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对移植肾存活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徐云[1](2021)在《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供体肾移植的临床疗效,并比较肾功能正常与AKI供肾移植术后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影响,讨论AKI供肾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3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行肾移植手术供受者的临床资料:肾功能正常供肾移植术共计298例、AKI供肾移植术共计195例。AKI供肾移植受者组拟定为AKI组、将肾功能正常供肾移植受者组拟定为non-AKI组。比较两组受者术后1年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分析移植术后4年内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结果:1.non-AKI组与AKI组受者术后1年血清肌酐恢复良好,non-AKI组肌酐稳定在(142.10±27.54)μmol/L,AKI供肾组肌酐均值稳定在(133.83±86.80)μmol/L,比较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2)。2.non-AKI组受者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发病率为14.77%,AKI组受者为22.56%,P=0.03,比较两组间AR发病率有显着性差异;non-AKI组术后1周内DGF发生率14.13%,AKI供肾组29.23%,P=0.000,两组受者DGF发病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间其它并发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DGF独立危险因素(供者方面):AKI(OR:2.69、95%CI:2.51-2.88、P=0.000)、热缺血时间(OR:1.53、95%CI:1.43-1.64、P=0.000)、供肾获取前血肌酐(OR:1.01、95%CI:1.001-1.014、P=0.02)、冷缺血时间(OR:0.95、95%CI:0.93-0.98,P=0.000);DGF独立危险因素(受者方面):糖尿病(OR:0.59、95%CI:0.52-0.67,P=0.000)、体质指数(OR:1.05、95%CI:1.03-1.06、P=0.000)。4.non-AKI组受者与AKI组受者肾移植术后4年受者存活率无显着性差异(P=0.385),而non-AKI组存活率(91.27%)比较AKI组移植肾存活率(87.69%),有显着性差异(P=0.019)。结论:1.相对non-AKI受者,AKI受者移植后术后1月内Scr下降幅度小,多尿期尿量恢复较慢,但术后1年肾功能恢复良好。AKI组受者移植术后DGF、AR发病率高于non-AKI组,其它并发症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供肾移植术后近期临床疗效相似。2.发生DGF独立危险因素:AKI供肾、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获取供肾前的Scr水平;受者的体质指数、糖尿病。3.虽然AKI组移植肾4年期存活率略低于non-AKI组,经仔细评估后,AKI供肾可作为肾移植重要的器官来源,缓解器官短缺。
刘俊彦[2](2021)在《合并急性肾损伤尸体供肾移植后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尸体供者(deceased donor,DD)供肾用于移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二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390例尸体供者和76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AKI发生情况,将受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按照KDIGO诊断分级标准,将AKI组分为KDIGO 1级组和KDIGO 2、3级组,观察受者术后DGF、PNF、AR、肺部感染发生情况、近期及远期血肌酐水平和移植肾、患者存活率的情况。结果:1.发生AKI的尸体供者有61例,发生率为15.64%;其中根据KDIGO分级诊断标准,KDIGO 1级有56例,KDIGO 2、3级有5例。2.非AKI组、KDIGO 1级组和KDIGO 2、3级组受者术后DGF发生率分别为10.26%、7.27%和40%,KDIGO 2、3级组分别与非AKI组和KDIGO1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天和30天的血肌酐比较上,KDIGO 2、3级组与非AKI组和KDIGO 1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5年内各时间点血清肌酐比较上,KDIGO 1级组和非AK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非AKI组术后AR发生率为12.7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24%;KDIGO 1级组术后AR发生率为13.64%,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18%;KDIGO2、3级组术后AR发生率为20%,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三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非AKI组、KDIGO 1级组和KDIGO 2、3级组在肾移植术后5年内移植肾和移植受者存活率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AKI分级中KDIGO 1级供肾在DGF发生率和近期及远期的血肌酐水平上与非AKI供肾术后效果无差异,提示KDIGO 1级供肾可作为扩大供肾的一种选择。2.KDIGO 2、3级供肾与非AKI供肾和KDIGO 1级供肾相比,术后DGF发生率高,近期(1个月内)血肌酐水平高,但远期(5年)血肌酐水平与非AKI供肾和KDIGO 1级供肾效果相似,提示需要对KDIGO 2、3级供肾谨慎选择,深入评估。
