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指数期货:模式设计和运作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兴,郎宁[1](2015)在《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2年2月24日,世界上第一个股指期货合约——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Value Line Index)在堪萨斯市农产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股指期货作为应用最广泛的金融期货之一,已有了近30年的历史.2010年4月16日我国股指期货也正式上市交易,这对我国金融市场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本文以股指期货推出前后沪深300指数普通收益数据和5分钟高频收益数据为样本,从描述性统计量对比和GARCH模型分析两个角度入手,研究我国股指期货对于股票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得出结论:第一、股指期货推出不会改变股票现货市场的长期趋势;第二、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股指期货发挥了其价格发现功能;第三、股指期货推出在长期减小了现货市场的波动,发挥了其规避风险、稳定市场的功能.
庞素琳,吴曼琪[2](2014)在《股指期货保证金水平设置比较研究——基于Hill及VaR-x估计法》文中提出主要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保证金水平的设置及违约率的确定问题.首先运用Hill估计法和VaR-x估计法求解股指数据的全样本、左尾及右尾的尾部指数估计值,得到保证金水平分别为3.571 7%和5.334%.再将估算得到的保证金水平与实际发生的历史价格波动进行回溯检验,发现在违约率为1%的假设下,Hill估计法和VaR-x估计法的保证金水平都涵盖不了99%的资产价格波动.接着考虑违约率继续上升到2%、3%和4%的情形.研究结果表明:1)对Hill估计法,当违约率等于3%时,其保证金水平可以涵盖97%以上的价格波动;2)对VaR-x估计法,当违约率在1%-3%时,求得的保证金水平较为合理.在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中还发现,由于Hill估计法的尾部指数在左尾和右尾之间并无显着差异,因此不必对空头和多头设置不同的保证金水平;但VaR-x估计法求得左尾的保证金水平远远低于右尾的保证金水平,因此需要对空头和多头设置不同的保证金水平.
高原[3](2010)在《我国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股指期货合约设计在股指期货的推出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设计的成功与否是股指期货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我国股指期货合约是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现状进行设计的,股指期货在我国是新事物,股指期货的合约设计及运行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我国股指期货合约设计既应该遵循实现套期保值与规避系统性风险、确保交易规模与规避流动性差异风险、增加信息传递与完成价格引导、防止价格操纵与保证公平性的一般原则,又要以维护市场稳定、服务股票现货市场、服务机构投资者和抑制过度投机为主要目标。这些设计的依据为我国现有股指期货合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使得我国现有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紧密地与股指期货的推出初衷相吻合。我国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运行已有两个多月,在运行过程中表现比较平稳,本文通过对其合约进行详细分析,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方法,找出我国现有股指期货合约设计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入市门槛过高、风险防范不足、投机交易频繁以及期货和现货市场交易不对称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股指期货合约的具体规则,提出我国股指期货合约设计应从增加我国股指期货合约的类型、完善价格波动限制机制、调整保证金水平和手续费标准以及现货市场由T+1逐步向T+0过渡等方面进行综合改进。这些措施必将对于我国股指期货的平稳推进,对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刘考场[4](2009)在《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指期货应股票现货市场风险管理的市场需求而产生,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基础资产标的物的一种金融期货。自20世纪80年代首个股指期货合约在美国诞生以来,尽管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股指期货在世界范围的交易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得到了异常迅速的增长,并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期货品种之一”。当前关于股指期货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成为中国金融研究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其中,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现货市场波动性和流动性影响的研究尤其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从理论上阐述股指期货在经济学中的定位及基本职能;并基于监管者视角,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对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波动性和流动性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成熟的股指期货经验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对我国的启示;同时提出了我国股指期货的制度设计。本文对股指期货对股市波动性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发达国家以美国的S&P500指数及其指数期货为代表进行分析,新兴国家或地区则以韩国KOSPI200指数及股指期货为代表进行实证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股指期货上市后的较短时期内,指数期货本身还不成熟,表现为期货市场的波动性较大,且其现货指数的波动性也相对较大。长期而言,随着股指期货市场的日趋成熟,指数期货自推出开始其市场成熟度逐步增加,而波动性逐步减小。本文对流动性的研究发现,在短期内,股指期货与现货股票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替代性,股指期货于上市初期可能会对现货市场产生资金排挤效应,但是就长期来看,由于股指期货具有吸引场外资金效应,无论是发达市场国家或是新兴市场地区,股指期货推出后,股票市场流动性均呈逐步增强的趋势。本文认为股指期货引发股市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一国证券市场来讲,适时推出,可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仓促上马,则会造成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建议相关机构应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为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做好充分准备,以便股指期货为我国金融市场机制的健全发挥作用。