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引起的浙江甘蔗花叶病

由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引起的浙江甘蔗花叶病

一、由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引发的浙江甘蔗花叶病害(论文文献综述)

甘海锋[1](2021)在《甘蔗线条花叶病毒血清学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P1蛋白引起本氏烟细胞坏死的机理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在我国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受甘蔗花叶病(Sugarcanemosaicdisease,SMD)影响,甘蔗产量及品质日趋下降。其中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mosaic virus,SCSMV)是造成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目前,SCSMV主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关于SCSMV血清学检测技术报道较少。为进一步丰富SCSMV血清学检测手段,便于后续研究工作开展,本研究从感病甘蔗样品中分离获得P1基因,并与pET28a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融合表达,将重组质粒pET28a-P1SCSMV转入BL21大肠杆菌进行诱导和纯化,浓缩后的P1蛋白用以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以此获得SCSMV P1多克隆抗血清。为验证多克隆抗血清特异性及灵敏度,对P1浓缩蛋白稀释样品和田间甘蔗样品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多克隆抗血清能特异灵敏检测到目的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验和斑点印迹杂交(Dot-blot hybridization)实验均证明多克隆抗血清适用于SCSMV检测,并具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SCSMVP1是多功能蛋白,具有沉默抑制活性及强致病功能,且P1还具备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NLS),核定位信号突变会影响其沉默抑制活性和致病性。但SCSMV P1蛋白究竟通过何种途径发挥其生物学功能,促进病毒侵染仍然未知。P1核定位信号对其生物学功能发挥至关重要。通过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上异源表达PVX-P1及其突变体,North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VX-P1促进PVX病毒积累量上调,而突变体nlsIm、nlsIIm、nlsm、NLSm和NESm对PVX病毒积累量影响较弱。为明确P1蛋白是否自身互作,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Yeasttwo-hybrid system,Y2H)、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t complimentary,BiFC)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1蛋白能自身互作,而P1核定位信号突变导致其无法自身互作。P1蛋白致病功能发挥需要其稳态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为明确本氏烟体内入核运输受体蛋白Importin α和Importin β是否影响P1蛋白致病性,本研究通过TRV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对其功能进行探究。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在有效沉默NbImportin α以及NbImportin β植株上接种PVX-P1所引起的坏死症状相比对照更轻,说明本氏烟入核运输受体蛋白确实影响P1蛋白致病功能发挥。同时通过瞬时表达实验,在本氏烟细胞中观察P1蛋白的定位情况。结果显示,P1定位于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且在内质网附近产生聚集囊泡状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分析本氏烟内质网伴侣基因和未折叠蛋白应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调控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1蛋白导致UPR相关调控基因显着上调,而P1突变体对相关调控基因影响较弱,说明P1蛋白可以激活内质网胁迫(Endoplasmic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应答;内质网伴侣基因NbBLP4和UPR调控基因NbbZIP60沉默会显着增强PVX-P1侵染,说明P1蛋白致病性强弱受其调控影响。为验证P1蛋白致病功能发挥的具体路径,本研究通过半定量RT-PCR发现,受PVX-P1侵染影响,NbbZIP60S表达量明显低于NbbZIP60U,说明P1蛋白参与调控本氏烟IRE1-bZIP60通路。我们进一步推测P1蛋白可能与bZIP60 mRNA结合并抑制其剪接机制,以此促进病毒侵染,通过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初步证明 P1 蛋白能与bZIP60 mRNA 结合。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P1蛋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SCSMV多克隆血清学检测体系,提高了甘蔗病毒病的检测效率。进一步明确了 P1核定位信号对其自身互作以及致病功能的关键作用。此外,P1蛋白致病性强弱受本氏烟入核运输受体蛋白Importin α和Importin β影响。本氏烟为抵御P1蛋白侵染,启动UPR基础防卫反应,此时P1蛋白通过与本氏烟UPR调控通路IRE1-bZIP60中的bZIP60 mRNA结合并抑制其剪接产物积累,致使本氏烟UPR下游调控基因无法激活,若内质网处于长期胁迫状态,此时细胞自噬或凋亡相关基因将会被激活表达,最终导致本氏烟细胞完全坏死。

