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精生产废液回收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世伟[1](2021)在《糖蜜纳滤脱色过程机理及高性能脱色膜制备的研究》文中指出糖蜜作为一种工业副产品,产量大,但利用效率低,不仅降低了制糖工业的经济效益,也带来很大的环境压力。在糖蜜的各种处理和利用方法中,回收其中的高价值组分(蔗糖、还原糖、色素、酚类物质等)不仅能够解决糖蜜作为废液带来的环境问题,而且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是最具前景的利用方向。其中,糖蜜中色素/蔗糖的高效分离是糖蜜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步骤。在各种分离方法中,膜分离由于其简单高效、分离选择性多样等优势,极具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糖蜜的膜法脱色过程中,脱色率和蔗糖透过率之间的平衡效应难以打破,分离效率低;而且由于糖蜜料液组分复杂、粘度高,容易造成严重的膜污染和通量衰减。本研究以“膜法分离甘蔗糖蜜”工艺中的脱色过程为研究对象,从膜过程机理到膜制备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实现糖蜜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首先,采用小型死端过滤和中试错流设备,对甘蔗糖蜜脱色过程中的色素/蔗糖的分离机理进行详细研究。通过考察不同膜性质(材料、膜孔径)、糖蜜组分(糖分、盐分、色素)、膜过程参数(温度、通量、pH、错流速度等)对真实糖蜜脱色过程的影响,系统分析色素和蔗糖的分离过程和膜污染机理。研究发现:1)膜孔径直接决定色素和蔗糖的截留率,而膜污染会通过改变膜孔径而影响截留率。因此,合适的膜孔径和强抗污染能力是高效脱色膜的两个必要性质;2)色素和盐分影响膜分离性能,盐分会造成孔溶胀效应,增大孔径,而色素会形成膜污染,带来缩孔效应,同时色素的存在会对盐溶胀具有“屏蔽”作用,这种作用对于亲水性较差的膜影响更显着;3)高温和低通量能够有效减弱浓差极化,提高蔗糖透过率,降低膜污染,但是高温导致膜孔扩张也会一定程度加剧膜污染。以上纳滤脱色过程机理研究表明,高分离选择性、高抗污染和抗溶胀纳滤膜是实现高效糖蜜脱色的核心。因此,通过简单的后处理方法调控界面聚合过程,制备疏松纳滤脱色膜,提高其分离选择性。系统研究了各种后处理剂(有机酸、弱碱、有机溶剂、离子液体)对初生聚哌嗪酰胺纳滤膜后处理调控效果和影响机制,考察其实际脱色效果。研究发现:1)界面聚合后处理主要通过水解效应、溶剂活化、封端反应三种机理对聚酰胺纳滤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调控,通过后处理过程,能够使纳滤膜出现不同程度的通量增加、孔径增大、表面电荷增多,得到不同分离性能的疏松纳滤膜;2)经过后处理的纳滤膜由于相对疏松的结构(较大的膜孔径)和较多的表面电荷,在糖蜜脱色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色素/蔗糖分离效果,并且具有优异的长期稳定性,通过简单的碱性溶液清洗,可以有效去除膜污染,恢复膜的渗透性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并总结了后处理对界面聚合过程的调控机理,为聚哌嗪酰胺纳滤膜的后处理调控提供理论指导,还为糖蜜脱色疏松纳滤膜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最后,在界面聚合过程中引入单宁酸(TA)和乙酰丙酮铁(Fe(acac)3)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选择性蚀刻强化”策略,制备具有抗碱性溶胀的疏松纳滤膜,以期解决疏松纳滤膜在碱清洗过程中发生孔溶胀导致膜污染累积的问题。并考察其在实际糖蜜过滤过程的脱色性能和抗污染性能。研究发现:1)TA和Fe(acac)3加入后,该多元反应过程中同时发生哌嗪(PIP)和聚苯三甲酰氯(TMC)的界面聚合形成聚酰胺结构、TA和TMC的界面聚合形成聚酯结构、TA和Fe3+的螯合3种反应过程,其中PIP-TMC和TA-TMC的聚合反应为主要反应,对最终的纳滤膜性能具有主要影响;2)通过碱处理刻蚀可以去除复合膜中的聚酯结构,从而得到疏松纳滤膜,而且可以通过调节刻蚀pH和TA的比例对疏松纳滤膜的分离性能进行调控;3)后刻蚀的疏松纳滤膜具有优异的抗碱洗溶胀能力,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Fe3+螯合能力能有效抑制带负电荷基团之间的静电排斥,其次,TA的引入增加了羟基的比例,降低了羧基的比例,从而降低了碱性pH下的静电斥力,另外,TA与PIP之间的迈克尔加成和共沉积反应增强了分离层与支撑层之间的结合作用力;4)后刻蚀的疏松纳滤膜在长期连续过滤中具有更好的抗污染能力,避免了商业纳滤膜由于碱诱导的孔溶胀导致的孔内污染累积。刻蚀强化后的疏松纳滤膜具有较高的渗透通量,对蔗糖和色素具有更高的分离选择性,对真实糖蜜的长期过滤具有较稳定的分离性能。该研究结果不仅建立了一种绿色的后处理方法来调控聚酰胺纳滤膜的性能,而且为实际应用中提高聚酰胺膜的抗碱洗溶胀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明[2](2021)在《酒精废液与白酒酒糟制取生物有机肥的研究及车间的初步设计》文中认为木薯是我国发酵法生产食用酒精的主要原料,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废液含有大量的糖分、蛋白质类以及氮、磷、钾等多种矿物营养元素,而白酒酒糟中同样含有大量未被利用的纤维素、残糖、酵母代谢物以及各类无机盐。利用上述高浓度有机物质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具有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潜力,有望为上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本文利用酒精废液处理后的污泥与白酒酒糟进行混合,接入复合菌剂进行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为探究复合菌剂的最优生长条件,先采用单因素方法在混料浓度、培养温度、p H及接种量四个方面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实验分析,进一步对影响发酵条件的三个关键因素(混料浓度、初始p H、温度)进行多因素分析,获得最佳工艺条件。同时将有机肥应用到小白菜种植中,进行肥效试验,为酒精废液和白酒酒糟的资源化利用和规模化发酵生产有机肥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及设计内容如下:1.将污泥与白酒酒糟按照质量比1:1混合,加入接种量2%的复合菌剂种子液,在稀释度65%,p H值7.53,培养温度36.2℃的最优条件下,获得的复合菌剂最高菌数为13.8×108CFU/g,完全满足生物有机肥中对活菌数的要求,表明利用活性污泥和白酒酒糟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是切实可行的。2.通过小白菜种植肥效实验,证明该肥对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品质有较为显着的效果。于空白对照相比,平均株高增加0.8cm,平均株重增加8.1g,平均亩产增加150.43kg,增产率为9.15%。3.基于年产6万吨木薯食用酒精生产规模,初步设计了酒精废液处理工艺和有机肥生产工艺,并设计了生物有机肥发酵塔设备。发酵塔具有7层结构,每层直径12m,高2m,每层物料停留时间24h,发酵总时间7天。其他涉及的主要设备设施及参数如下:调节池1座,长25m,宽22m,深4m。UASB反应器4座,高度6m,长宽各10m,反应温度55℃。生物接触氧化池4座,高度8.8m,半径为5m。调节箱1座,长8m,宽5m,深2m。共设计简图三张,一是工艺流程简图,二是综合处理区设备平面布置简图,三是发酵塔设备简图。
