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电视剧制片人素质的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胥铭倩[2](2021)在《英国遗产电影(1980-2010)研究》文中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打破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对世界影坛的垄断,宣传英国民族性和价值观,英国推动了旨在表现民族性的古装片拍摄热潮,“遗产电影”这一概念随之产生,并逐渐成为这类电影的专属代名词。本文从遗产电影的文化价值出发,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通过其产业链构建以及竞争力分析,较为深入地研究1980’s以来英国遗产电影的特点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探讨遗产电影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围绕以上内容,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首先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随后在文献综述中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对英国遗产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梳理了英国遗产电影这一类型的兴起原因,并对遗产电影的特征和流变进行了梳理;第二和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二章基于产业链价值理论,将遗产电影单独作为一个细分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分别从遗产电影的生产制作、发行宣传、盈利回报等相关环节展开论述,提炼出遗产电影在商业市场上和一般电影之间存在的共性以及与众不同之处;第三章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从六大相关要素出发对遗产电影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别阐述,探讨了英国遗产电影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在本章中还将由英语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这类遗产电影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进一步细分遗产电影市场,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分析遗产电影的独特竞争力;最后是小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总结了遗产电影在英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简要分析了近十年来世界遗产电影的发展现状,同时也对如何发展“中国遗产电影”提出了建议。
林予诺[3](2021)在《国内影视行业去编剧化现象与原因探析》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于影视娱乐文化方面"百花齐放"的需求应运而生,对剧本内容及品质逐渐变得挑剔。由于影视市场历史和主流传统文化的影响,漫画、小说IP兴起,原创剧本大量缺失,编剧作用微乎其微。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去编剧化现象,并与国外影视市场生产流程进行对比,来探究国内影视行业去编剧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涂文娟[4](2020)在《《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影行业是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媒介,推动电影行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为电影制片商提高收益,更可以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竞争力。近几年来,由于中国IP电影市场飞速发展,IP电影在电影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国IP电影在海外的宣传和发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IP电影在海外市场前景广阔。《西游记》作为我国的着名IP,一直以来受到亚洲人民的广泛关注,且新加坡观看中国电影的频率较高。因此本文选取《西游记》这个中国本土的经典大IP,以新加坡这个文化与中国较为接近的国家为目标市场,研究《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网络营销策略,在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义。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搜集1995年至2020年共13部《西游记》IP电影的票房、评分等相关数据,研究《西游记》这个经典IP案例在新加坡的网络营销策略。在行文布局上,本文首先对《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发现新加坡的整体宏观环境利好,电影市场成熟,竞争压力较小。之后,从收入和口碑两方面阐述《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发展现状。其次,应用STP理论明确了《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网络营销的目标市场为15~34岁电影爱好者。在此基础上,从网络产品策略、网络定价策略、网络促销策略、网络渠道策略四方面对《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指出《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网络营销存在未能在目标市场形成竞争优势,未形成《西游记》IP电影完整的产业链,网络定价受限制,发行渠道单一,促销壁垒较高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差异化策略、互动联合产品策略、网络动态定价策略、多元化网络促销策略和网络发行策略等相应的优化建议。互联网很大程度降低了制片人在海外的调查成本和宣传成本,方便了我国IP电影在海外的发行。本文通过研究《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网络营销策略,希望可以以小见大,促进我国IP电影更好地“走出去”。
汪琬琦[5](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认为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毕雪蒙[6](2020)在《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引导策略》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影视文化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化往往是通过外表出挑的演职人员、个性饱满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的动态画面、丰富多样的声音配置等因素的结合来向观众传递价值观念。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稳定,他们对影视文化充满好奇,但又缺乏鉴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影视文化的影响,进而导致价值观念偏离正轨。他们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身上担负着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责任与使命,其价值观的树立关乎到他们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亟需从多个角度研究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引导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长久发展与稳定。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影视文化与价值观的相关理论。首先,界定影视文化与价值观的含义;其次,明确影视文化与价值观的主要特征,影视文化具有直观性、娱乐性、大众性、导向性,而大学生价值观则具有自主性、多样性、矛盾性、不稳定性;最后,理清影视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关系,影视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价值观教育又能帮助大学生甄别和筛选影视作品。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首先,冲击了主流的政治价值观,使大学生政治认知混乱、政治行为冷漠;其次,扭曲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得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行为失范;再次,动摇了科学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大学生人生追求狭隘、人生态度消极;最后,导致了庸俗的审美价值观,致使大学生审美标准肤浅、审美情趣低俗。