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欠发达地区蚕茧质量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霞[1](2021)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学龄儿童数量激增,学前教育的规模随之扩大,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幼儿师资的主阵地,其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为贯彻习总书记“扶贫要扶智”的精准扶贫理念,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了“一村一幼”、“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重大机遇,但也是重大责任。为此,提高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研究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内生式发展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四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选取欠发达地区的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48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名教师进行访谈,从而调查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评价考核机制固态化,评价指标不灵活。这些问题对欠发达地区本土幼儿教师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适配性和可行性高的先进经验,选取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共49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名教师进行访谈,总结发达地区的培养特点和可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启示。研究发现:发达地区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具体、培养过程较为系统、培养主体多元、培养评价体系相对完善,可从多方面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可执行的经验借鉴。结合欠发达地区独特的区域特色,借鉴发达地区的培养经验,为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要坚持构建精准具体、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建立系统、合理、科学的内生式培养过程,坚持“校政园”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和建立灵活多元评价体系等建议,进而为欠发达地区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民族性”、“技能性”并行的高素质幼儿师资,教育脱贫攻坚而助力。
黎焕嫦[2](2021)在《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D县高中教师流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一直随着信息时代的步伐而逐步深化、发展和完善。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各学校人力资源的教师队伍自然躲不开市场竞争的规律,教师的流动也就成为了市场经济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流动现象更多地表现为非良性的流动,换而言之就是教师的流动实际上更多的是教师的流失。这样的现象给很多学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所受到的冲击更为突出和明显。这些负面影响致使地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大打折扣,极不利于地方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这也影响了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给那些教师流失状况严重的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害,大大地影响了地方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国家教育公平。为了进一步了解D县高中教师流动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对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D县高中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D县X中学为案例进行了详细的个案研究。经过相关的调查分析后发现D县高中教师流动主要存在以下特点: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具有更高的流动比率;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流动的教师基本流向更好的工作单位;高考主考学科教师流动率更高;高职称教师占流动教师的主流。此外,在进行个别访谈和一些基本调查后,本研究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对D县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反馈所得的一系列数据进行了加工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D县高中教师流动背后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三大类: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D县高中学校教师流动的原因众多,教师身处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他们内在的主观愿望都影响着教师作出流出的选择,其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客观因素中的经济原因。客观上,大部分教师选择流出原学校是因为原学校薪资待遇不高和生活条件不理想。另外,学校的教学环境不够好和相关管理机制不完善,或者教师的子女教育问题等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选择。主观上,他们选择流出原校是为了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了解决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D县的教师流动问题,进一步促使地方教师队伍合理流动以及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本文探讨性地提出了一些相适应的建议和策略:其一,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出台相关政策,对教师队伍进行合理引流,例如实行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推行美国“人才流动激励政策”或试行英国“教师为先”计划;其二,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其三,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着力于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管理水平和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其四,学校和教育相关管理部门要助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幸福感。希望这些建议能给D县的教育相关部门和高中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在处理教师队伍稳定性相关问题时带来一点参考,并希望能为面临类似问题的地区提供借鉴。