王凯莉[2](2019)在《广东果蔗病毒分子检测及脱毒种苗效果评价》文中提出果蔗是广东省重要的经济作物。果蔗品种以黑皮果蔗‘Badila’为主,品种单一,且为无性繁殖作物,容易遭受病毒侵染造成多种病毒病害的发生,引起果蔗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等严重问题,影响果蔗生产经济效益。果蔗种苗脱毒是防治果蔗病毒病的主要途径,因此,本研究拟对广东果蔗产区病毒病进行了分子检测,明确蔗区主要病毒种类及发生情况,为种苗脱毒提供精准的目的脱除病毒;另一方面,对脱毒种苗的病毒脱除率及脱毒种苗生产性能、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评价,为果蔗脱毒种苗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可视化、快速、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CSMV)、甘蔗花叶病毒(SCMV)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其中筛选出甘蔗线条花叶病毒RT-LAMP特异引物组(P2-F3:5’-CCAGCGACAACATC AAGCAT-3’;P2-B3:5’-CGCCCAATCGTTGAACTGT-3’;P2-FIP:5’-GGCGGAAC G TAC AGGGATTTCAC AACGAGTC AAGCTGGTAGT-3’;P2-BIP:5’-CGCTCAAAACA GAAGCCAAGGCGGCGGC TGATGAAGAGATG-3’)和甘蔗花叶病毒特异引物组(C1-F3:5’-CTTTCTGTTAACATACAAACCG-3’;C1-B3:5’-CATTGTCCAACTTC CGTTTA-3’;C1-FIP:5’-ATGGCTTCATACCATCTATC AAACTCAACAACAAGACA TATCAAAC AC-3’;C1-BIP:5’-GATGACACACAAATGACAGTTGTCGTGAGCAAC CGTTCTCAA-3’),用于目标病毒的特异性检测。该检测技术可用于甘蔗检疫,脱毒种苗检测和病毒病初期诊断等。其中,SCSMV-RT-LAMP为国际首次创建。(2)对广东主要果蔗产区进行了病毒种类及发生情况调查鉴定。经分子检测,106份有花叶病症状的果蔗叶片样品中,SrMV、SCMV和SCYL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2%、98.1%和95.3%;且复合侵染严重,SrMV和SCMV;SrMV和SCYLV;SCMV和SCYLV;SrMV、SCMV和SCYLV复合侵染率分别为95.3%、92.5%、93.4%和90.6%。未检测出SCSMV、JGMV、MDMV及SCBV。广东果蔗病毒病主要为甘蔗花叶病(SMD)和甘蔗黄叶病(SYLD)。本发现对广东果蔗种苗脱毒及脱毒种苗病毒监测具有重要价值。(3)对果蔗脱毒种苗病毒脱除效果进行了监测。经分子检测,采自假植苗圃、一级苗圃、二级苗圃、生产田等83份果蔗脱毒种苗叶片样品中,SCMV阳性检出率为3.61%,SrMV未检出阳性样品,SCYLV阳性检出率为93.97%。表明本研究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培育的果蔗脱毒种苗能有效脱除SCMV和SrMV,但未能有效脱除SCYLV。(4)对果-蔗脱毒种苗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果蔗脱毒苗与感病苗相比,茎产量提高88.41%-98.11%、株高增加48.66-57.49cm、节间长增长2.16-2.68cm、单茎重增重67.80%-168.09%、还原糖提高0.91-1.15个百分点、蔗糖分变幅为-0.06-1.33个百分点和抗弯折能力提高106.49%-189.73%。脱毒苗显着提高了果蔗产量、品质和抗倒伏能力。(2)果蔗脱毒苗在生长期间的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Gs、Pn、Tr)及光合关键酶(Rubisco、PEPC)的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感病苗,表明果蔗脱毒苗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等,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作用。(3)果蔗脱毒苗在主要生长时期O2-和MDA含量低于感病苗,脱毒苗抗氧化酶SOD、POD和CAT随着生长时期的发展,酶活性逐步高于感病苗。表明脱毒苗膜脂过氧化程度低、活性氧对脱毒苗伤害较小,脱毒苗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推断脱毒苗一定程度提高了抗逆性能。

胡文丽[3](2019)在《温度对MCMV和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的影响》文中提出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受多种病毒的危害。课题组在大田调查中发现有花叶、斑驳、黄化等多种症状的玉米植株,在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发现玉米样品中有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单独侵染样品,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单独侵染样品,及两个病毒复合侵染导致玉米致死性坏死病(Maize lethal necrosis disease,MLND)的样品。通过摩擦接种于玉米幼苗保存了采自元谋的玉米样品毒源。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玉米致死性坏死病与海拔高度相关,即随着海拔升高,MLND症状减轻,猜测症状的变化可能受温度的影响。为了揭示这一现象,人工模拟设置不同的温度,接种病毒后在不同温度下生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ELISA和RT-PCR鉴定了分别被玉米褪绿斑驳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单独侵染的植株,并测定了其全基组序列。生物学实验表明来自于元谋的这两个病毒分离物都能通过机械摩擦进行传播。2.培养至3叶期的玉米植株选取上部2个叶片接种MCMV后分别移至23℃、27 ℃、31 ℃和35℃条件下培养。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发病,症状表现为花叶和褪绿斑驳,而高温不利于发病,35 ℃时发病率仅为6%,接种14天后症状消失,但接种7天后接种率为100%。接种21天后,利用qRT-PCR对MCMV的cp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超薄切片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cp基因的表达量下调。超薄切片结果显示在四个不同温度下细胞超微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温度转换实验结果表明由最高温和最低温进行的转换,症状发生的改变最明显,qRT-PCR检测结果表明病毒量与症状表达有直接的关系。高温转换至低温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最明显,叶绿体瓦解,坍塌,破坏最为严重。3.接种SCMV+MCMV的玉米植株在四个不同温度下培养,利用ELISA检测接种率,接种后第14天MCMV接种率在四个温度下接种率都为100%,SCMV 在四个温度下(23 ℃、27 ℃、31 ℃、35 ℃)接种率为 33%,72%,88%,780%。温度对SCMV的接种率和潜育期影响较大。第21天时,复合侵染的玉米植株随温度升高,发病症状更加严重,MCMVcp和SCMVcp基因表达量随温度升高而上调。第28天时,在35℃最高温下生长的没有进行温度交换的玉米植株,玉米叶片干枯整株死亡。而由高温转移至最低温的玉米植株有新叶长出,植株没有死亡。

冯小艳,沈林波,王文治,杨本鹏,王勤南,周峰,王俊刚,熊国如,张树珍[4](2018)在《中国甘蔗主要杂交亲本病毒性病害的分子鉴定》文中提出了解当前中国甘蔗主要杂交亲本病毒性病害的发生情况对甘蔗常规杂交抗病育种中抗病亲本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PCR及RT-PCR方法对中国175份甘蔗主要杂交亲本样品的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 SC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 SrMV)、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 SCSMV)、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和甘蔗杆状病毒(sugarcane bacilliform virus, SCBV)等五种甘蔗主要病毒性病害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杂交亲本SCMV、Sr MV、SCSMV、SCYLV和SCBV的检出率分别为0、1.71%(3个)、0.57%(1个)、20.57%(36个)和69.71%(122个)。病毒复合侵染情况统计分析显示,175个样品中有42个未受这五种病毒中的任一种侵染,106个受单一病毒侵染,27个存在病毒复合侵染,复合侵染率为15.43%,其中复合侵染以SCYLV和SCBV侵染为主。本研究结果为中国甘蔗抗病杂交育种中抗病亲本的选择提供参考。

