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任大路[2](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魏飞越[3](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学生满意度一直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以及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满意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身需求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当前,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满意度一直是诸多研究者探析的焦点,同时,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评价体系正逐步成熟,并且广泛运用于学科教学中。但是,以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的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研究疫情背景下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统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把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上海市不同区域的初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在疫情背景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体情况。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结果,一方面了解到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分析不同背景变量是否对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影响。同时,对上海市空中课堂播放的体育在线课程进行观察分析,着重分析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且每个年级筛选15节课共计45节课。最后,共同探析提高上海市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并给出相应改进措施,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奠定基础。研究结论:1.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体育在线课程实施总体情况良好。2.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水平较高。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在年级、健康状况、家庭居住面积、家庭所在区域上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在性别上无显着性差异。研究建议:1.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拓展授课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收集、筛选、整合线上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科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在线教学优势,加强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积极培养新老教师快速掌握互联网教育平台相关技术,将线上教学在校园内不断推广并得以应用。积极开展“翻转课堂”、“互联网+体育”等体育在线课程模式的研究和发展。3.增强学生主动运动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的观念。积极开展趣味性、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动机。4.明确个体差异,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场地和器材、要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和时代性。教师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陈杰[4](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体育健康素养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而培养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是促进其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手段。本文选取呼和浩特市部分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了解该调查群体的体育健康素养现状和特征,找出并分析影响该群体体育健康素养的有关因素,发现问题所在继而提出合理的建议解决和改善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寻求有效路径。方法:本研究对呼和浩特市不同地区的10所中学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共抽取898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基础知识、生活方式与体育行为、基本技能和体育品德所了解的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归纳以及权重的计算。结果:1.通过“体育与健康”课获取相关基础知识的中学生有334人,占总数的37.19%;课余时间用来完成家庭作业的中学生有346人,占总数的38.53%;有38.20%的中学生认为影响自己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学习负担重,所占百分比较高。不同性别和地区的中学生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础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均未超过总数的50%,生活方式与体育行为知识中题目B2、B3、B4、B5、B6的回答正确率均未超过总数的50%,基本技能维度中选择“不符合”和“不太符合”的学生居多,体育品德维度中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学生居多。3.基础知识中男女学生在题目A1、A3、A5、A6的知晓率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市区学生与旗县学生在题目A2、A3、A4、A6的知晓率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方式与体育行为知识中男女学生在题目B3和B6的知晓率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市区学生与旗县学生在题目B2和B5的知晓率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市区学生与旗县学生在基本技能的具备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学生在基本技能的具备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性别和地区的中学生在体育品德的具备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影响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因素中,文化政策因素权重占比为28.894%;学校教育因素权重占比为28.436%;家庭健身因素权重占比为23.936%;个人锻炼因素权重占比为18.734%。结论:1.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完成家庭作业,学习负担重是影响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女生对健康的认识好于男生,市区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好于旗县学生。2.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水平整体较低,主要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差,生活方式与体育行为不规范,体育与健康基本技能的获取较少,体育品德方面总体表现较好。3.呼和浩特市中学生基础知识维度和体育行为与生活方式维度知识知晓率总体呈现女生高于男生,市区学生高于旗县学生,旗县学生基本技能具备情况好于市区学生。4.影响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因素有:社会文化政策因素、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素、家庭体育健身因素和个人锻炼因素。5.社会文化政策因素对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素,继而是家庭体育健身因素,个人锻炼因素影响最小。
李赟鹏[5](2021)在《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地深入推进,体医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的质量。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济宁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软硬件设施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这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国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成功经验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体医融合教学的优势以及可行性,从而为山东省各高校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为山东省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这八所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健康要素,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要求中对于“健康”很少提及。个别学校的培养目标几乎粘贴复制,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2)在课程方面,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类课程已经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有涉及,但将体医融合类课程作为课程方案的一部分,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的高校屈指可数,师范型高校比综合型高校设置的体医融合类课程更加丰富。