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姜食品加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璐,王萌,赵晓燕,朱运平,张晓伟,刘红开,郭婵[1](2021)在《加工过程对生姜主要成分、功效和应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生姜既是日常烹饪的调味品,又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性农作物,其药用效果以及各种加工制品在我国的医书典籍中均有记载。通过介绍生姜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不同的加工方法,根据其加工方法的不同,阐述加工过程对生姜主要成分和细胞结构造成的影响,讨论生姜主要成分改变的原因,比较不同生姜制品功效的差异,总结不同加工方法对功能特性和应用产生的影响。
张耘梦,刘鑫,孟庆昌,张子岗,王庆国,石晶盈[2](2020)在《3-癸烯-2-酮对生姜采后抑芽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新型生姜抑芽技术,获得较为理想的安全抑芽产品,以不进行抑芽处理为对照,研究3-癸烯-2-酮、薄荷精油、氯苯胺灵(Chlorpropham,CIPC)对25℃下贮藏期内生姜的抑芽效果。结果表明:使用0.010 mol/kg FW的3-癸烯-2-酮以及等体积的薄荷精油和CIPC对生姜进行熏蒸处理后于25℃贮藏12 d时,3-癸烯-2-酮的抑芽效果优于薄荷精油,与CIPC相似,处理姜块发芽率为14.7%,CIPC处理组的发芽率为13%。对生姜的主要功能成分6-姜酚含量进行测定,发现3-癸烯-2-酮处理后姜块中6-姜酚含量比对照略有提高,说明3-癸烯-2-酮在抑制生姜发芽的同时对生姜的主要功能成分无不良影响。因此,3-癸烯-2-酮可以作为生姜潜在的采后抑芽剂。
龚弟鸿,冷建春,杨友均[3](2020)在《生姜应用技术及调节和降低血糖的活性功能》文中指出生姜可药用,也可作为香辛用料、食品、姜茶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生姜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类、姜辣素类、姜黄素类和多糖类等成分,其赋予了生姜多种生物活性且具有药理作用。文章对我国生姜的种植情况、生姜的应用以及生姜在降低血糖和缓解由高血糖引起的一些并发症上的药用功效进行了阐述,旨在为以后研发具有调节、降低血糖的生姜保健食品和药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陈胜姝[4](2020)在《调理猪肉片上浆工艺机理及保鲜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餐食工业化”和“中央厨房”日渐成为餐饮行业的热门话题。以预上浆类食品为对象进行产品研发也已成为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和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以便于上浆食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央厨房”。目前,国内对于上浆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工艺优化等方面,对于浆料具体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另外,为了拓宽上浆产品的应用需要更为细分的针对化的研究,为单个品种的上浆工业化流程提供具体而细致的指导。因此,对上浆食品和上浆的机理研究进行深入研究很有意义。本文通过对上浆猪肉片的浆料机理、制作工艺及货架期进行研究,以期得出调理猪肉片的上浆工艺及其浆料机理,规范上浆操作,获得食用品质较高的上浆食品,并且为上浆食品的运输保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为“中央厨房”的上浆类菜肴制作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今后上浆类食品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选取三元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的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红薯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绿豆淀粉、豌豆淀粉)对其进行上浆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淀粉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其滑油后上浆猪肉片的感官品质特性。结果显示,不同淀粉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绿豆淀粉颗粒形貌为肾形与其种子形貌相似,颗粒表面光滑,为C型淀粉,具有最高的直链淀粉含量、相对结晶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以及较低的溶解度和膨胀度。绿豆淀粉上浆的猪肉片经滑油后表面色泽明亮、洁白平整、弹性足、多汁性好,感官评分最高,同时烹饪失水率、剪切力、硬度和咀嚼性最小,综合以上感官品质指标,因而得出经绿豆淀粉上浆的猪肉片食用口感更佳。2.通过不同食盐添加量(0%、0.5%、1%、1.5%、2%、2.5%)的猪肉片进行上浆处理,测定其保水能力、微观结构、蛋白质热性及滑油后上浆猪肉片的感官品质特性。研究发现,随着食盐含量的增加,猪肉片的保水能力得到提升,肌纤维吸水膨胀,肌束间隙随之增大,同时食盐的添加可以降低肌肉蛋白质的热变性温度,并导致β-折叠含量上升,α-螺旋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受到食盐含量的影响,同时,食盐含量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蛋白降解程度增加。