标 |
5.2.2 设计主题 |
5.3 创作过程 |
5.3.1 标志设计 |
5.3.2 配色设计 |
5.3.3 图形元素设计 |
5.3.4 海报设计 |
5.3.5 包装设计 |
5.4 衍生品应用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现代书籍设计中实验性文字编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基本内容 |
1.4 完成论文的条件与方法 |
第2章 实验性文字编排设计概述 |
2.1 关于文字编排设计与实验性文字编排设计 |
2.2 现代书籍设计中实验性文字编排设计 |
2.3 实验性的价值和其存在的目的与理由 |
第3章 现代书籍设计中实验性文字编排设计的新探索 |
3.1 多元化的表达 |
3.1.1 追求心灵直觉的实验表达 |
3.1.2 追求个性的文字编排设计实验表达 |
3.1.3 素材多元化的设计实验表达 |
3.1.4 构造文字图形化和空间化的实验表达 |
3.2 感官化的体验 |
3.2.1 视觉体验 |
3.2.2 触觉体验 |
第4章 现代书籍设计中实验性文字编排设计的新形势 |
4.1 颠覆易读性的设计 |
4.2 阅读互动性的设计 |
4.3 趋势性的预测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浅析版式设计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版式设计的概念和包装设计的关系 |
二、版式设计原理在现代包装构成元素中的应用 |
(一)现代包装中文字编排设计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
(二)现代包装中图案和色彩编排的应用 |
(三)现代包装中空间编排的应用 |
三、现代包装中应用版式设计的意义 |
(一)现代包装外在形态审美价值的提升 |
(二)强化现代包装的视觉冲击力,提高产品的辨识度。 |
(三)现代包装中提升情感和增加趣味 |
(5)基于现代平面设计理论的秦汉瓦当纹样的应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课题的研究价值 |
第四节 课题创新点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六节 课题主要内容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秦汉瓦当纹样的概念综述 |
第一节 瓦当的概念与发展 |
一、瓦当的概念 |
二、瓦当的发展 |
第二节 瓦当纹样的概述 |
一、瓦当纹样的出现 |
二、瓦当纹样的艺术结构 |
第三节 秦汉瓦当纹样的思想探源 |
一、秦汉瓦当纹样的时代联系 |
二、秦汉瓦当纹样的观念性 |
三、秦汉瓦当纹样的功能特征 |
第三章 秦汉瓦当纹样艺术形式的内容归纳 |
第一节 秦汉瓦当纹样——文字类 |
一、单字类瓦当纹样 |
二、多文字组合类瓦当纹样 |
第二节 秦汉瓦当纹样——图案类 |
一、自然类瓦当纹样 |
二、植物类瓦当纹样 |
三、动物类瓦当纹样 |
四、人物类瓦当纹样 |
五、神兽类瓦当纹样 |
第四章 现代平面设计理论下的秦汉瓦当纹样分析探究 |
第一节 现代平面设计理论分析的主要类别简述 |
第二节 秦汉瓦当纹样的视觉分析 |
一、单字类瓦当纹样的字体分析 |
二、多文字组合类瓦当纹样的字体及版式分析 |
三、自然类瓦当纹样的图案分析 |
四、植物类瓦当纹样的图案分析 |
五、动物类瓦当纹样的图案分析 |
六、人物类瓦当纹样的图案分析 |
七、神兽类瓦当纹样的图案分析 |
第三节 秦汉瓦当纹样的平面设计结构归纳 |
第四节 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瓦当纹样应用 |
一、结构形态的应用 |
二、图案元素的应用 |
三、主题内容的应用 |
第五章 秦汉瓦当纹样的现代表现形式应用与实践 |
第一节 设计实践的主题分析 |
一、设计实践主题阐述 |
二、设计实践内容阐述 |
三、日历中的传统纹样案例 |
第二节 “鸳瓦历”设计实践的研究及展示 |
一、“鸳瓦历”的设计实践研究的思路构架 |
二、“鸳瓦历”的色彩设计 |
三、”鸳瓦历”的外包装设计 |
五、“鸳瓦历”的日历卡规划分布示意图 |
六、“鸳瓦历”的十二月份日历卡设计 |
七、“鸳瓦历”的二十四节气日历卡设计 |
八、“鸳瓦历”的节日类日历卡设计 |
九、“鸳瓦历”的文字/图案展示版日历卡设计 |
十、“鸳瓦历”的特殊图案展示日历卡设计 |
十一、“鸳瓦历”的结构版日历卡设计 |
十二、“鸳瓦历”的图像展示版日历卡设计 |
十三、“鸳瓦历”的涂鸦板日历卡设计 |
十四、“鸳瓦历”的文字解说版日历卡设计 |
十五、“鸳瓦历”的效果展示 |
第三节 “鸳瓦历”的图案周边文创产品 |
一、“鸳瓦历”的图案文创周边产品——胶带纸 |
二、“鸳瓦历”的图案文创周边产品——印章 |