因此,在我国股指期货即将推出之际,股指期货市场风险控制和监管研究将是重大课题。目前国内外对股指期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成熟市场的研究上,而对新兴市场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通过对国外股指期货市场(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或地区)的实证比较研究,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制度监管等方面对我国股指期货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做出贡献,这也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付灯明[5](2008)在《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新兴资本市场之一,中国证券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中国股票市场股价的大幅波动却引人注目。因此,中国股票市场有着较高的系统性风险,股指期货的推出显得十分必要。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出台,以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仿真交易的运行,以股指期货为先导的中国金融期货已渐行渐近。然而,股指期货交易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它具有套期保值和发现价格等功能,同时又带来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合约设计风险等风险。面对这种种风险,要求我们具有设计合理的监管模式。科学的设计我国股指期货监管体系和制度是促使它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根本保障和基础。本文正是基于此,从监管模式来分析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监管问题。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从推出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的角度论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对股指期货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为股指期货监管的理论基础。首先从股指期货的相关概念入手,依次讨论了股指期货的功能及风险,并针对该风险,讨论了股指期货监管的动机,最后介绍了国外股指期货的推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发达国家或地区股指期货监管模式的比较。本章讨论的对象均来自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涉及美国、英国、日本、中国香港,分别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典型代表。本章首先从股指期货的产生入手,介绍了上述四种典型的股指期货监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四种模式的异同点。第四部分是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模式的构建。本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依次讨论了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模式构建要素、影响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效率的因素、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模式的选择,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对策。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对股指期货监管模式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相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更加科学的监管模式会不断涌现。
高雅[6](2008)在《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日本及台湾地区的市场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1982年2月24日世界上第一个股指期货合约——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Value Line Index)在堪萨斯市农产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股指期货作为应用最广泛的金融期货之一,已有了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股指期货还处在萌芽阶段。中国股市正在新一轮的增长期中,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已具有相当规模;经过股权分置改革,我国股票市场更加规范化。我国开设股指期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货市场基础。中国将在近期推出自己的股指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在仿真交易阶段。本文从股指期货推出前后股票现货市场波动率的变化和GARCH模型分析的两个角度入手,分析日本和台湾引进股指期货的经验,对我国推出股指期货提供参考。得出结论:第一,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会改变股票现货市场的长期趋势;第二,股指期货的推出在短期内会加剧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但长期不会;第三,比较而言,股指期货更适合在股票现货市场的上升期推出。本文主要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介绍股指期货的概述,在明确股指期货概念和交易对象的基础上,回顾了股指期货的产生与发展,介绍了股指期货交易对象——股指期货合约的内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点,并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股指期货的功能与作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全文的核心部分,实证分析。运用波动率和GARCH模型两个工具,结合所获得数据的具体情况对日本和台湾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股指期货推出前后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情况。第五部分,在对实证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股指期货的推出时机和推出之后股票市场走势进行展望。