食盐含量在1~2%时,滑油后上浆猪肉片的烹饪失水率、嫩度、硬度和咀嚼性较低,综合以上感官品质指标,得出上浆猪肉片最佳的食盐含量范围为1~2%。3.探究了不同水和淀粉添加量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选定食盐添加量、水添加量和淀粉添加量为变量,以剪切力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优化上浆猪肉片的配方工艺。结果显示水添加量单因素的最佳范围为16~24%,淀粉添加量因素的最佳范围为6~10%。通过响应面实验确定,上浆猪肉片的最优工艺配方为:食盐添加量为1.5%,水添加量为20.2%,淀粉添加量为8.4%。4.为研究上浆产品的保藏效果,通过添加天然抑菌剂生姜精油浓度为400 μL/mL,协同真空包装和4℃低温贮藏,评估上浆猪肉片预制品的货架期及其在贮藏过程中食用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鲜上浆猪肉片腐败菌为:清酒乳杆菌、居植物柔武氏菌、热死环丝菌、蜂房哈夫尼菌;A1(未添加生姜精油对照组)和A2(添加生姜精油试验组)的货架期分别为12 d和18 d,通过添加生姜精油可延长上浆猪肉片货架期6 d;在贮藏期间,滑油后的A1和A2组上浆猪肉片色泽有轻微变化,烹饪失水率不断增加,嫩度逐渐降低,微观结构显示肌纤维越来越松散,脂肪酸的变化都基本稳定,总挥发性风味物质减少,总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产生了大量滋味物质。比较后发现添加生姜精油的A2组红度更低,保水性能和嫩度更好,显示生姜精油能有效的延长冷鲜上浆猪肉片的货架期并且具有改善其食用品质的作用。
尚菲菲[5](2020)在《发酵鲅鱼货架期模型预测及其细菌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鲅鱼营养丰富、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是一种优质鱼肉食品加工原料。本实验以鲅鱼为研究对象,利用乳酸乳球菌作为发酵剂制作发酵鲅鱼,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发酵条件和调味液配方。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4、15、25℃)条件下发酵鲅鱼产品的感官品质、菌落总数、TBA、pH、色泽、汁液流失率等指标的变化,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选定关键因子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酵鲅鱼产品贮藏过程中的细菌种类多样性。本研究可为预制调理鲅鱼产品的开发和贮藏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发酵鲅鱼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剂接种量为4%,发酵时间为12h,发酵温度为37℃;调味液配方中各原料添加量对发酵鲅鱼品质影响的强弱顺序依次为:食盐>辣椒粉>花椒粉>生姜粉,最优配方组合为:食盐添加量为3%,辣椒粉添加量为3%,花椒粉添加量为1.5%,生姜粉添加量为1.5%,得到的发酵鲅鱼产品肉质紧凑、色泽金黄诱人、香味浓郁、富有弹性、咀嚼度好,口感鲜美。二、不同贮藏温度(4、15、25℃)条件下,发酵鲅鱼制品的菌落总数、TBA值和汁液流失率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上升趋势,而L*、a*、b*值和感官评分则呈现下降趋势,且贮藏温度越高,变化趋势越明显。各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除pH值和b*外,其他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92,其中,菌落总数的线性相关度最高,因此,菌落总数可作为货架期预测的关键因子。三、选取菌落总数作为货架期模型预测的关键因子,并对发酵鲅鱼在不同贮藏温度下菌落总数随贮藏时间变化的指数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发酵鲅鱼在不同贮藏温度下菌落总数的Arrhenius方程,其中,菌落总数变化的活化能Ea为5.81×104 J/mol,前因子k0为1.47×1011。根据该模型预测出发酵鲅鱼在2、10、20℃的理论货架期分别为46、22、14 d,与货架实测值较为一致,相对误差在10%左右,表明Arrhenius方程拟合度较高,此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发酵鲅鱼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货架期理论值,同时可为预制调理水产品的货架期模型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四、经OTU分类学分析共发现217个OUT,说明发酵鲅鱼样品菌群结构较为丰富。Alpha多样性及物种分布情况的分析结果均表明贮藏中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更高。其中,在门和纲水平上,变形菌门中γ-变形菌纲比例最高,占比90%以上。在目和科水平上,弧菌目和弧菌科是最占优势的菌群,所占比例超过50%。在属水平上,发光杆菌属、弧菌属、希瓦氏菌属是主要的优势菌群属。因此在发酵鲅鱼的贮藏过程需严格控制生产条件,避免优势腐败菌的滋生。
