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虹波”名牌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艳[1](2021)在《温州市瓯海区服装产业转型中的政府扶持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迎雪[2](2017)在《基于TOPSIS-RBF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 ——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出现了土地污染、土地退化等一系列土地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对严峻形势,进行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对土地生态安全作出合理评价,并提出针对可行的改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保障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山东半岛中心城市之一、环渤海区域重要港口城市烟台市为研究区,根据国内外土地生态安全相关研究,选取主观层次分析法(AHP)与客观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权重确定方法,将TOPSIS模型与RBF模型进行结合对烟台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开展评价预测研究:首先利用TOPSIS模型对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高模拟精度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模型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烟台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2000-2014年,烟台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D+变小,趋向于正理想解,D-变大,逐步偏离负理想解,其贴近度C由2000年的0.3863提高到了2014年的0.6023,增长了0.2160,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逐步提升到“较安全”水平。在土地生态安全发展趋势上,2000-2001年安全水平小幅上升,负作用因素仅有农药施用量;2001-2004年安全水平小幅下降,负作用因素增加,以城市化进程和人均耕地影响最大;2004-2013年安全水平大幅上升,正向作用很大,但负作用同样明显,废水负荷、城市化、建设用地、农药等多种因素共同起着负向作用;2013-2014年安全水平小幅下降,干旱引起的有效灌溉影响较大。2000-2014年之间,土地生态安全发展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城市化扩张、耕地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废水负荷、农田水利有效灌溉、粮食安全、农药化肥面源污染,这些影响因素将是烟台市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2)烟台市土地生态安全预测。2015-2020年,烟台市土地生态安全将延续2004-2013年的状态,维持在较安全状态中缓慢上升,分值从0.6096提升至0.7122,朝着安全状态缓慢发展。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三个子系统的发展上,2015-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压力子系统安全等级将维持在较不安全状态,生态安全值将处于0.33-0.29之间,但下降趋势渐缓,反映出近几年对生态负荷的控制以及对生态安全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子系统将延续其2004-2014年11年之间的缓慢上升趋势,生态安全值处于0.58-0.68之间,但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仍不容小觑;土地生态安全响应子系统分值维持在0.71-0.76之间,2015-2016年小幅下降,2017年开始反弹,延续之前响应子系统分值持续上升的状态,但趋势渐缓。虽然烟台市土地生态安全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朝着安全状态缓慢发展,但距离安全状态仍有一段差距,生态负荷等压力的影响作用仍然不容小觑。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烟台市还需要不断重视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工作,力争早日使其达到安全状态。
任小青[3](2017)在《大数据背景下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研究 ——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文中认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在“宽进”的风向标指引下,市场主体数量激增,为事中事后监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监管力量短缺和监管任务繁重等多重问题和矛盾下,通过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信用监管,可大幅提升监管的精度、深度和水平,达成健康有序的监管成效,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当前,大数据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术领域及互联网、金融、传媒等生成数据规模庞大的行业,运用大数据进行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仍处于方向引导及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及实践框架。本文尝试从宁波市鄞州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体系、万达商圈联合信用监管模式现状分析入手,从信用平台建设、信用信息数据、多部门联动、信用相关机制四方面分析当前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中大数据应用已具备的基本要件,从数据角度分析信用监管中征信、评信、用信阶段中应用大数据面临的障碍和困境,并剖析信用大数据监管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数据理念及技术仍未跟进、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缺乏顶层设计、联合信用奖惩不够深入、信用环境和信用市场尚未形成等主要原因。借鉴国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模式及大数据运用经验,基于大数据思维及技术角度,从完善监管体系、夯实数据基础、加快平台建设、健全评信用信机制、推进多元共治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探讨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更现实高效的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体系,形成政府部门、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公民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
