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黄的透皮吸收与白芥子促透皮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玲[1](2021)在《基于HaCaT细胞模型研究九分散经皮转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九分散出自清·费山寿《急救应验良方》,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录,用于治疗痹症,疗效显着,可内服也可外用。其处方组成为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但马钱子有毒,长期服用很容易引起中毒,而外用可以直接用于病灶发挥药效。同时,乳香、没药挥发油含量丰富,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将九分散处方制成合适的经皮给药制剂,有助于更好的发挥疗效。本论文选择马钱子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生物碱与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生物碱作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和分子角度多层次系统探讨乳香没药挥发油与三种生物碱配伍对皮肤活性表皮及其细胞摄取量的影响,从而为九分散外用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对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乳香没药挥发油的使用提供依据。1.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CCK-8比色法,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及其药对、混合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三种生物碱(单一生物碱单独给药)及混合生物碱(三种生物碱共同给药)配伍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氮酮、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混合生物碱均对HaCaT细胞存在明显细胞毒性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马钱子碱的细胞无毒范围0~18μg/m L;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0~12μg/m L;盐酸麻黄碱的细胞无毒范围0~20μg/m L;混合生物碱中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0~12μg/m L。在挥发油的安全浓度下,马钱子碱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马钱子碱的细胞无毒范围分别下降至0~4.5μg/m L、0~4.5μg/m L、0~9μg/m L、0~9μg/m L;士的宁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均下降至0~6μg/m L;盐酸麻黄碱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盐酸麻黄碱的细胞无毒范围下降至0~10μg/m L、0~10μg/m L、0~10μg/m L、0~5μg/m L;混合生物碱配伍乳香挥发油、没药挥发油、药对挥发油、混合挥发油时,混合生物碱中士的宁的细胞无毒范围均下降至0~6μg/m L。初步考虑可能在三种生物碱原安全浓度下,乳香没药挥发油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细胞对三种生物碱的摄取,使得细胞内的生物碱浓度升高,以致超过了原安全浓度,进而导致三种生物碱的无毒范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摄取量的影响建立测定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LC-MS/MS方法,设置不同挥发油组别、阴性对照溶剂组和阳性对照氮酮组,采用细胞摄取实验考察挥发油作用下单独给药(含单一生物碱)、共同给药(含三种生物碱)时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细胞摄取量。实验结果显示,单独给药时,马钱子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5.65±2.56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40.69±1.79、42.41±3.66、42.07±2.19、43.37±3.36、16.25±1.83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2.66、2.75、2.75、2.82,氮酮组为1.05,除氮酮组外均大于2;士的宁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3.51±1.73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31.64±2.84、34.94±3.16、38.69±3.06、42.20±4.38、13.85±1.80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2.35、2.60、2.89、3.13,氮酮组为1.03,除氮酮组外均大于2;盐酸麻黄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1.08±1.15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7.82±1.85、25.91±1.99、24.37±2.21、30.90±2.13、8.45±1.40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2.52、2.35、2.21、2.80,氮酮组为0.76,除氮酮组外均大于2。共同给药时,马钱子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3.58±1.80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0.75±3.11、22.56±3.28、20.48±2.13、21.64±2.40、11.68±1.34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1.52、1.66、1.51、1.60,氮酮组为0.86,除氮酮组外均大于1;士的宁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5.44±2.01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4.92±3.07、29.24±2.13、26.95±2.74、28.45±2.08、12.47±2.56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1.62、1.91、1.75、1.86,氮酮组为0.80,除氮酮组外均大于1;盐酸麻黄碱溶剂组的单位蛋白药物摄取量为12.06±0.67ng/mg,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7.95±1.71、19.09±1.46、19.71±2.55、19.49±1.48、7.92±1.77ng/mg,各挥发油组的促透倍数为1.49、1.58、1.63、1.61,氮酮组为0.65,除氮酮组外均大于1。相比于溶剂组,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及配伍各挥发油组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均具有一定的促渗透作用,且对不同的药物存在着不同的促透效果,具体表现出乳香、没药挥发油对脂溶性的马钱子碱、士的宁效果较水溶性的盐酸麻黄碱好,考虑乳香、没药挥发油为两亲性天然促透剂。而氮酮组的促透倍数低于溶剂组,考虑可能是,因氮酮加入的量与乳香、没药挥发油一样的,但超过了氮酮本身的安全浓度,造成了细胞死亡,进入细胞里的药物也就相比与溶剂组少了。同时,对比单独给药与按处方共同给药两种方式的挥发油组促透倍数时,发现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每一挥发油组促透倍数均在共同给药时出现显着性下降,推测这三种生物碱在共同给药过程中,或存在互相干扰。但三种生物碱总摄取量表现出大于单独给药,说明乳香没药挥发油依旧具有明显的促透作用。3.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流动性及膜电位的影响研究采用荧光偏振法,以荧光偏振度P和微粘度η为指标,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的P、η值无明显变化(P>0.05),氮酮低、中剂量组较空白组的P和η值略有减小(P>0.05),但随着浓度的增加,P和η值随之减小,即氮酮高剂量组对细胞膜流动性明显增加(P<0.05)。乳香、药对中剂量组细胞膜的P和η值明显减小(P<0.05),且高剂量组P和η值显着减小(P<0.01);没药、混合的中、高剂量组细胞膜的P和η值均显着减小(P<0.01)。说明不同浓度的乳香、没药、药对、混合挥发油组也可显着增加细胞膜流动性,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关系,表现出与化学促透剂氮酮相似的作用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以亲脂性阴离子荧光探针Di BAC4(3)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荧光强度值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乳香低剂量组对HaCaT细胞膜电位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但是随着浓度增加,细胞膜电位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并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在氮酮及乳香挥发油作用下HaCaT细胞的膜电位发生了去极化,且浓度越高,去极化现象越明显,膜电位越低。没药、药对、混合的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HaCaT细胞的膜电位(P<0.01)。这说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通过增加HaCaT细胞膜的流动性及降低膜电位促进药物的吸收,推断其可能是乳香、没药挥发油具有促透作用的机制之一。