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交通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桂政发[2021]1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
吕坤城[2](2021)在《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公路建设不可避免的对周围生态造成影响和破坏,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绿色公路项目,更是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保护和重建,这不仅仅是公路建设初期要考虑的绿色方法绿色技术,还要有长远考虑的绿色公路周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随着国内绿色公路建设项目的增加,对于绿色公路生态工程建设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绿色公路的生态评定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这也是证明整条绿色公路对周围生态影响高低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绿色公路两年的调查研究,对绿色公路、绿色生态的相关理论学习,在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上选择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PSR模型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不仅可以考虑到公路建设方的绿色公路生态建设能力,还可以从人类社会行为角度和生态环境的反馈角度分析整条绿色公路生态建设的程度,多角度分析生态影响更为全面和可靠。研究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构建,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绿色公路生态进行评价。首先,从绿色公路生态角度进行分析,向相关专家咨询研究,确定评价体系的压力层、状态层、响应层指标。并将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根据已获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黑龙江省绿色公路项目国道丹阿公路吉黑省界(珲春)至东宁段改扩建公路进行生态评价,其评价得分为“84.83”。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结果表明通过大数据下BIM与GIS的协助,评价机构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绿色公路施工期状态,使绿色公路生态评价体系和评价分数更为可靠,通过主客观权重方法相结合的办法也有效地规避了单一方法带来的误差。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构建绿色公路全生命周期评价具有补充和完善的重要意义。
王爱群[3](2021)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安全管理探讨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
安徽省人民政府[4](2020)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公共服务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的通知》文中提出皖政[2020]4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省委深改委关于清单制度建设部署,省政府依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规范性文件出台调整废止、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权责清单动态调整以及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等规定和要求,对省级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进行了调整。现将调整后的《安徽省省级公共服务清单目录》和《安徽省省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予以公布。
孔凡秋[5](2020)在《寒地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规划应对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质量恶化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呈现出加剧趋势。为此,我国相继推出各项政策举措,有序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的展开。1973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要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进入80年代,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从点源治理进入了综合防治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治理工作开始从污染物浓度控制向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单一城市治理转向区域联防联控。在各项政策举措的推动下,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环境治理的预期目标相比,我国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依然常年居高不下,重污染天气、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新常态”,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亟待取得突破性进展。鉴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何提升空气质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议题。目前,学术界针对空气质量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就研究地域而言,主要聚焦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从研究时段而言,较多关注某一特殊事件或某一次重污染天气的空气质量情况;但针对严寒气候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且针对严寒气候区城市空间和空气质量两者关系的研究更为匮乏。寒地城市受到地域气候影响程度较大,冬寒夏热、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空气质量呈现冬季差、夏季优的显着差异,尤其冬季供暖期煤烟型污染极其严重。与此同时,寒地城市分布着大量的重工业型企业,其中哈尔滨、沈阳、长春等老工业基地,工业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导致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严重。