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蛇毒中的ADP酶、ATP酶和5′核苷酸酶(论文文献综述)
张秉怡[1](2010)在《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眉蝮蛇(Agkistrodon blomhoffii Ussurensis)属于蝰蛇科蝮蛇亚科,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在国内广泛分布河北、甘肃、上海、辽宁、台湾等省市,在国外朝鲜半岛也有分布。白眉蝮蛇毒已作为生产溶血栓药物“蛇毒溶栓酶”的主要原料,但蛇毒中其他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生物学特性及其经济价值还未得到全面深入研究。5’-核苷酸酶(5’-nucleotidase)是催化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键水解的一种特异性水解磷酸酶。5’-核苷酸酶能特异地水解5’-核苷酸酶和5’-脱氧核苷酸酶连接戊糖的5’-磷酸,生成对应的核苷或脱氧核苷和无机磷酸。5’-核苷酸酶是一种常规分子生物学酶试剂,因其活性的变化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还可以用作许多疾病的诊断对照试剂,比如:肝胆疾病、冠心病、肺癌、消化道肿瘤、甲亢、骨病、喉癌等。5’-核苷酸酶广泛分布于细菌、植物细胞和蛇毒毒液中。1951年Hepple首次从蛇毒中分离纯化出5’-核苷酸酶。至今为止已发现二十八种蛇毒5’-核苷酸酶,但尚未有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相关研究报道。建立白眉蝮蛇毒5’-核苷酸酶的分离纯化方法,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将为白眉蝮蛇毒的深入开发、积累5’-核苷酸酶基础数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离子交换DEAE Sephadex A-25柱层析、凝胶过滤SephadexG-75柱层析,从白眉蝮蛇蛇毒分离纯化得到了一个5’-核苷酸酶。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鉴定了其纯度并计算了其分子量,测定了其比活、最适pH、温度等理化性质,考察了常见金属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还观察了简单糖对其活性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过程的影响。经SDS-PAGE此5’-核苷酸酶分子量为70kDa,用高碘酸硝酸银阿利辛蓝染色法鉴定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为糖蛋白。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pH 9.0。以AMP为底物测得纯化所得酶蛋白的5,-核苷酸酶活力为562.44U。从目前的实验结果看来,此5’-核苷酸酶对热稳定酶,耐碱性环境。Cu2+、Fe3+浓度范围为(0.05 mmol/L.0.3mmol/L)能抑制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活性,Fe3+强烈抑制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活性。Mg2+、Ca2+、K+浓度范围为(0.05 mmol/L.0.3mmol/L)均能促进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活性,其中Ca2+促进效果更好。低溶度(0.05 mmol/L.0.25mmol/L)β-巯基乙醇对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活性有一定促进作用。低浓度(0.05mmol/L.0.25mmol/L)EDTA对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而0.3 mmol/L EDTA对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低溶度EDTA能作为金属螯合剂先与抑制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的金属离子结合比如Cu2+、Fe3+,随着EDTA溶度增加与促进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金属离子结合比如Mg2+、、Ca2+、K+等。导致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活性降低。本文还研究了单糖和双糖对酶蛋白的保护作用,实验中采用了葡萄糖、果糖、海藻糖、蔗糖四种。经测定,葡萄糖、果糖、海藻糖对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糖对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保护作用从未有发现,具体机制尚待研究。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对血小板聚集有诱导作用,促进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可以作为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实验现象与目前文献报道其他蛇毒5’-核苷酸酶活性相反。其机制还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陈夏[2](2008)在《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是蝮亚科(Crotalinae)竹叶青属(Trimeresurus)的一种剧毒毒蛇,主要分布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区。