罗白玲[6](2020)在《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加工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平衡膳食,其中,膳食纤维这种营养素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很多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因其内部存在很多活性官能团而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作用,能预防便秘、肥胖、胆结石、结肠癌、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且具有抗氧化、吸附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咖啡果皮是咖啡加工中的副产物,大部分被废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但其膳食纤维含量高,且主要以不溶性膳食纤维(IDF)为主,因此可通过适当的改性方法使IDF部分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以发挥更好的加工和功能特性。本文主要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对咖啡果皮进行物理改性,改善其加工和功能特性,并将超微粉碎的咖啡果皮添加到饼干中加以应用,为咖啡果皮的深加工提供了新思路,提高了咖啡果皮的附加值,对咖啡果皮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咖啡果皮为原料,对其进行传统粉碎和超微粉碎,分别得到不同粒度的咖啡果皮粉,通过测定不同粒度粉体的物理性状、吸附性能和结构特性,表明粉体的持水性、膨胀性、持油性、溶解性和阳离子交换能力随着粒度的减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膨胀性和溶解性显着增加,分别从3.86 mL/g增加到6.14 mL/g、13.23%增加到44.50%;粉体对葡萄糖、亚硝酸盐和胆固醇的吸附能力也随着粒度的减小而增加,且超微粉与传统粉之间差异显着;通过对不同粒度粉体的结构表征表明超微粉碎并没有明显改变物料的结构组成。(2)以微波辅助碱法提取的咖啡果皮IDF为原料,并对其进行传统粉碎和超微粉碎,得到不同粒度的IDF粉。通过测定IDF粉的膳食纤维组成、物理性状和吸附性能,发现超微粉碎重新分布了 IDF的组成,降低了 IDF的含量,增加了 SDF的含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IDF粉体的物理性状,其膨胀性和溶解性均随着粒度的降低而增加,但持水性和持油性随着粒度的减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吸附性能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在中值粒度为35.25 μm时对葡萄糖、亚硝酸盐、胆固醇和胆酸钠的吸附值达到最高点。SEM图像显示过度的粉碎会破坏纤维的网络结构。FTIR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并不会明显改变其化学结构组成。热重分析表明,超微粉碎对IDF的热稳定性影响不明显,可应用在300℃以内的食品加工行业中。X射线衍射表明咖啡果皮IDF为典型的纤维素Ⅰ型晶体结构,且随着粒度的减小,结晶度从42.34°减小到35.54°。(3)以不同粒度的咖啡果皮IDF为原料,分别测定了结合态和游离态两种形式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以及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发现总酚、总黄酮、各种单体总酚酸的含量均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另外,测定的DPPH、ABTS和FRAP三种形式的抗氧化力也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与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最后,利用超微粉碎的咖啡果皮为原料,以5%、10%、15%、20%、30%的比例替代部分面粉制作了酥性饼干,发现5%替代比例的饼干得到了较高的感官评分,同时也能体现出咖啡果皮特有的颜色和特殊的香味,但添加比例过高,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吴丹丹[7](2020)在《生姜发酵酒酵母选择及陈酿、瓶贮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姜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姜浑身是宝,含有多种有益成分,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关于生姜发酵制品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开发带有生姜清新果香和舒适辣感,香气愉悦协调,酒体完整,风格突出的生姜发酵酒,既富含生姜中的保健因子,又符合现代人喜欢低度发酵酒的消费要求。本文以研发生姜发酵酒为主线,以筛选性能优良的适于生姜汁发酵的专用酵母为切入点,研究生姜发酵酒发酵规律、风味和品质,明确最佳陈酿工艺及最佳瓶贮条件。本文的实施对提高生姜综合利用程度,提高生姜发酵酒风味与感官品质,提高生姜附加值,稳定生姜价格,提高姜农的经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5种酵母发酵的生姜发酵酒的发酵规律,有机酸成分,挥发性成分和感官特性进行了研究。5种生姜发酵酒发酵速率相似的,酒精含量达到12%,但总酸度差异显着。5#姜酒的琥珀酸浓度最低,丙酮酸和乳酸浓度最高。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测定了5种生姜发酵酒的风味指纹。在82种鉴定出的化合物中,有32种挥发物是与采用的酵母菌种有关的独特化合物。在电子鼻分析中5#姜酒香气最为丰富,尤其是萜烯类和醇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和5#姜酒在挥发性有机成分上具有最高的相似性。但是,它们表现出不同的感官特性。在5种生姜发酵酒中,5#姜酒的偏好得分最高,而4#姜酒的偏好得分最低。5#姜酒拥有最浓郁而愉悦的香气,口感最佳和感官品质最好。(2)将生姜发酵原酒分别采用不锈钢罐和橡木桶陈酿,并对陈酿过程中的生姜发酵酒基本指标、香气组成和感官进行分析。