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平沙落雁》各版本比较研究

古琴曲《平沙落雁》各版本比较研究

一、古琴曲《平沙落雁》版本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郝羽[1](2021)在《非遗视野下九疑琴派在当代城市的传承研究 ——基于北京、青岛的田野考察》文中指出古琴艺术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的艺术之一,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精神。九疑琴派是我国近代以来较为重要的流派之一,在我国琴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琴派立派者杨宗稷更是以打谱《碣石调幽兰》而名留中国音乐史,同时也是近代以来继诸城派王露后进入高校传播古琴艺术的第二人,给笔者以深刻印象,从而萌生研究此琴派之想法。进入21世纪,相较于其他流派,大众对于九疑琴派的关注度与研究程度相对不足,特别是对于在当代传承问题上的研究,所以笔者想以此为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九疑琴派的研究做一些补充,唤起更多人对于这一琴派的关注与研究热情。文章通过三种措施与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为音乐比较法,通过比较,获得文章所需知识点。其次为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鉴别和筛选,从中梳理出琴派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及传承的研究空间和价值,并记录课题相关的知识信息。最后为参与观察法,在整个考察过程中,对琴社相关的琴人进行采访、录音、录像,并做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依次渐进展开,第一部分为九疑琴派的概述,围绕九疑琴派的历史及琴人进行展开;第二部分为九疑琴派在当代城市的存续,笔者针对两地琴社的考察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为当代九疑琴派代表曲目之音乐分析,即以当代传谱与传统谱本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第四部分为九疑琴派在当代传承之我见,是笔者对琴派在当代发展的一些建议。之所以选定以北京杨青古琴传习中心、青岛九嶷琴社为考察对象,是以传承谱系为基本考量,两地琴社现传承人都为九疑琴派第四代传人,其中北京方面现传承人杨青承袭管平湖——王迪一脉,青岛方面现传承人张林承自李浴星——李天桓一脉,两家琴社虽分隔两地但分属同一流派,血脉相依且都在各自地区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对两家琴社进行定向考察,虽不能全面概括当代古琴发展的所有情况,但之中所蕴藏的所有情况是具有说服力的。既是九疑琴派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也是大部分民间琴社在当今社会发展的管窥,所以对于研究九疑琴派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是关键性的一步。

王亚婷[2](2021)在《“平沙落雁”的笔墨图式研究以及对我创作的启示》文中认为

李佳婷[3](2021)在《清王善《治心斋琴学练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王善所撰《治心斋琴学练要》于乾隆四年(1739)成书,是中州琴派的重要传谱。它是现存明清琴谱中,第一部采用“右手—左手—两手合用”编纂体例编排指法谱字,和第一部采用“均—音”编纂体例编排诸曲的琴谱,可见撰辑者王善在琴谱编纂上的大胆尝试。其所采用的“右手—左手—两手合用”的指法谱字编纂体例在其后除《兰田馆琴谱》外罕有琴谱采用。更有价值的是,《琴学练要》是第一部在旋宫框架下的“均调”琴学理论体系中采用“均—音”编纂体例编排诸曲的琴谱,这一依照“均—音”进行曲谱编纂体例则颇具影响力。该谱卷首《凡例》中即阐明撰辑者王善关于指法、乐律及曲谱编纂等方面的主张。该谱卷一辑录并详解的85个指法中包含了部分特殊、罕见指法谱字,卷二对该谱所用琴律及“均调”理论作详述,后三卷中共收31首曲目,包含同曲五均五谱《平沙落雁》和不转弦而换调的“均调”实践,以及8首王善新谱曲目。全谱体现了作者所主张的中州琴派特征,以及作为一位琴家对三分损益律“最大音差”的矫正,并对“均调”理论作大胆实践。本文以《清王善<治心斋琴学练要>研究》为题,力求对王善生平及其治学之道,以及该书于弹琴指法上“正明指法,删定字母”、于琴律上“审音定律,按律成谱”、于琴调上“详究五调,细按弦徽”、于曲谱撰辑上“精谱操之源,创自我操”五个方面作详尽分析,以期窥知王善在清代古琴发展中的重要成就。

张登杰[4](2020)在《道家琴人闵智亭初探》文中指出道家琴人闵智亭(1924-2004),号玉溪道人,俗籍河南省南召县人,1941年入华山出家修道,宗奉全真华山派。后任北京白云观全真传戒大师、西安万寿八仙宫监院并启动西安明圣宫的修建等。1998年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2003年,古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资料中,闵先生抚琴的画面征服了现场所有人。本文通过走访闵智亭先生的亲朋、老友、弟子,搜集相关资料,从闵智亭先生的生平背景、琴学渊源、操缦拾遗、琴器收藏以及墨书双谱的琴曲溯源五个方面获悉,琴是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他道家修行的追求一致。他的墨书谱本《琴谱》及《山林逸韵》共记载了42首琴曲,分别代表了他“承”“传”古琴的两个方面。更是在《山林逸韵》的后记中凝练出了他对道家琴的理念与态度。在将道教经韵、内家技击功夫、书法、绘画、丹道养生等多方面融会贯通之后,形成了他别具特质的道家琴人风貌。

