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与前瞻:提高澳门应变能力的四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余力[1](2020)在《对外传播短视频节目的框架分析 ——以《中国三分钟》(2015-2020)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短视频节目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对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本文尝试针对中国对外传播短视频节目《中国三分钟》开播5年来共计274期节目进行框架研究,依据高、中、低三层次框架理论,结合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展开对节目内容、结构及文本的框架分析,从而总结出节目框架建构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发现,《中国三分钟》通过6大主题框架的设置,利用清晰的结构和客观平和的文本表达全面展示了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和内涵,呈现了中国在国际重要事物和重大课题上发挥的关键作用,也回应了国际上针对中国的主要争议,塑造出了一个底蕴深厚、活力繁荣、发展壮大、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形成搭建拼叠模式的结构框架、聚焦“自我表达”的主题框架、构建均衡中性的报道框架、打造温和精准的表达框架四个新闻框架特点。同时,笔者也为节目的后续发展提出了以下两方面的优化建议:第一是在总体框架层面要进一步尊重新时代媒介传播规律;第二是在主题框架层面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提升系统化和可持结性。相较于针对某个单一节目的研究,本文涉猎的案例节目制作与传播时间跨度较长,节目数量较多,笔者获得了大量真实的数据,得出较为全面的观察结论。同时,案例节目的选题多涉及国家政治、经济,与当前国际关系发展态势结合紧密,具有突出的现实指导意义。此外,本文利用框架理论对较为新颖的短视频节目进行研究,也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框架理论的应用范畴。
孙文俊[2](2015)在《律师业发展路径与制度保障研究 ——以律师法律服务产品化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律师业萌芽于古希腊、产生于古罗马、复兴于德国并逐步发展为现代律师业。中西方律师业发展历史,无不证明,市场经济是律师制度产生和存续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是社会基础,人权观念是文化基础,法律体系是制度基础。现代意义上的律师通常具备任职资格的法定性、服务内容的专业性、服务方式的受托性、服务价值的有偿性、服务地位的独立性等特征。律师制度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师职业是法治的产儿,律师职业是法治文明的体现,律师职业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力量。西方法治国家律师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规范化发展是保障,专业化发展是趋势,精英化发展是导向,一元化发展是共识,自我完善是关键,服务产品化是根基。伴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成长,我国律师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法治力量。然而,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律师业还有很大差距,律师行业面临发展瓶颈,律师发展面临职业困境,律师事务所面临管理难题。突破我国律师业困境,要实现律师业务专业细分化、律师办案团队合作化、律师事务所管理协作化、律师事务所模式企业化,大力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加大律师业发展保障,律师事务所走品牌化战略发展道路,律师增强法律服务产品化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在律师行业中抢占了产品化的先机,形成了法律服务产品、技术和标准,谁就会成为律师业的领军。早期律师业的竞争是律师水平的竞争,现在律师业的竞争是律师事务所实力的竞争,未来律师业的竞争是法律服务产品的竞争。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律师业要发挥更大作用,律师要以提高法律服务产品化能力为核心增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律师事务所要以满足法律服务市场需求为核心创新管理,律师协会应以强化自治管理为核心促进法律服务产业化,政府应以落实律师权利为核心完善律师产业发展政策。
李友峰[3](2013)在《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校研究生教育作为军队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我军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然而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军队研究生教育游离于干部成长晋升的任职教育体系之外,定位不清晰;各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趋同,特色不鲜明;许多院校贪大求全、追求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发展后劲不足;毕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任职能力偏弱,培养质量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人们重视并思考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转型。对此,本文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索,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文本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并得出了相应结论:一是运用SWOT方法全面分析了军校研究生教育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军校研究生教育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了相应的SWOT矩阵并基于专家打分计算了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地揭示了新时期对军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提出了军校研究生教育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应用能力培养滞后及外部挑战严峻等问题。