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首先,从政府角度来看,是因为政府对影视文化宏观管理某种程度上的滞后,表现为监督管理存在漏洞、宣传引导效果欠佳;其次,在学校方面,是因为学校影视文化建设力度较弱,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欠缺、校园影视文化氛围不理想;再次,从影视本身来看,影视作品文化水准有待提高,存在部分影视作品质量低劣、一些影视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现象;最后,从大学生角度来说,是因为大学生影视鉴赏能力不足,自身的影视理论素养不够,理性辨析和选择能力也不强。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消除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负面影响的策略。首先,从政府方面,要加强对影视文化的宏观调控,文化宣传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其次,从学校方面,要完善校园影视文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影视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影视文化氛围;再次,从影视本身来讲,要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水准,打造正能量和主旋律影视作品,同时也要提高影视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最后,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自觉提升影视鉴赏能力,加强影视理论学习与研究,增强理性辨析和选择能力。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是在影视文化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向上的影视文化传递着正能量,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自身,提升自我;而那些腐朽、落后,甚至是携带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视文化,则是在误人子弟,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致使他们逐渐迷失自我,沦为不良影视的“阶下之囚”。所以,只有察觉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剖析其原因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发挥影视文化的积极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消极影响。这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大学生的自我努力,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合力,才会更好地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王孟孟[7](2020)在《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选题策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并不断融合,图书出版行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出版机构不仅要专注于策划原创选题、出版原创图书,还要紧贴时代发展步伐,在产品策划、制作等方面借助“全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其它媒体内容资源的内容和营销价值。全媒体时代下出版机构面临着用户需求多元化、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媒介化社会的深入和各媒体渴望优劣互补等机遇,因此全媒体时代图书出版机构依托、利用以其他各媒体内容资源策划图书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选题策划有助于对出版机构及相关媒体获得用户稀缺注意力,对适应市场经济变革大有裨益,具有倾向于利用优质注意力资源、必须经过图书媒介的适应性再创作、目标群体更加精准化、能够实现跨媒介粉丝的转化等特点。另外,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选题策划是以各媒体内容资源为依托,无法脱离原内容资源这一支撑点,然而不同媒体的内容资源有其个性特点所在,会影响到图书选题策划活动的开展。在将其他媒体内容策划为图书时,一方面要使其内容资源适应图书的生产规律,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借助原有内容资源的优势引起用户的认知和情感认同,实现已有注意力资源的最大化获取。在内容资源选择方面,图书出版机构倾向于选择受欢迎的娱乐性内容资源、选择具备主旋律色彩的热门内容资源和品牌媒体或品牌栏目的内容资源开发;在作者选择方面,出版机构更注重创作者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主要有新兴媒体上的网红作者和传统媒体组织内的专业从业人员;在图书内容方面,主要有汇编集结和推陈出新两种途径。在图书封面形式方面,图像凸显各媒体资源特色,并注重文字互动实现互利共赢。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选题策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商业化、浅薄化、娱乐化倾向严重;出版机构对外合而不融,对内缺乏资源评估标准;传媒体制固化,相关版权管理不到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了应对举措。
宋爽[8](2020)在《对话俞胜利:一个作家的影视艺术人生》文中指出宋爽(以下简称宋):俞老师,您好!非常荣幸您能接受《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名家访谈"栏目的采访,今天咱们来聊聊您与影视剧的不解之缘。众所周知,您是作家出身,您是怎么进入影视制作行业的呢?俞胜利(以下简称俞):我1974年毕业于河北承德第二中学,同年在承德农村插队;1976-1978年在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读书;毕业以后,1979-1993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戏曲组、影剧组、文学组担任编辑组组长。这期间,一直在坚持写作,1988年开始发表小说,有些作品被《小说
杜慧珺[9](2020)在《国内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及叙事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诞生以来一直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喜爱电影,研究电影,同时也在反思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主题已经多元化,影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只是对于这一类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的统称。本文之所以选取国内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近几年来国内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大量出现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着实已经成为一种电影发展现象。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近几年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在电影市场上也非常具有竞争力。尤其是结合中国艺术和商业意义的中国真实事件改编的优秀电影,为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首先整理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阐释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中真实事件的来源、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社会影响力等重要概念界定并在文献综述中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总结,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还对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社会影响力进行分析,并以《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对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社会价值进行研究,主要从历史事件节点中的个体体验、民族认同感、核心价值的集体认知、弘扬人文关怀的意识形态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对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问题和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相关结论。