王隽文[5](2020)在《琴曲《平沙落雁》版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琴音乐在三千多年的中国音乐史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其中减字谱的使用为琴曲的留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指法还是音律,减字谱都可以清晰的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可以窥见大量琴曲的起源和发展。在众多传世琴曲中,《平沙落雁》以其清新悠远的曲调和深刻的琴曲立意受到众多琴人琴家的喜爱。不仅如此,《平沙落雁》还是现今留存琴谱最多的古琴曲,共有122个谱本。本文将从《平沙落雁》现存于世的谱本为研究对象,对该曲的传谱进行梳理,结合古琴流派与琴曲的发展,探寻《平沙落雁》的版本流变和琴派对琴曲传承的影响。

魏圩[6](2020)在《琴乐演奏中“味”的生成》文中研究说明“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关于琴乐之“味”的论述,散见于传统琴论以及当代琴家、理论家的研究成果中。本文以演奏为切入点,系统性阐释琴乐之“味”生成的动态过程,并揭示其生成机理。本文研究力图从不同维度阐释琴乐之“味”,拓展“味”的理论内涵,从音响形态、技法呈现以及当代琴家对琴乐之“味”的理解几个层面详细论述琴乐之“味”的生成。而在论证过程中,涉及声学、心理学,以及西方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多学科视角的融合,是本文研究的特点之一。此外,在本文的论证过中,结合了直接与间接经验,希望这些经验能对后续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臧卓敏[7](2019)在《琴乐演奏的不“易”之道 ——以《琴诀》《琴论》《谿山琴况》为对象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在古琴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其音乐功能、音乐内容、演奏技法和演奏风格不断发生着变化。然而,在变易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不易的本质。薛易简的《琴诀》、成玉磵的《琴论》和徐上瀛的《谿山琴况》分别是古琴演奏论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代表之作。其中很多的思想和理论一脉相承,构成古琴演奏的不易之道。具体包括:肯定了“意”在古琴演奏中的重要性。演奏者当根据琴曲之“意”确定琴曲表现手法、曲调和结构,以及演奏风格等。从“意”出发,在“简静”、“中和”、“恬澹”的琴乐审美准则下,运用“气候”之原理处理技法,充分发挥音色的特点;利用速度、力度、音色上的对比,以及曲调的“起”、“承”、“转”、“合”营构琴曲之张力,使琴乐朴素而不失活力,恬澹而不失气韵生动。古琴演奏不以“技”为上,而以追求弦外之音的意境为旨趣,以个人自得为最终目标的。个人自得在意境中实现,而意境的营构离不开音响呈现。同时,演奏者的修养和精神境界又影响着意境的营构和音响的呈现。研究古琴演奏的不易之道,对明确古琴演奏的审美准则,推动古琴艺术的发展,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华菊[8](2019)在《基于田野调查的梅庵琴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对于文化体制的改革,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全国人民的素质水平,用文化引领社会前进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思想文化觉醒,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对梅庵派古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梅庵派古琴艺术代表的不单单是古琴文化,更承载着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中古代的文学艺术、政治寄托、伦理美学都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背景的当今社会,古琴文化因其具有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感,更能代表传统文化。习近平曾说过:“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另外,“创新”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民族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对梅庵琴派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内涵意义。