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 GOOD TEACHER, A GOOD LUCK(论文文献综述)
曹伴好[1](2021)在《老师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又到一年教师节,致敬普天下的老师,道一声:老师好!不管身处何方,无论各行各业,我们都曾接受教育,抑或每个家庭都有人在受教育,总有一些好老师时常令我们感激、感怀、感恩。好老师,耕耘在我们的校园里;好老师,永驻在我们的心田间。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着自己好老师的形象。着名词曲家田信国先生有言:"说不清楚你有多好,反正我们都觉得你真好!你对我们的爱,
兰岚[2](2021)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是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提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的要求,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佐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路,构成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思维整体。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之基——价值之维——历史之脉——现实之问——巩固之策的逻辑顺序,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现实问题。系统研究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现状,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同时借鉴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现代制度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辩证分析与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进行多维分析。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五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论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阐述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对意识形态责任、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的确立依据及主要内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内涵及主要内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就是指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向各级党组织、高校职能部门及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职责制度。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对党委及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责任的相关要求、各高校制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要求。第二部分分别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重点阐述了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考察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建设的历程,特别是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包括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创新、围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丰富意识形态责任建设内容以及警惕极“左”教育思想和批判斗争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等几个方面,这些经验教训对于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现状,重点从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认知、责任认同、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责任制度执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总结了高校落实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结合问卷数据分析及访谈情况指出当前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重对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从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创新制度建设思路、强化制度执行、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抓好配套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
张静雯[3](2021)在《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开展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创新并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新实践,为其开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科学的指导。如何整体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并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需要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内在联系等方面综合研究,才能全面求解。本文坚持问题导向,紧扣研究的上述核心问题,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所构成的整体架构来回答所研究的问题:在第一章节,作为文章的绪论部分,着重介绍分析了文章的选题背景、意义、此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创新点等内容。以文献研究法和归纳分析法为主要的方法,针对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件进行整理、归纳并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从中得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和不足之处。研究的重点主要表现为解读习近平讲话精神、分析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以及重要论述的价值等方面,同时,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本选题也有创新,增加并加深对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理论特点以及指导意义的研究,拓展已有的研究视角和范围,丰富了理论研究。在第二章节中,归纳分析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关表述以及一系列的会议讲话和文件,研究其形成条件及现实依据。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形成理论渊源深厚,他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和宣传,他自身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亮底色,所以他的论述始终是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浓厚色彩,同时习近平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观点,重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领导人的教育思想,并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德育思想,立足于现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第三章节中,介绍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习近平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校根本任务和学生自身成长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行了全面论述,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根本任务、重大意义、改革创新、领导体制等方面,不同内容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形成健全科学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章节,从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上、如何开展好改进好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任务等宏观方面进行汇总整理和详细分析,随后分析如何将其能够切实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创新实践中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方法上。第四章节,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论述的形成,是在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进行总结,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加以自身的主体经历,不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符合时代背景和高校发展实际,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理论及实践价值非常丰富。在这一章节,主要分析了它的理论特质和价值,阐释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实践性、真理性,分析其历史地位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指导价值,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目标、解决了方法和路径的问题。第五章节,分析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如何深入地贯彻落实这些有关表述,这些重要论述在认识层面、管理层面、队伍建设、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都提供了实践方案,从而能够更好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推进提供参考借鉴。
