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论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一、试论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论文文献综述)

纪鑫毓[1](2021)在《“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诊疗思维贯穿于中医诊治疾病过程的始终,是医者对疾病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互转化的隐性思考过程。“象”“气”“神”相关范畴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诊疗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医学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并注重三者相关理念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中医的学术流派和诊疗方法派系繁多,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辨证模式。多种辨证模式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但其深层次的诊疗思维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并且学术的百花齐放使得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流派分歧、选择倾向等问题。所以,进一步探寻不同辨证模式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把握中医临床的诊疗思维模式的核心。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假说。本文通过对“象”“气”“神”概念的界定,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关联关系,诠释“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突破即有的“象”“气”“神”分而论之的认识,将三者有机整合并形成理论模型。阐述“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科学内涵,系统梳理“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在历代医家中的潜在应用,揭示“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的客观规律,从而为彰显中医药的原创优势及创新中医临床诊疗模式提供新思路。目的本研究欲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界定本研究中“象”“气”“神”的内涵,诠释“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分析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整体观的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特点。第二,通过分析代表性的医家着作,探究“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潜在的表达方式及运用方式,揭示“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在不同辨证中的不同体现,以揭示诊疗思维的客观化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全面搜集、挖掘和整理历代文献中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选取代表性的着作,对“象”“气”“神”的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调研;采用发生学的方法,反映和揭示“象”“气”“神”概念的发生、演化。采用诠释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理解和解释,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后续研究夯实基础。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对“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在历代医家中的潜在应用进行分析。以真实世界冠心病的回顾性研究为例,分析“象”“气”“神”三者在现代临床中的关联,建立临床数据库,根据冠心病患者发病时间换算成五运六气、节气等信息内容。使用R软件(4.6)对回顾性研究的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对一般研究性指标进行频数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组内检验的统计方法采用多组独立样本比较的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不同运气时段患病百分比的差异。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症状与症状之间的关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挖掘,界定“象”“气”“神”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及整体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挖掘“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规律。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象”“气”“神”的哲学内涵均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而形成的,保留了体验和概括的结合、具象与抽象统一的特点。“象”存在于周易的卦象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老子的“大象无形”“道中有象”、儒家的“象以比德”、庄子的“象以筑镜”等方面都是援引“象”来阐述学术理念,是古人对于世界探知的方法;不同的时代对“气”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仍存在着相同之处。如“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具有物质性和不断运动的功能属性,能够沟通天地万物,决人生死。道家以“气”来论道,老子援引“气”诠释道、无、朴的内涵。庄子援引“气”论述不受客观事物所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神”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神秘现象的观察以及鬼神的思考,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神”有不同的内涵,如原始社会的灵魂和鬼神的观念,母系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动物神的崇拜,以及父系社会时期对“祖先神”的崇拜。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逐渐加深,“神”渐渐褪去了自然和动物的形态,而向附有人性的“神”过度。2.界定“象”“气”“神”在本研究中的概念内涵。本文研究的“象”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具有“物象”和“意象”两个层面。“物象”是指事物所展现的表象,医者通过对“物象”的思考抽提凝练为“意象”,展现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时间节段相对静止的状态,具有物我合一的属性;“气”主要指气机,即自然万物与人体之气的运行机制和功能活动,涉及升降出入等活动状态;“神”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角度,“神”是自然万物运动的玄妙和变化规律,这种变化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狭义角度指人的生命活动现象,包括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绪,情感等。3.探究“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本文认为“象”是“气”“神”的外在表现和相对静止的状态;“气”的运动是“象”“神”变化的动力;“神”是“象”“气”的主宰,但也同时以“象”“气”为物质基础。“象”“气”“神”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医诊病时注重“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通过局部的舌象、脉象、面象、形态等能够探知人体内部“气”的运动和“神”(精神、意识、情绪)的状态变化;人体之气和天地自然之气的运动能够导致人体之“象”和“神”的状态变化;人的“神”(精神、意识、情绪)能够影响“象”的改变和人体之“气”的运动。从狭义角度来讲,医者通过人体所呈现的“物象”经过思考形成“意象”,以判断人体“气”与“神”的状态,从真义角度来讲,“象—气—神”包含“形气神”和“精气神”的内涵。4.“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中,医者通过对患者的“物象”的观察,经过思维的分析加工形成“意象”,“象”包括“物象”与“意象”,通过相对静止的“象”来认识人体中变化的“气”“神”。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调节人体“气”“神”之偏颇,从而达到恢复人体之“象”的正常状态。在诊疗思维过程中,“象”“气”“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中医诊疗过程中是把“象”“气”“神”三者结合起来,从而完整揭示疾病本身存在的客观的本质,更客观有效地诊治疾病。通过对历代医家的论着进行分析,探索“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潜在应用,发现不同的医家着作对“象—气—神”的诊疗思维模式不尽相同。5.