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镜下应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磊,刘勇,贺舜,张月明,窦利州,柯岩,刘旭东,张庆瑞,王贵齐[1](2020)在《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 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17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MR或MBM治疗的371例早期食管癌或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 371例患者共416个病灶, 分析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 以及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低分化鳞癌、有脉管浸润、基底切缘阳性等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EMR组和MBM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1%和17.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0.6个月, 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3.9%, 10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7.8%。EMR组和MBM组各有2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于治疗瘢痕处复发, 均通过内镜下治疗获得治愈性切除;5例EMR组和3例MBM组患者发生异时性多原发, 5例早期通过内镜下治疗获得治愈性切除, 3例为进展期食管癌, 随访过程中死亡2例。5例EMR组和4例MBM组患者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 生存3例, 死亡6例。5例EMR组和3例MBM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 生存3例, 死亡5例。371例患者中, 共有83例患者合并肿瘤浸润黏膜下层≥200 μm、有脉管浸润、低分化鳞癌、基底切缘阳性等不良预后因素, 随访过程中淋巴结转移8例, 远处转移8例。合并1种、2种和3种危险因素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6%、82.2%和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EMR和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术后应根据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合理选择后续治疗方案, 以期在保证远期生存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2019)在《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文中指出一、概述我国食管癌发病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食管癌的病死率均较高。据报道,预计2012年全世界食管癌新发患者数455 800例,死亡人数达400 200例。在中国,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一直位居第四位。2017年陈万青等报道,2013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27.7万,死亡人数为20.6万,我国食管癌粗发病率为20.35/10万,城市粗发病率为15.03/10万,农村为30.73/10万;我国食管癌粗死亡率为15.17/
陈丽[3](2018)在《APC联合根除Hp治疗Hp相关性REG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给予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隆起病灶数目、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及不良反应,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福建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科门诊就诊患者,经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且14C呼气试验阳性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先后给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抑酸治疗,对照组先后给予抗幽门螺旋杆菌、抑酸治疗,1年后复查胃镜及14C呼气试验,观察各组治疗前后隆起病灶数目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以及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1年后复查电子胃镜,两组病灶均较前改善,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7例,有效(痊愈+显效)30例,有效率为100%(30/30);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2例,无效11例,有效19例,有效率63.33%(19/30),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隆起病灶总数为321枚,治疗后,隆起病灶减少了 272枚,病灶消除率为84.73%(272/321);对照组治疗前隆起病灶总数为323枚,治疗后,隆起病灶减少了128枚,病灶消除率为39.63%(128/323);两组病灶消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复查14C呼气试验,治疗组Hp阳性率为30%(9/30)例;对照组Hp阳性率为36%(11/30),两组患者Hp阳性率无显着差异(P>0.05)。3.Hp感染与隆起病灶持续存在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治疗组r=0.408,对照组r=0.451)。4.仅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APC术后即出现轻微腹痛,症状均在24小时内缓解,无1例患者出现出血、穿孔的并发症。结论:APC联合根除Hp治疗Hp相关性REG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Hp感染与隆起病灶持续存在有关。
谢小妹[4](2018)在《改良ESD与经典ESD在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手术效率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modifi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MESD)与经典内镜黏膜下剥离术(convention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CESD)在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手术效率,为其内镜下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了从2009年7月到2018年1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使用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典内镜黏膜下剥离术(convention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CESD)组、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tunne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TESD)组、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pull-assis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PESD)组(包括体外牵引和体内牵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的方法,对相关的手术时间、剥离时间、术中止血时间、病变切除面积、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肿瘤学特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共12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1.17±7.77)岁,男性100例,女性22例,均完成了ESD治疗。