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市工业用水技术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薄宏涛[1](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指出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胡彩霞,王任超,翁士创[2](2018)在《珠三角主要工业城市水效对标及绿色发展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宏观角度及工业角度对比了珠三角主要工业城市水效指标及历史变化情况,不同产业用水效率差别悬殊,提升第一产业用水效率、提高GDP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有利于提升城市水效。城市万元GDP用水量随城市人均GDP的升高而降低。重点高耗水行业显着影响城市工业水效,其中火电的影响需考虑火电冷却用水方式。城市水效和能效基本呈正比例关系,工业水效和能效对比分析表明,同步提高水效和能效是城市工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之一。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深圳市、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惠州市、东莞市绿色发展资源利用水平依次降低。
刘涛[3](2017)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规划响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工活动快速集聚、增长,对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便应运而生。目前,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学科范畴下,重在对概念、理论和评价方法等的研究,对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响应策略的研究很少。而城乡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却较少有人从城乡规划学科范畴下,以城市建设作为出发点来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并提出城乡规划响应策略,本文立足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展开研究。本文的重点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本文基于前人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基础,从城市生态系统内涵的五个方面即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出发,结合城乡规划学科知识,以城乡规划管控系统和技术路线为指引,对复杂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构建一套包含30项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使其在城乡规划方面更具针对性,并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及参考文献资料的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进行健康指数的计算,得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并通过对评价结果及过程的分析,找出制约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因素,为城乡规划策略的探索提供方向。第二部分是对城乡规划响应策略的探究。本文依据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建立了一套普适性的城乡规划响应策略体系,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规划编制体系的雏形。第一步,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转换为规划可控指标或策略点,形成规划策略指标体系,包括26项规划策略指标;第二步,分析每个指标所对应的城乡规划技术子系统及规划控制层次,建立起健康评价体系与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完成了健康评价系统与城乡规划编制系统的对接;最后,建立起“规划控制层次→规划技术子系统→具体城乡规划策略”这样的城乡规划响应策略实施体系,这些具体的规划策略有的是对传统规划方法和理念的优化或改变,有的是对传统规划方法的强调及运用,目的均是为了通过指导城乡规划实践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目前对城乡规划响应策略所进行的体系化的研究成果很少,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此项研究的理论成果。第三部分是将新疆库车县作为研究对象,对前面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城乡规划响应策略体系进行验证及应用。首先通过咨询专家、实地踏勘和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验证评价指标权重的适用性并确定单项指标的评价标准;然后收集所涉及的指标数据进行健康评价;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及前文提出的城乡规划响应策略体系,结合库车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具体的能够提升库车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规划响应策略。
彭鹏[4](2012)在《河北省实行工业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河北省的工业发展迅速,工业用水量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河北省高耗水的产业结构,粗放型生产、资源型依赖企业占有很大比例,低耗水、低排放、清洁生产企业占用量较小,在节水水平上与发达的日本国家和国内的天津、山东等省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河北省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形势不相适应。工业用水实行效率红线控制管理,严格落实用水定额、计划用水等制度,对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控制单位产品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工业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措施十分必要。本文客观分析了河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对工业用水现状情况进行了表述,指出了河北省工业用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北省加强工业用水效率控制的重要性。