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替利嗪的安全性指标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秦良楠[1](2021)在《苏黄止咳胶囊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苏黄止咳胶囊和盐酸西替利嗪片是目前对感冒后咳嗽既安全又有效的两种药物,但是两药独自应用仍然无法达到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日间、夜间、总)咳嗽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的分析来评价联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和盐酸西替利嗪片对感冒后咳嗽的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感冒后咳嗽寻求一种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新方法。方法:严格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感冒后咳嗽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苏黄止咳胶囊组(A组)、盐酸西替利嗪片组(B组)、联合治疗组(C组),A组每日早、中、晚各给予苏黄止咳胶囊3粒(1.35g)口服,B组每晚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1片(10mg)口服,C组给予苏黄止咳胶囊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用法同前,每组治疗期均为7天。在初诊时(基线期)和治疗期7天末,对各种疗效指标[(日间、夜间、总)咳嗽症状评分、VAS、FeNO水平]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检测。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符合方差齐的数据其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最终纳入符合方案疗效分析的患者65例,其中A组21例、B组22例、C组22例。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及体重指数等人口学及(日间、夜间、总)咳嗽症状评分、VAS、FeNO水平、肺功能等基线特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各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三组的(日间、夜间、总)咳嗽症状评分、VAS、FeNO水平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3.治疗后C组与A组比较:(1)C组的(日间、夜间、总)咳嗽症状评分、VAS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均有统计学差异;(2)C组的FeNO水平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后C组与B组比较:(1)C组的(日间、夜间、总)咳嗽症状评分、VAS均显着降低(均P<0.01),均有统计学差异;(2)C组的FeNO水平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1)A组的(日间、夜间、总)咳嗽症状评分、VAS均略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A组的FeNO水平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6.咳嗽症状改善有效率比较:A组的总有效率是85.7%,B组的总有效率是81.8%,C组的总有效率是95.5%,C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7.治疗后,A组中有1例出现胃部不适(1/21),B组中有1例出现嗜睡(1/22),C组中有1例出现胃部不适(1/22),除此以外三组未再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出现的1例嗜睡和2例胃部不适患者症状均非常轻,继续用药2~3天后嗜睡或胃部不适症状均自行消失,以后未再出现。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x2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1.苏黄止咳胶囊能明显改善感冒后咳嗽患者的咳嗽症状和咳嗽程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气道炎症。2.盐酸西替利嗪片能明显改善感冒后咳嗽患者的咳嗽症状和咳嗽程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气道炎症。3.苏黄止咳胶囊和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应用优于各自单独治疗,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能更有效改善感冒后咳嗽患者的咳嗽症状和咳嗽程度,对患者的气道炎症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4.苏黄止咳胶囊和盐酸西替利嗪片无论单独应用还是联合应用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陈若曦[2](2020)在《玉肤褪红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风热血热证)患者的临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临床资料、生活质量及检测患者血清IgE、IL-10、TNF-α等炎症因子,评价玉肤褪红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风热血热证)临床疗效及抗炎机制。方法:收集确诊的风热血热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108人,填写病例调查表,统计患者的一般个人资料(年龄、性别、BMI值、婚况、民族、籍贯)与发病情况(最初诊断、曾外用激素种类,病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4人,两组均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疗组加服玉肤褪红汤,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生活质量、IgE及血清IL-10、TNF-α水平改变情况。结果:1、收集的病例中男女比例1:3.70,发病高峰在30-49岁之间;57.94%的患者体重指数正常,超重者占19.63%,体重过轻者占12.51%,肥胖者占10.28%。90.18%的患者已婚。94.39%的患者为汉族,北京籍患者最多,占71.30%,其次为周边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及其他省份。患者在外用糖皮质激素前面部的原发病,有22.22%的患者原发病为过敏性皮炎,19.44%的患者为玫瑰痤疮,其次为毛囊炎、脂溢性皮炎、面部湿疹和日光性皮炎,另有25.00%的患者原发病不详。在患者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时,有22人曾外用过不止一种药膏,其中皮炎平(复方地塞米松乳膏)占29.63%,卤米松乳膏的使用率占26.85%,尤卓尔(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占24.07%,艾洛松(糠酸莫米松乳膏)占17.59%,其次为皮康王(复方酮康唑乳膏,含丙酸氯倍他索)、氟轻松乳膏及地奈德乳膏,另有16人外用药物不详。