作为中国城市化率较高的严寒地区,人口聚集导致城市用地高密度开发,城市交通量急速增长,交通污染也逐渐成为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要素。总体而言,寒地城市空气质量在煤烟型污染、工业型污染和交通型污染的三重压力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本文以寒地城市为研究区域,遵循“发现问题-问题解析-规划应对”的思路展开研究,以期为改善寒地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寒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依据。首先,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寒地城市特征,选取典型寒地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对空气质量和城市空间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空气质量调研和城市空间调研,其中,空气质量调研包含空气质量变化规律调研、空气质量指数实测和重点污染源实地调研,城市空间调研包含城市发展历程调研、城市用地调研和城市空间形态调研。基于调研结果,总结空气质量视角下哈尔滨城市空间的现状问题。其次,进行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空气质量影响分区风险识别。识别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空间分析、空气质量影响分区、不同空气质量分区的城市用地特征和城市风险区类型识别。空气质量空间分析包括现状层面空气质量空间分布和理论层面空气质量空间分布,通过现状空气质量插值分析、空气污染源理论影响范围分析,利用自然断点分析、相交分析和叠加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哈尔滨四个空气质量影响分区,并针对不同空气质量分区的城市用地特征展开分析。基于空气质量影响分区结果和不同空气质量分区的城市用地特征,将哈尔滨市划分为4个大类风险区、25个中类风险区和41个小类风险区。再次,深入到街区尺度,对哈尔滨市4个大类风险区、25个中类风险区和41个小类风险区展开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包括城市用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空间形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两个方面,城市用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包括用地比例、用地类型、用地布局和用地集中度的分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包括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的分析,通过对大类风险区、中类风险区和小类风险区进行逐层推进式的分析,总结出哈尔滨市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最后,论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基于空气质量提升的城市空间规划应对体系。应对体系包括城市空间的管控等级界定、城市用地的规划优化策略、空间形态的规划应对策略和规划保障实施策略四个方面。管控等级界定基于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规律,对哈尔滨市进行管控等级划分。城市工业用地的规划优化策略包括城市用地的重点管控范围界定、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和绿地的规划优化策略。空间形态的规划应对策略包括空间形态的重点管控范围界定、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其它空间形态要素的规划应对策略。规划保障实施策略包括政策保障、实施机制和治理机制三方面内容。寒地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规划应对研究,以严寒气候为背景,致力于明确城市空间与空气质量的影响规律,探求提升寒地城市空气质量的规划路径。寒地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规划应对研究也将为寒地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一定的规划支撑。
黄少雄,蒋海峰,杨文银,刘志强,袁旻忞[6](2020)在《电气化公路技术进展及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文中指出公路大型营运车辆电气化是降低其尾气污染物排放的一个技术手段,为发展并推广电气化公路技术,通过技术跟踪、国外技术交流和国外测试现场调研,研究总结德国、瑞典两种类型的电气化公路技术特点,系统分析了近两年国外电气化公路技术进展与试验测试情况。结合我国公路货运车辆技术现状和运营管理模式,研判我国公路货运车辆污染物排放现状和发展趋势,从空中架线式供电网技术、混合动力货车车辆技术、车载受电弓控制技术、电气化公路设施建设成本、电气化公路运输成本5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建设电气化公路运输试验路段的必要性及相关技术的可行性。从建设成本、运输成本和尾气污染物减排3个方面分析了预期经济与环保效益。从技术优势、体制优势和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建设成本优势3个角度对电气化公路技术的未来推广进行论证展望。最后,结合我国公路货运特点,提出了电气化公路适用场景及建议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电气化公路技术在疏港公路、煤运通道、货运通道、客运班线密集等路段具备建设可行性,且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电气化公路运输系统可从根本上支撑交通运输行业打好柴油货车等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撑我国公路柴油大型货运车辆电动清洁能源化发展。
王淳[7](2020)在《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全国各个地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机动车减排已初见成效。为了进一步推进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减排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区域机动车排放特征研究已成为相关政府部门与研究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路网中各种类型车辆排放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对区域机动车排放特征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分析,发现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是从省份或者城市的全路网尺度进行的。考虑到高速公路网所承担的客货运输活动不断增加且路网中车辆的构成特点以及行驶工况与普通公路及城市道路有着较大的差异,提出了单独对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的思路。由于高速公路网具有全程控制出入的特点,因此通过收费数据可以获取到路网中各种类型车辆的流量、速度及行驶里程等参数的值,相较于普通公路及城市道路相关研究的可靠性更高。第二,分析了现有各种排放模型的优缺点。