本论文以河北省的工业用水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各市的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研究,调查工业用水现状,研究提出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指标。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作为考核指标。按灰色预测法、同比例分解法、趋势预测法与重复利用率提高法四种方法,分解确定河北各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考核指标。对河北省的工业用水效率的监控体系和考核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对遏制水资源的浪费,河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张江雪,王溪薇[5](2012)在《第三章 第二产业的绿色增长》文中提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能源价格的大幅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也对第二产业的绿色增长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章在分析中国"十一五"时期第二产业绿色增长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省际和城市差异进行分析,并对"十二五"时期第二
欧阳晓明,罗力,傅继军,谢昆仑,于明晟,刘琦波,沙霖,汪秉权,程静萍,方静洁[6](2011)在《2008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文中认为本次调研报告是"2008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成果。"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作为全国工商联的一项品牌工作已连续开展了11年,2008年度的调研将企业年营业收入总额3亿元人民币作为上规模民营企业入围标准,所有调研数据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参与调研的企业是3217家。报告从国家政策环境、企业经营情况、地区和行业分布、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等方面对上规模民营企业整体情况、营业收入前500家的企业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前几年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的数据对比,分析了2008年度民营企业发展的特征、趋势和规律;通过与中国企业500强的对比,分析了民营企业的优势和不足。报告还分析了上规模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对它们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黄徽[7](2010)在《城市综合节水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严峻的水资源情势下,开展城市节水工作,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紧迫问题。而传统的城市节水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创建一套城市综合节水规划方法体系,为我国城市的节水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决策支持。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水系统结构及其相关规划、节水技术、节水管理与规划等内容,解析了城市良性水循环的概念和要求——健康的自然水循环和高效的社会水循环的良好匹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城市综合节水及其规划的概念。参考比较、综合分析已有相关规划的方法,创立城市综合节水规划的方法和步骤。建立了以多水源多用户水质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为核心的城市综合节水规划方法学框架,步骤主要包括现状评价、目标确定、情景设计、潜力分析、平衡分析、对策实施等。根据城市综合节水工作的要求,从数据和功能两方面进行平台的需求分析。设计了由城市基础数据库、城市水系统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组成的数据库结构。设计了包括地图显示、数据管理维护、用水现状分析、节水水平评价等部分的功能结构。以大兴新城为案例,应用城市综合节水规划的方法体系,进行综合节水规划研究。推荐情景下, 2015年和2020年,节水量分别为8.06×106m3和2.076×107m3,再生水利用量分别为1.263×107m3和1.961×107m3,常规水源和非常规水源均达到供需平衡。并针对推荐情景分节水潜力和供水潜力分别提出对策建议,节水潜力的对策实施包括生活、工业、环境和漏损四部分。供水潜力对策包括再生水利用和雨水利用,识别了主要的再生水潜在用户,并以建设投资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得到经济最优的再生水配水方案。
项成林[8](2002)在《庆贺《净水技术》创刊20周年》文中认为艰苦创业,风雨20年。时间飞逝,蓦然回首,《净水技术》已走过20个春秋。《净水技术》是伴随着上海市净水技术研究会的成立(后改为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于1982年诞生的。一批当时学会的发起人一上海净水技术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深感上海要创设一个传播净水技术学会宗旨的窗口,搭建一个为学会广大水处理科技工作者施展才能的舞台和联系的桥梁。强烈希望创办一个《净水技术》方面的刊物。经陈永健、翁世伟等老一辈专家着手筹建,发动会员撰稿,筹集资金,办理执照,得到周光亮等同志的热情支持与资助,于是1982年9月《净水技术》创刊号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净水技术》杂志社是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主管下,在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沈信儒,毛玉兰,曹继云,刘向熙[9](1994)在《膜技术装置进水预处理技术试验研究(续第2期)》文中研究说明3.2.3 结果讨论 (1)无机盐类混凝剂中应用较广的是铝盐和铁盐。对于铝盐类混凝剂,其絮体颗粒较粘而轻,沉降速度慢。所以处理效果较差。对于铁盐类混凝剂,混凝效果比较显
沈信儒,毛玉兰,曹继云,刘向煦[10](1994)在《膜技术装置进水预处理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上海自来水为原水,对电渗析、反渗透装置的进水预处理工艺进行研究。经过滤、药剂和活性炭三个方面作了系统试验并提出了合理实用的工艺参数。