任双双[4](2021)在《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议论文写作是衡量高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在高中语文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议论文写作“难教”“难学”成为很多师生的共同心声,所以改变议论文写作现状,探索议论文写作的理论和实践就很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围绕议论文“怎么写”“写什么”的主题,结合笔者所带班级多年的实践,具体展示学生写作现状,分析现状产生原因,有方法有策略地解决问题,分享成果。论文共计6章,按照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依次展开。绪论部分,包含选题的意义,学生现状及其成因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及启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从逻辑学知识理论,西方写作理论和实践,语文学科写作,议论文写作程序四个方面展开,全面把握议论文写作现状。第1章界定相关概念,确定“议论文”及其三要素的内涵。第2章结合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实际情况论述积累素材的必要性,展示笔者引领学生积累运用素材训练的内容和过程。第3章具体表述高中生在运用论证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描述笔者具体做法,展示实际教学成果。第4章通过逆向思维、魔方六边法、段落名篇解读活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选取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文章立意。第5章教会高中生议论文的三种基本论证结构,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的思路,有效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第6章从论证方式、高考命题形式角度展示学生议论文作品。
于淑瑶[5](2020)在《高中小说教学设置课堂问题策略研究 ——以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小说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设置合理的课堂问题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合理出色地设置问题?黄厚江、李镇西和王开东等三位名师分别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中,黄厚江在“本色语文”理论的指导下,倡导要“还语文课堂本色”、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为此其问题设置策略是;立足小说的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培养;李镇西坚持“民主教育”理论,强调在教育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其问题设置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解读,尊重学生的观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而王开东则在“深度语文”理念的视域下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问题设置的原则和策略主要是强化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层的训练。通过对三位名师小说教学问题设置的策略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三位名师在设置问题时都强调紧密结合小说文本、关注学生实际、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但不同的,黄厚江更注重在阅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李镇西则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王开东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三位名师关于小说教学问题设置的实践与探索,对当下小说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小说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语文能力,夯实核心素养的根基,无疑是有示范意义的,值得借鉴。当然,教无定法,教学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劳永逸的良方,高中小说教学的改革永远在路上。
陈莉[6](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指出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李皓[7](2020)在《中国命运之子故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命运之子故事是历史悠久的故事类型,在世界很多民族和地区广泛流传。按照历史地理学派的分类法,它可以归为AT460、461与930的复合型故事,目前已搜集到的中外异文总量多达七百余篇,其中,在中国的异文有两百多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善良的小伙子抗争命运、探索命运、改变命运的曲折人生。小伙子极其穷困,生活难以为继,或是娶妻时因贫穷受到刁难,所以决心出门“找好运”,询问佛祖(太阳、仙人等)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如何寻找到稀奇古怪的聘礼。前往目的地的路程中,他得到了三个遭遇困境的路人(有时是动植物)的帮助,因此答应帮助他们一起问佛祖解难题的方法;当他见到佛祖(太阳、仙人等)后,被告知“问三不问四”,只能问三个问题,于是他舍弃了自己的问题,为他人找到了摆脱困境的答案;返程途中他将答案告诉托问之人并得到报答,报答的礼物正是他缺少的财富(聘礼、妻子等),他由此获得了好运,过上了幸福生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蕴含着对命运这一古老的文化母题的哲理思考。论文以命运之子为中心,运用文献学、故事类型学和母题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研究命运之子的叙事特征、人物关系与哲学意蕴,多侧面地反思“人与命运”的关系,进而思考“命运之子”故事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为故事学提供一个代表性案例,为生活实践继承一份古老智慧。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阐释了研究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了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故事源流的研究、故事主题的研究、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在先行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与空白,针对性地提出本文的研究重难点以及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理论方法。同时,该部分也对本文的核心概念“命运之子”进行了简单的界定。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为命运之子故事的主要类型研究。根据命运之子故事在各类型索引中的分类情况,并结合故事的情节结构,探讨问活佛、找聘礼与幸运儿三大亚型的特点,强调了问活佛亚型中具有独特的人物命名方式以及“问三不问四”的独特情节,找聘礼亚型具有与其他故事类型组合的特质,幸运儿亚型则体现了浓厚的外来色彩。这些特点都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讨论故事文本意义与现实价值的重要基础。第二章为命运之子的内在力量研究。命运之子最突出的性格特质在于他通过追寻命运、经历考验,为自己和他人改变了命运。本章通过探讨命运之子的行动特点、文化身份等,突出了其坚毅勇敢、善良淳朴、信守承诺的品质,特别是他身上所体现的敢于抗争、勇于改变的命运观和人生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三章为命运之子的文化意义研究。命运之子在故事中既是求助者,又是受助者与助人者。他在助人还是助己的道德选择中,表现了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价值理念,以及对于“真善美”的道德品质的追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四章为命运之子的关系建构研究。命运之子与托问之人、解难之人的伦理关系,表现了人与自我、他者、世界的关系建构。同时,命运之子与托问之人互助互利,命运与共,二者的紧密联系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想显现出来;而作为帮助者的解难之人,则象征着共同体中强大的集体力量,为人类解决命运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第三部分为结语。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论,对中国命运之子故事在哲学、诗学、史学角度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张黎倩[8](2020)在《“称赞”义“真X”结构与对泰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礼貌原则的跨文化研究。而称赞语作为一种重要的礼貌现象,在不同文化中有着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对“称赞”功能项目的教学研究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建议,拉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增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和兴趣,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带来具体、可行的建议。