王凯莉,邓权清,窦志敏,古筱涵,王明强,沈万宽[5](2018)在《果蔗脱毒种苗甘蔗花叶病、黄叶病和宿根矮化病分子检测》文中研究指明为监测2016-2017年种植的果蔗脱毒种苗脱毒效果,分别采集广州市南沙区和增城区、湛江市麻章区及华南农业大学甘蔗育种基地共83份果蔗脱毒种苗样本,进行甘蔗花叶病毒(SCMV)、高粱花叶病毒(SrMV)和甘蔗黄叶病毒(SCYLV)RT-PCR检测。结果表明SCMV的阳性样本数为3个,阳性检出率3.61%;SrMV的阳性样本数为0;SCYLV的阳性样本数为78个,阳性检出率93.98%。采用常规PCR和巢式PCR技术对采集于广州市增城区和华南农业大学甘蔗育种基地的30份果蔗脱毒种苗样本进行宿根矮化病菌(Lxx)检测,常规PCR检测阳性样本数为0,巢式PCR检测疑似阳性样本数为8,疑似阳性检出率26.67%。本研究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培育的果蔗脱毒种苗能有效脱除果蔗种苗内的SCMV、SrMV和Lxx,但SCYLV的脱除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文凤,单红丽,王晓燕,陆鑫,张荣跃,仓晓燕,尹炯,罗志明,黄应昆[6](2017)在《滇蔗茅杂交F1双抗SCSMV和SrMV鉴定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我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2种主要病原甘蔗条纹花叶病毒分离物(SCSMV-JP1,Gen Bank登录号JF488064)和高粱花叶病毒分离物(Sr MV-HH,Gen Bank登录号DQ530434)为接种毒源,采用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于2015-2016年2次对由热带种路打士与滇蔗茅云滇95-19杂交获得的41份滇蔗茅杂交F1及亲本进行了双抗SCSMV和Sr MV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41份滇蔗茅杂交F1及亲本中,对SCSMV表现1级高抗到3级中抗的有23份,占53.49%,4级感病到5级高感的有20份,占46.51%;对Sr MV表现1级高抗到3级中抗的有31份,占72.09%,4级感病到5级高感的有12份,占27.91%。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0份滇蔗茅杂交F1对SCSMV和Sr MV均表现12级抗病,占23.26%,其中云09-604、云09-607、云09-619、云09-633、云09-656、云滇95-19等6份滇蔗茅杂交F1对2种病毒均表现为1级高抗,占13.95%。研究结果明确了41份滇蔗茅杂交F1及亲本对甘蔗花叶病2种主要致病病原的抗性,筛选出10份双抗SCSMV和Sr MV的滇蔗茅杂交F1,为深入开展抗甘蔗花叶病育种提供了优良抗源种质和参考依据。