我们实验室对从重庆金釜山采集的白唇竹叶青蛇毒进行初步研究首次发现,该蛇毒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并采用Jesudium等(1976)的方法测得粗毒中含有5’-核苷酸酶活性。5’-核苷酸酶是一种磷酸酯酶,主要分布于动植物细胞、细菌及动物毒液中。它能水解5’-单核苷酸,产生核苷,作为一种工具酶,已被广泛用于基因工程和核酸研究。同时,该酶也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如在细胞生长发育、运动、纤维蛋白合成、神经传递、提高表皮或内皮屏障功能及淋巴细胞的黏附、在血液循环、免疫应答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不同生物来源和同种生物不同组织细胞来源的5’-核苷酸酶的理化、酶学性质和生物功能存在一定的异同(Str?ter, 2006)。尤其是从不同种蛇毒来源的5’-核苷酸酶在生物功能上显示出异同,如从棕点竹叶青(T. gramineus)蛇毒中分离出的5’-核苷酸酶,具有抑制由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蛋白、低浓度凝血酶和Ionophor(A-23187)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从竹叶青(T. Stejnegeri)蛇毒分离出的5’-核苷酸酶能抑制ADP、AA、TMVA、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且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还有明显的解聚作用;Dhananiaya等(2006)报道了眼镜蛇(Naja naja)毒的5’-核苷酸酶具有抗凝血作用。目前,对我国产白唇竹叶青(T.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的研究还未曾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我国重庆金釜山地区产的白唇竹叶青蛇为研究对象,从其蛇毒中分离出5’-核苷酸酶,并对其理化性质、酶学性质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生物功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白唇竹叶青蛇毒粗毒的采集和制备,粗毒的蛋白含量为81%左右,半致死量LD50为7.01±0.55 mg/kg。检测发现粗毒具有精氨酸酯酶活力0.536μmol /min mg。磷脂酶A2活性1.03μmol / min mg、AMP为底物时5’-核苷酸酶活性为9.02μg Pi/min mg此外碱性磷酸单酯酶8.45μmol /min mg,磷酸二酯酶活力为17.5μmol /min mg。2用DEAE-SephadexA-25、Sephadex-G-100和CM-SephadexC-50三步柱层析分离法,从白唇竹叶青(T. albolabris)蛇毒中分离纯化出具有5’-核苷酸酶活性的组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为48.03 kDa,HPLC柱层析图谱为单一峰。未检测到粗毒中具有的精氨酸酯酶、碱性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以及磷脂酶A2活性。它是一个糖蛋白,以AMP为底物时,其酶活力为330.33μg Pi/min mg,而以ADP为底物时,其酶活力为123.56μg Pi/min mg。EDTA可抑制它的酶活性,其最适pH为9,最适温度为50℃。分析表明,在理化和酶学性质方面,白唇竹叶青(T.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组分与不同生物来源的5’-核苷酸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3该酶能抑制由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PAF)诱导的家兔富血小板血浆聚集。抑制率与5’-核苷酸酶的剂量成正比。对洗涤血小板等聚集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苷酸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能与水解ADP和积累腺苷有关。
黎渊弘[3](2007)在《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生物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蛇毒是一种含有多种蛋白和多肽的混合物,其中不少毒性蛋白影响凝血功能(血液凝固、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聚集),这些毒素是蛋白质或酶。如L-氨基酸氧化酶、磷脂酶A、核苷酸酶、类凝血酶、纤溶酶、蛋白酶C;而有些是非酶蛋白,如解离素、Carinatin、Trigramin。它们的各种有效成分和性质也被广泛研究。然而,蛇毒中所含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的目的旨在从短尾蝮蛇毒中分离纯化出磷脂结合抗凝蛋白(Phospholipid-binding anticoagulation protein(PBAP),并对它的一些生化、物理性质;对动物体内外的抗凝血、抗血栓、血液流变学作用;一般药理和毒理;作用机制以及基因克隆进行研究。从而通过生物学的方法得到电泳纯、有活性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为制备安全、有效的新型溶栓制品打下良好的基础。1方法1.1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纯化和鉴定:采用阳离子交换剂CM-Sephadex C-25、阴离子交换剂DEAE-Sepharose CL-6B,凝胶过滤剂Sephacryl S-200、Sephadex G-75层析的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用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其抗凝活性;以专一性酶测定方法测定其酶活性;用SDS-PAGE电泳检测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用等点聚焦测定其蛋白等电点;用Dittmer’s的簿层层析方法测定抗凝蛋白与磷脂结合;采用Edman降解法测定其氨基酸序列。