患者病程时长最短者为1个月,最长者长达129个月,总体均值±标准差为23.76±29.37月。2、治疗组总有效率81.48%,对照组总有效率6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经4周治疗后,对照组丘疹、刺痛、毛细血管扩张和紧绷症状改变不显着(P>0.05),红斑、脱屑、灼热、瘙痒及总分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刺痛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丘疹、红斑、脱屑、毛细血管扩张、灼热、瘙痒、紧绷及症状总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脱屑、灼热及症状总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无显着差别(P>0.05);经4周治疗后,对照组衣服选择、社交娱乐、体育锻炼、工作、家人朋友、性生活、疾病治疗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感受、心理感受、日常活动及总分改善显着(P<0.05);治疗组日常活动、家人朋友、性生活P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余症状及总分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总分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各项症状改善无显着差别(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10、TNF-α、IgE无显着差别(P>0.05);经4周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IL-10、TNF-α均显着改善(P<0.05),IgE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IL-10、TNF-α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IgE改善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玉肤褪红汤可以改善风热血热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抑制皮肤炎症反应,疗效确切。
闫廷廷[3](2020)在《半固态微挤出三维打印技术运用于个性化定制口腔速溶膜》文中认为变态反应属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通常伴有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Ⅰ型变态反应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与其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病因多、病程长和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现有剂型和治疗方式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顺应性。口腔速溶膜作为一种新型的口服药物剂型,由于其具有快速溶解和无水给药的优点,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在快速溶解给药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维(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形技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或3D扫描获得的3D模型逐层创建实体对象。3D打印是获得即时配方和实现个性化药物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将半固态微挤出3D打印技术应用于精准打印个性化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旨在开发一种半固态微挤出3D打印方法用于制备即时个性化口腔速溶膜,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处方前研究盐酸左西替利嗪的用法用量,设计个性化剂量的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处方研究筛选合适的成膜材料和适宜的打印浆液浓度,通过对填充剂、矫味剂、增塑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考察,获得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的最优处方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E15:盐酸左西替利嗪:预胶化淀粉:麦芽糖醇:三氯蔗糖为64:10:10:15:1;通过对打印过程中工艺和关键印刷参数的研究,探索合适的工艺参数;依据理论模型体积与药物含量之间的关系,设计并制备1.25mg、2.5mg和5mg的个性化剂量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通过对3D打印的口腔速溶膜外观、机械性能、含量测定、溶出度、接触角、含量均匀度和剂量准确度的评价均符合规定,表明半固态微挤出3D打印是制备个体化口腔速溶膜的合适方法。3D打印半固态微挤出技术可作为一种新型、小剂量个性化口腔速溶膜的制备方法。同时本研究为一种新型的个性化即时口腔速溶膜制备方法,为半固态微挤出3D打印口腔速溶膜在医院或药房等个性化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郭姗姗[4](2020)在《二代抗组胺药对症状性皮肤划痕症患者的长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荨麻疹是一组常见的皮肤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分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后者包括物理性荨麻疹等亚型。症状性皮肤划痕症是物理性荨麻疹最常见的类型,国内外指南推荐其一线治疗为标准剂量二代抗组胺药。目前为止国内外应用二代抗组胺药对症状性皮肤划痕症长期疗效的报道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标准剂量二代抗组胺药、二代抗组胺药单药加量(最高4倍剂量)或二代抗组胺药多药联合(最高4倍相当剂量)治疗症状性皮肤划痕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门诊确诊为症状性皮肤划痕症并接受二代抗组胺药规律治疗且至少随访52周的患者。一线治疗为标准剂量的二代抗组胺药,若服药1周后症状未完全控制,则采用二代抗组胺药单种增量或多种联合的治疗方案,最高可至4倍剂量或相当剂量,症状完全控制后维持治疗2-3个月,并逐渐减量至停药或维持。评价疾病控制的早期终点分为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无瘙痒为完全控制,瘙痒缓解但未完全消失为部分控制,瘙痒无改善为未控制。评价疗效的晚期终点为52周随访时的治愈情况缓解状态,分为停药治愈、服药完全缓解和无效。停药4周或以上无症状为停药治愈,服药过程中无症状为服药完全缓解,服药仍有症状为无效。结果:共入组53例症状性皮肤划痕症患者,男15例,女38例。平均发病年龄38.3±11.0岁(19-68岁),平均随访时间31.0±15.4个月(12-65个月)。总IgE阳性率为50.0%(20/40)。标准剂量、2倍、3倍、4倍剂量或相当剂量的二代抗组胺药能够完全控制症状的患者分别占52.8%、28.3%、11.3%、7.5%(28/53、15/53、6/53、4/5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2.6%(12/53,嗜睡10人,心悸、头痛各1人)。增加剂量完全控制症状组总IgE阳性率高于标准剂量完全控制症状组(?2=4.912,P=0.027),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0.050,P=0.823)。随访52周时,停药治愈的患者占34.0%(18/53),其余患者维持服用二代抗组胺药均可达到症状完全缓解。病程越短,治愈率越高(P=0.007,OR=0.859)。结论:二代抗组胺药长期治疗症状性皮肤划痕症有效,二代抗组胺药加量和联合方案的安全性均可接受。治疗1年时约三分之一可停药。早期治疗预后更好。