4.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平衡的影响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以Fluo-3-AM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细胞内的Ca2+浓度无显着变化(P>0.05),氮酮低剂量组对细胞内Ca2+浓度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但是随着浓度增加,氮酮高剂量组细胞内Ca2+浓度荧光强度显着增加(P<0.01),表明氮酮对HaCaT细胞内Ca2+浓度有促进作用,可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的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提示乳香、没药挥发油也具有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的作用。采用超微量Ca2+-ATP酶测定试剂盒测定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的细胞内Ca2+-ATP酶活性有略微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氮酮、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的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Ca2+-ATP酶活性(P<0.01),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关系,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显着降低Ca2+-ATP酶活性。这说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aCa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增加HaCaT细胞内Ca2+浓度,从而可能改变了HaCaT细胞内Ca2+平衡,推断其可能是乳香、没药挥发油具有促透作用的机制之一。也就是说,乳香、没药挥发油影响HaCaT细胞中Ca2+的浓度,进而改变HaCaT细胞膜流动性和膜电位,以增加药物的渗透量。5.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肌醇磷脂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采用Auto Dock_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及预测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PLC、PKC、G蛋白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乳香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乙酸辛酯、反式-橙花叔醇,没药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α-蒎烯、大根香叶烯和莪术烯等可以与PLC、PKC的相互作用,结合能均小于-5.0。采用ELISA试剂盒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LC活性、PKC活性的影响,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的中、高剂量组均可使PLC、PKC活性显着增加(P<0.01),与分子对接预测结果一致,推断其可能是乳香、没药挥发油具有促透作用的机制之一,PLC和PKC的活性增加,可以改变了细胞内的Ca2+平衡,改变HaCaT细胞膜流动性和膜电位,以增加药物的渗透量。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3种生物碱均存在良好促透作用,考虑乳香、没药挥发油为两亲性天然促透剂,且乳香、没药挥发油可能通过增加HaCaT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细胞膜的膜电位、增加细胞内Ca2+浓度、降低细胞内Ca2+-ATP酶活性、增加PLC、PKC活性等作用来达到促透效果。
方蕾[2](2020)在《含乳香没药挥发油九分散方经皮吸收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九分散出自清·费山寿《急救应验良方》,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功效。可用于跌扑损伤,瘀血肿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口服也可外用,其处方组成为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中药经皮给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常用芳香药味,这些药味多含挥发性成分,可“率领中药,直达病所”,推测乳香、没药在方中具有类似现代经皮给药中促透剂的作用。本论文选择马钱子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生物碱与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生物碱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乳香没药挥发油对这3种生物碱的经皮吸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为九分散外用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对乳香没药挥发油的成分、促透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乳香没药挥发油的使用提供依据。1.乳香没药挥发油GC-MS比较分析采用GC-MS技术分别对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乳香挥发油中鉴定出2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2.54%,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乙酸辛酯(27.91%)、反式-橙花叔醇(25.84%)、右旋萜二烯(4.48%)、正辛醇(2.70%)、芳樟醇(1.29%)、月桂酸(1.34%)、Neocembren A(4.31%)、D2-Carene(2.63%)等成分共8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0.5%;没药挥发油中鉴定出2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9.28%,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4-ethenyl-4-methyl-1-(propan-2-yl)-3-(prop-1-en-2-yl)cyclohexene(14.45%)、大根香叶烯(20.01%)、α-蒎烯(6.40%)、α-波旁烯(2.76%)、β-依兰烯(2.03%)、(-)-g-榄香烯(1.53%)、β-桉叶烯(1.14%)、莪术烯(5.59%)、Naphthalene,1,2,4a,5,6,8a-hexahydro-4,7-dimethyl-1-(1-methylethyl)-(1.09%)、d-杜松烯(3.03%)、α-榄香醇(1.53%)、β-榄香烯(10.39%)、花柏烯(2.20%)、甘香烯(2.75%)等成分共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4.9%;药对挥发油中鉴定出2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3.36%,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乙酸辛酯(13.98%)、大根香叶烯(8.21%)、反式-橙花叔醇(10.96%)、β-榄香烯(7.89%)、α-蒎烯(3.29%)、α-波旁烯(2.53%)、4-ethenyl-4-methyl-1-(propan-2-yl)-3-(prop-1-en-2-yl)cyclohexene(5.54%)、β-依兰烯(1.43%)、(-)-g-榄香烯(2.54%)、β-桉叶烯(1.01%)、(-)-α-蛇床烯(2.96%)、d-杜松烯(2.64%)、α-榄香醇(1.05%)、D2-Carene(1.55%)等成分共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65.58%;混合挥发油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6.59%,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乙酸辛酯(13.53%)、大根香叶烯(10.28%)、反式-橙花叔醇(12.46%)、右旋萜二烯(1.80%)、正辛醇(1.11%)、α-蒎烯(3.14%)、4-ethenyl-4-methyl-1-(propan-2-yl)-3-(prop-1-en-2-yl)cyclohexene(6.18%)、(-)-β-波旁烯(1.44%)、β-依兰烯(1.08%)、(-)-g-榄香烯(2.23%)、莪术烯(3.38%)、d-杜松烯(1.47%)、β-榄香烯(3.85%)、D2-Carene(1.08%)等成分共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63.03%。分析这4种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乳香中含量较高的乙酸辛酯、反式-橙花叔醇这2种化学成分在作为药对配伍的挥发油还是混合挥发油中,含量变化不大;没药中最高含量的是大根香叶烯,在药对中略有减少,在混合中几乎不变;其他成分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含量及种类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乳香组、药对组、混合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发现乙酸辛酯、右旋萜二烯、正辛醇、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等5种化学成分为乳香在药对、混合组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成分;分析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发现大根香叶烯、α-荜澄茄油烯、β-依兰烯、opropa[1,2]benzene、Naphthalene,1,2,4a,5,6,8a-hexahydro-4,7-dimethyl-1-(1-methylethyl)-、α-石竹烯、β-桉叶烯、d-杜松烯、α-榄香醇、β-榄香烯、α-古芸烯、莪术烯等12种化学成分为没药在药对、混合组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成分。