三、“鸳瓦历”的图案文创周边产品——日常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作品) |
致谢 |
(6)古籍新作设计研究 ——以《本草纲目》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古籍新作设计现状 |
第一章 古籍新作阐释 |
第一节 古籍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古籍新作基本概念 |
第二章 :版式编排 |
第一节 古籍版面形式分析 |
第二节 古籍新作中的编排设计 |
第三章 装帧结构 |
第一节 古籍装帧形态演变 |
第二节 古籍新作中的装帧结构 |
第四章 :插图字体阅读流程 |
第一节 插图的艺术表现 |
第二节 字体的呈现风格 |
第三节 阅读流程的变化 |
第五章 :材质与工艺 |
第一节 特殊材质的运用 |
第二节 特殊工艺的打磨 |
第六章 《本草纲目》再设计 |
第一节 《本草纲目》再版研究 |
一、信息的校对和增减 |
二、制作工艺的改进 |
三、插图的改良 |
四、内容的提取与改编 |
第二节 《本草纲目》的内容整合设计 |
第三节 《本草纲目》的文本信息层级 |
第四节 《本草纲目》插图的意象表达 |
一、物质影像提取 |
二、中医人体穴位图重绘 |
第五节 《本草纲目》的色彩构成与信息符号应用 |
第六节 《本草纲目》的成书形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论文 |
作者介绍 |
致谢 |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8)装帧艺术中版式设计负空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版式设计中的负空间 |
2.1 负空间的概述 |
2.2 负空间的位置与功能 |
2.3 负空间的表现形式 |
2.4 正负空间的映衬关系 |
第三章 负空间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 |
3.1 负空间的审美特征 |
3.2 负空间的文化内涵 |
第四章 负空间在装帧艺术中的应用优势 |
4.1 提高版式设计的趣味性 |
4.2 缓解用户视觉疲劳 |
4.3 迎合用户审美心理 |
4.4 有序引导视觉流程 |
第五章 负空间在版式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
5.1 遵循视觉生理与阅读心理原则 |
5.2 符合版面空间结构的秩序性 |
5.3 满足负空间的自由与可调整性 |
5.4 注重功能与层次的合理性 |
5.5 探索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视觉叙事的差异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背景 |
(一)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产生的时代语境 |
1. 西学东渐下新语境的开辟 |
2. 设计协会的引领与推动 |
(二)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诞生 |
二、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品的视觉叙事形态与认知基础 |
(一)海报设计视觉叙事的形式语汇 |
(二)海报视觉叙事的认知与逻辑基础 |
1. 视觉语言的“图文互文”特性 |
2. 视觉认知的完形心理 |
(三)海报视觉叙事的修辞 |
1. 视觉表征的隐喻机制 |
2. 海报视觉隐喻的建构 |
三、东西方视域下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品视觉叙事的差异 |
(一)视觉叙事的共性特征 |
1. 视觉形式结构的共通性 |
2.海报视觉表征的交融 |
(二)共通基础上的多元存在 |
1.视觉叙事的地域差异之比较 |
2.视觉叙事中本土意识的认同 |
四、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品视觉叙事的演变 |
(一)海报视觉范式的变迁 |
1. 双年展作品的视觉叙事类型 |
2. 自然形态表现的式微 |
3. 空间秩序转向多维表现 |
(二)视觉叙事物质基础与手段的丰富 |
1. 手工与材料的视觉表现 |
2. 数码化的语言范式 |
3. 作为视觉符号的色彩风尚 |
五、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品视觉叙事中文字角色的转换 |
(一)文字设计“现代性”的探索 |
1.“自由文字”的意识 |
2.“新浪潮”版式运动的影响 |
(二)文字地位的凸显 |
1.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获奖作品的启示 |