韩伊迪[3](2020)在《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快速的要素流动使我国“城-镇-村”的三元城乡结构出现变动,小城镇发展方向和程度产生差异,开始出现分化与重组。这种分化主要是指由于城乡间资源要素长期非均衡得集聚和流动所导致小城镇规模、发展水平、人口吸纳能力和空间格局等方面差距日益明显的现象。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小城镇分化特征存在差异,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此差异和内在形成动因进行深入分析,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和路径对不同分化状态小城镇未来发展进行引导。商洛市处于陕南欠发达山区,其小城镇发展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产业类型单一且较为初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辐射不强等现状问题,因此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更为迫切。第一部分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进行阐述,并且界定了研究相关概念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遴选。其次对国内外小城镇发展历程、小城镇分化发展、不同类型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及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基于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了论文的框架和方法。第二部分构建了小城镇分化发展的分析框架。首先对小城镇分化特征表现进行分析,并且区别了欠发达山区小城镇与一般小城镇在分化特征表现上的不同。其次将影响小城镇分化的因素分为内生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通过内生动力互相作用和外部动力分别作用两种形式解释了小城镇分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从人口演变、用地演变和人口与用地规模匹配度三个维度对商洛市小城镇的分化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每个维度提出分类依据并且分析现状分类情况。之后将单一维度的分类结果作为归纳基础,根据叠加组合的分类方法,可归纳出商洛市小城镇人口用地变化类型共九种,依据其人地关系与发展状态进一步整合为五种分化类型,即集约增长型、匹配稳定型、粗放增长型、负向增长型和负向稳定型,并总结出不同类型的特征及所包含的人口用地变化模式。第四部分对不同类型典型城镇代表的实地调研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小城镇在人口来源与外出、用地变化动因以及人口用地匹配问题上的特征差异。其中人口来源主要体现为村民就地城镇化与劳动力返乡,人口外出主要体现为外出务工和外出迁居,用地变化主要体现为潜在用地约束、移民社区建设引起的居住、教育、医疗设施用地集中式增长以及产业发展引起的二、三类工业用地散布增长,为探究影响小城镇分化的复杂因素构成提供依据。第五部分主要提出了商洛市小城镇分化的作用机制,整体形成影响层-作用层-结果层三级层次。影响层包括自然因素、政策因素、产业发展因素和公共服务基础因素。结果层分为人口和用地变化两方面。影响层通过双向作用分别在人口、用地上形成结果。影响层不同因素对人口变化的作用分别包括移民迁入、就业机会、资源承载与人居环境以及公共服务受众迁入等方面;对用地变化的作用分别包括移民社区、产业用地、地形条件与河流林地以及设施用地等方面。第六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商洛市不同分化类型小城镇提出适宜其未来发展的建议和策略,为类似地区小城镇发展提供借鉴。
章燕[4](2020)在《乡村社会资本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监督和激励难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面对自然风险和日益复杂的商品经济,分散生产的小农开始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合作生产方式。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陆续出现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后合作经济组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呈现出农户参与度不高、组织不够稳定、规模小等问题。根据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供给的正式制度安排,可以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发展。但是,在面对“制度失灵”或“市场失灵”时,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是否能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积极影响呢?本文正是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乡村社会资本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机制时,运用的理论基础是Elinor Ostrom提出的新集体行动理论。笔者首先选取贴现率、清晰界定边界、相互监督、分级制裁作为分析的中间变量。其次,在嵌入乡村社会资本后,中间变量将符合某些特征,并因此能够促成集体行动,维持合作组织的稳定。本文机制分析部分借助数学模型证明了乡村社会资本可以提高农民的合作意愿,跨越集体行动困境,提高合作组织的稳定性。欠发达地区现代乡村社会由于人员流动频繁、村民收入差距增大、宗族规范缺失,乡村社会不再具有封闭性和同质性,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参与时间和经验不足,现代契约精神和公共精神尚在培育中,乡村社会资本欠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面临农户参与意愿不强、组织发展不稳定、农户违约率高等问题。笔者分析了欠发达地区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消极影响。本章最后以安徽省无为县J村为分析对象,说明欠发达地区缺乏社会资本,阻碍了农户形成集体行动,继而影响内生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在外生型合作经济组织中,当正式制度不足或失灵时,社会资本会起到补充作用,对组织产生积极影响。笔者分析了乡村精英主导的社会资本的特征,分析其对“龙头企业+农户”这一外生型组织模式稳定性的影响。本章最后以案例广东省惠州市百岭村为分析对象,说明乡村精英主导的乡村社会资本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是对正式契约的一种补充。本文内容共分七章。导论部分是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对已有文献中关于社会资本、乡村社会资本、乡村精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概述和总结;第三章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内生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外生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第四章是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该章结合Elinor Ostrom的新集体行动理论和数学模型,分析乡村社会资本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机制;第五章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资本欠缺导致农户难以跨越集体行动困境,集体行动难以达成,内生型合作经济组织难以成立。第六章分析了在外生型合作经济组织中,社会资本作为对正式契约或制度的补充,可以降低组织对成员的监督成本,提高组织的合作水平。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乡村社会资本通过推动农民跨越集体行动困境,降低集体行动监督成本,可以促成内生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也可以提高外生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和乡村社会资本现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不足,提出研究展望。
陈艺琳[5](2020)在《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文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手段,而推动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是促进其发展的现实平台和有效途径。虽然越来越多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然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发展较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的劣势,这就导致生态工业园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建立存在诸多问题,而对于现有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从而针对性地给予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性建议从而进行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产业关联和生态效率两个维度,建立产业关联模型、生态效率指标,应用数学及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体系应用于西安泾河和福建上杭两个工业园,基于评价结果对泾河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给予对策建议,同时也为其它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一定借鉴,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在对循环经济评价方法比较总结的基础上,考虑欠发达地区园区数据不足、获取具有局限性等实际特点,选择两个较为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园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生态效率评价中由输入端(资源投入性指标)及输出端(污染排放性指标)两个输入要素类别构成,其中包括建设用地产出率、能源消耗产出率、用水产出率、原材料消耗总产出率4个资源效率指标和废气排放产出率、废水排放产出率、固体废弃物排放产出率3个环境效率指标共7个具体指标;产业关联度评价一方面通过生态关联度、产业关联度、总关联度三个指标对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进行评定,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关联图对园区内部产业链现状进行更加直观、清晰的认知。