2.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体外经皮渗透影响研究建立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HPLC测定含量方法,设置不同挥发油组别、阴性对照溶剂组和阳性对照氮酮组,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挥发油作用下单独给药(含单一生物碱)、共同给药(含3种生物碱)时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经皮吸收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单独给药时马钱子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马钱子碱12 h的累计透皮量为56.72±0.58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14.85±7.19、113.40±27.58、120.69±21.44、97.71±6.98、135.06±4.39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2.13、1.94、2.14、1.68,氮酮组为2.87,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马钱子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单独给药时士的宁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士的宁12h的累计透皮量为186.88±19.82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91.09±11.37、288.42±9.47、268.78±30.27、249.90±10.08、236.14±12.41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58、1.61、1.55、1.51,氮酮组为1.34,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士的宁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单独给药时盐酸麻黄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盐酸麻黄碱12h的累计透皮量为26.33±3.68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14.22±7.99、105.49±12.02、112.55±4.86、96.18±5.18、110.80±1.70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3.42、3.29、3.37、3.18,氮酮组为3.59,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盐酸麻黄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实验结果显示共同给药时马钱子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马钱子碱12h的累计透皮量为48.75±14.63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73.08±12.40、63.02±7.24、82.77±14.21、85.60±15.16、73.80±2.08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44、1.29、1.57、1.71,氮酮组为1.63,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马钱子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与单独给药时对比,乳香组促透倍数显着性下降,初步考虑为马钱子碱的经皮渗透受到其他两种生物碱的影响。共同给药时士的宁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士的宁12h的累计透皮量为137.71±20.71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09.00±17.39、177.14±9.46、206.46±16.29、192.94±16.09、211.86±11.54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46、1.28、1.37、1.39,氮酮组为1.61,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士的宁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与单独给药时对比,没药组促透倍数显着性下降,初步考虑为士的宁的经皮渗透受到其他两种生物碱的影响。共同给药时盐酸麻黄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盐酸麻黄碱12h的累计透皮量为72.82±18.30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14.40±15.54、88.68±10.34、96.64±15.71、111.22±16.73、98.82±5.5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51、1.23、1.24、1.51,氮酮组为1.45,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盐酸麻黄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与单独给药时对比,各挥发油组促透倍数显着性下降,初步考虑为盐酸麻黄碱的经皮渗透受到其他两种生物碱的影响。3.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在体微透析经皮研究建立LC-MS/MS定量分析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利用在体微透析技术考察挥发油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在体经皮渗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LC-MS/MS定量分析法符合要求。以20%乙醇-生理盐水为灌流液,1μL/min的流速,0.5h的取样间隔时间取样,探针在体外的回收率和传递率几乎相等,故可用探针的传递率代替回收率对所得数据进行校正。结果显示,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对马钱子碱的促透倍数分别为35.86、77.59、56.98、41.79,均大于氮酮组的促透倍数3.34;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对士的宁的促透倍数分别为26.80、49.85、44.81、28.57,均大于氮酮组的促透倍数5.77;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对盐酸麻黄碱的促透倍数分别为88.83、111.50、86.25、63.33,均大于氮酮组的促透倍数19.75;且对于脂溶性生物碱马钱子碱、士的宁与水溶性生物碱盐酸麻黄碱,各挥发油组的累计透皮量与稳态流速均与阴性对照溶剂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这说明各挥发油组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促透效果良好,乳香、没药挥发油为两亲性促透剂。4.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大鼠皮肤角质层及血流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TEM)直接观察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皮肤角质层表层结构的微观形态影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各挥发油组处理后的大鼠皮肤角质层层数减少,层间距离增大,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微观结构的紧密程度和有序性来达到促透效果。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LDF),排除了麻醉对大鼠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考察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从皮肤微循环血流的角度探讨中药挥发油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这一方面的机理。结果显示,在涂抹不含药溶剂基质、含药溶剂之后10、20、30、40、50、60min时,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与基础血流值的比值在1左右,这说明无论是溶剂基质还是含药溶液,均对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不产生影响。在给药含挥发油的药物溶液之后10、20、30、40、50、60min时,各挥发油组的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有明显增加,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与基础血流值的比值基本在2左右,氮酮组对加快皮肤血流作用较弱,皮肤血流变化值稳定在1.3左右。这说明加快皮肤血流或为中药挥发油促进经皮渗透的机制之一。
