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流程行业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潘红兰[1](2020)在《A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变革,企业需要敏捷响应动态的市场变化,对各企业进行集成化管理,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储、物流,渠道商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整个供应链成本达到最小,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达成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主体A公司是一家全球性提供半导体供应链服务的公司,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确立了以集成供应链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理论为本文的主要理论,认为A公司需要将现有的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进行优化升级。本文对A公司现有的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进行审视后发现,发现存在信息平台服务过于局限、采购服务不具有多样性、物流服务区域受限、库存管理服务缺乏弹性以及资金流服务风险过高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供应链上各企业共享平台尚未互通、风险防范意识过于保守、物流仓储网点不健全、采购服务流程不规范、仓储之间协调性弱以及资金积压严重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原因分析,通过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服务、规范采购流程、增加仓储网点、提供物权归客户的库存管理服务等,对已有的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进行优化,本文也围绕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采购、库存管理对供应链集成服务管理优化的实施进行了说明。同时认为需要在组织架构、系统构建等方面加强保障确保优化方案的实施。通过本文的研究,A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将更加完善,核心竞争力将全面提升,从而提高A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以及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双赢,最终促进A公司在提供半导体供应链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于丹[2](2020)在《KR公司数字化能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2025智能智造战略与政策鼓励并引导传统企业数字化升级,使企业可以在全球市场大环境竞争中突显优势,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世界上任何工业企业都无法回避数字化,然而近年来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遇到较多瓶颈。本文对传统企业KR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KR公司在数字化能力提升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并给予解决方案。本文使用SWOT对KR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机遇、风险做整体态势分析,通过分析确定KR公司在现有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确实需要做数字化转型布局。在确定KR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后,需要清晰了解KR公司现有数字化水平,本文采用调查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KR公司现在的数字化水平及企业管理层与基层人员对于数字化的理解及掌握程度进行评估。通过专家访谈后确立四个一级数字化指标及十五个二级指标,对KR公司的数字化能力进行多维度评估并计算其数字化能力得分,确定KR公司的数字化现有状态为初级。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帮助KR公司进行数字化能力提升,首先KR公司需要明确并制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对于数字化的实施需要有清晰的路线图,并提升公司管理人员及运营人员的数字化能力水平,其次公司需要补充与搭建数字化工厂运营所需系统,打通现有的信息孤岛,并使公司生产数据与信息透明化,使生产数据与信息为企业创造价值。本文研究有助于提升KR公司数字化能力,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苏建涛[3](2019)在《离散行业智能工厂的技术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制造重点是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工厂与智能车间等,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到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加工、管理、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目的是完善创新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文章以智能工厂建设背景的基础,分析了智能工厂建设的目的、智能工厂总体设计、智能工厂建设路径要素,以期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提供参考。
陈佩玉,陈之华[4](2016)在《烟草行业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要求供应链中的企业对市场需求响应速度也越来越高,这给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烟草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迅速地掌握市场动态,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成为烟草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互联网+和CPFR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互联网环境下烟草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其次分析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框架和应用的技术,最后从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和系统集成三个方面,详细论述烟草行业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方元春[5](2011)在《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快速响应动态的市场变化。为达到上诉日标,将企业的供应链进行集成化管理,把供应商、制造商、库房、配送中心和渠道商有效地整合,从而使整个供应链成本达到最小。但由于目前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且拥有不同的技术、结构、应用系统,这使得作为技术支撑的信息系统也必须适应这种分布式的运作特点。