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联加状语的语篇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汤莹[1](2021)在《“显得”类词语的对比分析及偏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畅[2](2021)在《观察者视角下俄语叙事语篇中的副词研究》文中认为与俄语词汇体系中的其他词类不同,副词没有明显的词形变化,不具有屈折语的典型特征。纵观国内外有关俄语副词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学者们多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俄语副词进行研究,但将副词与“人”的因素充分结合的研究并不常见。鉴于此,本文从语言学中的观察者理论和叙事学中的视角研究出发,借助语义学、语用学等多学科理论成果对叙事语篇中的俄语副词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叙事语篇《地灵》中含有观察者的俄语副词为研究对象,从构词方法、支配关系、搭配特点、交际功能、语篇衔接等角度对这类副词进行研究后发现,叙事语篇中含有观察者的俄语副词常与运动动词、程度副词等搭配使用,其构词方法主要有前缀法、后缀法、前缀–后缀法几种,且这类副词在叙事语篇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支配关系,ккому-чему,откого-чего两种形式最为常见;此外,这类副词可以在段首、段中和段尾三个位置发挥语篇衔接功能,既可以充当主位、述位等主要交际内容,又可以以时间、地点状语等非主要交际内容的形式出现在叙事语篇中。俄语叙事语篇中某些副词含有观察者语义,这类副词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对于完善叙事内容、梳理叙事结构、把握人物情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俄语副词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语义学、语用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
何伟,伟圣鑫[3](2021)在《英汉小句状语成分分布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功能视角对英汉小句状语成分的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对英汉状语在句法分布中的差异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人际状语和语篇状语在英汉小句中的分布差异不大,而经验状语和逻辑状语的分布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不同的语序特点;语序上的不同源于中西方民族不同的认知凸显方式;认知上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思维上是重理性还是重悟性的特点;思维上的不同最终归于中西方文化及孕育环境之间的差异。
温彦彦[4](2020)在《评论附加语的语篇功能》文中指出在日常口语或书面交流中,作者常常通过使用评价型的语言资源对整个或者部分命题内容表达评论,观点,态度或者价值评判,尤其是在书评这一体裁的学术语篇中。评论附加语作为评价型语言资源的一种,兼具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然而,大部分学者都主要致力于研究评论附加语的人际功能,却忽视了对其语篇功能的研究。即使有关于评论附加语的语篇功能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基于此,本文将通过研究评论附加语的语篇功能来探讨评论附加语在书评这种特定的体裁中是如何实现语篇间的衔接和连贯的。自2004年韩礼德与迈西森修订《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之后,评论附加语作为一个新的语言资源成为了广大学者们的关注点。本研究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对评论附加语及语篇功能进行了相关回顾研究,得出了本研究的研究空间;并以韩礼德提出的语篇功能以及马丁对人际功能的延伸研究——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后续研究的理论框架。大体而言,这一框架主要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微观部分的研究旨在从语言层面出发,研究作为主位的评论附加语是如何实现其语篇功能的,以及作为隐性连接词的评论附加语是如何将小句前后的语义连贯地衔接起来的。而宏观部分的研究则是从整个语篇出发,将语义连贯作为研究的主要任务,探讨表达态度和介入意义的评论附加语如何参与建构了语义连贯,从而实现了组篇功能。本研究采用了自建语料库,通过对这些语料进行实例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从小句和语篇两个不同层面上,评论附加语均实现了组篇功能:一方面,评论附加语作为主位及“连接词”帮助建构了小句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表态度和介入意义的评论附加语帮助组织了语篇的态度和信息链。(2)从小句间关系而言,评论附加语可以作为主位,在句首传达新信息,并投射之后的语篇信息;也可以在句间作为隐性的连接词,构建让步、期望、选择、并列以及递进关系。(3)从语篇整体而言,评论附加语作为一种评价资源,表态度意义的评论附加语在语篇中构建了和谐完整的态度链,而表介入意义的评论附加语则构建了态度链或信息链。本研究从两个层面出发,对评论附加语的组篇功能进行了相对完善且系统的研究。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评论附加语以及语篇功能的研究,同时为学生写作及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语篇分析及研究视角。