文婧妤[3](2021)在《供体来源的cfDNA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肾移植术后定期随访是影响移植患者长期生存和移植物存活的关键点之一。目前肾移植术后监测手段主要有血清肌酐(SCr),移植肾彩超,以及移植肾活检等,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肾移植受者血浆中供体来源的游离DNA(GcfDNA)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相关性,评估其与发生DGF及转归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7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期间,对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168例肾移植受者进行了临床研究。我们运用微滴式数字PCR(dd PCR)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第1、8、15、22天外周血中的GcfDNA(%)水平,研究其在肾移植术后DGF组和非DGF组中的水平,并探索供受体及手术等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第一天,DGF组与非DGF组的GcfDNA(%)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但对于DGF重症组(透析时间>14天)来说,GcfDNA(%)水平显着高于DGF轻症组(透析时间≤14天)(P=0.0026)和非DGF组(P=0.001),同时DGF轻症组与非DGF组之间GcfDNA(%)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786);并且在相同时间点肌酐值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Kaplan–Meier分析中,DGF重症组和DGF轻症组受者其一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81.82%和93.10%(P=0.290)。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DGF重症受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热缺血时间(WIT)[OR(95%CI)2.783(1.018-7.605);P=0.046],而捐献类型(OR=2.387)和供体BMI(OR=1.139)也会增加DGF重症的相对危险性。结论:在术后早期GcfDNA(%)水平相比于肌酐可更好的区分DGF重症组和非DGF组及DGF轻症组,同时热缺血时间超过25分钟可能会引起供肾功能受损,并且在接受供体为心死亡(DCD)和较高的供体BMI,均可能会延长透析时间。
曹磊[4](2021)在《肾移植术后早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肾移植术后早期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危险因素,构建早期HUA的风险预测模型,以及评估早期HUA对肾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们对2011年4月~2020年7月期间在我院施行肾移植手术的99例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第1月内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将患者分为HUA组和尿酸正常组。统计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HUA的发病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早期HUA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最后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短期预后情况以及移植肾和受者长期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平均年龄32.2±8.2岁,随访时间47.7±30.7个月。肾移植术后早期HUA的发病率约为23.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SUA(p<0.001)、WBC(p=0.022)、LY(p=0.024)、血脂异常(p=0.007)、DGF(p=0.01)以及BMI≥24 kg/m2(p<0.001)是肾移植术后早期HUA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SUA(OR=1.008,95%CI:1.002-1.014;p=0.006)、BMI≥24kg/m2(OR=8.948,95%CI:1.303-61.460;p=0.026)和血脂异常(OR=4.849,95%CI:1.184-19.854;p=0.028)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肾移植术后早期HUA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公式为P=e Y/(1+e Y),其中e为自然对数的底,Y=-8.479+0.008×术前血尿酸(μmol/L)+1.579×血脂异常+2.191×BMI。Hosmer-Lemeshow检验p值为0.465。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为0.742~0.934,该预测模型敏感度为73.9%,特异性为80.3%。HUA组患者的e GFR在肾移植术后1周(40.8±27.7 VS 61.3±31.4,p=0.006)、2周(47.9±29.5 VS 66.8±26.3,p=0.004)、1月(52.4±23.7 VS 68.1±22.4,p=0.005)、3月(56.3±20.1 VS 71.6±20.7,p=0.003)、6月(60.2±20.3 VS 72.3±21.2,p=0.022)时显着低于尿酸正常组;但在1年时,两组间e GFR不存在统计学差异(67.0±18.6 VS 68.6±20.1,p=0.76)。HUA组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p=0.039)和移植肾积水(p=0.041)的发生率显着高于正常尿酸组。HUA的发生并未对受者移植肾结石(p=0.230)、弥漫肾病(p=0.662)、呼吸道感染(p=0.065)、泌尿道感染(p=0.215)、腹泻(p=0.518)、蛋白尿(p=1)的发生率造成影响。HUA的发生并不会影响受者(p=0.861)和移植肾(p=0.174)的存活率。在对患者术后的随访中,HUA组术后6月、1年、3年受者生存率分别为95.65%,95.65%,95.65%,尿酸正常组术后6月、1年、3年受者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8.68%,96.05%。HUA组术后6月、1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1.30%,91.30%,91.30%,尿酸正常组术后6月、1年、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8.68%,97.37%,97.37%。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HUA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BMI≥24Kg/m2、术前SUA和血脂异常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具有较好预测效能和临床价值。虽然肾移植术后早期HUA的发生并不会降低移植肾和人的存活率,但可能会导致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积水发生率增加,同时,也会对受者短期移植肾功能带来负面影响。