(2)以2017年全国生态效率各要素值、国家工业园关联度均值作为园区生态效率、产业关联度评价标准对园区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选择相对发达地区福建上杭工业园作为对照参考对园区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3)运用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从生态效率与产业关联度双重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对经济欠发达的西安泾河工业园及经济较发达的上杭工业园进行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西安泾河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国内总体水平,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污染物排放明显存在短板,物质能源的利用包括对于环境污染的控制都不理想,另一方面企业间副产品、废品利用率较低,使得降污成本上升,环境污染控制中一些指标较差。未来园区如何利用区域优势、结合产业结构有针对性提高园区循环经济水平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苟晨晨[6](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 ——以新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它们依托本地乡村自然资源,发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活跃了当地经济,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助推了乡村产业振兴。可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的主要路径,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力量,是农民脱贫致富的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乡村产业基础先天薄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依然凸显。尽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诸如内部运行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低下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鉴于国内外学者鲜有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探究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所以在新时代下探讨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发挥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经济腾飞的引擎效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意义。因此,通过采取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总体分析与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新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为例,着重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总结出当前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并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操作性强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更好地抓好新形势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提供经验。
黄滢[7](2020)在《武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发展战略,它为广大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及最重要的动力因素。乡村产业是农村经济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最关键的保障因素。武定县县域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发展阶段滞后、竞争力不足、优势不突出、城乡差距大等特征是我国广大西南欠发达地区乡村的典型特征。因此,以研究对象为基础,探索广大欠发达乡村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方向、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提升乡村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以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基础,对武定乡村产业发展大环境、历史与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武定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第三产业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产业特征。其次,通过SWOT分析,理清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势、机遇、问题与挑战。提出对接主城,区域联动、产城融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与产业一体化的思路;巩固传统产业、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服务新兴产业的方向;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仓储物流、生物医药大健康、冶金建材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借鉴国内外乡村产业发展及分类的方法与经验,以县域村庄空间发展、区域产业与职能演化及各乡镇产业发展条件及资源分析为基础,对乡村进行类型划分。并根据各类乡村的特征与差异,提出相适应的发展对策:泛农型乡村依靠自身农业特色通过农业品牌体系的构建实现差异化的农业现代发展;农旅型乡村以农业为核心,立足自身旅游特色资源,分为自然景观型、传统村落型和农业科技型,并按照三种不同的模式路径发展“农业+”旅游产业链;农业综合服务型乡村则依托自身区位、交通等的优势,形成覆盖县域的“终端—节点—散点”三级“服务网络”,综合发展加工、物流、商贸、旅游、新兴等多种产业。三类乡村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武定县生态适宜性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振兴的实现。且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的振兴提供了研究框架与路径。