杨晓红[5](2020)在《“构式—语块”理论下主谓谓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主谓谓语句是汉语中特殊的重要句式和常用句式之一,有其特殊的表达作用,而被《新实用汉语课本》、《发展汉语》等对外汉语教材列为重要语法点之一。但是根据笔者对典型的对外汉语教材的考察,很多教材对这一语法点的讲解编排却不尽人意,例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只是给出示范例句和何为主谓谓语句的英文解释,从英文解释来看,只是说明了主谓谓语句的句法结构问题,未提及其语义和用法。留学生在使用主谓谓语句时为了避免出错,可用一般主谓句替换主谓谓语句,这样就忽略了主谓谓语句的主要功能,学习者很难真正掌握主谓谓语句的用法。再者,笔者考察了当前学术界探讨的主谓谓语句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基本都围绕着传统的教学思路“主-谓-宾”、“施-动-受”来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本文从苏丹洁的“构式-语块”教学法的成功应用受到启发,尝试借鉴“构式-语块”教学法为主谓谓语句提供一个新的教学思路,为学习者学习主谓谓语句提供一个可能参考的新视角,为弥补传统教学法的局限提供一个可能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基础理论“构式-语块”理论及其分析法和教学法,为主谓谓语句的“构式-语块”分析和教学案例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次基于现有的主谓谓语句本体研究运用归纳法确定了主谓谓语句的类型,然后运用描写法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重新分析了主谓谓语句的特征,根据每一类主谓谓语句的语义和语用功能,从构式义的角度又分成三个变式,对每一类构式进行构式语块链的分析和确定,并详细说明了各个语块链内部语块的限制要求。最终提出主谓谓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以最典型主谓谓语句为例,进行主谓谓语句“构式-语块”教学法教学思路的描述,并以领属关系类主谓谓语句为例进行了课堂案例设计。
李勉[6](2018)在《汉英副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语言对比的视角出发,对整个汉英副词系统进行了对比描写与分析,深入挖掘了汉英副词各次类在词汇语义、句法分布、组配方式、语法意义、语义指向、语用功能等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结合形式句法学的相关理论,诠释了汉英副词跨语言共性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对汉英副词在句法分布上的差异表现进行了合理解释。汉英副词各次类在语义、分布和功能上具有诸多共性:(1)汉英语气副词在语义上都具有言者主观性;在句法分布上具有典型的前置性特征;在功能上具有评价、示证、情态等表达功能,以及重要的人际与语篇功能。(2)汉英时间副词在语义上都包含时制、体貌、动量、频率等与时间相关的重要语义;在句法分布上都以主语后谓语前的句中位置为主要分布;在功能上都具有标记时位、时量、动量等与时间性相关的重要功能。(3)汉英范围副词都与名词的空间性特征密切相关;在句法分布上表现出前置于体词性成分的共性特征;具有标记句子焦点的功能。(4)汉英程度副词都与形容词的程度特征密切相关;在句法功能上以修饰形容词和具有程度义动词为主要特征;具有程度度量的功能。(5)汉英情状方式副词在语义上都较为实在;在句法分布上具有后置性,与谓语动词的距离最近;具有典型的描写性。同时,汉英副词在语义、分布和功能上也具有一些显着的差异:(1)在语义表达上,汉语副词较英语副词更为抽象虚灵,一些副词的语义相对模糊,需要根据语境来确认;而英语副词较汉语副词呈现出显着的多义性,大多数句修副词在句尾都具有方式意义解读。(2)在分布上,汉语各副词次类都以居于谓语动词之前为常规分布;而英语方式副词以居于谓语动词之后为常规分布。(3)在句法位置上,英语副词比汉语副词更为灵活,语义相同的副词在句中有多个可选位置。在此基础上,本文引进形式句法理论对汉英副词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统一解释。在最简方案的允准机制中,副词被认为是与语义相关的功能投射的唯一标识,小句功能投射的层级结构决定了副词出现的位置。本文的主要发现有:一、同一副词可能包含多重具有细微差别的语义特征。同一副词在不同位置出现,或者语义不同,或者语义相同但语用含义不同。二、副词的具体含义由其句法位置决定,副词的排序问题反映了其与不同范畴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三、汉语和英语有着相似的句法功能层级,汉英副词在表层分布上的差异是动词提升高度、情态动词或时体助动词的层级位置以及主语和其他句法成分移位造成的。四、在英语中,主语和动词的位置相对固定,副词的灵活分布是时体助动词移位的不同着陆点造成的。在汉语中,动词和情态动词的位置相对固定,而主语和其他话题性强的句法成分的移位造成了副词在主语前后分布的灵活性。五、总体而言,汉英副词在分布上都遵循一个有序的功能层级顺序:ForceP>TopP>MoodP1>FocP>FiniteP>MoodP2>ModP1>TP>ModP2>AspP1>AspP2>MannP1>vP>MannP2>VP。本研究揭示了副词的跨语言特征,深化了对副词的性质、内涵与外延等本质问题的理解,也进一步揭示了汉英两种语言的类型学特征。从理论角度而言,本研究为汉英副词的差异与共性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解释,为句法功能范畴的层级性与普遍性提供了语言事实的证据。就实践意义而言,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副词二语习得、副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以及汉英副词互译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谭方方[7](2016)在《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转折”为汉英共有的语义范畴,从系统上、概念上、理论上、个案上全方位对汉英两种语言双向展开比较研究。