不锈钢罐陈酿的生姜发酵酒中鉴定出75种挥发性成分,橡木桶陈酿的生姜发酵酒中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在挥发性成分中,香茅醇和桉油醇相对含量最高,香茅醇具有柠檬香,果香,桉油醇具有清爽叶子香气,为生姜发酵酒提供重要的果香特征。醇类和酯类是挥发性成分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醇类总相对含量均显着升高,酯类总相对含量均显着降低。醛类物质只在橡木桶陈酿的生姜发酵酒中被检测出来。橡木桶陈酿的生姜发酵酒在陈酿90d时,风味达到最佳。不锈钢罐陈酿的生姜发酵酒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香气、口感更加协调,典型性好。(3)将澄清后的生姜发酵酒在玻璃瓶中贮藏,对避光/光照,4℃、15℃和25℃条件下瓶贮的生姜发酵酒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光照可降低酒的色度。在4℃、15℃、25℃贮藏的生姜发酵酒中共定性出9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香茅醇和桉油醇相对含量最高,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醇类和酸类总相对含量均显着升高,酯类总相对含量均显着降低。在避光条件下贮藏的生姜发酵酒比光照条件下贮藏的生姜发酵酒的果香更愉悦丰富,15d时,光照条件下贮藏的生姜发酵酒气味已变质。4℃条件下贮藏的生姜发酵酒果香更清新优雅,15℃条件下贮藏的生姜发酵酒香气浓郁且协调,25℃条件下贮藏的生姜发酵酒在15d时开始表现出果香减少,香气沉闷特点。
田媛[8](2020)在《喷雾干燥姜粉的加工工艺及速溶姜糖粉的研发》文中认为生姜是典型的药食两用植物,姜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姜糖粉饮用方便,有益健康,深受消费者喜爱。本实验分别对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喷雾干燥制备姜粉的工艺条件及姜粉的理化特性分析、指标测定等,制备一款速溶固体饮料产品姜糖粉,为生姜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选取山东省的昌邑大姜、昌邑小姜、安丘生姜、青州大姜、莱芜大姜、莱芜小姜六个生姜样品,分别测定其水分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6-姜酚含量范围在5.68mg/g8.76 mg/g之间,测得姜酮含量范围在0.48 mg/g0.64 mg/g之间。(2)喷雾干燥姜粉的制备以新鲜昌邑大姜为原料榨取姜汁,喷雾干燥得到姜粉,通过感官评价和制粉性状分析确定添加的最佳辅料为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同时对姜粉起到了包埋的作用。以得率和姜辣素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喷雾干燥的最佳进风温度和出口温度分别为160℃和90℃。以姜辣素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实验确定了最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辅料添加量及其配比分别为8%、21%、0.9:1,在此工艺条件下,姜粉的姜辣素包埋率可达72%左右。(3)姜粉理化性质与指标的测定按照最优工艺条件制备的喷雾干燥姜粉的水分含量较低,流动性好,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较低的吸湿性。经过麦芽糊精和乳清蛋白包埋的姜粉颜色较好,与新鲜生姜的色泽具有显着性差异,总酚含量为5.19 mg/g,总黄酮含量为15.13 mg/g,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1 mg/mL溶液能够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55.81%,清除ABTS自由基99.60%,还原铁离子55.16%,适于在低温、避光、有氧等条件下贮存。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证明包埋后的姜粉能够在胃液中缓慢释放,在肠液中大量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其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125μm,通过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包埋结构和完整的微胶囊状颗粒。通过差示量热扫描分析测得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8.81℃。(4)姜糖粉的制备使用造粒机将喷雾干燥包埋姜粉与红糖混合制备姜糖粉,通过感官评价得到姜粉与红糖的最佳配比为1:3,通过成型状态分析确定添加的赋型剂为麦芽糊精且添加量为20%,通过感官评价确定添加的甜味剂为木糖醇且添加量为20%。按此工艺制备的姜糖粉水分含量低,流动性较好,溶解度高,无致病菌污染,可溶性总糖含量为630.05 mg/g,粗蛋白含量为54.28 mg/g,适宜在密封、低温、低湿、避光等条件下贮存。