本文主要研究的并不是电影这门艺术本身,而是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入手,了解国内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叙事内容与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在政治、法律、新闻传播等领域显示出的社会影响力,探析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叙事表达和内容呈现,阐述了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策略,并期望在这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孙铭壕[10](2020)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文中指出文化服务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新兴领域,消费替代弹性小且产业附加值高,是各国服务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文化服务贸易成为贸易领域的新蓝海。2019年,我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52.8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412亿美元,文化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与美欧等国家发达的文化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仍存在贸易逆差大、国际竞争力不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等众多问题,与文化大国的地位不匹配。在日流、韩流大行其道、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当今世界,中国文化一直偏安一隅,难以形成潮流。因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文化价值在与境外贸易过程中会因文化差异而遭受减值,需要政府扶持政策的规范与管理。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服务贸易的研究大都放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又包括指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由于国家样本少、有效数据不足和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定量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偏差较大。鉴于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缺陷,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可获得性较强、来源准确可靠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的角度,探究各国政策差异对本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影响。首先,文章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先对各国现有文化服务促进贸易政策进行分类,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分为政府主导型、偏政府主导型、中性、偏市场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根据政策手段不同可分为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三类。然后,本文参照政策手段分类法,分别对环境型、供给性和需求型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理论传导机制和效用进行了分析:环境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而影响文化服务贸易环境,从而影响贸易发展;供给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供给侧角度为文化发展提供资源,扩大文化要素供给,从而促进文化服务贸易;需求型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政府从需求侧扩大文化需求,减少市场不确定性,稳定文化服务市场。一般而言,国家综合使用以上三种类型的政策工具,通过主题培育、资源供给、环境优化三条路径培育发展文化服务贸易。随后,以中国为例,从经济效益、产业效益、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等四个角度来综合考察分析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带来的贸易增长效应、贸易平衡效应和贸易结构优化效应,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显着提高了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但存在出口总额远远小于进口总额,文化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等问题,说明我国现行贸易政策还未达到预期效果。产业效益选用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评估政策效果,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固定投资额也逐年增加,文化服务从业人数和生产效率大幅增加,目前来看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的产业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更关注文化属性和消费者主观感受,选用文化影响程度和文化影响范围两个指标衡量,结果发现,中国文化服务对国外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很小,但社会影响范围因“一带一路”的实施不断扩大。文化安全是一国制定文化贸易政策的又一个出发点,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评判政策对本国文化保护的效果,评估结果发现,我国文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极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和竞争劣势明显。其次,选取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和英国等文化服务贸易大国的代表性行业,归纳分析这些国家在促进本国特色文化服务出口方面的经验。美国在影视、动漫领域的产业扶持政策更侧重于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体系,提供宽松的竞争环境来培育行业龙头,带动行业集聚,提升行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出台贸易促进政策实现全球化对外扩张。日本的动漫产业能够在世界市场占据大量份额,则得益于国内从制度到出口全方位的促进政策。法国的艺术品授权贸易的繁荣,离不开法国国内文化艺术制度、文化服务设施的完善、艺术欣赏的普及化以及对外强势的“文化例外”措施。英国艺术品授权贸易的发展则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包括拍卖行业严格有序的行业自治,以及英国国内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催生的“有限责任条款”等。综上得出的经验主要是:文化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均从贸易环境优化、政策财政支持、培育竞争力量、维护本国文化等几个角度制定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在协助本国文化扩张的同时,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侵袭。再次,根据当今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特点,选取了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统计两个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是未来文化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和新增长点,本文在准确阐述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概念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欧盟两国(地区)制定数字文化贸易政策的现状和趋势,发现美国作为数字文化强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而更看重文化保护的欧盟,则倾向于通过“数字税”的方式设置文化贸易壁垒。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正走向分化,这加剧了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摩擦,制约了国际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因各国对文化服务贸易的定义不统一,导致文化服务贸易数据统计有较大分歧。