乡世健[3](2018)在《基于多组学与皮肤屏障研究“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冬病夏治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疗法,体现“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阴阳平衡观,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尤其对肺部疾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疗效。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支气管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日益增长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其临床效果良好副作用小等特点使其已成为我国临床中哮喘治疗广泛应用的特色疗法,但其作用机制至今仍未被阐明,难以从整体层面阐述其作用机理,而代谢组学及菌群组学分析技术从整体上展示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状况,避免了以往采用单一或局部几个指标作为研究其病理生理变化的弊端,从多角度和整体性出发,为哮喘治疗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切入点。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1.研究处方对哮喘豚鼠肠道菌群丰度及结构的影响,筛选出与哮喘相关的菌群水平生物标志物。2.探讨处方对哮喘豚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筛选出哮喘发病及治疗相关的内源性小分子生物标志物。3.研究处方对哮喘豚鼠炎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处方的抗炎机制。4.探讨处方中成分白芥子挥发油对方中多个标志性成分的透皮吸收影响,阐明处方中白芥子的经皮促透作用。5.通过探讨白芥子挥发油对皮肤屏障的影响,阐述其经皮促渗透的机制,阐明白芥子“发泡”原理及其在“冬病夏治”疗法中的意义。研究方法1.将豚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哮喘模型组(OVA)、阳性对照组(DSP)、”冬病夏治”方治疗组(AST),使用OVA致敏建立豚鼠哮喘模型。通过HE和Masson染色对豚鼠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评估。2.提取豚鼠粪便总基因组DNA,对16S rDNA V4可变区基因进行PCR扩增及IlluminaHiseq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处方对哮喘豚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的影响。3.采用UPLC-ESI-QTOF-MS对各组豚鼠血清中内源性物质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各组血清代谢组学原始图谱与数据。4.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豚鼠体内中Th2细胞因子和IgE水平,以及NF-k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浓度。5.采用体外透皮试验,HPLC法测定各模型药物透过量,评价白芥子挥发油对处方中的多个标志性成分经皮渗透影响。6.透射电镜(TEM)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评价白芥子挥发油对角质层结构的影响,研究白芥子挥发油对角质层结构,采用HaCaT细胞作为皮肤屏障体外研究模型,考察白芥子挥发油对活性表皮细胞生理生化功能相关指标的作用,通过其对皮肤屏障的作用研究其促透机制。研究结果1.使用“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对卵清蛋白(OVA)诱导的豚鼠过敏性哮喘具有显着的缓解作用。该疗法减轻了豚鼠气道和肺部炎症及胶原沉积情况。2.“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给药后哮喘豚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空白组中普雷沃氏菌科(Prevotllaaceae)、普氏菌属(Prevotella)、厚壁菌门(Fimicutes)、Succinogenes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的菌群丰富度较高,哮喘模型组中Flexispira菌丰富度较高,阳性对照组中Flavefaciens菌的菌群丰富度较高,经“冬病夏治”方治疗后,豚鼠肠道中弯曲杆菌(Camppylobacter)、Rhizosphaera 菌、梭菌科(Clostridiiaceae)、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梭菌属(Clostrtdium)、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Parabacteroides 菌、双歧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属(Lactoacillus)、DiLtasonis 菌、红蝽菌目(Coriobbaacteriales)、红蝽菌科((Coriobacteraceae)、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红蝽菌纲(Coriobactertiia)、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的菌群丰富度较高。3.代谢组学结果表明,豚鼠哮喘发病后磷脂、鞘脂、嘌呤、氨基酸和肾上腺素的代谢水平异常,经过该疗法治疗后向正常水平恢复。ORMDL3检测结果表明,该方通过下调ORMDL3的表达来抑制鞘脂代谢。4.该疗法治疗后降低了豚鼠肺组织及血清中IL-4,IL-5,IL-13的表达水平和IgE含量,抑制了 p65磷酸化和IKB的降解及磷酸化。5.白芥子挥发油可显着促进处方中标志性成分经皮渗透吸收,且呈浓度依赖性,即浓度越大,促透效果越好。6.白芥子挥发油可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及脂质含量,增加HaCaT细胞内的Ca2+浓度、降低细胞内Ca2+--ATP酶活性、降低细胞膜电位。结论1.“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能有效治疗哮喘,减轻肺部炎症,改善哮喘症状。2.该方调控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有益菌的菌群丰度,抑制Th2反应,降低了血清中IL-4,IL-5,IL-13和IgE的水平,使Th1/Th2趋于平衡,通过抑制p65磷酸化和IkB的降解及磷酸化进行抗炎,达到治疗哮喘的效果。3.该方能有效调控豚鼠体内哮喘相关内源性小分子的代谢,筛选出26个与哮喘相关的生物标志物。4.白芥子挥发油能促进处方中标志性成分经皮渗透吸收,作为处方中主要药物起到了治疗与促进药物渗透双重作用,从而达到增效的目的。5.白芥子挥发油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及脂质含量,改变角质形成细胞生理生化相关功能,降低皮肤表皮层的的屏障作用,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为经皮促透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阮世发,乡世健,安佰超,曹思玮,王着显,翁立冬,刘莉,朱红霞,刘强[4](2018)在《白芥子挥发油促进冬病夏治方经皮渗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白芥子挥发油对冬病夏治方中多个有效成分的促进透皮吸收作用。方法采用体外透皮试验,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冬病夏治方各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作为模型药物,HPLC法测定各模型药物透过量,观察白芥子挥发油(0.5%、2%、5%)对各模型药物的经皮促渗透作用。结果白芥子挥发油浓度较低时(0.5%)对各模型药物无明显的促进经皮渗透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白芥子挥发油(2%,5%)可显着促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经皮渗透吸收,且呈浓度依赖性,即浓度越大,促透效果越好。结论白芥子挥发油能促进冬病夏治方中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盐酸麻黄碱、黄芩苷经皮渗透吸收,白芥子作为处方中君药起到了治疗与促进药物渗透双重作用,从而达到增效的目的。
姜帆[5](2018)在《复方苏冰透皮贴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文中认为复方苏冰制剂具有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等功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胸闷等疾病。本课题将其制成透皮制剂,优化制备工艺并建立了质量评价的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苏合香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超声25min、溶剂倍量12倍、超声功率50kHz、提取次数1次。此提取工艺条件下的肉桂酸提取率高,稳定可行。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来确定复方苏冰透皮制剂的处方及工艺,确定最佳制备处方工艺为:称取同等重量的苏合香和冰片各2.1g,RL100型压敏胶4g,癸二酸二丁酯2g、丁二酸0.28g、氮酮3%,制得的贴剂质量符合要求。迟释型透皮制剂处方为3g RL100型压敏胶溶解于溶媒当中,磁力膨胀均匀涂布于药物贮库层上,制备的透皮贴剂能够达到控释效果,控释时间3小时,符合设计要求。贴剂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可用于生产。对复方苏冰透皮制剂进行了体内药动学的研究,结果迟释型透皮贴剂的Cmax为1.006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4.168,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为8.052,平均驻留时间方差VRT为15.056,消除半衰期t1/2z10.211h。与灌胃组比较,透皮组药物在生物体内滞留时间较长,生物利用度低于灌胃组,但是其平缓释放以及长时间释放的药时特性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了更多种的可能。对复方苏冰透皮制剂质量评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剂的外观,粘附性,重量差异均符合要求,体外释放度在12h内均能达到70%,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能有效的控制制剂质量,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检测。