刘灿[9](2019)在《WX食品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以来,国家进一步增大了对于传统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经济的不断融合,传统农业产业化企业迎来全新市场格局。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企业中,食品加工企业可以称得上是主力军。为了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各大食品加工企业都急需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竞争战略,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WX食品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进一步站稳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就必须明确自身竞争优势,确定好企业未来发展的长远竞争战略,为实现公司愿景,完成公司使命开辟全新途径。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首先收集企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准确掌握当地经济政策、产业状况、专利及其保护情况、技术商品化水平等因素,并用PEST分析法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借助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分析法,对当前企业所在的行业现状有清晰地认识,运用EFE矩阵分析法对宏观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企业面临的机会有:政府对农产品食品加工行业大力扶持、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收入提高;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逐渐向好,人民收入也随之上涨,人们在购买食品时会对产品的健康性和质量情况更加关注;国内精深加工生姜、大蒜的企业没有足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互联网+”的出现带来新的机会。企业面临的威胁有:欧美日韩等国家提高我国农产品食品贸易壁垒;行业进入门槛低,使得国内同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供应量大;消费者议价能力较高;产品附加值低、食品加工行业质量标准提升等。其次,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明确公司的价值创造及增值过程,并以IFE矩阵为分析方法量化各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企业自身的优势有:具有良好的生产基地资源,与高校等开展技术合作,产品研发能力较强,品牌得到国内国际认可,产品质量较高,品质优良的原材料和先进的工艺等。企业自身的劣势有:直线制组织架构效率不高,高技能人才缺乏,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网上销售渠道中服务能力相对滞后,员工培训尚未达到全覆盖、整体素质仍较低等。第三,利用SWOT分析工具,综合分析企业的内外部因素,为制定企业战略奠定基础。根据WX公司发展现状与目标,对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企业应该选择差异化战略,具体主要从产品、服务、品牌建设和营销等几个方面实施,并提出了优化组织架构、重构人力资源系统、完善信息系统和加强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保证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本文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过程中,融入了“一带一路”、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等特殊背景,综合分析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通过融入新的发展环境,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准确选择营销方式,快速稳定占领市场;二是在文章价值上,本文主要研究了农业产业化企业中的食品加工行业所面临的现状,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向,制定的竞争战略可以作为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参考,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蒋黎艳,黄志强,张祖姣,谢婕,赵其阳[10](2019)在《低糖姜脯加工过程对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残留的影响》文中认为为研究低糖姜脯加工过程对生姜中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残留量的影响,以江永香姜为原料,通过浸药方式强化初始残留量,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各主要加工工序中2种农药残留量的变化,并计算2种农药在各工序中的加工因子。结果表明,在低糖姜脯加工过程中,除2次干燥工序,其他加工工序对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残留水平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全果清洗步骤多菌灵的去除率为31. 1%,甲基硫菌灵的去除率高达62. 3%;去皮工序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去除率分别为82. 0%和72. 9%,漂烫工序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去除率分别为36. 8%和77. 3%,硬化、超声辅助加热渗糖和上胶衣过程均对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去除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各工序姜脯样品的加工因子均小于1,低糖姜脯成品中的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加工因子分别为0. 010和0. 023,表明整个加工过程可以显着降低姜脯中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残留量(P<0. 05)。本研究结果为生姜加工工艺的优化和农药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