(3)从教学师资方面,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师资已经具备实施“体医融合”教学的能力,但仍需要不断提高师资的职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需加强对于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增加对教师有关“体医融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山东省各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已基本满足“体医融合”实施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4)在实践教学方面,山东省各高校还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且论文准备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5)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对于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很高,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与医学院或医院达成合作意愿。这给未来山东省各高校培养体医融合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来为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1)进一步推广“体医融合”,加强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宣称力度,可利用校内广播、校园报纸、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体医融合相关知识,提高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重视程度,定期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开展“体医融合”知识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医融合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是体医融合,为今后的体医融合教学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丰富“体医融合”课程,完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课程比重,适当添加医学方面的选修课。目前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类课程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正在趋于完善当中,可适当添加一些与体育康复、体育保健相关的临床医学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将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健康教育的培养,从而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3)明确“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开展,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顺应国家政策做出积极改革,将健康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当中,将健康纳入培养方案中,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明确“体医融合”培养目标,制定“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师资力量,培养“体医融合”人才。(4)加强与医学院和医学部门的交流合作,要加强学术交流,可定期请专业医学专家来体育院校展开运动医学相关的知识讲座,双方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来强强联手,合作育人,培养出符合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5)培养“体医融合”师资,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定期组织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及体育教学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实施“体医融合”教学改革。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校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提高师资待遇。(6)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完善场地设施。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山东省各校要积极开放现有的实验室以供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不能让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成为摆设,要加大实验室老化的设备和缺失器材的资金投入,及时做好引进和更新。有了好的实验室以及设施器械,才能为“体医融合”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张程程[6](2021)在《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影响着学生体育基本常识的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价值的认知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丰富着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还局限在各大环境因素、各类APP对体育认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三个维度探究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以及云南农业大学三所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大一、大二的132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体育认知的三个维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程可选项目设置过少。31.4%的学生反映出所选课程并非意向课程,体育项目的缺少成为阻碍他们体育认知的主要因素之一。(2)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较为缺乏是造成学生体育基本常识较差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71.6%的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在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方面总体认知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扭伤后的处理办法、运动后保暖以及体育锻炼后洗澡几个方面。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中,目标态度和行为认知呈现基本肯定的态度,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以及情感体验呈现出不确定态度。在体育价值认知当中,认知较好,大都呈现出基本肯定状态。(3)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受个体差异性影响。表现在体育态度、体育价值、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中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认知较女生认知好,大二同学较大一认知好。(4)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意识薄弱。96.6%的学生都会参与体育锻炼,但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仅有13.2%。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还有待加强。通过对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来分析,低运动量参与人数最多,其中大约有一半人的运动量没有达标,且不同群体各有差异。(5)学生体育认知情况影响锻炼行为参与。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运动量以及参与度。(6)学业紧张成为制约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的首要因素。其次理论课的缺乏、课程项目的稀缺、场地器材的不足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认知与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不容忽视。
廖冰心[7](2021)在《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文中指出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试行),在高中试行体育模块化教学,确立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教学目标的高中体育学科体系,在上海、北京等地试行两年之后,2020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这对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于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将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提高高中体育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教学意识与执教能力是研究的核心命题。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高中篮球课程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围绕尝试性地进行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具体探讨如何开展基于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篮球课教学,以及如何实现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篮球课教学设计,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把握2020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理念,立足新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因此,本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研究中注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将学科素养全面贯穿到篮球技能教学中,遵循学校体育教学规律,对篮球选项课模块、课时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建构学业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2.