张建林,陶玲,管咏梅,金晨,臧振中,陈丽华[6](2017)在《中药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及在外用制剂研究中的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挥发油以其较低的毒副作用和较强的药理活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药学工作者的关注。一些挥发油除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外,其自身也可作为一种良好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因而在外用制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挥发油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促透效果及作用机制根据挥发油的种类及活性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经查阅及总结近几年相关文献后,就挥发油的经皮吸收促进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针对当前挥发油在外用制剂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刘书博[7](2017)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对经皮渗透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建立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各成分的分析方法,为后期主要有效化学成分的透皮吸收研究提供方法;通过对不同配伍组方及提取物基本理化性质的考察,进一步为经皮给药及制剂开发提供依据;运用Franz体外扩散池法,考察不同配伍组方对经皮渗透特性影响,探讨外用中药配伍经皮给药的合理性。方法:(1)采用HPLC法,分别建立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麻黄类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附子类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和细辛挥发油类成分(甲基丁香酚、细辛脂素)的分析方法,并对线性范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等进行了考察。(2)采用沉淀法和指标成分法测定麻黄附子提取物、附子提取物及其成分的平衡溶解度,采用摇瓶法测定不同配伍组方提取物在正辛醇-水系统中表观油水分配系数。(3)采用体外Franz扩散池法,测定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麻黄类生物碱、附子类单酯型生物碱、甲基丁香酚及细辛脂素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运用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麻黄附子细辛汤中不同组方配伍对经皮渗透特性产生的影响。结果:(1)建立的麻黄碱、伪麻黄碱HPLC分析方法为:色谱柱为DiamonsilC18(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2:98,每100ml中加入0.04ml三乙胺);检测波长为190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建立的附子类单酯型生物碱HPLC分析方法为:色谱柱为DiamonsilC18(5 μm,250mm×4.6mm);流动相为 B乙腈-四氢呋喃(25:15)-A 0.1mol/l醋酸铵溶液(每1000ml中加入0.5ml冰醋酸);0-48min B(15%-24%);检测波长245nm,流速为1ml/min,柱温:30℃;进样量为10腈l。建立的甲基于香酚、细辛脂素HPLC分析方法为:色谱柱为DiamonsilC18(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水(60:40);柱温:40℃;检测波长287nm;进样量为10μl。(2)麻黄碱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275.19μg/ml,伪麻黄碱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132.31μg/ml,指标成分在pH=7.4PBS缓冲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分别为344.27μg/ml和162.22μg/ml。麻黄供试品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53.85(logP=1.73)、19.38(logP=-0.99),麻黄附子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101(logP=-0.99)、0.076(logP=-1.12),麻细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2.91(logP=0.46)、3.43(logP=0.54),全方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5.59(logP=0.75)、5.98(logP=0.78)。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11.Oμg/ml、2.07μg/ml、4.36μg/ml,在 PBS 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在 pH=7.4 时有较大值。附子供试品中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 0.022(logP=-1.65)、0.091(logP=-1.04)、0.094(logP=-1.03),麻黄附子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021(logP=-1.68)、0.09(logP=-1.05)、0.094(logP=-1.03),附细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037(logP=-1.43)、0.095(logP=-1.02)、0.097(logP=-1.01),全方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 0.024(logP=-1.62)、0.09(logP=-1.05)、0.094(logP=-1.03)。细辛供试品中甲基丁香酚、细辛脂素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94(logP=-0.027)、1.02(logP=0.009),麻细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027(logP=-1.57)、0.172(logP=-0.77),附细供试品中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116(logP=-0.94)、0.338(logP=-0.41),全方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118(logP=-0.93)、0.383(logP=-0.42)。(3)不同配伍组方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体外透皮影响:全方组的透皮速率(68.864μg-cm-2 h-1、28.088μg·cm-2·h-1)和 12h 累积渗透量(820.8μg·cm-2、335.4μg·cm-2)均大于其他配伍组,差异极其显着。各配伍组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全方组>麻细组>麻黄单味组>麻附组。不同配伍组方对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体外透皮影响:附细组中苯甲酰新乌头碱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7.122μg·cm2-2·h-1、88.μg·cm-2)大于附子单味组、麻附组、全方组,附细组中苯甲酰次乌头碱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大于附子单味组、麻附组、全方组,附细组中苯甲酰乌头碱透皮速率大于附子单味组、麻附组、全方组,全方组、麻附组的透皮速率及12h累积渗透量都低于附细组、单味附子组,麻附组与全方组相比,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的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无显着性差异。不同配伍组方对甲基丁香酚和细辛脂素体外透皮影响:单味细辛组中甲基丁香酚的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为76.391μg·cm-2·h-1、788.6μg·cm-2,均显着大于麻细组、附细组、全方组,差异显着。全方组与附细组相比,甲基丁香酚的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无显着性差异。全方组与麻细组、附细组、细辛单味药组相比,细辛脂素的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文建立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各类成分的分析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可靠。麻黄碱、伪麻黄碱、附子类单酯型生物碱水溶性较好;麻黄类生物碱、附子类生物碱、细辛中甲基丁香酚和细辛脂素均具有较高的生物膜透过性。不同配伍组方对各类成分的经皮渗透作用影响有所差异,油水分配系数数值接近或大于零,药物成分呈现脂溶性,经皮渗透吸收增加。不同配伍组方的理化性质与经皮渗透吸收呈现一定相关性,不同配伍组方油水分配系数的改变,既能促进部分成分的透皮吸收作用,也能降低部分有毒成分的透皮速率和累积渗透量,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优势,证明了外用中药配伍的科学性。
