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臧丹阳,杨曙光,洪赟晢,张一,余学庆[1](2021)在《麻杏石甘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麻杏石甘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CNKI、CBM、WANFANG DATA、VIP、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数据库内有关麻杏石甘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6月。由2位研究人员各自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相关数据信息的提取与处理,如有异议交由第3位研究人员进行判定,最后运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总有效率、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篇相关文献,根据文献升降级标准,所有文献最终级别均定为Ⅲ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共计1 147例,其中试验组577例,对照组5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OR=4.75,95%CI(3.23,7.00),I2=0%,P<0.01]、咳嗽消失时间[MD=-2.25,95%CI(-3.31,-1.20),I2=92%,P<0.01]、喘息消失时间[MD=-0.96,95%CI(-1.62,-0.31),I2=87%,P<0.01]、咳痰消失时间[MD=-2.11,95%CI(-2.91,-1.31),I2=82%,P<0.01]等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根据GRADE评级系统,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为中等质量,咳痰消失时间为极低质量。结论:麻杏石甘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在提高有效率,改善咳嗽、咳痰、喘息症状方面均优于单用常规西医治疗,但本研究纳入文献的证据级别较低且数量有限,故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加以验证。
刘晴[2](2021)在《清金化浊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疗效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清金化浊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D)痰热蕴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该组方的临床作用,为该组方的临床运用及推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纳排标准,筛选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呼吸科住院的AECOPD(痰热蕴肺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接受中药(清金化浊方)治疗分为暴露组(82例)和非暴露组(105例),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最邻近匹配法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配对。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0天(±3天)的中医证候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评级量表(mMR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E)的指标变化及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的差异。研究结果: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两组患者进行配对,匹配比例为1:1,卡钳值取0.02。匹配前,两组患者的NEUT%、FEV1%pred、FEV1/FVC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数据不可比。经配对,共匹配108例患者,每组54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1.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后暴露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8.15%,非暴露组为94.4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等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症状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咳嗽、咯痰、痰色、喘息气急、发热、口渴、便秘症状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组间比较,咳嗽、便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咯痰、痰色、喘息气急、口渴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热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暴露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等级显着高于非暴露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能改善咳嗽、咯痰、痰色、喘息气急、发热、口渴、便秘的症状,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相比可显着改善咳嗽、咯痰、痰色、喘息气急、口渴、便秘的症状,两组在改善发热症状方面无显着差异。2.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均得到显着改善,暴露组的改善程度优于非暴露组。3.肺功能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FEV1%pred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FEV1%pred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EV1/FVC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FEV1/FVC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FEV1%pred、FEV1/FVC)均得到显着改善,暴露组改善肺功能的程度优于非暴露组。4.炎症指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炎症指标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暴露组及非暴露组的WBC、NEUT%、CR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炎症指标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WBC、NEU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炎症指标均降低,暴露组降低WBC、NEUT%的程度优于非暴露组,两组在降低CRP水平方面的疗效相当。5.住院天数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数值来看,暴露组住院天数短于非暴露组。说明联合应用清金化浊方对缩短AECOPD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积极意义。6.安全性指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肝肾功(ALT、AST、BUN、CRE)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清金化浊方临床安全性好,未增加肝肾负担。研究结论:清金化浊方联合西医治疗AECOPD痰热蕴肺证患者,相较于单用西医治疗,可显着提高中医证候疗效等级,改善患者咳嗽、咯痰、痰色、喘息气急、口渴、便秘的临床症状,减轻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改善肺功能,降低炎症指标水平,缩短住院时间,且治疗后未增加肝肾负担,提示药物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张文静[3](2021)在《穴位贴敷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穴位贴敷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6名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对照组仅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观察两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止咳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止咳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对1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37%对84.21%)。结论:穴位贴敷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对于退热、止咳、平喘、消除肺部啰音有着明确的效果。