系统上主要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综合探讨汉英转折标记的异同点;专论上主要选取了确信转折、更正转折、意外转折几个专题与个案予以讨论;概念上主要对“转折”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与区别作了有效梳理,并对“转折”广义概念的范围予以重新分类和全方位的界定与验证;理论上主要将现今热门的一些理论,如语法化、主观化、构式理论、话语标记理论、语义镜子理论等运用到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中来,并结合类型学上的语义地图理论讨论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与蕴涵假设,以期为对比语言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探求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与不同特点作出贡献。通过系统的综合研究与细致的专案研究,我们希望为二语习得、英汉互译与双语词典编撰提供指导。该博士论文分为上篇总论与下篇专论两部分,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选题意义、前人研究综述与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概述。上篇:总论第2章: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转折”与“对比”、“转折”与“让步”、“转折”与“反预期”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作系统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概念支持。第3章:从句法角度来探析汉英转折标记的句法表现形式、与让步标记的搭配使用情况和转折标记共现时的语序考察。其中,汉英转折标记在小句内部的共现顺序是本章的研究重点,我们归纳了相关规律并总结了规律背后的三个原则,即辖域原则、主观性原则、凸显原则。第4章:从语义上探讨汉英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并提出了新的验证机制。将转折语义关系重新分为典型对比、因果违逆、内容更正、论点争论、情状意外与限制补充六类,并提出了结合句法验证、“逻辑-心理-事理”三维验证的新界定机制,总结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跨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的新机制中的互动规律。第5章:首先讨论六类转折语义关系在汉英两种语言当中的表现形式,并通过类型上的语义地图来解释汉英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同时通过例证来验证该语义地图在类型学上的蕴涵规律。第6章:从语用角度讨论汉英转折标记的异同点,主要包括其反预期语用特点、委婉礼貌、主观评注的情态功能与其话语标记功能。下篇:专论第7章: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维度对“其实”与actually这对确信转折关联副词进行汉英对比研究,并将语法化、主观化相关理论运用到其历时研究中来,从而解释其共时层面的异同点。第8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当然”与of course这对确信转折关联副词(性短语)进行全方位对比研究,并结合语法化、主观化相关理论讨论两者在“确信—转折”历时演变过程中的语法化机制与其“客观性—主观性—互动主观性”的主观性发展规律。第9章:“不是A而是B”结构与“not A but B”结构是汉英典型的更正型转折结构。我们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了汉英这对正反浓缩更正型结构的异同点,借助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两者从语义更正到语用更正/元语否定的构式演变与压制作用。同时,通过世界语言的相关调查,验证其蕴涵规律,即更正标记如果能同时表达转折功能或添加功能则一定能表达对比功能。第10章:利用语义镜子理论,借助翻译平行语料库,考察了英汉主要更正转折表达的翻译对应情况。在语义上,我们讨论了语义更正与语用更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在语用上,我们探讨了汉英更正标记的反预期语用特点与其话语标记功能。第11章:在Peterson总结的类型学意外转折范畴框架下探讨汉英寄生性意外转折的表现形式,在寄生命题义下括充了结果与限止范畴,将示证范畴细分为间接示证标记、完成体标记,将寄生结构分为疑问词感叹句式与其他特殊结构两方面,既借鉴了原有类型学框架,又对其进行了扩充与重组。第12章:以Peterson总结的类型学非寄生性意外转折范畴的类型学框架为基础,充分探讨汉英非寄生性意外转折的表现形式,在言外层面上补充了汉英非寄生性固定结构,对原有框架进行了括充。同时,对“谁知(道)”与who knows进行历时与共时的对比研究分析,并探讨了英语相对于汉语缺乏独立的“疑问词+动词”衍生出反预期意外标记的历时演变原因。第13章:总结全文,提出重要结论,并谈及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潜力。
丛迎旭[8](2013)在《汉英错位修饰现象语法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在语法隐喻理论框架下,为汉语和英语中错位修饰现象的语义句法特征、认知机制和社会功能动因作了统一的描写与解释。错位修饰是指句法的修饰关系和语义的修饰关系不一致的现象。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之间的交叉耦合称为语法隐喻,因此错位修饰现象属于一类语法隐喻。现有语法隐喻研究主要聚焦于名物化现象,鲜有对动名互转之外的修饰语转换研究。论文以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为基本框架,并融合了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其中在概念功能分析中吸收了意象图式、隐/转喻和概念整合的思想,以加的夫语法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在人际功能分析中融入了主观化研究内容,在语篇功能分析中融入了象似性分析。从句法功能出发,论文分别对错位修饰状语和错位修饰定语展开研究;依据级转移的方向性,错位修饰语又被分为级阶上移类、级阶不变类和级阶下移类。在概念功能上,错位修饰状语是属性义和状态/结果义互动的结果,固定的属性义减弱,而临时的状态义增强;在人际功能上,论元修饰语转为谓词修饰语后,小句的情态意义和评价意义显着增强,具有了更高的言者主观性;在语篇功能上,对指宾状语而言,隐喻式中状语句法位置提前,成为小句的焦点或次级焦点,被突显和前景化,更容易被听话人优先处理。