彭琼[7](2017)在《甘蔗应答SrMV侵染的miRNA表达谱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文中认为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s)是最重要的糖类作物,甘蔗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甘蔗主要病害,影响甘蔗产量及含糖量。该病有多种病原,其中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是近十多年来我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优势病原。有关该病的研究集中在病原菌分布情况、致病机制、检测方法以及通过沉默病毒蛋白基因改良抗病性的研究,但对甘蔗受花叶病毒侵染过程相关信号通路、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互作基因与蛋白等还未深入研究。miRNA作为植物生长发育与抵御逆境的关键调节因子,能够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因此,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首次构建了甘蔗抗病和感病基因型受SrMV侵染后的miRNA富集文库;根据miRNA表达丰度的变化,鉴定SrMV诱导的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及在本氏烟(Nicotiana tabacum)中瞬时过表达miRNA,验证差异表达miRNA的功能,揭示其在SrMV侵染下调控的分子机理,并进行抗病相关基因挖掘和鉴定,以期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制抗病材料与培育抗花叶病品种提供抗病基因与靶点。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以甘蔗品种ROC22(感病)和FN39(抗病)未携带病毒叶片与感染SrMV并显示花叶症状叶片为研究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甘蔗响应SrMV侵染的miRNA表达谱变化,并以课题组前期测序获得的甘蔗响应SrMV侵染的转录组数据为参考库,对其靶基因进行预测。结果如下:(1)抗、感基因型及带病毒和不带病毒共12个样品测序后,共得到过滤后的序列(Clean Reads)161,145,158条,合计174.71 M数据量。运用miRDeep2软件,将所有Clean Reads与甘蔗转录组参考库进行比对,共预测到132个成熟miRNA,其中已知miRNA55个,新的miRNA 77个。在显着性差异表达(p值<0.01,Log2(FC)|≥1)的miRNA中,ROC22占19个,包含8个已知miRNA和11个新的miRNA,涉及16个上调表达及3个下调表达;FN39占30个,包含12个已知miRNA和18个新的miRNA,涉及17个上调表达及13个下调表达。(2)132个成熟miRNA共预测到靶基因1,037个,其中653个获得注释信息。在获得注释信息的显着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中,ROC22有29个,FN39有39个。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组样品中,有516个靶基因参与到40个GO功能分类项,其中ROC22显着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中有25个参与26个GO功能分类项,FN39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中有33个参与28个GO功能分类项,均主要富集在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和单生物过程(single-organism process)。KEGG通路注释分析显示,共有8个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靶向的7个靶基因涉及了 mRNA调控途径(mRNA surveillance pathway)等9个代谢通路。2.利用qRT-PCR技术,对筛选的12个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了表达量测序结果准确性验证。结果显示,12个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在2个甘蔗品种(ROC22和FN39)的16个测序结果(因有4个miRNAs在2个品种中均差异表达)中,有9个测序结果与定量结果相符,同为上调或同为下调表达。此外,对这12个miRNA及相应的15个靶基因在ROC22和FN39受SrMV侵染后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感病/抗病品种表达模式一致的8个miRNA中,有 6 个 miRNA(miR396a-5p、miR812f、miR1510b-5p、nov9492、nov9377和nov20472)在2个品种中均表现上调,2个miRNA(nov3741和nov40875)在2个品种中均表现下调。且在这8个miRNA 中,有 5 个 miRNA(miR396a-5p、miR812f、miR1510b-5p、nov9377和nov20472)及其靶基因在2个品种中均为负调控模式,2个miRNA(nov3741和nov40875)及其靶基因为正调控模式,而nov9492及其靶基因则在ROC22呈现正调控关系,在FN39中呈现负调控关系。(2)在感病/抗病品种表达模式不一致的4个miRNA(miR165a-3p、nov22650、nov28432 和 miR395b),其表达模式均呈现为在ROC22中上调表达,在FN39中下调表达。其中,miR165a-3p和miR395b与对应靶基因的关系在2个品种中均表现为负调控;而nov22650和nov28432与对应靶基因的关系,在抗病基因型FN39中表现为负调控,而在感病基因型ROC22中则表现为正调控。3.以感染SrMV的ROC22叶片为模板,克隆得到3个显着差异表达的新型 miRNA(nov3741、nov22650 和 nov40875)的前体序列。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过表达技术,验证候选miRNA的功能。瞬时表达结果显示,3个miRNA均能引起本氏烟细胞内H2O2含量的增加,且qRT-PCR分析显示,过表达nov3741能引起烟草过敏反应相关标记基因(NtHSR203和NtHSR515)、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NtPR-1a/c和NtPR2)和乙烯合成相关基因(NtEFE26和NtAccdeaminase)的上调表达,而过表达nov22650和nov40875则可引起过敏反应相关基因(NtHSR203和NtHSR515)和乙烯合成相关基因(NtEFE26和NtAccdeaminase)的上调表达。上述结果表明,nov3741、nov22650和nov40875可能参与调控植物早期的免疫应答。此外,基于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我们初步勾勒了甘蔗应答SrMV侵染的部分显着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的调控网络图。4.从甘蔗响应花叶病毒侵染的转录组中,筛选得到一个差异表达的病程相关基因PR10(Pathogenesis-related gene 10),命名为ScPR10(GenBank登录号:KT887884)。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cPR10蛋白包含PR10家族典型的“P-loop”基序和Betv 1-like结构域,且与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PR10 蛋白同源性高达 91.25%。qRT-PCR分析显示,ScPR10在蔗芽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蔗皮、蔗肉以及蔗叶,而在根尖中几乎检测不到,表明ScPR10在甘蔗中为非组成型表达基因。ScPR10表达量分别在水杨酸和茉莉酸诱导后6 h和12h达到峰值,且在病原菌(黑穗病菌、SrMV)胁迫后,在抗病品种中表现上调,感病品种中表现下调。由此可见,ScPR10基因可以积极响应激素与生物胁迫。亚细胞定位表明ScPR10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在本氏烟中过表达ScPR10后,可以增加细胞内H2O2含量,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相关基因(NtHSR201,NtHSR203和NtHSR515)以及茉莉酸相关基因(NtPR-1a/c,NtPR2和NtPR3)的上调表达,且能增强本氏烟对烟草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及烟草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的抗性。这些结果表明,ScPR10在甘蔗抗病防御中发挥潜在作用。

张超,战斌慧,周雪平[8](2017)在《我国玉米病毒病分布及危害》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病毒病害给我国的玉米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我国玉米上检测到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甘蔗花叶病毒、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等12种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分布情况。同时对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鼠耳病、玉米红叶病和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等主要玉米病毒病害的发生流行、症状危害和防治措施作了介绍。

