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装水泥促进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

中国散装水泥促进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

一、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朱东北[1](2018)在《民国合法工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素来以农为本,工人及工会是“近代性”产生的重要底色。受近代社会转型进程影响,工人数量不断增加,权益意识与日俱增,逐渐成为规模庞大的新生力量。清末民初传统社会崩塌后,各业工会开始普遍发展,无可避免地成为20世纪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重要环节。其中,1924-1949年,合法工会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演变可分为发轫、重构、转型、复建四个时期。这个发展轨迹与城市社会的形成紧密联系,又与乡村社会的变迁不可分割,是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变迁和接纳世界潮流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改造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也是呈现多种社会人群近代化互动关系的载体。从实际情形看,工人加入行帮,主要由寻求庇护”心理促成。对于工会发展来讲,自发需要党治的引导,党治也会与自发相契合,两种趋向呈现了排斥与融合的历史轨迹。在执政与革命并行的时期,虽各地应有多样性的组织样本,工会的纵向、横向架构已具雏形,工会组织形态既符合政党对工运动员需要,也是现实经济产业结构平衡的结果。针对劳资纠纷及衍生的治安问题,依照“全民党”定位及工会法规,国民党形成了由党部、政府主管官署以及工商团体共同参与的调解机制。与此同时,工会活动家群体处于工会运转的枢纽地位,对工会组织与运行的重要性日益显着。在工会及活动家的努力下,边际工人群体从传统的偏重于人情援助向组织援助演变,与旧式联合的区别在于,合法工会不仅致力于所属成员的“互利共济”,也注意从社会公益角度开展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新兴社会组织的萌芽的时期,民国工会扮演着十分丰富的角色。国民党按照党部指导,政府监督的二元管理模式构建基层社会。在中央以民众训练委员会、民训部指导全国组织治理,国民政府则组成工商部、实业部,对工会进行事务性管理,并先后对全国工会及会员人数进行了调查统计,各地党务指导委员会、民训会也对本地工会进行整理。在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工会缺乏法律依据的状况。当然,也有必要从“法制”进程与“法治”形态两个方面,考察合法工会面临的存在空间。通过工会化的数量考察,可以了解工会运行的全貌。这一进程中所限定的工会形态分析其合法角色、职能的阶段性变迁,工会管理程序确立,与工会变革形成互动,通过对不同时期工会,以及成员资格、属性、名额作为分析指标,以及职工会、总工会、厂工会个案,可以看出合法工会稳定中改革、改革为了更好的稳定特征。民国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人”的近代化,也意味着“群”的近代化。普通工会中工会领导人与会员有鲜明的分化特征。研究的问题有二:一是工会参与者群体的人格化回归;二是他们所从事的以“公共性”为特征的社会生活空间,揭示工人日常组织生活的会务及问题。就特别系统而言,全国性及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铁路、海员、矿务、邮务、电务五个国营企业准许组织特种工会。研究将揭示特种工会结构网络扩展化、以及工会成员资格划分取向。通过特种工会与普通工会的对比,形成趋于完整的结论支撑与提升。另外,以铁路基层事务所为个案,分析其组织形态及人员构成,检验特种工会运行机制的效度。劳动争议中工会形成了独特的运行机制。通过通则式与个案式的解释模式,阐述劳资争议事件的工会处境与活动,这种分析可为最后论断提供复证。按照劳资协调的原则,国民党希望在劳方与资方之间达成协调,而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具体为有限罢工与工厂检查办法。劳资调解仲裁体制得以初建,但在实际的运行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个假设将为劳资关系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视野。在此之下,合法工会寻求多样的“斗争手法”,以建立政治互信与足够的合法空间,诸如撇清与“非法”的关联,寻求会员维持与社会援助、团体之间的联络接洽、制度参与、党政请愿,等。抗战爆发以后,为缔造健全的工会体系,国民党实施强制工会化办法。理监事的上层活动与会员心态在团结对外情境中日益脱节。即便在抗战特定情境下,工会同群感及活动具有差异性,工会与“工合”的配合并不顺畅,因对现实情形不同的认知及反思,工会参与者分为强制派与教育派,结果是强制派与中枢意图共同促进了工会发展进入了历史性误区。从互动关系看,中央社会部改隶行政院,地方党部则改为党团形式对工会发挥指导作用。危机环境的国家与工人的互动,体现在工训的进行,及国家策动技术的调适,这些考察趋向于证明抗战时期工会发展仍然偏离国家意志之外。在基层,工会组织的“逆化”日益外显,为求得私利,滥用工会的职业控制权,形成变相的摊派,名利之争下的工会权位,地方总工会,以私沽权,以权生利,已完全不在法度之内。工会不免沦为执行工具与“权斗”砝码,工人的自主性抵制选择以一种不被察觉的方式存在及延续。战后,工会数量及会员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国民党与工人却日渐疏远。出于对内整合,对外联络需要,国民政府着手重建“全国总工会”。与此同时,大力推动地方工会的组建,一方面限于战前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由于战时体制遗留,促使工会发展处于一个前后“混淆”的畸形空间之中,工会虽名义上是国家治理的参与者,但作为工人的合法代表者,它的民主化基础不足、发展有限。从考察看,并非每个工人都具备参加工会活动需要相应的能力与意愿,这导致工会日常会务参与的不平衡。地方党部的工会参选更为实用主义,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高级民主,难以名副其实。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合法工会的最终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过程,现代为表,传统为里,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缩影。民国时期,合法工会作为政府许可的“法人”,担负着主张和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的角色,也承接政府劳动施政,国民党训练民众的功能,不仅救济失业,调解工人纠纷,也承接工人教育,引导工人文娱生活。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兴建了各类工人福利设施。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作为工人群体专门性的近代社团,民国工会也开始向公共领域扩张,不仅参与从业者准入,维护行业秩序,也提倡现代意识,参与公共事务与社会公益。尽管如此,由于劳工诉求无不受到政策需求、经济波动、雇主策略、保障机制、工人分化的制约,以及近代工人群体主体地缘、心理、传统的特征,民国工会表现出突出的弱组织化现象。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合法工会对国民党策略的作用有限,反成为工人阶级形成的前提。民国合法工会的发展轨迹,证实了工人阶级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近代及其后历史样貌的塑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仲平[2](2017)在《把握发展机遇 加快供给侧改革 推进福建新材事业再上新台阶——福建省新型墙材行业协会第三届会员大会在莆田召开》文中研究说明本刊讯2016年12月27日,福建省新型墙材行业协会第三届会员大会、2016年福建省墙材革新工作论坛在莆田市成功召开,来自全省的新材及砖机装备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设区市、县(市、区)新材办等共118人出席会议。协会会员大会由福建省散装水泥办主任余天寅主持。陈跃明会长代表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做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所做的工作:一是抓好自身建设,