汉语包括指宾状语句和指主状语句,而英语多为指主状语句。汉语指宾状语在英语中依据状语与动词之间关系类型以不同形式体现,当修饰语与动作之间为伴随关系时,在英语中多体现为宾补形式;而表达动作结果的修饰语,英语多体现为定语。英语名词修饰语级阶上移为动词修饰语的难度远大于汉语,因此汉语采用隐喻式修饰时,英语多采用一致式的修饰关系。在文体选择性上,错位修饰状语都主要出现在小说和报刊新闻的描写部分,而在口语和学术文体中很少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1)错位修饰状语的主要起描写功能,满足了小说或新闻报道里对生动描写的文体需求2)参与者修饰语级阶上移为状语体现了更高的言者主观性,因此与科技文体和学术文体对语言客观性的要求不符;3)错位修饰状语导致修饰语和语义中心语脱离,违背了语言的象似性原则,与口语即时加工、在线处理的要求不符。错位修饰定语包括级阶下移类和级阶不变两类。其中,级阶下移类为饰行修饰语转作定语,语法隐喻度更高;级阶不变类为名词之间的错位修饰,多为情貌修饰语错位修饰事件名词或无生命名词。在概念功能上,错位修饰定语是一种信息压缩的产物。其一致式体现为关系小句,而隐喻式蕴涵了谓语动词的语义内容。在中心语选择上,汉语中心语的自由度更高。英语的中心语多为名物化形式,而在汉语中可以体现为语义虚化的事件名词形式。在人际功能上,错位修饰定语句发生人际功能向概念功能的漂移。当一致式的环境成分发生级阶下移成为隐喻式的属性成分,相应地小句由事件命题转为论元。在语气系统中,由于状语和小句的语气成分联系更紧,而错位修饰成为定语后,则成为语气系统中的剩余成分,评价意义减弱。在语篇功能上,错位修饰定语多体现为宾语修饰语。因为当语义中心语先于修饰语出现时,听话人通过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即时处理,使之成为旧信息,这样在思维中就更容易对错位修饰语进行解构与重构,顺利实现语言解码。汉语的组合式错位定语多出现在小句述位,而英语错位修饰定语可出现在主位。原因在于句首英语错位修饰定语类似汉语粘合式定语,定中结构通过大量使用,部分或完全词汇化,语言编码者和解码者对此类错位修饰结构已感觉不到语法隐喻性的存在,也不存在理解性的困难。在文体选择特征上,与错位修饰状语不同,级阶下移的错位修饰定语文体选择更为灵活,被广泛应用于除口语之外的各种文体。究其原因,一致式的小句被静态化压缩为词组,符合语言编码的省力原则,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动因,但在口语中,由于其语法隐喻性或者说形义错配特征加大了解码难度,所以较少使用。
张克定[9](2012)在《英语句首空间附加语的语篇功能》文中指出英语句首空间附加语是指具有空间意义且居于句首的句子附加语。从语法结构来讲,这种句子附加语通常为句子中的任选成分,而不是必备成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来看,句首空间附加语为有标记主位,通常表达已知信息。因此,在语篇建构过程中,句首空间附加语具有空间设定、语篇衔接、新话题引入、信息对比等语篇功能。然而,一个句首空间附加语往往不只具有一种语篇功能,而是可以同时起到多种语篇建构作用。由于这种空间附加语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句首空间附加语在语篇建构中往往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刘启成[10](2011)在《英语联加状语及其语篇功能》文中研究说明联加状语在英语句子、语篇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却往往不被人们重视。本文探讨了联加状语的位置和语义,并从衔接、接续、限定和预示四个方面分析了联加状语的语篇功能。联加状语不仅是一种句法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语篇现象,它架起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桥梁。
二、英语联加状语的语篇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联加状语的语篇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2)观察者视角下俄语叙事语篇中的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观察者及相应概念解析 |
第一节 语言学中的观察者 |
一、语言学中观察者研究概述 |
二、语言学中观察者的分类 |
第二节 叙事学中的叙事视角 |
一、叙事视角研究概述 |
二、叙事视角的分类 |
第三节 叙事语篇中的观察者 |
一、叙事语篇中观察者的界定 |
二、叙事语篇中观察者的词汇体现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观察者视角下俄语叙事语篇中副词的分类 |
第一节 叙事语篇中俄语副词的分类依据 |
一、分类的语言学基础 |
二、分类的叙事学基础 |
第二节 叙事语篇中俄语副词的具体分类 |
一、含有观察者语义的俄语副词 |
二、不含观察者语义的俄语副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观察者视角下副词在俄语叙事语篇中的特点 |
第一节 叙事语篇中俄语副词的构词特点 |
一、后缀构词法构成的俄语副词 |
二、前缀构词法构成的俄语副词 |
三、前缀–后缀法构成的俄语副词 |
第二节 叙事语篇中俄语副词的搭配特点 |
一、与动词搭配 |
二、与其他副词搭配 |
三、搭配主从复合句 |
第三节 叙事语篇中俄语副词的支配特点 |
一、к кому-чему |
二、от кого-чего |
三、比较级+二格形式的被比较对象 |
第四节 叙事语篇中俄语副词的词序特点 |
一、副词位于动词前后 |
二、副词位于名词词组或代词词组前后 |
三、其他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观察者视角下副词在俄语叙事语篇中的功能 |
第一节 叙事语篇中俄语副词的交际功能 |
一、俄语副词充当主要交际内容 |
二、俄语副词充当非主要交际内容 |
第二节 叙事语篇中俄语副词的语篇衔接功能 |
一、副词在段首发挥衔接功能 |
二、副词在段中发挥衔接功能 |
三、副词在段尾发挥衔接功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地灵》中含有观察者语义的俄语副词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英汉小句状语成分分布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状语的界定和分类 |