以冠心病的回顾性研究为例,分析天地之气对人体之“象”和“神”的影响,探索性分析三者在现代临床中的关联,根据冠心病患者发病时间换算成五运六气、节气等,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冠心病在客气为厥阴风木时发病人数最多(485人),在客运为土运时发病人数最多(595人);冠心病的兼证如睡眠欠佳会随着客气以及客运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关联规则发现所有症状均与两目少神,面色晄白存在关联关系。6.“象—气—神”三位—体诊疗思维模式虽然源自古代医家,但是与信息时代和概念时代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能把中医诊疗思维模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互融合,使得理论和现代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那么将会使中医诊疗思维模式更加清晰化、客观化、技术化。结论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挖掘和分析,从哲学和中医的角度发现“象”“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的。从而构建了“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探索性分析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整体观的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特点,系统探讨了该模式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代表性医家着作中的“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的潜在应用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揭示“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规律。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挖掘“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象”是“气”“神”状态的展现,“气”是“象”“神”的变化的动力,“神”是“象”“气”的运动主宰。其次“象”“气”“神”三者是一体的,三者一起共同展现人体的状态,“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包含了“形气神”与“精气神”的内涵。2.揭示了“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结构和内涵,其内涵是中医诊疗体系中,不仅时刻关注诊察主体的“象”,更注重象所反映出来的气运动的功能和“神”(意识、精神、情绪)的情况,不仅关注人的疾病,也将人置身于整个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中,整体把握诊察时的功能状态。其结构具有动态时空性、普遍性、稳定结构性、可演化性、注重体悟性等特点。3.系统挖掘并分析了部分中医名家的代表着作,探究“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潜在的表达和运用方式。发现各个时期的医家着作对于“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的运用不尽相同,“象”“气”“神”三者在古代临床中应用广泛,为以后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4.探索性分析了在真实世界临床中,“象”“气”“神”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五运六气、节气)能够影响人体之“象”(疾病的症状)的变化,人体的神(精神状态)与人体之象(疾病的症状)存在一定相关趋势。从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角度,验证“象”“气”“神”三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江毅[2](2021)在《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现代的疾病谱上,对人类生命健康危害最大的已成为慢性病,人类罹患疾病的因素,也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发展为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共患疾病。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身体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有着密切联系。不当的生活方式、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强的养生意识在慢性的整个过程中,已成为了促进或加重慢性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治未病”不离形神共养、精气神并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形、气、神的养生理论进行梳理和探讨,探求动形养生的机理,为传统养生功法的推广使用探究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在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梳理“真气”、“元神”以及形气神合一的动形养生有关的记载,理清其内涵。(2)通过演绎法,由中医体系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阴阳理论出发,对“真气”、“元神”的来源、特点、生理、病理、养生进行发微,探求其本质和机理。(3)通过归纳法,探寻“真气”、“元神”发挥推动生命作用的机理进行阐释,对形、气、神兼养的理论进行论述。(4)通过实验研究法,在偏颇质大学生人群中观察健身气功·养生功十二法对睡眠、疲劳、焦虑等与身、心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知:真气源于命门之先天元气,与脾胃运化的后天水谷气和大自然之清气相合充养流注全身,并赖后天水谷精气充养,其盛衰与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在脏为“藏真”,在经络则为经气,其病机与元气病机有同有异,对其养护包括惜精养元、保持三焦和经络的畅通、顺应天时、调和脏腑和避其毒气。在先天命门之火的作用下,先天元精和先天元气形成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元神即生于此变化之中,其地位和元气一致,均归属先天,其特性主动却倚静、主生主宰却不主用、不能离开形体而存在、是生命力的外在体现、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则安,寒、热、痰湿、情志过极、当静不养会伤神,对其养护需合于自然阴阳之道、养心少欲、调形养气、惜精培元、经络和畅。(2)通过演绎法,一、探究出一度被认为等同的“真气”与“元气”实为有同有异、相互联系的两种人体之气,“真气”是源于先天元气,与后天谷气“并而充身”的精微物质,真气为用,元气为体。二、明晰了元神源于元精化元气形成的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中,而又反作用于这种关系,对其进行调控,形成了元精、元气、元神的先天三位一体的体系。三、养生需形、气、神兼养。(3)通过归纳法,一、元神在由元精、元气二者阴阳运动变化产生后,进而反过来通过对阴阳消长比例的调节,使气有了不同的升降特性,从而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推动和维持生命活动,调节元气在不同部位的聚散形成脏腑并稳定其气机升降功能。即元神源于阴阳变化,而本质亦为调节一身之阴阳,并以此对阴阳的调节合于术数、应四时阴阳消长以及与外界刺激相合,在先天主生的特性下,生出识神。二、在练习气功“入静”时,心越清静,元神受到干扰越少,故能使“真气从之”,此为养生功法“调心”的原理。三、基于“脑为元神之府”、“命门为元神之根”、以及论证的“心为元神之用”,提出了“脑-心-命门”为元神轴心的概念。四、提出了真气和元神通过心神相联系,当心神入静,识神宁息,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则先天之气与先天之神同气相求,使人体之气达到最自然的状态,再与肢体之形的运作相合,以达到气愈练愈壮,愈练愈顺的练气效果。以此阐释了为传统养生功法中,“调心”是“调身”、“调息”的枢纽,其的实质是达到“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境界,从而达到形、气、神三者和谐共养的效果。(4)通过试验研究,观察到健身气功·养生功十二法对偏颇质在校大学生的睡眠、焦虑等产生显着良性影响,对疲劳状态无显着性影响。研究结论:养生需以整体观为根本,形、气、神兼养,形为生命之基,气为身体之用,神为生命主宰。传统养生功法通过“调身”、“调息”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过形体动作引领真气运行,通过“调心”,人心静而神安,以元神的自然之性导引具有天真之性的真气,达到“三调合一”的“恬淡虚无”的境界,使人体在传统养生功法的作用下,气和、神安、体健。