二、上海市工业用水技术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工业用水技术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
1.3 研究概念界定 |
1.3.1 城市更新 |
1.3.2 工业遗存 |
1.3.3 工业遗存更新 |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范围界定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
2.2.4.3 城市复兴 |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
2.4 小结 |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
3.3.2.1 缝合与叠置 |
3.3.2.2 内置与包络 |
3.3.2.3 并置与对偶 |
3.3.2.4 嵌固与植入 |
3.3.2.5 封存与再现 |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
3.9 小结 |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
4.9 小结 |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
5.7.1 梳理上位条件 |
5.7.2 编制建设方案 |
5.7.3 推进更新产策 |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
5.8.1 操作资金构成 |
5.8.2 运管团队构成 |
5.8.3 工作机制创建 |
5.9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
6.2 主要创新点 |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作者简介及成果 |
(2)珠三角主要工业城市水效对标及绿色发展资源利用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水效对标 |
1.1 城市宏观水效对标 |
1.2 工业水效对标 |
2 城市水效与能效的关系 |
3 工业绿色发展资源利用综合评价 |
4 结语 |
(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规划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畴界定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基础理论分析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
2.1.2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 |
2.1.3 健康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2.1.4 规划响应策略研究进展 |
2.1.5 城乡规划引导下对研究现状的思考 |
2.2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
2.2.1 城市生态系统分析 |
2.2.2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2.3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指标体系构建要素 |
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4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3.2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3.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3.4 评价等级与评价标准 |
3.4.1 评价等级划分 |
3.4.2 指标评价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规划响应策略研究 |
4.1 评价指标转换为规划策略指标 |
4.1.1 活力指标的转换 |
4.1.2 组织结构指标的转换 |
4.1.3 恢复力指标的转换 |
4.1.4 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的转换 |
4.1.5 人群健康指标的转换 |
4.2 规划策略指标体系 |
4.3 评价系统与规划系统的衔接 |
4.4 规划策略指标的规划控制层次 |
4.5 具体的规划响应策略 |
4.5.1 总体规划层面的规划策略 |
4.5.2 专项规划/控规层面的规划策略 |
4.5.3 住区与建筑层面的规划策略 |
4.6 规划响应策略体系与评价指标的关系 |
4.7 规划响应策略的地域性与时段性问题 |
4.8 本章小结 |
5 库车县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规划响应策略 |
5.1 案例选择 |
5.1.1 案例选取依据 |
5.1.2 库车县概况 |
5.2 库车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5.2.1 指标权重验证 |
5.2.2 指标评价标准 |
5.2.3 指标数据收集及标准化处理 |
5.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3 规划响应策略研究 |
5.3.1 规划响应分析 |
5.3.2 总体规划层面的规划策略 |
5.3.3 专项规划/控规层面的规划策略 |
5.3.4 住区与建筑层面的规划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专家调查问卷 |
C.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构建的判断矩阵 |
(4)河北省实行工业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目前河北省水资源状况 |
1.1.2 河北省工业用水现状 |
1.1.3 目前节水措施及成效 |
1.2 国内工业用水的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节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分析 |
2.1 基本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河流水系 |
2.1.4 社会经济 |
2.2 工业用水概况 |
2.2.1 主要高耗水行业 |
2.2.2 变化态势(2005~2009) |
2.2.3 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思路 |
3.1 指导思想 |
3.2 基本原则 |
3.2.1 创建政府主导及企业参与的机制 |
3.2.2 完善规范用水行为的制度 |
3.2.3 坚持节水促减排的政策 |
3.2.4 突出工业布局合理规划的重点 |
3.2.5 促进科技高效用水的进程 |
3.3 主要依据 |
3.4 研究思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监督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
4.1 监督考核指标确定背景 |
4.2 监督考核指标分解方法研究 |
4.2.1 灰色预测模型法 |
4.2.2 同比例分解法 |
4.2.3 趋势分解法 |
4.2.4 重复利用率提高法 |
4.3 监督指标分解确定 |