3.英汉小句状语分布情况 |
4.英汉状语典型分布原因 |
4.1 英汉语言因素 |
4.2 英汉认知因素 |
4.3 英汉思维因素 |
4.4 英汉文化因素 |
5.结语 |
(4)评论附加语的语篇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ACKNOWLEDGEMENT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Research Design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Adjunct |
2.2.1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di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
2.2.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grammar |
2.3 Comment Adjunct and Related concepts |
2.3.1 Discourse markers |
2.3.2 Disjunct |
2.3.3 Stance adverbial |
2.3.4 Comment Adjunct |
2.4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omment Adjuncts and Textual Functions |
2.4.1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omment Adjuncts |
2.4.2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extual metafunction |
2.5 Comments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
2.6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
3.1 Introduction |
3.2 The Grammatical Metaphor |
3.3 The Theme-Rheme Structure |
3.4 The Appraisal System and Comment Adjuncts |
3.4.1 The appraisal system |
3.4.2 Comment Adjuncts and the Appraisal System |
3.5 The Generic Structure |
3.6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Current Study |
3.7 Summary |
CHAPTER FOUR THE STRUCTURING ROLES OF COMMENR ADJUNCTS.. |
4.1 Introduction |
4.2 Comment Adjuncts in the Theme-Rheme Structure |
4.3 Cohesive Functions of Comment Adjuncts |
4.3.1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hrough Comment Adjuncts |
4.3.2 Roles of Comment Adjuncts in clauses |
4.4 Discussion and Summary |
CHAPTER FIVE THE DISCOURSE ORGANIZING ROLES OF COMMENT ADJUNCTS |
5.1 Introduction |
5.2 Comment Adjuncts in Book Reviews |
5.3 The Organizing Roles of Attitudinal Prosody through Comment Adjuncts |
5.3.1 Analyses in moves |
5.3.2 Analyses in the whole text |
5.4 The organizing roles of Comment Adjuncts through Engagement meaning |
5.4.1 Organization of the Comment Adjuncts in moves |
5.4.2 Organization of the Comment Adjuncts in text |
5.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ttitude and Engagement |
5.6 Discussion |
5.7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Introduction |
6.2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
6.3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APPENDIX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构式—语块”理论下主谓谓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 |
1.5 “构式-语块”相关理论及方法 |
1.5.1 “构式-语块”理论基础 |
1.5.2 “构式-语块”分析法 |
1.5.3 “构式-语块”教学法 |
1.5.4 小结 |
第2章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1 主谓谓语句本体研究现状 |
2.1.1 主谓谓语句界定和分类 |
2.1.2 主谓谓语句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 |
2.2 主谓谓语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2.3 “构式-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第3章 主谓谓语句及其特征分析 |
3.1 主谓谓语句的界定 |
3.2 主谓谓语句句法、语义、语用的分析 |
3.2.1 领属关系类主谓谓语句的分析 |
3.2.2 施受关系类主谓谓语句的分析 |
3.2.3 数量关系类主谓谓语句的分析 |
3.2.4 关涉关系类主谓谓语句的分析 |