饶黎霞[9](2016)在《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与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组测序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和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 SCMV)是农作物上的两种重要病毒,其分布范围广,危害重,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本论文主要围绕CGMMV 和 SCMV两个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SCMV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应用等开展相关研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7个CGMMV浙江分离物基因组测序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利用以CGMMV单抗为核心建立的dot-ELISA方法对采自浙江省不同地方的762份葫芦科作物、4批葫芦科作物种子及60份杂草样品进行CGMMV普查。结果显示,葫芦植株及其种子、西瓜植株及其嫁接苗、甜瓜植株等样品中均检测到CGMMV。另外,在田间杂草碎米芥和空心莲子草中检测到CGMMV的存在,这是CGMMV感染杂草的首次报道。根据CGMMV在浙江省的地理分布及不同作物上的发生情况,从中选取感染CGMMV的4株西瓜植株、2株西瓜嫁接苗和1株甜瓜植株样品进行病毒全基因组克隆和测序,获得了7个CGMMV浙江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表明,CGMMV台州西瓜分离物和建德西瓜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6425 bp和6423 bp,2个东阳西瓜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6423 bp和6425 bp,萧山西瓜嫁接苗和东阳西瓜嫁接苗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6423 bp和6424 bp,CGMMV建德甜瓜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6423 bp。同源性分析发现这7个分离物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在99.2~100%之间。结合GenBank登录的24个CGMMV分离物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除分离物Ec外,其它分离物根据地理来源的不同分为两组,即亚洲分离物聚在组I,欧洲分离物聚在组II,表明CGMMV的种群分化极有可能受地理分布的影响。CGMMV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位点变异分析发现,其各个位点的变异率均在8%以下,大多集中在2-5%之间,表明CGMMV基因组较保守、变异较少。CGMMV碱基替换突变类型分析显示,其具有转换(AHG和CHT)明显强于颠换(A←→C、A←→T、G←→C 和 G←→T)的偏好性。发生在CGMMV基因组上的大多数变异均导致了非同义突变的产生,且由于碱基替换类型的强烈偏好性,一些氨基酸位点出现了高于30%的非同义替代率。选择压分析结果显示,在复制相关蛋白186 kDa和129 kDa ORF中检测到强烈的负向选择压,这与报道的发生在其它RNA病毒中的情况类似。最后,分离物Ec的重组分析发现,在多个重组检测中分离物Ec作为重组体的可信度均较低。2、SCMV云南分离物的基因组测序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来自云南田间的1个玉米样品,发现其感染SCMV。随后进行该分离物(命名为SCMV-YN)基因组克隆和测序,得到不含poly (A)长9 598 bp的全基因组序列。这是SCMV云南玉米分离物在全基因组序列上的首次报道。基因组结构预测显示,SCMV-YN分离物的CI蛋白中典型的RNA解旋酶结构域V1215LLLEPTRPL1224突变成了V1215LLIEPTRPL1224, NIb蛋白C末端的原核脂蛋白结构域12554LAFNYTLLSC2564突变成I2554IAFNYAMLSS2564。与GenBank登录的28个SCMV分离物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SCMV-YN与河北玉米分离物SCMV-BD8的同源性远远高于其它分离物,达到95.2%,且在这些分离物中,P1变异最大,CI和PIPO相比其它ORFs保守得多。基于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29个SCMV分离物被分为两组,即组Ⅰ和组Ⅱ。且在两大组内部又各分为两小组,分别为组Ⅰ A (Maize)、组Ⅰ B(Maize/Sugarcane)和组ⅡA (Maize/Sugarcane)、组ⅡB (Sugarcane)。且地理分布对分离物亲缘关系的影响有所弱化,寄主来源对分离物亲缘关系的影响依然存在。SCMV全基因组核苷酸位点变异分析发现,其各个位点变异程度存在明显波动,大多集中在15~20%之间,表明SCMV基因组存在高变异率。SCMV碱基替换突变类型与报道的其它RNA病毒类似,呈现转换(AHG和CHT)明显强于颠换(A←→C、A←→T、G←→C和G←→T)的偏好性。遗传差异及基因流分析显示,组I和组11分离物在所有ORFs中均存在显着的遗传差异;同时在P3、NIa-VPg、NIa-Pro 和 NIb-replicase等ORFs中检测到频繁的基因流。选择压分析显示,SCMV分离物编码的所有ORFs均处于负向(净化)选择压下,且CI ORF受到的负向选择压最大。重组分析显示,29个SCMV分离物中7个分离物检测到明显重组。且对这7个分离物的重组区域进行分析发现,除P3 ORF外,其它区域均检测到了重组。3、SCMV-YN分离物单抗的制备及其应用用提纯的SCMV-YN病毒粒子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筛选与克隆成功获得9株能分泌SCMV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6A1、6A12、10B11、12A10、15C12、19F3、21C12、21H3和22A2),并制备单抗腹水。9株单抗腹水的间接ELISA效价在10-6-10-7之间,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G1、kappa轻链。Western blot分析发现,6A1、21H3和22A2这3个单抗对SCMV-YN和SCMV北京分离物均具有免疫反应,说明它识别的是这两个分离物外壳蛋白亚基的共同抗原决定簇;而10B11、12A10、15C12、19F3和21C12这5个单抗仅对SCMV-YN分离物具有免疫反应,说明它识别的是SCMV-YN分离物外壳蛋白亚基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6A12单抗在Western blot时不识别SCMV外壳蛋白等病毒结构蛋白,结合其dot-ELISA结果推测该单抗识别的是针对构象型的抗原决定簇。以制备的单抗为核心建立dot-ELISA检测方法,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特异性分析显示,6A1、21H3和22A2这3个单抗及以其为核心建立的dot-ELISA方法在检测SCMV-YN和北京分离物时均呈阳性反应;而6A12、10B11、12A10、15C12、19F3和21C12这6个单抗及以其为核心建立的dot-ELISA方法在检测SCMV-YN和北京分离物时,仅对SCMV-YN分离物呈阳性反应,这说明其可用于SCMV-YN分离物的株系鉴定和检测。dot-ELISA方法分析单抗灵敏度显示,6A1、15C12、10B11和21H3单抗对病叶的检测灵敏度均达到1:10 240倍稀释(w/v,g/mL),12A10和19F3单抗的检测灵敏度均达到1:5 120倍稀释(w/v,g/mL),21C12和22A2单抗的检测灵敏度均达到1:2 560倍稀释(w/v,g/mL),而6A12单抗的检测灵敏度也到达1:1 280倍稀释(w/v,g/mL)。

周玉飞,付瑜华,雷石富,卢加举[10](2015)在《贵州主要蔗区高粱花叶病毒(SrMV)的PCR检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弄清贵州主要蔗区甘蔗花叶病害发生情况,本研究通过PCR检测方法,对采自贵州主要蔗区的52份疑似花叶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9份样品呈阳性(检出率为75%)。对阳性样品的PCR扩增产物测序比对,PCR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SrMV分离物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6%99%,由此证实贵州主要蔗区甘蔗普遍感染SrMV。

二、由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引发的浙江甘蔗花叶病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引发的浙江甘蔗花叶病害(论文提纲范文)