其中经典组(CESD)65例,隧道组(TESD)26例,牵引辅助组(PESD)31例(体外牵引ESD组17例,体内牵引ESD组14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学特征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病变整块切除率均为100%。TESD与CESD组在整体手术时间、病变剥离时间、术中止血时间、剥离病变面积、剥离速度、剥离的最长径、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虽然TESD组在整体手术时间和病变剥离时间上都较CESD组偏长,但病变剥离速度明显快于CESD组,而且病变剥离面积和病变切除长度方面,TESD组均超过CESD组。另外TESD较CESD术后恢复更快,包括术后住院时间及术中止血时间均更短。手术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18.68%,其中CESD组3例出血、2例穿孔、3例狭窄;TESD组出血1例、穿孔3例、狭窄5例。PESD组与CESD组在整体手术时间、病变剥离时间、术中止血时间、剥离速度、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PESD比CESD剥离速度更快,手术整体时间、剥离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中止血时间均更短。PESD与CESD在病变剥离面积和病变切除长度方面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12.5%,其中CESD组3例出血、2例穿孔、3例狭窄;PESD组出血2例、穿孔0例、狭窄2例。结论:TESD、PESD(体外牵引和体内牵引)同CESD一样,均可作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术式。但对于大面积环周(超过1/2周,尤其是超过3/4周)的EEC及癌前病变,TESD剥离速度要快于CESD,其更加安全高效。对于食管面积较小(一般未超过1/2周)的病变,PESD效果要优于CESD,PESD具有手术难度低、操作时间短、剥离速度快、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为ESD初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容易掌握的学习途径。
江圆员[5](2017)在《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提出背景食管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已到食管癌中晚期,生存期明显变短,5年生存率不到20%,预后差,而早期食管癌的确诊可及时在内镜下行微创治疗,并能得到根治,达到与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5年生存率达95%以上,且痛苦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因此食管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及碘染色的诊断技术日趋成熟,对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家庭负担,也节约了国家资源,减轻社会负担。目的通过NBI与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确诊率的最佳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门诊或住院行内镜及病理检查,且应用NBI、碘染色辅助诊断为食管病变86人,将患者普通内镜、NBI及碘染色下的特征与病理结果相比较,了解常规内镜、NBI及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不同分型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86例食管病变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者14人,轻度异型增生者18人,中度异型增生者4人,重度异型增生者7人,早期食管癌者43人。早期食管癌患者中男性24人,女性19人,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60.3 10.46岁。2.临床表现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患者中,体重下降者占39.5%,食管异物感者占25.6%,反酸者占20.9%,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占14.0%;确诊为食管慢性炎症患者中,体重下降者占7.1%,食管异物感者占14.3%,反酸者占64.3%,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占14.3%;确诊为轻、中、重异型增生患者中,体重下降者占24.1%,食管异物感者占13.8%,反酸者占44.8%,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占17.2%。3.常规内镜、NBI、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常规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敏感度为52.7%,特异度为35.7%,阳性预测值为80.9%,阴性预测值为12.8%;在NBI情况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96.8%,阴性预测值为54.5%;通过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敏感度为91.6%,特异度为92.9%,阳性预测值为98.5%,阴性预测值为68.4%。4.常规内镜、NBI及碘染色情况下对不同病变部位检出情况常规内镜下对上段食管病变检出2例,中段食管病变检出32例,下段食管病变检出13例;NBI对上段食管病变检出5例,中段食管病变检出40例,下段食管病变检出19例;碘染色对上段食管病变检出0例,中段食管病变检出44例,下段食管病变检出23例。5.不同内镜观察下食管病变分级情况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NBI I级占82%,碘染色I级占8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CL形态分型中IPCL IV、V型占9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NBI I级占9.1%、II、III级50.0%、阴性40.9%,即NBI分级对其诊断特异性不高,而碘染色I级占4.5%、II、III级68.2%、阴性27.3%,即主要表现为碘染色II、III级,IPCL形态分型中IPCL II、III型占86.4%,即IPCL形态分型与病理诊断有一定的一致性。6.治疗方式主要以ESD治疗方式为主,治疗人数占61.1%;在食管上段,或病变大小±直径小于2cm且仅局限于粘膜层者行EMR,治疗人数占33.3%;为ESD或EMR治疗禁忌症者行手术或放化疗治疗,治疗人数占5.6%。7.并发症内镜下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易出现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在本组72例内镜下治疗病例中,出血者3例,穿孔者0例,均在内镜下行止血处理,无术后再出血者。其中因切除范围较大而出现术后食管狭窄者13例,但无明显影响进食,未行特殊处理。结论1.NBI及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二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2.NBI联合放大内镜观察IPCL形态可进一步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有指导意义;3.内镜下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好,并发症少,对改善预后有一定意义。