吴春雷[3](2016)在《基于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企业综合报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球焦点,引发了企业对外报告的变革。但是,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分离相应地导致了企业对外报告呈现各自分离的状态,即独立的年报(以财务报告为主要内容)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不利于有关价值创造的沟通,所以,国际会计界提出一种旨在整合各类报告的“综合报告”,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也于2013年12月正式发布了《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已有文献丰富了可持续性与企业报告的相关研究,但仍有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综合报告的理论依据问题,即构建综合报告的价值主线是什么?二是综合报告的构建问题,即在上述价值主线下,采用什么样的整合方法来构建综合报告?本文按照“理论基础——理论拓展——理论落脚点”的逻辑思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了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并重新审视了会计本质理论,进一步研究了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的企业综合报告的整合方法,继而设计了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力图建立一个以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的、以会计本质为起点的、内在一致的综合报告理论体系。通过研究上述内容,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综合报告的整合思想和可持续性价值主线并非偶然,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可持续性科学理论之中,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可持续性科学的概念、研究论题和可持续性定量评估方法中。另一方面,以往关于会计本质的各种观点是相互渗透的,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是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应该在可持续发展视阈下有所推进,从而为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构建综合报告提供理论起点。第二,没有企业可持续性的整合理论就没有综合报告的整合方法和框架。本文提出的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是一种以价值为导向,以机会成本思想和资本效率方法为手段,以经济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全部资本价值贡献的评估为基础,对企业可持续性价值给予整合性度量的货币化评价方法。该方法适合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输入模型的资本的数量不限于是否货币化计量;它以整合价值的方式,从市场层面上解决了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可持续地使用了资源这一问题。这一理论表明企业不可能通过最大化一种资本而忽视其他资本来创造可持续性价值。总体看,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符合可持续性整合的统一、贡献和平等原则。本文的统计分析展示了这一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第三,可持续性价值方法的提出将企业价值观拓展为可持续性价值最大化,可持续性在企业内部的整合发生在从治理系统、战略和商业模式到绩效评价和报告的各种层面,并导致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在可持续性视阈下,会计在本质上是组织主体采用专门方法,通过计量投入的经济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这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进而确定主体可持续性价值的一种工具。会计的作用表现为计量企业的可持续性价值,并且通过提供企业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相关信息,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会计的目标是确定特定主体的可持续性价值,会计本质的核心是对可持续性价值的计量,也对可持续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和整合性提出了要求。会计计量的结果需要以报告的形式向利益相关者传达可持续性价值相关信息。从财务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展到综合报告是历史性演化过程,是会计本质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综合报告与其他报告间既有区别也有继承关系。第四,综合报告的实质是披露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的工具,所以应该以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整合局部报告信息、整合关键绩效指标信息、整合商业模式和战略信息。按照信息连通性水平,分为弱式整合、一般式整合和强式整合三种方法整合局部报告信息形成综合报告,其中强势整合方法是实质意义上的整合。按照可持续性价值主线,将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基本方面与“竞争对手和最佳实践”、“价值链”、“创新和知识”、“内部流程”四个维度相结合,嵌入财务资本、制造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环境资本以及社会关系资本,来构建整合的绩效衡量理论框架。构建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整合模型,采用整合的三阶段方法,在综合报告中突出强调商业模式和战略系统的高度动态化特征。第五,我国企业报告具备了迈向可持续性综合报告的可行性,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运用上述整合方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以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的企业综合报告框架。国际案例启示是:综合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应该以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能力为逻辑主线,以整合性思维为前提条件,以信息连通性为灵魂,以整合的商业模式及其战略为核心,以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为反映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的定量信息源。本文构建的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由目标、信息质量特征、编制原则、内容要素构成。我国企业综合报告的目标是完整地解释企业如何创造可持续性价值,为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质量特征主要有决策相关性、信息连通性、重要性、简洁性、一致性和可比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应该遵循可持续性价值导向、利益相关者导向和决策有用导向三项原则;以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综合报告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概述、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公司治理、风险和机遇、企业绩效和未来展望等。本文的价值贡献在于:提出了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深化了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并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设计了综合报告信息的整合方法,继而构建了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从而拓展了相关理论,也为实践提供参考。