周佳[4](2016)在《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低碳经济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新材料因其优于传统材料的各项性能,也将成为未来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构成,将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方面,也将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产业集群不仅是产业集聚,更是产业间合作互补的共生机制。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是依据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江苏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支持和淮安市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意见,依据淮安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该园区的建立集聚全市盐资源的开发,淮安市委市政府给予了人力、财力支持。由于盐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制定符合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实际的发展对策,对于园区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并早日实现千亿级产业园区的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以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并提出对策。以增长极理论以及战略选择相关的理论为指导,参考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的经验,在对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介绍后,运用SWOT法分析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作出客观评价,阐明了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及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制定具体步骤。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章介绍分析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对策所采用的相关理论,主要是介绍产业集群概念、新材料概念和增长极等概念。第三章,介绍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包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分析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的现实环境,首先介绍SWOT分析法,然后分析园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并且构建园区发展的SWOT矩阵。第五章,设计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包括园区发展的思路,制定发展对策和为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第六章为结论和展望,对论文进行简单地总结。
任金环[5](2016)在《毫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潮流经济。由于相似或相关产业在较近的区域内集中,并逐步发展呈专业化的集聚优势,产生较强的协同效应,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政策重点转向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上,地方政府面临着如何制定集群政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课题。为此,地方政府不断研究探索本地发展特色和产业集聚形成、发展的独特规律,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完善政策制定程序,制定相应推动政策,加快本地产业集群从形成到发展到升级的快速蜕变。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政府集群政策对集群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制定目标,探讨地方政府在集群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的政策制定模式。作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亳州中药产业是当地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集群。近年来,亳州市政府着力推动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成立了专门的药业发展机构,制定出一系列推动中药产业发展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面对经历了发生期和发展期,现已进入成熟期的集群发展,升级压力不断增大,地方政府在中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中制定的产业发展政策已经跟不上发展需要,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动力不足现象,有些政策甚至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为此,本文以政策制定有关理论为基础,从亳州中药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制定入手,跟踪整个产业政策制定过程,发现既有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为亳州市政府提升自身政策制定水平,提高科学制定政策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政策制定体系,进一步完善药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提供有效建议,并希望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合理制定产业集群政策提供借鉴。
栾朝阳[6](2014)在《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研究》文中指出地方国有企业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我国历来重视对其的监管。故此,从监管的角度研究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并通过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来反思监管模式及手段也具有了重要的意义。2004年济南市国资委的成立,结束了多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的历史。济南市国资委为了更好地监管市属国有企业,在2004至2013年间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了建构更适合济南市属国有企业的监管模式和方式,我们需要借助现有的监管理论,并借鉴其他地方监管机构对其所属国有企业的监管模式。文章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导论,简介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现状和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理论,介绍了目前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学者使用较多的三个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政府经济职能理论及与国有资产监管的关系,为建构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发展历程,论述了济南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内容和现状。第四章济南市国有资产监管的成效和挑战,通过分析部门监管企业和国资委监管企业2004-2013年的发展状况,得出济南市企业国有资产在部门监管和国资委监管下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与国资委监管相比,部门监管企业的效益偏低。以及济南市国资监管未来面临的监管理念、监管体制及监管手段方面的挑战。第五章国内地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经验研究,研究了深圳模式、杭州模式及珠海模式及其对济南市国有资产监管的启示。第六章建构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思路,论述了建构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基本原则和机制。为了更好地研究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现状和监管效益,本文采取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济南市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优于部门监管下的国有企业。基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考虑,有必要将竞争类国有企业统一纳入国资委的监管范畴。当然,国有资产监管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在现有的体制下,地方国有企业将长期存在,建构适合本地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将是一个不断试错和改进的过程。