翟慧莉[6](2017)在《氩离子凝固术相关穿孔并发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通过特殊装置将氩气离子化后作用于组织,使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新兴内镜消融疗法。自1991年被引用至内镜领域后,凭借其电凝深度自限、自动导向、可轴向及侧向传导、不生烟、不碳化等优势迅速发展,在各种消化道疾病中广泛应用。在经内镜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越来越受到肯定的今天,操作者们更应该注意到它仍然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胃肠道穿孔)的可能性。目的从患者和术者两个角度着手,研究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各种消化道病变导致的穿孔并发症,总结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其导致的穿孔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探讨如何减少穿孔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059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患者,统计其中发生胃肠穿孔并发症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表现、临床表现及转归等,统计操作医师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年限、例数、穿孔例数,擅长的治疗项目等,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8年4月至2017年1月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患者有12059例,其中发生穿孔并发症的有15例,穿孔率为0.12%。各部位穿孔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41,P=0.021),穿孔率较高的是食管(0.26%)和胃底(0.25%),胃体部及胃窦部未见穿孔发生。穿孔后症状以腹痛最为常见(11例),其次为腹胀(5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良好;1例患者症状出现在治疗24小时后,其余14例均在24小时内。年穿孔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034,P=0.494)。18名从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医师中有8名(44.4%)曾造成过穿孔;各医师间穿孔率、不同治疗年限医师穿孔率、擅长不同级别手术医师穿孔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内镜下治疗技术,同时也存在一定导致穿孔并发症的可能性。对患者而言,穿孔多发生于消化道壁相对薄弱的部位,穿孔较小,镜下不易发现,症状多轻微,预后良好。对术者而言,穿孔的发生与其资历、经验并无必然联系。背景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通过特殊装置将氩气离子化后作用于组织,使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新兴内镜消融疗法。自1991年被引用至内镜领域后,凭借其电凝深度自限、自动导向、可轴向及侧向传导、不生烟、不碳化等优势迅速发展,在各种消化道疾病中广泛应用。在经内镜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越来越受到肯定的今天,操作者们更应该注意到它仍然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胃肠道穿孔)的可能性。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导致消化道穿孔的危险因素及操作注意事项,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ERBE和玉华两种品牌氩气刀对新鲜离体猪胃分别按切线非接触法、垂直非接触法、接触法和轻压迫法行氩离子凝固术,直至穿孔。每种氩气刀每种方法分别烧灼10点,记录不同操作方法、不同品牌氩气刀以及猪胃不同部位发生即时穿孔的时间。结果玉华氩气刀4种操作方法导致胃底穿孔的平均时间有显着差异,切线非接触法平均穿孔时间最长(65.00±9.06s),轻压迫法时间最短(4.40±1.73s)(F=112.036,P<0.05),接触法平均穿孔时间(10.70±3.41s)与轻压迫法间无显着差异(P>0.05)。玉华组接触法胃底部平均穿孔时间明显短于胃体部平均穿孔时间(10.70±3.41s vs 72.40±5.30s,t=-12.689,P<0.05)。ERBE氩气刀3种操作方法导致胃底穿孔的平均时间有显着差异,切线非接触法平均穿孔时间最长(67.60±6.85s),接触法时间最短(13.80±6.65s)(F=52.278,P<0.05)。两种氩气刀采用相同方法灼烧相同部位时,穿孔平均时间无显着差异,但ERBE氩气刀有接触报警功能,轻压迫时机器停止工作,接触时最短穿孔时间为7s,玉华组接触法最短3s发生穿孔,轻压迫法50%的烧灼点穿孔发生于2-3s内。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导致穿孔并发症的可能性。消化道相对薄弱部位,长时间、接触及压迫等不规范操作是导致消化道穿孔的高危因素。采用切线位、非接触烧灼,采用点踩踏板法缩短电凝时间等谨慎操作可降低穿孔风险。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7](2015)在《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文中提出一、引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居第6位[1]。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提高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目前,90%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8](2015)在《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文中提出一、引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为第6位[1]。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提高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目前,超过9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生活质量低,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9](2015)在《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文中研究表明1引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为第6位[1]。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提高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目前,超过9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
邹文斌,王贵齐,李兆申[10](2014)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8位。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食管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相比外
二、内镜下应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下应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食管癌诊疗流程 |
