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金春花[1](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提出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杨亚琼[2](202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研究网络线上教学的优势,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翻转课堂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从时间和空间上将传统教学中课堂传递知识与课下深化知识两大部分进行颠倒,从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两个层面上实现对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的翻转。课前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完成基础性知识的认知,课堂中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活动,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升华,达到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目前,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翻转课堂的运用相对较少,但是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都为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仅限于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矛盾转化,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领域常议常新的重要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成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必修课程,本文将以“基础”课为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运用提供一定方法借鉴。所以,本研究将充分挖掘翻转课堂的优势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本文从探寻翻转课堂的科学内涵入手,系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翻转课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其运用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原则,再以“基础”课为例,具体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部分,最后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此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本文遵循这一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这部分主要从教育学角度剖析翻转课堂的科学涵义,起到破题的作用;从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存问题、应对教学信息化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三个方面论析重要性;国家精品课开通提供共享教学资源、互联网和多媒体终端完善在线学习平台以及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契合主动学习要求三个条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行性。第二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遵循和过程设计。此部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混合式学习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以及从意识形态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为王与信息技术为辅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三个维度论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应坚持的三个主要原则。再以“基础”课为例呈现教学过程设计,即课前准备设计:提供资料,指导学生自学;课堂活动设计:确定话题,引导自由交流;以及课后强化设计:收集信息,优化教学环节三个环节。此论述为有效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提供一定的方法性指导。第三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本部分主要从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学物资角度揭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能够顺利开展,将从评价体系、教学组织、团队建设及物资支持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韩拓宇[3](2020)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扬州两所中学为例》文中指出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汇集了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扬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蕴藏着很多红色文化资源,其中众多革命遗址遗迹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德与法治》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自己日常行为。扬州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开发利用其作为课程资源一方面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围绕初中生展开正确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传承革命传统精神和发扬红色文化,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受到重视,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起到了一定教育功能,但具体运用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本文随机选取扬州市几所初中为调查样本,通过对初中生调查问卷和任课教师谈话记录的分析,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扬州红色文化与课程结合情况、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课程评价机制和外部条件等方面,阐明不足的原因。在研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扩大扬州红色文化与课程契合度,教师提高主体能力和红色素养,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等层面对扬州红色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程亚[4](2020)在《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一案到底教学法是教师通过选用一则典型案例,将其置于合理的情境之下,并设置“问题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由一条完整的问题链带动,“一案贯穿”但并非“仅此一案”,且有其适用范围。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还能提升课堂实效性。研究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为例分析得出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课前准备,教师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精选具有时事教育性、启发趣味性以及全面辩证性的“一案”并确定恰当的呈现方式;课堂实施,合理掌控课堂节奏,在有效问题的驱动下,及时概括知识点并适时进行情感升华;课后反思,除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反馈信息,还要反思他人的评课建议。经实践研究发现,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案开发难度较大导致常态课中运用频次少;部分教师由于一案到底教学法认识不全面出现只追求“一案”的形式、生搬硬套以及无法灵活驾驭课堂的现象;部分学生对课堂较为冷淡、参与感不强。为此,教师不仅要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深入挖掘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精髓、提高运用该教学法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此外教师群体更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合作,合力推进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开发。
杨晓萍[5](2020)在《基于视频分析的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差异研究 ——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的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且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智慧课堂的出现让课堂中的教学模式有突飞的进步。智慧课堂中的课堂行为、教学媒体和教师TPACK知识,与传统课堂中有哪些区别,仍有待研究。本研究中选取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例,通过对六个不同课堂视频进行分析,对比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与智慧课堂之间的差异。本研究使用TPACK编码量表,对视频分析后,进行数据挖掘,从课堂行为、教学媒体和TPACK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未来地教师培养和智慧课堂模式探索,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多以老师提出问题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为主,整体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讲解知识点为主的教学行为。而思想品德的智慧课堂多以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主,多以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式教学为主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单调枯燥。本研究结论为,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点:(1)传统课堂采用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智慧课堂采用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方式;(2)传统课堂的教学资源单一,多以课本、PPT课件、试卷为主,而智慧课堂的教学资源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多iPad移动终端的使用;(3)传统课堂将技术结合教学法进行授课的时间短且老师使用技术较少,而智慧课堂地教师能将技术与教学法结合进行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