考虑到模型参数易于获取,对国内车辆控制技术适应性较好等特点,选取了COPERT模型对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进行研究。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模型所需参数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查及计算,并标定了各个参数的取值。在此基础上,使用COPERT模型计算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中各种类型车辆的排放因子。结合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及平均行驶里程数据,求出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并编制了2018年广东省高速公路网的排放清单。第三,研究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在时间分布特征方面,通过收费数据获取了全省高速公路车流量的日变化规律和小时变化规律,结合排放因子计算得到了排放的时间分布特征;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为了提高空间分配的准确度,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实际路网为基底,结合与排放紧密相关的高速公路营运车辆的客货运输量、路网长度及车流量等信息计算出空间分配权重因子,并借助Arc GIS软件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分配到整个路网中,得到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网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化排放清单。第四,研究了目前广东省政府采取的主要减排措施的减排效果。使用情景分析法构建了基准情景、提高排放标准情景、淘汰“黄标车”情景以及推广新能源汽车情景,并使用均值GM(1,1)模型预测了目标年份的车流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目标年份下每种情景的路网排放量,进而评价了每种排放措施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提高排放标准是减排效果最为明显的减排措施。
吴俊良[8](2020)在《珠三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颗粒物污染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积极探索了发展过程中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颗粒物污染治理的双赢模式,率先成为了我国成功实现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区。本研究以东莞市为典型城市,首先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从1980年至2017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与颗粒物污染变化过程及特征,阐明其社会经济发展与颗粒物污染控制的双赢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与岭回归分析技术,定量评估东莞在1980-2004年与2005-2017年两个时段社会经济发展与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未来五年的PM2.5浓度展开相应的情景分析预测。最后,本研究梳理并评估了该地区所实施的颗粒物污染控制对策及其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珠三角的颗粒物污染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经济增长和污染变化符合EKC的“U”形曲线关系。(2)作为珠三角典型城市之一,东莞呈现社会经济高速增长、颗粒物污染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不同时期,该城市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也不相同。从1980年至2004年,东莞颗粒物污染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城镇人口比例、低级公路密度、高级公路密度与人均GDP;而从2005年至2017年,东莞颗粒物污染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二产占比、人均GDP及低级公路密度。其中经济增长和低级公路密度一直都是该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驱动因素。(3)1980-2004年时段的东莞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对PM2.5浓度的增加有较高的促进作用,而2005-2017年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却对PM2.5的控制与减缓有较高的促进作用,东莞在2005-2017年就能协调好快速社会经济发展与颗粒物污染控制之间的关系与矛盾。(4)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东莞能在维持现有经济增长的速度基础上,通过彻底淘汰摩托车与提高第三产业比例至65%,该地区到2022年的PM2.5浓度可降至32μg/m3。(5)珠三角与东莞在最近十多年所实施的推动锅炉整治、淘汰落后产业、淘汰黄标车等相关措施对颗粒物污染的控制具有显着的效果。
周怡[9](2020)在《江苏省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机动车辆快速增多,公路交通已成为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高速公路以其车流量大、流动性大和范围广等特点易造成更严重污染,已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高速公路周边土壤因交通源的影响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2014年国家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总体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其中干线公路两侧的土壤点位超标率已达20.3%,主要受到Cd、Cr、Pb、Cu、Zn等重金属的污染。已有研究表明,江苏省部分公路沿线土壤和作物均受到了不同程度Pb、Cd、Cr、Zn、Cu等重金属污染,但对其污染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零散,对江苏省主要高速公路周边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状况缺乏整体系统性研究。