本文聚焦文化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差异性,归纳了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文化服务的分类和数据统计规则,着重分析了中美数据统计的差异和因差异导致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差距,以进一步评判不同统计方法的优劣。特别地,本文对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进行了分析。因文化服务贸易有文化和产品的双重属性,在国际贸易中有其显着特征。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化服务贸易领域“文化自由”和“文化例外”并存、“文化增值”和“文化折扣”并存的现象及其成因,并详细总结了国际贸易组织在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和讨论,结合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我国文化服务贸易政策提出七点建议。第一,重点出口文化折扣较低的文化服务;第二,借用国外观众熟悉的文化样式传播中国文化,减少“文化折扣”;第三,采取“本土化+国际化”战略,保证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外国人能看懂,能理解,进而刺激文化服务消费;第四,瞄准文化亲缘性市场,寻求语言相近、地理相邻的国家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第五,借鉴发达国家文化贸易政策经验,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减少贸易摩擦;第六,兼顾国民文化需求与国家文化安全,采用市场引导、教育引导、社会福利引导等多种方式,树立国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第七,积极推动WTO中与文化服务贸易有关规则的改进,利用双边或多变文化合作,建立长久的文化战略合作关系。
二、试论电视剧制片人素质的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电视剧制片人素质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
结语 |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英国遗产电影(1980-2010)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英国遗产电影的产生与流变 |
第一节 抗争与怀旧:1980's英国遗产电影的兴起原因 |
第二节 保守与创新:英国遗产电影的风格演变 |
第二章 英国遗产电影产业链构建 |
第一节 上游:遗产电影的生产制作 |
第二节 中游:遗产电影的发行 |
第三节 下游:遗产电影的放映及盈利 |
第三章 英国遗产电影竞争力研究 |
第一节 基于钻石模型的遗产电影竞争力分析 |
第二节 案例分析:经典文学改编遗产电影的竞争力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3)国内影视行业去编剧化现象与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四、国内外影视行业创作体制 |
(一)美国“编剧为王”的运作机制 |
(二)韩国编剧中心制的运作机制 |
(三)中国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过渡的影视制作机制 |
五、编剧边缘化的表现及恶果 |
(一)编剧被放置于边缘,无话语权 |
(二)国内编剧收入低、待遇差 |
(三)国内“IP翻拍热”、原创剧本缺失 |
(四)缺少对专业编剧的培养,编剧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
(五)编剧权利难以保障,相关法律及政策仍有漏洞 |
六、结语 |
(4)《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中国IP电影的研究 |
2.1.2 关于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 |
2.1.3 关于中国IP电影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 |
2.1.4 文献述评 |
2.2 IP电影的内涵 |
2.3 相关理论 |
2.3.1 STP理论 |
2.3.2 4P营销理论 |
第3章 《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网络营销的市场环境及发展现状分析 |
3.1 《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新加坡电影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规模分析 |
3.2.2 行业竞争分析 |
3.3 《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发展现状 |
3.3.1 《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收入 |
3.3.2 《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口碑 |
第4章 《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网络营销的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分析 |
4.1 《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网络营销的市场定位分析 |
4.1.1 市场细分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目标市场定位 |
4.2 《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4P营销策略分析 |
4.2.1 网络产品策略 |
4.2.2 网络定价策略 |
4.2.3 网络渠道策略 |
4.2.4 网络促销策略 |
第5章 《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网络营销问题分析 |
5.1 市场定位不清 |
5.2 未形成完整的产品链 |
5.3 网络定价局限大 |
5.4 发行渠道单一 |
5.5 促销壁垒较高 |
第6章 《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网络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6.1 差异化策略 |
6.2 互动联合产品策略 |
6.3 网络动态定价策略 |
6.4 网络发行渠道策略 |
6.5 多元化网络促销策略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困难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
第一节 文学组织 |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
一、刊物形式混乱 |
二、稿件质量堪忧 |
三、改革之路 |
第三节 文学活动 |
一、会议例行公事 |
二、比赛意义重大 |
三、采风流于形式 |
四、培训资源匮乏 |
五、其他文学活动 |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
第一节 生产 |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
第二节 流通 |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
第三节 评介 |
一、评论的困境 |
二、奖项的失衡 |
第四节 接受 |
一、读者的缺席 |
二、与市场博弈 |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
一、体制迷梦 |
二、文学工人 |
三、外部认同 |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
一、作协体制探析 |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
一、扩大经费来源 |
二、细化会员管理 |
三、开放资源系统 |
四、强化服务职能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6)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引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影视文化与价值观的概述 |
(一)影视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
1.影视文化的含义 |
2.影视文化的特征 |
(二)价值观的含义与特征 |
1.价值观的含义 |
2.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
(三)影视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
1.影视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
2.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甄别和筛选影视作品 |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
(一)冲击主流的政治价值观 |
1.政治认知混乱 |
2.政治行为冷漠 |
(二)扭曲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
1.道德观念模糊 |
2.道德行为失范 |