黄正恒[3](2020)在《木薯酒精的能源梯级利用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薯是一种良好的乙醇发酵原料,在经过了乙醇发酵后,其剩余副产物可利用沼气厌氧消化技术进行处理,之后剩余沼肥进行还田处理,以上过程中木薯酒精所含有的能量经过了逐级利用,产生的乙醇和沼气均为可再生清洁能源,乙醇可作为汽油添加剂用于替代部分汽油,乙醇制备过程中的能耗可由沼气提供,沼肥可替代化肥作为还田能源,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减少化肥对土壤的危害,使所有环节中产生的副产物能合理高效的利用,体现出木薯酒精的能源梯级利用方式。本文以木薯为原料,首先进行了乙醇发酵制备实验,采用传统双酶法,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12d,发酵结束后用燃料乙醇实验室定制的中试设备进行蒸馏提取酒精,最终得到1.61.7L酒精度为47.5%的酒精蒸馏液,平均出酒率为39.18%;其次,将乙醇制备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酒精废醪液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相应的木薯酒精废水和废渣。酒精废水采用UASB高效厌氧反应器进行处理,实验过程中保持固定的HRT,逐渐提升进水COD浓度,所产生的气体中甲烷含量最高可达到75.4601%,平均甲烷含量为60.08%。酒精废渣采用批量式厌氧沼气发酵方法进行处理,分别在室温(20℃)条件下和中温37℃条件下进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木薯酒精废渣是一种良好的产沼气原料,在中温37℃条件下处理效果更好;最后,对经过沼气厌氧消化后的剩余物进行沼肥化处理,将沼肥与化肥分别施加到白菜作物生长的土壤中,并定时监测土壤N、P、K的变化、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物生长结束后的品质,结果表明,沼肥能有效增加土壤肥效,对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影响效果优于化肥,可进行沼肥还田处理。
闫显辉[4](2019)在《糖蜜酒精废液浓缩过程的传热强化研究及其蒸发器设计》文中指出糖蜜酒精废液是一种在糖蜜制生物乙醇过程产生的高粘度、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环境危害大的有机废液,其处理技术限制着糖蜜酒精工艺的推广。糖蜜酒精废液的处理工艺中,多效蒸发焚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技术方案,但存在蒸发器传热速率低、结构不适用于高粘度废液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螺纹管作为蒸发器强化换热管型,对蒸发器的换热部分进行改进。搭建了单管传热测试平台,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比了光滑管与螺纹管之间、以及不同螺纹间距的螺纹管之间的传热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螺纹间距为35mm的螺纹管相对于光滑管,其总传热系数提升20%,具有较好的传热强化效果,而且随着管螺纹间距的减小,螺纹管的传热强化效果逐渐增强。根据实验结果,用螺纹间距为15mm的螺纹管有利于糖蜜酒精废液浓缩过程的传热强化。为了对螺纹管的传热强化机理做进一步分析,本文采用CFD软件,对糖蜜酒精废液在螺纹管中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得到的换热管内的温度分布云图和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矢量图可知,在螺纹管的管内突起处,湍动程度增强,管内废液的边界层流变薄,有利于将壁面处的热量向流体内部传导,加强了管内流体与壳程蒸汽的换热,起到了强化传热的效果。本文针对糖蜜酒精废液高粘度、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特点,根据现有糖蜜酒精废液多效蒸发浓缩处理的工况,对现有蒸发器进行了改进设计。蒸发器采用外加热式强制循环结构,加热室的换热元件采用螺纹管,循环泵选用适用于高粘度废液的螺杆泵。采用可拆式高效气液分离装置,降低了由于雾沫夹带所造成的冷凝水的COD升高。设备材料选用抗腐蚀能力较好的S30408(06Cr19Ni10)。本文对蒸发器进行了设计计算,确定了结构及各尺寸参数,绘制了蒸发器装配图,给出了处理量为8000kg/h的蒸发器设计可行性方案。
李武楠[5](2020)在《生物质黄原酸盐对土壤重金属淋洗废液的处理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土壤淋洗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常用技术之一。土壤淋洗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淋洗废液,会增加后处理成本。研究土壤重金属淋洗废液的回收再利用,可以提高淋洗剂的淋洗效率,降低淋洗修复的成本。论文通过比较四种吸附材料和四种生物质黄原酸盐对重金属Cd2+、Pb2+的吸附性能,筛选出玉米秸秆黄原酸盐为重金属Cd2+、Pb2+吸附效果较佳;再对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了吸附时间、pH、温度等对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吸附Cd2+、Pb2+的吸附特征;分析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吸附剂对Cd2+、Pb2+的动态吸附的吸附动力学模型;通过柱实验模拟实验,研究了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吸附剂对Cd2+、Pb2+的动态吸附曲线,探讨了其吸附机理;在实验室的基础上,开展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工业中试生产,并对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实际应用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比较活性炭、膨润土、沸石、玉米秸秆和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重金属Cd2+、Pb2+吸附特征。证明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均优于其他几种吸附材料,相同时间内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吸附量最大,效率最高。2.比较四种生物质黄原酸盐,包括淀粉黄原酸盐、壳聚糖黄原酸盐、小麦秸秆黄原酸盐、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重金属Cd2+、Pb2+的吸附特征。证明吸附材料用量均为0.2g/L情况下,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Cd2+、Pb2+的吸附容量最大,吸附容量由大到小分别是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壳聚糖黄原酸盐≥小麦秸秆黄原酸盐>淀粉黄原酸盐。其中,玉米秸秆黄原酸对水中Cd2+、Pb2+离子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0.170mmol/g、0.133 mmol/g;准二级动力学能对四种黄原酸盐吸附Cd2+、Pb2+的吸附动力学进行很好的拟合,相关系数大于0.989;分析吸附条件对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吸附Cd2+、Pb2+的影响,发现其对铅、镉的最佳处理条件为:吸附时间≥2h,温度为 20℃至 25℃,pH6~8。3.玉米秸秆原材料制备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制备工艺。证明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合成的最优化条件为NaOH浓度20%,CS2用量5 mL,黄化时间1h,成型硫酸镁用量5%3 mL。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次序为:CS2的用量>黄化时间>NaOH浓度>成型硫酸镁的用量。