王思特[3](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蔡志仙[4](2020)在《《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范畴和命题,也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中“神”的内容十分丰富,诸多学者进行研究,包括对《黄帝内经》中“神”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形神一体观研究,“五脏藏神”理论研究,“治未病”重“调神”理论研究,“神本论”研究等;但《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仍缺乏系统而完整地展示。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从《黄帝内经》的生命观入手,旨在对《黄帝内经》“神”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整理,进一步阐述《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包括神的生成、内涵、体性用、病理、治疗、养生以及神与精气、形、阴阳、脏腑之间的关系等。本文内容分为以下三个章节:第一章为《黄帝内经》的生命观。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二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三是人身整体的生命观。第二章为神概念探析。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对神的原始涵义、多种涵义、本质涵义以及多学科对神的认识进行阐述;二是概括神的作用;三是对神的脏腑归属的出处,现代研究以及心、脑与神明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为《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研究。这部分主要是在总结概括前两章的基础上进行,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内经》中“神”的相关原文按神的生成、内涵、体性用、病理、治疗及养生等进行系统归纳;另一方面则是阐述《内经》中的“神”与精气、形、阴阳、脏腑等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黄帝内经》中“神”的相关内容,以期挖掘《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也希望能为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与养生提供些许思路与借鉴。

赵吉超[5](2020)在《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背景,选取秦汉以前传统文化中道、儒两家的代表着作《管子》、《老子》、《列子》、《庄子》、《四书》,进行传统文化气学说源流研究,寻找中医学术赖以建立的气学说内涵。并以此为根据,选取中医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着作,对其中的气学说进行研究,以明晰古代气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全文分为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气学说源流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之前道儒两家共八本着作中气学说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诸多名词的内涵与气相同,如道、天、心、性等。并且古人对气的体悟称为“内求法”,通过这种方法得出很多观点,涵盖了对形而上本体的认识,以及形而下万事万物的认识,成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构架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天人整体的生命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第二章为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通过对第一章的研究论述,阐发气学说相关的六大基本定理: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充盈于宇宙虚空;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气与神相关。第三章为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将中医基础理论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别为形成时期与发展时期。形成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分别代表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中药理论基础,分析其中的气学说的内涵,以明晰气学说对其形成的影响。发展时期分为晋至唐、宋至明、清至近代三个阶段,共15位医家及相关的15本着作,对各医家的着作进行气学说的研究分析,明晰气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综合研究内容,归纳出两点启示,展望气学说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方向。第四章为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结合中医学的医学属性,对比了其与现代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异同,对中医学两大生命观进行了简单概括。以此分析了气学说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运用及价值。最后,选取《古今医案按》、导师以及笔者自身临床中的医案进行分析,对气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方剂中的具体临床运用,以气学说为核心对临床诊断、疾病机理、药理进行了分析,以细节展现气学说的价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故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气学说包含了形而上本体论与形而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能量论与规律论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通过内求法对自身生命体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高度总结,涵盖了内圣的修持理法与成就外王事业具体运用的学说。气学说使中医学在根本上成为与传统文化一致的存在,将之运用于自身则可循理体悟本体,运用于社会,则可拯危救困。同样,这些研究为气学说的现代化乃至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胡潇予[6](2020)在《易术心理剧应用于抑郁症疗愈过程及效果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易术心理剧(Yi Shu Psychodrama)是美籍华裔龚鉥博士结合音乐、舞蹈、绘画、完形治疗等及中医心理学、中国气功和道家哲学,融合西方心理剧与东方哲学、医学、传统文化的心理治疗形式。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联合一线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参与易术心理剧的过程及效果进行研究。本文共包含六个方面内容:第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二、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方法为参与式观察法结合案例研究和访谈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通过对易术心理剧过程的录音、逐字稿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案例分析,探索改良模式易术心理剧对抑郁症患者疗愈的具体作用过程及所结合的理论。第二个部分通过对易术心理剧后抑郁症患者效果访谈资料的编码和分析,描述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情绪、认知、行为等变化,以理解易术心理剧对抑郁症患者产生疗效的具体影响。第三、研究结果。第四、讨论;第五、研究反思与展望;第六、综述,易术心理剧相关理论及元素的研究进展。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稳定化”贯穿易术心理剧应用于抑郁症疗愈的三个心理剧经典阶段,即暖身、演出和分享的全程过程;结合中医五脏五色五情、先泄后补、情志相克等理论、道家哲学,并借鉴了完形心理学、行为治疗、艺术表达性心理治疗等心理治疗理论,描述和分析了易术心理剧九个疗愈逻辑层次应用于抑郁症产生效果的具体细节。2.抑郁症患者参与易术心理剧后的感受归纳总结为四个主题:(1)患者负性感受减少,正性感受增加。(2)患者认知发生改变。(3)患者将易术心理剧技术和经验带入生活,助人助己。(4)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本研究从质性研究角度探索了易术心理剧应用在服药抑郁症治疗的“半结构化团体干预模式”的疗愈过程和效果,为易术心理剧的实践和在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杨凤[7](2020)在《基于半结构式访谈的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思维科学是以思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当今世界前沿科学之一,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对创新要求更加强烈的时代,原创思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原创思维,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原创性思维,更是中华医学能够绵延五千余年且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内在核心。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名老中医专家群体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的认知情况,以及象数思维、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等中医思维方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进而阐明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中医界对中医人才进行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提供参考方案。