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国内外部分展会及学术讨论会预报(论文文献综述)
傅美思[1](2020)在《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及启示》文中指出当今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和知识呈现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既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从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的角度对我国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方面略显不足,中外对比分析更是缺乏对其研究热点和前沿等问题的定量分析。因此,本研究以WOS和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2000年至2019年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词频分析、年度分析、聚类分析、对比分析和信息可视化等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相关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我国地理教育向国际研究前沿接轨,深化我国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19年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热点比较关注。两者不同点:(1)国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注重实地考察和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2)国外注重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我国大多偏向经验总结,对实证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3)我国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热点也呈现了自身的特点。(2)2000-2019年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前沿主题的相同点为:(1)对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的应用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等前沿主题比较关注,并处于不断增强的趋势,呈现出从技术支撑走向智慧教育的导向。(2)早期对地理课程的研究较关注,但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两者不同点为:(1)研究的前沿主题侧重点不同,国外对技术支撑的研究偏向利用技术构建学习环境和对相关教学模式的开发,同时更加注重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和教学模式应用的评估,而我国则偏向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对已有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等)的改进、创新和再应用;国外对地理课程的研究偏向课程开发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而我国则更偏向改革。(2)研究的前沿主题趋势类型所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内对技术支撑、教学模式和应用等前沿研究主题的研究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国外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技术支撑下的学习环境的构建。(3)在研究主题演进上,我国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3)国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对我国的启示:(1)对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启示:a)把握国内热点领域,注重研究深度;b)跟踪国际前沿热点,实现本土化发展;c)坚持自身研究特色,提高创新意识;d)重视实证和策略研究,推动研究范式转向;(2)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a)利用多种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素养培养;b)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教学意识;c)完善课堂教学设备,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d)选择最佳教学方式,深度整合教学与信息技术。
李小玉[2](2020)在《F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在产业内造成了激烈的竞争。来自海外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因其多年的技术积累、市场积累和品牌影响力,在大陆设立生产基地,强化了市场地位;国内新的研发机构及转型的企业也不断地增加,加剧了这种竞争。国内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众多,但由于技术起步晚,加之生产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还极大地依赖于进口,致使我国本土的工业机器人品牌还是处在应用的低端市场上。F公司的产品作为四大类工业机器人产品中的一类,主要应用在各类电子电路产品的生产组装过程中,完成点胶、焊接和电阻焊等细分的工艺作业功能。近年来,F公司由于产品研发和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充分把握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发展机遇,相比同行其销售额增长缓慢,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寻找合适的市场营销理论,对F公司营销策略中存在问题和优化方案进行研究已势在必行。本文首先进行了外部环境分析,从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大环境看,F公司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行业分析后发现F公司对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清晰的定位,对于新产品新行业应用的开发大大落后于竞争对手。同时,F公司客户关系管理薄弱,没有对现有的和潜在的用户需求深度挖掘,在渠道开发上也不完善。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之后,本文借鉴7Ps理论,从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人员策略、有形展示和过程管理等五个方面对营销策略进行了优化。针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特殊性,本文建议引入产品经理岗位,加快企业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响应,充分实现市场需求与产品研发的及时对接,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需要。本研究期望使F公司从以前“订单销售”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上来,从而谋求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万德成,缪爱琴,赵敏[3](2019)在《基于水动力性能优化的船型设计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性能仿真的船型设计在我国船舶行业得到广泛重视和大力发展。船型优化设计主要包括了船型变换、水动力性能评估、近似模型以及优化算法等模块。该文介绍了近二十几年来基于水动力性能优化的船型设计研究进展,对目前各模块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根据目前该领域所需的关键技术以及面临的难点,详细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船海工程计算水动力学研究中心(CMHL)在船型优化领域所做的工作。