杨少华[8](2020)在《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物有所值模型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得以大力发展。从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信息平台上得到的数据显示: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的净投资额、投资数量、落地率等都有所提高。物有所值评价是判断一个项目是否需要采用PPP模式的判断依据,但在欠发达地区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在欠发达地区特点研究的基础上对物有所值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进行改进,为我国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本文以文献分析法对欠发达地区的特点及欠发达地区PPP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对物有所值定性评价和物有所值定量评价进行改进,最后选取了欠发达地区的案例用案例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进行验证说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特点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说明。其一是经济、文化、环境,其二是从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两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特点进行说明。对欠发达地区PPP项目应用现状分析是从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上得到数据并得出结论。最后选取了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对其PPP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欠发达地区PPP项目主要存在的问题。(2)对物有所值定性评价的改进主要是对现有的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评价阶段进行改进。对评价指标的改进主要是在欠发达地区特点和欠发达地区PPP项目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现有指标进行适当的修改并添加具有针对性的二级指标。而评分标准的改进主要是将其现有的评分标准进行细化处理,为了使专家进行评分时有更细致的标准。将原有以二十分为一个分数段的评价标准改进细化为以十分为一个分数段,并添加附加指标评价标准。最后提出添采购阶段的定性评价,在案例中模拟项目采购阶段的定性评价。(3)在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时选取的是较为常用的公共部门参照标准法。对其中涉及到的折现率的选取问题是通过对社会时间偏好折现率、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无风险利率四种折现率的分析,得出无风险折现率对VFM的计算结果影响相对较小,最终确定使用无风险折现率。在处理风险量化问题时,主要选择了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风险损失大小进行计算,用集值统计法对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其核心思想是将主观得出数据用数学的方式模糊化处理,最终使其结果更加贴近实际。(4)选取甘肃省高速公路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在定性评价过程中决策阶段对改进后的一级指标进行评分,在模拟采购阶段定性评价时对提出的二级指标进行评分。最后得到两个阶段的评价结果。在定量评价过程中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集值统计法对项目风险进行量化,并计算最终VFM的数值。在得到结论后对项目建设成本、风险量化值、竞争中立调整值、政府财政补贴这四个因素进行变化幅度为±10%、±20%、±30%敏感性分析并得到相应结论。
杜荣荣[9](2019)在《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影响因素作用研究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应》文中认为城镇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文明程度的关键识别要素,对于推动一定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关系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随之带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随之带来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元。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我国在完成了重速的前期发展阶段后,现已走进提质增效、协调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时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人文等资源禀赋差异巨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布不均的情况。阿克苏地区位于相对我国整体来说不发达的新疆省,又处在新疆省相对落后的南疆区域,以此为例研究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这对于阿克苏地区、全疆、全国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对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的研究中关于质量评价和方法选取、城镇化集约发展、生态化城镇、智慧城镇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一些基本概念如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给予明确,考虑欠发达地区实际,结合前人对于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本文建立了三级层次结构—以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为准则层,以22个代表性指标为指标层的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运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做了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阿克苏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在该区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且领先第二位较高的分数,乌什县新型城镇化质量较低,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同阿瓦提县相近,均处于全区落后状态。同时,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对阿克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脉冲分析,得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力,但随时间的推移其作用逐渐减弱,而新型城镇化对于内源力、市场力具有较好的带动作用。根据结论,提出适合阿克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稳步推进新进常住人口的落户;注重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扩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基础服务的受众覆盖度;注重生态保护,完善城镇生态功能。
朱颖贤[10](2019)在《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妇女儿童健康指标是国际上公认最基础的健康指标,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妇幼卫生体系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个公共卫生体系,经过约7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其他医疗保健机构和教学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妇幼保健机构作为协助政府部门履行社会责任、发展妇幼卫生事业的重要载体,为提高我国妇幼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衡量妇幼保健水平最核心的指标“两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有下降,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妇幼保健服务普遍利用状况明显增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较大,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市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妇幼卫生整体发展仍显不足。本文选取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为研究对象,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与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焦点组访谈、德尔菲法、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了解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基本情况,从结构性服务能力、过程性服务能力和结果性服务能力三方面,对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情况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提升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地方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推进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四大业务部建设、互联网+妇幼健康助力分级诊疗、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人才下沉、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向产儿科倾斜等,为提升广东省乃至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能力提供可行性建议,为“一法两纲”的贯彻落实提供科学依据,为降低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对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所贡献。