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处理淋洗废水效果明显,可使淋洗废液中Pb2+、Cd2+、Zn2+、Cr6+和Cu2+的去除率达到83.00%~99.21%,出水浓度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要求,可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的淋洗废液。4.揭示了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重金属铅的动态吸附特征。发现在填充高度为5cm,流速为1mL/min的柱实验中,穿透时间为96h,吸附饱和时间为200h。柱吸附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具备对重金属Pb2+的吸附能力,柱吸附穿透和饱和取决于流速、填柱高度和初始浓度,流速和初始浓度越小而填柱高度越高,则穿透时间和饱和时间越长。几种穿透模型能较好的预测实验室条件下的穿透曲线,流速越快,填柱高度越短,初始浓度越大,则穿透曲线的斜率越大,多次吸附循环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对实际淋洗废液的吸附也表明柱吸附试验结果能应用于实际淋洗工程废液处理。5.开展了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中试生产。中试生产对玉米秸秆黄原酸盐成品的吸附容量进行了检测,证明和实验室小试产品的各项吸附容量基本一致,达到了预期的中试生产效果。提出了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中试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该流程工艺流程短,设备配置紧凑,装机容量小,能耗低等特点,但存在产率不高问题,在废液回用方面仍有待改进。6.开展了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应用研究。通过在湖南省郴州市某土壤重金属淋洗工程中应用表明,淋洗工程定时在暂存池出口和入口进行取样测定重金属As、Pb2+、Cd2+的浓度。进水总As浓度为0.22~0.63 mg/L、Pb2+浓度为6.09~27.07 mg/L、Cd2+浓度为4~13.78mg/L。经过内部循环,出水浓度总As小于0.02mg/L,Pb2+浓度小于0.5 mg/L,Cd2+浓度小于0.1 mg/L,处理效果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节水效果明显。
杨伟红[6](2019)在《糖蜜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探讨》文中认为糖蜜酒精废液是甘蔗糖厂的副产品糖蜜用于酒精生产时产生的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直接排出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如何有效治理酒精废液已经严重阻碍糖蜜酒精生产的正常发展。糖蜜酒精废液蒸发浓缩喷雾干燥制纯干粉是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之一,治理较彻底,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近年获得较快发展的处理方法。针对目前需求,文章以某酒精厂糖蜜酒精废液处理为例,研究提出一套节能环保、技术可行的酒精废液浓缩喷雾干燥技术路线,为今后类似项目的设计方案规划提供借鉴。
雷治武[7](2018)在《机械化学活化改性富羟基类矿物吸附与分离钾离子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钾盐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绝大部分可溶性钾盐资源分布在气候环境恶劣,交通运输不发达的西北和西南的盐湖中,而对钾肥需求量极大的中东部农业发达地区的天然钾盐资源却极其紧缺,但是在一些工农业副产品废液、碱金属矿山的尾矿废水以及海水中却含有丰富的钾盐资源亟需回收利用,因此,研究从含钾溶液中回收钾的技术对缓解钾盐的紧缺问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机械力化学法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机械力作用强度来控制反应程度的方法,且具有绿色高效的优点,另一方面,羟基是矿物表面活性极强的官能团。因此,本课题以机械力化学法为基础研究手段,利用富羟基类矿物高岭土、镁铝水滑石、蛇纹石和三水铝石对钾吸附与分离的特征与机理进行了研究,制备了新型的钾吸附材料,并成功实现了钾铯和钾钠间的相互分离,为回收利用碱金属资源提供了新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基于机械力化学手段,首先研究了磷酸与高岭土机械球磨后的反应特征。磷酸中的部分自由氢通过与高岭土结构中的表面羟基以分子水的形式结合,使得磷酸分子以Si-O-Al-P的形式固定在非晶相的高岭土载体表面上,磷酸分子上未反应的自由氢可以与溶液中钾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实现以化学吸附的方式在低浓度含钾溶液中固定钾的目的。磷酸改性的高岭土(KP)在低浓度条件下对钾离子的吸附容量高达6 mg/g左右,并且对钾离子存在选择性。这种新型吸附材料为回收海水以及尾矿废水中的钾资源提供了新选择。然后,基于KP材料对钾离子的吸附特征,分别开展了镁铝水滑石前驱体(Mg-Al LDH)及活化蛇纹石对KP材料吸附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g-Al LDH对KP材料吸附钾离子具有协同吸附作用,其作用机理是Mg-Al LDH吸附阴离子交换出来的OH-能够消耗KP材料吸附钾离子交换出来的H+,促进了钾离子吸附反应的持续进行,从而显着提升KP材料的吸附性能,钾离子的饱和吸附容量高达28.47 mg/g。而活化蛇纹石(MAS)对KP材料吸附钾离子具有促进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是蛇纹石在机械活化作用下结构中的羟基不断溶出消耗KP吸附钾过程中产生的H+,促进吸附反应的进行,钾离子的饱和吸附容量高达32.46 mg/g。研究同时表明,新型吸附材料对不同类型的钾盐均有效,碳酸盐的吸附效果尤其理想。此外,改性材料在酸性环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吸附性能。二者的区别在于,Mg-Al LDH能够同时吸附阴离子,当溶液环境中存在氨氮等可利用的阴离子时,可以制备复合肥料,而活化蛇纹石的促进吸附则不会带入阴离子,可以避免土壤酸化,为解决资源环境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最后,基于碱金属元素在机械化学反应中具有很大的反应差异性特征,开展了钾铯和钾钠的分离研究。活化蛇纹石与钾、铯离子之间的反应特性差异表明:在接近中性的环境下,活化后的蛇纹石作为载体晶核,表面的Mg活性位点能够与溶液中的铯离子和磷酸根离子反应形成鸟粪石(MgCsPO4·6H2O)晶体结构而迅速沉淀,而钾离子仍然保留在水溶液中。钾铯离子这种反应特性的差异是常规化学反应不具有的。此工艺对于铯尾矿废水中钾的回收利用以及放射性137Cs的固定均具有重要意义。而活化三水铝石与钾、钠离子之间的反应特性差异表明:活化后的三水铝石可以在低温水热的环境下与钾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的钾明矾石(KAl3(SO4)2(OH)6),而离子半径相对小的钠离子在此环境下则不会参与反应。该工艺可以高效的实现钾钠分离,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郭敬[8](2018)在《基于过程模拟的糖蜜酒精生产工艺能量优化》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能源战略改革,以生物燃料乙醇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广泛关注。2017年9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十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国2016年生物燃料乙醇产量大约为260万吨,满足东北、河南、安徽、广西等地的使用。若车用乙醇汽油在全国全面推广使用,生物燃料乙醇年需求量将增加至约1000万吨。