在此前提下,建立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作为互联网的开放式平台,对于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达成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业务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系统分析和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集成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对集成供应链管理进行深入研究。然后根据集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需求,构建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并完成了系统的基本设计与实现过程。上述系统以XML为基础,借助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进行整体平台设计。对于系统需实现的主要功能则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商品需求预测模型,通过多级库存管理建立库存控制总体模型,通过集成供应链协调机制层次模型实现战略伙伴协作功能,以及运用多级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系统的绩效评价。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工具。本文共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为集成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对集成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模式及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第三章为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设计,在深入分析及研究供应链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管理应该与E-HUB技术相结合,以此来解决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第四章为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阐述了系统开发与实现的过程,并对其中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进行详细分析与探讨。第五章为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应用,描述了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展望。本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来自2008年国家863课题“移动环境下的企业集成新技术”(No.2008AA042127)。
李忠凯[6](2010)在《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合流程企业(Hybri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HME)的生产过程包括连续和离散两种生产方式,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约束关系更为复杂。随着以需求多样性等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的发展,HME生产管理的复杂性与创新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本文在分析HME生产过程突出特点及其典型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对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Production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 Oriented to HME, PPMS-HME)展开研究。建立了一种面向HME的生产过程管理功能体系,以混合型生产制造过程为主线,集成了各生产阶段中与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相对应,分布于各应用领域和管理部门的重要功能模块。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灵活的矩阵式系统架构,减少了功能层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根本上降低了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建立了面向HME的推拉结合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层级模型,设计了基于生产进度等启发式规则的简化模拟退火算法(Simplified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SSA)和适合现场调度的能力平衡模型及动态调度算法。以综合生产需求为起点,拉动生产计划,据工艺流程图等进行连续工序计划和离散工序计划的预分解,考虑各生产节点产能,通过SSA算法获得有限产能的优化生产作业计划和更加可行的车间级物料需求计划等;在生产执行层面则结合工序流转卡等方式进行推动式生产。为提高特定条件下相邻的同类生产单元的作业效率,建立了相邻生产单元能力平衡模型,并开发了动态调度规则和算法。针对HME生产过程中存在分批、合批工序和物料替代等多种特殊环节的多样性特点,建立了物料转换的批次映射关系模型,包括对应特殊物料转换环节的构造映射和动态映射模型,采取类似软件工程中钩子技术的方法求解多环节物料跟踪追溯的复合映射,提高了系统对多环节物料转换过程的物料跟踪追溯的信息集成能力和计算速度。基于HME多形态作业的过程集成信息,通过作业转换等数据处理过程,建立了面向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ABM)的作业数据集市,进而建立了三维作业分析模型。据不同侧重点的作业管理需求,可选取相应的作业分类,确认源于过程集成信息的作业成本库和作业成本动因,获得多种成本视图。实现了快速的自动化成本数据提交和成本核算过程,为实施作业管理法等现代管理方法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结合企业实践,说明了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实施应用过程及其实效。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混合流程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创新,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耿雪霏[7](2009)在《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和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等生存和竞争压力。传统按库存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的变化,伴随供应链理论的快速发展,一场以快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按单生产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正逐渐展开,如何快速地、低成本地满足市场上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正被广大学者和实践者所关注。因此,探讨研究按单生产供应链管理,对于科学指导企业在新的市场需求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围绕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1)界定按单生产供应链定义;分析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结构、特点和运作过程。探讨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主要问题;提出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管理体系。