宁鹏飞[4](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刘琼琳[5](2015)在《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商贸建筑是广州这个具有典型商贸特质的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应广州实现“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文化中心”的发展目标,我们将之置于世界近代商贸建筑发展的广大背景中,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缺乏广泛关注的情况下,本论文尝试深层挖掘这类建筑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也尝试依据体系之特性建立适用的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原则,促进保护走向整体化和科学化。本文以近代广州为时空背景,以《巴拉宪章》之“广义整体”的概念确定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研究体系。体系中的各类建筑在百年内以先后、主次的特点发展演变。通过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各时期世界主导的商贸业态,以经济学增长极概念和经济数据确定各阶段的主导型建筑类型:清末时期的海关类建筑、民国初期百货类建筑和民国中期的酒店类建筑。再以英国建筑师戴维·史密斯·卡彭先生的建筑六项范畴分析模式分析这些主导型建筑的特征演变,进而提出了殖民时代之新古典主义的粤海关、大消费时代之折衷主义带芝加哥学派风格的城外大新、大饭店时代之装饰艺术风格的爱群大厦等三个典型案例,作为1840-1949年间广州商贸建筑发展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形成文化发展和实体空间对比研究的框架体系,将此体系建筑与西方建筑原型、上海近代的同类建筑比较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广州近代商贸建筑发展的总体特征。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研究背景、意义、文献及内容组织进行了阐述,研究思路遵循时空关系中自上而下、自宏观而微观、层层深入;第二章回溯了广州历代商贸建筑和商贸区的发展,提出研究对象的重点区域是沙面岛、长堤商贸区,同时将研究划分为分别以海关类、百货类和酒店类为主导的三个阶段;第三、四、五章分别探讨了近代的三个主要时期的主导型商贸建筑的发展演变特征,重点运用六项范畴模式进行各阶段建筑特征分析;第六章是在前三章的研究基础上对广州近代商贸建筑进行特征总结,并展示了论文的分析模式和结论在近代建筑实践中的运用。
管欣欣[6](2011)在《德国会展主办模式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会展业以其强大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崭新的形象在迅速崛起,并日益成为第三产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新兴行业。而众多的大大小小会展在面临办展时,会选择怎样的主办模式,事实上是有待研究的。本文认为会展可以选择不同的会展主办模式来办展。德国是会展王国,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行业导向性展会都在德国举办,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又是知名会展,本文选取这两个会展作为案例分析研究,分别从参观方式、会展场馆、其他活动及营销等方面来阐述主宾国模式和合作伙伴国模式,进而通过两种模式对比分析得出对我国今后办展有何借鉴意义。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论证,本文采取理论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会展管理、营销策略、黑箱理论的知识来分析解答。全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会展主办模式案例描述分析及案例结论和启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写作的背景及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会展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相关理论界定会展及会展管理的概念,并阐述论文在案例分析时运用的营销渠道方式和模式设计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介绍德国会展的发展历程,及现在的发展现状,也是本论文选取会展主办模式案例的背景,为论文主体部分介绍案例分析案例做铺垫;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选取了德国典型的成功会展作为研究案例,分别对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进行介绍,之后从招展、观众分类、场馆介绍、同期举办的项目、宣传及服务等多个方面分析德国会展的不同主办模式的会展管理问题;第五部分通过对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办展分析对比,得出德国会展主办模式经验,并总结出德国会展对中国办展的借鉴意义。
于山[7](2005)在《基于GDP的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震减灾的实践表明,城市抗震减灾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震后成功地实施救援与恢复重建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唐山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为实践基础,利用投入产出法、神经网络法、统计分析法、地震危险性分析法和数学解析法等,开创性地探讨了城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方法、决策与分析。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与创新点如下:1.探讨了城市GDP与自然灾害造成的资源损失的关联性。提出了城市GDP越高,越要加强城市灾害管理,越要提高抗震减灾资源合理投入的新观点。以唐山市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GDP的地震灾害易损性分析。建立了三层BP神经网络城市劳动力资源震害损失预测模型,以20次严重地震灾害为样本,探讨了影响劳动力震害损失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减少城市人口密度,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关键要素。2.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GDP与地震灾害资源损失的关系。分析了三种震后城市GDP降低模型,延伸了发展曲线相交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对城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有重要实用价值。确定了城市GDP与地震烈度的关系,明确了地震强度对城市GDP的影响。3.依据资源论的基础理论,给出了城市抗震减灾资源的定义。并以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的抗震减灾资源及其配置为实践基础,分析了各种抗震减灾资源的特点、功能与配置原则。总结了唐山大地震后合理配置抗震减灾资源的重要经验与教训。4.利用唐山大地震后对2市(唐山市、秦皇岛市)、14个县、472个乡镇、7772个自然村震害的实际调查数据,分析了唐山大地震的主要资源损失,绘制了人员震亡率与房屋倒塌率的地域分布。总结了唐山大地震抗震减灾资源的组织、调拨、配置的方法与经验。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途径。分析了唐山市丰南区的地震断裂带、唐山大地震时的震害、各类地质地段的分布以及各乡镇近年的GDP,提出了该区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完善工业布局的建议。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和普遍的实用价值。5.分析了抗震设防水准在城市抗震减灾中的重要意义及其与城市GDP的关系。提出了唐山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确定了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分析方法,并以近年唐山市的社会经济指标、工程造价、住宅建筑地震震害破坏概率与损失估计为依据,进行了唐山市住宅建筑抗震减灾资源优化投入的决策分析。为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决策分析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源于实践,高于实践。为决策城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方法与经验。