目前国内燃料乙醇产能的巨大缺口,为我国酒精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针对国内糖蜜酒精生产过程中的高能耗问题,利用过程模拟技术,结合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用能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首先运用ASPEN PLUS软件对实际生产工艺进行模拟,在NRTL物性方法下模拟所得成品酒精流率为2500 kg/h,质量分数92.2%,与实际生产的相对误差为0.6%;精馏塔顶蒸出工业酒精质量分数为94.80%,与实际生产相对误差为0.2%;四效蒸发浓缩液锤度为70°Bx,与实际生产相对误差为1.4%。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的相对误差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满足实际生产要求,同时也验证了过程模型与所选NRTL物性方法对于本研究体系的适用性。基于过程模拟结果,对生产过程中的能量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薄弱环节,进行单工段优化及系统能量集成优化,提出三种不同的工艺改进方案。三种工艺改进方案系统?效率分别为:单工段优化方案的系统?效率比原工艺增加了9.95%,增加至25.75%;系统优化方案一的?效率比原工艺增加了12.53%,增加至28.15%;系统优化方案二的?效率比原工艺增加了43.54%,增加至83.84%。三种工艺方案节省经济效益分别为617.84万元/年、609.84万元/年、940.24万元/年。依据三种方案的对比结果,结合实际生产状况,确定粗馏塔和排醛塔均采用间接加热、精馏塔采用直接加热的生产工艺,即能量利用率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系统优化方案二为最佳方案。针对最佳工艺方案进行工程性应用研究,计算得其新增投资成本为366万元,投资回收年限为2.44年,验证了该工艺较好的收益及可行性。改进工艺降低了生产消耗,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给社会创造了收益,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史耀振[9](2018)在《糖蜜酒精废液多效蒸发系统的模拟分析与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效蒸发浓缩焚烧处理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理糖蜜酒精废液较理想的技术方案之一。但该过程能耗较大,节能、降耗、提高能量利用率对该技术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糖蜜酒精废液多效蒸发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过程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以广东省某酒精厂日处理量700吨糖蜜酒精废液蒸发浓缩装置为参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能较准确地重现实际生产过程,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以四效蒸发过程为系统,建立热分析和?分析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各主要热流与?流数值;通过热分析和?分析,找出蒸发系统用能薄弱环节,提出可实施的节能改造措施,为提高该过程的能量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撑。从工艺流程改造入手设计不同的能量利用方案,结合热经济分析法,从热效率、?效率、生蒸汽用量、年度总费用等指标综合评价系统在不同蒸发方案下的用能水平与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蒸发方案6在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和降低能耗方面效果最佳。与工厂现有流程相比,蒸发方案6热效率提高了9.98个百分点,?效率提高了7.12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生蒸汽用量4791吨,能量利用率显着提高。此外,蒸发方案6年度总费用还可减少64.5万元。对蒸发器提出了采用螺旋槽纹管作为换热元件替代原有的光滑管的改造方案,改造后传热系数大幅提高,所需传热温差降低,过程因不可逆引起的?损失减少。在维持原有生蒸汽压力和末效真空度不变的前提下,可将多效蒸发系统由原来的四效增加为六效,这样,生蒸汽用量将比现有用量降低约35.1%,热效率提高了11.26个百分点,?效率提高了8.31个百分点,节能效果十分明显。针对蒸发器的气液分离装置效率较低、出现雾沫夹带的现象展开研究,提出改进方案。
刀静梅,张跃彬,高欣欣[10](2017)在《甘蔗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分析》文中指出对甘蔗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做了技术分析,目前我国糖厂比较分散,数量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雄厚。经过企业多年在酒精废液利用及生产实践,直接灌溉农田和生产有机液态复合肥是处理废液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不仅给土壤提供大量的水分和养分,而且符合环保和低投入的循环农业发展。
二、酒精生产废液回收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精生产废液回收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糖蜜纳滤脱色过程机理及高性能脱色膜制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糖蜜的资源化利用 |
1.1.1 糖蜜的来源和利用 |
1.1.2 糖蜜色素脱除 |
1.2 疏松纳滤膜 |
1.2.1 疏松纳滤膜的制备 |
1.2.2 疏松纳滤膜在资源回收中的应用 |
1.3 本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糖蜜膜法脱色过程中的色素/蔗糖分离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和过程 |
2.2.3 检测和表征方法 |
2.2.4 数据计算和处理 |
2.2.5 数据模拟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膜性质的影响 |
2.3.2 糖蜜料液组分的影响 |
2.3.3 膜过程参数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界面聚合后处理制备疏松纳滤脱色膜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界面聚合和后处理膜制备 |
3.2.3 检测和表征方法 |
3.2.4 膜性能测试 |
3.2.5 截留分子量和孔径分布计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纳滤膜分离性能 |
3.3.2 纳滤膜的物理化学结构表征 |
3.3.3 界面聚合后处理的机理讨论 |
3.3.4 疏松纳滤膜的糖蜜脱色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界面聚合“刻蚀增强”制备抗溶胀疏松纳滤脱色膜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界面聚合和后处理刻蚀过程 |
4.2.3 检测和表征方法 |
4.2.4 膜性能测试 |
4.2.5 溶胀率定义和通量/截留率的变化率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界面聚合制备多组分复合纳滤膜 |
4.3.2 后处理刻蚀制备疏松纳滤膜 |
4.3.3 物理化学结构表征 |
4.3.4 抗溶胀机理讨论 |
4.3.5 糖蜜脱色实际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酒精废液与白酒酒糟制取生物有机肥的研究及车间的初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行业应用现状 |