梅庵琴派是近代重要的古琴流派之一,由王燕卿、徐立孙等人创立,其风格绮丽,旋律流畅似歌唱,吟猱幅度较大。梅庵派古琴艺术是江苏南通、镇江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国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传承久、影响广。古琴艺术曾经一度濒临灭绝,其他古典艺术亦是如此。本文主要想通过分析和研究梅庵琴派,让我们能更加了解梅庵琴派以至其他相关琴派的由来;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引起国人不仅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视,更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要让国人深刻认识到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对南通梅庵琴社的实地参观调查,从非遗保护的视角,以近代新兴古琴流派——“梅庵琴派”为研究对象,从建立发展、风格特征、传承保护等方面,对“梅庵琴派”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具体的分析研究。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正文,包括梅庵琴派的建立与发展、田野调查、传承谱系、与其他琴派的比较以及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五章内容。第三部分结语,是对上文整体的总结与反思。通过对梅庵琴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传承谱系等的研究,并对南通梅庵琴社进行实地学习考察,切实从多个领域、不同角度了解梅庵派古琴艺术。古典艺术具有极强的精神文明属性,不能任其走向萧条灭亡。通过此研究,希望能够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保护,而作为新时代青年学者,我们更有着这样的责任与义务。

陈颖[9](2019)在《《琴学备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琴学备要》是着名琴家顾梅羹(1899-1990)编撰的,集琴曲、古琴文化知识为一体的琴谱专辑。该琴谱共收录琴曲54首,若算上同名琴曲不同版本的话,则实际收录有五十九首之多。琴谱涉及古琴历史文化与古琴美学等内容,其中还收录了一些当时较流行的曲谱和顾先生个人潜心研究、挖掘整理的古琴曲谱等。上世纪六十年代时被沈阳音乐学院当做教材使用(时称《古琴学习备要》),它是现今琴书中最早一批以简谱与减字谱相结合的琴谱专辑。古琴,承载了厚重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琴谱则是推动古琴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媒介。本论文围绕着《琴学备要》的本体展开多方面研究,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版本编撰上进行考察,对其内容来源进行追溯以及与同时期其他琴谱进行横向比较,探究《琴学备要》的价值和对后期琴谱编撰的影响,综合运用音乐史学与音乐比较学等研究方法,深入挖掘《琴学备要》的历史文化内涵。

曹维栋[10](2018)在《古琴曲《平沙落雁》结构力因素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平沙落雁》作为三百多年来流传最广的琴曲之一,体现了古时文人志士远离尘世喧嚣,歌以咏志,超然物外的高尚品格。古人借雁群飞落的情景,抒发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豪迈情怀。《蕉庵琴谱》张子谦演奏的《平沙落雁》版本,虽说其音乐语言构成元素的自由度很大——音乐组织的结构力量并不是很突出和集中,但构成该曲所有关涉到的音乐因素,足能一起铸成"合力"成为音乐的结构力。该结构力的综合效力,既使乐曲符合逻辑的向前发展,又将该作品趋于"形散神聚"的有效统一中。

二、古琴曲《平沙落雁》版本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琴曲《平沙落雁》版本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非遗视野下九疑琴派在当代城市的传承研究 ——基于北京、青岛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及依据
        二、研究目的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琴人方面
        二、琴曲、琴谱方面
第一章 九疑琴派的岁月钩沉
    第一节 九疑琴派的历史渊源
        一、九疑琴派的发端
        二、九疑琴派的成熟
    第二节 杨宗稷及琴派的代表琴人
        一、杨宗稷其人
        二、杨葆元其人
        三、管平湖其人
    第三节 九疑琴派的艺术特征
        一、立调体系
        二、演奏技法
    第四节 九疑琴派的传承方式
        一、民间师徒式传承
        二、学院师生传承