三、食管癌诊断规范 |
(一)临床诊断 |
1. 食管癌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 |
2. 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
(二)辅助检查 |
1. 血液生化检查 |
2. 肿瘤标志物检查 |
3. 影像学检查 |
4. 内镜检查 |
5. 其他检查 |
(三)诊断 |
1. 临床诊断 |
2. 病理诊断 |
(四)鉴别诊断 |
1. 食管其他恶性肿瘤 |
2. 食管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
3. 食管良性病变 |
(五)食管癌的病理分类和分期 |
1. 食管癌的分段 |
2. 食管癌的大体分型(附录A) |
3. 食管癌的病理分类及分型 |
(1)病理术语和定义 |
(2)病理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 |
4. 标本类型及固定规范 |
(1)标本类型 |
(2)标本固定 |
5.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1)查对 |
(2)活检标本 |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 |
(4)根治切除术标本规范 |
6.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四、食管癌的治疗规范 |
(一)治疗原则 |
(二)手术治疗 |
1. 手术治疗原则 |
(1)完善术前所有相关检查,并做好术前患者状况和病变期别评估(cTNM)。 |
(2)术前风险评估 |
(3)由胸外科外科医师决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和制订及实施手术方案: |
(4)手术入路选择 |
(5)手术方式选择: |
(6)淋巴结清扫 |
(7)替代器官: |
(8)替代器官途径: |
2. 手术适应证 |
3. 手术禁忌证 |
4. 围手术期的药物管理 |
5. 手术治疗后随访 |
(三)放射治疗 |
1. 食管癌放疗适应证 |
(1)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能耐受手术的T3~4N+ M0 |
(2)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3)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
(4)姑息性放疗 |
2. 放疗前相关检查评估 |
3. 放疗方案制订规范 |
(1)放射治疗技术 |
(2)CT模拟定位 |
(3)靶区定义 |
A.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或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
①GTV和GTVnd |
②CTV |
③PTV |
④PGTV(采用序贯或同步加量时) |
B. 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①GTV和GTVnd |
②CTV |
③PTV |
④PGTV(有肿瘤或淋巴结残存需序贯或同步加量时) |
4. 处方剂量 |
(1)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2)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3)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
5. 正常组织限量 |
(1)双肺: |
(2)心脏: |
(3)脊髓PRV: |
(4)胃: |
(5)小肠: |
(6)双肾: |
(7)肝: |
6. 同步化疗方案 |
(1)紫杉醇+铂类 |
(2)顺铂+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
(3)紫杉醇+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
(4)奥沙利铂+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
7. 放疗相关并发症防治 |
(1)营养不良 |
①营养评估与评定 |
②肠内营养支持 |
(2)食管穿孔 |
①临床表现 |
②处理 |
(3)放射性食管炎 |
(4)气道反应 |
(5)食管梗阻 |
8. 放疗后随访 |
(1)术前放疗后随访 |
(2)术后放疗后随访 |
(3)根治性放疗后随访 |
(四)药物治疗 |
1. 食管癌化疗的适应证 |
(1)新辅助化疗 |
(2)术后辅助化疗 |
(3)姑息性化疗 |
2. 化疗前相关检查评估 |
(1)评估肿瘤情况 |
(2)评估患者身体条件 |
(3)评估合并疾病情况 |
3. 常用化疗方案 |
(1)顺铂+5-FU |
(2)紫杉醇+顺铂 |
(3)紫杉醇+顺铂 |
(4)表柔比星+顺铂+5-FU(ECF) |
(5)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EOX) |
(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FLO) |
(7)多西他赛+顺铂+5-FU(改良的DCF方案) |
(8)伊立替康+5-FU/亚叶酸钙 |
(9)伊立替康+5-FU/亚叶酸钙 |
4. 化疗后疗效评估 |
5.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防治 |
(1)骨髓抑制 |
(2)胃肠道反应 |
(3)肝、肾功能损害 |
(4)神经系统毒性 |
(5)过敏反应 |
6. 化疗后随访 |
7. 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 |
(1)分子靶向治疗 |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
8. 对症支持治疗与姑息治疗 |
(1)营养支持 |
(2)姑息治疗 |
(五)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和内镜治疗原则 |
1. 食管癌高危人群定义 |
2. 筛查方法 |
(1)检查前准备 |
(2)内镜检查技术 |
(3)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分型及病变层次 |
(4)活组织病理检查 |
3.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术前评估 |
(1)病灶范围、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评估 |
(2)病理分型标准及临床处理原则 |
4.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 |
(1)治疗原则 |
A. 食管鳞癌适应证 |
(a)绝对适应证: |
(b)相对适应证: |
B. 食管腺癌适应证 |
C. 禁忌证: |
1. 绝对禁忌证: |
2. 相对禁忌证: |
(2)内镜下切除术 |
A. EMR |
B. 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MBM) |
C. ESD |
(3)适应证和禁忌证 |
(4)操作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
(5)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
5. 高危人群和内镜治疗后随访 |
(六)食管癌分期综合治疗模式 |
1. Ⅰ期(T1N0M0): |
2. ⅠB期、Ⅱ期和部分ⅢA期(T1b~3N0M0、T1~2N1M0)。 |
3. Ⅲ期(T3N1M0、T4N0~1M0): |
4. Ⅳ期(任何T,任何 N,M1,N3 或T4b): |
(七)中医中药治疗 |
五、治疗指引图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1.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981): |
2.RECIST疗效评价标准(2000): |
2.1靶病灶的评价 |
2.2非靶病灶的评价 |
3.最佳总疗效的评价 |
附录G |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和急性食管炎分级标准 |
1.急性放射性肺损伤RTOG分级标准: |
2.急性食管炎诊断RTOG标准 |
附录H |
附录I |
术语和定义(适用本规范) |
(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