雷瑜[7](2013)在《以文化为脉络的伍家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人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提高,我国确立了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人们的关注由城市转向乡村,开始了高速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景观的建设也逐渐受到了重视。但由于对村庄建设的急于求成,过度重视经济和片面的追求现代化以及对自身文化认同的缺失,同时缺乏相关建设的法律规范,使得乡村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其中对文化的忽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为了促进乡村景观规划的有力发展,尤其是乡村景观中文化的表达,促进乡村地域特色的体现、正确指导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探讨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村庄当地的传统文化与未来现代化的生产发展和生活需求相结合成为必要。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风景园林学为主,试图从乡村景观与文化两个方面的理论与特征入手,深入研究了乡村景观的定义、特征、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论述了文化内涵、分类与特性。分析了乡村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性,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中探讨了如何将文化融入到乡村景观规划中的方法。然后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对恩施自治州宣恩县伍家台村进行实地调研,对其资源环境状况、历史背景与社会经济状况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了伍家台村的交通情况、水系、植被现状、地形地貌特征、建筑状况等现状条件进行分析并从中提炼了其文化因素和文化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归纳。最后以文化为脉络对伍家台村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用地规划、植被规划、竖向规划、服务设施规划,同时对部分公共活动区域,如伍氏宗祠区、贡茶广场和节庆广场进行了详细的景观设计。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了文化的渗入,借此为今后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一点思路和建议。
王战营[8](2013)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早在1890年,马歇尔就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讨论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此后有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尤其是波特把产业集群与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联系起来后(波特,1990),产业集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产业集群也己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大量的发展实践,都向我们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乃至一国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许多政府把区域经济的重点转向依靠发展地方性的产业集群上来,而且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主导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理论与现实同样表明,产业集群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如过度拥挤、产品的“柠檬市场”、技术锁定以及外部不经济等。因此,政府干预便成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它同市场一样,也存在着效率缺失,使得政府干预非但未能有效的弥补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反而限制了产业集群自我运行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要保证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就必须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和科学的评价,从而为区域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重要参考。为此,本文以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理,对政府角色进行明确定位,并通过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全文内容包括十章:第1章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进行概述;第2章主要论述了政府干预市场发展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阐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机理,为全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主要论述了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了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依据(市场失灵)和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失灵,明确了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范围及其路径选择;第4章进一步在对产业集群基本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原则,明确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第5章主要构建了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第6章以河南省新乡市、洛阳市、商丘市为例,对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第7章结合针对新乡市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的问卷调查,重点对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第8章总结了包括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为后续的政策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第9章主要分析了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经验、政策缺位与政策错位,为新乡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政策思路;论文的第10章对全文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综合全文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认为:政府干预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属性,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它同市场一样,也存在着失灵现象。因此,政府在干预产业集群发展时,必须对自身的作用范围进行明确界定,秉持干预的基本原则、采用合理的干预手段,才能从理论上保证其干预的有效性。实证分析中,本文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新乡市、洛阳市和商丘市的政府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介入的程度也不同,新乡市的产业集群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成长阶段。