李沂蔓[5](2020)在《供受体围术期因素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肾移植供、受体多项临床资料,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改善移植肾功能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分为DGF组及移植肾功能正常恢复组(IGF),收集供、受体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数据、组织配型情况、冷和热缺血时间、围术期处理因素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G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4例肾移植患者,平均年龄39.30±10.52岁(15-62岁),男/女1:0.65,透析龄17(6-36)月,82%接受血液透析,4例(3.85%)无透析史,80%基础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型相同89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7例(6.73%),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均阴性。发生DGF 23例(22.12%),IGF 81例(77.88%),两组基本情况中,受体身体质量指数高(BMI)(P=0.027)、供体合并急性肾损伤(AKI)(P=0.002)、供体捐献前肌酐水平(P=0.022)、供体死亡前24h内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E)剂量(P=0.040)、冷缺血时间(CIT)(P=0.014)、热缺血时间(WIT)(P=0.016)、诱导药物(吗替麦考酚酯、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P=0.017)在两组中有显着差异,DGF组明显高于IGF组。回归分析显示免疫诱导药物(吗替麦考酚酯、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P=0.041)、供体合并AKI(P=0.004)、供体死亡前24h内使用大剂量NE(P=0.010)、供体捐献前肌酐水平高(P=0.036)、受体BMI(P=0.030)、CIT延长(P=0.011)、WIT延长(P=0.014)为发生DGF的危险因素,而CIT>8h(P=0.003)、WIT>6min(P=0.022)、免疫诱导药物(P=0.023)为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DGF的围术期危险因素较多,其中冷、热缺血时间延长及免疫诱导药物使用为DGF的独立危险因素。
柴云霞[6](2020)在《关于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Fresenius作为诱导剂在公民逝世器官捐献肾移植中功效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在肾移植学科领域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时间是一项重要的临床目标,而在同种异体肾移植中采用抗体疗法诱导免疫抑制是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的一种重要手段。诱导免疫抑制疗法能为同种异体肾移植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Fresenius(Antithymocyte Globulin-Fresenius,ATG-Fresenius)、巴利昔单抗和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Anti-T-lymphocyte globulin,ATG)是三种常见的用于同种异体肾移植免疫诱导疗法中的抗体。肾移植术前给予这三种抗体用于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及降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cGVHD)的风险。虽然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Anti-T-lymphocyte globulin,ATG)和巴利昔单抗常用于肾移植的诱导方案并且对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提高移植物存活率是有效的,但其诱导剂量尚未标准化。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不同剂量的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Fresenius(ATG-Fresenius,ATG-F)在肾移植接受者中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纳入了自2015年8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脏移植科首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并接受ATG-F作为诱导剂诱导的131例成人肾移植受者。根据诱导剂累积剂量分为ATG-F累积剂量<7 mg/kg和ATG-F累积剂量≥7 mg/kg两组,除了肾移植受者体重和体重指数有所差异,关于人口统计学和免疫学危险因素两个剂量组的肾移植供受体匹配良好。通过卡方检验分别比较两剂量组器官捐献者的年龄、性别、死亡原因和缺血时间。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肾移植术后12月内两剂量组经活检确认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移植物和患者存活率以及副作用(包括血液学和感染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连续变量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P值<0.05是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的。结果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在ATG-F累积剂量<7mg/kg和≥7 mg/kg两组的患者中(前者与后者,分别为7.5%和4.7%,p=0.766)无统计学差异。ATG-F累积剂量<7 mg/kg组的患者移植后12个月内感染发生率低于ATG-F累积剂量≥7 mg/kg组(26.9%vs.50.0%,p=0.006),ATG-F累积剂量≥7 mg/kg组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高于ATG-F累积剂量<7 mg/kg组(20.4%对7.46%,p=0.033),但移植后12个月内肺炎的发生率在ATG-F累积剂量<7mg/kg和≥7 mg/kg(10.4%vs 20.3%,p=0.117)无统计学差异。而两组之间的贫血程度和淋巴细胞减少持续时间是相似的。两组之间总体上移植物功能,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以及移植物存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数十年来ATG-F被广泛用作同种异体肾移植诱导剂,但其最佳使用剂量仍不清楚。本研究表明ATG-F累积剂量的适度降低对急性排斥反应风险的增加无明显关系,而与此同时降低了肾移植受者感染特别是尿路感染的风险。因此优化ATG-F(本研究结果建议<7mg/kg)用于诱导的剂量可以降低感染风险,而不会损害对肾移植受者的诱导功效。