1.3 白酒酒糟处理技术现状 |
1.4 酒精废液处理技术现状 |
1.4.1 物理处理法 |
1.4.2 化学处理法 |
1.4.3 生物处理法 |
1.5 生物有机肥的行业现状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污泥与白酒酒糟混合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条件优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分析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2.1 活性污泥与白酒酒糟混合原料浓度对复合菌剂菌数的影响 |
2.2.2 接种量对复合菌剂菌数的影响 |
2.2.3 温度对复合菌剂菌数的影响 |
2.2.4 pH值对复合菌剂菌数的影响 |
2.2.5 响应面设计实验 |
2.3 实验结果 |
2.3.1 活性污泥与白酒酒糟混合原料浓度对复合菌剂菌数的影响 |
2.3.2 接种量对复合菌剂菌数的影响 |
2.3.3 温度对复合菌剂菌数的影响 |
2.3.4 不同pH对复合菌剂菌数的影响 |
2.3.5 响应面设计得到最佳优化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肥效实验 |
3.1 概述 |
3.2 试验目的 |
3.3 时间和地点 |
3.3.1 试验时间 |
3.3.2 试验地点 |
3.4 试验材料 |
3.4.1 供试土壤 |
3.4.2 供试肥料:生物有机肥 |
3.4.3 供试品种及栽培方式 |
3.5 试验方法 |
3.5.1 试验设计 |
3.5.2 试验处理 |
3.5.3 施肥方法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6.2 施用供试肥料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 |
3.6.3 试验数据统计的方差分析 |
3.7 效益情况分析 |
3.8 试验结论 |
第4章 酒精废液处理及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的选择 |
4.1 酒精废液特点 |
4.2 厌氧生物处理法 |
4.2.1 概述 |
4.2.2 工艺条件 |
4.2.3 优缺点 |
4.2.4 厌氧接触法 |
4.2.4.1 概述 |
4.2.4.2 优缺点 |
4.2.5 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 |
4.2.5.1 工作原理 |
4.2.5.2 设备结构 |
4.2.5.3 优缺点 |
4.2.6 厌氧生物转盘 |
4.2.6.1 概述 |
4.2.6.2 设备机构 |
4.2.6.3 优缺点 |
4.2.7 厌氧生物滤池 |
4.2.7.1 概述 |
4.2.7.2 工艺流程 |
4.2.7.3 优缺点 |
4.2.8 各种厌氧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比较 |
4.3 好氧生物处理法 |
4.3.1 概述 |
4.3.2 活性污泥法 |
4.3.2.1 概述 |
4.3.2.2 流程 |
4.3.2.3 运行方法 |
4.3.2.4 优缺点 |
4.3.3 生物膜法 |
4.3.3.1 生物滤池 |
4.3.3.2 生物转盘 |
4.3.3.3 生物接触氧化池 |
4.4 生物有机肥制取工艺 |
4.4.1 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流程 |
4.4.2 发酵过程工艺参数的控制 |
第5章 设备选定及计算 |
5.1 调节池的尺寸计算 |
5.2 泵的设计 |
5.3 UASB反应器的尺寸计算 |
5.3.1 UASB反应器的选型 |
5.3.2 UASB反应器容积及主要构造尺寸的确定 |
5.3.3 进水布水系统的设计 |
5.3.4 进水泵的选择 |
5.3.5 三相分离器的设计 |
5.3.6 出水系统设计 |
5.3.7 浮渣清除系统的设计 |
5.3.8 排泥系统设置 |
5.4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 |
5.4.1 氧化池的设计计算 |
5.4.2 旋转布水器的设计计算 |
5.5 二沉池的尺寸计算 |
5.5.1 二沉池直径计算 |
5.5.2 池体有效水深H_1的计算 |
5.5.3 二沉池总高度 |
5.6 终沉淀池的计算 |
5.7 调节箱和发酵塔的尺寸计算 |
5.8 物料衡算 |
第6章 布置说明 |
6.1 厂址的选择 |
6.2 工艺流程图的设计 |
6.3 车间设备布置图的设计 |
6.3.1 车间设计的原则 |
6.3.2 车间设计的主要依据 |
6.3.3 车间设备选型的原则 |
第7章 图纸设计说明 |
7.1 工艺流程简图设计说明 |
7.1.1 概述 |
7.1.2 工艺过程基本介绍 |
7.2 综合处理车间平面布置简图设计说明 |
7.3 发酵塔设备简图设计说明 |
7.4 其他说明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前景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3)木薯酒精的能源梯级利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木薯作物的特性与利用方式 |
1.3 乙醇发酵技术 |
1.4 厌氧消化技术 |
1.5 酒精废醪液处理方式 |
1.5.1 酒精废水处理方式 |
1.5.2 酒糟常见处理方式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木薯乙醇制备的实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装置 |
2.1.3 实验设计 |
2.1.4 测定项目 |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2.1 乙醇发酵前后的质量变化 |
2.2.2 发酵前后TS、VS、pH的变化 |
2.2.3 原料出酒率 |
2.3 木薯乙醇能源计算 |
2.3.1 乙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
2.3.2 乙醇可替代的传统能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UASB厌氧反应器处理木薯酒精废水实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装置 |
3.1.3 实验设计 |
3.1.4 测定项目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1 日产气量、甲烷含量的变化情况 |
3.2.2 反应器进出水COD的变化情况 |
3.2.3 反应器进出水pH的变化情况 |
3.3 木薯酒精废液能源计算 |
3.3.1 木薯酒精废液处理过程中的能耗 |
3.3.2 沼气可替代的传统能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木薯酒精废渣厌氧发酵产沼气实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装置 |
4.1.3 实验设计 |
4.1.4 测定项目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1 日产气量、甲烷含量的变化情况 |
4.2.2 发酵前后料液的TS、VS及 pH变化 |
4.2.3 产气速率分析 |
4.2.4 产气潜力分析 |
4.2.5 不同原料产气潜力比较分析 |
4.3 木薯酒精废渣能源计算 |
4.3.1 木薯酒精废渣处理过程中的能耗 |
4.3.2 沼气可替代的传统能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木薯酒精废渣厌氧发酵剩余物的利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设计 |
5.1.3 检测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2.1 沼肥和化肥对土壤N、P、K的影响 |
5.2.2 沼肥和化肥对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
5.2.3 沼肥和化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土壤N、P、K含量差异性分析 |
5.3.2 株高叶宽差异性分析 |