二、欠发达地区蚕茧质量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欠发达地区蚕茧质量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及局限性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构建依据 |
一、着作、文献研究指标选取 |
二、政策文本指标选取 |
三、培养方案指标选取 |
四、专家咨询指标选取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厘定 |
一、欠发达地区 |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内生式发展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地点 |
三、研究工具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施测 |
三、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 |
四、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实施 |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需求分析 |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描述分析 |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
四、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相关性分析 |
五、人才培养模式对各要素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六、问卷调查研究的结论 |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访谈结果分析 |
一、关于培养目标访谈的结果 |
二、关于培养过程的访谈结果 |
三、关于培养制度的访谈结果 |
四、关于培养评价的访谈结果 |
五、访谈结论 |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 |
二、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 |
三、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主体单一 |
四、评价体系不灵活、考核机制固化 |
第五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 |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
三、学生主体认知偏差 |
第五章 发达地区培养经验及对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
三、培养过程的现状分析 |
四、培养制度的现状分析 |
五、培养评价的现状分析 |
六、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结论 |
第二节 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一、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 |
二、系统化的培养过程 |
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培养制度 |
四、多元完善的培养评价体系 |
第三节 对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
一、细化培养目标定位,契合市场需求 |
二、完善培养过程,保障培养资源 |
三、校政企深度融合,拓宽培养主体 |
四、健全评价指标,增加评价主体 |
第六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 |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求 |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条件 |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模型建构 |
第二节 构建精准具体、特色化的培养目标 |
一、培养目标具体化 |
二、培养目标特色化 |
第三节 建立系统、合理、科学的内生式培养过程 |
一、建立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
三、整合优化“外源式”和“内生式”教育资源 |
第四节 坚持“校政园”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 |
一、强化各利益主体的功能 |
二、构建利益平衡稳定的专项培养平台 |
第五节 建立灵活多元的培养评价体系 |
一、拓宽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的全面性 |
二、改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发展性 |
三、更新评价指标,保障评价的时代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我国近十年学前教育政策一览表 |
附录二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D县高中教师流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流动现状较为普遍 |
2.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流动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1.教师流动 |
2.教师合理流动 |
3.教师流失 |
4.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简要评述 |
4.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理论基础 |
1.市场经济竞争理论 |
2.需要层次理论 |
3.组织管理理论 |
(六)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主要内容 |
3.研究方法 |
一、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D县高中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 |
(一)D县X中学教师流入情况 |
1.D县X中学基本情况 |
2.近五年X中学流入教师人数情况 |
3.近五年 X 中学流入教师学历情况 |
4.近五年X中学流入教师任教专业情况 |
5.近五年X中学流入教师职称等级和性别情况 |
6.近五年X中学流入教师年龄分布情况 |
7.近五年X中学流入教师来源地分布情况 |
(二)D县X中学教师流出情况 |
1.近五年X中学流出教师人数情况 |
2.近五年X中学流出教师学历情况 |
3.近五年X中学流出教师任教专业和性别分布情况 |
4.近五年X中学流出教师职称和性别分布情况 |
5.近五年X中学流出教师年龄分布情况 |
6.近五年X中学流出教师流向地分布情况 |
二、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D县高中教师流动的特点和影响分析 |
(一)D县高中教师流动的特点 |
1.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具有更高的流动比率 |
2.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 |
3.流动的教师基本流向更好的工作单位 |
4.高考主考学科教师流动率更高 |
5.高职称教师占流动教师的主流 |
(二)D县高中教师流动产生的影响 |
1.D县高中教师流动的正面影响 |
2.D县高中教师流动的负面影响 |
三、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D县高中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因素 |
1.教师薪资待遇 |
2.教师社会地位 |
3.教师工作区域及其经济水平 |
(二)学校因素 |
1.教学环境 |
2.教师评价方式 |
3.行政管理模式 |
(三)个人因素 |
1.职业技能的展现 |
2.职业价值观 |
3.人际关系 |
4.家庭影响 |
四、多措并举促进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D县高中教师合理流动 |
(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出台相关政策,合理引流 |
1.实行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 |
2.推行美国“人才流动激励政策” |
3.试行英国“教师为先”计划 |
(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
1.切实提高教师薪资待遇 |
2.公平合理分配绩效工资 |