叶友良[8](2003)在《旅游调查统计研究 ——旅游调查统计的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由旅游调查统计的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专题研究三部分组成。 由于当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投资少、见效快的无烟工业。从1992年开始,它就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又具有很强产业连锁发展效应,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1998年我国确定要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具备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的条件;厦门市政府也把旅游业确定为厦门市的重点行业之一。所以,研究国内正在兴起的旅游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本文从旅游的有关定义辨析和研究开始,期望有个科学、清晰的有关旅游概念,避免造成旅游调查统计范围和口径的不一致。主要是对“旅游、旅游者、国外游客、国内游客、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作了界定,为以后进行抽样调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旅游住宿设施”和“非旅游住宿设施”进行了区分,对调查中的时段(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进行了说明,以避免被误认为时间混乱。 要进行旅游调查统计研究,就必须先了解目前我国旅游统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明确地指出了国家进行的旅游统计方法,并不适合于地方的旅游统计。特别是全国的各边防站入境人员统计和全国的国内旅游调查(即居民出游率调查),就不适合地方接待游客的调查统计,否则会出现严重遗漏的问题。也指出旅游统计调查工作中存在全国性的普遍问题有:旅游统计调查数据质量较差、调查方法落后、旅游统计调查数据滞后、人才短缺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估算困难等,并提出一些加强旅游调查统计的建议。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旅游统计调查工作的进展程度。重点分析了我国进行国内游客抽样调查存在的问题:即各地方抽样调查的结果差异很大,出现了地方与地方、国家与地方之间调查的结果不可比的现象。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国内旅游者的概念理解存在差异;抽样调查方法不统一;推算的总体不一致等。尽管国家旅游局和统计局下发了《地方接待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但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急需进一步完善。 《实施方案》对游客定义问题之一是:我们认为应把国内旅游者的概念定义改为“不在异地就业或工作,且获得报酬的,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国内其他地方从事参观、游览、度假等旅游活动的人。”是较科学、合理,可以避免遗 旅游调查统计研究漏到沿海地区求职或欲打工者,却未能找到工作(即未获得报酬)而又回去的人,排除在外,因为这些人具有旅游之实。 《实施方案》对游客定义问题之二:我们认为应把在地级市的行政辖区内区间和农村中在县内生活和工作的人的活动单独统计,可称之为“市辖区内的国内旅游者或县内的国内旅游者”。另外可以把在市辖区内以外、县辖区以外的进行国内旅游活动的旅游者称之为“国内旅游者”,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实施方案》中的调查范围,并未覆盖国内游客住宿过夜的可能场所。我们认为对接待的过夜国内旅游者进行调查应覆盖国内游客住宿过夜的可能场所,即除了包括在旅游住宿设施和在亲友家过夜旅游者外,至少还应包括没有统计在城市居民住户内的,非厦门市户口的外来常住人员的租房户与自购住房户接待的过夜国内旅游者,以及非旅游住宿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住宿设施接待的过夜国内旅游者两部分,才能覆盖全部总体。 我们在具体的接待过夜海外旅游者的抽样调查中,增加了三资企业、境外驻厦代表处、办事处内部的公共住宿场所接待的过夜海外旅游者、非厦门市户口的外来常住人员租房户或自购房户国外游客和境外人员自购住房接待国外游客。 从一日游国内旅游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交通口岸接待一日游国内旅游者人数会比景点接待一日游国内旅游者人数多的多。主要原因是主要交通口岸抽样调查结果包括了没有到旅游景点游览的一旧游游客,所以,我们认为以主要交通口岸抽样调查的结果较科学、合理。 在参加了多年的市场调查工作后,我们对如何保证调查质量,如何进行全过程的调查质量控制,有了深刻了解和体会,实际上它比调查方案设计更难、更费时间和精力。所以,本论文探讨了设计抽样方案外,对市场调查程序、调查实施的规范运作过程,特别是调查事前的基础培训和专门培训进行深入的论述;对整个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事后的审查、复核和反馈工作进行了探讨;如何确保调查质量,减少调查误差的规范运作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建立了抽样调查实施的规范运作模式。总体看,在厦门市已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 鉴于抽样调查样本容量和样本分布的重要性,本文对旅游调查中主要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入户抽样调查、目录调查和旅游住宿设施调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且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对各种抽样方法产生误差进千J了分析,对抽样误差的控制和计算的方法进行探讨;特别强调了系统性误差的严重性,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沦文摘要 在案例研究部分:对厦门市接待国内游客、
万德成,端木玉[9](2017)在《深海细长柔性立管涡激振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深海细长柔性立管的涡激振动与刚性圆柱的涡激振动问题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当立管的长细比(L/D)较大时,会展现出一些刚性圆柱涡激振动没有的现象.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来深海开发的细长柔性立管涡激振动的研究进展,主要侧重于数值计算分析研究领域,对目前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详细介绍了目前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中的热点问题,诸如流场剖面的影响、立管顶端浮体运动的耦合、涡激振动抑制措施、振动多模态特性等.