程云[4](2021)在《平陈三子养亲汤治疗痰湿蕴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平陈三子养亲汤治疗痰湿蕴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148例痰湿蕴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n=72)和综合治疗组(n=76)。西医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综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基础上给予平陈三子养亲汤,基础方剂由苍术15 g、陈皮12 g、厚朴10 g、姜半夏10 g、茯苓20 g、炙甘草6 g、白芥子10 g、炒莱菔子15 g、炒苏子12 g组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减变化。上述药物水煎2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日1剂。所有药物均由本院药剂室煎制,疗程均为2周。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炎性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随访发作次数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综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68%,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91.67%),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且综合治疗组比西医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这三种炎症指标较同组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治疗2周后综合治疗组患者三种炎症指标下降更为显着,与同期西医治疗组相比,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中医症候改善疗效总有效率为98.68%,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91.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中Sa O2、Pa O2、Pa CO2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 O2、Pa O2均有上升,Pa CO2指标下降,综合治疗组变化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中VCmax、FEV1、FEV1/FVC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且综合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憋等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西医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患者发作次数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低于西医治疗组(5.56%),但缺乏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平陈三子养亲汤能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中医症候,降低患者的炎性指标,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患者肺功能,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减少发作次数,其副作用发生率极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陈棒[5](2021)在《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取数据库开展的随机临床平行对照试验研究的论文数据,通过meta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揭示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总体有效性,先进性和整体最优安全性,为后续开展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循证医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国内外关于中医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平行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数据指标。使用Cochrane最新版本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的数据分析,以异质性检验结果为依据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根据相对危险度RR(risk ratio)或均数差来表示结局效应指标,均以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共纳入文献28篇,涉及1494例受试者。1.在总有效率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1.23,95%可信区间[-2.98,-1.4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血压平均恢复正常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21,95%可信区间[-2.98,-1.4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水肿平均消退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34,95%可信区间[-2.61,-2.08],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血尿平均消退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53,95%可信区间[-3.13,-1.9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麻黄类方联合西药治疗组对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治疗作用,且麻黄类方联合西药组比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高。2.麻黄类方联合西药组比单纯西药组在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症状临床纠正时间要短。
官丽萍[6](2021)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治疗中采用麻杏石甘汤结合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结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6例患者其分为观察组(n=58,西药结合麻杏石甘汤)和对照组(n=58,西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①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着(P<0.05)。②对比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观察组各项指标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着(P<0.05)。③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着(P<0.05)。④观察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较之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实施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较之单一西药治疗,其治疗成效更为明显,值得在临床推荐使用。