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有关中医原创思维的问题,如名老中医对“中医原创思维”的看法;二是探究名老中医原创思维的临床应用思路与方法,如擅治病种、遣方用药的思路与心得,然后探讨中医思维与高水平诊疗能力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中医的建议,指出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获取研究资料,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具体访谈人数满足访谈研究的信息饱和性原则,将访谈得来的音频材料转录成逐字稿,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所有资料,具体采用ATLAS.ti 8软件进行三级编码,构建概念框架,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结果:本研究析出“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体系”这一个核心主题,通过对资料的反复对比、归纳及提炼,在主题覆盖之下析出三个核心类别,即“名老中医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的认知情况”、“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程式”、“中医人才原创思维的培养方案”。其中,依据名老中医在临床应用中医原创思维的核心思路与方法,重点析出“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程式”这一类别,其下包括“中医思维”“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临床施治”“疗效验证思维”五个亚类别。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体系”的理论框架,提炼出中医最高水平专家对于中医原创思维与中医核心理论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总结了名老中医群体应用中医原创思维的特点;并梳理出名老中医应用中医原创思维指导临床诊疗活动的程式化思路,明确了中医原创思维与高水平诊疗能力之间是“道”与“术”的关系。尤其构建的“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程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可推广性。本研究的结果还为中医学界强化中医人才原创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方案,为中医药学科如何运用中医原创思维创新与发展中医药指明了方向。

廖越[8](2020)在《《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包含着很多养生思想,《道德经》一书的养生思想对健身气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研究老子《道德经》中的主要养生思想以及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对健身气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健身气功的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和健身气功四套老功法为研究对象,以《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文献,结合健身气功相关文献为主要资料,总结《道德经》一书中的主要养生思想,重点研究了《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道德经》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致虚守静”、“专气致柔”、“营魄抱一”、“少私寡欲”、“道法自然”等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均有体现。不仅有健身气功动作技术上的体现,更有文化理论上的体现。“致虚守静”、“专气致柔”、“营魄抱一”是老子重要的养生方法;“少私寡欲”主要体现于心态之中;“道法自然”是总纲领。各养生思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习练健身气功首先需要静,随之遵循柔、达到柔的境界,进而达到形神合一,保持寡欲的心态,最终达到“道法自然”之状。2.健身气功深受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这是由道而术;健身气功以动作技术为基础,在习练健身气功反归了解老子养生思想,了解功法中的内涵,是为由术而道。因此,健身气功的发展是由道而术,再由术而道;回归于道再提高术,由术再去探寻道,以此无限循环。

杨丽[9](2020)在《中西医身体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中西哲学身体观、中西医学身体观、中西医学史、中西医结合简史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整合、对比、归纳、演绎,在身体观的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性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健康的需求、中西医结合突破困境的需求、医学重新定位的需求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身体观特点,初步勾勒中西医结合身体观模式,并在身体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新范式,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视角。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哲学与医学身体观古今文献的检索、整理和分析,运用美国着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整合法,从三层次、四象限纵横两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演绎,形成中西医结合身体观模式。结果:1中西医身体观皆呈曲线发展,是一由整体走向局部再走向更高整体的过程。2中西医是侧重于同一身体的不同层次和角度:中医重神气而轻形,西医重形而轻功能与灵魂,西医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属于中医“形”的层次。3中西医结合的身体观是一种全象限、全层次的身体模式,表示为:意识/躯体/文化/社会与自然——形-气-神。4基于全象限、全层次身体模式的中西医结合是一种主次圆融的集大成医学体系,所有与生命相关的事物都可纳入进来。结论:全象限、全层次的医学身体观模式,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研究对象,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徐俊伟[10](2020)在《周仲瑛教授辨治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临床经验与思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传承周仲瑛教授辨治冠心病及相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分析在病机证素、治则治法、遣方用药方面的共同点与差异,研究周仲瑛教授辨证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与跟师学习体会,进一步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以期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83年2月—2014年12月间周仲瑛教授门诊治疗的615诊次冠心病病案、317诊次冠心病兼高血压病案、58诊次冠心病兼糖尿病病案、103诊次冠心病兼高血脂病案,对医案中的病机、方药进行数据挖掘,结合相关论着及医案文本研读,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提炼核心病机与基本处方,同时对周仲瑛教授临床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常用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挖掘创造性思维方法。结果冠心病1.一般情况:615诊次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367(59.67%),女性248(40.33%)。2.核心病机:以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心营不畅(18.21%)、气阴两虚(15.61%)、肝肾亏虚(9.27%)、痰瘀痹阻(6.77%)。3.基本用药:太子参(45.20%)、大麦冬(48.62%)、丹参(74.15%)、川芎(52.36%)、法半夏(34.80%)、全瓜萎(26.18%)、薤白(23.41%)、生楂(17.89%)、葛根(24.55%)。气阴虚损偏重:入党参(26.34%)、大生地(20.49%)、黄芪(26.18%)、知母(21.14%);脾胃不健加砂仁(29.43%)、娑罗子(27.97%)、炙甘草(25.04%);瘀血证重入红花(18.86%)等。冠心病兼高血压1.一般情况:317诊次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182(57.41%),女性135(42.59%)。2.核心病机:以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心营不畅(19.87%)、气阴两虚(11.99%)、肾虚肝旺(11.36%)、痰瘀痹阻(3.79%)。3.基本用药:太子参(48.90%)、大麦冬(56.47%)、丹参(77.29%)、川芎(58.04%)、法半夏(32.81%)、鸡血藤(32.12%)、薤白(23.41%)、片姜黄(29.97%)、葛根(30.91%)、天麻(31.23%)、白蒺藜(25.55%)、桑寄生(26.81%)、生楂肉(25.24%)。肝风内动入龙骨(16.09%)、牡蛎(17.03%)。冠心病兼糖尿病1.一般情况:58诊次中,女性多于男性,男性26(44.83%),女性32(55.17%)。2.核心病机:以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气阴两虚(13.79%)、肝肾亏虚(13.79%)、心营不畅(12.07%)、络热血瘀(12.07%)、痰瘀痹阻(8.62%)。