谢怡[10](2017)在《梅自强与中国棉纺织科技本土化》文中认为梅自强是中国纺织工程科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梅自强早年留学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他在充分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成功研制了四种新型梳棉机,其中A186型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梅自强一生致力于棉纺织科技本土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当代棉纺织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梅自强对待学术严谨执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要求简朴、对晚辈关爱有加。梅自强的成长历程、奋斗经历、学术思想、治学态度、业绩成就等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然而迄今尚未有学者对梅自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现有的文献一般是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简单论述梅自强的生平事迹。有鉴于此,本文在细致深入研读梅自强所发表的65篇(部)着述的基础上,从第一手文献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梅自强在器物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理念形态三个层面对中国当代棉纺织科技本土化的贡献。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梅自强的生平事迹,这是研究梅自强的基础和背景;随后介绍选题依据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说明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介绍研究目标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关注梅自强在器物层面的本土化工作,发掘梅自强在棉纺织机械领域的贡献。本章主要以研制高产梳棉机和条干均匀度仪为例,分两部分展开,重点突出梅自强在棉纺织机械国产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分析梅自强在制度层面的本土化思想。本章以棉纺织原料和棉纺织机械装备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整理梅自强有关原料、机械的着作,归纳梅自强针对当时国内现状提出的观点,并根据梅自强对棉纺织企业管理提出的建议,凸显梅自强关于棉纺织业本土化的思想。第四部分讨论梅自强在理念层面的本土化努力。理念层面的本土化,是科学技术本土化最根本、最核心的方面。梅自强曾任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和院长,在人才培养、科研组织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本章提炼梅自强对人才培养的看法,整理梅自强组织和参加过的各类学术活动,以及他在纺织科技书籍翻译编撰中的突出成就。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探寻梅自强科学贡献背后的原因,深入分析其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并通过统计梅自强科学观点的引证情况、观点如何被政府采纳以及被应用于生产等方面,来尝试确立梅自强在中国当代棉纺织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本文通过充分收集和研读梅自强棉纺织科技方面的论文和着作,从器物、制度和理念三个层面发掘、梳理梅自强在棉纺织科技本土化进程中的科学活动及科学贡献。本文还进一步尝试分析并确定梅自强在新中国棉纺织业的地位和贡献,认为他的开创性工作为新中国棉纺织科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特别是纺织人从梅自强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思想方法中,也能获得很多借鉴和启示。
二、2000年国内外部分展会及学术讨论会预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国内外部分展会及学术讨论会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知识图谱 |
1.3.2 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 |
1.3.3 研究热点 |
1.3.4 研究前沿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现状述评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
3.1 国内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
3.1.1 国内关键词共现分析 |
3.1.2 国内关键词年度分析 |
3.1.3 国内关键词聚类分析 |
3.1.4 国内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分布 |
3.2 国外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
3.2.1 国外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
3.2.2 国外关键词年度分析 |
3.2.3 国外关键词聚类分析 |
3.2.4 国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分布 |
3.3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热点比较 |
3.3.1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相同热点领域 |
3.3.2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不同热点领域 |
4 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
4.1 国内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分析 |
4.1.1 渐强型研究前沿 |
4.1.2 渐弱型研究前沿 |
4.1.3 最新型研究前沿 |
4.2 国外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分析 |
4.2.1 渐强型研究前沿 |
4.2.2 渐弱型研究前沿 |
4.2.3 最新型研究前沿 |
4.3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前沿比较 |
4.3.1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相同研究前沿 |
4.3.2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不同研究前沿 |
5 启示 |
5.1 对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启示 |
5.1.1 把握国内热点领域,注重研究深度 |
5.1.2 跟踪国际前沿热点,实现本土化发展 |
5.1.3 坚持自身研究特色,提高创新意识 |
5.1.4 重视实证和策略研究,推动研究范式转向 |
5.2 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
5.2.1 利用多种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素养培养 |
5.2.2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教学意识 |
5.2.3 完善课堂教学设备,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
5.2.4 选择最佳教学方式,深度整合教学与信息技术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热点 |
6.1.2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前沿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F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营销学理论 |
2.1 STP理论 |
2.1.1 市场细分 |
2.1.2 目标市场选择 |