4.3.1 四种方法比较 |
4.3.2 研究结果确定 |
4.4 指标合理性分析 |
第5章 河北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5.1 综合用水监测评价指标研究 |
5.1.1 万元GDP用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
5.1.2 万元GDP用水量指标分解确定 |
5.1.3 指标合理性分析 |
5.2 工业用水监测评价指标研究 |
5.2.1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5.2.2 产品用水定额管理 |
第6章 保障措施研究 |
6.1 监控体系和考核机制研究 |
6.1.1 建立监控体系研究 |
6.1.2 建立考核机制研究 |
6.2 其他综合性保障措施研究 |
6.2.1 加强组织领导是根本 |
6.2.2 强化节水宣传教育是前提 |
6.2.3 加大节水工程投资是保障 |
6.2.4 推进节水技术改进是关键 |
6.2.5 建立水平衡测试系统是支撑 |
6.2.6 实施取水许可登记制度是基础 |
6.2.7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条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7)城市综合节水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资源情势 |
1.1.2 城市水资源危机 |
1.1.3 城市节水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城市综合节水内涵解析 |
2.1 城市水系统 |
2.1.1 水源子系统 |
2.1.2 供水子系统 |
2.1.3 用水子系统 |
2.1.4 排水子系统 |
2.2 城市水系统的相关规划 |
2.2.1 水资源规划 |
2.2.2 供水规划 |
2.2.3 污水再生利用规划 |
2.2.4 存在问题 |
2.3 节水技术、管理与规划 |
2.3.1 节水技术 |
2.3.2 节水管理 |
2.3.3 城市节约用水规划 |
2.3.4 存在问题 |
2.4 基于良性水循环的城市综合节水 |
2.4.1 良性水循环 |
2.4.2 城市综合节水 |
2.4.3 城市综合节水规划 |
第3章 城市综合节水规划方法学研究 |
3.1 方法学框架 |
3.2 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3.3 节水水平评价 |
3.3.1 评价方法 |
3.3.2 评价指标选定和标准 |
3.4 综合节水目标 |
3.5 情景设计 |
3.6 常规水源供水潜力分析 |
3.7 基于需水分析的节水潜力分析 |
3.7.1 生活用水需水分析 |
3.7.2 工业用水需水分析 |
3.7.3 环境用水需水分析 |
3.7.4 水系统漏损需水分析 |
3.7.5 节水潜力分析 |
3.8 非常规水源供水潜力分析 |
3.8.1 再生水供水潜力 |
3.8.2 建筑中水供水潜力 |
3.8.3 雨水供水潜力 |
3.8.4 海水供水潜力 |
3.9 供需平衡分析 |
3.9.1 多水源供水的水质水量分析 |
3.9.2 多用户需水的水质水量分析 |
3.9.3 多水源多用户水质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
3.10 节水潜力的对策实施 |
3.11 供水潜力的对策实施 |
3.12 综合节水规划方案 |
第4章 相关参数取值讨论 |
4.1 生活用水水平 |
4.1.1 生活用水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4.1.2 城镇居民家庭用水水平 |
4.1.3 市政公共服务用水水平 |
4.2 工业用水水平 |
4.2.1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4.2.2 工业用水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4.2.3 重点行业可用节水技术 |
第5章 城市综合节水基础信息平台设计开发 |
5.1 信息技术 |
5.1.1 相关概念 |
5.1.2 城市水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
5.2 需求分析 |
5.2.1 数据需求 |
5.2.2 功能需求 |
5.3 数据模型 |
5.3.1 数据特征 |
5.3.2 数据库结构 |
5.4 平台功能 |
5.4.1 地图显示 |
5.4.2 数据管理维护 |
5.4.3 用水现状分析 |
5.4.4 节水水平评价 |
第6章 城市综合节水规划案例研究 |
6.1 大兴新城概况 |
6.2 水资源利用现状 |
6.2.1 水资源概况 |
6.2.2 水资源开发利用 |
6.2.3 大兴新城供水 |
6.2.4 大兴新城用水 |
6.3 节水水平评价 |
6.3.1 节水管理 |
6.3.2 用水效率 |
6.3.3 污水处理和非常规水源 |
6.3.4 环境 |
6.4 综合节水规划目标 |
6.5 情景设计 |
6.6 常规水源供水潜力分析 |
6.7 基于需水分析的节水潜力分析 |
6.7.1 生活用水 |
6.7.2 工业用水 |
6.7.3 环境用水 |
6.7.4 水系统漏损 |
6.7.5 需水预测和节水潜力分析结果 |
6.8 非常规水源供水潜力分析 |
6.8.1 再生水供水潜力分析 |
6.8.2 建筑中水供水潜力分析 |
6.8.3 雨水供水潜力分析 |
6.9 供需平衡分析 |
6.10 节水潜力的对策实施 |
6.10.1 生活用水节水对策 |
6.10.2 工业用水节水对策 |
6.10.3 环境用水节水对策 |
6.10.4 系统漏损节水对策 |
6.10.5 对策小结 |
6.11 供水潜力的对策实施 |
6.11.1 再生水利用 |
6.11.2 雨水利用 |
6.12 规划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上海市工业用水技术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2]珠三角主要工业城市水效对标及绿色发展资源利用综合评价[J]. 胡彩霞,王任超,翁士创. 人民珠江, 2018(11)
- [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规划响应研究[D]. 刘涛. 重庆大学, 2017(12)
- [4]河北省实行工业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措施研究[D]. 彭鹏. 河北工程大学, 2012(05)
- [5]第三章 第二产业的绿色增长[J]. 张江雪,王溪薇. 经济研究参考, 2012(13)
- [6]2008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A]. 欧阳晓明,罗力,傅继军,谢昆仑,于明晟,刘琦波,沙霖,汪秉权,程静萍,方静洁.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7(2009~2010), 2011
- [7]城市综合节水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D]. 黄徽. 清华大学, 2010(02)
- [8]庆贺《净水技术》创刊20周年[J]. 项成林. 净水技术, 2002(S1)
- [9]膜技术装置进水预处理技术试验研究(续第2期)[J]. 沈信儒,毛玉兰,曹继云,刘向熙. 净水技术, 1994(04)
- [10]膜技术装置进水预处理技术试验研究[J]. 沈信儒,毛玉兰,曹继云,刘向煦. 净水技术, 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