本文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罗列的110项功能项目为依据,选取其中的“称赞”类中“真X”类功能项目为研究对象,对“称赞”功能项目三类表达方式进行专题考察。本文不仅从形式和意义上进行考察,还以中高级泰国学生为代表,设置不同情境对“称赞”义“真X”进行语用分析,并对中高级泰国学生习得“称赞”义“真X”出现的偏误进行探讨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现状,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是对“称赞”义“真X”功能项目表达方式的专题考察。对“真+形容词”类、“真+动词”类、“(某人)+动词+得+真+褒义形容词”类表达方式,分别从形式、意义、语用以及偏误方面进行考察。第三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真X”教学的总结。总结主要的偏误原因,并给出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建议。第四部分是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得出结论,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基于语料库搜集到的语料,统计频率较高的“真X”结构表达方式,从形式和意义上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四种称赞话题设计情境,对“真X”进行语用分析。我们设计相应的习题考察泰国学生对“称赞”义“真X”的习得情况,收集并分析了每道习题的偏误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泰国学生在习得“称赞”义“真X”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分为误代、误加、误用、遗漏、错序、成分冗余、句式杂糅等偏误。从学生的偏误中,我们总结出主要的偏误原因:第一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第二是“真”本身特点的影响,第三是目的语过度泛化的影响,第四是教师教学的影响。最后本文给出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建议,以期提高对泰汉语教学课堂效率,并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一定的帮助。
姜琼[9](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案设计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就具有价值性与知识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也蕴含着价值性与知识性,尤其体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案设计的教学目标中。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变化,更进一步地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重要性。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案设计仍然存在价值性与知识性相分离的问题。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性研究能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能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提及的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就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总结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相关概念,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总结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意义。第三部分,本文对贵阳地区九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结合访谈的内容,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对本文中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第五部分,主要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性进行总结。
蔡珍珍,荆婷,王荦荦[10](2020)在《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文中研究指明教师是智慧的拥有者,是文明的传播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好教师承载了人们的期许与敬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可见师者之德确是重中之重。做教师容易,做一名拥有高尚师德的好教师难,成为"四有"好老师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教师更要怀有仁爱之心,坚持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提升自我师德师风的学习与培养,争做"四有"好教师。
二、A GOOD TEACHER, A GOOD LUCK(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GOOD TEACHER, A GOOD LUCK(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理论之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责任 |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 |
(三)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 |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思想 |
(一)以“党管原则”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提供坚强保证 |
(二)以“两个巩固”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
(三)“立德树人”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
第二章 价值之维: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要求 |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 |
(二)推动教师立德树人责任落实 |
(三)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诉求 |
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
(一)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
(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 |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第三章 历史之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发展历程 |
一、过渡时期新中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初步探索 |
(一)初步建立了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 |
(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课程设置指导地位的制度 |
(三)明确了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学习制度要求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曲折发展 |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制度框架确立 |
(二)反右扩大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 |
(三)纠“左”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走向正常化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体系化发展 |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逐步走向体系化 |
(二)构建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体制机制 |
(三)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融入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 |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基本经验及教训 |
(一)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二)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创新 |
(三)围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丰富意识形态责任建设内容 |
(四)警惕“极左”教育指导思想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 |
第四章 现实之问: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一)党委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全面确立 |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主体认同显着提升 |
(三)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
(四)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行为规范得以明确 |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党委落实教师意识形态领导责任有待加强 |
(二)教师意识形态责任主体认知有局限 |
(三)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
(四)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执行力度有待增强 |
三、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制度建设思路相对滞后 |