进而运用SWOT组合战略方法,系统列举了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各方面发展要求,并分析得出大部分要求需要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体现鲜明特色。这些分析结果直接表明,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也是最可行和最具潜力的方向。二是论证了军校研究生教育在军队新型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定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在当前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中定位不清晰,研究生培养目标单一、不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问题,在综合分析军队学历、任职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作用及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提出军校研究生教育应具备高层次学历教育和中高级任职教育的双重属性,主动融入军官任职教育的主流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的融合发展,既提升任职教育的层次,又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在深入分析军队研究生培养目标变迁过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局限于培养科研学术型人才或简单应用型人才,而应该定位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并阐明了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具体内涵;通过对比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和传统的军校研究生教育,分析军事人才的本质属性,指出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和发展鲜明的军事特色、强烈的实践特色和优质的校本特色。三是规划了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的实现路径。根据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既是高层次学历教育又是中高级任职教育的定位,设计了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的近期和远期形式;进而根据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及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战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使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均能直接面向部队、面向军事斗争准备、面向未来战场;根据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定位,规划了坚持军事特色、强化实践特色和发扬校本特色的方式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对提高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培养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以及对军队决策机构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思考军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转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参考价值。
钱广贵[4](2010)在《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从两分开到三分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媒体制改革是现在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也被学界和实务界认为是中国传媒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但关于中国传媒应该如何进行体制改革和如何发展,不管是制度提供主体政府,还是学术界以及传媒实务界,则都比较缺乏一个整体的思考和设计。本论文采用系统论、嵌入与脱嵌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对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和中国传媒的未来的应然发展这个宏大命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论文的研究思路从两个方面相互呼应展开。一方面是从历时性角度,对中国的自1978年以来的开启的传媒体制变革进行了一个历史的考察和梳理。论文认为,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为起点的中国传媒市场化的体制改革到今天,基本上确定了传媒体制和组织层面的“混合型体制”的基本特征,并且遭遇了不可克服的现实和理论障碍。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的选择有其合理性,但这种“事业、企业混合型体制”也包括政府提出的“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的制度安排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的弊端,混合型体制本身又成为中国传媒进一步体制改革和传媒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另一方面是从共时性角度,导入对传媒体制改革和传媒发展最具影响的三个场域即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博弈,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的传媒体制变革的总体性特征。论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变迁以及三者博弈分析,检视了在政府依然强势、市场制度基本确定但远未规范和社会虽然发育但非常弱小的现实条件下中国已有的传媒体制改革和“实然”状态。在三个利益主体即政府、传媒和社会的三角关系和相互博弈中,传媒自身的目标函数市场利润和政府控制传媒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目标函数都得到实现,但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障和实现则出现了系统性缺失,社会在这种传媒发展形态中处于是被遗忘的对象。