张化军[7](2020)在《供体及受体因素对DD供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死亡后捐献(Deceased donor,DD)供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影响因素;(2)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对受体术后住院时间,半年内肾脏存活率、受体存活率及血肌酐水平的影响。以便在供体维护、获取,肾移植术后病人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的发生率,促进移植肾功能尽早恢复。方法:本研究总共收集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死亡后捐献肾移植手术的受体70例,按肾功能恢复情况将70名患者分为两组即DGF组(n=28)和IGF组(n=42)。先对影响DD供肾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结合单因素分析结果选取影响肾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进一步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给予多因素分析;对两组间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肌酐水平、半年内受体存活率、半年内移植肾丢失率的差异性进行比较,P<0.05。结果:本次研究纳入的70例受体中发生DGF28例,DGF发生率为40%,其中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供体以下变量显示出显着地统计学差异(P<0.05):供体接受CPR治疗(DGF组,64.2%;IGF组,26.1%)、器官热缺血时间≥15min(DGF组,60.7%;IGF组,14.2%)、器官冷缺血时间≥12h(DGF组,46.4%;IGF组,5%)、供体入室前较高的血肌酐值、供体接受CBP治疗。然而供肾年龄≥55岁、是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ICU住院时间、供体死因均不是DGF发生的危险因素;受体因素中除受体透析方式为腹透是DGF发生的危险因素外(P<0.05),受体性别、HLA错配位点数、透析时间、术前血清肌酐值均不是DGF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DD供肾移植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供体接受CPR治疗、受体透析方式为腹膜透析、器官热缺血时间≥15min、器官冷缺血时间≥12h。DGF组的受体住院时间较IGF组受体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GF组术后1月肌酐;3月肌酐、6月肌酐水平显着高于IGF组。DGF组术后半年内移植肾丢失率高于IGF组。与IGF组相比DGF组受体半年存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DD供肾移植术后DG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供体接受CPR治疗、受体透析方式为腹膜透析、器官热缺血时间≥15min、器官冷缺血时间≥12h;DGF的发生使受体住院时间延长;DGF组术后半年内血肌酐水平显着高于IGF组,且DGF组术后半年内移植肾丢失率高于IGF组。
李天智[8](2020)在《扩大标准供体肾移植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肾移植扩大标准供体与标准供体之间的差异及肾移植受者术后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提高扩大标准供体利用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9年2月1日内蒙古包钢医院泌尿外科的122例肾移植供体及其相对应的受体临床资料。供体按照Nyberg评分分为扩大标准供体肾脏组与标准供体肾脏组两组,先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再以肾移植受体术后DGF(Delayed Graft Function,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为因变量,供体相关临床资料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受体肾移植术后1年的肌酐水平为因变量,供体相关临床资料为自变量,确定其危险因素。经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扩大标准供体组nyberg评分(21.02±5.26)显着高于标准供体组(13.26±4.68)(P=0.000);2、扩大标准供体组供体年龄(50.89±13.16)高于标准供体组(42.76±9.88)岁(P=0.000);3、扩大标准供体组供体高血压(57.9%)、供体糖尿病(7.3%)比例显着高于标准供体组(比例分别为16.7%;0.00%)(P=0.000;P=0.012);4、供体来源中扩大标准供体组亲属供体比例(10.5%)显着低于标准供体组(33.3%)(P=0.001);5、扩大标准供体组中死亡原因为脑血管意外的比例(52.6%)高于标准供体组(22.6%)(P=0.001);6、在两组相对应的受体中,扩大标准供体受体组的各时间点的肌酐(7日345.97±47.03μmol/L);(1 个月 179.45±24.37μmol/L);(3 个月145.73±24.18μmol/L);(6 个月 133.57±10.57μmol/L);(1 年的肌酐136.86±17.45μmol/L)明显高于标准供体对应受体组(分别为206.58±22.85μmol/L;137.3 1±9.71μmol/L;116.25±9.73μmol/L;107.86±9.85μmol/L;105.70±10.15μmol/L)(P=0.001);7、扩大标准供体受体组7日估算GFR(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肾小球滤过率)、1个月、3个月、6个月及 1 年估算 GFR(51.66±6.63 ml/min*1.73m2;69.33±6.27 ml/min*1.73m2;70.49±6.93 ml/min*1.73m2;77.06±4.54 ml/min*1.73m2;78.74±6.22 ml/min*1.73m2)水平明显低于标准供体受体组(分别为77.81±7.90 ml/min*1.73m2;84.06±5.50ml/min*1.73m2;86.51±3.62ml/min*1.73m2;92.75±3.43 ml/min*1.73m2;94.05±3.47 ml/min*1.73m2),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 0.006、0.039、0.027、0.008、0.026)。7、两组供体对应受体之间的7日、1、3、6、12个月尿量无明显差异(P>0.05);8、扩大标准供体受体组DGF发生率(47.4%)明显高于标准供体对应受体组(21.4%)(P=0.004);9、两组供受者匹配的HLA配型错配数无显着性差异(扩大标准供体组错配4.05±1.01个、标准供体组3.57±1.33个,P=0.051);10、扩大标准供体组热缺血时间(11.50±5.73min)明显长于标准供体组(8.89±6.26min)(P=0.031)。