邓博,贾立群,邓超[8](2017)在《不同寒热属性中药透皮及促透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具有透皮及透皮促进作用的中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外用制剂,根据其四气属性可分为为温热及寒凉两大类。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 Med、Springer等国内外数据库,对近3年有关中药透皮及促透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献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外用中药制剂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具有温热属性的透皮及促透中药,如丁香、花椒、吴茱萸、川芎、白芥子、姜黄等,主要用于治疗阴寒病症,如呕吐、腹泻、疼痛等;而具有寒凉属性的中药,如薄荷、冰片、桉叶等,常用于皮肤炎症、化疗性静脉炎、放射性皮肤损伤等阳热病症的外用治疗。在外用中药方剂配伍及外用制剂研发中,应根据治则选择寒热属性相对应的治疗药物及具有促进透皮作用的佐使药物。
王艳宏,刘书博,王锐,冯宇飞,杨志欣,李永吉,关枫[9](2017)在《中药挥发油促透皮吸收及透皮吸收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时滞短、促透效果好、毒性小,中药挥发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中药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单独应用,与其他促透剂联合应用,挥发油中成分的促透皮吸收作用、促透机制)及其自身的透皮吸收作用进行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模型药物多为化学药物,评价指标多为单一化学指标,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淡化;对挥发油促透物质基础、促透机制、促透规律的探讨较少;体外扩散池法研究中影响因素的考察不全面。同时,提出必须寻找适合中药透皮作用特点的研究思路,在注重对传统文献古籍挖掘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制剂学和相关学科的新剂型、新技术、新方法,选择经典外用方剂或常用药对,采用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效应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体外扩散池和在体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研究。
李洋,杨丹,赵永伟,王艳宏[10](2014)在《白芥子对蛇床子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探讨白芥子促透皮吸收的物质基础.以蛇床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Wistar大鼠背部皮肤为透皮模型,考察白芥子中白芥子碱、白芥子苷和黄酮、白芥子多糖、白芥子脂肪油、白芥子挥发油及不同促渗剂对蛇床子中蛇床子素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芥子中挥发油和不同促渗剂均能促进蛇床子素经皮吸收,其作用强弱依次为5%薄荷油(17.842 9μg·cm-2·h-1)>5%冰片(17.004 2μg·cm-2·h-1)>5%氮酮(16.656 0μg·cm-2·h-1)>0.5%白芥子挥发油(16.610 1μg·cm-2·h-1).白芥子中挥发油对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具有促透皮吸收作用,百分含量以0.5%为最佳.
二、麻黄的透皮吸收与白芥子促透皮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黄的透皮吸收与白芥子促透皮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aCaT细胞模型研究九分散经皮转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乳香/没药挥发油、药对/混合挥发油、氮酮、混合生物碱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
3.2 马钱子碱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
3.3 士的宁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
3.4 盐酸麻黄碱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
3.5 混合生物碱配伍挥发油溶液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
3.6 三种生物碱(单独给药)及混合生物碱溶液(共同给药)配伍不同挥发油对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比较 |
4.分析与讨论 |
第二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与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配伍对HaCaT细胞摄取量的影响研究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单独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
3.2 混合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
3.3 单独给药及共同给药时不同挥发油促透效果比较 |
4.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流动性及膜电位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平衡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肌醇磷脂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分子对接法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对PLC、PKC及 G蛋白的相互作用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PLC蛋白的分子对接 |
3.2 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PKC蛋白的分子对接 |
3.3 乳香、没药挥发油促透活性成分与G蛋白的分子对接 |
4.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LC、PKC活性的影响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LC活性的影响 |
3.2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HaCaT细胞内PKC活性的影响 |
4.分析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1.研究结论 |
2.创新点 |
3.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含乳香没药挥发油九分散方经皮吸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的GC-MS比较分析 |
1.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GC-MS结果 |
3.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第二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体外经皮渗透影响研究 |
1.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单独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
3.2 混合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
3.3 单独给药及共同给药时不同挥发油促透效果比较 |
4.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在体微透析经皮研究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马钱子碱的在体促透吸收情况 |
3.2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士的宁的在体促透吸收情况 |
3.3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盐酸麻黄碱的在体促透吸收情况 |
4.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大鼠皮肤角质层及血流的影响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透射电镜实验结果 |
3.2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1.研究结论 |
2.创新点 |
3.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基于多组学与皮肤屏障研究“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哮喘研究现状 |
1. 哮喘概述 |
2. 哮喘的发病与治疗 |
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研究 |
三、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四、菌群组学研究进展 |
1. 肠道菌群概述 |
2. 菌群组学的研究进展 |
3. 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 |
4. 肠道菌群的功能 |
5. 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
6. 肠道菌群与哮喘 |
五、皮肤屏障研究进展 |
1. 药物渗透皮肤的途径 |
2. 皮肤结构及皮肤屏障功能 |
3. 影响皮肤屏障的因素 |
六、药物经皮促渗透研究进展 |
1. 改善药物经皮通透性的促透方法 |
2. 中药挥发油作为促透剂促进药物渗透皮肤的研究现状 |
3. 中药透皮促进剂的主要促透机理 |
七、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八、本课题进行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治疗豚鼠哮喘的多组学研究 |