5.3.3 作物品质差异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糖蜜酒精废液浓缩过程的传热强化研究及其蒸发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工业背景 |
1.2 糖蜜酒精废液的来源和性质 |
1.2.1 糖蜜酒精废液的来源 |
1.2.2 糖蜜酒精废液的性质 |
1.3 糖蜜酒精废液处理 |
1.3.1 糖蜜酒精废液处理的现状 |
1.3.2 糖蜜酒精废液的处理方法 |
1.4 对流传热强化技术 |
1.4.1 缩放管 |
1.4.2 螺纹管 |
1.4.3 横纹槽管 |
1.5 数值模拟研究 |
1.6 高粘度流体蒸发器的概述 |
1.6.1 刮板薄膜式蒸发器 |
1.6.2 列文式蒸发器 |
1.6.3 外热式自然循环蒸发器 |
1.6.4 强制循环蒸发器 |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单管传热强化测试平台及实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用糖蜜酒精废液 |
2.3 单管传热测试平台 |
2.4 实验流程 |
2.5 实验测量方法以及主要仪器 |
2.5.1 温度测量 |
2.5.2 废液流量测量 |
2.5.3 蒸汽流量、压力以及温度测量 |
2.5.4 糖蜜酒精废液Brix的测量 |
2.6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2.6.1 定性温度 |
2.6.2 对数平均温差 |
2.6.3 管内壁面温度的计算 |
2.6.4 流体质量流量q_m |
2.6.5 系统热负荷Q |
2.6.6 总传热系数K |
2.6.7 管外蒸汽冷凝系数a_o |
2.6.8 管内传热系数a_i |
2.6.9 管内传热特征数N_u |
2.7 误差分析 |
2.7.1 流量误差分析 |
2.7.2 温度误差分析 |
2.7.3 传热量误差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糖蜜酒精废液浓缩过程传热强化的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装置的可靠性检验 |
3.3 糖蜜酒精废液在光滑管中的传热实验 |
3.4 糖蜜酒精废液在螺纹管中的传热实验 |
3.5 实验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糖蜜酒精废液传热的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模型的建立 |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2.2 网格的生成 |
4.3 模型的验证 |
4.4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
4.4.1 流体的温度场分布情况 |
4.4.2 流体的速度场分布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蒸发器的设计 |
5.1 设计参数 |
5.1.1 物料参数 |
5.1.2 已知条件以及处理量为8000kg/h的蒸发器设计参数 |
5.2 设备的选型 |
5.2.1 蒸发器类型的确定 |
5.2.2 主要结构及设备的选型设计 |
5.2.3 设备材料的选择 |
5.3 蒸发器主要结构工艺尺寸的设计 |
5.3.1 加热管的选择和管束的初步估计 |
5.3.2 加热室尺寸及加热管数目的确定 |
5.3.3 气液分离室尺寸的确定 |
5.3.4 接管尺寸的确定 |
5.4 强度计算 |
5.5 管板的设计 |
5.6 封头的设计 |
5.7 法兰与人孔 |
5.7.1 人孔选型 |
5.7.2 法兰选型 |
5.8 质量估算 |
5.8.1 设备质量计算 |
5.8.2 设备充水质量 |
5.9 支座设计 |
5.9.1 气液分离室支座设计 |
5.9.2 加热室支座设计 |
5.10 设备装配图及主要部件图 |
5.11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生物质黄原酸盐对土壤重金属淋洗废液的处理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
1.2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 |
1.2.1 淋洗方法 |
1.2.2 淋洗剂 |
1.3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
1.3.1 离子交换树脂法 |
1.3.2 沉淀法 |
1.3.3 絮凝/混凝法 |
1.3.4 膜分离法 |
1.3.5 电化学法 |
1.3.6 吸附法 |
1.4 黄原酸盐的相关研究进展 |
1.4.1 黄原酸盐的概述 |
1.4.2 黄原酸盐的制备方法 |
1.4.3 黄原酸盐吸附重金属的原理 |
1.4.4 黄原酸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5 黄原酸盐吸附重金属的表征研究 |
1.5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无机吸附剂与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吸附性能比较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设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几种材料对Pb~(2+)、Cd~(2+)的吸附情况 |
2.3.2 吸附去除率分析 |
2.4 小结 |
3 四种不同生物质黄原酸盐对重金属的吸附特征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生物质黄原酸盐材料制备 |
3.2.2 生物质黄原酸盐对废水中重金属铅、镉的吸附实验 |
3.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生物质黄原酸盐对废水中Pb~(2+)、Cd~(2+)的吸附性能 |
3.3.2 不同生物质黄原酸盐对模拟废水中Pb~(2+)、Cd~(2+)吸附动力学 |
3.3.3 吸附温度对玉米秸秆黄原酸盐(YCX)吸附Pb~(2+)、Cd~(2+)效果影响 |
3.3.4 pH对玉米秸秆黄原酸盐(YCX)吸附Pb~(2+)、Cd~(2+)效果的影响 |
3.3.5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YCX)吸附Pb~(2+)、Cd~(2+)前后的FT-IR表征 |
3.4 小结 |
4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制备工艺参数优化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材料合成 |
4.3.2 制备方法实验设计 |
4.3.3 解吸实验 |
4.3.4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重金属淋洗废液的吸附实验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分析 |
4.5.1 制备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参数优化 |
4.5.2 制备响黄原酸盐制备的影响因素 |
4.5.3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吸附铅前后表面分析 |
4.5.4 解吸实验 |
4.5.5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处理淋洗废水的离子吸附实验 |
4.6 小结 |
5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铅的动态吸附特征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制备 |
5.3 柱吸附实验 |
5.3.1 批次实验 |
5.3.2 吸附装置 |
5.3.3 吸附柱吸附解吸的穿透实验 |
5.4 相关吸附模型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材料的制备 |
5.5.2 穿透曲线和吸附质初始浓度的关系 |
5.5.3 穿透曲线和吸附材料填充高度的关系 |
5.5.4 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