(1)甘蔗线条花叶病毒血清学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P1蛋白引起本氏烟细胞坏死的机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1.1.1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生物学特征
        1.1.2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基因组结构
        1.1.3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基因功能
        1.1.4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防治策略
    1.2 植物病毒检测方法
        1.2.1 生物学检测法
        1.2.2 血清学检测法
        1.2.3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1.2.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1.2.5 高通量测序
    1.3 植物病毒与核质穿梭机制研究进展
    1.4 内质网胁迫和未折叠蛋白应答机制研究进展
        1.4.1 内质网胁迫
        1.4.2 未折叠蛋白应答
        1.4.3 病毒诱导未折叠蛋白应答
        1.4.4 内质网胁迫诱导细胞自噬
        1.4.5 内质网胁迫诱导细胞凋亡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主要试剂、溶液和培养基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本氏烟种植
        2.2.2 植物总RNA提取及PCR
        2.2.3 载体构建
        2.2.4 蛋白原核表达及纯化
        2.2.5 多克隆抗血清制备及检测
        2.2.6 酵母双杂交
        2.2.7 双分子荧光互补
        2.2.8 免疫共沉淀
        2.2.9 Northern blot检测
        2.2.10 台盼蓝染色和组织印记
        2.2.11 叶片相对电导率测定
        2.2.12 体外转录
        2.2.13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SCSMV P1蛋白原核表达、多克隆抗血清制备及应用
        3.1.1 P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蛋白表达和纯化
        3.1.2 P1多克隆抗血清制备与Western blot检测
        3.1.3 基于P1多克隆抗血清的ELISA及Dot blot检测
    3.2 SCSMV P1蛋白致病机制探究
        3.2.1 P1蛋白促进PVX病毒积累
        3.2.2 P1蛋白自身互作验证
        3.2.3 本氏烟入核受体蛋白影响P1蛋白致病性
        3.2.4 P1蛋白激活UPR基因的表达
        3.2.5 沉默NbBLP4和NbbZIP60降低本氏烟对P1蛋白的防御能力
        3.2.6 P1蛋白抑制NbbZIP60剪接
        3.2.7 P1蛋白结合NbbZIP60验证
    3.3 总结与讨论
第4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广东果蔗病毒分子检测及脱毒种苗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果蔗生产概况
    1.2 果蔗主要病毒病害
        1.2.1 甘蔗花叶病
        1.2.1.1 甘蔗花叶病病原学
        1.2.1.2 甘蔗花叶病的危害及症状
        1.2.1.3 甘蔗花叶病的传播
        1.2.2 甘蔗杆状病毒病
        1.2.2.1 甘蔗杆状病毒病病原学
        1.2.2.2 甘蔗杆状病毒病的危害及症状
        1.2.2.3 甘蔗杆状病毒的传播
        1.2.3 甘蔗黄叶病
        1.2.3.1 甘蔗黄叶病病原学
        1.2.3.2 甘蔗黄叶病的危害及症状
        1.2.3.3 甘蔗黄叶病的传播
    1.3 果蔗病毒主要检测技术
        1.3.1 生物学鉴定法
        1.3.2 电子显微镜检测法
        1.3.3 血清学检测法
        1.3.4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1.3.4.1 PCR技术
        1.3.4.2 RT-PCR技术
        1.3.4.3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
    1.4 果蔗病毒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
        1.4.1 选育抗病品种
        1.4.2 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果蔗抗病品种
        1.4.3 加强引种检疫
        1.4.4 种苗脱毒
    1.5 脱毒种苗效果评价
        1.5.1 脱毒种苗脱毒效果
        1.5.2 脱毒种苗对甘蔗产量品质及农艺特性的影响
        1.5.3 脱毒种苗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指标的影响
        1.5.4 脱毒种苗对叶片光合相关酶的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1.5.4.1 Rubisco
        1.5.4.2 PEPC
        1.5.5 脱毒苗对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5.6 脱毒种苗对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RT-LAMP试验材料
        2.1.2 广东果蔗病毒病分子检测材料
        2.1.3 果蔗脱毒种苗效果评价试验材料
        2.1.3.1 广东果蔗脱毒种苗病毒病分子检测样品采集
        2.1.3.2 果蔗脱毒种苗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特性评价试验
    2.2 方法
        2.2.1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RT-LAMP方法
        2.2.1.1 总核酸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2.1.2 多聚蛋白基因序列分析与引物设计
        2.2.1.3 反应体系优化与扩增产物检测
        2.2.1.4 常规RT-PCR检测SCSMV
        2.2.1.5 RT-LAMP扩增特异性检测
        2.2.1.6 RT-LAMP和常规RT-PCR灵敏度比较
        2.2.1.7 应用RT-LAMP和 RT-PCR技术检测田间甘蔗SCSMV的发生情况
        2.2.2 甘蔗花叶病毒RT-LAMP方法
        2.2.2.1 总核酸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2.2.2 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及引物设计
        2.2.2.3 RT-LAMP扩增产物检测
        2.2.2.4 SCMV常规RT-PCR检测
        2.2.2.5 RT-LAMP扩增特异性检测
        2.2.2.6 RT-LAMP和常规RT-PCR灵敏度比较
        2.2.2.7 应用RT-LAMP和 RT-PCR技术检测田间甘蔗SCMV的发生情况
        2.2.3 广东果蔗病毒病分子检测试验方法
        2.2.3.1 总核酸的提取
        2.2.3.2 RNA病毒的RT-PCR检测
        2.2.3.3 DNA病毒的PCR检测
        2.2.3.4 扩增产物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
        2.2.4 果蔗脱毒种苗效果评价试验方法
        2.2.4.1 果蔗脱毒苗病毒病分子检测样品总核酸提取
        2.2.4.2 果蔗脱毒苗病毒病分子检测
        2.2.4.3 扩增产物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
        2.2.4.4 果蔗脱毒苗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特性试验
        2.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RT-LAMP方法建立
        3.1.1 核苷酸序列比对及引物设计