        三、琴社传承
第二章 两地九疑派琴社考察实录
    第一节 北京杨青古琴传习中心
        一、创办历史
        二、运营模式
        三、琴社的相关重要活动
        四、杨青古琴传习中心访谈实录
    第二节 青岛九嶷琴社
        一、创办历史
        二、琴社的运营模式
        三、琴社的相关重要活动
        四、青岛九嶷琴社访谈实录
第三章 当代九疑琴派代表曲目之音乐分析
    第一节 两地琴社常用曲目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琴曲《阳关三叠》之音乐分析
        一、琴曲《阳关三叠》的概述
        二、当代北京九疑琴派《阳关三叠》谱本与传统谱本之比较
        三、当代青岛九疑琴派《阳关三叠》谱本与传统谱本之比较
    第三节 琴曲《潇湘水云》之音乐分析
        一、琴曲《潇湘水云》的概述
        二、当代北京九疑琴派《潇湘水云》谱本与传统谱本之比较
        三、当代青岛九疑琴派《潇湘水云》谱本与传统谱本之比较
第四章 九疑琴派在当代传承之我见
    第一节 九疑风骨今犹在
        一、琴艺之延续
        二、育人理念之延续
    第二节 九疑琴派在当代城市传承中之“困境”
        一、生源问题
        二、宣传方式采用新媒体遭遇“瓶颈”
        三、商演效果不佳
        四、学琴的功利性
        五、古琴进学校并非学生真学到
    第三节 对九疑琴派在当代城市传承的几点建议
        一、坚守传统,适当求变是底线
        二、政府与民间要沟通得当
        三、可视情况增加专职管理岗位
        四、让古琴为地方经济增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清王善《治心斋琴学练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本文运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善生平与《治心斋琴学练要》治学之道
    第一节 王善生平
        一、王善其人
        二、王善的人际交往
        三、王善与中州琴派
    第二节 王善治学之道
        一、明音律之本,体教化之源
        二、审音定律,按律成谱
        三、撮取机要,阐究精微
        四、精谱操之源,创自我之操
        五、克承先志,嘉惠后学
    第三节 《琴学练要》主要内容
        一、琴学基础(卷一)
        二、琴律与琴调(卷二)
        三、琴曲(卷三、卷四、卷五)
    小结
第二章 正明指法,删定字母
    第一节 《凡例》之指法习弹及演奏理念
    第二节 “右手—左手—两手合用”的指法谱字编纂体例
        一、《字母解》指法谱字编纂体例分析
        二、《兰田馆琴谱》与《琴学练要》谱字分类异同
    第三节 《字母解》之指法谱字信息
        一、含音位走音信息的谱字
        二、含音高调性信息的谱字——“变”
        三、含节奏信息的谱字
        四、含速度信息的谱字
        五、含力度信息的谱字
        六、含曲式结构信息的谱字
    第四节 《琴学练要》特殊、罕见右手指法辨析
        一、“擘”“托”“大撮”“提擘”遵古法
        二、相似指法“剔”“摘”“滚”的区分运用
        三、相似指法“剔挑”“半轮”辨析
        四、“临”文本阐释与运用的差异
    第五节 《字母辨》之指法声情
        一、右手指法声情
        二、左手指法声情
    小结
第三章 审音定律,按律成谱
    第一节 依《上弦次序法》《转轸定弦法》考订其三分损益律
        一、《上弦次序法》之正调上弦法
        二、《转轸定弦法》之正调调弦法
    第二节 三分损益法定弦徽篇目
        一、《三准十二律诸调弦徽位次总图·附文》之律尺单位厘清
        二、《泛音徽节定位说》之泛音徽节定位
        三、《音律相生损益说》之三分损益求律定徽分
    第三节 《五调安弦内外弦徽之图》对三分损益律“最大音差”的矫正
        一、“隔一”“隔二”中的八徽半矫正
        二、“隔三”中的十二徽矫正
        三、“隔三”中的七徽七分矫正
        四、《三准十二律诸调弦徽位次总图》诸调弦徽的偏差值
    第四节 《平沙落雁》弦徽音位的使用
        一、五谱《平沙落雁》徽分
        二、《平沙落雁》同名琴曲弦徽
    小结
第四章 详究五调,细按弦徽
    第一节 《凡例》之“均调”理念
    第二节 “均—音”曲谱编撰体例的影响
        一、《琴学练要》之前的琴谱编撰体例
        二、《琴学练要》之后的琴谱编撰体例
    第三节 “先分五调,散分五音,次分三准”之均调旋宫理论
        一、以《还相为宫之图》定五均
        二、《五调十二律弦徽七音相次之图》之五均弦法
        三、《五调三准清浊生律定位之图》之五均三准定位
    第四节 曲谱中的“均调”理论实践
        一、三十一谱依毕曲音为审音之法
        二、《平沙落雁》移调记五均五谱
        三、三首变调曲分析
    小结
第五章 精谱操之源,创自我之操
    第一节 王善自创之操
        一、王善新操之明清流传情况梳理
        二、王善新操之当代打谱情况梳理