5.5.5 穿透模型 |
5.5.6 循环吸附效率 |
5.6 小结 |
6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的中试生产工艺研究 |
6.1 前言 |
6.2 中试生产设计 |
6.2.1 主要原料和设备 |
6.2.2 中试生产工艺 |
6.2.3 中试生产过程 |
6.3 中试生产关键控制点及工艺参数 |
6.4 中试生产产量及质量指标 |
6.5 稳定性检测 |
6.6 成本计算 |
6.7 小结 |
7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处理重金属淋洗废水的工程应用 |
7.1 前言 |
7.2 中试工程实例工艺流程 |
7.3 主要构筑物 |
7.3.1 暂存罐 |
7.3.2 反应罐 |
7.3.4 斜管沉淀池 |
7.3.5 串联吸附罐 |
7.4 实验设计处理 |
7.5 工程应用效果 |
7.5.1 土壤淋洗效果 |
7.5.2 尾砂淋洗效果 |
7.5.3 淋洗液处理效果 |
7.5.4 小结 |
8 论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糖蜜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工艺技术方案 |
2.1 广西应用案例分析 |
2.1.1 运行生产厂家概况 |
2.1.2 现行企业采用的生产工艺 |
2.1.2. 1 蒸发浓缩工艺描述 |
2.1.2. 2 喷雾干燥工艺描述 |
2.1.3 应用案例分析 |
2.2 蒸发浓缩喷雾干燥法工艺技术路线 |
2.2.1 废液蒸发浓缩工艺技术路线 |
2.2.1. 1 蒸发系统效数的确定 |
2.2.1. 2 蒸发工艺流程简图 |
2.2.1. 3 主要运行参数指标 |
2.2.1. 4 主要装置型号参数 |
2.2.2 浓缩液喷雾干燥工艺技术路线 |
2.2.2. 1 喷雾干燥工艺流程简图 |
2.2.2. 2 生产线规模的确定 |
2.2.2. 3 主要运行参数指标 |
2.2.2. 4 主要装置型号参数 |
3 技术特点 |
3.1 蒸发浓缩系统 |
3.2 喷雾干燥系统 |
4 项目实施效果 |
5 小结及展望 |
(7)机械化学活化改性富羟基类矿物吸附与分离钾离子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钾资源概况 |
1.2.1 钾资源简介 |
1.2.2 我国可溶性钾盐资源现状 |
1.2.3 可开发利用的可溶性钾资源 |
1.2.4 可溶性钾盐回收研究现状 |
1.2.5 钾的应用 |
1.3 碱金属分离研究现状 |
1.3.1 钾钠分离研究现状 |
1.3.2 钾铯分离研究现状 |
1.4 富羟基类矿物简介及研究现状 |
1.4.1 高岭石 |
1.4.2 蛇纹石 |
1.4.3 三水铝石 |
1.5 机械化学研究进展 |
1.5.1 机械力化学的概念及发展 |
1.5.2 机械力化学效应 |
1.5.3 机械力化学效应的影响因素 |
1.5.4 机械力化学的作用机理 |
1.5.5 机械力化学在富羟基矿物的应用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6.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高岭土 |
2.1.2 蛇纹石 |
2.1.3 三水铝石 |
2.2 试验装置 |
2.3 测试仪器 |
2.4 检测方法 |
2.4.1 钾、钠的测定 |
2.4.2 铷、铯的测定 |
2.4.3 硝酸根的测定 |
第三章 机械化学法磷酸改性高岭土制备钾吸附材料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矿物材料载体基质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研究 |
3.2.1 单体氧化物的改性效果研究 |
3.2.2 铝硅酸盐矿物的改性效果研究 |
3.3 无机酸改性剂对高岭土改性效果的影响研究 |
3.4 球磨转速对磷酸改性高岭土KP改性效果的评价及机理探讨 |
3.4.1 球磨转速条件的改性表征 |
3.4.2 SEM场发射扫描电镜表征分析 |
3.4.3 扫描电镜面扫分析 |
3.4.4 XRD物相表征分析 |
3.4.5 FT-IR红外表征 |
3.4.6 粒度分析 |
3.4.7 KP样品结合程度分析 |
3.4.8 吸附效果评价 |
3.5 磷酸用量对改性效果的机理分析 |
3.5.1 不同磷酸用量改性的pH表征 |
3.5.2 红外光谱表征 |
3.5.3 SEM面扫分布表征 |
3.5.4 磷酸用量改性的效果评价 |
3.6 不同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评价 |
3.7 机理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Mg-Al水滑石前驱体对磷酸改性高岭土吸附钾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KP/Mg-Al LDH对钾吸附效果的影响因素 |
4.2.1 吸附剂用量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2.2 不同钾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2.3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2.4 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2.5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2.6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3 机理分析 |
4.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
4.3.2 吸附等温线研究 |
4.3.3 吸附热力学研究 |
4.3.4 SEM-EDX分析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活化蛇纹石对磷酸改性高岭土吸附钾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KP/MAS对钾吸附效果的影响因素 |
5.2.1 球磨转速的影响 |
5.2.2 用量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
5.2.3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
5.2.4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
5.2.5 不同钾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
5.3 吸附机理研究 |
5.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
5.3.2 吸附等温线 |
5.3.3 吸附热力学参数 |
5.4 KP/MAS对一价阳离子的吸附效果研究 |
5.5 KP/MAS产品吸附后的缓释特性研究 |
5.6 小结 |
第六章 机械力活化蛇纹石分离钾铯的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钾铯分离的影响因素 |
6.2.1 球磨转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6.2.2 蛇纹石用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6.2.3 磷酸用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6.2.4 液固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6.3 钾铯分离机理表征分析 |
6.3.1 K-Mg-P与 Cs-Mg-P的不同反应特征 |
6.3.2 球磨转速影响下的反应机理 |
6.3.3 磷酸用量影响下的反应机理 |
6.3.4 红外表征分析 |
6.3.5 TG-DSC热重分析 |
6.3.6 机理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机械力活化三水铝石分离钾钠的试验研究 |
7.1 引言 |
7.2 机械活化三水铝石固定钾的影响因素 |
7.2.1 水热温度的影响 |
7.2.2 球磨时间的影响及表征分析 |