(二)制度普及教育尚未形成常态化 |
(三)良好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
(四)制度建设配套制度尚不健全 |
第五章 巩固之策: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路径 |
一、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根本保证 |
(一)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 |
(二)提升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领导 |
(三)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 |
二、创新制度建设思路是必然要求 |
(一)注重责任制度设计可操作性 |
(二)增强责任制度建设的创新性 |
(三)提升责任制度建设的协同性 |
三、强化制度执行是关键环节 |
(一)增强制度执行自觉 |
(二)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
(三)强化制度执行效度 |
四、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是重要抓手 |
(一)认知层面:自觉加强对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学习 |
(二)认同层面:形成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认同 |
(三)践行层面:促成教师落实意识形态责任的行为自觉 |
五、抓好配套制度建设是重要保障 |
(一)完善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宣传教育制度 |
(二)建立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激励制度 |
(三)构建全方位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监督评价制度 |
(四)健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追责问责制度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基本内容、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基本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不足 |
第二章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
一、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 |
二、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挑战的迫切要求 |
三、解决高校现实存在问题的需要 |
第二节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
一、坚持不懈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二、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坚持不懈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四、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 |
五、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四节 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
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
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方法论 |
第五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
三、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 |
四、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五、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和重要意义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一、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性 |
二、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真理性 |
三、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性 |
四、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创新性 |
五、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性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 |
一、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二、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在办学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
一、提高高校关于办学方向的认识 |
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第二节 强化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 |
一、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 |
第三节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一、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
二、加强教师队伍政治素养 |
三、注重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
第四节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 |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建设 |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水平 |
第五节 构建“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 |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队伍 |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 |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联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学生现状及成因 |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的要求 |
四.文献综述 |
(一)注重逻辑学知识的运用 |
(二)关注西方写作理论和实践 |
(三)从语文学科层面指导议论文写作 |
(四)关注议论文写作程序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议论文的内涵 |
(一)论点 |
(二)论据 |
(三)论证 |
二、写作的内涵 |
第二章 素材——多积累巧运用 |
一、学生现状及成因 |
二、如何积累素材 |
(一)设计主题 |
(二)素材的搜集方法 |
(三)展示平台 |
三、如何运用素材 |
(一)选用素材 |
(二)概括事例 |
(三)分析事例 |
四、小结 |
第三章 论证方法——多样灵活运用 |
一、学生现状及成因 |
二、论证方法的学习运用 |
(一)事实论证 |
(二)道理论证 |
(三)对比论证 |
(四)比喻论证 |
(五)类比论证 |
(六)因果论证 |
三、小结 |
第四章 立意——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
一、学生现状及成因 |
二、拓展思维准确立意 |
(一)逆向思维训练 |
(二)魔方六边法训练 |
(三)多角度解读训练 |
三、小结 |
第五章 谋篇布局——言之有序 |
一、学生现状及成因 |
二、基本论证结构 |
(一)并列式结构 |
(二)对照式(对比式)结构 |
(三)层进式结构 |
三、小结 |
第六章 作品展示——教学初见成效 |
一、按论证方式展示学生作品 |
(一)立论文作品展示及作品思路分析 |
(二)驳论文展示 |
(三)小结 |
二、按高考命题形式展示学生作品 |
(一)命题作文 |
(二)话题作文 |
(三)材料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高中小说教学设置课堂问题策略研究 ——以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课堂提问与小说教学概述 |
第一节 课堂提问的概念与作用 |
一、课堂提问的概念 |
二、课堂提问的作用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概述 |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选篇 |
二、小说的教学价值 |
第三节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置存在的问题 |
一、小说“三要素”是课堂问题设置的重点 |
二、课堂问题难以引领学生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
三、课堂问题设置有时与学情不符 |
四、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的情况太少 |
第二章 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小说教学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
第一节 “本色语文”与黄厚江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
一、关于“回归语文本位”的教学理论 |
二、黄厚江“回归语文本位”的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
第二节 “民主教育”与李镇西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
一、“民主教育”下的阅读教学理论 |
二、“民主教育”理念下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的策略与实践 |
第三节 “深度语文”与王开东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
一、“深度语文”的教学理念 |
二、王开东的课堂问题设置策略与实践 |
第三章 三位名师小说教学问题设置策略之比较 |
第一节 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问题设置策略的相同点 |