第一节 UPLC-ESI-Orbitrap-MS分析“冬病夏治”方中的化学成分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对哮喘豚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对哮喘豚鼠肺部炎症及胶原沉积的影响 |
2. 豚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
3. 豚鼠肠道菌群Bet多样性分析 |
4. “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对豚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5. 豚鼠肠道菌群LEfSe分析 |
四、讨论 |
第三节 “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总体样品主成分分析(PCA) |
2. “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治疗对哮喘豚鼠代谢物的影响 |
3. “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对哮喘豚鼠ORMDL3基因表达的影响 |
四、讨论 |
第四节 “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对哮喘豚鼠的炎症影响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对哮喘豚鼠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2. “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对哮喘豚鼠肺组织NF-κB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四、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冬病夏治”方中成分白芥子挥发油促进药物经皮渗透及对皮肤屏障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GC-MS分析白芥子挥发油化学成分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冬病夏治”方中标志性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一、实验材料与动物 |
二、方法与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节 白芥子挥发油促进“冬病夏治”方中标志性成分的经皮渗透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白芥子挥发油对皮肤屏障的影响研究 |
一、白芥子挥发油对皮肤角质层分子结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二、白芥子挥发油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语和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 Index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白芥子挥发油促进冬病夏治方经皮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白芥子挥发油的制备[6] |
2.2 延胡索乙素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1 液相条件 |
2.2.2 专属性考察 |
2.2.3 线性关系考察 |
2.2.4 精密度试验 |
2.2.5 稳定性试验 |
2.2.6 重复性试验 |
2.2.7 加样回收试验 |
2.3 细辛脂素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1 液相条件 |
2.3.2 专属性考察 |
2.3.3 线性关系考察 |
2.3.4 精密度试验 |
2.3.5 稳定性试验 |
2.3.6 重复性试验 |
2.3.7 加样回收试验 |
2.4 盐酸麻黄碱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
2.4.1 液相条件 |
2.4.2 专属性考察 |
2.4.3 线性关系考察 |
2.4.4 精密度试验 |
2.4.5 稳定性试验 |
2.4.6 重复性试验 |
2.4.7 加样回收试验 |
2.5 黄芩苷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
2.5.1 液相条件 |
2.5.2专属性考察 |
2.5.3 线性关系考察 |
2.5.4 精密度试验 |
2.5.5 稳定性试验 |
2.5.6 重复性试验 |
2.5.7 加样回收试验 |
2.6 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
2.6.1 离体皮肤的制备 |
2.6.2 Franz扩散池装置 |
2.6.3 供给液与接收液的制备 |
2.6.4 体外透皮吸收 |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 |
3 结果 |
3.1 白芥子挥发油对延胡索乙素的经皮促透作用 |
3.2 白芥子挥发油对细辛脂素的经皮促透作用 |
3.3 白芥子挥发油对盐酸麻黄碱的经皮促透作用 |
3.4 白芥子挥发油对黄芩苷的经皮促透作用 |
4 讨论 |
(5)复方苏冰透皮贴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复方苏冰制剂中药物的研究进展 |
1.2.1 苏合香研究进展 |
1.2.2 冰片研究进展 |
1.3 透皮制剂的研究进展 |
1.3.1 透皮给药系统概述 |
1.3.2 透皮制剂的辅料研究 |
1.3.3 透皮贴剂的研究方法概述 |
1.4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2 苏合香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释药 |
2.2.1 仪器 |
2.2.2 试药 |
2.3 苏合香的提取工艺研究 |
2.3.1 单因素实验 |
2.3.2 正交实验 |
2.4 苏合香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4.1 色谱条件 |
2.4.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2.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5 精密度实验 |
2.4.6 稳定性实验 |
2.4.7 重复性实验 |
2.4.8 回收率实验 |
2.4.9 含量测定 |
2.5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2.5.1 苏合香的提取工艺研究结果 |
2.5.2 含量测定实验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3 复方苏冰透皮制剂贴剂的制备工艺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药品 |
3.2.1 仪器 |
3.2.2 试药 |
3.2.3 实验动物 |
3.3 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 |
3.3.1 处方组成 |
3.3.2 制备工艺 |
3.4 复方苏冰透皮贴剂的单因素考察 |
3.4.1 压敏胶用量的考察 |
3.4.2 交联剂的筛选 |
3.4.3 增塑剂的筛选 |
3.4.4 促渗剂的筛选 |
3.4.5 载药量的考察 |
3.5 正交设计优化苏冰透皮制剂的工艺处方 |
3.6 制备工艺评价标准 |
3.6.1 外观评价标准 |
3.6.2 粘附性评价标准 |
3.6.3 持黏力评价标准 |
3.6.4 膜残留度评价标准 |
3.7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3.7.1 压敏胶用量的考察结果 |
3.7.2 交联剂筛选的结果 |
3.7.3 增塑剂筛选的结果 |
3.7.4 促渗剂选择的结果 |
3.7.5 载药量的考察结果 |
3.7.6 正交实验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4 迟释型复方苏冰透皮贴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释药 |
4.2.1 仪器 |
4.2.2 试药 |
4.3 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 |
4.3.1 处方组成 |
4.3.2 制备工艺 |
4.3.3 空白黏胶层的筛选 |
4.4 实验结果 |
4.5 验证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5 复方苏冰透皮制剂的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仪器与释药 |
5.2.1 仪器 |
5.2.2 试药 |
5.2.3 实验动物 |
5.3 实验前准备 |
5.3.1 实验动物 |
5.3.2 实验用药的制备 |
5.3.3 给药方法及血样采集 |
5.3.4 血浆样品的处理 |
5.4 血浆中肉桂酸测定方法 |
5.4.1 色谱条件 |
5.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5.4.3 精密度实验 |
5.4.4 回收率实验 |
5.4.5 专属性考察 |
5.5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5.5.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5.5.2 精密度实验结果 |
5.5.3 回收率实验结果 |
5.5.4 专属性考察实验结果 |
5.5.5 药动学数据 |
5.5.6 药动学参数 |
5.6 两种给药方式的药动数据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复方苏冰透皮贴剂的质量评价 |
6.1 引言 |
6.2 仪器与药品 |
6.2.1 仪器 |
6.2.2 试药 |
6.2.3 实验动物 |
6.3 制剂质量评价方法 |
6.3.1 外观 |
6.3.2 粘附性 |
6.3.3 重量差异 |
6.3.4 含量测定 |
6.3.5 透皮实验 |
6.3.6 释放度测定 |
6.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6.4.1 外观考察结果 |
6.4.2 粘附性考察结果 |
6.4.3 重量差异考察结果 |
6.4.4 含量测定结果 |