0(2)提出供应链整合模式,指出传统供应链(按库存生产供应链)是供应链整合模式的一种特殊形式。研究产品特性、客户需求演进、需求不确定性、企业能力和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对供应链选择的影响。采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探讨供应链的设计方法;提出供应链选择和设计步骤。(3)讨论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原因;提出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原则;提出按单生产供应链系统价值链模型和时间压缩模型;提出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实施的体系结构:针对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特点,对六个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了再造。提出基于GSPN模型的流程再造性能诊断方法。(4)分析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特点;构建按单生产供应链组织平台;采用分形和模块理论研究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分析按单生产供应链组织职能和功能;探讨按单生产供应链组织间的界面整合方案。(5)提出按单生产供应链协同运作的必要性。结合协同理论和耗散理论,剖析按单生产供应链协同运作机制。研究按单生产供应链协同运作的关键问题。探讨按单生产供应链协同产品开发和协同物流管理的运作流程和实现机制。(6)根据Balanced Scorecard Strategy map方法,构建一个完善的按单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量化;采用改进的三角模糊数评价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并结合实例给出动态绩效评价结果。
杨静萍[8](2009)在《钢铁制造业集成化生产质量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质量是钢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先进制造模式的出现,质量管理正朝着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研究集成化生产质量管理的相关支持理论与方法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热点,建立适合钢铁制造业的集成化生产质量管理系统是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针对钢铁制造业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国内外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在钢铁制造业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以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基地质量管理实践为背景,综合应用系统化、集成化和面向生产过程的管理思想,研究了钢铁制造业集成化生产质量管理(Integrated ProductionQuality Management for Steelmaking Industry,SIPQM)的框架体系和相关技术。针对钢铁制造业MRPII/JIT集成生产组织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该生产组织模式的SIPQM体系结构,构建了该体系结构下面向ERP/MES/PCS的生产质量管理功能模型,提出了基于质量BOM的质量管理基础信息表达方法和SIPQM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运用保质设计的思想,在分析钢铁制造业的产品特征、设备能力和工艺流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客户需求的不断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现状,建立了SIPQM框架下的增量式工艺质量保质设计模型,在客户常规需求分阶段、模板化的质量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QFD与知识推理相结合的客户个性化需求增量式保质设计方法。针对钢铁制造业批量生产的特点,建立了批量生产计划与质量设计集成的过程网络模型,提出了钢铁产品批量生产计划与质量设计的优化方法,建立了基于多约束聚类的批量生产计划与质量设计的优化模型,通过多约束微粒群算法进行了求解。研究了钢铁制造业质量预测技术,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分析和微粒群优化相结合的质量预测方法。基于面向钢铁生产过程的质量预测主题数据集市,以质量综合指标—产品成材率为预测对象,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分析的成材率关系模型,采用微粒群优化算法进行了模型的训练和参数的优化,实现了基于质量设计方案的产品成材率的预测。最后,将研究成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分析案例企业质量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SIPQM系统的信息化体系结构,并建立了相应的功能模型、信息模型,给出了面向对象的用例分析、流程分析及组件设计方法。将SIPQM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生产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在案例企业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苍盛[9](2009)在《基于SCM的船柴采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是在制造业全球化以后,在企业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提出并形成的。供应链管理以其敏捷度高、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特点近年来得到全球制造业的广泛重视和运用,正在成为本世纪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模式。采购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管理是现代企业资源决策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及获取“第三利润源”的重要环节。该管理模式的有效运作有助于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降低库存和成本,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提高采购预测的准确性和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本文阐述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模型,在分析了传统采购管理的弊端之后,研究了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的职能、目标和作业流程,同时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的准时采购模式,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了较系统、全面的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最后根据船柴采购流程的重组规则,提出了系统实施的框架,设计和实现了供应链下采购系统的部分功能。