总体而言,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得分较高,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干预有力促进了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然而,从动态变化上来看,这种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持续,不同年度的波动性较大:从结构上看,新乡市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领域的干预并不均衡,其在市场支持、资本要素和技术投入方面的绩效得分相对较低。通过针对新乡市电池产业集群和制冷产业集群的问卷调查分析,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为此,我们对新乡市政府已有的针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要改善目前的状况,新乡市政府在继续坚持相关有效政策之外,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如坚持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增强既有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内的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建立与产业链发展图谱相配套的职业培育模式、提高政策执行力、建立政策和项目回馈与评价机制,等等。
吴正海[9](2013)在《本香冷鲜肉促销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促销策略是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品顺利销售的保证。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通过合适的渠道使目标顾客易于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产品,而且还要求企业树立其在市场上的形象,加强企业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工作,即进行促销活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本香集团以肉食品的安全为核心,依托完整的冷鲜肉产业链,向市场推出了营养健康的高品质肉食——本香冷鲜肉。基于对本香集团发展的关注,本文针对本香冷鲜肉的促销策略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工作。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主要介绍促销的内涵和功能、促销组合模型和4C理论;第三章是本香冷鲜肉在西安市场的销售现状分析,在对本香集团和本香冷鲜肉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后,重点分析了本香冷鲜肉现有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章是对本香冷鲜肉在西安市场的营销环境分析,分别对本香冷鲜肉所面对的行业环境、消费者需求以及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本香冷鲜肉的STP战略制定和促销策略改进;第六章是结论。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析了本香冷鲜肉在西安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分析了本香冷鲜肉在西安市场的营销环境,并对本香冷鲜肉的西安市场做了SWOT分析;三是在进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本香冷鲜肉在西安市场的促销策略改进建议,如策划宣传产品卖点,建立营销人员的激励机制,导入CIS,开展营业推广和公关活动等。
李玉倩[10](2011)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方式,已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性经济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产业集群及政府行为理论,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重点调查各集群代表性企业和集群外重点企业,经济区地方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专业市场;通过与经济区政府部门官员、企业领导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对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特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政府所起的作用、目前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进行研究分析。本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说明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思路;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的阐述;第三部分是国外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及经验启示;第四部分阐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政府行为的作用与影响;第五部分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评价及政府行为缺失问题分析;第六部分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第七部分结束语,对论文的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打造“虹波”名牌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造“虹波”名牌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TOPSIS-RBF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 ——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 |
1.4.4 技术路线 |
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的理论研究 |
2.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的内涵 |
2.1.1 土地生态安全的内涵 |
2.1.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内涵 |
2.1.3 土地生态安全预测的内涵 |
2.2 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础理论 |
2.2.1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系统学理论 |
3 烟台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烟台市地理位置 |
3.1.2 自然环境条件 |
3.1.3 社会经济发展 |
3.2 土地利用现状 |
3.2.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3.2.2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
4 烟台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
4.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3 指标解析 |
4.2 指标数据标准化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层次分析法 |
4.3.2 熵权法 |
4.3.3 最终确权 |
4.4 基于TOPSIS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4.5 评价标准划分 |
4.6 评价结果分析 |
4.6.1 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分析 |
4.6.2 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分析 |
4.6.3 响应子系统生态安全分析 |
4.6.4 土地生态安全系统分析 |
5 烟台市土地生态安全预测研究 |
5.1 预测方法 |
5.1.1 RBF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5.1.2 RBF神经网络学习 |
5.1.3 模拟学习效果检验 |
5.2 预测过程 |
5.3 预测结果分析 |
5.3.1 压力系统生态安全演化趋势分析 |