刘承智[4](2014)在《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出于缓解气候变暖的需要,低碳经济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转型的方向。国际上普遍采取碳排放交易这一环境政策工具,运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手段控制某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低碳发展。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起步较晚,尤其是总量控制下的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还在建设初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我国已经开始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截止到2013年底,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已实质性启动。在这些地区,排放配额不足的企业为避免超额排放的经济处罚,必须向拥有节余配额的企业购买排放权,以此实现大气环境容量资源的经济价值。强制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表明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排目标的决心,也预示着我国制造企业在国内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后,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碳排放成本增加的压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与运行,将企业碳排放的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企业要么进行技术创新,发展先进的低碳减排技术以减少排放的碳配额成本;要么购买更多的碳配额以抵消碳排放形成的排放负债。无论是哪种情形,都将对我国制造企业的产品成本造成影响和冲击。随着碳配额价格逐步体现大气环境容量资源稀缺性带来的经济价值,我国制造业的产品成本结构也将发生重要变化。碳配额作为制造企业产品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将和传统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一样成为产品成本的重要内容。同时,碳配额也将逐步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结合目前碳会计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制造企业的碳排放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制造企业的碳配额支出毫无疑问的应归集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中,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形成完整的产品成本概念。在国外,已有学者在观念上认识到制造企业的碳配额应作为资产入账并将其价值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性,但目前国外尚未发现系统研究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文献,实务中制造企业的碳配额成本也多采用简化处理的方式,即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而不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摊入产品成本。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碳配额及碳排放负债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未能形成广泛共识;二是企业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核算标准和方法未形成统一标准。前者影响了产品碳配额成本的价值量核算,后者影响了产品碳配额成本的实物量核算。我们认为,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实质是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带来的社会成本,通过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机制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当企业排放温室气体不再免费,首先表现为对成本的影响,因此,碳排放权交易衍生的会计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成本问题。已有的研究对这个问题尚未引起重视和关注,在国外制造企业的实务中,碳配额都采用期间费用化的处理方式,未能有效计入产品成本。基于此,我们提出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这一课题,即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背景下,制造企业因碳排放而需承担碳配额交付义务进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它既不同于财务会计研究的“碳定价”,又不同于管理会计研究的“碳排放成本”或“碳减排成本”,前者主要解决碳配额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及计量问题,后者偏重于企业碳排放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减排优化决策分析。“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是在狭义的成本会计范畴内,研究碳配额作为制造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传统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一样如何进行价值量和实物量的核算,并通过归集、分配、结转等程序最终构成产品的制造成本。围绕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这一课题,本文确定了主要的研究内容,即: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应负担多少碳配额成本(核算金额);制造企业发生的碳配额成本应按什么标准计入各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核算标准);制造企业如何核算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围绕上述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在我国启动碳排放权实质性交易的背景下,借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排放权交易理论、成本核算理论和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理论等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综合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成本核算导向的碳配额确认与计量、碳排放量核算与成本核算的关联协调、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设计等问题,并以水泥制造企业为例,模拟了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具体应用,同时对制造企业财会人员实施产品碳本额成本核算的意愿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一是为保证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金额的准确性,应实施成本核算导向目标下的碳配额计量模式。即:所有碳排放权(免费配额与购买的排放权)应该以公允价值法进行初始确认与计量,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即通过成本减去减值进行记录(免费配额的推定成本是它的初始公允价值);政府补贴(递延收益)应当按已排放量与预计总排放量的比例合理释放并确认补贴收入;各期确认的生产成本和排放负债应该根据年度预期的加权平均成本进行计量;上交排放权时,企业应该终止确认排放负债与持有的碳排放权资产。二是为保证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标准的合理性,应建立健全企业碳排放量核算标准体系,提供符合成本核算需要的企业碳排放量核算明细报告,实现企业碳排放量核算与成本核算有关联与协调。即:企业碳排放源和成本计算对象的有效匹配、企业碳排放单元和碳配额成本责任中心的有效匹配、企业碳排放量核算周期与产品成本计算周期的有效匹配。三是为保证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的科学性,应科学设计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组织系统、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组织系统是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基础保障,是实施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各类数据信息搜集和汇总整理的源头,组织系统中企业环境部门的碳信息披露和成本部门的碳配额成本核算尤为重要,应加强二者的协调配合。信息系统决定了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各类信息、的载体、处理流程和分析方法等。控制系统决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性,应加强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内部控制,设置碳配额成本责任中心进行考核。四是对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模拟应用表明:推行碳排放权交易以后,碳配额成本已成为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忽略这部分成本的核算,制造企业产品成本将丧失完整性和可理解性,既不符合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关于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设计思想,也不符合成本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原则要求。成功实施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关键在于企业碳配额资产和负债的合理计价、碳排放量数据的准确测算、成本核算系统的科学设计。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提供了较为客观、全面和完整的产品生产成本信息,相关数据可以在多个层面为管理者使用。五是对制造企业财会人员实施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意愿调查表明:学历和职称水平变量对财会人员实施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意愿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财会会人员是否意愿实施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现状,即在成本管理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相对容易实施;此外,较严格的外部环境管制,对企业碳排放量及产品碳配额成本的信息披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动因、目标、机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设计了包括核算金额、核算标准和核算系统的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分析研究框架。其次,探讨了成本核算导向的碳配额确认与计量模式;提出制造企业的碳排放源应该与成本计算对象相关联、碳排放核算周期应该与成本计算周期协调一致;初步设计了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组织系统、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最后,通过对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进行模拟应用和意愿调查,初步检验了制造企业开展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可行性;总结出财会人员素质、成本核算与管理现状、外部环境管制等是影响制造企业实施产品碳配额核算工作的主要因素。