这种“实然”状态显然并非传媒发展和体制改革的理想状态。同时,传媒的基本功能和需要履行的当下中国社会断裂、利益博弈严重失衡和公共权力被滥用需要监督的历史性功能都没有得到实现。因此,在分析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合理化关系即社会本位的确立的基础上,论文认为传媒的体制改革和发展在履行历史性功能的时候应该是以社会为本位,而这种社会本位的传媒“应然”发展和功能需求提出了传媒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论文的核心观点认为,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应该从“两分开”向“三分开”发展,即国家传媒(指履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目标和功能的传媒类型)、公共传媒和商业传媒的分开发展,进行传媒系统结构的重建。并且三种传媒各自定位,分别履行不同的社会功能和职责,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计,从而共同完成对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护和保障。论文指出从“二分开”到“三分开”传媒体制改革遵循的路径应该是渐进式。一方面,论文认为我国的传媒发展和三分开体制改革必须遵循渐进式,另一方面,论文从渐进式本身的负面后果和对于渐进式认知的修正指出,传媒体制改革和传媒发展不仅遵循渐进式的路径,更关键的是彰显和实现从“形式渐进”到“本质正义”的传媒发展。传媒发展必须公平、正义,关涉和维护彰显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在本质正义的核心要求下,传媒体制改革和传媒发展必须以社会公众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基点。从两分开到三分开的传媒体制改革,在中国当下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在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理性关系的构建中,实现对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护和张大,注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但是,这也是一条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和传媒发展必须遵循的道路。
韩平川[5](2007)在《大连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量的不断增长,海关的监管任务日趋繁重。海关要想提高行政效率,就必须健全和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以此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务实、廉洁的公务员队伍。但是目前的激励机制尚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大连海关为具体研究对象,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脉络,运用多种成熟的激励理论,借鉴发达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成功经验,通过剖析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在对关员需要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连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方案。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有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基本概念、激励理论和国外成功经验。第三部分介绍了大连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针对海关公务员需要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出关员的需要特点。第五部分为解决问题部分,提出了大连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思想、激励机制模型、激励策略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构成。第六部分为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充分运用经典激励理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大连海关公务员的需要特点,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海关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邬光照[6](2006)在《当前地方电视台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言地方电视台包括省级电视台和城市电视台。我国地方电视台的发展虽历经曲折,但不少经营上的创新却始自地方电视台(如广告经营、资本经营、集团化)。当前,从国家政策到电视传媒实践,电视的经营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化集团化已是大势所趋。而目前地方台的情况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是地方电视台(集团)普遍缺乏科学的经营观和正确的战略,小而弱与大而弱并存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电视台经营理念、战略观念的确立,不少电视台在经营创新上的实践具有案例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从经营战略的角度切入研究地方电视台。“战略”概念源自特劳特、里斯和波特的理论。战略不是运营效益,而是取决于需要作出取舍的独特定位;战略不是目标,而是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战略整合企业所有的资源和运营活动,以促成战术的实现,也即战略实施成功;战略的制定是自下而上的,即将特殊的战术推延为普遍的执行,将短期执行推延为长期的实施,从而使战略模型得以实现。 特劳特、里斯的定位理论和战略思想与波特的竞争战略、价值链理论具有良好相融和互补关系,且均为普适的、广义的经营、营销宝典。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理论与本论文的研究视角非常契合。