阮轶[7](2007)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实证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证券市场起步于90年代初期,由于缺乏风险对冲工具和做空机制,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单边市状态,即投资者只能通过买入股票并等待其上涨来获得收益,如果市场处于下跌通道之中,投资者或者被动忍受损失,或者离场观望。而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则标志着以沪深300为标的的股指期货推出已正式提上议程。股指期货诞生至今25年,在国际成熟金融市场中已日渐成为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金融衍生产品之一,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得国内证券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一方面,投资者可以通过卖空来获利;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进行避险,即所谓的套期保值。本文的论述方向将遵循股指期货存在的基础功能——套期保值来进行,在既有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着眼于实务方面的研究:1)投资者如何进行避险操作,如何估计避险比率、衡量避险效果;2)投资组合的β值不稳定,具有时变性,这使得估计避险比率的工作非常困难,应如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使股指期货避险更加精准有效。目前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已开展近一年时间,因此,本论文还将采用仿真交易数据对以上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按照以上研究思路,本论文论述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简要概述股指期货产生的背景和基本情况,对国内股指期货进程和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回顾海内外股指期货避险研究的主要文献,讨论相关避险策略及避险模型,为后面套期保值策略如何有效运用的实证分析和检验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三部分,对套期保值的原理、关键因素及实际流程进行概述,并采用香港恒生指数对常用的几种避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一揽子以建信优选成长股票型基金为现货标的,实际检验以沪深300股指期货模拟交易IF0706产品进行对冲时的套期保值效果;第四部分,探讨国内确定避险比率的过程,包括国内股票组合β值的稳定性检验、历史β值的修正及估计历史β值的最佳数据长度等,通过数据分析,本文在寻找估计β值的最佳数据长度和考察风格、行业β值的差异上做了较为有益的尝试,并得到了有助于现实操作的结果。
程顺增[8](2007)在《股指期货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股指期货是金融期货市场中产生最晚的品种,却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最重要、最成功的金融工具之一。股价指数可以看作是支付股利的证券,该证券是指数基础资产(构成指数的证券)的投资组合,该证券所支付的股利是该投资组合持有者收到的股息。股指期货就是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衍生证券,其价值取决于或派生自构成指数的投资组合的价格及其变化,其经济意义是买卖双方约定在将来一定日期、按照事先确定的价格交收某一股价指数的成分股票而达成的契约;其实质是投资者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的过程,即通过对股票价格趋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来冲抵股票市场的风险。由于其基础产品股价指数并不具有实物形式,因此其到期交割时采取的是现金交割的方式。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资产配置等制度功能,是国际资本市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其产生至今不过25年历史,但是发展历程却跌宕起伏。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股指期货具有显着的特征。这些特征也体现在股指期货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上,即主体、客体和内容这三个方面。股指期货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监管机关、自律性管理组织、专门的交易场所、经营结算机构、投资者;客体包括股指期货法律行为和股指期货合约,本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我国即将推出的沪深300合约以及其中规定的若干特殊规则;内容则包括股指期货法律关系各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从法的体系来看,股指期货法律规范主要集中于中国证监会颁布的相关规章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制定的各种规则。本文依法律体系的形式渊源体例,选取能够体现股指期货法律规范特殊规则的制度,力图勾勒出一个我国现有股指期货法律规范的框架体系。股指期货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各种研究处于起步伊时,从法律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更是了了。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需要创新。股指期货的推出是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对于扩大现货市场规模,丰富交易品种,改善市场结构,完善市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股指期货法律规范、交易规则的出台是金融衍生品法律规制的创新,对于保持市场的流动性、竞争性和高效性,保障投资者权益、创造一个安全稳健的市场秩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写作也姑且算是一种创新,对于从法律角度理解金融衍生品内生的市场规则,掌握金融衍生品法律规制设计的规律,服务于上述两种创新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吴华[9](2006)在《我国股指期货标的物指数的编制及合约设计》文中指出股指期货是金融期货中产生最晚但发展最快的品种,出现伊始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把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带向了新的高峰。从以往经验看,股指期货交易的成功与否,指数的编制和合约的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标的物指数的编制中,本文定性分析了作为股指期货标的衡量标准和选择依据,从现有的股票指数中选出了适合作为标的物的沪深300指数,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在合约的设计中,本文充分借鉴国外期货市场设计股指期货合约的先进经验,科学的设计合约中的各项条款,对合约中最重要的两部分(涨跌停板、保证金)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尝试了用基于GARCH-M模型的VaR方法设计股指期货的保证金。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数量经济方法对一些技术问题进行定量研究和数理分析,将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对股指期货合约各项条款做出了解释。