杨存成[5](2013)在《务实创新 扎实推进 努力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中国安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认为(二○一三年五月九日)各位代表:我受中国安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第五届理事会期间的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五届理事会工作总结中国安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2007年7月选举产生。五年来,协会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民政部的领导下,在广大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阎振铎[6](2004)在《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文中提出我受第二届理事会委托,向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报告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情况。 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是1999年8月1日换届产生的,协会财务工作是由秘书处负责管理的。1999年8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共4年5个月,协会财务工作,在各级领导重视、监督和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照章组织收入,严格控制使用,充分发挥仅有资金的使用效益,并积极组织创收,以弥补协会经费的不足,保证了协会工作的正常运行,并略有节余。

一木[7](2004)在《中国散协新一届理事会诞生》文中指出本报讯:延期一年换届的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散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于 6月 22日至23日在广西北海市召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周林燕、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调研员鲁纹、广西北海市经委副主任杨和荣到会

雷前治[8](2002)在《以服务为本 做好协会工作——中国水泥协会四届理事会工作总结》文中认为

张人为[9](2002)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推动建材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中认为张人为会长的报告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全面系统的总结了建材协会工作经验,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新思路,不仅对建材协会而且对各建材行业协会,包括石材协会今后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特全文刊载,供大家学习,领会精神,指导工作。

张人为[10](2002)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建材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中指出