2.1.3 市场定位 |
2.2 7Ps理论 |
2.2.1 产品 |
2.2.2 价格 |
2.2.3 渠道 |
2.2.4 促销 |
2.2.5 人员 |
2.2.6 有形展示 |
2.2.7 过程管理 |
第3章 F公司业务概况及环境分析 |
3.1 F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组织架构 |
3.1.3 工业机器人产品分类和产业链构成 |
3.1.4 F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
3.1.5 公司近十年经营业绩情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科技环境 |
3.3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3.3.1 材料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3.3.2 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3.3.3 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 |
3.3.4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
3.3.5 同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
第4章 F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F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市场定位现状 |
4.2 F公司营销现状 |
4.2.1 产品策略 |
4.2.2 定价策略 |
4.2.3 营销渠道 |
4.2.4 促销方式 |
4.2.5 营销部门人力资源配置 |
4.2.6 有形展示 |
4.2.7 营销部门流程 |
4.3 F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产品线单一,对行业应用拓展不足 |
4.3.2 销售渠道拓展窄、国外市场占有率低 |
4.3.3 缺乏对应用行业内大客户需求的深度挖掘 |
4.3.4 有形展示问题 |
4.3.5 新产品开发流程流于形式 |
第5章 F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
5.1 市场定位的优化 |
5.1.1 F公司产品市场细分 |
5.1.2 F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
5.1.3 F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的恰当定位 |
5.2 产品策略的优化 |
5.2.1 建立多元化的产品种类 |
5.2.2 提升品牌意识 |
5.2.3 紧密关注客户的工艺需求 |
5.3 渠道策略的优化 |
5.3.1 完善传统营销渠道 |
5.3.2 拓展互联网数字营销渠道 |
5.4 人员策略的优化 |
5.4.1 实施大客户营销管理 |
5.4.2 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 |
5.5 有形展示优化 |
5.5.1 实体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展示优化 |
5.5.2 网络展示优化 |
5.6 营销部流程优化 |
5.6.1 建立有效的新产品需求审评制度 |
5.6.2 设专人负责督导新需求产品及行业应用开发全过程 |
第6章 F公司工业机器人营销策略优化的实施与保障 |
6.1 优化策略的实施 |
6.1.1 优化策略实施的步骤 |
6.1.2 优化策略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
6.2 优化策略实施的保障 |
6.2.1 人力保障 |
6.2.2 资金保障 |
6.2.3 技术保障 |
6.2.4 制度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基本结论 |
7.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3)基于水动力性能优化的船型设计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现代船型优化方法 |
1.1 船型变换技术 |
1.1.1 NURBS(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s) |
1.1.2 平移法(Shifting Method) |
1.1.3 自由变形方法(Free-Form Deformation) |
1.1.4 径向基函数方法(Radial Basis Function) |
1.1.5 正交基函数叠加方法(Orthogonal Basis Func-tions) |
1.2 水动力性能评估技术 |
1.2.1 势流方法 |
1.2.2 黏流方法 |
1.3 优化算法 |
1.3.1 基于梯度的优化算法 |
1.3.2 随机搜索优化算法 |
1.4 近似技术 |
1.5 商业软件 |
2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
3 关键技术及难点 |
4 CMHL在船型优优化领域中中的工作 |
5 结论 |
(4)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
1.2.4 本文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
2.2.4 人才培养 |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3.3.1 辅助医学研究 |
3.3.2 辅助临床诊断 |
3.3.3 医院管理 |
3.3.4 医学情报检索 |
3.4 综合评价分析 |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
4.5 综合评价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2.1 时间界定 |
1.2.2 空间界定 |
1.2.3 内容界定 |
1.3 研究综述 |
1.3.1 西方研究综述 |
1.3.2 中国研究综述 |
1.3.3 广州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标、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工具 |
1.4.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的发展和分类 |
2.1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的基本概念 |
2.1.1 `商贸_的涵义 |
2.1.2 "商贸建筑"的涵义 |
2.1.3 `商贸建筑_与`市_的关系 |
2.2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的发展 |
2.2.1 广州商贸建筑的源起和发展概况 |
2.2.2 广州历代着名商贸建筑和商贸区 |
2.2.3 广州近代商贸区发展概况 |
2.3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类型 |
2.3.1 商贸建筑的分类依据 |
2.3.2 广州近代商贸类建筑分类 |
2.3.3 世界经济背景的广州商贸类建筑发展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海关类为代表的清末时期广州商贸建筑 |
3.1 殖民扩张时代的发展背景 |
3.1.1 广州商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
3.1.2 广州清末时期重要建设项目概况 |
3.1.3 广州清末时期商贸类建筑发展概况 |
3.2 海关类商贸建筑形成与发展 |
3.2.1 海关类建筑范围和种类 |
3.2.2 西方海关类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3.2.3 中国海关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3.2.4 广州海关类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3.3 广州清末时期海关类商贸建筑特征分析 |
3.3.1 建筑形式 |
3.3.2 建筑功能 |
3.3.3 建筑意义 |
3.3.4 建筑形态 |
3.3.5 建筑文脉 |
3.3.6 建筑意志 |
3.3.7 建筑特征总结 |
3.4 广州清末时期海关类商贸建筑的影响 |
3.4.1 建筑对街区、城市的影响 |
3.4.2 建筑对岭南、中国的影响 |
3.4.3 广州清末时期海关类商贸建筑文化的传播 |