    第二节 八曲王善曲作的传谱分析
        一、据前谱改编得新作《陋室铭》
        二、《关雎章》《幽涧泉》《精忠词》(仅见《琴学练要》)
        三、《知止吟》《易春操》《潇湘夜雨》(后收录于《天闻阁琴谱》)
        四、《读易》(后收录于《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琴学初津》)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道家琴人闵智亭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闵智亭的生平背景及参访经历
    第一节 生平背景简述
    第二节 参访经历
    第三节 道学成就简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闵智亭琴事探究
    第一节 琴学渊源
    第二节 操缦拾遗
    第三节 琴器收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闵智亭墨书琴谱之琴曲溯源
    第一节 墨书《琴谱》中的七首琴曲
    第二节 墨书《山林逸韵》中的六首琴曲
    第三节 双谱同载的十三首琴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闵智亭道家琴的精神与风格的体现
    第一节 谱本中的体现
    第二节 操缦中的体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琴曲《平沙落雁》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平沙落雁》概述
第二章 《平沙落雁》谱本列举分析
    第一节 琴曲目录
    第二节 各版本减字谱分析比对
    第三节 《平沙落雁》谱本流变与琴派
第三章 当代三部《平沙落雁》谱本研究
    第一节 由张子谦演奏的《蕉庵琴谱》本《平沙落雁》
    第二节 由管平湖演奏的《琴学丛书》本《平沙落雁》
    第三节 由徐立荪演奏的《梅庵琴谱》本《平沙落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6)琴乐演奏中“味”的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琴乐之“味”的内涵与分类
    第一节 “味”与琴乐之“味”
        一、“味”
        二、琴乐之“味”
    第二节 琴声之“味”与演奏之“味”
        一、琴声之“味”
        二、演奏之“味”
    第三节 琴曲之“味”与流派之“味”
        一、琴曲之“味”
        二、流派之“味”
    第四节 传统之“味”与现代之“味”
        一、传统琴曲与现代琴曲之“味”
        二、传统琴家与现代琴家的演奏之“味”
        三、传统之“味”与现代之“味”的融通
第二章 琴乐之“味”的音响特点
    第一节 对琴声之“味”的追求与重视
        一、对音量的追求
        二、对音色的重视
    第二节 影响琴声的诸要素
        一、特殊的制作工艺
        二、弦的材质
        三、与特殊形制对应的演奏方法
    第三节 琴声之“味”的美感形态
        一、古淡之“味”
        二、金石之“味”
        三、人声之“味”
        四、静含之“味”
第三章 琴乐之“味”的技法呈现
    第一节 指法安排与琴乐之“味”
        一、古琴指法分类
        二、音色指法
        三、右手指法
        四、左手指法
    第二节 节奏安排与琴乐之“味”
        一、速度的处理与“味”
        二、节拍的处理与“味”
        三、含节奏型的指法与“味”
    第三节 动势与“味”
        一、指法动势与“味”
        二、运指动势与“味”
        三、气息体势与“味”
第四章 琴乐之“味”的主体要素
    第一节 对琴曲内容的理解
        一、“移情说”的提出
        二、“情”的体现
        三、“情”产生的逻辑
    第二节 对琴乐趣味的领会
        一、淡
        二、“腔化韵”的表现
        三、音色的表现
    第三节 对琴乐传统的把握
        一、琴乐之“味”是否有客观标准
        二、琴乐之“味”的标准可否变化
        三、琴乐之“味”的演变是否有规律可循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琴乐演奏的不“易”之道 ——以《琴诀》《琴论》《谿山琴况》为对象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文献
        二、主要文献
        三、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研究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古代琴论的形成与转换
    第一节 从功能论到演奏论的转换
        一、功能论
        二、本体论
    第二节 演奏论的崛起与拓展
        一、演奏论崛起之原因
        二、演奏论崛起之体现
        三、演奏论的拓展
第二章 以“意”规定乐曲的演奏
    第一节 何为琴乐之“意”?