二、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合法工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民国工会研究述评
    1.2 史料、概念与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2章 发轫:合法工会的蜕变
    2.1 民初工会崛起的背景
    2.2 从行会到工会
    2.3 自发与党治:工会形成的轨迹
    2.4 国家与工会的沟通形式
第3章 组织活动与现代事业
    3.1 工会的组织形态初建
    3.2 工会活动家的产生
    3.3 社会援助的开展
    3.4 越界、混乱与新秩序
第4章 重构:制度塑造和组织实态
    4.1 国民党工运的停顿与重整
    4.2 党治与整理:过渡性的转换机制
    4.3 表与里:制度话语与地方秩序
第5章 变革的张力、技术与向度
    5.1 工会化测评(一)
    5.2 会结构的演变
    5.3 职工会、总工会及厂工会
第6章 从“人”到“群”的互动空间
    6.1 工会及会员
    6.2 会务运行状况
    6.3 有限的公共空间
    6.4 文娱活动
第7章 特别系统:特种工会的组织形态
    7.1 组织网络的合法扩展
    7.2 会员划归:以海员工会为例
    7.3 基层实态:以“分事务所”为例
第8章 劳资争议处理(上)
    8.1 日常处理形态
    8.2 重大调处机制
    8.3 合法工会的“强”、“弱”转移
第9章 劳资争议处理(下)
    9.1 工潮与政府因应
    9.2 合法化行为:新新公司工潮案
第10章 转型:战时工会反思与调适
    10.1 工会化测评(二)
    10.2 出会与入会:工会“同群感”的量度
    10.3 “趋上”抑或“附下”:工会走向的论争
    10.4 “工合”与工会:互通与问题
第11章 国家意志与工人意愿的折冲
    11.1 从工人教育到工人训练
    11.2 战时调适:示范、奖励与福利
    11.3 法外空间:异化与抵制
第12章 复建:结构变革与角色困境
    12.1 工会管理体制调适
    12.2 工会化测评(三)
    12.3 地方工会的重组及运行
    12.4 战后工会的权威关系
第13章 经济社会中的工会作为
    13.1 劳工政策的进展
    13.2 工会的政治参与:以选举为例
    13.3 程序化的代理:从“规约”到“世俗”
第1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基于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企业综合报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可持续性及其三个维度
    1.2.2 编制综合报告的必要性研究
    1.2.3 综合报告的定义及其框架研究
    1.2.4 综合报告的影响因素
    1.2.5 综合报告的实施效果
    1.2.6 学术界对IIRC《国际综合报告框架》的质疑
    1.2.7 文献评价与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及其价值贡献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分析
2.1 可持续性科学中的整合思想
    2.1.1 可持续性科学概念中的整合思想
    2.1.2 可持续性科学研究论题中的整合思想
    2.1.3 可持续性定量评估方法中的整合思想
2.2 企业价值:从经济价值观到社会价值观
    2.2.1 经济价值观
    2.2.2 社会价值观
2.3 会计本质理论
    2.3.1 会计的本质
    2.3.2 对会计本质理论的几点思考
2.4 本章小结 3 企业可持续性的权衡与整合:可持续性价值创造
3.1 从一个决策难题谈起
3.2 企业可持续性的权衡
    3.2.1 企业可持续性的多赢范式及其局限性
    3.2.2 企业可持续性的权衡框架
3.3 企业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能力:可持续性的整合理论
    3.3.1 可持续性目标与资本
    3.3.2 企业可持续性的整合原则、衡量方法与当前的误区
    3.3.3 企业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能力:经济、环境和社会资本的整合
    3.3.4 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理论的优点和局限
3.4 我国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的统计分析
    3.4.1 研究设计
    3.4.2 统计过程及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4.4 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价值观拓展、会计本质再认识与企业报告演化
4.1 企业价值观的拓展及其在企业内部的整合
    4.1.1 企业价值观拓展至可持续性价值最大化
    4.1.2 可持续性在企业内部的整合
4.2 可持续性视阈下的会计本质
    4.2.1 会计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4.2.2 可持续性视阈下会计本质的再认识
    4.2.3 深化后的会计本质突出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整合性
4.3 企业报告模式的演化、比较及其内在联系
    4.3.1 企业报告主要模式的演化
    4.3.2 各种报告模式的特征比较
    4.3.3 各种报告模式的功能比较
    4.3.4 综合报告与其他报告的联系
4.4 本章小结 5 可持续性价值视阈下综合报告信息的整合方法
5.1 从IIRC(2013)的综合报告理论看信息整合要点
    5.1.1 IIRC(2013)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
    5.1.2 整合要点归纳
5.2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整合局部报告的方法:信息连通性
    5.2.1 信息连通性
    5.2.2 局部报告在信息连通性中的作用
    5.2.3 弱式整合方法与“局部强化型综合报告”
    5.2.4 一般式整合方法与“拼接型综合报告”
    5.2.5 强式整合方法与“实质型综合报告”
5.3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整合关键绩效信息的方法
    5.3.1 综合报告中的资本
    5.3.2 综合报告中绩效信息的作用
    5.3.3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的整合绩效框架设计
5.4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整合商业模式和战略信息的方法
    5.4.1 商业模式与战略
    5.4.2 综合报告中的商业模式要素及其披露
    5.4.3 整合商业模式和战略信息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企业综合报告可行性与框架设计: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
6.1 可持续性视阈下的国外综合报告案例分析与启示
    6.1.1 可持续性视阈下南非沃达康综合报告案例分析
    6.1.2 可持续性视阈下意大利埃尼综合报告案例分析
    6.1.3 案例启示
6.2 我国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编制综合报告的可行性分析
    6.2.1 我国企业局部报告为“整合”提供了大量可持续性信息源
    6.2.2 我国上市公司积累了迈向可持续性综合报告的宝贵经验