3.4.4 海关制度更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百货类为代表的广州民国初期商贸建筑 |
4.1 大消费时代的发展背景 |
4.1.1 广州商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
4.1.2 广州民国初期重要建设项目概况 |
4.1.3 广州民国初期商贸类建筑发展概述 |
4.2 百货类商贸建筑形成与发展 |
4.2.1 百货类建筑的范围和种类 |
4.2.2 西方百货类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4.2.3 中国百货类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4.2.4 广州百货类建筑的源起和发展概况 |
4.3 广州民国初期百货类建筑特征分析 |
4.3.1 建筑形式 |
4.3.2 建筑功能 |
4.3.3 建筑意义 |
4.3.4 建筑形态 |
4.3.5 建筑文脉 |
4.3.6 建筑意志 |
4.3.7 特征总结 |
4.4 广州民国初期百货类商贸建筑的影响 |
4.4.1 建筑对街区、城市的影响 |
4.4.2 建筑对岭南、中国的影响 |
4.4.3 广州民国初期百货类商贸建筑文化的传播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酒店类为代表的广州民国中期商贸建筑 |
5.1 大饭店时代的发展背景 |
5.1.1 广州商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
5.1.2 广州民国中期重要建设项目慨况 |
5.1.3 广州民国中期商贸类建筑发展概况 |
5.2 酒店类商贸建筑形成与发展 |
5.2.1 酒店类建筑的范围和种类 |
5.2.2 西方酒店建筑发展概况 |
5.2.3 中国酒店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5.2.4 广州酒店类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5.3 广州民国中期酒店类建筑特征分析 |
5.3.1 建筑形式 |
5.3.2 建筑功能 |
5.3.3 建筑意义 |
5.3.4 建筑形态 |
5.3.5 建筑文脉 |
5.3.6 建筑意志 |
5.3.7 特征总结 |
5.4 广州民国中期酒店类商贸建筑特征和影响 |
5.4.1 建筑对街区、城市的影响 |
5.4.2 建筑对岭南、中国的影响 |
5.4.3 广州民国中期酒店类商贸建筑文化的传播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特征总结 |
6.1 特征分析 |
6.1.1 建筑形式 |
6.1.2 建筑功能 |
6.1.3 建筑意义 |
6.1.4 建筑形态 |
6.1.5 建筑文脉 |
6.1.6 建筑意志 |
6.2 特征总结 |
6.3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发展主要内因 |
6.3.1 商业传统 |
6.3.2 `商战_思想 |
6.3.3 近代商人阶层的形成 |
6.3.4 专业建筑师的介入 |
6.4 实例讨论 |
6.4.1 广州海关红楼建筑 |
6.4.2 广州民间金融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存在问题、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与方志 |
二、着作 |
三、翻译文献 |
四、图册 |
五、外文文献 |
六、学位论文 |
七、期刊杂志 |
附录目录 |
附录1 |
附录2:建筑研究之六项范畴 |
附录3:广州近代洋行类建筑一览表 |
附录4:广州近代外资银行类建筑一览表 |
附录5:广州近代华资银行类建筑一览表 |
附录6:广州近代映画院类建筑一览表 |
附录7:广州近代酒店建筑发展列表 |
附录8:1927年广州市政厅之《旅馆章程案》 |
附录9:民国三十四年申请旅业执照图 |
附录10:酒店分类标准 |
附录11:外国文献详细列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德国会展主办模式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有关会展的研究 |
1.2.2 有关德国会展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会展相关理论 |
2.1 理论基础——会展管理理论 |
2.1.1 会展的基本内涵 |
2.1.2 会展管理 |
2.2 营销理论 |
2.2.1 营销策略 |
2.2.2 营销渠道 |
2.2.3 会展营销 |
2.3 黑箱理论 |
第三章 德国会展发展及趋势 |
3.1 德国会展发展概述 |
3.2 德国会展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德国会展主办模式案例分析 |
4.1 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主宾国"模式 |
4.1.1 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案例描述 |
4.1.2 "主宾国"模式运作要素分析 |
4.1.3 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主宾国"模式 |
4.2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合作伙伴国"模式 |
4.2.1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案例描述 |
4.2.2 "合作伙伴国"模式运作要素分析 |
4.2.3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合作伙伴国"模式 |
第五章 德国会展主办模式案例结论与启示 |
5.1 选择"主宾国"或"合作伙伴国" |
5.2 区分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 |
5.3 场馆设置的方式 |
5.4 相应的其他活动 |
5.5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GDP的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唐山大地震抗震减灾的经验教训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GDP与抗震减灾的关联分析 |
2.1 GDP的主要功能、特性与结构 |
2.2 城市GDP 与抗震减灾的关联性 |
2.3 影响GDP 的主要因素 |
2.4 劳动力震害损失对城市GDP的影响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DP的城市地震灾害损失 |
3.1 概述 |
3.2 地震危险性 |
3.3 城市建(构)筑物地震易损性分析 |
3.4 地震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 |
3.5 地震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 |
3.6 总经济损失 |
3.7 城市GDP 易损性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抗震减灾资源 |
4.1 概述 |
4.2 人力资源 |
4.3 物资资源 |
4.4 技术资源 |
4.5 时间资源 |
4.6 城市生命线资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际震害调查与抗震减灾资源的合理配置 |
5.1 唐山大地震实际震害调查 |
5.2 唐山大地震的主要资源损失 |
5.3 震亡率地域分布(等地域震亡率线) |
5.4 房屋建筑倒塌率的地域分布(等倒塌率线) |
5.5 唐山大地震抗震减灾资源配置 |
5.6 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途径 |
5.7 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的调整 |
5.8 丰南区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的建议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唐山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分析 |
6.1 抗震设防水准 |
6.2 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的决策原则 |
6.3 决策分析方法 |
6.4 唐山市抗震减灾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本人为主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旅游调查统计研究 ——旅游调查统计的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一、 论文选题的原由 |