篮球课程是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中选修内容,本研究将高中篮球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和二是基础技术阶段,模块三和四是和提升技术,模块五和六是高阶阶段。鉴于篇幅限制,只进行了高一年级三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如在模块一、二中安排移动、反弹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技术动作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在模块三中安排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等攻防技术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等内容。3.根据课程领域目标进行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和课时教学设计研究。在设计中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在分目标中按照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十个维度进行了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选择。4.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在健康行为方面,表现为学生乐于参与各种学练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求知欲及创作欲等;运动能力方面,表现为掌握篮球学练中的脚步动作、运、传、投、防及战术基础配合的关健,并能较好地完成组合练习;体育品德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有道德和学习乐趣等。教学重点主要包括篮球文化理念和相关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较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动作技术要领以及基本战术配合;通过基本技战术的学习能综合运用及在实践中举一反三。5.本研究设计过程遵循体育教学设计程序。模块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背景分析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运用传统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练和同学的帮助找出差异,及时纠正和重建认知结构。在模块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技能认知水平,促进其篮球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具体为提升篮球选项课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组织小型篮球赛,提高篮球技术实际运用能力;制定合理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6.为检测教学设计效果,将其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实施,并采用观察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发现所研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度、篮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氛围良好的篮球专项课中学习会使得效率更高,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趣味化的比赛或游戏中篮球变得生动有趣。
侯嘉欣[8](2021)在《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对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天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六所高校的985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提出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提升措施,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水平的目的。结果:(1)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的分析,最终形成4维度,26个题项的《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调查问卷》,包括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2)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环境适应得分最高,依次为情绪调控、健康知识的掌握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3)在“情绪调控”上,性别因素在0.05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的情绪调控能力高于女生。在其他健康体育行为维度上,则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是否独生子女在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及环境适应维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情绪调控维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独生子女情绪调控方面的表现优于非独生子女;不同年级在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情绪调控以及环境适应三个维度上的检验均未达到显着(P>0.05),在“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年级因素在0.01水平上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家庭所在地在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维度上无显着差异,在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维度上,家庭所在地因素在0.05水平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城镇”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情绪调控方面表现的好,农村学生环境适应能力高于家庭住址为城镇的学生。(4)亲人朋友、学院系部及学校体育文化和硬软件设施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有显着正向影响,亲人朋友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的影响最大,学校体育文化和硬软件设施对其影响最小,而舍友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不能产生显着影响。亲人朋友、舍友、学院系部以及学校体育文化和硬软件设施对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亲人、朋友对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影响最大,舍友对其影响最小。亲人朋友、舍友、学院系部以及学校体育文化和硬软件设施对情绪调控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学院、系部对情绪调控的影响最大,舍友的影响力最小。亲人朋友、学院系部及学校体育文化和硬软件设施对环境适应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亲人、朋友对环境适应的影响最大,舍友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关系,所以影响最小。结论:1、严格按照问卷编制流程,编制了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调查问卷,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剔除部分题项之后,构成《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调查问卷》最终问卷,并通过信效度的检验,证明此问卷可以用于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等研究。2、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受到亲人朋友、舍友、学院以及学校体育文化和硬软件设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需要学校、家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开展体育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氛围。
范晨曦[9](2020)在《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和促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主要部分,其体质健康状况,受到政府以及各界学者的热切关注。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我国学生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近视率、肥胖率等部分指标情况不容乐观。(1)为了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必要挖掘到体质问题的根源处,对其进行剖析。基于此,本研究依托于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查复核工作,采用文献资料法、检测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随机抽取2160名学生的体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并对39名学界专家、中学校长、基层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力求挖掘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并且有效的对策,为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出谋划策。研究表明:(1)2019山西省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往年相比总体涨幅不大,甚至耐力素质等指标呈现下跌趋势;城市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略优于乡村学生,乡村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优于城市学生;中学生各项指标增长呈现低龄化趋势,13—15岁学生指标涨幅大于16—18学生涨幅;中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且高度近视率大幅度增加。