2. 设计师的个体风格演变 |
(三)文字的解放:海报设计中文字视觉形态的变迁 |
1. 文字设计由叙述转向表现 |
2. 文字设计成为视觉表征的“主因” |
六、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境遇与价值 |
(一)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困境 |
1.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时代境遇 |
2. 海报设计的存在价值与思考 |
(二)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价值 |
1. 双年展对平面设计的推动作用 |
2. 中文文字设计在当代海报中的价值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专业能力展示 |
(一)海报中的文字设计实验展一 |
(二)海报中的文字设计实验展二 |
(三)《海报中的文字设计实验展》海报设计过程草图 |
(四)《鸟语花香/西子杭州》海报设计与应用 |
附录一:图版索引 |
附录二:历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获奖作品图录 |
致谢 |
(10)书籍设计中的文字编排视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一章 整体与局部:文字编排与书籍设计的关系 |
第一节 书籍设计的概念 |
一、书籍整体设计的概念 |
二、书籍设计的构成 |
第二节 文字编排的概念 |
一、文字编排与版面设计 |
二、文字编排的构成 |
第三节 文字编排在书籍中的空间表现 |
第二章 传统到现代:中西方文字编排形态的发展与演变 |
第一节 汉字编排形态在书籍设计中的发展与演变 |
一、简牍文书 |
二、缣帛书籍 |
三、卷轴 |
四、册页书籍 |
五、近现代书籍 |
六、当代书籍 |
第二节 拉丁文字编排形态在书籍设计中的发展与演变 |
一、手抄本时代 |
二、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 |
三、文艺复兴时期 |
四、近现代时期 |
五、当代书籍 |
第三章 东方与西方:拉丁文字编排风格对汉字编排形态产生的影响 |
第一节 拉丁文字编排的视觉化形态 |
第二节 汉字编排形态的视觉化转向 |
一、传统汉字编排的形式及视觉特征 |
二、西方文化引进下汉字编排的革新 |
第三节 中西文字混合编排的形态特征 |
第四节 西方编排艺术风格对汉字编排视觉化的影响 |
一、彼得·贝伦斯和现代主义设计的开端 |
二、费里波·马里涅蒂与意大利未来主义 |
三、李西斯基与俄国构成主义 |
四、杜斯伯格与包豪斯艺术学院 |
五、简?奇措德与“新版面”设计风格 |
六、赫尔曼·扎夫与经典版面风格 |
第四章 实验与升华——毕设《屈原总集》中的文字编排视觉化探索 |
第一节 可读性——文字编排的阅读功能 |
第二节 视觉化——文字编排的图像化实验 |
第三节 意境化——基于文本内容的诗意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现代平面版式艺术中的文字编排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对现代版式设计发展的影响性研究[D]. 李美颐.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杨儒轩.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3]现代书籍设计中实验性文字编排设计研究[D]. 李凯媚.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4]浅析版式设计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J]. 聂枢禾. 明日风尚, 2020(23)
- [5]基于现代平面设计理论的秦汉瓦当纹样的应用设计研究[D]. 刘姝婷. 苏州大学, 2020(03)
- [6]古籍新作设计研究 ——以《本草纲目》设计为例[D]. 谢永晴.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8]装帧艺术中版式设计负空间的应用研究[D]. 谭剑哲.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视觉叙事的差异与演变研究[D]. 张大鹏.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10]书籍设计中的文字编排视觉化研究[D]. 杨心怡.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