(三)动摇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
1.人生追求狭隘 |
2.人生态度消极 |
(四)导致庸俗的审美价值观 |
1.审美标准肤浅 |
2.审美情趣低俗 |
三、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
(一)政府对影视文化宏观管理滞后 |
1.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
2.宣传引导效果欠佳 |
(二)学校影视文化建设力度较弱 |
1.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欠缺 |
2.校园影视文化氛围不理想 |
(三)影视作品文化水准有待提高 |
1.部分影视作品质量低劣 |
2.一些影视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
(四)大学生影视鉴赏能力不足 |
1.影视理论素养不够 |
2.理性辨析和选择能力不强 |
四、消除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负面影响的策略 |
(一)政府加强对影视文化的宏观调控 |
1.文化宣传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
(二)完善校园影视文化建设 |
1.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影视引导 |
2.营造良好的校园影视文化氛围 |
(三)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水准 |
1.打造正能量和主旋律影视作品 |
2.提高影视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 |
(四)大学生自觉提升影视鉴赏能力 |
1.加强影视理论学习与研究 |
2.增强理性辨析和选择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选题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图书选题策划相关研究 |
二、全媒体与图书选题策划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全媒体及其相关概念 |
二、图书选题策划的相关概念 |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面临的机遇 |
一、用户需求多元化 |
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
三、媒介化社会的深入发展 |
四、媒体互补需求强烈 |
第二章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特点与内容来源 |
第一节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特点 |
一、利用优质注意力内容资源 |
二、必须经过图书媒介的适应性再创作 |
三、目标群体更加精准化 |
四、能够实现跨媒介粉丝的转化 |
第二节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内容来源 |
一、报刊媒体内容资源 |
二、广播媒体内容资源 |
三、影视媒体内容资源 |
四、互联网媒体内容资源 |
五、手机媒体内容资源 |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路径及方式 |
第一节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内容资源选择 |
一、选择受大众追捧的娱乐性内容资源 |
二、选择具备主旋律色彩的热门内容资源 |
三、选择品牌媒体或品牌栏目的内容资源 |
第二节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作者选择 |
一、新兴媒体上的网红作者 |
二、传统媒体组织内的专业创作人员 |
第三节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内容转换 |
一、汇编集结 |
二、推陈出新 |
第四节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封面设计 |
一、图像凸显媒体资源特色 |
二、注重文字互动实现共赢 |
第四章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商业化、浅薄化、娱乐化倾向严重 |
一、过度迎合读者需求,资源选择不合理 |
二、恶意消费粉丝,图书质量参差不齐 |
第二节 合作水平不高,缺乏资源评估标准 |
一、机构间合而不融时有发生 |
二、缺乏合理的资源评选标准 |
第三节 传媒体制固化,版权管理不到位 |
一、体制固化,阻碍内容融合 |
二、相关版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及管理缺失 |
第五章 全媒体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
一、坚持政治底线,引导用户的阅读趋向 |
二、注重打造精品图书,追求创新 |
第二节 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建立资源评估标准 |
一、增强运营意识,精诚合作 |
二、综合多种元素建立资源评选标准 |
第三节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版权管理 |
一、深化体制改革,推动融合发展 |
二、完善版权法规及条例,创新管理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内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及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及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概述 |
第一节 重要概念界定 |
一、真实事件 |
二、真实事件改编电影 |
三、社会影响力 |
第二节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特征分析 |
一、表现对象多元 |
二、传播周期缩短 |
三、内容贴近生活 |
四、改编多源自新闻报道 |
第二章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叙事表达及内容呈现 |
第一节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叙事要素 |
一、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叙事元素 |
二、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叙事角度 |
三、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视听呈现 |
四、真实电影改编电影的叙事结构 |
第二节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叙事表达 |
一、叙事性虚构对文本表达的规约 |
二、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个人化表达 |
三、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语言象征性 |
四、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叙事立场 |
第三节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故事内容呈现 |
一、故事原型的选取 |
二、故事内容的改编 |
三、故事表达的转换 |
四、故事主体的升华 |
第三章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分析 |
第一节 社会矛盾冲突的减压阀 |
一、引起人们对生活压迫的共鸣 |
二、促进人们形成社会舆论共识 |
第二节 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元素 |
一、推动社会法治立法建设 |
二、促进民主开化思想发展 |
第三节 国家民族意识的强化剂 |
一、激发社会群众的爱国情怀 |
二、彰显社会民族凝聚力 |
第四节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输媒介 |
一、传输优秀精神文化面貌 |
二、推动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第四章 国内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聚焦底层人民的生活抗争—《我不是药神》 |
一、真实事件人物原型选取 |
二、故事化改编和艺术加工 |
三、底层民众的生活诉求 |
四、寻求受众的情感共鸣 |
第二节 彰显英雄主义的价值弘扬—《红海行动》 |
一、基层职业中的标杆事迹改编 |
二、真实事件人物的英雄主义强化 |
三、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英雄主义符号刻画 |
四、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
第三节 传递和谐统一的意识诉求—《湄公河行动》 |
一、历史事件节点中的个体经验 |
二、由个体经验产生民族认同感 |
三、促进核心价值的集体认知 |
四、弘扬人文关怀的意识形态 |
第四节 注重影视叙事提升作品社会影响力 |
第五章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问题分析及叙事策略 |
第一节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叙事存在的局限性 |
一、新闻改编叙事题材类型局限 |
二、主观态度在叙事中过分表达 |
三、群像缩影对叙事策略的反叛 |
四、真实事件过于沉闷的试听表达 |
第二节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问题分析 |