刘立[10](2006)在《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全球化,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而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发达证券市场和新兴证券市场竞相开设股指期货市场,形成了世界性的股指期货交易热潮。中国股票市场建立才十余年,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和市场行为的不规范使得国内股市的股价在过去的十年中经常剧烈波动,股票现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很大。因此,中国股票市场十分迫切地需要一种能有效规避股票现货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工具——股指期货。特别是进入2001年以后,由于开放式基金的推出,股票市场风险的加大,社保资金开始不断进入证券市场以及加入WTO等原因,推出股指期货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国是否应该推出股指期货?发展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化解股指期货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股指期货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础理论出发,采取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联系发达市场开发股指期货及新兴市场引进股指期货的经验,对我国引进股指期货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现货市场与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我国发展股指期货市场的决策、设计和监管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文章主要有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股指期货的理论基础。包括:股指期货的特点,股指期货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股指期货的产生背景和目前发展的一些特点。股指期货的功能,包括风险转移功能、价格发现功能、资产配置功能等等。第二部分全面考察世界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探究股指期货市场的最新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挖掘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及客观规律。第三部分主要对我国开展股指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一方面,指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是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需求,是健全和完善我国市场机制,促进股市与期市共同繁荣的需要。另一方面,指出当前我国股票市场的软硬件设施已经具备了开展股指期货的条件,另外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最后指出了我国发展股指期货还存在的制约因素。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推出股指期货的经济效应,并对股指期货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分析了我国在推出股指期货时,借鉴国际经验应采取的风险控制制度及措施,并从防范风险的角度,为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我国股指期货最后的顺利推出。
二、股票指数期货:模式设计和运作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票指数期货:模式设计和运作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2)股指期货保证金水平设置比较研究——基于Hill及VaR-x估计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改进Hill估计法及VaR-x估计法 |
1.1 改进的Hill估计法 |
1.2 VaR-x估计法 |
2 样本数据描述性分析 |
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2.2 一般描述性分析 |
2.2.1 全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2.2.2 尾部的描述性分析 |
2.2.3 正态性检验 |
3 改进Hill估计法指数期货保证金水平设置分析 |
3.1 统计量V检验 |
3.2 尾部指数及保证金水平的估算 |
3.3 回溯检验 |
4 VaR-x估计法求解保证金水平 |
4.1 尾部指数及保证金水平的估算 |
4.2 回溯检验 |
5 Hill估计法与VaR-x估计法实证结果比较 |
6 结束语 |
(3)我国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现有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依据 |
2.1 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合约的市场环境 |
2.1.1 股票现货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
2.1.2 商品期货市场逐步完善 |
2.1.3 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 |
2.1.4 技术和资金具有可靠保障 |
2.1.5 股指期货发展的外部条件相对成熟 |
2.2 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一般原则 |
2.2.1 实现套期保值与规避系统性风险 |
2.2.2 确保交易规模与规避流动性差异风险 |
2.2.3 增加信息传递与完成价格引导 |
2.2.4 防止价格操纵与保证公平性 |
2.3 我国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主要目标 |
2.3.1 维护市场稳定 |
2.3.2 服务股票现货市场 |
2.3.3 服务机构投资者 |
2.3.4 抑制过度投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沪深300 期指合约设计及存在的问题 |
3.1 沪深300 指数期货合约设计的分析 |
3.1.1 标的指数的选择 |
3.1.2 合约单位与合约乘数设计 |
3.1.3 保证金水平设置 |
3.1.4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 |
3.1.5 其他要素的设计 |
3.2 沪深300 指数期货合约设计存在的问题 |
3.2.1 入市门槛过高 |
3.2.2 风险防范不足 |
3.2.3 投机交易频繁 |
3.2.4 期货和现货市场交易不对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完善我国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对策 |
4.1 增加我国股指期货合约的类型 |
4.1.1 丰富股指期货指数种类 |
4.1.2 适时推出小型股指期货合约 |
4.2 完善价格波动限制机制 |
4.2.1 完善涨跌停板制度 |
4.2.2 启用价格熔断机制 |
4.3 调整保证金水平和手续费标准 |
4.3.1 设置更加合理的保证金水平 |
4.3.2 采取固定值手续费制度 |
4.4 现货市场T+1 逐步向T+0 过渡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1 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的全球背景 |
1.1.2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股指期货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市场的理论 |
2.1.1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理论阐述 |