5.3.2 状态系统生态安全演化趋势分析 |
5.3.3 响应系统生态安全演化趋势分析 |
5.3.4 土地生态安全系统演化趋势分析 |
6 烟台市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的建议 |
6.1 倡导用地开源节流,推进质量型城市化建设 |
6.2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耕地数量质量并重 |
6.3 提高粮食产出效益,开拓创新保证粮食安全 |
7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大数据背景下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研究 ——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重点和不足 |
2 我国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现状及趋势 |
2.1 市场主体信用的相关概念 |
2.1.1 市场主体信用的内涵 |
2.1.2 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构成 |
2.1.3 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内涵 |
2.2 我国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现状 |
2.2.1 信用信息公示机制 |
2.2.2 联合信用奖惩机制 |
2.3 我国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发展趋势 |
2.3.1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监管社会化 |
2.3.2 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监管科学化 |
3 大数据背景下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存在的机遇 |
3.1 大数据的研究回顾 |
3.1.1 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
3.1.2 大数据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
3.2 大数据背景下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存在的机遇 |
3.2.1 监管协同化 |
3.2.2 监管动态化 |
3.2.3 监管精准化 |
3.2.4 预警有效化 |
4 大数据在鄞州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运用及困境 |
4.1 鄞州区信用监管中应用大数据的现有基础 |
4.1.1 信用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
4.1.2 信用信息数据初具规模 |
4.1.3 多部门联动已成共识 |
4.1.4 信用相关机制已显雏形 |
4.2 鄞州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数据初步运用 |
4.2.1 信用监管体系 |
4.2.2 行业(区域)联合信用监管模式 |
4.3 信用监管中大数据应用的障碍 |
4.3.1 数据采集不够精确广泛 |
4.3.2 数据挖掘分析不够精细深入 |
4.3.3 数据互联共享不够全面畅通 |
4.3.4 数据应用领域不够宽泛融通 |
4.4 大数据应用障碍的原因分析 |
4.4.1 信用大数据监管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
4.4.2 大数据理念及技术仍未跟进 |
4.4.3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
4.4.4 联合信用奖惩不够深入 |
4.4.5 信用环境和信用市场尚未形成 |
5 国外市场主体信用管理体系及大数据运用经验借鉴 |
5.1 国外市场主体信用管理体系经验借鉴 |
5.1.1 较为完善的信用立法 |
5.1.2 发达的征信评信体系 |
5.1.3 长效有力的信用惩戒 |
5.1.4 多元主体的信用管理 |
5.2 各国大数据运用启示 |
5.2.1 有效整合数据 |
5.2.2 推动大数据产业化 |
5.2.3 重视大数据安全 |
5.2.4 注重人才培养 |
6 大数据背景下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对策建议 |
6.1 完善市场主体信用大数据监管体系 |
6.1.1 健全信用法律法规保障 |
6.1.2 推进大数据信用监管理念更新 |
6.1.3 明确监管格局和监管内容 |
6.2 夯实信用信息数据基础 |
6.2.1 拓展信用信息采集渠道以确保数据的广泛性 |
6.2.2 强化数据导入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时效性 |
6.2.3 建立定期抽查监督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
6.3 加快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设 |
6.3.1 以打破数据壁垒为前提促进信息开放共享 |
6.3.2 以大数据安全为目标完善信息管理 |
6.3.3 以人才技术为支撑加强数据挖掘分析 |
6.3.4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丰富信用数据产品 |
6.4 健全评信用信机制 |
6.4.1 加强行业信用监管 |
6.4.2 深化联合信用奖惩 |
6.5 推进多元共治 |
6.5.1 改善信用环境加强社会监督 |
6.5.2 培养信用服务第三方强化市场参与 |
6.5.3 提升信用意识促进主体自律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和论文的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2 新材料产业 |
2.3 增长极的概念 |
2.4 低碳经济 |
2.5 对战略的研究 |
第3章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3.1 淮安盐资源的概况 |
3.2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 |
3.2.1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的成立 |
3.2.2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区域情况 |
3.2.3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机构设置及人员情况 |
3.2.4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3.2.5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情况 |
3.3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竞争激烈 |
3.3.2 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
3.3.3 环保和安全压力巨大 |
第4章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战略环境的SWOT分析 |
4.1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的优势 |
4.1.1 丰富的岩盐资源 |
4.1.2 丰富的水资源 |
4.1.3 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政策 |
4.2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的劣势 |
4.2.1 生产原料较为单一,没有完整的产业链 |
4.2.2 同位竞争激烈 |
4.3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的机遇 |
4.3.1 推动区域发展格局变化,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
4.3.2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
4.3.3 实联化工等台商企业的落地有利于台资的聚集 |
4.4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的挑战 |
4.4.1 高排放高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
4.4.2 生产安全存在不确定因素 |
第5章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对策设计 |
5.1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 |
5.2 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
5.2.1 做粗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影响力,推动产业集群 |