窦豆[7](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罗舒文[8](2020)在《强效止咳糖浆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支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强效止咳糖浆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符合标准的痰热郁肺证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化痰止咳常规西医治疗:开始据病情经验性选药,静滴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5g,每日1次,静滴;盐酸氨溴索30.0mg,每日2次,静滴;而后根据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酌情调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强效止咳糖浆,每次20ml,每日3次,口服,三餐后半小时服用,疗程为14天。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积分、临床症状体征、重要炎性标志物、胸片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两组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症候疗效总有效率(96.70%)高于对照组(9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主要症状:咳嗽、痰量、痰色质、喘息;次要症状:发热、胸闷胀满、口渴多饮、尿黄、便干)及体征(肺部啰音)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用药后两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缓解的时间比较:治疗组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缓解的时间较对照组短。4.治疗后两组炎性标志物比较:治疗组在降低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控制感染效果更佳。5.治疗后两组胸部X线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胸部X线疗效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安全可靠。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强效止咳糖浆在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方面,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以及改善相关炎症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为进一步发扬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优势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金宗炎[9](2020)在《基于六经八纲理论的射干麻黄汤后续方证动态观察与方药规律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总结归纳射干麻黄汤用药后常见的后续方证动态变化,总结归纳方药规律。通过分析临床数据,从而确定射干麻黄汤的常见加减药味、出现频率以及对应的临床症状,总结射干麻黄汤证的症状表现以及与之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情况。方法:本研究在6年8个月的时间内,收集了北京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专家门诊的6725例临床病例。从这些病案中,443病人服用了射干麻黄汤。443病例中有201例从初诊开始服用射干麻黄汤。本研究采集和分析了所有的信息,包括:年龄、诊断、服用西药、临床表现、舌象与脉象、处方、配方加减和随访后续症状。本研究计算了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比率,以百分率来表示射干麻黄汤证最常见加减、服用射干麻黄汤后的最常用后续方证变化,归纳出射干麻黄汤所治疗的疾病。结果:本研究收集的201例射干麻黄汤的病例中,包括了 126例女性(62.7%)与75例男性(37.3%)。分为4个年龄段,大多数集中在41到60岁年龄段,有97例(48.2%),61到90岁的年龄段有54例(26.9%),21到40岁的年龄段有39例(19.4%),1到20岁的年龄段有1 1例(5.5%)。收集的射干麻黄汤方证201个病例中,最常见的治疗疾病为哮喘(60.2%),其次为咳嗽(19.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2.4%)、支气管炎(6%)、过敏性鼻炎(4.5%),肺气肿(3.5%)、上呼吸道感染(0.5%)、肺心病(0.5%)、肺癌(0.5%)和喉炎(0.5%)。哮喘占疾病诊断的比率为60.2%,因此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哮喘,包括:哮喘急性发作(57.8%)、哮喘稳定期(36.4%)、咳嗽变异性哮喘(CVA)(5.8%)。该研究中服用射干麻黄汤治疗最常见的症状有11种,包括:咳嗽伴痰(84%)、咽中哮鸣(54%)、喘息(45%)、咯黏痰(27%)、气短(21%)、大便溏(21%)、上呼吸道哮鸣(19%)、流涕(14%)、喉痒(13%)、喷嚏(13%)、胸闷(9%)。初诊诊为射干麻黄汤201例中,有14种加减,即石膏(66%)、柴胡(57%)、黄芩(57%)、当归(36%)、炙甘草(36%)、桑白皮(8%)、茯苓(6%)、桔梗(4%)、党参(4%)、薏苡仁(3%)、辛夷(2%)、干姜(1%)、陈皮(1%)、白芍(1%)。在201例服射干麻黄汤的病例中,有65例(32%)出现后续变方。本研究共观察到36种射干麻黄汤后续变方,其中14种方证发现了多次,22种仅发现了一次。按重复率排序,在射干麻黄汤后续变方最常见的14个方证为:半夏厚朴汤(18%)、小柴胡汤(13%)、小青龙加石膏汤(13%)、薏苡桔梗败酱散(11%)、甘露消毒丹(7%)、麻杏苡甘汤(7%)、定喘汤(6%)、桂枝加厚朴杏子汤(5%)、苇茎汤(5%)、麻杏石甘汤(5%)、厚朴麻黄汤(4%)、六君子汤(2%)、麻黄附子细辛汤(2%),麦门冬汤(2%)。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中,26%属于柴胡类方证,而17%属于桂枝类方证。仅发现一次的后续方证有22种,包括柴胡类方证与桂枝类方证,共计1 1种,即柴胡桂枝汤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石膏、大柴胡汤加石膏、柴朴汤加味、六味柴胡汤去半夏加天花粉与桔梗、四逆散、桂枝汤、桂枝加荆防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茯苓、桂枝茯苓丸。其他方证有11种,即定喘汤、泽漆汤加石膏、旋覆代赭汤去甘草加味、桃核承气汤、枳术汤加茯苓、排脓散加白茅根甘草、排脓汤、栀子豉汤加桔梗杏仁石膏、赤小豆当归散、酸枣仁汤、血府逐瘀汤。本研究归纳了 14个常见的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其中有4个方证发现在10%以上的病例,7个方证发现了 5%至9%的病例。每一变方能影响后续治疗方案与六经辨证,因此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最常见的4种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最常见的为半夏厚朴汤方证(23%),单服半夏厚朴汤者占40%,配小柴胡汤合用占40%,与常见加味有加桔梗(26.7%)、石膏(26.7%)、杏仁(20%)。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的第二常见为小柴胡汤方证,占17%。后续单服小柴胡汤占9%,配半夏厚朴汤合用占63.6%,与常见加味为石膏(54%)、桔梗(45%)、杏仁(36%)、当归(18%)。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第三常见的为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占27%,配半夏厚朴汤合用占9.1%,与常见加味为柴胡,黄芩和当归,各占45.5%。