2.1.2 马克思关于货币的理论论述 |
2.1.3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阐述 |
2.1.4 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阐述 |
2.2 期货市场的相关理论概述 |
2.2.1 期货市场的经济学定位 |
2.2.2 关于期货价格的理论 |
2.2.3 关于期货功能的理论 |
2.2.4 期货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
2.3 股指期货的特征与股指期货市场的功能 |
2.3.1 期货交易与金融期货的特点 |
2.3.2 股指期货的主要特征 |
2.3.3 股指期货市场的投资策略与基本功能 |
2.3.4 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关系 |
2.4 股指期货需求供给理论 |
2.4.1 资本市场发展与股指期货的需求理论 |
2.4.2 资本市场发展与股指期货的供给理论 |
2.5 股指期货保证金和涨跌停板的设计相关理论 |
2.5.1 股指期货交易保证金设计的理论 |
2.5.2 涨跌停板设置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股指期货对于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分析 |
3.1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1 波动性与现货市场波动性的计量 |
3.1.2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理论模型 |
3.1.3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
3.2 国际股指期货及其现货指数样本波动性的比较分析 |
3.2.1 样本市场波动分析 |
3.2.2 股指期货及其现货指数波动性的分析结果 |
3.2.3 比较分析对中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借鉴意义 |
3.3 股指期货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1 发达市场国家的代表样本分析 |
3.3.2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样本分析 |
3.3.3 实证结论 |
第4章 股指期货对股市流动性影响的分析 |
4.1 股指期货对股市流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4.1.1 流动性与股市流动性的计量 |
4.1.2 股指期货对股市流动性影响的理论模型 |
4.1.3 股指期货对股市流动性的影响 |
4.2 股指期货对股市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流动性的测度方法 |
4.2.2 发达市场国家的代表样本分析 |
4.2.3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样本分析 |
4.2.4 研究结论 |
第5章 我国股指期货风险控制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建议 |
5.1 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股指期货推出的可行性分析 |
5.1.1 全球金融动荡引发原因分析 |
5.1.2 股指期货推出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
5.1.3 我国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已具备的基本条件 |
5.1.4 优先推出股指期货是我国政策选择 |
5.2 我国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性分析 |
5.2.1 推出股指期货是中国金融理论创新需要 |
5.2.2 推出股指期货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需要 |
5.2.3 推出股指期货是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需要 |
5.2.4 推出股指期货是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要求 |
5.3 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分析及经验借鉴 |
5.3.1 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成因 |
5.3.2 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特点 |
5.3.3 股指期货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
5.3.4 成熟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经验借鉴 |
5.4 我国股指期货监管制度设计 |
5.4.1 加强微观层面的风险管理 |
5.4.2 中观层次的风险监管 |
5.4.3 宏观层次的风险监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5)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股指期货监管的理论基础 |
2.1 股指期货的相关概念 |
2.1.1 股票指数 |
2.1.2 期货 |
2.1.3 股指期货 |
2.2 股指期货的功能与风险 |
2.2.1 股指期货的功能 |
2.2.2 股指期货的风险 |
2.3 股指期货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
2.3.1 股指期货监管的目标 |
2.3.2 股指期货监管的原则 |
2.4 股指期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第3章 国外及香港地区股指期货监管模式的比较 |
3.1 国外股指期货的产生及发展 |
3.1.1 股指期货产生的背景 |
3.1.2 股指期货产生的原因 |
3.2 国外及香港地区股指期货监管模式分析 |
3.2.1 美国股指期货监管模式 |
3.2.2 英国股指期货监管模式 |
3.2.3 日本股指期货监管模式 |
3.2.4 香港股指期货监管模式 |
3.3 国外股指期货监管模式分析比较 |
3.3.1 单主体两级监管模式 |
3.3.2 单主体三级监管模式 |
第4章 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模式的构建 |
4.1 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 |
4.1.1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法律体系现状简介 |
4.1.2 我国股指期货推出的必要性 |
4.2 股指期货监管模式构建要素 |
4.2.1 我国股指期货监管的目标 |
4.2.2 我国股指期货监管的主体 |
4.2.3 我国股指期货监管的内容 |
4.3 影响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效率因素 |
4.4 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模式的选择 |
4.5 政策建议与对策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日本及台湾地区的市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股指期货概述 |
第一节 股指期货的定义及交易对象 |
第二节 股指期货交易的特点 |
第三节 股指期货的功能与作用 |
第四节 股指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五节 世界主要股指期货合约概况 |
第二章 日本市场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选取 |
第二节 日经225股价指数总体走势分析 |
第三节 日经225股价指数的波动率分析 |