3.基本用药:太子参(53.45%)、大麦冬(48.28%)、丹参(62.07%)、川芎(44.83%)、片姜黄(46.55%)、桑寄生(44.83%)、鬼箭羽(34.48%)、生楂(17.89%)、黄连(39.66%)、大生地(44.83%)、川石斛(18.97%)、知母(43.10%)。肝胆湿热加泽泻(17.67%)等。冠心病兼高血脂1.一般情况:103诊次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65(63.11%),女性38(36.89%)。2.核心病机:以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心营不畅(20.39%)、气阴两虚(14.56%)、心阳不振(11.65%)、肝肾亏虚(10.68%)、痰瘀痹阻(8.74%)。3.基本用药:太子参(31.07%)、大麦冬(48.62%)、丹参(64.08%)、川芎(56.31%)、黄芪(51.46%)、葛根(42.72%)、鸡血藤(42.72%)、法半夏(24.27%)、片姜黄(41.75%)、桂枝(33.01%)、仙灵脾(31.07)。化痰用半夏(24.72%)。结论1.临床经验(1)冠心病核心病机: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肝肾亏虚,心营不畅。病机特点:“气虚重于阴虚”,“瘀血甚于痰湿”,“瘀热甚于痰热”,易伤阳生瘀生痰,热少寒多为特点。基本治法: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化痰消瘀,宽胸理气开痹”。基本处方:以复法合方为特点,药用太子参、大麦冬、丹参、川芎、法半夏、全瓜萎、薤白、生植肉、葛根。(2)冠心病兼高血压核心病机: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肾虚肝旺,虚风内动,心营不畅。病机特点:“气虚阴虚并重”,“瘀血痰湿并重”,“痰热瘀热并重”,较冠心病以肾虚肝旺、虚风内动、上盛下虚、易于从阳化热,多热少寒为特点。基本治法:较冠心病多用平肝熄风、养肝、清肝等法。基本处方:太子参、大麦冬、丹参、川芎、法半夏、鸡血藤、薤白、片姜黄、葛根、天麻、白蒺藜、桑寄生、生楂肉。较冠心病常用滋补肾阴、平肝熄风、养肝清肝之品。(3)冠心病兼糖尿病核心病机: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肝肾亏虚,心营不畅,络热血瘀。气阴两虚证更明显,可见“三热(燥热、瘀热、湿热)”证。病机特点:“气虚阴虚并重”“痰湿之象甚于瘀血”,“痰热甚于瘀热”较冠心病以阴虚瘀热湿热,脾虚胃弱为特点。基本治法:较冠心病多用滋阴润燥,清化湿热,凉血消瘀等法。基本处方:太子参、大麦冬、丹参、川芎、片姜黄、桑寄生、鬼箭羽、生楂、黄连、大生地、川石斛、知母。较冠心病重用益气养阴,清湿热,滋阴润燥之品等。(4)冠心病兼高血脂核心病机:气阴两虚、肝肾亏虚、痰瘀痹阻、心营不畅。较冠心病更见营卫不和证、气虚血瘀、心阳不振证。病机特点:“气虚甚于阴虚”“瘀血痰湿并重”“痰热甚于瘀热”,较冠心病以气虚瘀血更甚,以营卫失和,肝肾亏虚夹痰瘀,后天不足为特点。基本治法:较冠心病多用健脾消脂,调和营卫,益气活血通络等法。基本处方:太子参、大麦冬、丹参、川芎、黄芪、葛根、鸡血藤、法半夏、片姜黄、桂枝、仙灵脾。较冠心病增加益气通阳,健脾和胃之品。2.思维方法借鉴现代医学内容进行中医病机、辨证分型与对中医传统辨证思维方法的升华创新是周仲瑛教授临床思维的显着特色之一,如:研读医案发现部分患者有冠心病病史及ST段改变,但无明显瘀血症状,周仲瑛教授根据病史及ST段改变辨证为血瘀证,进一步思考,周仲瑛教授将“现代检测指标的中医病机转化思维”作为中医临床的基本思维方法。现将最常见思维方法归纳如下:(1)中医传统思维方法:以基于“病机辨证”多种思维方法的的复合应用为特色,如:整体思维、恒动思维与平衡思维,防治并重辨证思维,形神合一辨证思维等。(2)中西融合思维:结合中医非逻辑思维与西医逻辑思维,形成“现代检测指标的中医病机转化思维”。

二、试论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论文提纲范文)

(1)“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中医诊疗思维研究进展
        1.1 传统文化对中医诊疗思维的影响
        1.2 基于古籍的中医诊疗思维研究
        1.3 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研究
        1.4 中医诊疗模式的革新研究
        1.5 中医诊疗思维方法的研究
        1.6 研究评述
        1.7 展望
    2 中医“象”范畴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象”的内涵研究
        2.2 中医“象”的特点研究
        2.3 中医象思维的研究
        2.4 “象”与象思维在中医诊疗中的运用研究
    3 中医“气”的研究进展
        3.1 中医“气”的内涵研究
        3.2 中医“气”的特点研究
    4 中医“神”内涵的研究进展
        4.1 中医“神”的内涵研究
        4.2 中医“神”的特点研究
    5 “象”“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5.1 “象”与“气”的相关性
        5.2 “气”与“神”的相关性
        5.3 “象”与“神”的相关性
        5.4 “象”“气”“神”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6 小结
前言
第一部分 “象”“气”“神”概念的界定
    1 “象”概念的界定
        1.1 “象”概念的发生
        1.2 “象”的哲学内涵
        1.2.1 符号之象——象征万物的起源
        1.2.2 象以比德——从意象上升至德行圭臬
        1.2.3 随物赋形——主观与客观的天道象征
        1.3 “象”的中医内涵
        1.3.1 天地自然之“象”
        1.3.2 人体之“藏象”
        1.3.3 诊疗活动中的“象”
        1.4 小结
    2 “气”概念的界定
        2.1 “气”概念的发生
        2.2 “气”的哲学内涵
        2.2.1 冲气为和—《老子》以“气”释道
        2.2.2 气是宇宙的本源—《列子》论“气”
        2.2.3 气聚而有生—《庄子》论“气”
        2.2.4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淮南子》论“气”
        2.2.5 太虚即气—张载论“气”
        2.3 “气”的中医内涵
        2.3.1 天地自然之“气”
        2.3.2 人体之“气”
        2.3.3 诊疗活动中的“气”
        2.4 小结
    3 “神”概念的界定
        3.1 “神”概念的产生
        3.2 “神”的哲学内涵
        3.2.1 天神
        3.2.2 变幻莫测
        3.2.3 万物的内在规律
        3.2.4 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
        3.3 “神”的中医内涵
        3.3.1 阴阳不测—天地自然运动的规律
        3.3.2 精神内守—人体生命活动之“神”
        3.3.3 诊疗活动中的“神”
        3.4 小结
第二部分 “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1 “象”“气”“神”相互关联
        1.1 “象”是“气”“神”的状态体现
        1.1.1 藏象—藏于内,象见于外
        1.1.2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1.2 “气”是“象”“神”的本质与动力
        1.2.1 人体之气的运动导致人体之象、神的变化
        1.2.2 天地自然之气导致人体之象、神的变化
        1.3 “神”是“象”“气”的主宰
    2 “象—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2.1 “象—气—神”的广义内涵
        2.2 “象—气—神”的狭义内涵
        2.3 “象—气—神”的真义内涵
        2.3.1 “象气神”与“精气神”发微
        2.3.2 “象气神”与“形气神”发微
第三部分 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理论研究
    1 临床诊疗思维模式的含义
        1.1 诊疗的基本含义
        1.2 思维模式的含义
        1.3 中医诊疗思维的特点
    2 “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
        2.1 象的不同的层次
        2.2 司外揣内
        2.3 知常达变
        2.4 见微知着
    3 中医“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特点
        3.1 变化溟蒙含时空
        3.2 荡摇浮世生万象
        3.3 相生相融亦相变
        3.4 心悟者上达之机
第四部分 基于“象—气—神”三位一体诊疗思维模式的临床运用研究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 葛洪《肘后备急方》
    3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5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6 张从正《儒门事亲》
    7 李东垣《脾胃论》
    8 张景岳《景岳全书》和《类经》
    9 吴鞠通《温病条辨》
    10 小结
第五部分 以冠心病为例在真实世界中探讨“象—气—神”三位一体的临床关联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库的建立
        2.2 入院日期的转化
        2.2.1 五运主运、客运的时间转化
        2.2.2 六气主气、客气的时间转化
        2.3 数据处理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单一运气时段、节气与冠心病罹患的关系研究
        3.2 基于五运六气研究运气与冠心病相关症状的关系
        3.3 基于五运六气分析患者症状与情绪的关系
    4 研究结果