本文选择贯穿江苏省东西南北的四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和连霍高速江苏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速公路典型路段周边土壤、作物、大气颗粒物及道路灰尘中重金属含量,判定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多元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探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污染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以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评价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道路灰尘和小麦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江苏省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沪宁高速150米范围内土壤重金属Cd平均含量超过江苏省土壤背景值,对照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筛选值,Cd的点位超标率为6%,Pb有1%的样点超过标准,Cu、Zn、Cr未超过标准;京沪高速周边150米范围内土壤重金属存在累积,Cd的点位超标率为14%,Cu超标率为5%,Pb、Zn超标率为1%;宁通高速周边土壤重金属Cd超标率为21%,Cu有1%超标;连霍高速江苏段各元素含量均超过背景值,其中有9%的点位存在Cd超标,1%Cr超标。四条高速公路路面灰尘重金属含量均远超过江苏省土壤背景值,高速公路周边小麦重金属Cd、Cr含量超标率分别为5%和12%。(2)沪宁高速丹阳段两侧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表现为:公路两侧土壤Cd距公路50米范围内含量较高;Pb污染呈现偏态分布规律;Cu和Cr总量分布随着距离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分布特征;Zn南侧总量显着大于北侧,随着距离变远含量有所下降。高速公路周边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为江苏省东部地区含量高于北部,且随着车流量增大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升高。(3)对距路肩不同距离、不同车流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路龄对高速公路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发现:距离对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造成的范围在50米之内,距离公路50米之外受到公路影响小于其他各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越高,土壤重金属富集系数越大;公路周边种植防护林具有很好的隔离效果,能够阻隔较多的重金属;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Cd累积程度与路龄是一致的,其他元素未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对连霍高速公路土壤重金属进行源解析发现主要来自于交通污染和农业污染,贡献率分别为36%和37%。(4)四条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Cd存在轻度-中等污染,Pb、Zn和Cu部分样点存在轻度-中等污染,Cr污染总体较轻,Cd具有中等的生态风险。高速公路道路灰尘、大气颗粒物和小麦重金属非致癌风险水平总体较低。(5)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对策建议:建议路边种植防护林,合理进行土地规划,进行农业活动生产时合理施肥,减少重金属含量较高的肥料施入土壤,同时加强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风险管控,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安全。
白文强[10](2020)在《村镇主干道交通噪声对沿街建筑声环境的影响以及改造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村镇建设事业发展迅猛,村镇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提升。村镇规划建设中,村镇居民生活空间环境质量的优劣对其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较大影响。目前,连接村镇的道路越来越宽,交通流量增速明显,交通噪声严重干扰村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村镇主干道沿街建筑受交通噪声干扰的最为严重,居民迫切希望改善其居住的声环境质量,村镇主干道沿街建筑的声环境研究迫在眉睫。村镇主干路交通状况复杂,交通噪声是村镇噪声的主要来源,严重影响村镇主干道沿街建筑的声环境。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交通噪声对沿干道住户的影响,以实测的方法采集村镇主干道的交通流量、车型及交通噪声量级的基本数据,结合村镇噪声防治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分析研究影响村镇沿街建筑声环境的主要因素,探讨在村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如何规避交通噪声的干扰,从村镇规划、建筑布局及构造设计等方面,利用隔声降噪及吸声减噪原理,对受交通噪声影响严重的主干道沿街建筑提出具体的声环境改造策略。为了验证主干道沿街建筑声环境改造策略的可行性,本文最后利用“斯维尔隔声SIDU”软件对目标村镇的规划布局及沿街建筑模型进行模拟,通过对现状及改造后模型的对比验证,归纳总结声环境改造研究的结论,为后续村镇主干道沿街建筑声环境设计、改造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对进一步改善村镇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公路交通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交通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公路发展现状 |
1.2.2 绿色公路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
1.2.3 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2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理论及模型选取 |
2.1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的PSR框架模型 |
2.2 大数据下BIM和GIS技术 |
2.3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模型的构建评价过程 |
2.4 评价权重方法选取 |
2.4.1 权重方法分类 |
2.4.2 组合赋权法的优点 |
2.4.3 主客观权重方法 |
2.4.4 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 |
2.4.5 熵权法计算客观权重 |
2.4.6 综合权重计算方法 |
2.5 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方法 |
2.5.1 评价方法的比较 |
2.5.2 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的具体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体系构建 |
3.1 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选取 |
3.1.1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2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的提取途径 |
3.1.3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的提取 |