金晶晶,洪燕[5](2019)在《西替利嗪对急性哮喘发作儿童治疗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西替利嗪对急性哮喘发作儿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间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诊治的94例急性哮喘发作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西替利嗪口服溶液。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P<0.05)。治疗前,将两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以及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9、0.827、 0.350、 0.222、0.215、 0.104、 0.137,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9.057、21.230、5.369、15.046,均P<0.05),而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03、4.866、6.2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着差异(χ2=1.272,P>0.05)。结论西替利嗪治疗急性哮喘发作儿童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
茅婧怡[6](2019)在《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验方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卫表不固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三组:中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患者各36例。中西药组口服中药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中药组口服玉屏抗敏煎治疗,西药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每组均观察治疗8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荨麻疹活动度(USA)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痊愈的患者,观察复发率。结果:(1)三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不同时间点(F=262.969.71,p<0.001)、不同分组(F=14.471,p<0.001)的症状总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212,p=0.028<0.05)。中西药组积分显着低于中药组、西药组且在治疗后8周降至最低。(2)三组患者风团数目积分比较:在不同时间点(F=105.968,p<0.001)、不同分组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539,p=0.002<0.05),不同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924,p=0.004<0.05)。各时间点中西药组风团数目积分均显着低于中药组、西药组,且在治疗后8周积分降至最低。三组患者瘙痒情况积分比较:统计结果提示不同时间点(F=149.108,p<0.001)的瘙痒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3.046,p<0.001)。各时间点中西药组积分均显着低于中药组、西药组(F=8.116,p<0.001),在治疗后6、8周积分降至最低。(3)三组疗效比较:三组间治疗后2、4、6、8周有效率及治疗后8周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中西药组最高,中药组最低。除治疗8周末(p=0.002<0.05)以外,治愈率在其他时间点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比较:三组治疗后DLQI均低于治疗前,三组DLQI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中西药组DLQI明显低于中药组、与西药组(p<0.001)。(5)复发率:中西药组复发率11.43%;中药组复发率12.5%;西药组复发率33.33%。三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0,p=0.005<0.05)。中西药组和中药组复发率均低于西药组。(6)安全性分析:三组治疗前后不良反应较轻微,安全性指标也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中西药结合治疗卫表不固型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其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1)中西药组在观察的各时间点,相对中药组、西药组能更好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体征。(2)中西药组改善风团数目、瘙痒程度的情况明显优于中药组、西药组。(3)中西药组各时间点的有效率及治疗后8周的治愈率优于中药组、西药组。(4)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能够显着减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三组治疗慢性荨麻疹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6)中西药组能够明显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复发,效果优于西药组、中药组。
赵越,董志雨,李梦洁,何广卫,刘为中,刘伟[7](2018)在《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原料药中的3种残留溶剂》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原料药中甲醇、三乙胺、N,N-二异丙基乙胺3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Restek Rxi-624sil MS(30 m×0.32 mm×1.8μm)色谱柱,程序升温,分流进样,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流速:2.0 mL·min-1,顶空瓶加热温度90℃,保持15 min,外标法定量。结果在本色谱条件下,3种残留溶剂均能得到良好的分离,空白溶剂无干扰,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在0.9995~1.000;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1.2%~108.6%(RSD均小于3.0%,n=3)。结论该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均达到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要求,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回收率高,可用于盐酸左西替利嗪原料药中残留溶剂的分析检测。