11、两组间冷缺血时间无显着差异(扩大标准供体组为619.86±326.62min、标准供体组为597.96±398.50min)(P=0.767);12、扩大标准供体组供体BMI(24.08±3.36)与标准供体组(24.30±3.61)无显着性差异(P=0.757);13、死亡供体捐献中,低温机械灌注组(25.9%)与单纯冷保存组(36.5%)DGF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329),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供体高龄、冷缺血时间长、供体估算GFR低、是肾移植受体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β=0.183,P=0.041;β=0.005,P=0.013;β=-0.020,P=0.015);1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yberg 评分是DGF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β=0.183,P=0.048)。16、总体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7%/94.2%,两组1年人、肾存活率比较,患者存活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408),移植肾存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8<0.05)。17、对1年受者肌酐数值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供者年龄、供体获取前肌酐值、供体Nyberg评分是受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β=1.292,P=0.022;β=0.316,P=0.023;β=2.655,P=0.002)。结论:1、经Nyberg评分后的扩大标准供体与标准供体肾功能存在差异;该评分系统有助于预测患者肾移植的效果。2、供体年龄及获取前血肌酐水平对肾移植受者DGF发生率及受者1年血肌酐水平均有影响。3、扩大标准供体与标准供体相比患者一年存活率无差别,移植肾存活率相对低。4、扩大标准供体与标准供体受者血清肌酐和eGFR在一年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均会趋于正常。扩大标准供体受者血清肌酐和eGFR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扩大标准供体可作为增加供体来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蒋韬[9](2020)在《儿童供肾与成人供肾肾移植临床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与生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配对比较儿童供肾肾移植与成人供肾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比较配对前所有不同年龄层次来源的肾脏对移植受者的生存影响,共同探讨儿童供肾肾移植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所有的DBCD供肾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儿童供肾肾移植共计74例,成人供肾肾移植共计195例。儿童供肾移植组拟定为试验组,成人供肾移植组拟定为对照组;两组按照一定配对条件以1:1进行匹配,最后两组均成功纳入50例受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配对后两组受者术后1年内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移植肾脏形态学的变化、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两组配对前所有移植受者术后5年内的人/肾存活率。【结果】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试验组术后1年的肌酐稳定在(107.13±58.22)umol/L,下降百分比为89.10%;对照组术后1年的肌酐稳定在(108.22±12.78)umol/L,下降百分比为88.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年后移植肾长径由术前的(90.28±14.97)mm,增长至(116.06±9.20)mm,接近正常成人肾脏大小水平;对照组1年后移植肾长径由术前的(108.72±5.73)mm,增至(124.58±6.80)mm,对照组1年后移植肾长径有所增加,但变化不明显。试验组术后1年的蛋白尿发生率为38.58%,对照组为14.00%,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者术后1年内其他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供肾组与成人供肾组术后5年的人/肾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成人供肾肾移植而言,尽管儿童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的蛋白尿发生机率较高,但是其术后1年的肾功能恢复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类似,1年内儿童肾脏的增长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大,说明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不大。两组5年内移植肾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预示着儿童供肾与和成人供肾一样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移植效果。
杨明[10](2020)在《围手术期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成功的肾移植并使得移植肾功能顺利恢复依赖于良好的供受体情况、手术技巧、麻醉期间确保受体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等等诸多因素。其中有多个因素可以影响移植肾的灌注情况并可导致其存在多变性。本研究拟评估围术期肾移植患者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泌尿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器官捐献者及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收集独立变量供者的年龄、供肾冷缺血时间、供肾保存方式、供肾终末肌酐、透析方式及时间、麻醉方案、镇痛方案、开放时血压、液体治疗方案、HLA错配位点、免疫诱导方案,因变量为肾移植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情况DGF或IGF等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286例肾移植受者中有32例发生DGF,占总数的11.2%。