3.2 构建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
3.2.1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2 指标有效度检验方法 |
3.2.3 大数据技术下相应定量化指标计算 |
3.3 量化绿色公路评价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4 实例分析 |
4.1 工程背景 |
4.1.1 吉东公路周边地区自然概况 |
4.1.2 工程概况 |
4.2 吉东公路改扩建工程绿色公路生态评价 |
4.2.1 黑龙江省公路绿色发展目标 |
4.2.2 主观赋值法权重计算 |
4.2.3 客观赋值法权重计算 |
4.2.4 组合权重计算 |
4.2.5 吉东公路改扩建工程绿色公路生态综合评价 |
4.3 结果分析 |
4.4 展望分析及意见 |
4.4.1 实例项目绿色公路生态建设的优势 |
4.4.2 实例项目绿色公路生态建设的未来发展意见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5)寒地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规划应对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寒地城市 |
1.3.2 城市空间 |
1.3.3 空气质量 |
1.3.4 城市用地 |
1.3.5 空间形态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
1.6.1 技术路线 |
1.6.2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
2.1 城市气候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
2.1.1 气候与城市气候 |
2.1.2 城市气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2.1.3 空气质量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
2.2 城市空间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
2.2.1 城市空间的研究要点 |
2.2.2 城市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2.2.3 空气污染源分布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2.2.4 城市空间与空气质量的关联性特征 |
2.3 寒地城市空间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
2.3.1 严寒气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2.3.2 严寒气候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2.3.3 寒地城市空间研究的难点及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市空气质量及城市空间现状 |
3.1 调研方案设计 |
3.1.1 调研背景 |
3.1.2 调研目标与思路 |
3.1.3 调研内容及方法 |
3.2 哈尔滨市空气质量调研 |
3.2.1 空气质量变化规律 |
3.2.2 空气质量指数实测 |
3.2.3 重点空气污染源实地调研 |
3.3 哈尔滨市城市空间调研 |
3.3.1 城市空间演变过程 |
3.3.2 城市用地实地调研 |
3.3.3 空间形态实地调研 |
3.4 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的现状问题 |
3.4.1 城市用地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
3.4.2 空间形态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空气质量影响分区风险识别 |
4.1 城市空间空气质量影响分区识别框架 |
4.1.1 空气质量影响分区 |
4.1.2 不同分区的城市用地特征 |
4.1.3 影响分区风险类别识别 |
4.2 哈尔滨市空气质量空间分析 |
4.2.1 现状层面空气质量空间分布 |
4.2.2 理论层面空气质量空间分布 |
4.3 哈尔滨市空气质量影响分区及用地特征 |
4.3.1 污染源影响程度 |
4.3.2 分区原则 |
4.3.3 分区结果 |
4.3.4 不同分区的城市用地特征 |
4.4 哈尔滨市空气质量影响分区风险类别 |
4.4.1 风险区分类标准 |
4.4.2 风险区分类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哈尔滨市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
5.1 风险区分布特点及影响分析原则 |
5.1.1 风险区分布特点 |
5.1.2 影响关系分析的原则 |
5.2 风险区城市用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5.2.1 大类风险区城市用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5.2.2 中类风险区城市用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5.2.3 小类风险区城市用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5.3 风险区空间形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5.3.1 大类风险区空间形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5.3.2 中类风险区空间形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5.3.3 小类风险区空间形态的空气质量的影响 |
5.4 哈尔滨市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 |
5.4.1 影响空气质量的城市空间要素 |
5.4.2 城市用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 |
5.4.3 空间形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空气质量提升的城市空间规划应对体系 |
6.1 城市空间的管控等级界定 |
6.1.1 城市空间的管控优先区界定 |
6.1.2 城市空间的管控强化区界定 |
6.1.3 城市空间的管控平衡区界定 |
6.1.4 城市空间的管控保护区界定 |
6.2 城市用地的规划策略 |
6.2.1 城市用地的重点管控范围 |
6.2.2 工业用地规划优化策略 |
6.2.3 交通用地规划优化策略 |
6.2.4 绿地规划优化策略 |
6.3 空间形态的规划策略 |
6.3.1 空间形态的重点管控范围 |
6.3.2 建筑密度的规划应对策略 |
6.3.3 建筑高度的规划应对策略 |
6.3.4 其它空间形态要素的规划应对策略 |
6.4 规划保障实施策略 |
6.4.1 政策保障 |
6.4.2 实施机制 |
6.4.3 治理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电气化公路技术进展及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气化公路技术类型 |
1.1 德国空中架线式电气化公路 |
1.2 瑞典路面轨道式电气化公路 |
2 我国建设电气化公路的必要性分析 |
2.1 应对柴油货车污染物挑战的战略选择 |
2.2 落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大部署的新举措 |
2.3 顺应大型车辆电动化发展趋向的一种现实技术途径 |