二、生姜食品加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姜食品加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加工过程对生姜主要成分、功效和应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姜的主要组成成分 |
2 生姜的加工方式 |
3 加工过程对生姜结构的影响 |
3.1 主要成分及含量 |
3.2 生姜的细胞结构 |
4 加工过程对生姜功能特性的影响 |
4.1 抗氧化性 |
4.2 抗凝血性和凝乳性 |
5 加工过程对生姜应用影响 |
5.1 初步加工 |
5.2 深度加工 |
6 结论与展望 |
(2)3-癸烯-2-酮对生姜采后抑芽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不同物质对生姜抑芽作用的研究 |
1.2.2 3-癸烯-2-酮抑芽方式的研究 |
1.2.3 3-癸烯-2-酮使用浓度的研究 |
1.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姜中6-姜酚含量 |
1.2.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物质对生姜抑芽效果的影响 |
2.2 3-癸烯-2-酮不同处理方式对生姜抑芽效果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3-癸烯-2-酮对生姜抑芽效果的影响 |
2.4 3-癸烯-2-酮处理对生姜中6-姜酚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3)生姜应用技术及调节和降低血糖的活性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生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
2 生姜制品 |
3 生姜的主要化学成分 |
4 生姜的降血糖药理活性 |
5 小结 |
(4)调理猪肉片上浆工艺机理及保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上浆工艺概述 |
1.1.1 上浆的原理及作用 |
1.1.2 上浆的分类及制作工艺 |
1.2 浆料的组成及其对上浆食品品质的影响 |
1.2.1 淀粉的结构、性质及对上浆食品品质的影响 |
1.2.2 食盐对上浆食品中国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
1.3 上浆食品的保藏研究 |
1.3.1 天然抑菌剂——生姜精油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及其对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不同淀粉上浆滑油工艺流程 |
2.2.4 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
2.2.5 不同淀粉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测定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淀粉颗粒形态 |
2.3.2 不同淀粉直链淀粉含量 |
2.3.3 不同淀粉晶体结构 |
2.3.4 不同淀粉热力学性质 |
2.3.5 不同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 |
2.3.6 不同淀粉冻融稳定性 |
2.3.7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感官评价的影响 |
2.3.8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
2.3.9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
2.3.10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
2.3.11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特性的影响 |
2.3.12 不同淀粉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食盐含量对蛋白质特性及其对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不同食盐含量上浆滑油工艺流程 |
3.2.4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蛋白质结构和性质测定 |
3.2.5 不同食盐含量上浆猪肉片食用品质的测定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失水率的影响 |
3.3.2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3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蛋白热性质(DSC)的影响 |
3.3.4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
3.3.5 不同食盐含量对猪肉片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
3.3.6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的感官评价 |
3.3.7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