3.2.5 陈述关系类主谓谓语句的分析 |
3.2.6 小结 |
3.3 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主谓谓语句分析 |
3.3.1 主谓谓语构式的构式义的确定 |
3.3.2 主谓谓语构式的语块链确定 |
3.3.3 小结 |
第4章 主谓谓语句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
4.1 教学大纲中主谓谓语句情况考察 |
4.2 对外汉语教材中主谓谓语句编排设计考察 |
4.2.1 《新实用汉语课本》 |
4.2.2 《发展汉语》 |
4.3 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谓谓语句课堂教学法考察 |
4.3.1 翻译法 |
4.3.2 情境法 |
4.3.3 对比法 |
4.3.4 话题法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构式-语块”教学法的主谓谓语句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
5.1 “构式-语块”教学法过程范例 |
5.2 主谓谓语句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思路 |
5.3 主谓谓语句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创新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汉英副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文选题缘起 |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选择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理论创新 |
第1章 汉英副词研究综述与副词分类 |
1.1 汉英副词研究综述 |
1.1.1 汉语副词研究综述 |
1.1.2 英语副词研究综述 |
1.1.3 存在的问题 |
1.2 汉英副词的次类划分 |
1.2.1 汉语副词的次类划分 |
1.2.2 英语副词的次类划分 |
1.2.3 汉英副词次类的重合与缺失 |
第2章 汉英语气副词对比 |
2.1 汉语语气副词 |
2.1.1 汉语语气副词的语义分类 |
2.1.2 汉语语气副词的句法分布 |
2.2 英语语气副词 |
2.2.1 英语语气副词的语义分类 |
2.2.2 英语语气副词的句法分布 |
2.3 汉英语气副词的共性与差异 |
2.3.1 汉英语气副词的语义共性与差异 |
2.3.2 汉英语气副词的分布共性与差异 |
2.3.3 汉英语气副词的功能共性与差异 |
第3章 汉英时间副词对比 |
3.1 汉语时间副词 |
3.1.1 汉语时间副词的语义分类 |
3.1.2 汉语时间副词的句法分布 |
3.2 英语时间副词 |
3.2.1 英语时间副词的语义分类 |
3.2.2 英语时间副词的句法分布 |
3.3 汉英时间副词的共性与差异 |
3.3.1 汉英时间副词的语义共性与差异 |
3.3.2 汉英时间副词的分布共性与差异 |
3.3.4 汉英时间副词的功能共性与差异 |
第4章 汉英范围副词对比 |
4.1 汉语范围副词 |
4.1.1 汉语范围副词的语义分类 |
4.1.2 汉语范围副词的句法功能 |
4.2 英语范围副词 |
4.2.1 英语范围副词的语义分类 |
4.2.2 英语范围副词的句法功能 |
4.3 汉英范围副词的共性与差异 |
4.3.1 汉英范围副词的语义共性与差异 |
4.3.2 汉英范围副词句法功能的共性与差异 |
第5章 汉英程度副词对比 |
5.1 汉语程度副词 |
5.1.1 汉语程度副词的语义分类 |
5.1.2 汉语程度副词的句法功能 |
5.2 英语程度副词 |
5.2.1 英语程度副词的语义类别 |
5.2.2 英语程度副词的句法功能 |
5.3 汉英程度副词的共性与差异 |
5.3.1 汉英程度副词的语义共性与差异 |
5.3.2 汉英程度副词句法功能的共性与差异 |
第6章 汉英情状方式副词对比 |
6.1 汉语情状方式副词 |
6.1.1 汉语情状方式副词的语义分类 |
6.1.2 汉语情状方式副词的句法功能 |
6.2 英语情状方式副词 |
6.2.1 英语情状方式副词的语义分类 |
6.2.2 英语情状方式副词的句法功能 |
6.3 汉英情状方式副词的共性与差异 |
6.3.1 汉英情状方式副词的语义共性与差异 |
6.3.2 汉英情状方式副词句法功能的共性与差异 |
第7章 汉英副词句法功能的共性与差异 |
7.1 汉英副词的句法功能与副词的语类特征 |
7.1.1 副词次类的个性与共性 |
7.1.2 汉英副词句法功能的差异与分析 |
7.1.3 对副词语类特征的思考 |
7.2 汉英副词状语的句法分布与语义诠释 |
7.2.1 汉英副词状语的分布特征 |
7.2.2 最简方案下的副词允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有关“转折”的定义、范围与分类的研究综述 |
1.2.1.1 有关转折的定义研究综述 |
1.2.1.2 有关“转折分类”的研究综述 |
1.2.2 汉英两大学界有关转折范畴的综合与个案研究 |
1.2.2.1 汉语学界有关“转折”的研究综述 |
1.2.2.2 英语界有关“转折”的研究综述 |
1.2.2.3 转折范畴英汉对比角度的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意外”转折范畴研究评述与问题探讨 |
1.2.3.1 意外的概念特点与范围 |
1.2.3.2 意外范畴的独立性问题 |
1.2.3.3 意外范畴研究的类型学研究 |
1.2.3.4 意外范畴的个案研究 |
1.2.3.5 意外范畴的研究现状总结、研究不足与趋势 |
1.2.4 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目的、框架、理论与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思路方法 |
1.4.2.1 理论支持 |
1.4.2.2 基本思路 |
1.4.2.3 研究方法 |
1.4.2.4 语料说明 |
上篇 总论 |
第2章 “转折”与相关概念的梳理 |
2.1 “转折”与“让步”的关系与区别 |
2.1.1 研究综述与关系梳理 |
2.1.2 句法验证 |
2.1.2.1 转折句向让步句转换的合格性 |
2.1.2.2 让步复句蕴涵转折关系的句法验证 |
2.1.3 典型转折与典型让步的差异 |
2.1.3.1 认知心理上的差异 |
2.1.3.2 语用上的差异 |
2.1.3.2.1 认知努力 |
2.1.3.2.2 语用效果 |
2.1.3.2.3 复句归属上的差异 |