5.2.2 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 |
5.2.3 注重安全生产,注重环境保护,推进低碳发展 |
5.2.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毫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 |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1 概念界定 |
1.1.1 公共政策 |
1.1.2 产业集群政策 |
1.1.3 中药产业政策 |
1.2 国内外产业集群政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政策制定 |
1.3.2 地方政府政策制定 |
第2章 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制定基础与依据 |
2.1 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现实基础 |
2.1.1 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
2.1.2 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2.2 亳州中药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对比判定 |
2.2.1 判定理论基础 |
2.2.2 根据现状的判定结果 |
第3章 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各阶段政策分析 |
3.1 产业集群政策制定 |
3.1.1 产业集群政策的需求与政府政策的选择 |
3.1.2 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目标 |
3.2 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各阶段政策分析 |
3.2.1 集群发生阶段地方政府的集群政策 |
3.2.2 集群发展阶段地方政府的集群政策 |
3.2.3 集群成熟阶段地方政府的集群政策 |
3.2.4 各阶段集群政策评述 |
第4章 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政策存在的问题 |
4.1.1 产业集群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问卷调查 |
4.1.2 产业集群政策实施中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3 问题总结分析 |
4.2 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章 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政策调整建议 |
5.1 关于政策制定过程的建议 |
5.2 现阶段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调整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理论 |
2.1 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资产监管 |
2.2 契约理论和国有资产监管 |
2.3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
第3章 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发展历程 |
3.1 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建立 |
3.2 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内容 |
3.3 济南市属国有企业监管现状 |
第4章 济南市国有资产监管的成效与挑战 |
4.1 济南市国资监管的成效 |
4.2 济南市国资监管未来面临的挑战 |
第5章 国内地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经验分析 |
5.1 深圳模式 |
5.2 杭州模式 |
5.3 珠海模式 |
5.4 对济南市国资监管的启示 |
第6章 建构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思路 |
6.1 建构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基本原则 |
6.2 建构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以文化为脉络的伍家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村发展的需求 |
1.1.2 城镇化高速发展带来的影响 |
1.1.3 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 |
1.1.4 当前乡村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研究框架 |
2 乡村景观及文化的概述 |
2.1 乡村景观的内涵 |
2.1.1 乡村景观的定义 |
2.1.2 乡村景观的分类 |
2.1.3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 |
2.1.4 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 |
2.2 文化的论述 |
2.2.1 文化的概念 |
2.2.2 文化的分类 |
2.2.3 文化的特性 |
2.3 乡村景观中文化缺失问题 |
2.3.1 对自身文化认同的不足 |
2.3.2 对乡村文化景观的破坏 |
2.3.3 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足 |
2.4 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
2.4.1 文化的保护 |
2.4.2 文化的传承 |
2.5 小结 |
3 宣恩县伍家台村现状分析 |
3.1 项目概述 |
3.1.1 区位关系 |
3.1.2 历史文化背景 |
3.1.3 自然资源概况 |
3.1.4 社会经济及产业概况 |
3.2 SWOT分析 |
3.2.1 优势(Strength) |
3.2.2 劣势(Weakness) |
3.2.3 机遇(Opportunities) |
3.2.4 挑战(Treatens) |
3.3 基址分析 |
3.3.1 自然景观现状分析 |
3.3.2 聚落景观现状分析 |
3.3.3 生产景观现状分析 |
3.3.4 景观视觉质量 |
3.4 场地文化特征分析 |
3.4.1 产业文化 |
3.4.2 历史文化 |
3.4.3 民族文化 |
4 宣恩县伍家台村乡村景观总体规划 |
4.1 规划范围 |
4.2 规划定位与目标 |
4.2.1 规划定位 |
4.2.2 规划目标 |
4.3 规划原则与依据 |
4.3.1 规划原则 |
4.3.2 规划依据 |
4.4 规划理念 |
4.5 总体规划 |
4.5.1 总体结构 |
4.5.2 功能布局 |
4.5.3 聚落景观规划 |
4.5.4 生产景观规划 |
4.5.5 自然景观规划 |
4.6 本章小结 |
5 伍家台村乡村景观详细规划 |
5.1 村落入口景观 |
5.2 贡茶广场 |
5.3 伍氏宗祠 |
5.4 节庆广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8)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演变 |
1.2.2 产业集群的理论演变 |
1.2.3 产业集群发展绩效评估概述 |
1.2.4 政府绩效评价的研究概述 |
1.2.5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3.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机理 |
2.1 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 |
2.1.1 市场失灵理论 |
2.1.2 公共利益理论 |
2.2 政府干预经济的限度:政府失灵 |
2.2.1 政府干预行为的低效率 |
2.2.2 政府干预结果的不确定 |
2.2.3 寻租与腐败 |
2.2.4 政府行政能力的有限性 |
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作用边界 |
2.3.1 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 |
2.3.2 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 |
2.3.3 政府与市场相互排斥 |
2.3.4 政府与市场共同失灵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 |
3.1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市场失灵 |
3.1.1 产业集群的拥挤效应 |
3.1.2 产业集群中的“柠檬市场” |
3.1.3 产业集群的路径依赖与技术锁定 |
3.1.4 产业集群的外部不经济 |
3.2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失灵 |