3.3.8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
3.3.9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
3.3.10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的影响 |
3.3.11 不同食盐含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和淀粉添加量配方优化及上浆猪肉片最佳配方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水添加量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 |
4.2.4 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感官品质的影响 |
4.2.5 响应面试验优化上浆猪肉片配方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感官评价的影响 |
4.3.2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
4.3.3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
4.3.4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
4.3.5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的影响 |
4.3.6 不同水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7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的感官评价 |
4.3.8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色差的影响 |
4.3.9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烹饪失水率的影响 |
4.3.10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嫩度的影响 |
4.3.11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质构的影响 |
4.3.12 不同淀粉添加量对上浆猪肉片滑油后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1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4.3.14 上浆猪肉片最佳配方的确定 |
4.3.15 上浆猪肉片最佳配方的验证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姜精油对上浆猪肉片保鲜效果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5.2.3 抑菌剂生姜精油提取 |
5.2.4 上浆猪肉片样品腐败菌的分离纯化 |
5.2.5 腐败菌的PCR检测 |
5.2.6 抑菌剂生姜精油抑菌试验 |
5.2.7 生姜精油抑菌剂对上浆猪肉片保鲜效果的影响 |
5.2.8 生姜精油抑菌剂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食用品质的影响 |
5.2.9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腐败变质上浆猪肉片的菌相构成 |
5.3.2 16SrDNA基因PCR扩增 |
5.3.3 同源性比较 |
5.3.4 生姜精油对冷鲜上浆猪肉片腐败菌的影响 |
5.3.5 贮藏期内生姜精油抑菌剂对上浆猪肉片保鲜效果的影响 |
5.3.6 贮藏期内生姜精油抑菌剂对滑油后上浆猪肉片食用品质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发酵鲅鱼货架期模型预测及其细菌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鲅鱼 |
1.1.1 鲅鱼的生物学特性 |
1.1.2 鲅鱼的营养价值 |
1.1.3 鲅鱼的分布 |
1.1.4 鲅鱼的加工利用现状 |
1.2 发酵肉制品 |
1.2.1 发酵肉制品简介 |
1.2.2 发酵肉制品的研究现状 |
1.3 水产品新鲜度评价方法 |
1.3.1 感官评价 |
1.3.2 菌落总数 |
1.3.3 TVB-N |
1.3.4 pH值 |
1.3.5 电导率、含水量 |
1.3.6 色差值 |
1.4 食品货架期模型 |
1.5 高通量测序 |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2 发酵鲅鱼的工艺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1.3.1 工艺流程 |
2.1.3.2 解冻 |
2.1.3.3 切块 |
2.1.3.4 腌制 |
2.1.3.5 发酵 |
2.1.3.6 烘干 |
2.1.3.7 油炸 |
2.1.3.8 配制调味液 |
2.1.3.9 回味 |
2.1.3.10 包装 |
2.1.4 pH的测定 |
2.1.5 发酵鲅鱼感官评定 |
2.1.6 调味液配方的筛选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发酵条件 |
2.2.2 调味液配方比例结果分析 |
2.2.2.1 花椒粉的添加量对发酵鲅鱼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2.2 辣椒粉的添加量对发酵鲅鱼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2.3 食盐的添加量对发酵鲅鱼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2.4 生姜粉的添加量对发酵鲅鱼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2.5 调味液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2.3 结论 |