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第四常见变方为薏苡桔梗败酱散,经常配苇茎汤(55.6%),麻杏苡甘汤(44.4%)小柴胡汤(22.2%)合用,与常见加味为加桑白皮(44.4%)、柴胡(33.3%),黄芩(33.3%),半夏(33.3%)芦根(33.3%)。结论:1本研究观察到36种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36种方证中,14种方证发现多次,22种方证仅发现一次。其中4个方证出现在10%以上的病例种,7个方证出现在5%至9%的病例中。最常见的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为半夏厚朴汤,临床上表现为从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常变为太阳太阴合病。半夏厚朴汤方证的症状包括咳嗽伴痰、胸闷与咽痛。第二常见的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为小柴胡汤加石膏(54%),小柴胡汤加桔梗(45%)。该变方证明为从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变成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加石膏桔梗与射干麻黄汤两方均能治疗咳嗽,咽喉痛,胸闷与气短,所以该变证有临床意义。此外,后续用的小柴胡汤方证的63.6%配半夏厚朴汤变为三阳太阴合病证。第二与三常见的后续变方发现有同样次数,所以这两个方证有相同的临床意义。第三常见的后续变方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方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的六经辨证相近,可治疗不少同样的症状,即:咳嗽伴痰,喘鸣,气喘,胸闷等。因此临床变证有意义。第四常见的射干麻黄汤后续变方为合用薏苡桔梗败酱散。该方常配苇茎汤(55.6%),麻杏石甘汤(44.4%)小柴胡汤(22.2%)。2射干麻黄汤配柴胡类方有26%的后续变方,而配桂枝类方有17%,指向病势向少阳及太阳中风证的发展倾向。四分之一的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为柴胡类方证,从六经辨证来看,射干麻黄汤方证当属表里证而柴胡类方当属半表半里证,提示射干麻黄汤证经治疗后,疾病有向半表半里阳证转化趋势。桂枝类方证也占17%是证明用麻黄类方治疗表证后,转以桂枝类调和营卫以防邪气再犯。3本研究归纳了射干麻黄汤方证常见后续变方,配方与加减,以便今后应用射干麻黄汤治疗呼吸疾病时参考。
郭淳[10](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二、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麻杏石甘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 |
1.5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3.1 偏倚风险 |
2.3.2 文献等级升降级 |
2.4 结局指标疗效分析结果 |
2.4.1 有效率 |
2.4.2 咳嗽消失时间 |
2.4.3 咳痰消失时间 |
2.4.4 喘息消失时间 |
2.5 不良反应 |
2.6 异质性分析 |
2.6.1 咳嗽消失时间 |
2.6.2 咳痰消失时间 |
2.6.3 喘息消失时间 |
2.7 发表偏倚 |
2.8 GRADE系统推荐分级结果 |
3 讨 论 |
(2)清金化浊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疗效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慢阻肺的发病因素 |
2.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病机制 |
3.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治疗 |
4.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预防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中医诊治进展 |
1.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中医认识 |
2.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中医药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筛选与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采集指标与时点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倾向性评分匹配结果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指标比较 |
4. 讨论 |
4.1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4.2 AECOPD痰热蕴肺证的中医认识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清金化浊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疗效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
(3)穴位贴敷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观察组 |
3 疗效分析 |
3.1 临床症状恢复时间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疗效标准 |
3.4 统计学方法 |
3.5 治疗结果 |
3.5.1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
3.5.2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5.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4 讨 论 |
(4)平陈三子养亲汤治疗痰湿蕴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患者选择 |
2 样本量计算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诊断标准 |
7 方法 |
8 分析指标 |
9 数据处理 |
结果 |
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变化比较 |
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
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比较 |
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 |
9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
10 两组患者院外发作次数比较 |
1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讨论 |
1 痰湿致咳的病机及论治 |
2 平陈三子养亲汤方解 |
3 平陈三子养亲汤治疗痰湿蕴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分析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 |
致谢 |
(5)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
1.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
1.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 |
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认识 |
2.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历史沿革和病因病机 |
2.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治法原则 |
3 麻黄的现代药理研究 |
3.1 麻黄的中医作用研究 |
3.2 麻黄现代成分研究及药理作用 |
4 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现代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meta分析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综述:麻黄及其类方治疗水肿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治疗中采用麻杏石甘汤结合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 |