闻超[10](2008)在《基于ERP与APS集成的供应链协同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信息网络化、知识资源化的时代背景下,供应链中的企业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也给供应链管理研究赋予了时代的特色。协同理论被应用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并成为目前提升供应链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热点。信息集成手段,作为实现供应链协同的辅助方式,包含了以协同为前提的技术集成和以技术集成为基础的协同,通过集成与协同的相互交融,循环迭代与螺旋推进的过程,强调全面性与整体性、系统化与一体化。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有的信息技术,合理有效的实施供应链协同,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协同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研究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很大。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献现状研究、理论逻辑分析与概念模型建模和系统设计应用实践。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协同理论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技术为指导,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供应链发展演化层次以及研究架构,建立了动态协同供应链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协同供应链模型的指导下,从供应链运作、系统功能、业务流程的角度,研究了ERP系统与APS系统集成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供应链协同计划模型。最后,结合作者参与的一个项目,分析了离散型制造企业X集团公司的内部供应链为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而实施的计划系统信息化进程与系统集成的方案。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础理论及文献现状研究本文回顾了大量的文献,总结了协同供应链与协同计划的研究现状。并重点从供应链协同的基本理论、协同方法、供应链计划的战略规划研究、计划模型与优化算法、计划系统与技术支持的角度分别进行了现状研究。通过这一部分的总结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指导。2.非线性波利过程对动态供应链集成网络模型的分析基于协同理论及协同管理的关键技术,通过分析供应链发展演化层次与研究架构的理论逻辑关系,建立了动态供应链集成网络模型,并用非线性波利过程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正反馈机制的动态供应链集成网络中的企业具有自组织能力,在组建协同供应链网络的过程中应重点利用这种自组织能力,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通过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等手段使供应链进入良性的正反馈循环中,并通过不断的协调,演化,趋于协同,实现共赢。3.基于ERP与APS集成模型的供应链协同计划研究为了从系统集成的角度研究实施供应链协同的具体方案,本文从供应链计划管理入手,在分析了ERP系统与APS系统的各自特点及其集成的必要性以后,基于供应链计划矩阵,提出了协同供应链ERP与APS功能模块与业务流程集成框架模型,并分析了ERP与APS集成过程中,独立分离数据与嵌入共用数据两种数据处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协同计划的方案。4.系统设计应用实践研究在本文的理论逻辑分析以及建模分析的指导下,本文还结合X集团公司的信息化背景,分层次讨论了X集团建立协同供应链计划的应用实践过程。最后总结了全文研究结果,并对协同供应链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二、面向流程行业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流程行业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1.2.2 集成供应链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管理 |
2.1.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
2.1.2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 集成供应链管理 |
2.2.1 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
2.2.2 集成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
2.3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 |
2.3.1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概念 |
2.3.2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A 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A公司简介及经营现状 |
3.2 A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现状调研 |
3.2.1 调研设计 |
3.2.2 调研实施 |
3.2.3 调研分析 |
3.3 A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信息流服务中信息平台服务过于局限 |
3.3.2 采购服务不具有多样性 |
3.3.3 物流配送服务区域有限制 |
3.3.4 库存管理缺乏弹性 |
3.3.5 资金流服务风险过高 |
第4章 A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供应链各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尚未互通 |
4.2 库存风险防范意识过于保守 |
4.3 物流仓储网点较少 |
4.4 仓储之间货物协调性较弱 |
4.5 资金积压严重 |
第5章 A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优化策略 |
5.1.供应链各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共享的平台服务 |
5.2 采购服务中采购流程的规范 |
5.3 物流服务中增加仓储网点的服务 |
5.4 库存管理服务中提供仓储之间调货的服务 |
5.4.1 货权持有方 A 公司库存管理的优化 |
5.4.2 货权持有方供应商库存管理的优化 |
5.5 资金流服务中对客户提供无货权的仓储服务 |
5.5.1 A 公司库存管理中根据客户需求货权的互动优化 |
5.5.2 A 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增设无货权的仓储服务 |
第6章 A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供应链各企业以及员工配合度 |
6.2 集成供应链内外部的协调 |
6.3 供应链上各企业信息交换系统升级 |
6.4 员工跨职能培训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KR公司数字化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字化 |
1.2.2 数字化能力 |
1.2.3 数字化能力评估 |
1.2.4 数字化能力提升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KR公司数字化现状分析 |
2.1 KR公司概况 |
2.2 KR公司数字化现状 |
2.3 KR公司数字化需求SWO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KR公司数字化能力评估 |
3.1 数字化能力维度分析 |
3.2 数字化能力评估指标设计 |
3.3 数字化能力评估指标权重设置 |
3.4 KR公司数字化能力计算 |