一、问题的设置立足于小说文本 |
二、课堂问题设置要结合学生实际 |
三、问题的设置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
第二节 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设置问题策略的不同点 |
一、黄厚江:问题设置要促进对学生语言的训练 |
二、李镇西: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
三、王开东: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
第四章 阅读教学课堂问题设置举隅——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理由 |
二 选题意义 |
三 研究现状回顾 |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中国命运之子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五、“命运之子”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命运之子故事的主要类型 |
第一节 五种代表性分类 |
第二节 主要亚型 |
一、问活佛亚型 |
二、找聘礼亚型 |
三、幸运儿亚型 |
第三节 其他亚型 |
第二章 追寻与考验: 命运之子的内在力量 |
第一节 原初命运 |
第二节 人物行动 |
一、行动进程 |
二、行动意义 |
第三节 文化身份 |
一、范丹: 历史人物的传说化 |
二、但行、八合米: 民间谚语的人名化 |
第三章 助人与助己: 命运之子的文化意义 |
第一节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
一、受助者助人 |
二、命运难题的隐喻 |
第二节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一、求助者助人 |
二、解难之人的原型 |
第三节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一、助人终助己 |
二、命由己造的象征 |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之子的关系建构 |
第一节 命运之子与自我的关系 |
一、发现自我 |
二、超越自我 |
第二节 命运之子与他者的关系 |
一、互相接纳 |
二、互惠利他 |
第三节 命运之子与世界的关系 |
一、相互牵制 |
二、相互启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称赞”义“真X”结构与对泰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称赞语研究成果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1.2.3 国内研究不足之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2 “称赞”义“真X”功能项目表达方式考察 |
2.1 专题一:“真+形容词”类表达方式考察 |
2.1.1 形式和意义考察 |
2.1.2 语用考察 |
2.1.3 偏误考察 |
2.2 专题二:“真+动词”类表达方式考察 |
2.2.1 形式和意义考察 |
2.2.2 语用考察 |
2.2.3 偏误考察 |
2.3 专题三:“(某人)+动词+得+真+褒义形容词”类表达方式考察 |
2.3.1 形式和意义考察 |
2.3.2 语用考察 |
2.3.3 偏误考察 |
3 泰国学生习得“称赞”义“真X”的偏误原因及教学建议和启示 |
3.1 偏误原因 |
3.1.1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3.1.2 “真”本身特点的影响 |
3.1.3 目的语过度泛化的影响 |
3.1.4 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 |
3.2 教学建议 |
3.2.1 “称赞”义“真+形容词”的教学建议 |
3.2.2 “称赞”义“真+动词”的教学建议 |
3.2.3 “称赞”义“真+形容词”做情态补语的教学建议 |
3.3 教学启示 |
3.3.1 “称赞”义“真X”结构的教学启示 |
3.3.2 日后教授泰国学生的启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称赞”义“真 X”授课前调查 |
附录2 “称赞”义“真 X”授课后练习 |
致谢 |
(9)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相关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的价值性的相关概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的知识性的相关概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性概念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
1.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 |
2.知识内外转化理论 |
3.课程教学结构理论 |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五)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意义 |
1.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
3.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现状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对象 |
4.调查结果和分析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所存在的问题 |
1.教案设计的理念中存在价值性与知识性相分离的现象 |
2.教案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立没有很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 |
3.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不注重时政性教学案例的运用 |
4.教案设计中缺乏实践性的德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受“形而上学”观念的影响 |
2.教师自身综合素养不高 |
3.缺乏对教案设计中目标理念的深刻把握 |
4.缺乏对全员育人理念的深刻把握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坚持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策略 |
(一)处理好知识性与价值性之间的关系 |
1.坚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价值引导为目的 |
2.结合价值性与知识性,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使教师注重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性 |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
2.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
3.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信仰 |
(三)增加与德育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寓价值观于实践过程当中 |
1.鼓励学生参加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 |
2.将价值性学习与知识性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 |
3.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社会调查和访问 |
(四)教案设计的内容要结合时政,注重在学习知识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
1.组织学生开展时政演讲 |
2.联系教学内容精选时政案例 |
(五)教案设计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将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起来 |
1.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选取合理的教学素材 |
2.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
(六)评价制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增强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性 |
1.建立学业质量标准 |
2.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
3.完善教案评价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论文提纲范文)
1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
2 以身示范,用爱育生 |
3 终身学习与自我反思 |
4 结束语 |
四、A GOOD TEACHER, A GOOD LUCK(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师好[J]. 曹伴好. 江西教育, 2021(25)
- [2]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D]. 兰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 张静雯.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 任双双.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高中小说教学设置课堂问题策略研究 ——以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为例[D]. 于淑瑶.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6]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7]中国命运之子故事研究[D]. 李皓.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称赞”义“真X”结构与对泰汉语教学研究[D]. 张黎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性研究[D]. 姜琼.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10]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J]. 蔡珍珍,荆婷,王荦荦. 中外企业家,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