3.2.1 集群政策与集群现实相背离 |
3.2.2 政府干预缺位与错位 |
3.3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范围 |
3.3.1 培育动态的、内生性的比较优势 |
3.3.2 制定完善的制度安排 |
3.3.3 保证要素的充足供给 |
3.3.4 开发强大的市场需求 |
3.4 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路径选择 |
3.4.1 产业引导 |
3.4.2 产业支持 |
3.4.3 产业监管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
4.1 产业集群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
4.1.1 产业集群结构 |
4.1.2 产业发展路径 |
4.1.3 产业性质 |
4.1.4 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来源 |
4.2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原则 |
4.2.1 具有针对性的政府干预 |
4.2.2 符合集群发展的内生要求 |
4.2.3 整体协调、统筹兼顾 |
4.2.4 长期与短期行为相协调 |
4.2.5 政府干预行为的系统性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评价模型 |
5.1 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
5.1.1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 评价政府行为绩效典型方法的比较研究 |
5.2.1 层次分析法 |
5.2.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即DEA法 |
5.2.3 本文实证分析的方法论:主成分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三地市为例 |
6.1 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数据分析 |
6.1.1 要素支持系统比较分析 |
6.1.2 政策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
6.1.3 市场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
6.1.4 环境维护系统数据分析 |
6.2 洛阳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数据分析 |
6.2.1 要素支持系统比较分析 |
6.2.2 政策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
6.2.3 市场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
6.2.4 环境维护系统数据分析 |
6.3 商丘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数据分析 |
6.3.1 要素支持系统比较分析 |
6.3.2 政策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
6.3.3 市场支持系统数据分析 |
6.3.4 环境维护系统数据分析 |
6.4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 |
6.4.1 子系统客观权重的确定 |
6.4.2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总因子得分 |
6.4.3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动态变化 |
6.4.4 分系统与各指标重要性比较 |
6.4.5 各项指标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地方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研究——以新乡市为例 |
7.1 新乡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以制冷产业集群和电池产业集群为例 |
7.1.1 新乡市制冷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相关政策措施 |
7.1.2 新乡市电池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相关政策措施 |
7.2 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绩效调查研究 |
7.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7.2.2 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调查研究 |
7.2.3 调查对象关于新乡市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8章 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8.1 日本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8.1.1 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 |
8.1.2 日本产业集群政策实施的组织架构 |
8.1.3 日本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与启示 |
8.2 美国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8.2.1 美国的产业集群政策 |
8.2.2 美国产业集群政策实施的组织架构 |
8.2.3 美国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8.3 意大利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8.3.1 意大利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
8.3.2 意大利产业集群政策实施的组织架构 |
8.3.3 意大利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9章 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分析——以新乡市为例 |
9.1 新乡市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总结 |
9.1.1 科学、合理的产业引导 |
9.1.2 完善、持续的产业支持 |
9.1.3 规范、有序的产业监管 |
9.2 新乡市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经验 |
9.2.1 完善的要素政策 |
9.2.2 品牌驱动的市场开拓政策 |
9.2.3 强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
9.3 新乡市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短缺与错位 |
9.3.1 新乡市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短缺 |
9.3.2 新乡市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错位 |
9.4 新乡市政府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选择 |
9.4.1 坚持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 |
9.4.2 针对既有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增强配套设施建设 |
9.4.3 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
9.4.4 完善高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机制,改善职业培育模式 |
9.4.5 建立政策和项目的回馈与评价机制,提高政策执行力 |
9.4.6 引导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创新投资体系 |
9.4.7 积极引导、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
9.4.8 改革政策导向,提升重点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
9.4.9 强化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促进集群内的竞争与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创新、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创新、不足与研究展望 |
10.2.1 创新之处 |
10.2.2 不足之处 |