二、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论文的主要研究过程 |
四、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五、 论文的基本结构 |
六、 论文的主要内容 |
七、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一章 有关旅游的定义辨析与界定 |
第一节 旅游和旅游者的定义辨析 |
一、 旅游定义 |
二、 “旅游者”的定义 |
第二节 国外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
一、 世界贸易组织对国外旅游分类 |
二、 “国外旅游者”的定义 |
三、 在国内旅游中“旅游者”的定义 |
第三节 几个有异议的重要旅游指标说明 |
一、 旅游住宿设施与非旅游住宿设施 |
二、 出游总人次数与在外停留总夜数 |
三、 调查时间的界定 |
四、 国内旅游和国外旅游的统计界定 |
五、 旅游业定义的争议 |
六、 其他旅游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
第二章 旅游调查统计研究进展情况 |
第一节 市场调查业发展与本人的旅游调查统计渊源 |
一、 市场调查发展概况 |
二、 本人与旅游调查统计的渊源 |
第二节 旅游业的重要性和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
一、 旅游业的重要性 |
二、 近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
三、 近年厦门市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旅游统计调查研究进展概况 |
一、 我国目前旅游统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
二、 地方国内旅游统计调查工作进展程度 |
三、 地方的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的测算公式 |
四、 加强地方旅游统计调查工作建议 |
第四节 国际上旅游统计与旅游对经济影响的计量方法的进展 |
第三章 旅游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理论 |
一、 市场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
二、 调查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
三、 市场调查的项目进度和调查经费的控制 |
第二节 地方旅游调查对国内旅游者的统计界定和处理 |
一、 不以谋求职业,获取报酬为目的的争议 |
二、 离开惯常居住环境的异议与解决办法 |
第三节 地方接待过夜国内旅游者的调查对象范围的界定 |
第四节 地方接待过夜海外旅游者的调查对象的界定 |
第五节 地方接待一日游的游客的抽样调查方法探讨 |
一、 地方接待一日游的国内游客的抽样调查方法 |
二、 地方接待一日游的国外游客的抽样调查方法 |
第六节 地方居民出游情况的抽样调查方法 |
第七节 地方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测算 |
一、 接待国内游客人数 |
二、 接待国外旅游者人数 |
三、 调查质量控制 |
第四章 调查方案的案例(一):厦门市接待国内游客调查方案的探讨 |
第一节 1995年厦门市国内旅游情况抽样调查方案与简要结果 |
一、 1995年厦门市国内旅游情况抽样调查方案 |
二、 1995年厦门市国内旅游情况抽样调查简要结果 |
三、 厦门市接待国内游客的未来测算模式 |
四、 调查方案实施结果评述 |
第二节 1997年厦门市国内旅游情况抽样调查方案与简要结果 |
一、 1997年厦门市国内旅游情况抽样调查方案 |
二、 1997年厦门市国内旅游者情况抽样调查简要结果 |
三、 厦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统计模型推算模式 |
四、 调查方案实施结果评述 |
第三节 2002年厦门市接待国内游客情况调查方案与简要结果 |
一、 厦门市接待国内游客情况抽样调查方案 |
二、 2002年厦门市接待国内游客的抽样调查简要结果 |
三、 厦门市接待国内游客预测模式 |
四、 调查方案实施结果评述 |
附: 《200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住宿天数、花费的推算结果表》 |
第五章 调查方案案例(二):厦门市接待国外游客调查方案的探讨 |
第一节 1995年厦门市海外旅游情况抽样调查方案与简要结果 |
一、 1995年厦门市海外旅游情况抽样调查方案 |
二、 1995年厦门市海外旅游情况抽样调查简要结果 |
三、 厦门市接待的海外旅游者未来推算模式 |
四、 调查方案实施结果评述 |
第二节 1997年厦门市海外旅游者情况抽样调查方案与简要结果 |
一、 1997年厦门市海外旅游情况抽样调查方案 |
二、 1997年厦门市海外旅游情况抽样调查简要结果 |
三、 厦门市接待海外游客的未来推算模式 |
四、 调查方案实施结果评述 |
第三节 2002年厦门市接待国外游客情况抽样调查方案与简要结果 |
一、 2002年厦门市接待国外游客情况抽样调查方案 |
二、 2002年厦门市接待国外游客的抽样调查简要结果 |
三、 厦门市接待国外游客测算模式 |
四、 调查方案实施结果评述 |
附件: 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地方接待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实施方案》 |
第六章 案例研究:国内游客花费抽样调查结果的困惑与解释 |
第一节 1998年厦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花费情况调查结果 |
一、 花费调查主要结果 |
二、 国内旅游者在厦门市花费总额的推算 |
第二节 1999年厦门市国内游客花费抽样调查结果 |
一、 抽样调查主要结果 |
二、 国内游客在厦门市旅游的花费分类推算结果 |
三、 平均花费水平增加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2000年厦门市国内游客花费抽样调查结果 |
一、 抽样调查主要结果 |
二、 国内游客旅游收入的测算 |
三、 抽样调查结果评述 |
第四节 2002年厦门市国内游客旅游花费抽样调查结果 |
一、 厦门市国内游客旅游花费抽样调查方案 |
二、 厦门市接待国内游客花费情况抽样调查结果 |
三、 来厦门市旅游的国内游客花费情况抽样调查结果 |
四、 厦门市旅游收入推算结果 |
五、 国内游客每人每次在厦门市旅游的平均花费水平的探讨 |
第七章 旅游抽样调查方法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抽样调查方法 |
一、 抽样调查理论基础 |
二、 抽样调查的必然选择和存在的问题 |
三、 抽样调查的优点与缺点 |
四、 抽样调查实施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抽样样本量的设计与分配 |
一、 抽样样本量设计 |
二、 样本量的分配方法 |
第三节 入户抽样调查方法 |
一、 样本量的确定与分配 |
二、 各区(子层)内居委会或村委会的抽样方法 |
三、 住户抽样确定 |
四、 抽样一般原则 |
五、 抽取调查样本地址的方式 |
第四节 目录抽样方法 |
一、 先最优分界点的确定 |
二、 界定抽样总体,划分全面调查部分与抽样调查部分 |
三、 抽样方法 |
第五节 旅游住宿设施抽样调查方法 |
第八章 抽样调查误差的探讨 |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误差 |
一、 统计误差分类 |
二、 抽样误差 |
三、 非抽样误差 |
第二节 抽样误差计算方法 |
一、 单随机抽样 |
二、 等距抽样 |
三、 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
四、 多阶段抽样 |
五、 目录抽样的抽样误差 |
六、 各种抽样方法效果分析 |
第九章 抽样调查实施的规范运作模式 |
第一节 市场调查程序 |
一、 了解客户需要问题和确定调查方法 |
二、 调查方案、问卷的设计 |
三、 调查实施 |
四、 统计分析和报告撰写 |
五、 客户意见反馈 |
第二节 市场调查实施的规范运作模式 |
一、 访问员的招募、挑选和管理 |
二、 基础培训 |
三、 项目培训 |
第三节 项目培训的案例:《厦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情况抽样调查》的项目培训 |
一、 调查方案培训 |
二、 调查指标解释 |
三、 调查问卷培训 |
附: 案例《厦门市游客情况抽样调查问卷》 |
第四节 调查项目运作 |
一、 调查运作 |
二、 收卷、审卷 |