2.1.4 小结 |
2.2 “转折”与“反预期”的关系与区别 |
2.2.1 反预期的分类 |
2.2.2 概念区别与关系梳理 |
2.2.3 小结 |
2.3 “转折”与“对比”的关系与区别 |
2.3.1 转折与对比的概念范围研究综述 |
2.3.2 概念范围总结与概念关系梳理 |
2.3.3 小结 |
第3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句法特点 |
3.1 句法表现形式 |
3.2 与让步标记搭配使用情况 |
3.3 转折标记小句内连用时的共现语序考察 |
3.3.1 常见转折连词与常用转折副词的连用情况 |
3.3.2 常用转折连词与对比转折标记连用考察 |
3.3.3 常见转折连词与确信类转折副词(短语)连用考察 |
3.3.4 常用转折连词与意外转折表达连用考察 |
3.3.5 共现语序的规律原则 |
3.3.6 结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汉英广义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与验证 |
4.1 前人研究评述与问题探讨 |
4.2 转折关系的重新分类与三维界定 |
4.3 广义转折语义分类的句法验证 |
4.3.1 典型对比型 |
4.3.2 因果违逆型 |
4.3.3 内容更正型 |
4.3.4 论点争论型 |
4.3.5 限制补充型 |
4.3.6 情状意外型 |
4.4 小结 |
第5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与语义地图解释 |
5.1 多义多功能现象与其语义地图解释 |
5.1.1 语义地图义项间的关系与区别 |
5.1.1.1 典型转折与典型对比 |
5.1.1.2 情状意外与因果违逆 |
5.1.1.3 情状意外与承接关系 |
5.1.1.4 承接关系与添加关系 |
5.1.1.5 添加关系与对比关系 |
5.1.1.6 因果违逆与论点争论 |
5.1.1.7 典型对比与内容更正 |
5.1.1.8 限制补充与因果违逆 |
5.1.1.9 限制补充与添加关系 |
5.1.2 语义地图蕴涵假设的汉英语验证 |
5.2 小结 |
第6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语用功能 |
6.1 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
6.2 主观评注的情态功能 |
6.3 礼貌委婉的语用功能 |
6.4 话语标记功能 |
6.4.1 有关话题与话轮方面的话语组织功能 |
6.4.2 信息功能 |
6.5 小结 |
下篇 专论 |
第7章 “其实”与actually的多维比较 |
7.1 句法特点 |
7.1.1 句法位置 |
7.1.2 句法环境与语义解释 |
7.1.3 连用情况 |
7.1.3.1 与语气词和叹词连用 |
7.1.3.2 与转折标记连用 |
7.1.3.3 与否定词连用 |
7.2 语义特点 |
7.2.1 语义共性 |
7.2.2 语义倾向 |
7.3 语用功能与语篇功能 |
7.3.1 语用功能 |
7.3.1.1 强调功能 |
7.3.1.2 人际功能 |
7.3.2 语篇功能 |
7.3.2.1 衔接功能 |
7.3.2.2 话语组织功能 |
7.3.2.3 信息功能 |
7.4 共时现象的历时解释 |
7.5 二语习得与翻译上的应用 |
7.6 小结 |
第8章 “当然”与of course的多维比较 |
8.1 句法方面 |
8.1.1 句法位置 |
8.1.2 连用情况 |
8.2 语义方面 |
8.3 语用与语篇功能 |
8.3.1 语用功能 |
8.3.1.1 强调功能 |
8.3.1.2 礼貌委婉功能 |
8.3.1.3 应答功能 |
8.3.2 语篇功能 |
8.3.2.1 语篇衔接功能 |
8.3.2.2 话语组织功能 |
8.4 语法化与主观化解释 |
8.5 小结 |
第9章 “不是A而是B”结构与“not A but B”结构多维比较 |
9.1 句法特点 |
9.1.1 构成特点 |
9.1.2 句法分布 |
9.1.3 A与B的句法特点 |
9.2 语义方面 |
9.2.1 A与B的语义关系 |
9.2.2 整体句式语义 |
9.2.2.1 语义构式化程度比较 |
9.2.2.2 语义更正 |
9.2.2.3 语用更正 |
9.3 构式语法解析 |
9.3.1 构式意义与构式压制作用 |
9.3.2 构式演变 |
9.4 语用特点 |
9.4.1 简洁凝炼的修辞效果 |
9.4.2 排比的修辞效果 |
9.4.3 反预期的语用特点 |
9.5 类型学上的调查 |
9.6 小结 |
第10章 汉英更正型转折表达与功能比较研究 |
10.1 英汉更正型表达形式对比 |
10.2 英汉典型更正表达在翻译平行语料库中的对应情况 |
10.3 语义更正与元语更正 |
10.3.1 语义更正 |
10.3.2 元语更正 |
10.4 更正标记的语用功能 |
10.4.1 反预期的特点 |
10.4.2 话语标记功能 |
10.4.2.1 面子缓和标记(face mitigator) |
10.4.2.2 会话修正标记 |
10.4.2.3 话语组织功能 |
10.5 小结 |
第11章 汉英寄生性意外转折范畴比较研究 |
11.1 寄生于意义的意外表达 |
11.1.1 寄生于命题意义的意外表达 |
11.1.1.1 寄生于示证范畴的意外标记 |
11.1.1.1.1 寄生于间接示证范畴的意外标记 |
11.1.1.1.2 寄生于完成体过去时态标记的意外标记 |
11.1.1.2 寄生于控制范畴的意外标记 |
11.1.2 寄生于非命题意义的意外表达 |
11.1.2.1 寄生于间接言语行为 |
11.1.2.2 寄生于传情表达 |
11.2 寄生于结构的意外表达 |
11.2.1 寄生于疑问词感叹句式 |
11.2.2 汉语无生命主语被动式表意外 |
11.2.3 汉语的“把个”句表意外 |
11.3 几点补充 |
11.3.1 寄生于限制范围范畴的意外表达 |
11.3.2 寄生于“结果”的意外表达 |
11.4 小结 |
第12章 汉英非寄生性意外转折比较研究 |
12.1 言内语义层面 |
12.2 言外行为层面 |
12.2.1 表主观评注意外义的叹词、形容词、评注性副词(性短语) |
12.2.2 “谁知(道)”与who knows比较研究 |
12.3 几点补充 |
12.3.1 英语的“S,only to+V”结构表意外 |
12.3.2 汉语的“怎么”感叹句式与英语的how come感叹句表意外 |
12.3.3 英汉极性触发结构表意外 |
12.3.3.1 英汉极性触发结构 |
12.3.3.2 “还”与still比较研究 |
12.4 小结 |
第13章 结语与展望 |
13.1 结论 |