        一、“意”之内涵
        二、获悉琴曲之“意”的来源
    第二节 古琴演奏理论中“意”的理论自觉
        一、重视琴乐之“意”的深远传统
        二、“意”在三篇琴论中的理论自觉
    第三节 “意”对乐曲演奏的影响
        一、“意”的演变对表现手法的影响
        二、“意”的不断深化对曲调和结构的影响
        三、演奏者对“意”之不同理解对琴曲演奏风格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联系美感效果处理技法
    第一节 琴乐演奏中的简静之美
        一、“简静”的美学内涵
        二、琴乐演奏的简静之美
    第二节 音色的表现力与魅力
        一、古琴音色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二、古琴音色的审美原则
        三、从美感出发的练指之法
    第三节 技法运用中的张力营构
        一、古琴音乐中的“张力”
        二、张力营构当以“中和”为准则
        三、运用技法,营构张力
    第四节 从技法美到气候说的理论自觉
        一、何为“气候”?
        二、气候说的理论自觉
        三、“气候”在琴乐演奏中的运用
    小结
第四章 “得之声外”的意境经营
    第一节 古琴音乐中的物境、情境和意境
    第二节 探索古琴音乐意境的经营方式
        一、个人修养的养成
        二、以虚静之心营造琴曲之意境
        三、身与竹化——演奏主体与对象的融合
        四、“顿悟”琴曲之意境
    第三节 从个人自得到音响呈现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田野调查的梅庵琴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一、梅庵琴派的建立与发展
    (一) 生成背景
    (二) 发展脉络
二、梅庵琴社田野调查
    (一) 琴社的现状
    (二) 琴家的状况
    (三) 琴社活动的开展
三、梅庵琴派的传承谱系
    (一) 代表性琴家
    (二) 代表性琴谱
四、梅庵琴派与其他琴派比较
    (一) 与诸城琴派比较
    (二) 与虞山琴派比较
    (三) 与广陵琴派比较
五、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
    (一) 存在问题
    (二) 发展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琴学备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序言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2.顾梅羹与《琴学备要》
    2.1 顾梅羹其人
    2.2 《琴学备要》的编撰
        2.2.1 成书背景
        2.2.2 编撰体例
3.《琴学备要》内容梳理
    3.1 古琴知识与演奏
    3.2 琴谱
    3.3 古琴论说
4.《琴学备要》古琴文献来源
    4.1 对《百瓶斋琴谱》的继承与创新
    4.2 其他来源
        4.2.1 对当时流行琴曲的收集
        4.2.2 个人打谱与发掘整理曲目
5.《琴学备要》与其他琴谱的横向比较
    5.1 与《古琴初阶》的比较
    5.2 与《琴府》《古琴教材》的比较
6.价值与影响
    6.1 价值
        6.1.1 教育价值
        6.1.2 学术价值
        6.1.3 版本价值
        6.1.4 审美价值
    6.2 顾梅羹的人文精神体现
    6.3 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古琴曲《平沙落雁》版本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遗视野下九疑琴派在当代城市的传承研究 ——基于北京、青岛的田野考察[D]. 郝羽. 新疆艺术学院, 2021(02)
  • [2]“平沙落雁”的笔墨图式研究以及对我创作的启示[D]. 王亚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清王善《治心斋琴学练要》研究[D]. 李佳婷. 武汉音乐学院, 2021(09)
  • [4]道家琴人闵智亭初探[D]. 张登杰.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5]琴曲《平沙落雁》版本研究[D]. 王隽文. 天津音乐学院, 2020(08)
  • [6]琴乐演奏中“味”的生成[D]. 魏圩.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6)
  • [7]琴乐演奏的不“易”之道 ——以《琴诀》《琴论》《谿山琴况》为对象的考察[D]. 臧卓敏.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3)
  • [8]基于田野调查的梅庵琴派研究[D]. 华菊.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9]《琴学备要》研究[D]. 陈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10]古琴曲《平沙落雁》结构力因素探析[J]. 曹维栋.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古琴曲《平沙落雁》各版本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