因此,本文主要以三位学者的定位理论和战略理论为指导,尤其是对其中的“定位”、“重新定位”、“战术”、“战略”、“三种基本战略”、“价值链”等关键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将案例和理论紧密结合,在“纵”的历史发展和“横”的比较研究中,从经营战略的视角对地方电视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时美英[7](2005)在《政府治理视野中我国公务员素质的提高》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机关行政效率的高低,影响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提出的治理理论正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仅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对我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我国的政府治理对公务员的行政观念、行政能力、知识结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南京市公务员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公务员素质的整体状况是好的,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有公务员自身的因素和公务员制度上的缺陷。因此,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必须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行政观念,树立有限行政观、服务行政观、依法行政观、竞争行政观、行政效率观和廉洁行政观;公务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和锻炼;创新和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积极探索提高公务员素质的新陈代谢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从而促进我国的政府治理达到善治的目标。
程惕洁[8](2004)在《回顾与前瞻:提高澳门应变能力的四点思考》文中提出突如其来的SARS冲击,在澳门没有形成大规模疫情,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基本平安。同周边重灾区相比,特别同香港相比,澳门运气较好,表现不俗,值得庆幸。如今疫情已过,经济开始复苏,但保持清醒头脑仍有必要。大家在此集会,后顾前瞻,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未来发展,很重要.也很及时。从SARS期间的媒体报道看,特区官民双方,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流行病,反应和处理能力普获好评。如果总结教训,当然也有值得改进之处。例如疫情初期,既有反应迟缓、缺乏警惕性的问题,也有部门协调不足,医疗物品脱销、信息通报不健全,媒体抱怨官方缺乏透明度等等。总之,官方和民间在如何面时类似突发事件冲击时,其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此,我想从社会学角度,提出四点思考,同与会人士探讨。
二、回顾与前瞻:提高澳门应变能力的四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顾与前瞻:提高澳门应变能力的四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传播短视频节目的框架分析 ——以《中国三分钟》(2015-202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对外传播的研究 |
2.2 关于对外传播节目的研究 |
2.3 关于对外传播短视频的研究 |
2.3.1 现状和趋势 |
2.3.2 个案研究 |
2.3.3 《中国三分钟》研究 |
2.4 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
3.1 框架理论 |
3.2 研究设计 |
3.2.1 概念界定 |
3.2.2 研究对象 |
3.2.3 研究方法 |
3.2.4 研究问题 |
第四章 《中国三分钟》的框架分析 |
4.1 总体框架建构 |
4.1.1 总量与频次 |
4.1.2 节目时长 |
4.1.3 上线时间 |
4.1.4 发布渠道 |
4.2 内在框架建构 |
4.2.1 高层次框架 |
4.2.1.1 主题类目的建构 |
4.2.1.2 主题占比 |
4.2.2 中层次框架 |
4.2.2.1 中层次框架类目建构 |
4.2.2.2 中层次框架图式元素使用情况 |
4.2.2.3 中层次框架图式模式 |
4.2.3 低层次框架 |
4.2.3.1 文本 |
4.2.3.2 符号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中国三分钟》的新闻框架 |
5.1.1 独特创意设计,搭建拼叠模式的结构框架 |
5.1.2 报道角度全面,聚焦“自我表达”的主题框架 |
5.1.3 立足客观事实,构建均衡中性的报道框架 |
5.1.4 创新话语体系,打造温和精准的表达框架 |
5.2 《中国三分钟》的报道优化路径 |
5.2.1 总体框架层面:尊重新时代媒介传播规律 |
5.2.2 主题框架层面: |
5.2.2.1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
5.2.2.2 提升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
5.2.3 节目技术层面的延展思考 |
5.3 结语 |
5.4 研究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三、互联网文献 |
(2)律师业发展路径与制度保障研究 ——以律师法律服务产品化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四、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律师业发展理论的多维考察 |
第一节 律师业的历史学考察 |
一、律师的起源及其基础 |
二、律师职业在西方的发展 |
三、中国律师制度的引进 |
四、中西方律师业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律师业的律师学考察 |
一、律师的概念 |
二、律师的特征 |
三、律师的分类 |
第三节 律师业的政治学考察 |
一、法治的一般原理 |
二、律师制度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律师职业与法治社会 |
小结 |
第二章 律师业发展路径的比较考察 |
第一节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律师业发展路径 |
一、英国律师业的发展 |
二、美国律师业的发展 |
三、我国香港地区律师业的发展 |
第二节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律师业发展路径 |
一、法国律师业的发展 |
二、德国律师业的发展 |
三、我国台湾地区律师业的发展 |
第三节 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律师业发展经验 |
一、发展模式各有优劣 |
二、律师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作用巨大 |
三、西方法治国家律师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四、法律职业共同体兴起 |