2.2 对比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
2.3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
2.4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 |
2.5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 |
3 分析讨论 |
(7)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强效止咳糖浆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支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研究 |
2.1 祖国医学对CB的认识 |
2.2 西医学对CB的认识 |
第3章 临床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4.2 研究结果 |
4.3 安全性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强效止咳糖浆的药物组成及功效 |
5.3 药物分析 |
5.4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9)基于六经八纲理论的射干麻黄汤后续方证动态观察与方药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射干麻黄汤方义及医家经验总结 |
1 射干麻黄汤方义 |
2 医家经验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射干麻黄汤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1 射干麻黄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2 射干麻黄汤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射干麻黄汤证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设计方案 |
1.7 技术路线 |
2 临床资料和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临床症状与疾病资料 |
2.3 射干麻黄汤加味比较 |
2.4 射干麻黄汤方证后续变方比较 |
2.4.1 射干麻黄汤后续变半夏厚朴汤方证 |
2.4.2 射干麻黄汤后续变小柴胡汤方证 |
2.4.3 射干麻黄汤后续变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 |
2.4.4 射干麻黄汤后续变薏苡桔梗败酱散方证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法立方依据 |
1.1 射干麻黄汤的六经治疗 |
2 临床分析 |
2.1 射干麻黄汤的症状与疾病分析 |
2.2 射干麻黄汤的药物加减分析 |
2.3 射干麻黄汤后续方证分析 |
2.3.1 后续变半夏厚朴汤方证 |
2.3.2 后续变小柴胡汤方证 |
2.3.3 后续变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 |
2.3.4 后续变薏苡桔梗败酱散方证 |
2.3.5 后续变甘露消毒丹方证 |
2.3.6 后续变麻杏苡甘汤方证 |
2.3.7 后续变定喘汤方证 |
2.3.8 后续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 |
2.3.9 后续变苇茎汤方证 |
2.3.10 后续变麻杏石甘汤方证 |
2.3.11 后续变厚朴麻黄汤方证 |
2.3.12 后续变六君子汤方证 |
2.3.13 后续变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2.3.14 后续变麦门冬汤方证 |
2.3.15 仅发现一次的柴胡与桂枝类的后续方证 |
2.3.16 仅发现一次的止咳祛痰后续方证 |
2.3.17 仅发现一次的祛痰利尿排便的后续方证 |
2.3.18 仅发现一次的排脓的后续方证 |
2.3.19 仅发现一次的活血化瘀的后续方证 |
3 总结与讨论 |
3.1 课题研究结果 |
3.2 课题总结 |
3.3 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
(一) 内治法 |
1 中药汤剂治疗 |
1.1 诊疗思路 |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
1.1.2 辨证分型治疗 |
1.1.3 其他诊治思路 |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
1.3.2 对小儿的治疗 |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
(二) 外治法 |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
2 中药外敷治疗 |
3 中药雾化治疗 |
4 经皮给药治疗 |
5 TDP仪照射治疗 |
6 推拿疗法 |
7 拔罐疗法 |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
三.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试验药物 |
1.1.3 培养基 |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MIC的测定 |
1.2.2 药液制备 |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
1.2.5 操作步骤 |
1.2.6 结果判读 |
1.2.7 注意事项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药物 |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
1.2.1.1 动物分组 |
1.2.1.2 给药方法 |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
1.2.1.4 造模 |
1.2.1.5 体温测定 |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
1.2.1.7 统计分析 |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1.2.2.1 动物分组 |
1.2.2.2 给药方法 |
1.2.2.3 造模及取材 |
1.2.2.4 检测指标 |
1.2.2.5 统计分析 |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
1.2.3.2 给药方法 |
1.2.3.3 造模及取材 |
1.2.3.4 检测指标 |
1.2.3.5 统计分析 |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1.2.4.1 动物分组 |
1.2.4.2 给药方法 |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4.4 造模及取材 |
1.2.4.5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麻杏石甘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Meta分析[J]. 臧丹阳,杨曙光,洪赟晢,张一,余学庆. 中医研究, 2021(08)
- [2]清金化浊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疗效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刘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穴位贴敷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 张文静. 中医外治杂志, 2021(03)
- [4]平陈三子养亲汤治疗痰湿蕴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评价[D]. 程云. 青岛大学, 2021
- [5]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D]. 陈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治疗中采用麻杏石甘汤结合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 官丽萍. 智慧健康, 2021(16)
- [7]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8]强效止咳糖浆治疗痰热郁肺型慢支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D]. 罗舒文.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基于六经八纲理论的射干麻黄汤后续方证动态观察与方药规律探析[D]. 金宗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