7.2.3 组分摩尔比的影响及表征 |
7.2.4 钾摩尔量的影响 |
7.2.5 液固比的影响及表征 |
7.2.6 钾钠分离效果研究 |
7.3 机理分析 |
7.3.1 样品的红外表征 |
7.3.2 TG-DSC热重分析表征 |
7.3.3 XRD物相表征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过程模拟的糖蜜酒精生产工艺能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酒精的主要性质及标准 |
1.2 酒精生产工艺 |
1.2.1 酒精生产工艺简介 |
1.2.2 酒精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
1.3 化工过程模拟技术 |
1.4 夹点技术 |
1.4.1 夹点技术的应用 |
1.4.2 夹点技术的基本原理 |
1.5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糖蜜酒精生产工艺流程模拟 |
2.1 工艺流程 |
2.2 物性方法的选择 |
2.3 工艺流程模拟 |
2.3.1 蒸馏工段流程模拟 |
2.3.2 废液浓缩工段流程模拟 |
2.3.3 废液燃烧流程模拟 |
2.4 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糖蜜酒精生产工艺节能优化 |
3.1 ?计算及能量利用评价方法 |
3.1.1 ?的计算 |
3.1.2 能量利用评价方法 |
3.2 单工段能量优化 |
3.2.1 系统能流图 |
3.2.2 单工段方案 |
3.3 系统能量优化 |
3.3.1 工艺方案一 |
3.3.2 工艺方案二 |
3.4 工艺方案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糖蜜酒精工艺工程应用研究 |
4.1 项目背景概述 |
4.2 系统能量平衡 |
4.3 项目经济性分析与估算 |
4.3.1 企业经济效益估算 |
4.3.2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糖蜜酒精废液多效蒸发系统的模拟分析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糖蜜酒精废液的来源、特性及危害 |
1.2.1 糖蜜酒精废液的来源 |
1.2.2 糖蜜酒精废液的特性与危害 |
1.3 糖蜜酒精废液治理技术简介 |
1.3.1 引田灌溉法 |
1.3.2 生化处理法 |
1.3.3 浓缩法 |
1.3.4 其他方法 |
1.4 多效蒸发过程模拟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效蒸发系统AspenPlus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2.1 多效蒸发工作原理与常见流程 |
2.2 多效蒸发系统模型的建立 |
2.2.1 蒸发器模型的建立 |
2.2.2 预热器模型的建立 |
2.2.3 多效蒸发系统模型的建立 |
2.3 多效蒸发系统模型的验证 |
第三章 多效蒸发系统的能量分析 |
3.1 多效蒸发系统的热分析 |
3.1.1 热分析概述 |
3.1.2 多效蒸发系统热分析模型 |
3.1.3 多效蒸发系统主要热量的计算方法 |
3.1.4 热分析评价准则 |
3.1.5 多效蒸发系统热分析计算结果 |
3.2 多效蒸发系统的?分析 |
3.2.1 火用分析概述 |
3.2.2 多效蒸发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
3.2.3 多效蒸发系统火用计算方法 |
3.2.4 火用评价准则 |
3.2.5 多效蒸发系统火用分析计算结果 |
3.3 节能改造措施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效蒸发系统设计方案及效果验证 |
4.1 蒸发方案1——带冷凝水闪蒸 |
4.1.1 带冷凝水闪蒸的蒸发系统模拟流程 |
4.1.2 工艺流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2 蒸发方案2——改进预热方式 |
4.2.1 改进预热方式的蒸发系统模拟流程 |
4.2.2 工艺流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3 蒸发方案3——带冷凝水闪蒸及改进预热方式 |
4.3.1 带冷凝水闪蒸及改进预热方式蒸发系统模拟流程 |
4.3.2 工艺流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4 蒸发方案4——带预热器冷凝水闪蒸及改进预热方式 |
4.4.1 带预热器冷凝水闪蒸及改进预热方式蒸发系统模拟流程 |
4.4.2 工艺流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5 蒸发方案5——效数的优化 |
4.5.1 经济分析概述 |
4.5.2 经济分析目标及前提 |
4.5.3 经济分析方法建立 |
4.5.4 优化结果与分析 |
4.6 蒸发方案6——优化设计参数 |
4.7 不同蒸发方案的模拟计算结果与讨论 |
4.8 多效蒸发优化系统工艺流程 |
4.8.1 工艺流程及说明 |
4.8.2 多效蒸发系统主要装置设计参数 |
4.9 多效蒸发器过程的强化传热改造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蒸发器气液分离装置的改造 |
5.1 蒸发器气液分离装置现状 |
5.2 本装置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与原理 |
5.2.1 本装置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 |
5.2.2 本装置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甘蔗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蔗酒精废液主要指标 |
2 甘蔗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分析 |
2.1 浓缩生产有机复合 (混) 肥 |
2.2 甘蔗酒精废液生产液态肥 |
2.3 生产光合菌, 制造光合菌肥 |
2.4 甘蔗酒精废液稀释后农田浇灌 |
2.5 甘蔗酒精废液厌氧发酵生产沼气 |
2.6 甘蔗酒精废液发酵生产蛋白饲料 |
2.7 用天然沸石从糖蜜酒精废液中提钾盐 |
2.8 提取甘油和色素 |
2.9 甘蔗酒精废液浓缩后可做燃料 |
3甘蔗酒精废液农田施用研究 |
四、酒精生产废液回收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糖蜜纳滤脱色过程机理及高性能脱色膜制备的研究[D]. 郭世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 [2]酒精废液与白酒酒糟制取生物有机肥的研究及车间的初步设计[D]. 杨明.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3]木薯酒精的能源梯级利用工艺研究[D]. 黄正恒.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 [4]糖蜜酒精废液浓缩过程的传热强化研究及其蒸发器设计[D]. 闫显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生物质黄原酸盐对土壤重金属淋洗废液的处理和应用研究[D]. 李武楠.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6]糖蜜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探讨[J]. 杨伟红. 广西糖业, 2019(05)
- [7]机械化学活化改性富羟基类矿物吸附与分离钾离子的机理研究[D]. 雷治武.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8]基于过程模拟的糖蜜酒精生产工艺能量优化[D]. 郭敬.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糖蜜酒精废液多效蒸发系统的模拟分析与改造[D]. 史耀振.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甘蔗酒精废液资源化利用分析[J]. 刀静梅,张跃彬,高欣欣. 中国糖料,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