三、 复核安排 |
第五节 复核规则 |
一、 复核目的 |
二、 复核方法 |
三、 复核员要求 |
四、 复核原则 |
五、 常见舞弊现象 |
六、 质量评价标准与奖罚细则 |
附: 调查项目运作流程图 |
第十章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测算方法探讨 |
第一节 旅游部门的分类 |
第二节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贡献程度的衡量尺度 |
一、 以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说明旅游产业地位 |
二、 旅游业增加值剥离测算方法 |
附: 1999年《厦门市旅游收入的增加值比例测算》课题研究方案 |
三、 支出法计算旅游产业总值法 |
第三节 《旅游卫星账户》评估旅游贡献率的新方法 |
一、 旅游卫星账户的进展 |
二、 建立旅游卫星帐户的基本步骤 |
三、 旅游卫星账户的计算 |
四、 实施TSA的国家组织的统计成果 |
五、 世界旅游组织和旅游理事会的评估 |
六、 APEC旅游工作组和世界旅游理事会对APEC区域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力分析 |
七、 旅游业对厦门市GDP的贡献测算 |
附表: 旅游业涉及的部门分类目录及代码 |
第十一章 “黄金周”的调查与经济分析 |
第一节 “黄金周”旅游抽样调查方案 |
一、 “黄金周”旅游期间旅游信息统计调查组织方式 |
二、 “黄金周”旅游调查实施总体方案 |
第二节 案例(一):厦门市“黄金周”旅游抽样调查实施方案 |
一、 旅游住宿设施调查实施方案 |
二、 “黄金周”期间国内旅游花费和一日游比重抽样调查 |
三、 厦门市国内旅游者补充抽样调查实施方案 |
四、 厦门市海外旅游者情况补充抽样调查实施方案 |
第三节 案例(二):厦门市2000年十一“黄金周”调查结果 |
第四节 案例(三):十一“黄金周”国内与国外游客推算结果 |
第五节 厦门市2000年十一“黄金周”抽样调查的创新与特点 |
一、 厦门市2000年十一“黄金周”游客情况抽样调查的创新与特点 |
二、 调查活动前期准备情况 |
三、 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 |
四、 调查质量控制 |
第六节 厦门市“黄金周”抽样调查推算结果对比 |
第七节 “黄金周”旅游的经济分析 |
一、 “假日经济”的特点 |
二、 “假日经济”的经济学分析与模型 |
三、 促进“假日经济”发展的对策 |
第十二章 厦门市旅游住宿设施的普查和高档宾馆的发展研究 |
第一节 厦门市旅游住宿设施普查方案 |
第二节 厦门市旅游住宿设施普查的实施与结果 |
一、 普查员培训 |
二、 厦门市旅游住宿设施普查表 |
三、 厦门市旅游住宿设施普查结果 |
第三节 市高档酒店的投资可行性的调查方案 |
第四节 厦门市高档宾馆的经营业绩分析 |
一、 1999年——2001年厦门市星级宾馆经营情况调查结果 |
二、 2001年17家厦门市三星级以上宾馆的经营业绩分析 |
三、 2001年厦门市四、五星级宾馆的经营业绩分析 |
第五节 厦门市三星级以上宾馆的业绩调查结论 |
第六节 厦门市旅游住宿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
一、 厦门市旅游住宿设施的供给分析 |
二、 厦门市旅游住宿设施的需求分析 |
三、 厦门市旅游住宿设施的供求分析 |
四、 厦门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
第七节 对开发厦门市四星级以上宾馆的建议 |
一、 厦门市高档宾馆的市场前景 |
二、 厦门市高档宾馆的定位 |
三、 厦门市高档宾馆的经营关键 |
四、 厦门市高档宾馆的百年之计 |
五、 厦门市高档宾馆的开门之匙 |
六、 厦门市高档宾馆的发展壮大之路 |
七、 厦门市高档宾馆建设的要求 |
第七节 厦门高档宾馆的投资可行性评估(一) |
附: 厦门国际大酒店十年收入、费用和利润推算表 |
第八节 厦门高档宾馆的投资可行性评估(二) |
一、 高档宾馆市场发展预测 |
二、 高档宾馆市场发展预估假设 |
三、 经济效益评估 |
附表: 厦门国际大酒店十年损益预估分类表 |
第九节 厦门国际大酒店有关财务报表的编制 |
附表: 三大基本会计报表与现金流量表 |
结束语 |
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9)深海细长柔性立管涡激振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值分析方法 |
1.1 经验模型和商业软件 |
1.1.1 经验模型 |
1.1.2 商业软件 |
1.2 基于CFD的数值模型 |
1.2.1 切片模型 |
1.2.2 三维数值模拟 |
2 研究热点 |
2.1 流向振动与横向振动的耦合 |
2.2 流场剖面的影响 |
2.3 多模态特性 |
2.4 立管顶端浮体运动的耦合 |
2.5 抑制措施 |
2.6 复杂结构 |
3 总结 |
(10)梅自强与中国棉纺织科技本土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资料来源 |
1.4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内容 |
1.4.3 创新之处 |
2 梅自强对棉纺织机械本土化的贡献 |
2.1 负责研制高产梳棉机 |
2.1.1 八年奋斗经历 |
2.1.2 高产梳棉机概况 |
2.1.3 A186发明的历史地位 |
2.2 牵头研制条干均匀度仪 |
2.2.1 三年攻破难关 |
2.2.2 条干均匀度仪概况 |
2.2.3 YG131发明的历史地位 |
3 梅自强与棉纺织管理制度的本土化 |
3.1 对我国棉纺织企业管理的建议 |
3.1.1 对传统企业管理的建议 |
3.1.2 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 |
3.1.3 对梅自强管理思想的总结 |
3.2 对棉纺织原料管理总结中的建议 |
3.2.1 棉花的传入与我国种植情况 |
3.2.2 新技术与棉纺织原料的开发 |
3.2.3 提高棉纺织原料产量的建议 |
3.3 对棉纺织机械发展梳理中的建议 |
3.3.1 科技在机械装备上的应用史 |
3.3.2 提升棉纺织机械装备的设想 |
4 梅自强与棉纺织科技理念的本土化 |
4.1 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建议 |
4.1.1 人才队伍与院校发展 |
4.1.2 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 |
4.2 借他山之石的科学活动 |
4.2.1 出访学习国外先进科技 |
4.2.2 组织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
4.2.3 翻译、编撰、出版书籍 |
5 总结 |
5.1 科学态度、思想方法与新时代的科技创造 |
5.2 梅自强在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2000年国内外部分展会及学术讨论会预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及启示[D]. 傅美思.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F公司工业机器人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李小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基于水动力性能优化的船型设计研究进展[J]. 万德成,缪爱琴,赵敏.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9(06)
- [4]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5]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研究[D]. 刘琼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7)
- [6]德国会展主办模式案例研究[D]. 管欣欣. 兰州大学, 2011(12)
- [7]基于GDP的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研究[D]. 于山. 天津大学, 2005(02)
- [8]旅游调查统计研究 ——旅游调查统计的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D]. 叶友良. 厦门大学, 2003(02)
- [9]深海细长柔性立管涡激振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万德成,端木玉. 力学季刊, 2017(02)
- [10]梅自强与中国棉纺织科技本土化[D]. 谢怡. 东华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