(2)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与学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睡眠不足等个人因素;家庭体育支持力度薄弱、家长过度保护子女等家庭因素;升学选拔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体育教师积极性等学校因素;体育文化匮乏、舆论导向不作为等社会因素有关。针对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以下5个对策:(1)改革相关制度。对现有升学选拔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在小考、高考中增设体育分或体质达标测试,增加中考体育分值比重,增加体育考试频率;对学校与老师进行考核评价时,综合考虑学生的文化课、身体素质等指标,利用指挥棒的作用提高各界对体育的重视程度。(2)提供政策保障。政府应针对体育教师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体育教师薪资待遇、职称提升、科研进修等基本权益;同时对于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校闹事件,通过增设保险、出台文件等措施,完善教学事故的处理机制。(3)学校与外界合作。学校与社会机构、培训班合作,引进先进体育意识与教学手段的同时,解决短时间无法配齐场地、师资的难题;与医院合作,科学监测学生体质、心理、视力等多方面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与家庭合作,提高家长体质健康意识,营造家庭体育支持性环境。(4)更新教学手段。学校开设体育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素养以及学校场地、设施等因素,尊重学生兴趣,进行多种技能教学供学生选择;教学过程注重兴趣培养、体能训练、技能学习,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效果。(5)营造体育氛围。规范媒体的传播行为,提高媒体在报道体育教学事故时的客观性,塑造体育赛事、明星的正面形象,提高全社会的体育参与度;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通过举办赛事、讲解体育知识、指导体育锻炼等措施,最大化打造健康的体育文化。
黄金涛[10](2020)在《中考体育加试背景下对淮安市城区初中生家长体育与健康意识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考体育加试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中考体育加试的实施对众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这种积极的影响大多数属于来自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作为学生家长也有不可推免的责任义务,因此学生家长对中考体育加试和体育健康的认知状况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淮安市城区初中生家长在中考体育加试制度的背景下对中考体育加试、体育与健康意识及学校体育的认知探讨中考体育加试制度对初中生家长体育与健康的认知状态,通过相关研究,为形成学生家长支持、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良好的氛围提供参考,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学生家长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搜集有关本研究所需文献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法搜集了大量的数据,采用SPSS21.0和Excel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运用对比、归纳和综合等逻辑方法,找出家长在体育与健康意识中存在的不足,推出相关研究结论,给予合理的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淮安市城区的初中生家长对中考体育加试的制度性认识较为清晰,以初二初三的学生家长为主,但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对于学校体育也缺乏主动了解。2.家长的体育知识储备不足,对体育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匮乏,无法正确对孩子的体育健康教育进行引导。3.家长对需要通过运动进行改变的行为健康上的表现远不如疾病预防、心理调节等一些简单的健康认知,缺乏正确的健康认知观念。4.家长对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强,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计划对自己的体育运动加以指导,使得家长的体育参与度不高。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建议:1.在对中考体育加试的认知上,家长们需要建立正确的观念,了解体育中考实施的目的,还需要主动了解学校体育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为子女创造出良好健康的体育环境。2.家长要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关注和了解,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体育专业技能,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3.家长需要不断地对健康认知观念深入探究,通过自身对健康认知观念的提升,以此为孩子创造出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和氛围。4.家长需要重视体育锻炼并参与到运动锻炼中,还需要有意识的掌握和运用科学正确的锻炼方法,将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2)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
2.1.1 “工匠”的定义 |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
2.4 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求 |
1.1.2 新冠肺炎疫情下在线教学价值的体现 |
1.1.3 新冠肺炎疫情下提高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疫情 |
2.1.2 体育与健康课程 |
2.1.3 体育在线课程 |
2.1.4 学生满意度 |
2.2 研究现状 |
2.2.1 体育在线课程的相关研究 |
2.2.2 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 |
2.2.3 在线课程中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4 总结 |
3 研究思路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分析法 |
3.1.2 问卷调查法 |
3.1.3 观察法 |
3.1.4 统计分析法 |
3.2 研究框架图 |
3.3 研究流程图 |
4 研究工具的分析 |
4.1 测试量表分析 |
4.2 项目分析 |
4.3 信度检验 |
4.4 效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体育在线课程总体情况分析 |
5.1.1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
5.1.2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基本感受 |
5.1.3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
5.1.4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评价 |
5.2 体育在线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
5.2.1 师生互动平台 |
5.2.2 体育在线课程教学实施分析 |
5.2.3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结构部分对比分析 |
5.3 不同背景变量下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分析 |
5.3.1 性别 |
5.3.2 年级 |
5.3.3 健康状况 |
5.3.4 家庭居住面积 |
5.3.5 家庭所在区域 |
6 讨论与分析 |
6.1 体育在线课程总体情况 |
6.1.1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
6.1.2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基本感受 |
6.1.3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
6.1.4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评价 |
6.2 体育在线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
6.2.1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项目对比分析 |
6.2.2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内容对比分析 |
6.2.3 线上体育课的优势 |
6.2.4 线上体育课的劣势 |
6.3 不同变量下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分析 |
6.3.1 年级 |
6.3.2 健康状况 |
6.3.3 家庭居住面积 |
6.3.4 家庭所在区域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调查开放式问卷 |
附件3 |
附件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4)健康中国背景下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素养 |
2.1.2 健康素养 |
2.1.3 体育素养 |
2.1.4 体育健康素养 |
2.2 “健康中国”战略相关研究 |
2.2.1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 |
2.2.2 “健康中国”战略的内涵 |
2.2.3 “健康中国”与“体育健康素养”的联系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2.4.1 体育健康素养学术趋势分析 |
2.4.2 体育健康素养研究现状 |
2.4.3 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4.4 健康素养测评工具 |
2.5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问调查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基本人口学特征 |
4.2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2.1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 |
4.2.2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 |
4.2.3 影响呼和浩特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
4.2.4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对健康的认识 |