马婧[6](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到实处,2012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于2016年将初中课程“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思路、设计理念和活动类型较之前的《思想品德》老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增的六类栏目是教材的一大特色,其中“探究与分享”栏目数量最多、分布密集、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宽泛,成为一大亮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设置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它完善了教材功能,采用“活动+问题”的形式,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有利于构建情境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它涉及知识面广泛、内容丰富,为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与课外教学开辟新道路,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趣味性。本论文以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为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一部分论述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重要性,主要有五个方面: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探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途径的需要;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需要;是优化教学结构,完善教材功能的需要;是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需要。第二部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阐明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数量及分布特点;其次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中问题的设问形式和不同要求,将栏目大致划分为五类:分析类、辨析类、说明类、实践类和综合探究类,并结合教材内容,对每种类型的栏目进行举例说明与分析;再次分析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要特性,即思想性、过程性、主体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多样性;从次从促进内容衔接、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便于启发诱导、注重合作探究,实现课程目标、培育核心素养四个方面阐述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本功能;最后提出“探究与分享”栏目存在的问题,如栏目繁多教师选择困难、部分栏目难度与学生能力水平相冲突、部分栏目内容过于夸张或探究性不足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部分栏目主题不明确影响教学价值,并结合教材内容对问题加以分析。在第二部分系统、全面分析“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础上,第三部分论述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分析研究对教学的几点启示: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栏目的教学价值;转变教学方式,关注栏目的运用步骤;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栏目的运用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
黎晶晶[7](2020)在《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为了打破“满堂灌”的桎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案例教学法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既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又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识以通俗易懂、具体形象的形式在案例中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并将这些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法治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使学生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可以帮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好地落实法治教育,也有利于推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案例和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以及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实施步骤。第三部分是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何福娟[8](2020)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究 ——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展,以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与社会中应有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使其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目标。由此新课改呼吁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即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在生活的现实背景中学习。尤其在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实际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多为理论说教,阻断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制约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延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探索让课堂迸发生机活力,学生主动吸收内化的方式方法具有必要性。本文在新教材实施两年的背景下,比较系统地对国内外关于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在实习期间实地观察与访谈记录,了解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的大致情况后,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实例进行设计教学生活化探究策略。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交代论文的写作缘由与中外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主要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概念的概述,明确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含义、特征与原则;第三部分是探究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施策略,分别是以设计生活化教学导入、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与构建生活化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探究,为充分论证其适用性与可实施性,具体以近年新增法治内容部分的八年级下册作为例证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有效实施教学生活化实施的保障与关系处理,主要围绕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以保障教学生活化的顺利实施,同时,针对教学生活化与其它教学法、生活化素材与教材辅助文、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处理提出相关建议,避免在实际运用中因为过度重视而滥用,从而导致进入误区。希望通过实践观察分析后,能探索出一套具有可行性并且持之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模式与方法。