10.2.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9)本香冷鲜肉促销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STP战略理论 |
2.1.1 市场细分 |
2.1.2 目标市场选择 |
2.1.3 市场定位 |
2.2 促销及促销策略组合 |
2.2.1 促销及其功能 |
2.2.2 人员推销策略 |
2.2.3 广告策略 |
2.2.4 营业推广策略 |
2.2.5 公共关系策略 |
2.2.6 促销策略组合 |
2.3 “4C”营销理论 |
第3章 本香冷鲜肉西安市场销售现状分析 |
3.1 本香集团及本香冷鲜肉简介 |
3.1.1 本香集团简介 |
3.1.2 猪肉品类:热鲜肉、冻肉、冷鲜肉 |
3.1.3 本香冷鲜肉:全产业链下的高品质肉食 |
3.2 本香冷鲜肉西安市场销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本香冷鲜肉在西安市场的销售现状 |
3.2.2 本香冷鲜肉西安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本香冷鲜肉西安市场促销环境分析 |
4.1 本香冷鲜肉西安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
4.1.1 冷鲜肉的行业前景分析 |
4.1.2 人口环境分析 |
4.1.3 经济环境分析 |
4.1.4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5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2 本香冷鲜肉西安市场微观环境分析 |
4.2.1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2.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3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4.3 本香冷鲜肉西安市场SWOT分析 |
4.3.1 竞争优势分析 |
4.3.2 竞争劣势分析 |
4.3.3 竞争机会分析 |
4.3.4 竞争威胁分析 |
第5章 本香冷鲜肉市场定位及其促销策略改进 |
5.1 本香冷鲜肉的市场定位 |
5.1.1 本香冷鲜肉西安市场的市场细分 |
5.1.2 本香冷鲜肉在西安市的目标市场选择 |
5.1.3 本香冷鲜肉的西安市场定位 |
5.2 本香冷鲜肉西安市场促销策略的改进 |
5.2.1 广告策略的改进 |
5.2.2 人员推销策略的改进 |
5.2.3 营业推广策略的改进 |
5.2.4 公共关系策略的改进 |
5.3 促销策略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3.1 组织保障 |
5.3.2 人力资源保障 |
5.3.3 企业文化建设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产业集群与政府行为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 |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二节 政府行为的概念和定位 |
一、政府行为的概念 |
二、政府行为的定位 |
第三节 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行为的关联 |
第三章 国外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及现状 |
一、美国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 |
二、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
三、日本政府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
四、印度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
第二节 国外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一、运用经济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创新 |
二、发展政府的服务职能 |
三、营造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
四、建设诚信的社会资本 |
第四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政府行为的作用 |
第一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分类 |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基本类型 |
第二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作用 |
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制度供给 |
二、引导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功能组团 |
三、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技术创新 |
四、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开展区域品牌营销 |
五、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 |
第五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评价及政府行为缺失分析 |
第一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二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缺失分析 |
第六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
第一节 持续进行合理的制度供给,确定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
第二节 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
第三节 促进集群企业专业化分工,强化产业集群有效合作 |
第四节 创建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第五节 推动中介机构发展,完善集群服务体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打造“虹波”名牌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州市瓯海区服装产业转型中的政府扶持政策研究[D]. 陈艳艳.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TOPSIS-RBF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 ——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D]. 周迎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3]大数据背景下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研究 ——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D]. 任小青. 宁波大学, 2017(02)
- [4]淮安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D]. 周佳.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7)
- [5]毫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D]. 任金环. 云南大学, 2016(02)
- [6]济南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研究[D]. 栾朝阳. 山东大学, 2014(01)
- [7]以文化为脉络的伍家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雷瑜.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3)
- [8]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评价研究[D]. 王战营.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9]本香冷鲜肉促销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场为例[D]. 吴正海.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10]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李玉倩. 广西师范学院,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