1.2短尾蝮蛇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体内外对凝血功能的影响:1.2.1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1.2.1.1体外法:0.2 mg/ml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0.1ml,分别与1、2、4、6、8ml正常人混合血浆配置成1:10、1:20、1:40、1:60、1:80不同稀释浓度,每一稀释浓度取0.05ml,然后按APTT、PT、TT、FIB试剂盒说明,在美国IL公司ACL-Advace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1.2.1.2体内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磷脂结合抗凝蛋白高、中、低剂量组和肝素组。各兔于耳缘静脉按0.8、0.4、0.2 mg/kg给药,肝素组剂量为50U/kg,药前及药后15min分别从耳动脉取血2ml,用3.8%枸橼酸钠9:1抗凝,3000转/ml离心10min,分离贫血小板血浆,按APTT、PT、TT试剂盒说明,在美国IL公司ACL-Advace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测定。1.2.2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1.2.2.1体外法:0.2 mg/ml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0.1ml,分别与1、2、4、6、8ml正常人混合血浆配置成1:10、1:20、1:40、1:60、1:80不同稀释浓度,每一稀释浓度取0.05ml,用因子缺乏血浆作为标准,按Triplett建立的方法进行凝血因子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FⅪ:C;FⅫ:C的活性测定,并计算抑制率。1.2.2.2体内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磷脂结合抗凝蛋白高、中、低剂量组和肝素组。各兔于耳缘静脉按0.8、0.4、0.2 mg/kg给药,肝素组剂量为50U/kg,药前及药后15min分别从耳动脉取血2ml,用3.8%枸橼酸钠9:1抗凝,3000转/ml离心10min,分离贫血小板血浆,按凝血因子试剂盒说明,在美国IL公司ACL-Advace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各凝血因子测定。1.3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体内外对动物血栓的抗栓作用:用Chandler法制备家兔体外血栓和半体内血栓模型;用Reyers法制备大鼠静脉血栓模型;用Nowork法制备家兔肺动脉栓塞模型。测定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家兔体外血栓;半体内血栓;肺动脉栓塞和大白鼠静脉血栓的抗栓效应。1.4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动物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采用LBY-N6A自清洗旋转式粘度计测量家兔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1.5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一般药理作用:1.5.1小鼠尾静脉注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0.4mg/kg)后观察其一般行为、协调活动和对阈下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1.5.2家兔静脉注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0.4mg/kg)后,观察家兔的心率、心电图、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等指标。1.6短尾蝮蛇毒中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用Bliss方法计算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途径的LD50及95%的可信限。1.7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从蝮蛇的毒腺中抽提总RNA,采用RT-PCR技术,用TaKaRa RNA PCR Kit(AMV)Ver 3.0试剂盒扩增DNA片段,将PCR扩增产物克隆至原核载体PMD-19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挑选白色菌落提取质粒,用PCR对其进行鉴定,直接利用纯化PCR产物和提取阳性菌落质粒进行测序。2结果2.1采用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方法从短尾蝮蛇中分离纯化出的抗凝蛋白是二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24.0×103(非还原)和14.6×103(还原)。酸性氨基酸(天冬门氨酸,谷氨酸)的含量大于碱性氨基酸。等电点为pH 5.2。得率约占蛇毒总重量的0.421%。该蛋白具有精氨酸酯酶活性,能明显地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活性在pH 6-9的范围内稳定。氨基酸N-末端序列由D-C-P-S-(D/G)-W-S-S-Y-E-G-H-C-Y-(Q/K)两条肽链组成。能够与磷脂结合,称为磷脂结合抗凝蛋白。