谢小霞[8](2018)在《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穴位埋线与口服西替利嗪两种治疗方法,观察这两种方法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对人血清IgE及白介素4(IL-4)的影响,为过敏性鼻炎提供一种疗效更显着、简便可靠、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并探讨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可行性。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脑病一科门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取穴位埋线方法治疗,选取穴位为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侧双)、膈俞(双侧)、血海(双侧)及上星,治疗时间为每3周一次,共4次;对照组采用口服西替利嗪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的评分及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清IgE及IL-4值的测定。结果:1.疗效评定:治疗组纳入40例患者,其中显效者有24例,有效者有13例,无效者有3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纳入40例患者,其中显效者有9例,有效者有26例,无效者有5例,总有效率为87%。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经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05),即穴位埋线组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组。3.血清IgE比较:治疗结束后,测得穴位埋线组与口服西替利嗪组的血清IgE含量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05),即穴位埋线组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组。4.血清IL-4比较:经过治疗后,测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4的含量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即穴位埋线组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组。5.安全性性判定: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不安全事件,说明本次研究具有安全性。结论:穴位埋线与西替利嗪均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体征,且均可降低血清IgE、IL-4的含量,且穴位埋线的疗效更明显,值得在临床上不断推广及应用。
王九妹,刘丽英[9](2017)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15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西替利嗪组和枸地氯雷他定组,各64例。西替利嗪组采用西替利嗪治疗,枸地氯雷他定组患者采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8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瘙痒症状评分、风团总数、炎性指标[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生活质量评分(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宗教),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枸地氯雷他定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替利嗪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瘙痒症状评分、风团总数及IL-4、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枸地氯雷他定组患者瘙痒症状评分高于西替利嗪组,风团总数少于西替利嗪组,IL-4、IFN-γ水平低于西替利嗪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宗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枸地氯雷他定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宗教评分高于西替利嗪组(P<0.05)。枸地氯雷他定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替利嗪组(P<0.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炎性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张成斌,杨旭平,黄毅岚,钟小燕,余彬[10](2017)在《非索非那定与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非索非那定与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关于非索非那定(试验组)与西替利嗪(对照组)治疗AR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06-10,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非索非那定与西替利嗪治疗AR患者治疗后总症状评分、总有效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0篇RCT,共2 1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WMD)=-0.33,95%CI(-0.77,0.11),P=0.14〕;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优势比(OR)=1.76,95%CI(1.27,2.44),P=0.000 6〕;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1.08,95%CI(0.93,1.25),P=0.32〕。结论与西替利嗪比较,非索非那定治疗AR可以改善患者的总有效率,而不良事件风险相当。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待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文献进行验证。
二、西替利嗪的安全性指标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替利嗪的安全性指标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苏黄止咳胶囊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感冒后咳嗽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现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玉肤褪红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风热血热证)患者的临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治疗进展 |