6.4.5 累积释放度实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药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及在外用制剂研究中的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挥发油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1 挥发油促透皮吸收作用 |
1.2 挥发油促透皮吸收的作用机制 |
1.2.1 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 |
1.2.2 破坏角质层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有序排列或直接抽提角质层脂质成分 |
1.2.3 与角质层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破坏其致密结构 |
1.2.4 其他机制 |
2 挥发油在外用制剂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2.1 挥发油提取中存在的问题 |
2.2 挥发油在外用制剂中的稳定性问题 |
2.3 挥发油促透皮吸收作用的评价问题 |
3 展望 |
3.1 改造适宜于挥发油提取的新设备 |
3.2 全面合理地评价挥发油的经皮吸收作用 |
4 结语 |
(7)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对经皮渗透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研究概况 |
1.1.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处方来源 |
1.1.2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
1.1.3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药理作用 |
1.1.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各药的研究 |
1.2 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概况 |
1.2.1 现代中药组方配伍规律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体外透皮研究概况 |
1.3.1 皮肤屏障功能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
1.3.2 药物理化性质与经皮渗透关系 |
1.3.3 药物经皮渗透性评价常用方法 |
1.3.4 药物经皮吸收的常用促透方法 |
1.4 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多指标成分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各提取物的制备 |
2.2.1 麻黄提取物的制备 |
2.2.2 附子提取物的制备 |
2.2.3 麻黄附子提取物的制备 |
2.2.4 细辛挥发油的制备 |
2.3 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麻黄类生物碱成分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2.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附子类生物碱成分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2.5 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细辛挥发油成分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麻黄、附子、细辛提取物中各指标成分理化性质的考察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2 麻黄、附子提取物理化性质的测定 |
3.2.1 麻黄附子提取物溶解性能的考察 |
3.2.2 附子提取物溶解性能的考察 |
3.3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3.3.1 麻黄类供试品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3.3.2 附子供试品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3.3.3 细辛供试品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3.4 讨论 |
3.4.1 关于中药提取物的溶解性能及其指标成分的溶解度的测定 |
3.4.2 关于中药提取物中指标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3.5 小结 |
第四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伍的经皮渗透特性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1.3 实验动物 |
4.1.4 实验装置 |
4.1.5 透皮样品溶液的制备 |
4.1.6 离体鼠皮的制备 |
4.1.7 供给液的配制 |
4.2 体外透皮实验 |
4.2.1 不同配伍组方对麻黄碱、伪麻黄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
4.2.2 不同配伍组方对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
4.2.3 不同配伍组方对甲基丁香酚、细辛脂素成分经皮吸收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十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8)不同寒热属性中药透皮及促透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温热类中药 |
1.1 丁香 |
1.2 花椒 |
1.3 吴茱萸 |
1.4 川芎 |
1.5 姜黄 |
1.6 白芥子 |
1.7 其他温热类中药 |
2 寒凉类中药 |
2.1 薄荷 |
2.2 冰片 |
2.3 桉叶 |
2.4 其他寒凉类中药 |
3 其他 |
(9)中药挥发油促透皮吸收及透皮吸收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 |
1.1 单独应用 |
1.2 与其他促透剂联合应用 |
1.3 中药挥发油中成分的促透皮吸收作用 |
1.4 中药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机制 |
1.4.1 通过扰乱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有序排列或直接抽提角质层脂质成分 |
1.4.2 通过与角质蛋白相互作用,破坏其致密结构,降低其屏障阻力 |
1.4.3 通过提高角质层的溶解性能,改善药物在其中的分配 |
1.4.4 其他促透机制 |
2 中药挥发油的透皮吸收作用 |
3 问题与展望 |
(10)白芥子对蛇床子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试剂与药品 |
3 方法与结果 |
3.1 白芥子各类成分的制备 |
3.2 蛇床子凝胶的制备 |
3.3 蛇床子中蛇床子素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3.3.1 液相色谱条件 |
3.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3.3.3 精确度试验 |
3.3.4 稳定性试验 |
3.4 离体鼠皮的制备 |
3.5 离体渗透试验 |
3.6 白芥子各类成分及不同促进剂对蛇床子素凝胶经皮渗透的影响 |
3.6.1 白芥子各类成分的促透作用 |
3.6.2 白芥子挥发油的最佳促透质量浓度及与不同促渗剂比较 |
4 讨论 |
4.1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百分含量选择 |
4.2 接受液的选择 |
4.3 白芥子促进透皮吸收的物质基础为挥发油 |
四、麻黄的透皮吸收与白芥子促透皮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aCaT细胞模型研究九分散经皮转运机制[D]. 高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含乳香没药挥发油九分散方经皮吸收行为研究[D]. 方蕾.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基于多组学与皮肤屏障研究“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D]. 乡世健.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4]白芥子挥发油促进冬病夏治方经皮渗透研究[J]. 阮世发,乡世健,安佰超,曹思玮,王着显,翁立冬,刘莉,朱红霞,刘强.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8(02)
- [5]复方苏冰透皮贴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D]. 姜帆.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6]中药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及在外用制剂研究中的问题分析[J]. 张建林,陶玲,管咏梅,金晨,臧振中,陈丽华. 中草药, 2017(24)
- [7]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对经皮渗透特性的影响[D]. 刘书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不同寒热属性中药透皮及促透作用的研究进展[J]. 邓博,贾立群,邓超.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01)
- [9]中药挥发油促透皮吸收及透皮吸收作用的研究进展[J]. 王艳宏,刘书博,王锐,冯宇飞,杨志欣,李永吉,关枫.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03)
- [10]白芥子对蛇床子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J]. 李洋,杨丹,赵永伟,王艳宏.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标签:白芥子论文; 盐酸麻黄碱论文; 冬病夏治论文; 挥发油论文; 没药的功效与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