2.2磷脂结合抗凝蛋白体内外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2.2.1磷脂结合抗凝蛋白体内外能显着地延长APTT:0.2mg/ml的抗凝蛋白与30份正常人血浆以1:80、1:60、1:40三种不同浓度稀释,每一稀释浓度取50μl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浓度抗凝蛋白体外对APPT的影响分别为57.54±2.66、74.77±7.18、107.92±11.4秒与对照组37.43±2.03秒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抗凝蛋白浓度越高,其抗凝活性越强。这种作用与温育时间无关。家兔体内抗凝试验也表明:0.8、0.4、0.2mg/kg大中小剂量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药后15min的APTT为116.94±38.19、87.27±7.13、76.07±11.66秒,均比药前的53.82±1.96、54.77±5.75、57.95±12.24秒明显延长(P<0.01或0.05),且有剂量依赖性,中等剂量抗凝蛋白对APPT的作用与50U/kg肝素相似。它不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2.2.2在TTI抑制试验中,当抗凝蛋白为4.4μg/mL浓度时,在APPT试剂为1:100和1:1000稀释时,APPT分别为54.7秒(对照48.7秒)和176.8秒(对照137.7秒)表明用高稀释度的APPT试剂时,减少TTI试剂的磷脂浓度,能加速其抗凝作用。在稀释的罗氏蝰蛇毒时间测定中,亦可看到在抗凝蛋白浓度为2.2μg/mL和4.4μg/mL正常混合血浆时,罗氏蝰蛇毒时间分别为47.7秒和56.5秒(对照41.5秒),表明在抗凝蛋白的作用下,稀释的罗氏蝰蛇毒时间较对照(41.5秒)明显延长,而且与剂量成正比。其抗凝活性与磷脂结合有关。2.2.3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干扰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因子活性体外凝血因子试验表明:1:60和1:80稀释度仅抑制FⅨ:C因子活性,1:10、1:20、1:40稀释度则可抑制FⅧ:C、FⅨ:C、FⅪ:C、FⅫ:C的活性。兔体内凝血因子试验也表明:0.8、0.4mg/kg两剂量磷脂结合抗凝蛋白药后15min均可抑制FⅧ:C、FⅨ:C、FⅪ:C、FⅫ:C的活性,抗凝蛋白浓度与因子抑制活性呈正相关。2.3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家兔体外血栓;半体内血栓;肺动脉栓塞和大白鼠静脉血栓均有明显的抗栓效应2.3.1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家兔体外血栓模型有明显的抗栓效应:0.62mg/ml磷脂结合抗凝蛋白50、30、10μl可使家兔体外血栓的干重由对照组的23.7±2.1mg减轻至0±0,15.4±2.2,18.54±1.9mg(P<0.01>。湿重由对照组132.7±10.5 mg减轻至0±0,72.9±12.3,96.4±12.1mg(P<0.01)。2.3.2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家兔半体内血栓模型有明显的抗栓效应:磷脂结合抗凝蛋白0.8、0.4、0.2mg/kg各剂量组药后5、15、30、45min与药前组比较,各剂量组血栓的干、湿重量均比药前组减轻(P<0.01-0.05)。其中以5min减轻最明显。2.3.3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大鼠静脉血栓有明显的抑制效应:生理盐水组血栓形成率均为100%,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组(0.8mg/kg)大鼠静脉血栓形成率均为0%,差异显着(P<0.01)。2.3.4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家兔肺动脉栓塞有明显的抗栓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0.4mg/kg)药后24h栓子减少32.26±2.23mg,对照组给生理盐水后24h栓子减少4.46±0.55mg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4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具有明显降低家兔血液流变的作用:0.4mg/kg磷脂结合抗凝蛋白静脉注射于家兔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低切、中切、高切变率下家兔的全血粘度分别降低0.91±0.31、0.51±0.11和0.39±0.08(p<0.05>而红细胞压积显着降低4.00±1.41%(P<0.01)。2.5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一般药理学研究表明:小鼠尾静脉注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0.4mg/kg)后,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小鼠的一般行为、协调活动和对阈下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以及各组剂量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家兔的心率、心电图、血压以及呼吸频率等均无影响。2.6短尾蝮蛇毒中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小鼠静脉注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LD50为26.869mg/kg,95%平均可信限23.348~0.65mg/kg,腹腔注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LD50为39.897mg/kg,95%平均可信限35.948~44.128mg/kg。