        4.1 冠心病患者情况分析
        4.1.1 一般资料
        4.1.2 合并症的频次
        4.2 五运六气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分析
        4.2.1 主气、客气与疾病发病情况
        4.2.2 主运、客运与疾病发病情况
        4.2.3 二十四节气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4.3 冠心病患者在不同客气情况下症状与情绪状态的研究结果
        4.3.1 不同客气的症状情况
        4.3.2 客运与症状情绪的关联
        4.4 冠心病症状的相互关联关系
    5 讨论
第六部分 从“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角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思考
    1 “象—气—神”诊疗思维模式是复杂的巨系统
    2 从表象到意象—状态与知识的转化
    3 从“气”的运动状态到中西医的交叉融合
    4 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

(2)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形气神兼养的健康理论
    1 形、气、神健康理论探讨
        1.1 形为身之基,有形则生命有所倚
        1.1.1 《黄帝内经》中“形”的内涵
        1.1.2 《黄帝内经》中的形体健康
        1.2 气为身之用,气和则生命得其常
        1.2.1 真气与元气密切相关
        1.2.2 真气与气血津液
        1.2.3 真气与脏腑之气
        1.2.4 真气与经脉之气
        1.2.5 真气虚则百病由生,真气病不离元气失常
        1.3 神为身之主,得神则生机有所彰
        1.3.1 元神源于先天,与元精、元气三位一体
        1.3.2 元神的特性
        1.3.3 元神本质系调控一身之阴阳
        1.3.4 阴阳失和,元神乃病
    2 形、气、神的养生理论探讨
        2.1 养形之道,贵在全形
        2.1.1 保全形体,无过其用
        2.1.2 脏腑安和,经络畅达
        2.1.3 饮食为养,起居为调
        2.1.4 运动养形,动则体健
        2.1.5 调神养形,整体同调
        2.2 养气之道,贵在和顺
        2.2.1 惜精养元
        2.2.2 通调气机
        2.2.3 顺应天时
        2.2.4 调和脏腑
        2.2.5 调和气血
        2.2.6 谨避邪毒
        2.2.7 调节情志
        2.3 养神之道,求之于心
        2.3.1 阴阳调谐,元神得养
        2.3.2 “婉然从物”乃健康之要
    3 人之常平需形气神兼养
        3.1 “脑-心-命门”是元神调控的轴心
        3.1.1 脑为元神之府
        3.1.2 命门为元神之根
        3.1.3 心为元神之用
        3.2 形气神兼养是养生之道
        3.2.1 形为神之基
        3.2.2 神为形之机
        3.2.3 气为身之用
        3.2.4 形气神三者密不可分,三位一体
第二部分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实证研究
    4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4.1 功法原理
        4.1.1 意守清静,便于凝神
        4.1.2 气息相随,意在调息
        4.1.3 引体令柔,以身导气
        4.2 功法医理
        4.2.1 理论基础
        4.2.2 各式医理
    5 实证研究
        5.1 受试对象
        5.1.1 对象来源
        5.1.2 纳入标准
        5.1.3 排除标准
        5.2 干预措施
        5.3 观察指标和统计方法
        5.4 结果
        5.4.1 基本情况
        5.4.2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讨论
    6.1 形神合一与养生功法
    6.2 结果探讨
    6.3 本研究创新点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传统养生功法作用现代机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研究的缘起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3.4 问题与展望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标
        4.2 主要研究内容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舞、医、巫同源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1.1.1 音乐起源思想
        1.1.2 音乐实践活动
        1.1.3 音乐律制
        1.1.4 音乐与健康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2.1 礼乐养生观
        2.2 美善相“和”
        2.3 仁义道德观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3.1.1 游戏与自娱
        3.1.2 长啸放情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3.3.1 从“非礼”到“求真”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2.2.1 音乐“美”的探讨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3.1 阮籍的《乐论》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3.2 阮籍的《酒狂》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3.2.3 调式的统一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4 小结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2.1 以乐养气
        2.2 以乐养德
        2.3 以乐养形
        2.4 以乐养神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4.1.1 声波治疗
        4.1.2 诱发“α波”
        4.1.3 音乐引导想象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5 小结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1.1 起源与神话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2.1 起源与神话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3.2.1 音乐和谐观
        3.2.2 调式与健康
        3.3 3-19世纪的比较
        3.3.1 人的觉醒
        3.3.2 类同相召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4.2.1 可通约性
        4.2.2 难以通约性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1.1 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1.2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
    1.3 人身整体的生命观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神概念探析
    2.1 神的涵义
        2.1.1 神的原始涵义
        2.1.2 神的多种涵义
        2.1.3 神的本质涵义
        2.1.4 多学科对神的认识
        2.1.5 小结
    2.2 神的作用
        2.2.1 狭义之神对人体的作用
        2.2.2 广义之神对人体的作用
        2.2.3 小结
    2.3 神的脏腑归属
        2.3.1 五脏藏神的出处
        2.3.2 五脏藏神的现代研究
        2.3.3 心、脑与神明的关系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研究
    3.1 神的生成
        3.1.1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
        3.1.2 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角度
        3.1.3 从人身整体观的角度
        3.1.4 小结
    3.2 神的内涵
        3.2.1 自然之神
        3.2.2 生命之神
        3.2.3 五脏之神
        3.2.4 小结
    3.3 神的体性用
        3.3.1 神的体
        3.3.2 神的性
        3.3.3 神的用
        3.3.4 小结
    3.4 神的病理
        3.4.1 神自身致病
        3.4.2 形气神三者相互致病
        3.4.3 神与脏相互致病
        3.4.4 小结
    3.5 神的治疗
        3.5.1 调神
        3.5.2 形气神互调治疗
        3.5.3 脏神互调治疗
        3.5.4 小结
    3.6 神的养生
        3.6.1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
        3.6.2 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角度