鹿菁芸[9](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教学结构出发可以将一堂课划分为新课导入、知识讲授、课堂结尾三大部分。课堂结尾是指教师在教学任务临近结束时,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知识梳理、巩固应用、情感升华的教学行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通过课堂结尾可以构建学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本论文依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现状进行研究,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效进行课堂结尾的策略。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首先对课堂结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概念做了界定。其次,从教育心理学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与要求两个方面论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的理论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结构,但教师运用过程中应当遵循思想性、启发性、互动性、多样性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教育实习,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已具备一定的课堂结尾意识以及基本结尾能力。但仍存在部分教师课堂结尾时长把握不恰当、学生主体不突出、方法缺乏灵活性、重知识轻德育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笔者从教师对课堂结尾的认知程度、能力水平以及外界因素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寻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结尾水平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多种方式,灵活结尾;落实核心素养,探索结尾育人三大部分。
汪瑛[10](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才两年的时间,对这一课程的总体研究,特别是对其中法治教育的专门研究还比较薄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教育是以道德与法治课为载体,对初中生进行法律基本知识的教授以及法治观念的培养,以提高初中生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树立其法治信仰的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法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构建美好和谐校园的需要,是增强青少年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能力的需要。通过对安庆市区部分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对教师的访谈发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重知识教学轻法治教育;二是法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三是初中生用法能力欠缺。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学校应试教育的趋势明显,盲目追求升学率,阻碍了法治教育的深化与发展。第二,教师的法律素养与教学技能不足,影响法治教育教学的效果。第三,初中生缺乏法治教育主体的参与意识。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师可操作的层面,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法治教育。一方面,教研组应依据国家的顶层设计,制定具体可行的初中法治教育实施方案,以及通过晨会、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和新媒体技术等途径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应积极学习法律知识,主动参加相关法治教育培训,身体力行,树立法治的良好榜样;应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并通过组织和开展法治宣讲团、法治教育类演讲比赛、法治专题教育活动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外法治活动等来拓展教育途径。
二、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
(一)内容调适决策 |
(二)内容创新决策 |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
(一)课程性质 |
(二)价值目标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
(四)课程的要求 |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
(二)教材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
(二)归因 |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
三、访谈实录 |
四、课堂观察表 |
后记 |
(2)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重要意义 |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重要性 |
(一)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重要举措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信息化教学的积极应对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
(一)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提供共享资源 |
(二)互联网多媒体终端完善在线学习平台 |
(三)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契合自主学习要求 |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困境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
(三)有效教学理论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现实困境 |
(一)对教育对象的期待和关注不够 |
(二)对教育者创新鼓励持续力不足 |
(三)教育者信息技术素质待加强 |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遵循的主要原则 |
(一)意识形态性与情感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二)内容为王与技术为辅相结合的原则 |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基础”课为例 |
(一)课前准备设计:整合资料,指导学生自学 |
(二)课堂活动设计:确定话题,引导学生交流 |
(三)课后强化设计:收集信息,优化教学环节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条件保障 |
(一)完善评价制度保持学生积极性 |
(二)优化教学组织适应教学模式 |
(三)组建教学团队增强师资力量 |
(四)落实物资支持激发创新动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扬州两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
(一) 研究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概述 |
(一) 课程资源内涵 |
(二) 红色文化的定义和构成 |
二、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道德与法治》中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二章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一、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
(一)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
(二) 有利于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修养 |
(三) 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
二、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
(一) 新课改的推行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
(二) 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入开展 |
(三) 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 |
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
(一) 创造性原则 |
(二) 发展性原则 |
(三) 实际性原则 |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扬州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
一、扬州红色文化的构成 |
二、开发利用扬州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
(一) 开发利用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
(二) 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三、影响扬州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 |
(一) 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 |
(二) 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 |
(三) 外部环境条件的束缚 |
第四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扬州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提升路径 |
一、加强扬州红色文化资源与《道德与法治》的整合 |
(一) 巧用扬州红色文化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
(二) 融入扬州红色文化资源,弥补教材不足 |
二、提升扬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
(一) 重视对本地区红色资源的挖掘和研究 |
(二) 加大对扬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 |
三、增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一) 完善师资建设和强化红色资源意识 |
(二) 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
四、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度 |
(一) 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 |
(二) 发挥学生对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参与意识 |
第五章 扬州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案例 |