五、法律服务产品化 |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律师业发展状况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我国律师业发展成就 |
一、我国律师业成绩斐然 |
二、我国律师业发展特征 |
三、我国律师业总体竞争格局 |
第二节 我国律师业面临的困境 |
一、律师行业面临发展瓶颈 |
三、律师发展面临职业困境 |
四、律师事务所管理难题 |
第三节 我国律师业困境的根源 |
一、观念原因 |
二、制度原因 |
三、律师自身原因 |
小结 |
第四章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概念 |
一、服务产品化的提出 |
二、法律服务产品化的内涵 |
三、法律服务产品化相关概念 |
第二节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理论基础 |
一、法律服务产品化经济分析工具 |
二、法律服务的供给——需求分析 |
三、法律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 |
四、法律服务产品化基础 |
第三节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必要性 |
一、服务产品化是律师事务所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
二、法律服务产品化是律师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三、法律服务产品化是改变律师思维模式的重要方法 |
第四节 我国法律服务产品理念的引入 |
一、现代服务理念对法律服务的启示 |
二、法律服务引入“产品”理念 |
三、法律服务产品化的限度 |
小结 |
第五章 法律服务产品化的方法及实践 |
第一节 法律服务产品化调查分析 |
一、电商法律服务跟踪 |
二、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分析 |
第二节 法律服务市场细分 |
一、法律服务市场细分的概念 |
二、法律服务市场细分的必要性 |
三、法律服务市场细分的有效性 |
四、法律服务市场细分模型 |
第三节 法律服务产品化基本方法 |
一、法律服务产品开发RMTP理论框架 |
二、律师事务所目标市场的选择 |
三、法律服务产品研发与营销 |
第四节 法律服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
一、法律服务产品生命周期 |
二、律师事务所产品创新路径 |
小结 |
第六章 法律服务产品化与律师 |
第一节 律师本质再思考 |
一、何谓律师的本质 |
二、律师是法律的信仰者 |
三、律师是法治的实践者 |
四、律师是正义的守望者 |
第二节 律师职业再定位 |
一、关于律师职业属性的理论认识 |
二、国外律师职业属性 |
三、我国律师定位的发展 |
四、律师的职业属性 |
第三节 律师功能再认识 |
一、律师与社会转型 |
二、律师与法治中国建设 |
三、律师与社会管理创新 |
四、律师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
第四节 律师素质再提升 |
一、树立法律信仰 |
三、提高法律解读能力 |
四、增强律师创新法律服务产品能力 |
小结 |
第七章 法律服务产品化与律师事务所 |
第一节 我国律师事务所转型难题 |
一、国内外律师事务所的发展趋势 |
二、我国律师事务所成长的烦恼 |
三、我国律师事务所转型的方向 |
四、我国律师事务所转型遇到的难题 |
五、我国律师事务所转型突破的路径 |
第二节 律师事务所发展战略选择 |
一、战略管理过程理论 |
二、战略分析工具 |
三、律师事务所战略制定 |
第三节 律师事务所经营模式确立 |
一、精品律师事务所模式分析 |
二、律师事务所集团化发展模式 |
三、法律服务电商模式 |
四、个人律师事务所 |
五、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 |
第四节 律师事务所营销策略转变 |
一、法律服务营销的特点 |
二、当前律师营销的现状 |
三、我国律师事务所营销定位 |
四、律师事务所市场营销注意事项 |
小结 |
第八章 法律服务产品化与律师协会 |
第一节 律师业管理体制 |
一、国外律师行业管理制度比较 |
二、国外律师协会目的与职能比较 |
三、我国律师管理模式 |
第二节 律师行业自治 |
一、律师行业自治的概念、特征与价值 |
二、律师行业自治的理论基础 |
三、我国律师行业自治障碍 |
四、我国律师行业自治的实现 |
第三节 法律职业共同体 |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 |
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特征 |
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作用 |
四、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培育 |
第四节 律师行业适度产业化 |
一、律师行业产业化的概念 |
二、中国律师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其限度 |
三、中国律师行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
小结 |
第九章 律师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
第一节 我国律师业发展路径展望与困境突破 |
一、我国律师业展望 |
二、国家层面:大力改善律师执业环境 |
三、律师协会层面:提供律师业发展保障 |
四、律师事务所层面:走品牌化战略发展道路 |
五、律师层面——增强法律服务产品化能力 |
第二节 提高律师地位 |
一、我国律师地位不高 |
二、提高中国律师地位的思路 |
三、律师参与政治路径 |
第三节 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转换 |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转换的国内外考察 |
二、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转换不畅的原因 |
三、促进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职业转换的制度构想 |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落实律师权 |
一、我国律师权利实现中的困境 |
二、发达国家律师权利考察 |
三、进一步优化律师权利保障环境 |
四、进一步完善国律师权利制度设想 |
第五节 法律服务市场调控与监管 |
一、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现状 |
二、中国律师业产业化管理政策 |
三、我国实行法律服务分流制的构想 |
小结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适应新军事变革和打赢未来战争的需要 |
1.1.2 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 |
1.3.2 研究生教育特色研究 |
1.3.3 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研究 |
1.3.4 研究生教育战略管理研究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时期 |