1. 病因病机 |
1.1 热证 |
1.2 寒证 |
2. 内治法 |
2.1 清热凉血法 |
2.2 清利湿热法 |
2.3 滋阴清热法 |
2.4 滋阴潜阳法 |
3. 外治法 |
3.1 中药湿敷 |
3.2 中药熏蒸 |
3.3 中药冷喷 |
3.4 中药面膜 |
4. 针灸治疗 |
4.1 针刺治疗 |
4.2 穴位埋线 |
4.3 刺络放血 |
4.4 耳针 |
4.5 火针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西医治疗进展 |
1. 病因 |
2. 系统药物治疗 |
2.1 复方甘草酸苷片 |
2.2 羟氯喹 |
3. 局部药物治疗 |
3.1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
3.2 生长因子 |
3.3 医学护肤品 |
4. 物理治疗 |
4.1 冷敷 |
4.2 光电治疗 |
5. 心理治疗 |
6. 其他治疗 |
7.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2.1 一般个人资料 |
2.2 发病情况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发病情况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玉肤褪红汤对风热血热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症状、体征、生活质量、IgE及血清IL-10、TNF-α水平影响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设计类型 |
2.2 药物选择 |
2.3 研究对象 |
2.4 诊断标准 |
2.5 病例选择 |
2.6 治疗方法 |
2.7 炎症因子检测 |
2.8 IgE检测 |
2.9 皮损观察及评价 |
2.10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
2.11 安全性指标 |
2.12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疗效 |
3.3 炎症因子及免疫球蛋白 |
3.4 生活质量指数 |
3.5 复发及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讨论 |
4.2 方药来源 |
4.3 方义分析 |
4.4 药物组成分析 |
4.5 炎症因子 |
4.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2: 典型病例照片 |
附录3: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半固态微挤出三维打印技术运用于个性化定制口腔速溶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变态反应性疾病 |
1.1.1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分类 |
1.1.2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
1.2 口腔速溶膜 |
1.2.1 口腔速溶膜简介 |
1.2.2 口腔速溶膜的发展现状 |
1.3 3D打印技术 |
1.3.1 3D打印技术简介 |
1.3.2 3D打印技术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前景 |
1.4 课题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的处方前研究 |
2.1 盐酸左西替利嗪的基本性质 |
2.1.1 物理性质 |
2.1.2 化学性质 |
2.1.3 生物学性质 |
2.2 盐酸左西替利嗪的剂型与用量 |
2.3 个性化口腔速溶膜的剂型设计 |
第三章 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的处方研究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成膜材料考察 |
3.2.2 辅料种类考察 |
3.2.3 辅料用量优化 |
3.2.4 评价指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成膜材料考察 |
3.3.2 辅料种类考察 |
3.3.3 辅料用量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盐酸左西替利嗪口腔速溶膜的工艺研究 |
4.1 试剂与仪器 |
4.1.1 试剂 |
4.1.2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打印喷嘴的选择 |
4.2.2 打印浆液的黏度 |
4.2.3 印刷参数 |
4.2.4 评价指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打印喷嘴的选择 |
4.3.2 打印浆液的黏度 |
4.3.3 印刷参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个性化剂量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
5.1 试剂与仪器 |
5.1.1 试剂 |
5.1.2 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个性化剂量口腔速溶膜的制备 |
5.2.2 外观 |
5.2.3 厚度 |
5.2.4 机械性能 |
5.2.5 水分测定 |
5.2.6 含量测定 |
5.2.7 溶出度 |
5.2.8 接触角测定 |
5.2.9 含量均匀度 |
5.2.10 剂量准确度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个性化口腔速溶膜 |
5.3.2 机械性能 |
5.3.3 含量测定 |
5.3.4 溶出度 |
5.3.5 接触角测定 |
5.3.6 含量均匀度 |
5.3.7 剂量准确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3D打印口腔速溶膜的稳定性研究 |
6.1 试剂与仪器 |
6.1.1 试剂 |
6.1.2 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影响因素实验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二代抗组胺药对症状性皮肤划痕症患者的长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3.1 早期观察的控制标准 |
2.3.2 长期观察的疗效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53例SD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3.2 特应性疾病个人史、家族史及既往史 |
3.3 实验室指标异常 |
3.4 抗组胺药治疗效果及预后 |
3.4.1 早期控制情况 |
3.4.2 远期疗效 |
3.5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西替利嗪对急性哮喘发作儿童治疗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分组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
2.2 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
2.3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3.1 我国哮喘的现状 |
3.2 哮喘的治疗 |
3.3 西替利嗪在哮喘中的应用 |
(6)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治疗方案 |
2.2.1 中西药治疗组 |