        3.1.2 引物筛选
        3.1.3 试验条件优化
        3.1.4 引物特异性检测
        3.1.5 灵敏度试验
        3.1.6 检测田间SCSMV的发生情况
    3.2 甘蔗花叶病毒RT-LAMP方法建立
        3.2.1 核苷酸序列比对及引物设计
        3.2.2 引物筛选
        3.2.3 引物特异性检测
        3.2.4 灵敏度试验
        3.2.5 检测田间SCMV的发生情况
    3.3 广东果蔗病毒病分子检测结果
        3.3.1 果蔗病毒的(RT-)PCR检测
        3.3.2 序列同源性分析
        3.3.3 广东果蔗病毒种类及检出率
    3.4 果蔗脱毒种苗效果评价
        3.4.1 果蔗脱毒苗脱毒率检测
        3.4.2 果蔗脱毒苗生产性能及生理生化特性
        3.4.2.1 桶栽试验脱毒苗和感病苗病毒病分子检测结果
        3.4.2.2 果蔗脱毒苗对产量品质及抗倒伏影响
        3.4.2.3 果蔗脱毒苗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2.4 果蔗脱毒苗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3.4.2.4.1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2.4.2 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3.4.2.4.3 对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4.2.4.4 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3.4.2.5 果蔗脱毒苗对光合相关酶PEPC活性、Rubisco活性的影响
        3.4.2.6 果蔗脱毒苗对光合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2.6.1 叶片RNA提取
        3.4.2.6.2 荧光定量引物筛选
        3.4.2.6.3 果蔗叶片pepc基因、rbcS基因和rbcL基因的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3.4.2.7 果蔗脱毒苗对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4.2.7.1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3.4.2.7.2 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2.7.3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2.7.4 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4.2.7.5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2.8 果蔗脱毒苗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RT-LAMP试验讨论
    4.2 广东果蔗病毒病分子检测试验讨论
    4.3 果蔗脱毒苗效果评价试验讨论
        4.3.1 果蔗脱毒苗病毒病分子检测
        4.3.2 脱毒苗对果蔗产量、品质和抗倒伏的影响
        4.3.3 果蔗脱毒苗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的影响
        4.3.4 果蔗脱毒苗对叶片光合相关酶的影响
        4.3.4.1 脱毒苗对PEPC活性和pepc定量表达的影响
        4.3.4.2 脱毒苗对Rubisco活性和rbcS、rbcL定量表达的影响
        4.3.5 果蔗脱毒苗对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4.3.6 果蔗脱毒苗对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4.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3)温度对MCMV和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
    2 MCMV研究进展
        2.1 MCMV基因组结构
        2.2 MCMV的寄主范围
        2.3 MCMV的传播途径
        2.4 MCMV的症状
    3 SCMV研究进展
        3.1 SCMV基因组结构
        3.2 SCMV地理分布
        3.3 SCMV症状
    4 植物病毒协生作用
        4.1 复合侵染的种类
        4.2 协生作用的分子机理
    5 温度对病毒的影响
    6 病毒检测技术
        6.1 酶联免疫吸附法
        6.2 荧光定量PCR
        6.3 电子显微镜
    7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
第二章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病原的分子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玉米病毒叶片的来源与鉴定
        2.2 试剂
        2.3 方法
        2.3.1 玉米叶片总RNA提取
        2.3.2 植物RNA的反转录
        2.3.3 PCR扩增反应体系
        2.3.4 PCR产物回收
        2.3.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6 目的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2.3.7 测序
        2.3.8 测序结果分析与拼接
        2.3.9 全序列引物设计
    3 结果
        3.1 SCMV、MCMV鉴定结果
        3.2 SCMV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3.3 MCMV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4 讨论
第三章 温度对MCMV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病毒毒源及毒源保存
        2.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玉米幼苗培养
        2.2.2 病毒接种
        2.2.3 温度处理与取样
        2.2.4 ELISA检测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度对MCMV接种率及症状的影响
        3.2 不同温度对MCMV病毒积累量的影响
        3.3 温度变化对MCMV侵染玉米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温度对MCMV超微结构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电镜样品的制备流程与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接种21天细胞病理变化
        3.2 温度转换对细胞病理学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温度对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玉米幼苗培养
        2.2 病毒接种
        2.3 温度处理与取材
    3 结果
        3.1 温度对MCMV、SCMV接种率的影响
        3.2 温度对复合侵染症状和病毒积累量的影响
        3.3 温度对复合侵染病毒积累的影响
    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SCMV、MCMV全基因组鉴定
    6.2 温度对MCMV的影响
    6.3 温度对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的影响
    6.4 温度转换对病毒侵染的影响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甘蔗主要杂交亲本病毒性病害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杂交亲本SCMV分子鉴定
    1.2 杂交亲本SrMV分子鉴定
    1.3 杂交亲本SCSMV分子鉴定
    1.4 杂交亲本SCYLV分子鉴定
    1.5 杂交亲本SCBV分子鉴定
    1.6 杂交亲本病毒复合侵染情况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3.3 PCR及RT-PCR检测
    3.4 PCR及RT-PCR产物序列分析

