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带给我院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SARS带给我院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非典”带给我院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健,周泉,周小彦,赵晶,唐杰,魏莲,陈彧[1](2021)在《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卫生应急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卫生应急是近两年来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构建的一门面向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开设的高级、高阶、综合性和整合性创新课程。2020年为适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文件精神,卫生应急教学团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了卫生应急线上教学,并与2019年线下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方法本教学团队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参与度和满意度以及教学改革成效等方面对比分析了2020年线上教学方式与2019年线下教学方式的差异。结果在线教学课堂讨论参与率77.0%、课后答疑比例32.8%,与线下课堂讨论参与率25.0%、课后答疑比例1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线课堂总体满意度达83.6%,低于线下教学总体满意度9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本教学改革探索,2020年12月本课程获得广东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结论在线教学促进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教学参与度。融合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将是大多数医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发展方向之一。

李全平[2](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指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刘慧鸿[3](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指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王小恒,路红,于国伟,何烨,马力杨[4](2012)在《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途径和方法。本文深入分析了西北民族大学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通过"开放互动式提问"、"问卷调查训练法""模拟论文答辩"等方式方法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中,实现了教学与学生的创新、科研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

董菊[5](2011)在《关于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认识与体会》文中研究指明《预防医学》是我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教学对于提高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传承发展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建设社区教学实习基地等是解决现存问题的主要对策。

孟斌,高宏生,李国良,赵化冰,牟心红[6](2010)在《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文中认为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在军队卫生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武警医学院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进行实践,改革后的教学体系,既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员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基层部队的能力。

晏渠如,杨云,杨建平[7](2008)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具有现代预防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对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方法: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初步构建了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三位一体",贯穿全过程的预防医学课程设置模式,使课程体系趋于完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课程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预防医学观念及实际工作能力。结论:通过深化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突出了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培养,符合社会和医学教育发展对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刘庆武,贺莉萍,周少平,梁翔,周勇,黄晓,李军,周一平,关章顺[8](2007)在《面向基层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剖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进行实践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适应社会能力。

张海英,杨莉[9](2007)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文中研究表明

钟朝晖,何坪,崔凤容[10](2005)在《关于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中预防医学教学实践的思考》文中指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中预防医学教学的核心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与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等进行了一些总结与探讨。

二、“非典”带给我院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典”带给我院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卫生应急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2 教学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教学改革方法
    2.2 教学改革内容
    2.3 问卷设计和调查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学生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参与度比较
    3.3 教学满意度
    3.4 教学改革成效
4 讨论
    4.1 在线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
    4.2 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和展望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分析
    1.1 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互分离
    1.2 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 科研兴趣低下
    1.3 对学生科研的引导组织不足, 使本来就稀缺的学生科研陷入了“孤独”
    1.4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了课程特点
2 教改措施
    2.1 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提问为“互动开放式”提问, 构建“教——学——思——创”四位一体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2.2 采用“问卷调查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2.3 增设“模拟论文答辩”实验项目
    2.4 实现教研室内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交叉整合
结语:

(5)关于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认识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意义
    1.1 提高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
    1.2 传承发展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
    1.3 为中医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
2 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中医脱节
    2.2 缺乏适合中医院校教学的高质量的预防医学教材
    2.3 理论不能结合实践
    2.4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 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改革教学内容, 加强与中医学的联系
    3.2 改革教学方式, 加强案例教学
    3.3 调整《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
    3.4 建设《预防医学》社区教学实习基地
4 结语

(6)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 军队卫生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预防观念淡薄
    1.2 教材及教学内容不适宜
    1.3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陈旧
2 提高军队卫生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强调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教育
    2.2 调整和充实军队卫生学课程设置与内容
    2.3 重视教材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
    2.4 重视实践性教学
3 教学改革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改革效果
    3.2 存在的问题

(7)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改革预防医学课程体系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4 教学实施与评价
5 讨论

(8)面向基层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预防观念淡薄
    1.2 教学内容及教材不适宜
    1.3 授课学时不足
    1.4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陈旧
2 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强调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教育
    2.2 调整和充实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内容
    2.3 重视教材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
    2.4 重视实践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
3 教学改革效果

(9)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 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2 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发现重大事件
3 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 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4 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 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 培养科研思维

四、“非典”带给我院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卫生应急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比较分析[J]. 李芳健,周泉,周小彦,赵晶,唐杰,魏莲,陈彧.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05)
  •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 王小恒,路红,于国伟,何烨,马力杨. 现代预防医学, 2012(05)
  • [5]关于中医类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认识与体会[J]. 董菊. 科技信息, 2011(29)
  • [6]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J]. 孟斌,高宏生,李国良,赵化冰,牟心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07)
  • [7]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晏渠如,杨云,杨建平. 宜春学院学报, 2008(02)
  • [8]面向基层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刘庆武,贺莉萍,周少平,梁翔,周勇,黄晓,李军,周一平,关章顺.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04)
  • [9]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J]. 张海英,杨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S1)
  • [10]关于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中预防医学教学实践的思考[J]. 钟朝晖,何坪,崔凤容. 中国全科医学, 2005(11)

标签:;  ;  ;  ;  ;  

SARS带给我院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