2.2.2 中药对照组 |
2.2.3 西药对照组 |
2.2.4 疗程 |
2.2.5 随访 |
2.2.6 注意事项 |
2.3 评价指标 |
2.3.1 慢性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 |
2.3.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
2.4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2.4.1 疗效 |
2.4.2 复发情况 |
2.4.3 不良反应评价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资料分析 |
3.1.1 三组性别分布情况 |
3.1.2 三组年龄分布情况 |
3.1.3 三组病程比较 |
3.1.4 三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三组治疗不同时间点的症状总积分情况 |
3.2.2 三组治疗不同时间点的各项积分比较 |
3.2.3 三组总有效率情况 |
3.2.4 三组治愈率情况 |
3.2.5 三组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情况 |
3.2.6 复发情况 |
3.2.7 不良反应情况 |
3.2.8 病例脱落情况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4.1.1 发病机制 |
4.1.2 荨麻疹的现代治疗 |
4.2 中医对瘾疹的概述 |
4.2.1 中医病名 |
4.2.2 中医病因病机 |
4.2.3 中医内治法 |
4.2.4 中医外治法 |
4.2.5 中医经典方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
4.2.6 中医经典方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实验研究 |
4.3 前期研究 |
4.3.1 纳入标准 |
4.3.2 排除标准 |
4.3.3 流程 |
4.3.4 结果 |
4.3.5 结论 |
4.4 玉屏抗敏煎的简述 |
4.5 玉屏抗敏煎的组方分析 |
4.6 临床研究统计结果分析 |
4.6.1 一般临床资料 |
4.6.2 三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症状总积分比较 |
4.6.3 三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各项积分比较 |
4.6.4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
4.6.5 三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比较 |
4.6.6 三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
4.6.7 三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不足 |
6.2 本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1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经典方剂治疗及实验研究进展(综述) |
附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原料药中的3种残留溶剂(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1.1 顶空分析条件 |
2.1.2 气相色谱条件 |
2.2 溶液配制 |
2.2.1 10%NaOH溶液 |
2.2.2 对照品储备液 |
2.2.3 对照品溶液 |
2.2.4供试品溶液 |
2.2.5 空白溶液 |
2.3 方法学验证 |
2.3.1 专属性试验 |
2.3.2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3.3 线性关系考察 |
2.3.4 定量限 (LOQ) 考察 |
2.3.5 检测限 (LOD) 考察 |
2.3.6 加标样品稳定性试验 |
2.3.7 重复性试验 |
2.3.8 耐用性试验 |
2.3.9 加样回收试验 |
2.3.1 0 样品的残留溶剂检测 |
3 讨论 |
3.1 进样方式的选择 |
3.2 溶剂的选择 |
3.3 NaOH溶液浓度的选择 |
3.4 溶液的加入顺序 |
3.5 顶空瓶加热温度及平衡时间的选择 |
4结论 |
(8)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临床材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瘙痒症状评分、风团总数及炎性指标 |
2.3 生活质量评分 |
2.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10)非索非那定与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类型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检索策略 |
1.3 评价方法 |
1.3.1 资料提取 |
1.3.2 纳入文献的质量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总症状评分 |
2.3.2 总有效率 |
2.3.3 单个鼻部症状评分 |
2.3.4 不良事件发生率 |
2.4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四、西替利嗪的安全性指标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苏黄止咳胶囊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秦良楠.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玉肤褪红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风热血热证)患者的临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影响研究[D]. 陈若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半固态微挤出三维打印技术运用于个性化定制口腔速溶膜[D]. 闫廷廷.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4]二代抗组胺药对症状性皮肤划痕症患者的长期疗效观察[D]. 郭姗姗.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西替利嗪对急性哮喘发作儿童治疗效果的影响[J]. 金晶晶,洪燕.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08)
- [6]玉屏抗敏煎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茅婧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原料药中的3种残留溶剂[J]. 赵越,董志雨,李梦洁,何广卫,刘为中,刘伟. 中南药学, 2018(12)
- [8]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谢小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王九妹,刘丽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21)
- [10]非索非那定与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张成斌,杨旭平,黄毅岚,钟小燕,余彬. 中国全科医学, 2017(08)
标签:西替利嗪论文; 荨麻疹的症状和治疗论文; 荨麻疹症状论文; 儿童咳嗽论文; 盐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