2.1.2 军校研究生教育 |
2.1.3 特色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代军事人才学——新型军事人才的标准和内涵 |
2.2.2 现代军校教育论——军校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
2.2.3 系统论一般开放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4 战略管理——方法与步骤 |
2.3 本章小结 |
3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分析 |
3.1 我军研究生教育不同发展时期特点分析 |
3.1.1 初步发展时期(1978年—1999年) |
3.1.2 蓬勃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
3.2 军校研究生教育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3.2.1 优势因素 |
3.2.2 劣势因素 |
3.2.3 机遇因素 |
3.2.4 挑战因素 |
3.2.5 内外部因素SWOT分析表 |
3.3 军校研究生教育内外部环境因素评价 |
3.3.1 评价方法 |
3.3.2 判断矩阵 |
3.3.3 评价矩阵 |
3.3.4 评价结果与讨论 |
3.4 军校研究生教育组合战略分析 |
3.4.1 SO战略 |
3.4.2 WO战略 |
3.4.3 ST战略 |
3.4.4 WT战略 |
3.4.5 分析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的战略定位 |
4.1 研究生教育在军队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
4.1.1 军队院校教育体系 |
4.1.2 挖掘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双重属性 |
4.2 军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
4.2.1 军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及问题 |
4.2.2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军事人才 |
4.3 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定位 |
4.3.1 特色的确立 |
4.3.2 特色的地位 |
4.4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定位的分析框架 |
4.5 本章小结 |
5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的路径规划 |
5.1 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发展 |
5.1.1 融合发展的意义 |
5.1.2 融合发展的近期形式 |
5.1.3 融合发展的远期形式 |
5.2 构建“战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
5.2.1 研究生培养模式 |
5.2.2 “战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
5.3 彰显三大特色 |
5.3.1 坚持军事特色 |
5.3.2 强化实践特色 |
5.3.3 发扬校本特色 |
5.4 特色发展的路径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6 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战略实施——以海军某学院为例 |
6.1 海军某学院研究生教育战略分析 |
6.1.1 优势 |
6.1.2 劣势 |
6.1.3 机遇 |
6.1.4 挑战 |
6.2 海军某学院研究生教育战略定位 |
6.2.1 前十年定位 |
6.2.2 近十年定位 |
6.3 海军某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举措及下一步发展思路 |
6.3.1 战略举措 |
6.3.2 发展思路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从两分开到三分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理论范式与基本分析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理论范式 |
三、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研究目标 |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二、研究目标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体制、制度 |
二、传媒、传媒体制的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传媒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
二、传媒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
三、多元传媒发展改革与单一市场化取向的传媒产权改革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中国传媒混合型体制的建立与"两分开"改革的困境 |
第一节 中国传媒发展的三次重大体制变革 |
一、事业型单位、企业化管理:第一次传媒体制变革 |
二、采编与经营相分离:中国传媒第二次体制变革 |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两分开:中国传媒的第三次体制变革 |
第二节 已有传媒体制变革历程的总体反思与混合型体制弊端 |
一、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历程与启示 |
二、已有传媒体制变革历程的总体反思与混合型体制弊端 |
第三节 "采编与经营"剥离的理论与实践困境 |
一、采编与经营的关系:基于价值链的理论 |
二、采编与经营剥离的悖论 |
第四节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传媒两分开的困境 |
第四章 政府、社会和与市场关系中的中国传媒发展检视与结构调整需求 |
第一节 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中的传媒发展的"实然"检视 |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变迁 |
二、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关系中的传媒发展 |
三、三者博弈的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实然"检视:公众利益的缺失 |
第二节 社会分层、结构断裂和利益博弈的中国现实与传媒功能承担 |
一、社会分层、中国社会分层与结构断裂 |
二、社会断裂中的利益博弈的失衡 |
三、社会断裂与利益博弈失衡中的传媒的功能承担 |
第三节 历史性功能承担下的传媒的"应然"发展与结构调整需求 |