(三)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2.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管理水平 |
3.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
(四)助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幸福感 |
1.多举措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
2.多方面提升教师幸福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致谢 |
(3)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小城镇战略地位及发展要求 |
1.1.2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在分化发展过程中受到较大冲击 |
1.1.3 陕南欠发达山区条件下商洛市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遴选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对象遴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小城镇发展历程的研究 |
1.4.2 小城镇分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
1.4.3 不同类型小城镇发展的相关研究 |
1.4.4 对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方法 |
1.6 小结 |
2 小城镇分化发展的分析框架建构 |
2.1 小城镇分化的特征表现 |
2.1.1 一般小城镇分化的特征表现 |
2.1.2 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分化的特征表现 |
2.2 小城镇分化的影响因素 |
2.2.1 小城镇分化的内生因素 |
2.2.2 小城镇分化的外部因素 |
2.3 小城镇分化发展动力与作用机制 |
2.3.1 内生动力互相作用对小城镇分化影响 |
2.3.2 外部动力分别作用对小城镇分化影响 |
2.4 小结 |
3 商洛市小城镇发展特征 |
3.1 小城镇发展背景 |
3.1.1 地理区划与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3.1.3 城镇建设与特色发展 |
3.1.4 地域政策 |
3.2 小城镇人口演变特征 |
3.2.1 城镇人口规模演变 |
3.2.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
3.3 小城镇用地演变特征 |
3.3.1 用地规模演变 |
3.3.2 用地结构演变 |
3.3.3 用地扩张类型 |
3.4 人口与用地规模匹配度特征 |
3.4.1 测度模型 |
3.4.2 人口与用地匹配度测算结果 |
3.5 商洛市小城镇分化类型归纳 |
3.5.1 归纳基础 |
3.5.2 归纳依据及方法 |
3.5.3 分化类型归纳结果 |
3.6 小结 |
4 商洛市小城镇分化类型差异 |
4.1 不同类型案例小城镇调研 |
4.1.1 案例选择 |
4.1.2 集约增长型小城镇——板桥镇 |
4.1.3 匹配稳定型小城镇——营盘镇 |
4.1.4 粗放增长型小城镇——漫川关镇 |
4.1.5 负向增长型小城镇——保安镇、寺耳镇 |
4.1.6 负向稳定型小城镇——色河铺镇 |
4.2 不同类型小城镇人口流动差异 |
4.2.1 人口基本特征差异 |
4.2.2 人口流入差异 |
4.2.3 人口流出差异 |
4.3 不同类型小城镇用地变化差异 |
4.3.1 潜在用地约束差异 |
4.3.2 用地扩张差异 |
4.4 小结 |
5 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作用机制 |
5.1 分化发展影响因素 |
5.1.1 自然因素 |
5.1.2 产业发展因素 |
5.1.3 政策因素 |
5.1.4 公共服务基础因素 |
5.2 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 |
5.2.1 自然因素作用结果 |
5.2.2 产业发展作用结果 |
5.2.3 政策因素作用结果 |
5.2.4 公共服务基础作用效果 |
5.3 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 |
5.4 小结 |
6 基于分化的商洛市小城镇发展策略 |
6.1 集约增长型小城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扶持居民就业 |
6.1.1 产业提升促进经济要素集聚 |
6.1.2 扶持就业吸引人口要素集聚 |
6.2 匹配稳定型小城镇:重点提升公共服务,打造人性化宜居城镇 |
6.2.1 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
6.2.2 营造城镇宜居环境 |
6.3 粗放增长型小城镇:增强空间边界管控,优化城镇用地结构 |
6.3.1 增长边界划定 |
6.3.2 城镇用地结构调整 |
6.4 负向发展型小城镇:引导城镇精明收缩,重新定位发展方向 |
6.4.1 优化潜力城镇用地结构 |
6.4.2 引导小型城镇整合归并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4)乡村社会资本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社会资本及其经济功能研究综述 |
第二节 乡村社会资本及其经济功能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三节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社会资本影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一节 集体行动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
第二节 中间变量与集体行动 |
第三节 乡村社会资本与中间变量 |
第四节 乡村社会资本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研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资本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析 |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资本发展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资本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研究 |
第三节 案例分析——安徽省无为县J村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构乡村社会资本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乡村社会资本重构条件 |
第二节 乡村社会资本重构途径 |
第三节 重构乡村社会资本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分析 |
第四节 案例分析——广东省惠州市百岭村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
2.1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研究 |
2.1.1 欠发达地区概念界定 |
2.1.2 工业园区及生态工业园区 |
2.1.3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2.2 循环经济研究 |
2.2.1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2.2.2 循环经济的内涵 |
2.2.3 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
2.2.4 循环经济的国内研究现状 |
2.2.5 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
2.2.6 循环经济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7 农工共生型生态工业园 |
2.3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
2.3.1 物质流分析 |
2.3.2 生态效率 |
2.3.3 关联度法 |
2.3.4 指标体系法 |
2.3.5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比较 |
2.4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研究 |
2.4.1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关联度研究 |
2.4.2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研究 |
2.4.3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
3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2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3.2.1 基于产业关联度的工业园循环经济评价 |
3.2.2 基于生态效率的工业园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
3.3 评价标准的确定 |
4 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