3 我国建设电气化公路可行性与成本分析 |
3.1 空中架线式供电网技术 |
3.2 混合动力货车车辆技术 |
3.3 车载受电弓控制技术 |
3.4 电气化公路设施建设成本 |
(1) 电气化公路供配电设施建设成本分析。 |
(2)电动车辆及车载受电弓成本分析。 |
4 电气化公路运输成本分析 |
5 我国建设电气化公路的优势分析 |
5.1 技术优势 |
5.2 体制优势 |
5.3 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建设成本优势 |
6 电气化公路建设适用场景与污染物减排贡献分析 |
6.1 电气化公路建设适用场景 |
6.2 污染物减排贡献预测分析 |
7 结论 |
(7)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动车排放因子的研究现状 |
1.2.2 道路排放清单的研究现状 |
1.2.3 时空分配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及本文切入点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OPERT排放模型介绍 |
2.1 排放因子模型的评价与选取 |
2.2 COPERT模型简介 |
2.3 COPERT模型计算原理 |
2.3.1 车辆的尾气排放 |
2.3.2 燃料的蒸发排放 |
2.3.3 磨损排放 |
2.4 COPERT模型计算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清单估算 |
3.1 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
3.2 数据来源 |
3.2.1 收费数据说明 |
3.2.2 统计年鉴和技术标准 |
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3.4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清单 |
3.5 排放特征分析 |
3.6 可靠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
4.1 汽车排放时空分配的整体思路 |
4.2 空间分配 |
4.2.1 空间分配方法 |
4.2.2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
4.2.3 空间分配结果与分析 |
4.3 时间分配 |
4.3.1 广东省高速公路车流量调查 |
4.3.2 时间分配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高速公路网减排策略分析 |
5.1 情景分析法介绍 |
5.1.1 情景分析法概念及特点 |
5.1.2 情景分析法步骤 |
5.2 情景设置 |
5.3 车流量预测 |
5.4 不同情景下的排放量研究 |
5.4.1 基准情景(BAU) |
5.4.2 提高排放标准情景(RES) |
5.4.3 淘汰“黄标车”情景(ESV) |
5.4.4 推广新能源汽车情景(PNEV) |
5.5 不同情境下的污染物减排效果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工作总结 |
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珠三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颗粒物污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2 方法与模型 |
2.1 研究方法简述 |
2.2 模型选择及参数确定 |
2.3 数据来源和描述 |
3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3.1 珠三角的概况 |
3.2 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3.3 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4 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趋势分析 |
4.1 珠三角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趋势分析 |
4.2 东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趋势分析 |
5 珠三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颗粒物污染相关性的定量分析 |
5.1 珠三角经济增长与颗粒物污染的变化规律分析 |
5.2 东莞社会经济发展与颗粒物污染的实证分析 |
5.3 东莞社会经济发展-颗粒物污染的情景分析及预测 |
6 珠三角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对策及效果分析 |
6.1 珠三角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估 |
6.2 东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估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9)江苏省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路交通重金属污染来源研究 |
1.2.2 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研究 |
1.2.3 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4 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研究 |
1.2.5 高速公路周边重金属多介质污染特征研究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采样与布点方法 |
2.2.1 采样点布设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3 道路灰尘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4 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 |
2.2.5 小麦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 样品分析方法 |
2.3.1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
2.3.2 土壤、道路灰尘、大气颗粒物及小麦重金属含量测定 |
2.3.3 XRF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分析 |
2.4 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方法 |
2.4.1 富集系数法 |
2.4.2 地累积指数法 |
2.4.3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 |
2.4.4 道路灰尘和大气颗粒物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2.4.5 作物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 |
3.1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
3.1.1 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描述统计 |
3.1.2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3.1.3 土壤中重金属剖面分布特征 |
3.2 道路灰尘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 |