一、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合理化关系建构 |
二、合理化关系与功能承担下的中国传媒"应然"发展 |
三、"应然"发展与多种目标函数需求下的结构调整需求 |
第五章 从两分开到三分开: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系统结构的合理建构 |
第一节 从两分开到三分开: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系统结构的理性构建 |
一、传媒体制改革中的传媒属性争论与反思 |
二、发达国家广电传媒系统构成与启示 |
三、三分开:含义、合理性与公众利益的结构性保障 |
四、三分开下的"党管传媒"再思考 |
第二节 国家传媒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
一. 政治、中国政治和当代政治文明 |
二、中国国家传媒的归位 |
三、国家传媒的独特优势和制度设计与安排 |
第三节 公共传媒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
一、公共传媒的国外发展与启示 |
二、中国公共传媒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
第四节 商业传媒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
一、网络传媒的发展:现实和启示 |
二、出版发行领域传媒的市场化发展改革与启示 |
三、商业传媒的制度安排与设计 |
第六章 三分开传媒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思考 |
第一节 中国改革的渐进式路径选择及传媒体制改革路径模仿 |
一、渐进式改革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
二、传媒体制改革的路径模仿:渐进式改革 |
第二节 渐进式改革的反思:从形式差别到本质正义 |
一、渐进式改革的负面后果与再认识 |
二、从形式差别到本质正义:改革的本质评价 |
第三节 传媒渐进式体制改革的价值源点和归属:公众利益至上 |
结语: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和发展:公共利益的维护与张大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相关成果 |
后记 |
(5)大连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有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和经验 |
2.1 基本概念 |
2.1.1 激励的概念和过程机理 |
2.1.2 激励机制的含义 |
2.1.3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含义 |
2.2 现代激励理论及其对公务员激励的启示 |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2.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2.2.4 综合型激励理论 |
2.3 发达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经验借鉴 |
3 大连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
3.1 大连海关的基本情况 |
3.2 现行激励机制的主要构成 |
3.3 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3.3.1 激励理念方面 |
3.3.2 激励制度方面 |
3.3.3 激励手段方面 |
4 大连海关公务员需要状况问卷调查 |
4.1 问卷调查的样本情况 |
4.2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
4.3 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4.3.1 关员需要的整体特点分析 |
4.3.2 不同性别关员的需要特点分析 |
4.3.3 不同年龄关员的需要特点分析 |
4.3.4 不同学历关员的需要特点分析 |
4.3.5 不同职务关员的需要特点分析 |
5 大连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 |
5.1 总体设计思想 |
5.2 激励机制模型 |
5.3 激励策略体系的基本原则 |
5.4 激励策略体系的主要构成 |
5.4.1 绩效考核激励策略 |
5.4.2 薪酬福利激励策略 |
5.4.3 工作设计激励策略 |
5.4.4 教育培训激励策略 |
5.4.5 有效沟通激励策略 |
5.4.6 组织文化激励策略 |
5.4.7 晋升激励策略 |
5.4.8 奖励激励策略 |
5.4.9 负向激励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连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调查问卷 |
致谢 |
(6)当前地方电视台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地方电视台的历史演进 |
一、二级办电视到三级办电视 |
二、行政性垄断到产业化集团化经营 |
第二节 当前地方台的处境及经营上的误区 |
一、当前地方台的生存环境 |
二、地方台经营上的误区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切入角度 |
一、研究现状 |
二、论文的研究视角 |
第四节 论文的理论基础 |
一、特劳特、里斯的定位理论及战略思想 |
二、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及定位思想 |
三、理论的相融与互补关系 |
第一章 本地化战略 |
第一节 贴近性中彰显歧异性 |
一、反映民生与观众空间求近 |
二、优化传播形式与观众心理求近 |
第二节 利用本地资源进行优势经营 |
一、利用人缘、地缘进行优势经营 |
二、纪录片、地方戏曲: 源于地域文化的魅力 |
第三节 改革生产方式:低成本运营 |
一、推行新闻线人制 |
二、加强区域性的合作 |
第四节 探索本地化的盈利模式 |
一、“适地适媒”:挖掘区域市场资源 |
二、以地方台之本土接近性吸纳外地广告源 |
三、整合传播:地方品牌的升级 |
第五节 中央台和地方台的差异性 |
一、社会变迁与信息、娱乐消费方式的变化 |
二、本地化与全国性结合的方式 |
第六节 本地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一、正确处理社区关系 |
二、防止片面的地区性 |
三、不要放松舆论监督 |
第二章 差异化战略 |
第一节 差异化战略立足于独特的定位 |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湖南卫视 |
二、“成为第一”:旅游卫视 |
三、第一个打入顾客心智:安徽卫视 |
第二节 差异化战略缘于有效的战术 |
一、战术导出战略:自下而上的思维 |
二、选择有效的战术:由外而内的思维 |
三、利用和张扬战术优势:战术优势转为战略优势 |
第三节 节目类型化与差异化的辨证关系 |
一、节目类型化及其合理性 |
二、寻求相对差异性竞争力 |
三、竞争的趋同性导致缺少战略 |
第四节 差异化编排 |
一、逆向安排节目 |
二、堆积战略 |
三、侧翼战 |