第四节 GARCH模型分析 |
第三章 台湾地区市场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选取 |
第二节 台湾综合股价指数的走势与波动率分析 |
第三节 GARCH模型分析 |
第四章 实证研究结论的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实证研究结论的总结 |
第二节 实证研究结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实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1.2 论文章节安排 |
1.3 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内容 第2章 股指期货概述 |
2.1 股指期货的产生背景及概况 |
2.1.1 股指期货的特性 |
2.1.2 股指期货的四大功能 |
2.2 我国股指期货进程及沪深300 股指期货合约介绍 第3章 股指期货避险研究文献回顾 |
3.1 股指期货避险策略研究 |
3.1.1 避险策略 |
3.1.2 避险模型 |
3.2 股指期货避险实证研究 第4章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的运用 |
4.1 套期保值概述 |
4.1.1 套期保值机理 |
4.1.2 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的关键因素 |
4.1.3 套期保值效率的衡量方法 |
4.1.4 确定最优套保比率 |
4.1.5 套期保值流程 |
4.2 香港股票市场避险实证分析 |
4.2.1 避险效果衡量及避险实证的方法 |
4.2.2 香港市场避险实证分析 |
4.2.3 小结 |
4.3 沪深300 股指期货仿真交易避险效果实证研究检验 |
4.3.1 研究意义 |
4.3.2 数据采集 |
4.3.3 实证操作 |
4.3.4 分析结果 第5章 国内股指期货避险实践 |
5.1 研究意义 |
5.2 确定避险比率 |
5.2.1 指数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变动关系 |
5.2.2 国内Β值的稳定性检验 |
5.2.3 修正历史估计的Β值 |
5.2.4 启示 |
5.3 估计Β值的最佳数据长度和风格、行业Β值考察 |
5.3.1 研究方法 |
5.3.2 研究结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股指期货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本文的逻辑结构、研究方法及不足 |
1 股指期货制度概述 |
1.1 股指期货的概念和特征 |
1.1.1 股票价格指数(stock index)的含义 |
1.1.2 股指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的概念 |
1.1.3 股指期货的特征 |
1.2 股指期货的制度功能 |
1.2.1 价格发现 |
1.2.2 套期保值 |
1.2.3 资产配置 |
1.3 股指期货交易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 |
1.3.1 股指期货的产生 |
1.3.2 股指期货的发展阶段 |
1.3.3 当前股指期货发展的新趋势 |
2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分析 |
2.1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的特征 |
2.1.1 主体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 |
2.1.2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股指期货合约具有不可分离性 |
2.1.3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主体权利的实现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
2.1.4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特殊的法律属性 |
2.1.5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的内容具有复杂性 |
2.2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的主体 |
2.2.1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和资格 |
2.2.2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
2.3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的客体 |
2.3.1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的概念 |
2.3.2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
2.4 股指期货法律关系的内容 |
2.4.1 股指期货权利 |
2.4.2 股指期货义务 |
3 股指期货法的体系 |
3.1 股指期货法的渊源体系和内容体系 |
3.1.1 股指期货法的渊源体系 |
3.1.2 股指期货法的内容体系 |
3.2 股指期货法体系中的特殊制度 |
3.2.1 国务院及证监会制定的股指期货交易的法律规章 |
3.2.2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制定的交易规则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我国股指期货标的物指数的编制及合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的基本结构与主要观点 |
1.3 国外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国内关于股指期货的研究 |
1.3.1 股价指数期货的概念 |
1.3.2 股指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
1.3.3 我国国内股指期货研究综述 |
1.3.4 我国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文献综述 |
1.4 我国发展股指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
1.5 我国开设股指期货的市场基础和可行性 |
1.6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路径选择 |
1.6.1 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基本步骤 |
1.6.2 股指期货上市地点的选择 |
1.6.3 股指期货交易主体的定位 |
1.6.4 股指期货的结算体系 |
第二章 我国股指期货合约标的物指数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
2.1 世界主要的股票指数 |
2.2 海外证券市场着名指数编制的原则分析 |
2.3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性问题对指数编制的影响 |
2.3.1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问题对指数编制的影响 |
2.3.2 股市扩容问题对指数编制的影响 |
2.3.3 市场集中度低对指数编制的影响 |
2.3.4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稳定性差对股价指数编制的影响 |
2.4 样本股指数的计算和调整方法 |
2.4.1 指数的基本算法 |
2.4.2 指数的调整方法 |
2.4.3 指数调整后的计算方法 |
2.5 我国标的指数编制的原则 |
第三章 沪深300指数的整体分析 |
3.1 沪深300指数的意义 |
3.2 沪深300指数与其它成份股的比较 |
3.3 沪深300指数的定量分析 |
3.3.1 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3.3.2 指数的波动性分析 |
3.3.3 指数的风险-收益分析 |