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年龄、冷缺血时间、血压、终末肌酐水平、麻醉方案、液体治疗方案、镇痛方案、供肾保存方式等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透析方式、透析时间、HLA错配位点、免疫诱导方案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时间、血压、终末肌酐水平、保存方案、麻醉方案、液体疗法及镇痛方案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供者年龄偏高、冷缺血时间的延长、终末肌酐水平升高、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是DGF发生的危险因素。低温机械灌注、适当的高血压、宽松液体疗法是DGF的保护因素,有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透析的方式、透析时间长短、HLA错配位点、免疫诱导方案对DGF的发生无明显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前瞻性研究。
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对移植肾存活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对移植肾存活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供者 |
1.1.1 供者的选择 |
1.1.2 供者基本的临床资料 |
1.2 受者 |
1.2.1 受者的选择 |
1.2.2 受者基本临床资料 |
1.3 肾移植前供、受者相关组织配型 |
1.3.1 ABO血型配型 |
1.3.2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 |
1.3.3 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 |
1.3.4 淋巴毒试验(交叉配合试验) |
1.4 与肾移植相关手术情况 |
1.4.1 获取供肾 |
1.4.2 供肾保存方式 |
1.4.3 修肾 |
1.4.4 肾移植手术方式 |
1.5 围手术期处理 |
1.5.1 保护性隔离 |
1.5.2 术后监护 |
1.6 免疫抑制治疗 |
1.6.1 免疫诱导方案 |
1.6.2 免疫维持方案 |
1.7 随访 |
1.8 相关诊断标准 |
1.8.1 AKI 诊断、分期标准(见表 2、3、4、5) |
1.8.2 DGF诊断标准 |
1.8.3 脑死亡的判定 |
1.8.4 急性排斥反应 |
1.8.5 终末期肾病诊断标准 |
1.8.6 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 |
1.9 观察与分析指标 |
1.9.1 移植前供、受者指标 |
1.9.2 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 |
1.9.3 肾移植术后受者并发症 |
1.9.4 生存分析 |
1.9.4.1 生存时间 |
1.9.4.2 生存结局 |
1.10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结果 |
2.1 肾移植前临床资料的比较 |
2.1.1 供者临床资料比较 |
2.1.2 受者临床资料比较 |
2.1.3 受者移植前免疫学配型资料对比 |
2.2 移植术后肾功能变化 |
2.2.1 Scr的变化情况 |
2.2.2 尿量的变化情况 |
2.3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2.4 受者免疫抑制方案 |
2.5 DGF独立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2.5.1 供者方面的因素 |
2.5.2 受者方面的因素 |
2.6 受者与移植肾生存分析 |
讨论 |
3.1 AKI诊断标准对比 |
3.2 对AKI供者诊断标准的选择 |
3.3 供者基本临床特征 |
3.4 受者基本临床特征 |
3.5 肾功能恢复情况 |
3.5.1 术后血肌酐变化 |
3.5.2 术后受者尿量变化 |
3.6 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6.1 DGF |
3.6.1.1 供者因素 |
3.6.1.2 受者因素 |
3.6.1.3 免疫因素 |
3.6.2 肺部感染 |
3.6.3 尿路感染 |
3.6.4 移植肾血管并发症 |
3.6.4.1 移植肾动脉血栓 |
3.6.4.2 移植肾出血 |
3.6.4.3 移植肾动脉狭窄 |
3.6.5 尿漏 |
3.6.6 AR |
3.7 生存分析 |
3.8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合并急性肾损伤尸体供肾移植后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急性肾损伤的概念及发展 |
2.2 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 |
2.3 急性肾损伤病因及发病机制 |
2.4 AKI临床表现及诊断 |
2.4.1 临床表现 |
2.4.2 实验室检查 |
2.4.3 影像学检查 |
2.4.4 肾脏病理 |
2.5 AKI治疗及预后 |
2.6 供体急性肾损伤在目前的实践 |
2.7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供者资料 |
3.1.2 受者资料 |
3.2 方法 |
3.3 免疫方案 |
3.3.1 免疫诱导方案 |
3.3.2 免疫抑制方案 |
3.4 术后随访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AKI 组和非AKI 组供者一般情况比较 |
4.2 AKI 组和非AKI 组受者一般情况比较 |
4.3 肾移植受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4.4 肾移植受者术后预后情况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就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供体来源的cfDNA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肾移植研究现状 |
1.1.1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 |
1.1.2 影响DGF的临床因素 |
1.2 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状况评价的指标 |
1.3 供体游离DNA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本课题研究方案 |
2.1.1 本课题技术路线 |
2.1.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2 实验材料 |
2.2.1 血浆标本 |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肾移植受者的纳入与排除 |
2.3.2 血浆样本的采集 |
2.3.3 GcfDNA检测试验 |
2.3.4 研究分组与数据收集 |
2.3.5 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肾移植受者基线值分析 |
3.2 肾移植受者血浆中GCFDNA水平的动态分析 |