3.5 KR公司数字化能力评估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KR公司数字化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
4.1 数字化发展战略制定 |
4.2 企业领导层对数字化转型的意识强化 |
4.3 员工整体数字化知识水平提升 |
4.4 咨询方案专业化 |
4.5 SCADA集成系统构建 |
4.6 企业云平台的数据存储及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
4.7 制造执行系统MES的运用 |
4.8 OEE管理系统集成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离散行业智能工厂的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工厂建设背景 |
1.1 背景 |
1.2 离散行业及流程行业的概念 |
1.3 工业4.0的概念 |
1.4 工业4.0的内涵 |
1.5 智能制造的概念 |
1.6 智能制造原理模型 |
1.7 智能制造的目标 |
2 智能工厂建设概述 |
2.1 智能工厂定义 |
2.2 智能工厂建设的目的 |
3 智能工厂总体设计 |
3.1 设计思路 |
3.1.1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
3.1.2 软硬融合,急用先行 |
3.2 设计原则 |
3.3 建设路径 |
4 智能工厂建设路径要素 |
4.1 智能工厂建设的关键 |
4.2 智能工厂建设的要素 |
4.2.1 建立数字化工厂产品模型 |
4.2.2 建设企业知识数据中心 |
4.2.3 建设数字孪生模型 |
4.3 智能工厂全生命周期系统的模式创新 |
4.3.1 建设智能化、模块化快速设计系统(CAD) |
4.3.2 智能工厂的仿真分析(CAE) |
4.3.3 智能工艺设计系统(CAPP) |
4.3.4 智能工厂中的加工系统(CAM) |
4.3.5 智能工厂中的产品数据中心(PLM) |
4.3.6 智能工厂中的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 |
4.3.7 智能工厂的生产执行系统(MES) |
4.3.8 工厂中的自动化生产线 |
4.4 智能工厂的关键措施 |
4.4.1 横向集成 |
4.4.2 纵向集成 |
4.4.2. 1 纵向集成中的PDM与ERP集成 |
4.4.2. 2 纵向集成中的ERP与MES集成 |
4.4.2.3 MIS、MES、ERP、DNC等系统间的集成 |
(5)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集成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 |
2.1 集成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
2.2 集成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分析 |
第三章 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设计 |
3.1 设计目标与要求 |
3.2 平台架构设计 |
3.2.1 结构设计 |
3.2.2 框架设计 |
3.2.3 流程设计 |
3.3 功能模块设计 |
3.4 数据库模型设计 |
3.4.1 数据库 |
3.4.2 数据模块 |
3.5 外部接口设计 |
第四章 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 |
4.1 开放方法与环境 |
4.2 系统架构实现 |
4.2.1 总体架构 |
4.2.2 网络架构 |
4.3 功能模块实现 |
4.3.1 生产需求预测 |
4.3.2 库存协调 |
4.3.3 战略伙伴协作 |
4.3.4 绩效评价 |
4.4 数据库模型实现 |
4.4.1 数据库 |
4.4.2 数据模块 |
4.5 外部接口实现 |
第五章 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应用 |
5.1 系统应用背景 |
5.2 系统应用操作 |
5.2.1 平台界面与基本操作 |
5.2.2 生产需求预测 |
5.2.3 库存协调 |
5.2.4 战略伙伴协作 |
5.2.5 绩效评价 |
5.3 系统应用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来源 |
1.1.3 研究意义 |
1.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管理研究综述 |
1.2.1 生产管理理论研究 |
1.2.2 混合流程企业及其生产管理研究 |
1.2.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应用 |
1.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分析 |
1.3.1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管理问题概述 |
1.3.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特点 |
1.4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 |
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结构 |
2.1 引言 |
2.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流程特点 |
2.2.1 制造业生产流程概述 |
2.2.2 制造业生产工艺过程分类 |
2.2.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 |
2.2.4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特点 |
2.2.5 我国混合流程企业的组织形式 |
2.3 xBOM体系与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
2.3.1 面向混合流程企业的xBOM体系 |
2.3.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架构需求 |
2.3.3 基于xBOM的矩阵式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计划及其优化算法 |
3.1 引言 |
3.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计划管理需求 |
3.2.1 MRPⅡ在混合流程企业中的应用 |
3.2.2 精益生产模式在混合流程企业中的应用 |
3.2.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计划管理需求 |
3.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计划管理 |
3.3.1 工艺流程图模型 |
3.3.2 推拉结合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层级模型 |
3.3.3 车间级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模型 |
3.4 基于简化模拟退火算法的生产计划优化 |
3.4.1 面向启发式算法的多规则建立和表达 |
3.4.2 基于生产进度规则的生产计划优化算法与步骤 |
3.5 基于能力平衡的动态调度方法 |
3.5.1 一种两生产单元的能力平衡模型 |
3.5.2 动态调度规则和算法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批次映射的物料跟踪技术 |
4.1 引言 |
4.2 混合流程企业物料跟踪的需求 |
4.2.1 物料跟踪的基本需求 |
4.2.2 混合流程企业物料跟踪的多样性 |
4.3 混合流程企业物料跟踪模型 |
4.3.1 物料批次集合与映射 |
4.3.2 构造映射和动态映射 |
4 3.3 混合流程企业多环节的物料跟踪 |
4.4 物料跟踪信息的应用 |
4.4.1 产品档案的建立 |
4.4.2 关键产品和工序的控制 |
4.4.3 成本发生过程的跟踪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过程集成的作业数据集市 |
5.1 引言 |
5.2 过程集成与作业管理法(ABM) |
5.2.1 ABM与作业成本法(ABC)的关系 |
5.2.2 ABC与传统成本法的对比分析 |
5.2.3 混合流程企业对作业数据集市的需求 |
5.3 作业模型与作业转换方法 |
5.3.1 面向对象的作业模型 |
5.3.2 作业转换原理与方法 |
5.3.3 全面作业数据的收集 |
5.4 作业数据集市建立及应用 |