一、事件原型对事件改编电影的制约 |
二、不恰当艺术加工对于事件本身曲解 |
三、国家意识与叙事化传播的矛盾 |
四、削弱批判价值的辩证 |
第三节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叙事策略分析 |
一、社会素材选取更加多元 |
二、注重民族和本土文化的表达 |
三、健全社会事件叙事视角 |
四、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怀的书写 |
五、兼顾引导社会认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五节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
二、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
三、国内文化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
四、国内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五、国内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概念辨析 |
二、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
三、国外文化服务贸易研究内容 |
四、国外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五、国外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分析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一、国内外关于文化服务贸易概念的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侧重领域的差异 |
三、国内外研究侧重领域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方向 |
第三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析 |
第一节 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内涵 |
一、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
二、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三、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机理 |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定义 |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依据 |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分类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用分析 |
一、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传导分析 |
二、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效益分析 |
第四节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 |
一、文化服务贸易有关的国际规则概述 |
二、与文化贸易有关的WTO争端 |
三、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与国际规则的互动关系 |
第四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 |
第一节 影视领域 |
一、美国的影视政策 |
二、法国影视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韩国的影视政策 |
四、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动漫领域 |
一、美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
二、日本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三节 艺术品授权领域 |
一、法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
二、英国的主要政策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五章 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研究 |
第一节 数字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专题 |
一、数字文化服务贸易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二、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
三、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壁垒 |
四、数字文化服务贸易规则之争 |
五、各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政策 |
六、中国数字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选择 |
第二节 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政策专题 |
一、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标准 |
二、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统计框架与实践 |
三、中美文化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差异分析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组织机构 |
一、各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组织机构 |
二、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障碍及借鉴 |
第六章 文化服务贸易相关的特有现象分析 |
第一节 “文化自由”与“文化例外”共存 |
一、文化例外是保护本国文化的盾牌 |
二、“文化自由”有利于推广本国文化产品与服务 |
三、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 |
一、文化折扣及成因 |
二、文化增值及成因 |
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从“文化折扣”转变为“文化增值”的策略 |
第三节 文化服务贸易国际规则中的文化特性考量 |
一、WTO现有文化服务贸易规则 |
二、WTO文化贸易规则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博弈和协调 |
三、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展望 |
四、中国应对文化服务贸易规则新发展趋势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我国在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方面存在的差距 |
二、国外先进政策实践带来的启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促进文化服务贸易由“文化折扣”转向“文化增值”的策略选择 |
二、积极参与文化服务贸易相关规则制定 |
第三节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四、试论电视剧制片人素质的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英国遗产电影(1980-2010)研究[D]. 胥铭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国内影视行业去编剧化现象与原因探析[J]. 林予诺. 新闻研究导刊, 2021(02)
- [4]《西游记》IP电影在新加坡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 涂文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5]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
- [6]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引导策略[D]. 毕雪蒙.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选题策划研究[D]. 王孟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对话俞胜利:一个作家的影视艺术人生[J]. 宋爽.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9]国内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及叙事策略研究[D]. 杜慧珺.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文化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国际比较[D]. 孙铭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