3.2.1 道路灰尘重金属含量描述统计 |
3.2.2 不同路段道路灰尘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
3.3 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含量及分布描述统计 |
3.3.1 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含量描述统计 |
3.3.2 高速公路周边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分布特征 |
3.4 高速公路周边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特征 |
3.4.1 小麦籽粒重金属含量描述统计 |
3.4.2 不同高速公路周边小麦重金属含量特征 |
3.5 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及来源 |
4.1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距路肩距离 |
4.1.2 高速公路不同车流量 |
4.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
4.1.4 不同高速公路路龄 |
4.2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分析 |
4.2.1 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相关系研究 |
4.2.2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周边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估与防控对策 |
5.1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 |
5.1.1 土壤重金属富集系数 |
5.1.2 土壤重金属地累积指数 |
5.1.3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
5.2 道路灰尘重金属人体暴露风险 |
5.3 大气颗粒物重金属人体暴露风险 |
5.4 小麦中重金属累积的人体健康风险 |
5.4.1 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的人体摄入风险 |
5.4.2 小麦籽粒中重金属危害指数的概率分布 |
5.4.3 不同暴露参数对作物重金属人体摄入风险的贡献排序 |
5.5 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对策 |
5.6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村镇主干道交通噪声对沿街建筑声环境的影响以及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范围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1.3 研究目的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村镇道路噪声控制研究概述 |
1.2.2 国外村镇道路噪声控制研究概述 |
1.2.3 相关综述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村镇主干道沿街建筑声环境现状调研与理论分析 |
2.1 噪声基础理论 |
2.1.1 声学基本概念 |
2.1.2 声环境评价方法 |
2.1.3 隔声降噪基本理论 |
2.2 调研村镇基本信息 |
2.2.1 村镇选择 |
2.2.2 调研区位 |
2.3 问卷调查 |
2.3.1 调研问卷设计 |
2.3.2 调研问卷结果与分析 |
2.4 村镇区域现场测试 |
2.4.1 村镇主干道交通流量测试及分析 |
2.4.2 目标村镇主干道交通噪声测试与分析 |
2.4.3 村镇主干道沿街建筑室内声环境测试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村镇主干道沿街建筑降噪策略研究 |
3.1 选址与规划理论策略 |
3.1.1 村镇选址对沿街建筑室内声环境的影响 |
3.1.2 村镇功能分区对主干道沿街建筑声环境的影响 |
3.1.3 主干道道路条件对沿街建筑室内声环境的影响 |
3.1.4 声屏障对主干道沿街室内声环境的影响 |
3.1.5 主干道沿街建筑排布对室内声环境的影响 |
3.2 建筑平面布局理论策略 |
3.2.1 村镇商住用房室内空间布局对室内声环境影响分析 |
3.2.2 外设阳台和廊道对室内声环境的影响 |
3.3 建筑围护结构理论策略 |
3.3.1 墙体对隔声降噪的影响分析 |
3.3.2 屋顶形式对噪声影响分析 |
3.3.3 门窗对噪声影响分析 |
3.3.4 室内降噪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村镇主干道沿街建筑降噪策略验证模拟研究 |
4.1 声学模拟软件介绍 |
4.1.1 斯维尔隔声SIDU功能介绍 |
4.1.2 软件优势 |
4.1.3 斯维尔隔声SIDU声学仿真模拟过程 |
4.2 模型建立 |
4.2.1 CAD整理 |
4.2.2 SIDU建模 |
4.3 噪声防治策略模拟验证 |
4.3.1 选址与规划策略验证 |
4.3.2 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策略验证 |
4.3.3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策略验证 |
4.4 噪声防治策略横向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村镇主干道交通噪声对沿街建筑声环境影响状况调研问卷 |
附录B:村镇主干道交通噪声及其沿街建筑噪声测试数据 |
致谢 |
四、公路交通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2]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研究[D]. 吕坤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安全管理探讨与实践[D]. 王爱群.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公共服务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的通知[J].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20)
- [5]寒地城市空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规划应对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D]. 孔凡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电气化公路技术进展及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 黄少雄,蒋海峰,杨文银,刘志强,袁旻忞. 公路交通科技, 2020(08)
- [7]广东省高速公路网汽车排放时空特征研究[D]. 王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珠三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颗粒物污染的影响研究[D]. 吴俊良. 暨南大学, 2020
- [9]江苏省高速公路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D]. 周怡. 扬州大学, 2020(04)
- [10]村镇主干道交通噪声对沿街建筑声环境的影响以及改造策略研究[D]. 白文强.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