2.7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引物扩增得到一条特异性的DNA条带,大小为400 bp,将其进行克隆及测序,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我们所得到的cDNA长599bp,其中编码框有441bp,编码由146个氨基酸组成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前体。其前体N端由23个氨基酸组成信号肽,由123个氨基酸构成的成熟磷脂结合抗凝蛋白质。3结论从短尾蝮蛇毒中分离纯化出的磷脂结合抗凝蛋白是二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24.0×103(非还原)和14.6×103(还原)。等电点为pH 5.2。得率约占蛇毒总重量的0.421%。该蛋白具有精氨酸酯酶活性,能够与磷酯结合。能显着地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稀释的罗氏蝰蛇毒时间,减少组织凝血酶抑制试验(TTI)试剂的磷脂浓度,能加速其抗凝作用,它干扰Ⅷ、Ⅸ、Ⅺ、Ⅻ因子活性,可能通过内源性途径抑制凝血过程。它明显降低家兔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对家兔体外血栓;半体内血栓;肺动脉栓塞和大白鼠静脉血栓具有明显的抗栓作用。它不影响实验动物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毒性低、无溶血、无出血活性。通过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它与已报道的一些蛇毒凝集素氨基酸序列相比较,有88%-99%的同源性。该蛋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魏琦,周德义,徐启瑜[4](1981)在《广西蛇毒中的ADP酶、ATP酶和5′核苷酸酶》文中研究说明 蛇毒含多种不同的磷酸酯水解酶类。其中5′核苷酸酶、非特异性磷酸单酯酶和磷酸二酯酶研究较多、较清楚。但ATP酶和ADP酶是否独立存在意见不一。Schenberg研究了白头蝰(Bitis ariatans)加蓬咝蝰(Bitis gabonica)美洲矛头腹(Bothrops jararaca)和南美响尾蛇恐怖亚种(Crotalus durissus terrificus)蛇毒的5′核苷酸酶、ADP酶及磷酸二酯酶,认为独立存在ATP酶。Brisbois等报告眼镜蛇(Naja naja atra)毒存在ATP酶。Pereira和Lima也指出ATP酶与磷酸二酯酶是两种不同的酶。然而,Pflevalerer和Ortanderl发现这两种酶的比值在分离纯化中不变,认为两种活力是同一种酶的多种功能。为了证实广西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眼镜蛇(Naja najaatra)和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蛇毒是否独立存在ADP酶和ATP酶,我们用
张恭勤[5](1981)在《浙江产中华眼镜蛇(Naja naja atra)毒核糖核酸酶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报道了关于浙江产眼镜蛇(Naja naja atra)毒RNase(简称RNaseZ.)的分离提纯和性质的研究。经亲和层析去胆碱酯酶的蛇毒溶液,通过SP-Sephadex C-25柱层析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可得到一种高纯度的RNaseZ.制剂,其比活提高了67倍,总活力回收为21%。RNaseZ.最适pH为11左右,Mg2+与K+为其激活剂,Ca2+,Zn2+,Cu2+,Mn2+及EDTA均为抑制剂,巯基乙醇则对其无作用。RNase Z.能迅速降解CPV dsRNA,酵母tRNA,poly(A),poly(C),poly(I),poly(U)及poly(I).poly(C),但不能降解DNA。RNaseZ.降解酵母tRNA的主要产物为4~8核苷酸,降解[5’—32P)pCpUpCpGpUpCpCpA后所得到的标记产物为[5’-32P)pCpU。因此,RNase Z.为一种能作用于ssRNA和dsRNA并产生具5’-磷酸单酯结构的寡核苷酸的内切核糖核酸酶。
二、广西蛇毒中的ADP酶、ATP酶和5′核苷酸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蛇毒中的ADP酶、ATP酶和5′核苷酸酶(论文提纲范文)
(1)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蛇的简介 |
1.1.1 蛇的分类 |
1.1.2 区别有毒和无毒蛇 |
1.1.3 蛇伤诊断与急救 |
1.1.4 蛇的用途 |
1.2 蛇毒 |
1.2.1 蛇毒蛋白 |
1.2.2 蛇毒的采集与加工 |
1.2.3 蛇毒蛋白在我国药学方面的应用 |
1.3 白眉蝮蛇 |
1.3.1 白眉蝮蛇简介 |
1.3.2 白眉蝮蛇蛇毒蛋白理化性质 |
1.3.3 白眉蝮蛇蛇毒酶的应用 |
1.4 5 ’-核苷酸酶 |
1.4.1 5 ’-核苷酸酶简介 |
1.4.2 蛇毒5’-核苷酸酶的理化性质 |
1.4.3 5 ’-核苷酸酶在医药的应用 |
第二章 引言 |
2.1 5 ’-核苷酸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2.1 5 ’-核苷酸酶的分离纯化 |
2.2.2 5 ’-核苷酸酶理化性质研究 |
2.2.3 糖对酶的保护 |
2.2.4 5’-核苷酸酶抑制血小板聚集机制的研究 |
2.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分离纯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粗毒的处理 |
3.3.2 DEAE-Sephadex A-25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
3.3.3 Sephadex G-75分子筛色谱分离 |
3.3.4 5 ’-核苷酸酶活测定 |
3.3.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白眉蝮蛇5’-核苷酸酶活性方法可行性测定 |