1.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2.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
(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 |
(三)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
附录J |
缩略语(适用本规范) |
(3)APC联合根除Hp治疗Hp相关性REG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Hp相关性REG的诊断标准 |
1.2.2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
1.2.3 Hp感染的检查方法及步骤 |
1.2.4 纳入标准 |
1.2.5 排除标准 |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3 治疗方法 |
3.1 治疗疗程 |
3.1.1 本研究治疗疗程 |
3.1.2 前2周的治疗方法 |
3.1.3 后4周的治疗方法 |
3.2 药物服用及APC操作方法 |
3.2.1 药物服用方法 |
3.2.2 APC操作方法 |
3.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两组REG治疗后的结果 |
3 两组治疗后,复查Hp感染情况 |
4 两组患者治疗后,隆起糜烂病灶与Hp的相关性 |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1 REG |
1.1 REG的临床表现 |
1.2 REG的病因 |
1.3 REG的临床治疗现状 |
1.4 REG与GC的关系 |
2 Hp |
2.1 Hp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
2.2 Hp的检测方法 |
2.3 Hp感染所致相关疾病 |
2.4 Hp的治疗现状 |
3 Hp与REG的关系 |
4 Hp与GC的关系 |
5 APC |
5.1 APC的原理 |
5.2 APC的临床应用现状 |
6 本课题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氩离子凝固术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改良ESD与经典ESD在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手术效率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和课题研究意义 |
1.1 前言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材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材料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经典ESD的操作步骤 |
3.2 隧道法ESD的操作步骤 |
3.3 牵引辅助ESD的操作步骤 |
3.3.1 体外牵引辅助ESD的操作步骤 |
3.3.2 体内牵引辅助ESD的操作步骤 |
3.4 术后管理 |
3.5 组织病理评估 |
3.6 随访方法 |
3.7 统计学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 |
4.2 CESD组与TESD组的手术效率对比 |
4.2.1 病变部位和病理诊断的比较 |
4.2.2 手术资料的比较 |
4.2.3 手术并发症的比较 |
4.3 CESD组与PESD组的手术效率对比 |
4.3.1 病变部位和病理诊断 |
4.3.2 手术资料的比较 |
4.3.3 手术并发症的比较 |
4.4 ESD术后患者食管狭窄的对比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在学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5)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方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氩离子凝固术相关穿孔并发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各种消化道病变导致穿孔并发症15例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氩离子凝固术导致离体猪胃穿孔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氩离子凝固术的临床应用进展及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定义和术语 |
三、流行病学 |
四、危险因素 |
( 一) 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
( 二) 食管癌的报警症状 |
五、筛查 |
( 一) 筛查对象 |
( 二) 筛查方法 |
六、内镜精查 |
( 一) 检查前准备 |
( 二) 内镜检查过程 |
( 三) 内镜检查技术 |
( 四)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分型和病变层次分类 |
( 五) 活组织病理检查 |
七、术前评估 |
( 一) 病灶范围、病变层次和淋巴结转移评估 |
( 二) 病理分型标准和临床处理原则 |
八、内镜下切除治疗 |
( 一) 治疗原则 |
( 二) 内镜下切除术 |
( 三) 适应证和禁忌证 |
( 四) 围手术期处理 |
( 五) 操作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 |
( 六) 内镜切除术后随访 |
九、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
十、早期食管腺癌 |
(9)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定义和术语 |
3 流行病学 |
4 危险因素 |
5 筛查 |
6 内镜精查 |
7 术前评估 |
8 内镜下切除治疗 |
8.4 围手术期处理 |
8.6 内镜切除术后随访 |
9 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
10 早期食管腺癌 |
四、内镜下应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J]. 史磊,刘勇,贺舜,张月明,窦利州,柯岩,刘旭东,张庆瑞,王贵齐. 中华肿瘤杂志, 2020(09)
- [2]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9(04)
- [3]APC联合根除Hp治疗Hp相关性REG的临床观察[D]. 陈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10)
- [4]改良ESD与经典ESD在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手术效率对比[D]. 谢小妹. 兰州大学, 2018(10)
- [5]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D]. 江圆员. 郑州大学, 2017(02)
- [6]氩离子凝固术相关穿孔并发症的研究[D]. 翟慧莉. 新乡医学院, 2017(04)
- [7]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J].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 胃肠病学, 2015(04)
- [8]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J].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5(04)
- [9]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J]. 马丹,杨帆,廖专,王洛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5(04)
- [10]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J]. 邹文斌,王贵齐,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09)
标签:食管癌论文;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论文; 食管癌切除术论文; 食管肿瘤论文; esd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