一、教学设计 |
二、设计思路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2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
2.1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内涵界定 |
2.1.1 案例教学法 |
2.1.2 一案到底教学法 |
2.2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典型特征 |
2.2.1 “一案贯穿”而非“仅此一案” |
2.2.2 完整的问题链导出整个知识体系 |
2.2.3 有一定局限性,不适用所有章节 |
2.3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3.1 中国古代诱导思想 |
2.3.2 教学交往理论 |
2.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2.4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
2.4.1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2.4.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
2.4.3 有利于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效 |
3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具体运用 |
3.1 课前准备 |
3.1.1 科学重组教学内容 |
3.1.2 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
3.1.3 精心选编案例 |
3.1.4 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 |
3.2 课堂实施 |
3.2.1 合理掌控课堂节奏 |
3.2.2 设置有效问题驱动 |
3.2.3 及时构建知识体系 |
3.2.4 适时进行情感升华 |
3.3 教学反思 |
3.3.1 反思设计的成功之处 |
3.3.2 反思课堂的缺憾之处 |
3.3.3 反思课堂的反馈信息 |
3.3.4 反思他人的评课建议 |
4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4.1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
4.1.1 常态课中运用频次较少 |
4.1.2 重“一案”形式轻实质 |
4.1.3 教师无法灵活驾驭课堂 |
4.1.4 部分学生对课堂较冷淡 |
4.2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
4.2.1 “一案”开发难度系数高,较耗时 |
4.2.2 教师对一案到底教学法认识不全面 |
4.2.3 教师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经验少 |
4.2.4 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缺乏学习兴趣 |
5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实效提升的策略 |
5.1 深入挖掘“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精髓 |
5.1.1 提高使用意识,“一案”课堂常态化 |
5.1.2 具体分析内容,“一案”构建自然化 |
5.1.3 注重问题设计,“一案”设计精彩化 |
5.2 提高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能力 |
5.2.1 紧跟时代潮流,转变教学理念 |
5.2.2 丰富知识储备,培养过硬水平 |
5.2.3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电化教学 |
5.3 增强学生参与“一案”课堂的积极性 |
5.3.1 鼓励学生加入“一案”的开发过程 |
5.3.2 引导学生参与“一案”的课堂实施 |
5.3.3 支持学生为“一案”课堂建言献策 |
5.4 合力推进“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开发 |
5.4.1 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共同开发“一案”素材 |
5.4.2 扩展区域间的合作,打造优质“一案”设计 |
5.4.3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合力完善“一案”资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视频分析的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差异研究 ——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 |
1.1.2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视频分析法 |
1.4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智慧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TPACK理论 |
2.2.1 TPACK相关理论 |
2.2.2 基于TPACK的视频分析法 |
2.3 初中思想品德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研究工具的开发 |
3.2.1 TPACK编码量表的描述 |
3.2.2 基于TPACK结构的视频记录表格的设计 |
3.3 研究的实施 |
3.3.1 视频分析工具 |
3.3.2 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视频的编码和量化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的课堂行为结构分析 |
4.2 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的教学媒体应用分析 |
4.3 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的教师TPACK结构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的课堂行为结构的差异性 |
5.1.2 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的教学媒体应用的差异性 |
5.1.3 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的教师TPACK结构的差异性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关于新教材栏目设置的研究 |
2. 关于教材中设置“探究与分享”栏目意义的研究 |
3. 关于“探究与分享”栏目类型划分的研究 |
4. 关于“探究与分享”栏目特点及功能的研究 |
5. 关于“探究与分享”栏目存在问题的研究 |
6. 关于“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策略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重要性 |
(一) 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
(二) 是探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途径的需要 |
(三) 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需要 |
(四) 是优化教学结构,完善教材功能的需要 |
(五) 是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需要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基本分析 |
(一) 数量及分布分析 |
(二) 基本类型分析 |
1. 分析类 |
2. 辨析类 |
3. 说明类 |
4. 实践类 |
5. 综合探究类 |
(三) 主要特性分析 |
1. 思想性 |
2. 过程性 |
3. 主体性 |
4. 实践性 |
5. 探究性 |
6. 多样性 |
(四) 基本功能分析 |
1. 促进内容衔接,优化教学过程 |
2. 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
3. 便于启发诱导,注重合作探究 |
4. 实现课程目标,培育核心素养 |
(五) 存在问题分析 |
1. 栏目繁多,教师选择困难 |
2. 部分栏目内容偏、杂、难,与学生能力水平相冲突 |
3. 部分栏目内容过于夸张或探究性不足,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 |
4. 部分栏目主题不明确,影响教学价值 |
三、“探究与分享”栏目分析研究对教学的几点启示 |
(一)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教学价值 |
1. 树立新的教学观 |
2. 树立新的学生观 |
3. 树立新的教材观 |
(二) 转变教学方式,关注“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步骤 |
1. 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栏目教学设计 |
2. 营造参与环境,吸引学生关注栏目 |
3. 激发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
4. 归纳评价总结,升华栏目教学效果 |
(三) 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空间 |
1. 教材资源 |
2. 生活资源 |
3. 时政资源 |
4. 生成性资源 |
(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
1.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过程和方法指导 |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对栏目的理解和认识 |
3. 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增进同学间交流与合作 |
(五) 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 |
1. 合理取舍栏目 |
2. 系统整合栏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之处 |
一、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及应用的意义 |
(一) 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
1. 案例 |
2. 案例教学法 |
(二)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1. 符合初中法律知识教学的特点 |
2. 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完整性 |
3. 有利于增强初中生的法律意识 |
4. 有利于提高初中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实施步骤 |
(一)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1. 方向性原则 |
2. 启发性原则 |
3. 适度性原则 |
(二)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
1. 课前准备 |
2. 课堂实施 |