3.4.2 DEAE-Sephadex A-25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
3.4.3 SDS-PAGE测A-25 5’-核苷酸酶 |
3.4.4 Sephadex G-75分子筛色谱分离 |
3.4.5 SDS-PAGE测G-75 5’-核苷酸酶 |
3.4.6 5 ’-核苷酸酶纯度鉴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理化性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试剂 |
4.2.3 其他试剂 |
4.2.4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分子量的确定 |
4.3.2 糖蛋白的鉴定 |
4.3.3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4.3.4 pH对酶活的影响 |
4.3.5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4.3.6 抑制剂对酶活的影响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分子量 |
4.4.2 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糖蛋白鉴定 |
4.4.3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4.4.4 pH对酶活的影响 |
4.4.5 常见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4.4.6 抑制剂对酶活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糖对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的保护作用 |
5.1 前言 |
5.1.1 果糖的生物功能 |
5.1.2 葡聚糖的生物功能 |
5.1.3 壳寡糖的生物功能 |
5.1.4 海藻糖的生物功能 |
5.1.5 其他多糖的生物功能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 |
5.2.2 主要仪器 |
5.2.3 糖溶液配置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6.1 前言 |
6.1.1 血小板聚集 |
6.1.2 蛇毒对血小板聚集与聚集抑制活性 |
6.2 材料与仪器 |
6.2.1 材料 |
6.2.2 主要仪器 |
6.2.3 所需试剂 |
6.3 实验方法 |
6.3.1 血小板样品制备 |
6.3.2 酶对血小板聚集活性检测 |
6.3.3 不同剂量的酶对血小板聚集活性促进率检测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布的论文 |
(2)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1 文献综述 |
2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3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粗毒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5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 |
5.1 仪器与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6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致谢 |
(3)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生物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理化性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体内外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体内外对动物血栓的抗栓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动物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一般药理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短尾蝮蛇毒中磷脂结合抗凝蛋白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七部分 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意义和前景 |
综述:天然抗凝血蛋白的研究进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广西蛇毒中的ADP酶、ATP酶和5′核苷酸酶(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眉蝮蛇蛇毒5’-核苷酸酶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D]. 张秉怡.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3)
- [2]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D]. 陈夏. 重庆师范大学, 2008(01)
- [3]短尾蝮蛇毒磷脂结合抗凝蛋白的生物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D]. 黎渊弘. 广西医科大学, 2007(09)
- [4]广西蛇毒中的ADP酶、ATP酶和5′核苷酸酶[J]. 魏琦,周德义,徐启瑜. 动物学研究, 1981(S1)
- [5]浙江产中华眼镜蛇(Naja naja atra)毒核糖核酸酶的研究[J]. 张恭勤. 动物学研究, 198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