(5)果蔗脱毒种苗甘蔗花叶病、黄叶病和宿根矮化病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总RNA和DNA的提取
    1.3 甘蔗花叶病和黄叶病的RT-PCR检测
    1.4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的PCR检测
        1.4.1 常规PCR检测
        1.4.2 巢式PCR检测
    1.5 序列测定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蔗花叶病和甘蔗黄叶病RT-PCR检测结果
    2.2 甘蔗宿根矮化病PCR检测结果
3 讨论

(6)滇蔗茅杂交F1双抗SCSMV和SrMV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人工接种鉴定
    1.3 RT-PCR检测
        1.3.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3.2 总RNA的提取
        1.3.3 c DNA合成
        1.3.4 PCR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7)甘蔗应答SrMV侵染的miRNA表达谱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甘蔗花叶病
        1.1 甘蔗花叶病的发生与流行
        1.2 甘蔗花叶病的病原物
        1.3 SrMV的基因组结构
        1.4 花叶病毒的系统侵染
    2 miRNA的研究现状
        2.1 miRNA的概述
        2.2 miRNA的合成及作用机制
        2.3 植物miRNA研究现状
        2.4 甘蔗miRNA研究现状
        2.5 高通量测序鉴定miRNA及其靶基因
    3 植物病程相关基因PR10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rMV侵染前后甘蔗miRNA数据集的构建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及处理
        1.2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1.3 基因组DNA去除及第一链cDNA的合成
        1.4 小RNA文库的构建、测序
        1.5 小RNA数据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的质量检测
        2.2 小RNA测序数据统计分析
        2.3 小RNA序列的比对清理
        2.4 miRNA分析
        2.5 miRNA靶基因的预测
        2.6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注释
    3 讨论
第三章 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的主要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的准备
        1.2 cDNA的合成
        1.3 引物设计
        1.4 qRT-PCR表达分析
        1.5 miRNA前体的克隆
        1.6 甘蔗miRNA瞬时表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iRNA及其靶基因的定量引物特异性分析
        2.2 miRNA表达量数据可靠性分析
        2.3 候选miRN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分析
        2.4 甘蔗miRNA前体的克隆
        2.5 甘蔗miRNA的瞬时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miRNA表达量测序结果准确性分析
        3.2 miRNA及其靶基因的qRT-PCR分析
        3.3 miRNA的烟草瞬时表达分析
第四章 甘蔗病程相关蛋白基因ScPR10的克隆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及处理
        1.2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1.3 基因组DNA的去除及cDNA的合成
        1.4 甘蔗ScPR1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5 甘蔗ScPR10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1.6 甘蔗ScPR10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1.7 甘蔗ScPR10瞬时表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蔗ScPR1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2 甘蔗ScPR10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2.3 甘蔗ScPR10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2.4 甘蔗ScPR10基因瞬时表达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特色与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我国玉米病毒病分布及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 侵染玉米的病毒种类
    1.1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1.3 甘蔗花叶病毒
    1.4 白草花叶病毒
    1.5 玉米褪绿斑驳病毒
    1.6 玉米鼠耳病毒
    1.7 大麦黄矮病毒
    1.8 黄瓜花叶病毒
    1.9 留尼旺玉米线条病毒
    1.1 0 其他玉米病毒
2 主要玉米病毒病害发生、分布及危害
    2.1 玉米粗缩病
    2.2 玉米矮花叶病
    2.3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
    2.4 玉米鼠耳病
    2.5 玉米红叶病
    2.6 其他玉米病毒病
3 玉米病毒病害的防控措施
    3.1 培育抗病品种
    3.2 控制传毒介体
    3.3 田间栽培管理
    3.4 抗病毒基因工程

(9)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与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组测序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1.1 CGMMV生物学特性
        1.2 CGMMV危害症状
        1.3 CGMMV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4 CGMMV的危害及全基因组序列的研究
    2 甘蔗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2.1 SCMV生物学特性
        2.2 SCMV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3 植物RNA病毒的检测
        3.1 生物学鉴定法
        3.2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3.3 血清学检测法
        3.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4 RNA病毒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4.1 RNA病毒变异机制
        4.2 RNA病毒种群结构的系统分析
    5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在植物病毒学中的应用
        5.1 单克隆抗体技术
        5.2 单克隆抗体在植物病毒学中的应用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CGMMV分离物基因组测序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葫芦科作物、杂草及其种子样品的采集
        1.2 试剂
        1.3 dot-ELISA检测样品中CGMMV
        1.4 CGMMV的检测及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1.5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GMMV在浙江省的发生情况调查
        2.2 7个CGMMV浙江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2.3 CGMMV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SCMV云南分离物基因组测序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毒样品的采集
        1.2 试剂
        1.3 SCMV云南分离物的检测与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1.4 核酸序列分析和重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RT-PCR方法鉴定云南田间玉米样品感染SCMV
        2.2 云南田间玉米样品中SCMV的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2.3 SCMV-YN玉米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结构分析
        2.4 与其它SCMV分离物同源性比较
        2.5 SCMV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甘蔗花叶病毒单抗的制备及其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毒来源
        1.2 试剂及实验材料
        1.3 病毒粒子的提纯
        1.4 单抗的制备、腹水效价测定和抗体类型及亚类鉴定
        1.5 Western blot分析单抗的特性
        1.6 dot-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CMV的提纯及抗原制备
        2.2 杂交瘤细胞的融合、筛选和克隆
        2.3 腹水抗体制备、效价测定及抗体亚类鉴定
        2.4 单抗的Western blot分析
        2.5 dot-ELISA方法的建立及SCMV单抗的特性分析
    3 讨论
全文小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用缓冲液和培养基配方
附录B 常用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10)贵州主要蔗区高粱花叶病毒(SrMV)的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1.2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RNA提取
    2.2甘蔗病叶的PCR检测
3结论与讨论

四、由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引发的浙江甘蔗花叶病害(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蔗线条花叶病毒血清学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P1蛋白引起本氏烟细胞坏死的机理探究[D]. 甘海锋. 扬州大学, 2021(09)
  • [2]广东果蔗病毒分子检测及脱毒种苗效果评价[D]. 王凯莉.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3]温度对MCMV和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的影响[D]. 胡文丽. 云南大学, 2019(03)
  • [4]中国甘蔗主要杂交亲本病毒性病害的分子鉴定[J]. 冯小艳,沈林波,王文治,杨本鹏,王勤南,周峰,王俊刚,熊国如,张树珍. 分子植物育种, 2018(20)
  • [5]果蔗脱毒种苗甘蔗花叶病、黄叶病和宿根矮化病分子检测[J]. 王凯莉,邓权清,窦志敏,古筱涵,王明强,沈万宽. 植物保护, 2018(03)
  • [6]滇蔗茅杂交F1双抗SCSMV和SrMV鉴定与评价[J]. 李文凤,单红丽,王晓燕,陆鑫,张荣跃,仓晓燕,尹炯,罗志明,黄应昆.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05)
  • [7]甘蔗应答SrMV侵染的miRNA表达谱及抗病相关基因挖掘[D]. 彭琼.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8]我国玉米病毒病分布及危害[J]. 张超,战斌慧,周雪平. 植物保护, 2017(01)
  • [9]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与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组测序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D]. 饶黎霞. 浙江大学, 2016(08)
  • [10]贵州主要蔗区高粱花叶病毒(SrMV)的PCR检测[J]. 周玉飞,付瑜华,雷石富,卢加举.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0)

标签:;  ;  ;  ;  ;  

由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引起的浙江甘蔗花叶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