4.3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不同维度现状统计 |
4.3.1 体育健康素养基础知识维度的调查 |
4.3.2 体育健康素养生活方式与体育行为维度的调查 |
4.3.3 体育健康素养基本技能维度的调查 |
4.3.4 体育健康素养体育品德维度的调查 |
4.4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不同维度的差异分析 |
4.4.1 基于性别和地区差异学生基础知识知晓情况 |
4.4.2 基于性别和地区差异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育行为知识知晓情况 |
4.4.3 基于性别和地区差异学生基本技能具备情况 |
4.4.4 基于性别和地区差异学生体育品德具备情况 |
4.5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
4.5.1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
4.5.2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的权重确立 |
4.5.3 不同因素对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 2 访谈提纲 |
附录 3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致谢 |
(5)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加强体医融合,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 |
1.1.2 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
1.1.3 体医融合能有效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1.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3 关于学校体医融合的研究 |
2.1.4 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
2.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案例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4.1.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
4.1.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分析 |
4.1.4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软硬设施分析 |
4.1.5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分析 |
4.1.6 小结 |
4.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4.2.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分析 |
4.2.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劣势分析 |
4.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
4.3.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
4.3.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
4.4 “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人才培养优秀案例分析 |
4.4.1 成都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分析 |
4.4.2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
4.4.3 两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
4.4.4 建设山东“体医融合”代表性高校 |
4.5 体医融合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
4.5.1 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 |
4.5.2 完善体医融合课程 |
4.5.3 构建体医融合教育平台 |
4.5.4 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
4.5.5 建立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Ⅱ 专家访谈问卷 |
致谢 |
(6)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
1.1.2 为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
1.1.3 是提升大学生体育认知的重要渠道 |
1.1.4 是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重要途径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课程教学理论 |
2.1.2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
2.1.3 计划行为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体育选项课 |
2.2.2 体育认知 |
2.2.3 体育锻炼行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内文献综述 |
2.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框架 |
3.2 假设模型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资料法 |
3.4.2 问卷调查法 |
3.4.3 访谈法 |
3.4.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昆明市三所高校样本情况统计 |
4.1.1 体育选项课学生课程选择的意愿情况调查 |
4.1.2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 |
4.2 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现状分析 |
4.2.1 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分析 |
4.2.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 |
4.3 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4.3.1 基本常识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
4.3.2 体育价值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
4.3.3 体育态度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
4.4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4.4.1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特征差异性分析 |
4.4.2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性分析 |
4.5 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
4.5.2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5.3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创新点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纪要 |
附录 B 学生问卷 |
附录 C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诉求的需要 |
1.1.2 基于2020 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篮球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3 2017 年《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准》试行后关于高中课程设计和篮球课程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第三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 版)下的篮球课教学研究 |
3.1 解读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把握课程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
3.1.1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
3.1.2 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解读 |
3.1.3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结构 |
3.2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
3.2.1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模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
3.2.2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教材内容分析 |
3.2.3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
3.3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 |
3.3.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的学情分析 |
3.3.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目标设计 |
3.3.3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分析 |
3.3.4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中教学策略和手段 |
3.3.5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一设计案例 |
3.4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
3.4.1 篮球选项课模块1 节选1 课时: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双手头上传球动作技术学习 |
3.4.2 篮球选项课模块2 节选1 课时:单双手反弹传球 |
3.4.3 篮球选项课模块3 节选1 课时: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三步上篮) |
3.5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 |
3.5.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思路 |
3.5.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操作方式 |