5.4.1 作业数据集市的建立 |
5.4.2 三维作业分析模型 |
5.4.3 作业成本视图的抽取 |
5.5 本章小结 |
6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实现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启发式项目过程 |
6.2.1 传统软件开发模型 |
6.2.2 启发式项目过程分析 |
6.2.3 启发式项目过程的企业实践 |
6.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实现 |
6.3.1 生产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6.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6.3.3 支持系统的软件架构 |
6.3.4 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 |
6.4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实施应用 |
6.4.1 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与ERP集成方案 |
6.4.2 基础数据管理 |
6.4.3 生产计划管理 |
6.4.4 物料跟踪技术应用 |
6.4.5 作业数据集市应用 |
6.4.6 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应用实效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摘要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略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按单生产及其供应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外按单生产供应链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
2 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管理分析 |
2.1 供应链及其相关理论 |
2.1.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述 |
2.1.2 供应链管理研究内容 |
2.2 按单生产供应链概述 |
2.2.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提出 |
2.2.2 按单生产供应链概念的界定 |
2.2.3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结构 |
2.2.4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特点 |
2.2.5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运作过程 |
2.3 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的主要问题 |
2.4 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管理体系 |
2.5 小结 |
3 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和设计 |
3.1 供应链的整合结构及分类 |
3.1.1 供应链的整合结构 |
3.1.2 基于整合结构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分类 |
3.2 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原则 |
3.3 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
3.3.1 基于产品特性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 |
3.3.2 基于需求理论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 |
3.3.3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 |
3.3.4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选择 |
3.3.5 其他环境因素对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的影响 |
3.4 供应链的设计 |
3.4.1 客户满意、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关系 |
3.4.2 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供应链设计 |
3.5 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和设计步骤 |
3.6 小结 |
4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流程再造 |
4.1 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原因 |
4.2 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的原则 |
4.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按单生产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 |
4.3.1 企业价值链理论和价值的构成 |
4.3.2 按单生产供应链系统价值链模型 |
4.3.3 基于按单生产供应链系统价值链模型的业务流程再造 |
4.4 按单生产供应链信息流程再造 |
4.4.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信息集成 |
4.4.2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信息协同 |
4.5 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按单生产供应链流程再造性能诊断和分析 |
4.5.1 基于GSPN的流程性能诊断 |
4.5.2 再造流程改善 |
4.6 小结 |
5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重构 |
5.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重构目标 |
5.2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运行平台 |
5.3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结构 |
5.3.1 传统供应链的组织结构 |
5.3.2 基本理论 |
5.3.3 一种基于分形和模块理论的按单生产供应链组织结构解释性框架 |
5.3.4 基于模块的按单生产分形供应链组织结构特性 |
5.4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职能和功能描述 |
5.4.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职能 |
5.4.2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功能 |
5.5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组织管理 |
5.5.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自组织 |
5.5.2 按单生产供应链分形元间的界面管理 |
5.5.3 节点企业内部组织管理 |
5.6 小结 |
6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协同运作 |
6.1 协同理论概述 |
6.2 按单生产供应链实施协同运作的必要性 |
6.3 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机制分析 |
6.3.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耗散结构 |
6.3.2 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机制 |