第五节 差异化定位与盈利模式的契合 |
一、频道定位与广告营销定位相契合 |
二、定位的独特与盈利模式的创新 |
第六节 省级电视台与城市电视台之间的差异化经营 |
一、省级台与城市台之间的差异性 |
二、省级台与城市台之间的差异化经营策略 |
第三章 品牌化战略 |
第一节 品牌概念和品牌价值 |
一、一般品牌的概念和特点 |
二、电视栏目品牌概念和品牌价值 |
第二节 建立持续盈利的价值链 |
一、针对特定目标区间打造价值链 |
二、做领导品牌 |
三、完善价值链 |
四、改扩版与品牌稳定性 |
第三节 整合营销传播与品牌建设 |
一、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 |
二、优化频道结构增强品牌歧异性 |
三、深度整合内部资源,以营销突出差异化定位 |
四、整合营销提升品牌的盈利能力 |
五、主持人的品牌价值 |
六、联播打造品牌形象 |
第四章 集团化战略 |
第一节 集团化经营的必要性 |
一、市场竞争的需要 |
二、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
三、集团化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 |
四、新技术革命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当前集团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行政捏合 |
二、政策瓶颈 |
三、尚未形成战略性差异 |
第三节 地方广电集团的经营战略 |
一、规范化经营 |
二、结构化经营 |
三、集团化营销 |
四、机制创新 |
第四节 集团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一、集团化、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
二、避免规模不经济 |
三、关于事业性广电集团“叫停”的辩证思考 |
结语: 运用战略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
第一节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
第二节 区域化生存与差异化生存的关系 |
第三节 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的关系 |
第四节 价值链与价值系统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后记 |
(7)政府治理视野中我国公务员素质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概述 |
(一) 国家公务员素质的内涵 |
1. 国家公务员的涵义 |
2. 国家公务员素质的涵义 |
3. 提高国家公务员素质的重要意义 |
(二) 治理与善治理论 |
1. 治理的涵义 |
2. 治理理论的特征 |
3. 善治的涵义 |
二、我国政府治理对国家公务员素质的要求 |
(一) 新时期我国的政府治理 |
1.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
2. “善治”目标下我国政府治理的战略选择 |
(二) 政府治理视野下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素质 |
1. 行政观念素质 |
2. 行政能力 |
3. 知识素质 |
4. 思想政治素质 |
5. 身心素质 |
三、国家公务员素质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一) 我国公务员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
(二) 我国公务员素质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公务员自身的因素 |
2. 公务员制度运行机制的缺失 |
(一) 解放思想,更新行政观念 |
1. 克服全能行政观,树立有限行政观 |
2. 克服强迫命令观,树立服务行政观 |
3. 克服“人治”行政观,树立依法行政观 |
4. 克服垄断行政观,树立竞争行政观 |
5. 克服官僚主义行政观,树立行政效率观 |
6. 克服行政特权观,树立廉洁行政观 |
(二) 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
1. 加强理论学习 |
2. 加强实践锻炼 |
3. 加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修养 |
(三) 提高公务员素质的制度保证 |
1. 建构和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
2. 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行政能力建设 |
(1) 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
(2) 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 |
(3) 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 |
(4) 改革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
(四) 积极探索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机制 |
1. 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的新陈代谢机制 |
2. 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的监督制约机制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调查问卷 |
四、回顾与前瞻:提高澳门应变能力的四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传播短视频节目的框架分析 ——以《中国三分钟》(2015-2020)为例[D]. 余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2]律师业发展路径与制度保障研究 ——以律师法律服务产品化为视角[D]. 孙文俊. 南京大学, 2015(11)
- [3]新时期军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研究[D]. 李友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4]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从两分开到三分开[D]. 钱广贵. 武汉大学, 2010(10)
- [5]大连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D]. 韩平川.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3)
- [6]当前地方电视台经营战略研究[D]. 邬光照. 四川大学, 2006(03)
- [7]政府治理视野中我国公务员素质的提高[D]. 时美英. 河海大学, 2005(02)
- [8]回顾与前瞻:提高澳门应变能力的四点思考[A]. 程惕洁. “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