第四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下的篮球选项课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
4.1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
4.2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过程 |
4.2.1 模块教学实践过程 |
4.2.2 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
4.2.3 教学实践反思与完善 |
4.3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
4.3.1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
4.3.2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案例 |
4.3.3 落实新课程标准(2020)的效果分析 |
4.3.4 高中篮球选项课学生评价制度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反思 |
5.2.1 研究反思 |
5.2.2 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线路图 |
2 核心概念界定 |
2.1 体育核心素养 |
2.2 健康行为 |
2.3 健康体育行为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内外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3.1.1 国外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3.1.2 国内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3.2 国内外健康行为的内容 |
3.2.1 国外健康行为的内容 |
3.2.2 国内健康行为的内容 |
3.3 国内外健康体育行为的内容 |
3.3.1 国外健康体育行为的内容 |
3.3.2 国内健康体育行为的内容 |
3.4 健康行为评价工具 |
3.4.1 境外健康行为评价工具 |
3.4.2 国内健康行为评价工具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资料法 |
4.2 专家调查法 |
4.3 问卷调查法 |
4.4 数理统计法 |
4.5 逻辑分析法 |
5 探索与验证 |
5.1 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测评问卷编制与发放 |
5.1.1 问卷编制的过程 |
5.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5.2 项目分析 |
5.2.1 独立样本t检验 |
5.2.2 题项与总分相关性分析结果 |
5.2.3 项目分析小结 |
5.3 探索因素分析 |
5.3.1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
5.3.2 共同度检查 |
5.3.3 方差贡献率检验 |
5.3.4 因子旋转 |
5.3.5 因子命名 |
5.3.6 小结 |
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1 模型评价 |
5.4.2 模型修正 |
5.5 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正式问卷信效度检验 |
5.5.1 效度检验 |
5.5.2 信度检验 |
5.6 小结 |
6 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
6.1 影响因素部分信效度检验 |
6.1.1 效度检验 |
6.1.2 信度检验 |
6.2 调查结果分析 |
6.2.1 样本的分布状况 |
6.2.2 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总体特征分析 |
6.2.3 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人口变量学分析 |
6.2.4 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7 小结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测评问卷条目的专家调查 |
附录二: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调查问卷 |
附件三: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9)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和促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小结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中学生的概念 |
1.3.2 体质健康的相关概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检测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深度访谈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分析 |
3.1.1 2019年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分析 |
3.1.2 近十年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动态分析 |
3.2 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 |
3.2.1 学生视角的影响因素 |
3.2.2 专家视角的影响因素 |
3.3 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对策 |
3.3.1 学生视角的促进对策 |
3.3.2 专家视角的促进对策 |
4 讨论 |
4.1 加强健康教育是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内在动因 |
4.2 提高家庭体质健康认知和行为是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核心因素 |
4.3 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关键措施 |
4.4 制定校园体育发展的政策是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推手 |
5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1.1 2019年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 |
5.1.2 近十年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变化情况 |
5.1.3 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 |
5.2 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中考体育加试背景下对淮安市城区初中生家长体育与健康意识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中考体育加试的概念 |
2.1.2 体育意识的概念 |
2.1.3 健康意识的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关于中考体育加试研究现状 |
2.2.2 国外关于中考体育加试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关于体育意识研究现状 |
2.2.4 国外关于体育意识研究现状 |
2.2.5 国内关于健康意识研究现状 |
2.2.6 国外关于健康意识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家长与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1.1 受访家长的基本信息 |
4.1.2 受访学生的基本信息 |
4.2 家长对中考体育加试及学校体育认知现状调查 |
4.2.1 家长对中考体育加试基本情况的认知调查 |
4.2.2 家长对中考体育加试重要性认知调查 |
4.2.3 家长对子女在校体育锻炼知晓度调查 |
4.2.4 家长对子女在校体育安全状况调查 |
4.2.5 家长对学校体育设备满意度调查 |
4.2.6 家长对体质测试内容及测试结果关注度调查 |
4.2.7 家长对子女在校接受体育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调查 |
4.2.8 家长对强化子女体育意识现状调查 |
4.2.9 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调查 |
4.2.10 家长对中考体育加试及学校体育认知调查分析 |
4.3 家长体育意识现状调查 |
4.3.1 家长的体育认知现状调查 |
4.3.2 家长对终身体育与全民健康认知现状调查 |
4.3.3 家长对自身科学锻炼认知现状调查 |
4.3.4 家长对关心子女健康及体育锻炼的影响现状调查 |
4.3.5 家长对关心与获取体育知识现状调查 |
4.3.6 家庭体育知识交流与家庭体育存在的问题调查 |
4.3.7 家长体育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
4.4 家长健康意识的现状调查 |
4.4.1 家长的疾病预防意识调查 |
4.4.2 家长对体育预防疾病的认知调查 |
4.4.3 家长对体检必要性认知调查 |
4.4.4 家长对自我心理调节的关注调查 |
4.4.5 家长生活作息规律调查 |
4.4.6 家长对膳食营养关注度调查 |
4.4.7 家长对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情况调查 |
4.4.8 家长健康意识的现状调查分析 |
4.5 家长的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
4.5.1 家长对运动技能认知现状调查 |
4.5.2 家长的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调查 |
4.5.3 家庭拥有体育器材与体育中的消费调查 |
4.5.4 影响家长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 |
4.5.5 家长的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D]. 魏飞越.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健康中国背景下呼和浩特市中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D]. 陈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李赟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程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D]. 廖冰心.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8]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研究[D]. 侯嘉欣.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太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和促进对策研究[D]. 范晨曦. 山西大学, 2020(04)
- [10]中考体育加试背景下对淮安市城区初中生家长体育与健康意识现状调查分析[D]. 黄金涛. 扬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