3.课后反思 |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教学实例分析 |
1. 教学设计 |
2. 教学效果分析 |
(二) 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 所选案例数量不合理 |
2. 师生互动效果不佳 |
3. 课堂节奏把握不当 |
4. 无法平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三) 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 教学案例资源整合不足 |
2. 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强 |
3. 教师的生成性意识不强 |
四、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
(一) 合理选编案例 |
1. 合理构建案例情境 |
2. 严格控制案例数量 |
(二)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
1.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
2. 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
(三) 恰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
1. 根据课堂教学结构掌握节奏 |
2. 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掌握节奏 |
3. 充分利用教师语言艺术 |
(四) 平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1. 在预设的基础上进行生成 |
2. 在生成的过程中回归预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究 ——以八年级下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案例分析法 |
3. 观察分析法 |
4. 访谈交流法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
(一)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
1.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
2.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特征 |
(二)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
1. 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2.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情 |
3. 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
(三)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来源 |
1. 教育回归生活理论 |
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3.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运用生活化的主要方法 |
(一) 设计生活化课堂导入 |
1. 利用生活常识引入 |
2. 捕捉学生兴趣引入 |
3. 追踪生活热点引入 |
(二) 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 |
1. 创设生活课堂语境 |
2. 还原生活具体场景 |
3. 借鉴生活活动形式 |
(三) 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 |
1. 关联学生生活 |
2. 结合社会生活 |
3. 开发乡土资源 |
(四) 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
1. 分享生活案例 |
2. 体验生活情境 |
3. 研讨生活问题 |
(五) 构建生活化教学评价 |
1. 联合多元生活主体评价 |
2. 实施全面生活内容评价 |
3. 采取多样生活方式评价 |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原则、实施保障及关系处理 |
(一) 指导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主要原则 |
1. 思想性原则 |
2. 贴近性原则 |
3. 适度性原则 |
(二) 加强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的保障 |
1. 发挥学校统筹管理的作用 |
2. 提升教师生活化教学素养 |
3. 提高学生生活化学习素养 |
(三) 厘清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中的几对关系 |
1. 平等对待教学生活化与其他教学法 |
2. 合理选用生活化素材与教材辅助文 |
3. 辩证处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选题来源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课堂结尾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课堂结尾相关概念界定 |
1.课堂结尾 |
2.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理论依据 |
1.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 |
2.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与要求 |
(三)良好课堂结尾具有的意义 |
1.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
2.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
3.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
(四)课堂结尾原则 |
1.思想性原则 |
2.启发性原则 |
3.互动性原则 |
4.多样性原则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现状调查 |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已取得的成效 |
1.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结尾意识 |
2.教师基本具备课堂结尾能力 |
(三)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时长把握不恰当 |
2.学生主体不突出 |
3.方法缺乏灵活性 |
4.重知识,轻德育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教师对课堂结尾缺少深入认知 |
2.教师课堂结尾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
3.教师受传统教育和外在压力的影响 |
三、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结尾水平的策略 |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
1.转变传统观念,增强结尾意识 |
2.课前统筹规划,课后二次设计 |
(二)多种方式,灵活结尾 |
1.框架梳理式 |
2.语言激励式 |
3.师生互动式 |
4.练习应用式 |
(三)落实核心素养,探索结尾育人 |
1.在情感领悟中激发核心素养 |
2.在问题探究中培育核心素养 |
3.在情境延伸中增强核心素养 |
4.在实践作业中落实核心素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1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一)独特而明确的研究对象 |
(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 |
(三)新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法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概述 |
第一节 法治教育相关概念 |
一、法治 |
二、法治教育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有利于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 |
四、有利于提高青少年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重知识目标轻其他目标 |
二、对初中生用法能力的培养不足 |
三、法治教育教学吸引力不够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学校的应试教育倾向明显 |
二、教师的法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
三、初中生缺少法治教育主体参与意识 |
第三章 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教研组制定初中法治教育的具体方案 |
第二节 教研组加大校内法治宣传力度 |
一、借助晨会宣传 |
二、利用校园宣传栏宣传 |
三、通过校园广播宣传 |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 |
第三节 教师进一步提高法治素养 |
一、积极学习法律知识 |
二、主动参加法治教育培训 |
三、身体力行 |
第四节 教师改善教学方法 |
一、案例教学法 |
二、活动教学法 |
三、讨论教学法 |
四、情境教学法 |
第五节 教师拓展教育途径 |
一、组织开展法治宣讲团活动 |
二、组织开展法律类演讲比赛 |
三、组织开展法治专题教育活动 |
四、指导学生参加校外法治教育类活动 |
结语 |
致谢 |
附件 |
附件Ⅰ |
附件Ⅱ |
附件Ⅲ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四、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 杨亚琼. 西南大学, 2020(01)
- [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扬州两所中学为例[D]. 韩拓宇. 扬州大学, 2020(05)
- [4]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 程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视频分析的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差异研究 ——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D]. 杨晓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D]. 马婧.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黎晶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究 ——以八年级下册为例[D]. 何福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尾研究[D]. 鹿菁芸.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研究[D]. 汪瑛. 安庆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