3.3 DGF组相关分析 |
3.3.1 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GcfDNA和肌酐 |
3.3.2 一年移植肾存活率的分析 |
3.3.3 一年受者存活期的分析 |
3.3.4 影响GcfDNA水平变化的单因素分析 |
3.3.5 DGF的危险因素分析 |
3.4 DGF亚组相关分析 |
3.4.1 DGF组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3.4.2 DGF受者血浆中GcfDNA水平的动态分析 |
3.4.3 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GcfDNA和肌酐 |
3.4.4 一年移植肾存活率的分析 |
3.4.5 一年受者存活期的分析 |
3.4.6 影响GcfDNA水平变化的单因素分析 |
3.4.7 DGF重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肾移植术后早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分组标准 |
2.1.5 组织配型 |
2.1.6 供者情况 |
2.1.7 受者情况 |
2.2 术前准备及手术方式 |
2.3 术后免疫抑制用药方案 |
2.4 数据收集 |
2.4.1 一般资料收集 |
2.4.2 术前实验室指标收集 |
2.4.3 术后相关指标收集 |
2.5 主要结局指标 |
2.6 相关定义及诊断标准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情况 |
3.2 肾移植术后HUA发病率 |
3.3 肾移植术后HUA危险因素分析 |
3.3.1 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 |
3.3.2 多因素回归分析 |
3.3.3 HUA风险预测评估模型的建立 |
3.3.4 HUA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
3.4 HUA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
3.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移植肾彩超结果的比较 |
3.7 HUA对移植肾及受者生存率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本次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移植术后高尿酸血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英文缩略词表 |
(5)供受体围术期因素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机制及干预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关于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Fresenius作为诱导剂在公民逝世器官捐献肾移植中功效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根据ATG-F累积剂量对研究参与者进行分类 |
3.研究的终点 |
4.统计分析 |
结果 |
1.参与研究者的临床特征 |
2.两组研究终点的比较 |
3.两剂量组发生毒副作用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7)供体及受体因素对DD供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DD供肾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扩大标准供体肾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二章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探究扩大标准供体肾移植对受体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儿童供肾与成人供肾肾移植临床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与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移植手术 |
2.3 观察与分析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移植前资料的比较 |
3.2 移植术后资料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儿童供肾移植受者的选择 |
4.2 肾功能恢复情况 |
4.3 移植肾增长情况 |
4.4 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
4.5 生存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围手术期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对移植肾存活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公民逝世后急性肾损伤供者肾移植的疗效研究[D]. 徐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合并急性肾损伤尸体供肾移植后疗效对比分析[D]. 刘俊彦. 吉林大学, 2021(01)
- [3]供体来源的cfDNA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性研究[D]. 文婧妤.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肾移植术后早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研究[D]. 曹磊. 兰州大学, 2021(12)
- [5]供受体围术期因素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影响[D]. 李沂蔓.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关于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Fresenius作为诱导剂在公民逝世器官捐献肾移植中功效的队列研究[D]. 柴云霞. 青岛大学, 2020(01)
- [7]供体及受体因素对DD供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的影响[D]. 张化军.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8]扩大标准供体肾移植临床应用研究[D]. 李天智.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9]儿童供肾与成人供肾肾移植临床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与生存分析[D]. 蒋韬. 南华大学, 2020(01)
- [10]围手术期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因素研究[D]. 杨明.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