13.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汉英错位修饰现象语法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目标 |
1.3.4. 语料来源与标注说明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错位修饰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修饰语研究概述 |
2.2.1. 修饰语的界定与构成 |
2.2.2. 形容词作修饰语研究概述 |
2.3. 错位修饰现象的提出与分类 |
2.4. 错位修饰状语研究综述 |
2.4.1. 错位修饰状语的词汇语义层面研究 |
2.4.2. 错位修饰状语的语用、认知与功能层面研究 |
2.4.2.1. 错位修饰状语的语用研究 |
2.4.2.2. 错位修饰状语的认知研究 |
2.4.2.3. 错位修饰状语的功能研究 |
2.4.3. 错位修饰状语的生成研究 |
2.5. 错位修饰定语研究 |
2.5.1. 汉语的错位修饰定语与准定语研究 |
2.5.2. 英语错位修饰定语研究与汉英对比 |
2.6. 小结 |
第三章 语法隐喻理论与研究方法 |
3.1. 引言 |
3.2. Halliday 经典语法隐喻理论概述 |
3.2.1. 概念语法隐喻 |
3.2.2. 人际语法隐喻 |
3.3.基于语义变化方式的语法隐喻分类模式 |
3.3.1. 语义删减类语法隐喻 |
3.3.2. 语义扩充类语法隐喻 |
3.3.3. 错位修饰类语法隐喻 |
3.4. 语法隐喻的研究方法 |
3.4.1. 理论框架的选择依据 |
3.4.2. 悉尼语法 |
3.4.2.1. 系统语法观 |
3.4.2.2. 功能语法观 |
3.4.3. 加的夫语法 |
3.4.3.1. 加的夫语法与悉尼语法的异同 |
3.4.3.2. 加的夫语法的过程类型 |
3.4.3.3. 加的夫语法的参与者与环境成分研究 |
3.5. 语法隐喻的功能句法研究例示 |
3.5.1. 名物化概念功能研究 |
3.5.2. 名物化结构的人际功能研究 |
3.5.3. 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 |
3.6. 小结 |
第四章 汉英错位修饰状语研究 |
4.1. 引言 |
4.2. 错位修饰状语的界定与分类 |
4.2.1. 错位修饰状语的界定 |
4.2.2. 错位修饰状语的分类 |
4.3. 错位修饰状语的概念功能研究 |
4.3.1. 错位修饰状语的语义类型 |
4.3.1.1. 汉英摹物形容词作状语研究 |
4.3.1.2. 汉英情貌修饰语作状语研究 |
4.3.2. 错位修饰状语句的过程与参与者角色分析 |
4.3.2.1. 指宾状语研究 |
4.3.2.2. 指主状语研究 |
4.3.3. 错位修饰状语的概念语义特征 |
4.4. 错位修饰状语的人际功能研究 |
4.5. 错位修饰状语的语篇功能研究 |
4.6. 小结 |
第五章 汉英错位修饰定语研究 |
5.1. 引言 |
5.2. 错位修饰定语的界定与分类 |
5.2.1.错位修饰定语的界定 |
5.2.2. 错位修饰定语的分类 |
5.3. 错位修饰定语的概念功能研究 |
5.4. 错位修饰定语的人际功能研究 |
5.5. 错位修饰定语的语篇功能研究 |
5.6. 错位修饰语的篇章文体特征 |
5.6.1. 文体选择思路与依据 |
5.6.2. 错位修饰状语文体特征研究 |
5.6.3. 错位修饰定语文体特征研究 |
5.7. 小结 |
第六章 语法隐喻理论的价值与思考 |
6.1. 引言 |
6.2. 语法隐喻理论的价值与贡献 |
6.2.1. 理论内部价值 |
6.2.2. 理论外部价值 |
6.3. 语法隐喻研究的再思考 |
6.3.1. 语法隐喻的研究范围 |
6.3.2. 一致式标准的再思考 |
6.3.2.1. Halliday 对一致式的界定 |
6.3.2.2. 一致式的语言内部标准 |
6.3.3. 语法隐喻向度问题 |
6.3.4. 语法隐喻的普遍性与语言专属性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引言 |
7.2. 主要研究发现 |
7.2.1. 语法隐喻理论与方法思考 |
7.2.2. 错位修饰状语功能特征与汉英对比 |
7.2.3. 错位修饰定语功能特征与汉英对比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加的夫语法过程与参与者类型 |
附录二:汉英错位修饰现象示例 |
(9)英语句首空间附加语的语篇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句首空间附加语的界定 |
3 句首空间附加语作为有标记主位 |
4 句首空间附加语的语篇功能 |
4.1 句首空间附加语的空间设定功能 |
4.2 句首空间附加语的语篇衔接与新话题引入功能 |
4.3 句首空间附加语的信息对比功能 |
5 结语 |
(10)英语联加状语及其语篇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联加状语的位置 |
二、联加状语的语义 |
三、联加状语的语篇功能 |
四、英语联加状语的语篇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显得”类词语的对比分析及偏误研究[D]. 汤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观察者视角下俄语叙事语篇中的副词研究[D]. 刘畅.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英汉小句状语成分分布对比研究[J]. 何伟,伟圣鑫.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02)
- [4]评论附加语的语篇功能[D]. 温彦彦. 山西大学, 2020(01)
- [5]“构式—语块”理论下主谓谓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杨晓红. 新疆大学, 2020(07)
- [6]汉英副词比较研究[D]. 李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D]. 谭方方.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8]汉英错位修饰现象语法隐喻研究[D]. 丛迎旭.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9]英语句首空间附加语的语篇功能[J]. 张克定. 中国外语, 2012(05)
- [10]英语联加状语及其语篇功能[J]. 刘启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