        3.6.3 从人身整体观的角度
        3.6.4 小结
    3.7 神与气、精、阴阳、脏腑之间的关系
        3.7.1 精气神与形气神之间的区别
        3.7.2 神与阴阳的关系
        3.7.3 神与五脏的关系
        3.7.4 小结
    3.8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帝内经》中神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5)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气学说源流研究
    1 《管子》气学说研究
        1.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1.2 《管子》气学说的特点
        1.2.1 精气、心、道、德同论
        1.2.2 心为主宰
        1.2.3 修持理法
        1.3 《管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2 《老子》气学说研究
        2.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2.2 《老子》气学说的特点
        2.2.1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2.2 对道的体认
        2.2.3 对道体性用的描述
        2.3 《老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3 《列子》气学说研究
        3.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3.2 《列子》气学说的特点
        3.2.1 宇宙万物的来源
        3.2.2 道家的修道
        3.2.3 气形质——天地万有产生的四个阶段
        3.2.4 冲和气者为人
        3.3 《列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4 《庄子》气学说研究
        4.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4.2 《庄子》气学说的特点
        4.2.1 养气所达境界——逍遥游
        4.2.2 乘天地之正气的至人、神人、圣人
        4.2.3 对证得道体的修持理法及悟道境界的描述
        4.2.4 道无处不在
        4.2.5 《庄子》的养生
        4.2.6 内圣为体,外王为用
        4.2.7 气“化”
        4.3 《庄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5 《四书》气学说研究
        5.1 《四书》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5.2 《四书》气学说的特点
        5.2.1 《论语》学问的境界——仁
        5.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5.2.3 《中庸》之中和境界
        5.2.4 《孟子》之养吾浩然之气
        5.3 《四书》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6 小结
第二章 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
    1 气学说基本定理的内容
        1.1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1.2 气充盈宇宙虚空
        1.3 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
        1.4 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5 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
        1.6 气与神相关
    2 以气学说为基石的气科学体系
        2.1 气学说与阴阳学说
        2.2 气学说与五行学说
        2.3 气学说与干支理论
        2.4 气学说与八卦
第三章 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时期
        1.1 理论基础
        1.1.1 《黄帝内经》
        1.1.2 《难经》
        1.2 临床基础
        1.2.1 《伤寒论》
        1.3 中药理论基础
        1.3.1 《神农本草经》
        1.4 小结
    2 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时期
        2.1 晋至唐
        2.1.1 葛洪《肘后备急方》
        2.1.2 巢源方《诸病源候论》
        2.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2.1.4 王焘《外台秘要方》
        2.1.5 小结
        2.2 宋至明
        2.2.1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2.2 张从正《儒门事亲》
        2.2.3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2.2.4 朱丹溪《格致余论》
        2.2.5 张景岳《景岳全书》
        2.2.6 赵献可《医贯》
        2.2.7 杨继洲《针灸大成》
        2.2.8 小结
        2.3 清至近代
        2.3.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2.3.2 吴鞠通《医医病书》
        2.3.3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2.3.4 唐容川《医易通说》
        2.3.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3.6 小结
    3 对气学说发展方向的启示
        3.1 气学说的发展可吸收现代优秀的科技成果
        3.2 现代物理学场性物质对气学说的揭示作用
第四章 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气学说与中医学生命观
        1.1 天人整体的生命观
        1.2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1.3 中医、西医生命观之异同
    2 气学说与人体生理
        2.1 形的生理
        2.2 气的生理
        2.3 神的生理
    3 气学说与人体病理
        3.1 形的病理
        3.2 气的病理
        3.3 神的病理
    4 气学说与中医诊断
        4.1 气学说与望闻问切
        4.2 气学说与辨证
    5 气学说与中医治疗
        5.1 气学说与针灸治疗
        5.2 气学说与导引吐纳
        5.3 气学说与按摩刮痧
        5.4 气学说与中药治疗
    6 气学说与中医养生
        6.1 强调天人合一
        6.2 注重形气神合一
        6.3 重视正气
    7 病案举例
        7.1 《古今医案按》医案举例
        7.2 导师医案
        7.3 笔者医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文献综述 气学说研究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易术心理剧应用于抑郁症疗愈过程及效果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易术心理剧相关理论及元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课题、学术会议和培训

(7)基于半结构式访谈的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原创思维临证方法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原创思维概念的提出
        2 中医原创思维的研究内容
        3 中医原创思维的临证方法研究
        4 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应用研究的不足
    综述二: 半结构式访谈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1 访谈法的概述
        2 访谈法的意义
        3 访谈的类型
        4 半结构式访谈法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5 访谈资料的处理与分析——运用扎根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下篇: 基于半结构式访谈的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应用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
    三、研究过程
        1 研究的前期准备
        2 研究资料的收集
        3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4 提高质性研究科学性的措施
    四、研究结果
        1 访谈总体情况
        2 核心类别1: 名老中医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的认知情况
        3 核心类别2: 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程式
        4 核心类别3: 中医人才原创思维的培养方案
        5 “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体系”理论框架