    6.2.3 具备了实施的条件:企业有动力、政府有推力、技术有支撑
6.3 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设计: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
    6.3.1 我国企业综合报告的目标
    6.3.2 企业综合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
    6.3.3 企业综合报告编制的原则
    6.3.4 企业综合报告的内容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碳配额
        1.4.2 碳排放权交易
        1.4.3 产品碳配额成本
    1.5 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排放权交易理论
        2.1.2 成本核算理论
        2.1.3 决策有用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碳排放会计研究综述
        2.2.2 国内碳排放会计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第3章 成本核算导向的碳配额确认与计量
    3.1 碳配额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3.1.1 碳配额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3.1.2 碳配额资产的后续计量
    3.2 碳配额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3.2.1 碳配额负债的确认
        3.2.2 碳配额负债的计量
    3.3 碳配额确认与计量模式的比较
        3.3.1 零成本法与公允价值法
        3.3.2 免费碳配额的贷记科目
        3.3.3 碳配额计量模式对损益的影响
    3.4 碳配额计量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3.4.1 碳配额市价波动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3.4.2 碳配额负债成本结算法的改进
        3.4.3 用作投资或投机目的的碳配额计量
第4章 碳排放量核算和成本核算的关联与协调
    4.1 碳排放量核算的标准与方法
        4.1.1 企业碳排放量核算标准
        4.1.2 企业碳排放量核算的方法
    4.2 碳排放源与成本计算对象的关联
        4.2.1 制造企业的碳排放源和排放单元
        4.3.2 制造企业的成本计算对象及其特点
        4.3.3 碳排放源与成本计算对象的关联
    4.3 碳排放量核算周期与成本计算期的协调
        4.3.1 制造企业成本计算期的特点
        4.3.2 碳排放量核算周期与成本计算期的协调
第5章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5.1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设计的意义与原则
        5.1.1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设计的意义
        5.1.2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系统设计的原则
    5.2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组织系统设计
        5.2.1 环境部门设置和碳信息披露
        5.2.2 成本部门设置和碳配额成本核算
        5.2.3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组织协调
    5.3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信息系统设计
        5.3.1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载体的设计
        5.3.2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程序的设计
        5.3.3 产品碳配额成本分析指标的设计
    5.4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控制系统设计
        5.4.1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内部控制
        5.4.2 碳配额成本责任中心设置与考核
第6章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模拟应用
    6.1 企业概况与业务活动数据
        6.1.1 企业基本情况
        6.1.2 企业碳排放量核算过程与数据
        6.1.3 碳配额交易规则与企业交易数据
        6.1.4 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和产量数据
    6.2 企业碳配额资产与负债的计价核算
        6.2.1 企业碳配额资产的计价核算
        6.2.2 企业碳配额负债的计价核算
    6.3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
        6.3.1 碳配额成本分配和账务处理
        6.3.2 产品成本计算和账务处理
        6.3.3 产品碳配额成本还原
    6.4 产品碳配额成本分析
第7章 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的实施意愿调查
    7.1 问卷设计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7.2.1 模型构建
        7.2.2 变量说明
    7.3 描述性统计分析
    7.4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政府层面
        8.2.2 企业层面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务实创新 扎实推进 努力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中国安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五届理事会工作总结
一、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提高履行协会职能的能力。
二、深入开展行业调研, 掌握企业和行业发展动态。
三、以组织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 (中国安装之星) 评选活动为抓手, 推动安装行业工程质量水平提高, 提升协会服务能力。?
四、以开展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活动为契机, 推动安装行业科技进步, 促进协会科技工作开展。
五、以做好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为重点, 认真完成政府主管部门交办或委托的各项工作, 为协会赢得服务企业的更大空间。
六、举办行业高层论坛, 开展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 促进行业发展。
七、充分发挥协会分支机构的作用
八、办好《安装》杂志、《工作通报》和协会网站
九、加强与会员单位联系, 做好会员发展工作
工作不足
几点体会
对下一届理事会的几点建议