6.4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协同运作特点 |
6.5 按单生产供应链协同运作关键因素分析 |
6.5.1 良好的信息技术支撑 |
6.5.2 供应链内部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 |
6.5.3 协同创新的激励策略 |
6.5.4 完善的协同协议 |
6.6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协同产品开发 |
6.6.1 快速响应型协同产品开发内涵 |
6.6.2 基于快速响应型协同产品开发组织与管理 |
6.6.3 基于快速响应型协同产品开发过程 |
6.7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协同物流运作 |
6.7.1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纵向协同库存管理 |
6.7.2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纵向协同运输管理 |
6.7.3 横向集成协同物流 |
6.8 小结 |
7 按单生产供应链的绩效评价 |
7.1 按单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确定 |
7.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按单生产供应链绩效评价 |
7.2.1 预备知识 |
7.2.2 评价方法 |
7.3 算例 |
7.4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钢铁制造业集成化生产质量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质量管理标准化现状 |
1.1.2 钢铁制造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国内外应用现状 |
1.1.3 新形势下钢铁制造业质量管理的任务 |
1.2 生产质量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
1.2.1 质量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
1.2.2 过程、过程网络与过程方法 |
1.2.3 集成化和智能化的质量管理 |
1.3 生产质量管理相关研究现状 |
1.3.1 集成化质量系统框架的研究 |
1.3.2 多方案工艺质量保质设计方法的研究 |
1.3.3 集成化质量设计方面的研究 |
1.3.4 过程质量控制理论和预测方法的研究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3 课题研究意义 |
2 钢铁制造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钢铁制造业的生产特点与组织结构特点 |
2.2.1 钢铁制造业的生产特点 |
2.2.2 钢铁制造业的组织结构特点 |
2.3 钢铁制造业MRPII/JIT集成的生产组织模式 |
2.4 钢铁制造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
2.4.1 钢铁制造业质量管理流程模型及其特点 |
2.4.2 MRPII/JIT集成生产组织模式的SIPQM体系结构 |
2.4.3 SIPQM体系面向ERP/MES/PCS的生产质量管理功能模型 |
2.4.4 SIPQM体系结构下基于质量BOM的质量基础信息表达方法 |
2.4.5 SIPQM体系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钢铁制造业工艺质量保质设计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SIPQM体系结构下的工艺质量保质设计模型 |
3.2.1 钢铁产品工艺质量保质设计的特点 |
3.2.2 钢铁产品工艺质量保质设计的一般模型 |
3.2.3 钢铁产品增量式工艺质量保质设计模型 |
3.3 钢铁产品增量式保质工艺质量设计方法 |
3.3.1 常规需求分阶段模块化工艺质量设计 |
3.3.2 钢铁产品个性化需求增量式工艺质量保质设计 |
3.3.3 钢铁产品多方案质量屋及其瀑布式分解 |
3.4 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钢铁制造业批量生产计划与组批质量设计集成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钢铁制造业批量生产计划与质量设计的集成模式 |
4.2.1 钢铁制造业批量生产计划特点 |
4.2.2 钢铁产品的质量设计特点 |
4.2.3 钢铁制造业批量生产计划与组批质量设计集成的过程网络模型 |
4.3钢铁制造业批量生产计划与组批质量设计的优化 |
4.3.1 组批质量设计原理及其过程 |
4.3.2 基于多约束聚类的批量生产计划与组批质量设计集成优化模型 |
4.3.3 批量生产计划与组批质量设计集成的微粒群优化算法 |
4.4 应用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钢铁制造业质量预测模型和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钢铁制造业质量预测模型及其方法研究 |
5.2.1 钢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特点 |
5.2.2 钢铁制造业现有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
5.3 钢铁制造业面向生产过程的质量预测方法 |
5.3.1 面向质量预测主题的数据集市 |
5.3.2 质量预测对象及工艺参数模型 |
5.3.3 基于支持向量机与PSO算法的质量预测方法 |
5.4 应用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6 SIPQM系统的实现及其应用 |
6.1 引言 |
6.2 案例企业质量管理概况 |
6.2.1 相关组织机构及职能 |
6.2.2 案例企业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6.3 系统设计 |
6.3.1 系统的功能设计 |
6.3.2 系统的信息模型 |
6.3.3 系统的流程设计 |
6.4 SIPQM系统软件架构与实现 |
6.4.1 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 |
6.4.2 系统开发工具 |
6.5 系统应用 |
6.5.1 系统主界面 |
6.5.2 供应质量管理 |
6.5.3 设计与计划过程质量管理 |
6.5.4 过程质量预测管理 |
6.5.5 质量检验管理 |
6.5.6 质量判定管理 |
6.5.7 质量异议管理 |
6.5.8 质量统计管理 |
6.6 系统实施成效 |
结论与展望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略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SCM的船柴采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供应链管理系统概述 |
1.2.1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及发展 |
1.2.2 信息技术对企业供应链发展的促进与要求 |
1.2.3 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的现状 |
1.3 供应链上企业ERP的研究 |
1.3.1 ERP系统的概述 |
1.3.2 ERP与供应链的集成研究 |
1.4 采购管理系统的发展状况 |
1.4.1 传统的采购管理系统 |
1.4.2 采购供应管理系统在ERP系统的位置和作用 |
1.4.3 ERP与供应链集成的采购管理系统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 论文的结构内容 |
第2章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的概念与结构模型 |
2.2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
2.3 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采购管理系统的分析 |
3.1 采购管理概述 |
3.1.1 采购管理的职能和目标 |
3.1.2 采购管理的系统功能和作业流程 |
3.2 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和采购管理 |