4.1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 |
4.1.1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概况 |
4.1.2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产业关联度 |
4.1.3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生态效率 |
4.2 福建上杭工业园 |
4.2.1 上杭工业园概况 |
4.2.2 上杭工业园产业关联度 |
4.2.3 上杭工业园生态效率 |
4.3 两工业园区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对策与结论 |
5.1.1 对策建议 |
5.1.2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6)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 ——以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调研法 |
(三)逻辑归纳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 |
(二)中国历届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三章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及其经营分析——以新县为例 |
一、新县概况 |
(一)县情县貌 |
(二)新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个性特征分析 |
(三)新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介绍 |
二、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
(一)选取调研区域 |
(二)调查问卷内容 |
(三)数据收集过程 |
三、新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
(一)负责人信息 |
(二)基本建设 |
(三)生产经营 |
(四)管理机制 |
(五)社会效益 |
四、典型案例分析 |
(一)案例1新县绿达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 |
(二)案例2新县赛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
(三)案例3新县果园家庭农场 |
第四章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动因及目前成效 |
一、发育动因 |
(一)村庄摆脱困境的内在需求 |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
(三)土地流转合理利用的趋势 |
(四)政府农业政策导向的推动 |
(五)城市要素“下乡”的刺激 |
二、目前成效 |
(一)树立了一批示范典型 |
(二)注重农产品品牌创建 |
(三)盘活了闲置资源资产 |
(四)做实了乡村产业基础 |
(五)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 |
(六)发挥的社会效益突出 |
(七)政策扶持加大了力度 |
(八)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
第五章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 |
一、“空壳化”现象比较突出 |
二、各类主体间发展差距较大 |
三、内部运行不规范 |
四、各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
五、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六、后续投资资金缺口大,项目难以为继 |
七、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职能弱化 |
八、品牌效应不显,市场竞争力不强 |
第六章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取缔“空壳”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
二、积极推行抱团发展的模式 |
三、落实民主决策,抓好日常监督 |
四、建设新一代的经营主体人才队伍 |
五、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 |
六、多措并举缓解资金缺口 |
七、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的职能 |
八、实施品牌创建工程,提升市场竞争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新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1 |
附录 C 访谈提纲2 |
致谢 |
(7)武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乡村 |
1.3.2 产业振兴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乡村振兴及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2.1.1 国外研究动态 |
2.1.2 国内研究动态 |
2.1.3 研究评述 |
2.2 我国乡村发展研究 |
2.2.1 乡村产业及城乡关系演变 |
2.2.2 我国乡村现状 |
2.3 国外乡村及产业发展实践经验 |
2.3.1 韩国新村运动与第六产业发展 |
2.3.2 日本农村振兴 |
2.3.3 美国农业发展 |
2.3.4 法国农业改革和乡村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县域产业发展战略路径 |
3.1 武定县产业研究方法与策略 |
3.2 武定县产业发展大环境 |
3.2.1 云南省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
3.2.2 楚雄彝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现状 |
3.2.3 上位规划中武定产业的定位 |
3.3 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3.3.1 乡村产业与城乡关系发展沿革 |
3.3.2 武定县县域经济总体情况 |
3.3.3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
3.4 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SWOT分析 |
3.4.1 发展机遇 |
3.4.2 发展优势 |
3.4.3 发展问题 |
3.4.4 发展挑战 |
3.5 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战略 |
3.5.1 产业发展原则 |
3.5.2 产业发展目标 |
3.5.3 产业发展思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武定县基于不同乡村分类的产业发展路径 |
4.1 乡村分类体系 |
4.1.1 相关政策中的乡村类型分析 |
4.1.2 相关研究中的乡村类型 |
4.1.3 本文乡村分类方法 |
4.1.4 乡村分类分析 |
4.2 武定乡村分类解读 |
4.2.1 各类乡村布局与现状特征 |
4.2.2 三类乡村要素差异及产业发展分析 |
4.3 泛农型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 |
4.3.1 泛农型乡村品牌体系构建的具体对策 |
4.3.2 泛农型乡村的发展措施——以东坡傣族乡为例 |
4.4 农旅型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 |
4.4.1 “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模式——以狮子山风景区为例 |
4.4.2 “现代农业+乡土创意”模式——以胤泽农业片区为例 |
4.4.3 “传统农业+传统民俗”模式——以己衣大村为例 |
4.5 综合服务型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 |
4.5.1 县城集中建设区及禄金工业园区的乡村 |
4.5.2 其他产业园区乡村 |
4.5.3 其他综合服务型乡村 |
4.6 乡村类型发展的转变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8)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物有所值模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3.1 本文技术路线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相关理论 |
2.1.1 PPP基本概念及分类 |
2.1.2 PPP模式国内运用情况 |
2.2 物有所值相关理论 |
2.2.1 物有所值定义及框架 |
2.2.2 物有所值评价分类 |
3 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的特征分析 |
3.1 欠发达地区划分及特点 |
3.1.1 欠发达地区划分 |
3.1.2 欠发达地区的特点 |
3.2 欠发达地区PPP模式应用现状分析 |
3.3 欠发达地区PPP模式应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
3.3.1 云南省PPP模式应用中存在问题 |
3.3.2 甘肃省PPP模式应用中存在问题 |
3.3.3 贵州省PPP模式应用中存在问题 |
3.3.4 西藏自治区PPP模式应用中存在问题 |
3.3.5 总结 |