3.3.4 指数的流动性分析 |
3.3.5 指数的定价 |
3.3.6 指数的代表性 |
第四章 股指期货合约的设计 |
4.1 合约单位(乘数)的设计 |
4.2 开市价及每日价格波动的设计 |
4.2.1 股指期货合约的开市价设计 |
4.2.2 股指期货合约的涨跌停板设计 |
4.3 最小报价单位的设计 |
4.4 保证金水平的设计 |
4.4.1 国外期货交易保证金设置的理论研究成果 |
4.4.2 保证金设置的基本问题及影响保证金设置的其它因素 |
4.4.3 我国股指期货合约保证金设置 |
4.5 交易时间的设计 |
4.6 交割月份和最后交易日的设计 |
4.6.1 交割月份的设计 |
4.6.2 最后交易日的设计 |
4.7 交割方式和结算价格的设计 |
4.8 交易的手续费的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与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2 论文结构安排 |
0.3 文献综述 |
0.4 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1 股指期货概述 |
1.1 股指期货的定义及特征 |
1.1.1 股指期货的定义 |
1.1.2 股指期货的特征 |
1.2 股指期货的产生 |
1.2.1 股指期货产生的理论需求 |
1.2.2 股指期货产生的现实需求 |
1.2.3 股指期货的发展 |
1.3 股指期货的经济功能 |
1.3.1 提供了有效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促进了市场的完整性 |
1.3.2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1.3.3 减少了股票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对投资者的影响 |
1.3.4 实现了价格发现功能 |
1.3.5 股指期货市场的其他功能 |
2 世界代表性国家(地区)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的经验分析 |
2.1 西方发达国家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 |
2.1.1 美国 |
2.1.2 英国 |
2.1.3 日本 |
2.2 新兴市场发展股指期货市场的战略 |
2.2.1 香港 |
2.2.2 新加坡 |
2.2.3 韩国 |
2.2.4 台湾 |
2.3 世界各国发展股指期货市场的经验总结 |
2.3.1 国外发展股指期货市场的基础和条件 |
2.3.2 发展股指期货市场中的教训——股指期货市场风险认识 |
3 我国发展股指期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1 我国股指期货发展的实践 |
3.1.1 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市场背景 |
3.1.2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实践 |
3.2 我国发展股指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
3.2.1 有助于我国股市的长远发展 |
3.2.2 有助于市场参与主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
3.2.3 有助于开放式基金的安全运行 |
3.2.4 有助于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的品种结构 |
3.2.5 有助于满足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 |
3.3 我国目前开设股指期货市场的可行性 |
3.3.1 我国已具备开设股指期货市场的条件 |
3.3.2 我国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3 我国特有经济环境下开展股指期货的特殊制约因素 |
4 引进股指期货的影响 |
4.1 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的关联性研究 |
4.1.1 稳定性研究 |
4.1.2 转移性研究 |
4.1.3 传递性研究 |
4.2 股指期货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
4.2.1 稳定证券市场,规避投资风险,扩大证券市场规模 |
4.2.2 增加机构投资者获取证券市场新信息的渠道,提高反应速度 |
4.2.3 股指期货的套利行为具有稳定和调节股价的作用 |
4.2.4 股指期货为基金管理者提供更加安全的投资方案 |
4.3 股指期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
4.3.1 交易转移 |
4.3.2 市场间价格波动的传递 |
4.3.3 指数套利、证券组合保险等交易策略的消极影响 |
4.3.4 可能产生不公平交易行为以及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 |
4.3.5 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失真,可能引起市场大幅动荡 |
5 我国发展股指期货的政策选择 |
5.1 股指期货的国际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
5.1.1 国际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 |
5.1.2 国外发展股指期货市场的成功经验 |
5.2 解决我国现存问题的具体对策 |
5.2.1 编制科学合理的标的指数 |
5.2.2 科学合理的设计股指期货合约 |
5.2.3 完善期货法规 |
5.2.4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
5.2.5 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后记 |
四、股票指数期货:模式设计和运作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 王国兴,郎宁.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2015(02)
- [2]股指期货保证金水平设置比较研究——基于Hill及VaR-x估计法[J]. 庞素琳,吴曼琪. 管理科学学报, 2014(06)
- [3]我国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分析[D]. 高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6)
- [4]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D]. 刘考场. 湘潭大学, 2009(11)
- [5]我国股指期货监管模式研究[D]. 付灯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5)
- [6]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日本及台湾地区的市场为中心[D]. 高雅.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7]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实证分析研究[D]. 阮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4)
- [8]股指期货法律问题研究[D]. 程顺增.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7(05)
- [9]我国股指期货标的物指数的编制及合约设计[D]. 吴华. 中南大学, 2006(06)
- [10]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研究[D]. 刘立. 四川大学, 2006(06)
标签:股票论文; 股指期货论文; 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论文; 期货论文; 期货套期保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