3.2.1 采购在供应链中的地位 |
3.2.2 传统的采购模式及其局限性 |
3.2.3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和采购管理 |
3.3 供应链环境下基于订单驱动的准时化采购 |
3.3.1 JIT生产方式及其思想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
3.3.2 供应链下的JIT采购 |
3.4 供应商关系管理 |
3.4.1 供应商关系管理思想 |
3.4.2 两种关系模式 |
3.4.3 双赢关系对实施准时化采购的意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供应商综合评价的分析 |
4.1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
4.1.1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意义 |
4.1.2 合作伙伴的类型 |
4.1.3 战略性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 |
4.2 供应商选择方法概述 |
4.3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3.1 目前我国企业选择供应商考虑的主要因素 |
4.3.2 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确定原则 |
4.3.3 战略性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供应链下船柴采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采购管理系统的应用技术设计 |
5.1.1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网络结构 |
5.1.2 IT支持的系统结构模式 |
5.1.3 Web访问数据库技术 |
5.2 采购管理系统的分析 |
5.3 采购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
5.3.1 采购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5.3.2 采购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5.4 基于规则的业务流程重构 |
5.4.1 国内主机用料采购下单流程 |
5.4.2 进口件采购下单流程 |
5.4.3 标准件的采购下单流程 |
5.4.4 车间仓库采购流程 |
5.4.5 固定资产采购业务流程 |
5.4.6 供应商主数据维护流程 |
5.4.7 采购收货流程 |
5.5 供应链下采购管理系统部分功能的实现 |
5.5.1 供应商主数据维护界面 |
5.5.2 货源清单创建界面 |
5.5.3 转采购订单界面 |
5.5.4 采购收货界面 |
5.6 系统实现阶段集成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ERP与APS集成的供应链协同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理论背景介绍 |
1.1.1 供应链简介 |
1.1.2 供应链管理 |
1.1.3 协同理论 |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协同方法及协同计划现状研究 |
2.1 供应链协同概念研究与协同方法现状研究 |
2.1.1 供应链协同概念研究 |
2.1.2 供应链协同方法 |
2.2 供应链计划研究现状 |
2.2.1 供应链计划战略规划现状研究 |
2.2.2 计划模型与优化算法现状研究 |
2.2.3 计划系统与技术支持现状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协同供应模型——DSCIN 建模与理论分析 |
3.1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技术 |
3.2 基于协同理论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
3.2.1 供应链发展层次分析 |
3.2.2 供应链研究架构分析 |
3.3 基于协同理论的动态供应链集成网络模型建模 |
3.3.1 DSCIN 模型的建立 |
3.3.2 DSCIN 模型中合作伙伴关系分析 |
3.3.3 DSCIN 模型组建技术及方案 |
3.4 非线性波利过程对DSCIN 模型的分析 |
3.4.1 模型描述与假设 |
3.4.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协同供应链ERP 与APS 系统集成模型研究 |
4.1 供应链的协同计划及其特点 |
4.1.1 供应链的协同计划 |
4.1.2 协同供应链计划的特点 |
4.2 APS 与ERP 的关系 |
4.2.1 ERP 计划模块的不足 |
4.2.2 APS 的定义及特点 |
4.2.3 ERP 与APS 的比较分析 |
4.2.4 ERP 与APS 集成的难点及措施 |
4.3 ERP 与APS 集成模型的理论依据——供应链计划矩阵 |
4.4 协同供应链ERP 与APS 集成建模 |
4.4.1 长期计划层的集成框架研究 |
4.4.2 中期计划层的集成框架研究 |
4.4.3 短期排程层的集成框架研究 |
4.5 ERP 与APS 集成的数据处理方式 |
4.5.1 独立分离数据的模式 |
4.5.2 嵌入式共用数据的模式 |
4.6 基于ERP 与APS 集成的协同供应链计划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应链计划系统集成设计应用实践 |
5.1 应用背景 |
5.1.1 X 集团公司简介 |
5.1.2 X 集团公司CIMS 信息化进程 |
5.1.3 X 集团公司计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 X 集团公司供应链计划系统集成规划方案 |
5.3 经营计划执行跟踪管理系统项目实施 |
5.3.1 经营计划执行跟踪管理系统总体目标 |
5.3.2 经营计划执行跟踪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5.3.3 系统开发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面向流程行业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集成供应链服务管理优化研究[D]. 潘红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2]KR公司数字化能力研究[D]. 于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离散行业智能工厂的技术创新[J]. 苏建涛. 中国高新科技, 2019(19)
- [4]烟草行业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A]. 陈佩玉,陈之华. 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 信息化管理主题, 2016
- [5]基于E-HUB的集成供应链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方元春. 复旦大学, 2011(08)
- [6]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研究[D]. 李忠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
- [7]按单生产供应链运作关键问题研究[D]. 耿雪霏.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8]钢铁制造业集成化生产质量管理方法研究[D]. 杨静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9)
- [9]基于SCM的船柴采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苍盛. 东北大学, 2009(S1)
- [10]基于ERP与APS集成的供应链协同模型研究[D]. 闻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标签:供应链管理系统论文;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论文; 库存管理论文;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