4 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物有所值定性评价模型改进 |
4.1 PPP项目物有所值定性评价步骤及存在问题 |
4.1.1 PPP模式物有所值定性评价步骤 |
4.1.2 欠发达地区定性评价存在问题 |
4.2 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物有所值定性评价改进 |
4.2.1 定性评价指标改进 |
4.2.2 评分参考标准改进 |
5 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模型改进 |
5.1 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的选择 |
5.1.1 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存在问题 |
5.1.2 欠发达地区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 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分析关键点 |
5.2.1 折现率的选取 |
5.2.2 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的风险量化分析 |
5.2.3 敏感性分析 |
6 案例分析 |
6.1 项目介绍 |
6.2 物有所值定性评价 |
6.2.1 前期决策阶段定性评价 |
6.2.2 模拟采购过程定性评价 |
6.3 物有所值定量评价 |
6.3.1 PSC值的计算 |
6.3.2 PPPs值的计算 |
6.3.3 VFM计算 |
6.4 敏感性分析 |
6.4.1 建设成本敏感性分析 |
6.4.2 风险量化值敏感性分析 |
6.4.3 政府财政补贴敏感性分析 |
6.4.4 竞争性中立调整值敏感性分析 |
6.4.5 敏感性分析总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欠发达地区 PPP 项目物有所值评价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影响因素作用研究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欠发达地区 |
2.1.2 传统城镇化 |
2.1.3 新型城镇化 |
2.2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
2.2.1 区位理论 |
2.2.2 增长极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案例分析 |
3.1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逻辑 |
3.2 指标选取 |
3.2.1 选取原则 |
3.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2.3 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
3.3 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确定 |
3.3.1 AHP层次分析法 |
3.3.2 权重确定 |
3.4 案例分析 |
3.4.1 研究区域概况 |
3.4.2 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各要素贡献率 |
3.4.3 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1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归纳 |
4.2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作用分析 |
4.3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作用模型构建 |
4.4 实证分析 |
4.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4.2 实证结果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促进阿克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
5.1 促进阿克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
5.2 促进阿克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
5.2.1 推进人口城镇化发展方面 |
5.2.2 推进经济城镇化发展方面 |
5.2.3 推进社会城镇化发展方面 |
5.2.4 推进生态城镇化发展方面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妇幼卫生工作 |
2.1.2 妇幼保健机构 |
2.1.3 医疗服务能力的定义 |
2.2 主要理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系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3.2 指标重要程度评判与筛选 |
3.3 指标权重确立 |
3.4 两类妇幼保健机构的指标评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情况 |
4.1 结构性服务能力概况 |
4.1.1 Ⅰ型机构 |
4.1.2 Ⅱ型机构 |
4.2 过程性服务能力基本情况 |
4.2.1 Ⅰ型机构 |
4.2.2 Ⅱ型机构 |
4.3 结果性服务能力开展情况 |
4.3.1 Ⅰ型机构 |
4.3.2 Ⅱ型机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问题与原因分析 |
5.1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存在问题 |
5.1.1 结构性服务能力方面的问题 |
5.1.2 过程性服务能力方面的问题 |
5.1.3 结果性服务能力方面的问题 |
5.2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部分地方政府对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
5.2.2 基层财政补助不够到位 |
5.2.3 部制改革进度缓慢 |
5.2.4 双向转诊落实困难 |
5.2.5 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岗位吸引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
6.1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建设的投入 |
6.1.1 加快推进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升级建设项目 |
6.1.2 补齐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用房 |
6.1.3 加大设备投入并按标准配置机构设备 |
6.2 推进县区妇幼保健机构四大业务部建设 |
6.2.1 明确妇幼保健机构功能任务 |
6.2.2 规范业务部门设置 |
6.3 互联网+妇幼健康,助力分级诊疗的实施 |
6.4 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人才下沉 |
6.4.1 按政策落实人员经费 |
6.4.2 设置妇幼保健特岗 |
6.4.3 探索“3+3”医学教育体制创新 |
6.4.4 促进医联体内人才流动 |
6.4.5 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向产儿科倾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广东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欠发达地区蚕茧质量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D]. 张晓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2]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D县高中教师流动问题与对策研究[D]. 黎焕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研究[D]. 韩伊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乡村社会资本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D]. 章燕. 南京大学, 2020(04)
- [5]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D]. 陈艺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 ——以新县为例[D]. 苟晨晨.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7]武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研究[D]. 黄滢.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欠发达地区PPP项目物有所值模型改进研究[D]. 杨少华.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影响因素作用研究 ——以阿克苏地区为例应[D]. 杜荣荣. 塔里木大学, 2019(05)
- [10]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研究[D]. 朱颖贤.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