(10)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建材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二届理事会主要工作回顾
    (一)建材协会重组前的主要工作情况
    (二)建材协会重组后的工作情况
        1、认真组织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
        2、理顺协会内部关系,努力形成团结向上、协同配合的协会工作体系。
        3、积极协助政府加强行业管理,推动建材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4、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二、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建议
    (一)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 推动行业加快结构调整
    (二)积极探索行业自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和呼声, 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四)适应入世要求,加强行业协调,切实维护企业的利益
    (五)大力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努力把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办成受企业、政府欢迎和信赖的行业社团组织

四、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合法工会研究[D]. 朱东北. 吉林大学, 2018(12)
  • [2]把握发展机遇 加快供给侧改革 推进福建新材事业再上新台阶——福建省新型墙材行业协会第三届会员大会在莆田召开[J]. 陈仲平.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7(01)
  • [3]基于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企业综合报告研究[D]. 吴春雷.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9)
  • [4]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研究[D]. 刘承智. 山东大学, 2014(04)
  • [5]务实创新 扎实推进 努力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中国安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杨存成. 安装, 2013(06)
  • [6]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J]. 阎振铎. 散装水泥, 2004(06)
  • [7]中国散协新一届理事会诞生[N]. 一木. 中国建材报, 2004
  • [8]以服务为本 做好协会工作——中国水泥协会四届理事会工作总结[J]. 雷前治. 中国水泥, 2002(10)
  • [9]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推动建材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张人为. 石材, 2002(10)
  • [10]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建材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张人为. 中国建材, 2002(10)

标签:;  ;  ;  ;  ;  

中国散装水泥促进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