    五、讨论
        1 名老中医群体应用中医原创思维的特点
        2 中医原创思维与高水平诊疗能力之间的关系
        3 中医教育与中医人才应重视中医原创思维的教与学
        4 构建理论框架的意义
    六、结语
        1 研究小结
        2 创新性
        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附件2
致谢
个人简介

(8)《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道德经》养生思想的研究
        1.关于《道德经》书籍中养生思想的研究
        2.关于《道德经》文献中养生思想的研究
        3.关于《道德经》养生思想与太极拳、武术的研究
    (二)关于健身气功的研究
        1.关于健身气功源流的研究
        2.关于健身气功功效的研究
        3.关于健身气功特点作用的研究
        4.关于健身气功传播的研究
        5.关于健身气功教学的研究
        6.关于健身气功文化的研究
        7.关于健身气功与《道德经》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专家访谈法
        3.逻辑分析法
四.相关概念的解读
    (一)养生思想
    (二)健身气功
    (三)体现
五.健身气功概述
    (一)健身气功的源流
    (二)健身气功的特点
        1.整体锻炼,三调合一
        2.松紧结合,刚柔相济
        3.动静相兼,圆和大方
        4.形神兼备,天人相应
    (三)健身气功的作用
六.《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一)致虚守静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致虚守静
        2.致虚守静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二)专气致柔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专气致柔
        2.专气致柔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三)营魄抱一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营魄抱一
        2.营魄抱一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四)少私寡欲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少私寡欲
        2.少私寡欲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五)道法自然养生思想及其体现
        1.道法自然
        2.道法自然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西医身体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选题背景
        1.1 哲学背景
        1.2 医学背景
    2.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3.研究方法
        3.1 整合法
        3.2 比较法
        3.3 归纳演绎法
    4.论文的基本组成
    5.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部分 医学身体观的民族性
    1.中医身体观
        1.1 秦汉时期——奠基期
        1.1.1 《黄帝内经》身体观
        1.1.2 《伤寒杂病论》身体观
        1.2 隋唐时期——展开期
        1.2.1 孙思邈
        1.2.2 王冰
        1.3 两宋金元时期——过渡期
        1.3.1 庞安时
        1.3.2 许叔微
        1.3.3 陈言
        1.3.4 成无己
        1.3.5 刘河间
        1.3.6 张从正
        1.3.7 李东垣
        1.3.8 朱震亨
        1.4 明清时期——转变期
        1.4.1 身体的主体化
        1.4.2 身体的具象化
        1.5 中医身体观小结
    2.西医身体观
        2.1.古典医学时期——奠基期
        2.2.文艺复兴时期——背离期
        2.3.二十世纪以来——觉醒期
第二部分 医学身体观的世界性
    1.普遍性
        1.1 整体性
        1.2 层次性
        1.2.1 包含与超越
        1.2.2 高级与低级
    2.特殊性
    3.特殊性中体现普遍性
第三部分 医学身体观的时代性
    1.哲学身体的回归
        1.1 身体坟墓说
        1.2 机械的身体
        1.3 关联的身体
    2.现代医学模式中的身体
        2.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2 “人体-环境”系统医学模式
        2.3 四元医学模式
        2.4 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系统医学模式
        2.5 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
        2.6 整合医学模式
        2.7 生态医学模式
第四部分 中西医结合新范式
    1.现实的需要
        1.1 人类健康的需要
        1.2 中西医结合走出困境的需求
        1.2.1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
        1.2.2 中西医结合困境的突破
        1.3 医学重新定位的需要
    2.新范式的建立
        2.1 中西医结合身体观
        2.1.1 纵深说
        2.1.2 横向说
        2.1.3 纵横交错说
        2.2 基于身体观的中西医结合新范式——主次圆融体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国内对中西哲学、医学身体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10)周仲瑛教授辨治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临床经验与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1. 研究现状
        1.1 冠心病及相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辨治综论
        1.2 周仲瑛教授学术传承现状
    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存在问题
        2.2 解决方法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案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一般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的预处理
        2.2 医案信息采集
        2.3 数据挖掘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冠心病
        3.2 冠心病兼高血压
        3.3 冠心病兼糖尿病
        3.4 冠心病兼高血脂
    4. 医案赏析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临床思维方法
    1. 临床思维方法概述
        1.1 逻辑思维
        1.2 非逻辑思维
        1.3 中医思维方法与西医思维方法上的差异
    2. 中医象思维研究现状
    3. 周仲瑛教授临床思维特点及研究意义
    4. 周仲瑛教授临床常用思维方法
        4.1 整体思维、恒动思维与平衡思维
        4.2 “中西融合”的病证结合思维
        4.3 防治并重辨证思维
        4.4 形神合一辨证思维
        4.5 时相思维
        4.6 现代检测指标的中医病机转化思维
结语
    1. 研究小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四、试论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象-气-神”三位一体中医诊疗思维模式的内涵与应用研究[D]. 纪鑫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D]. 江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研究[D]. 蔡志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D]. 赵吉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易术心理剧应用于抑郁症疗愈过程及效果的质性研究[D]. 胡潇予. 重庆医科大学, 2020
  • [7]基于半结构式访谈的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应用研究[D]. 杨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道德经》主要养生思想在健身气功中的体现研究[D]. 廖越.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9]中西医身体观的研究[D]. 杨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周仲瑛教授辨治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临床经验与思维方法研究[D]. 徐俊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论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