3 贮藏期间发酵鲅鱼品质变化及货架期模型预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3.1 工艺流程 |
3.1.3.2 试样贮藏及指标测定条件 |
3.1.3.3 菌落总数的测定 |
3.1.3.4 TBA的测定 |
3.1.3.5 色差的测定 |
3.1.3.6 汁液流失率的测定 |
3.1.3.7 感官评价 |
3.1.3.8 pH的测定 |
3.1.4 发酵鲅鱼货架期模型构建方法 |
3.1.4.1 一级动力学方程 |
3.1.4.2 Arrhenius方程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发酵鲅鱼贮藏期间菌落总数的变化 |
3.2.2 发酵鲅鱼贮藏期间TBA的变化 |
3.2.3 发酵鲅鱼储藏期间色泽的变化 |
3.2.4 发酵鲅鱼贮藏期间汁液流失率的变化 |
3.2.5 发酵鲅鱼贮藏期间pH值的变化 |
3.2.6 发酵鲅鱼贮藏期间感官评分的变化 |
3.2.7 发酵鲅鱼货架期模型的建立 |
3.2.8 发酵鲅鱼货架期模型的验证 |
3.3 结论 |
4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酵鲅鱼的生物多样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3.1 工艺流程 |
4.1.3.2 试样贮藏及指标测定条件 |
4.1.3.3 高通量测序 |
4.1.3.4 数据预处理 |
4.1.3.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OTU分析 |
4.2.2 物种分布情况 |
4.2.2.1 基于门和纲水平的样品细菌群落丰度 |
4.2.2.2 基于目和科水平的样品细菌群落丰度 |
4.2.2.3 基于属水平的样品细菌群落丰度 |
4.2.2.4 属水平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
4.2.2.5 样本物种分类树统计图 |
4.2.3 Alpha多样性分析 |
4.2.2.1 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 |
4.2.2.2 稀释曲线 |
4.2.2.3 丰度分布曲线 |
4.2.4 Beta多样性分析 |
4.2.4.1 PCoA分析 |
4.2.4.2 PCA分析 |
4.3 结论 |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加工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咖啡及咖啡副产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膳食纤维的概述 |
1.3 膳食纤维的物理改性技术 |
1.4 研究的意义、内容 |
第二章 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理化性质、结构及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2.5 结果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结构及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4 数据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咖啡果皮在饼干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生姜发酵酒酵母选择及陈酿、瓶贮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生姜 |
1.1.1 生姜概述 |
1.1.2 生姜的化学组成 |
1.1.3 生姜的药理作用 |
1.1.4 生姜的开发利用现状 |
1.2 果酒 |
1.3 酒类陈酿与贮藏过程研究进展 |
1.3.1 陈酿风味化学研究进展 |
1.3.2 贮藏条件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最佳酵母选择方法 |
2.4.2 生姜发酵酒适宜的陈酿容器选择方法 |
2.4.3 生姜发酵酒最佳瓶贮条件的选择 |
2.5 分析方法 |
2.5.1 基本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2.5.2 姜辣素测定方法 |
2.5.3 有机酸测定方法 |
2.5.4 挥发性成分测定方法 |
2.5.5 感官品评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5种酵母的发酵规律及生姜发酵酒的风味成分分析 |
3.1.1 pH值与总酸含量变化 |
3.1.2 总糖、还原糖与酒精度含量变化 |
3.1.3 生姜发酵酒的基础理化指标 |
3.1.4 生姜发酵酒的有机酸含量 |
3.1.5 生姜发酵酒的挥发性成分比较 |
3.1.5.1 生姜发酵酒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
3.1.5.2 生姜发酵酒电子鼻风味分析 |
3.1.6 生姜发酵酒感官评价 |
3.2 生姜发酵酒最佳陈酿容器研究 |
3.2.1 不同陈酿容器中生姜发酵酒的理化指标 |
3.2.2 不同陈酿容器中生姜发酵酒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3.2.3 不同陈酿容器中生姜发酵酒的感官品评 |
3.3 生姜发酵酒最佳瓶贮条件研究 |
3.3.1 避光/光照瓶贮对生姜发酵酒的影响 |
3.3.1.1 避光/光照瓶贮条件下生姜发酵酒的理化指标 |
3.3.1.2 避光/光照瓶贮条件下生姜发酵酒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3.3.1.3 避光/光照瓶贮条件下生姜发酵酒的感官品评 |
3.3.2 不同瓶贮温度对生姜发酵酒的影响 |
3.3.2.1 不同瓶贮温度下生姜发酵酒的理化指标 |
3.3.2.2 不同瓶贮温度下生姜发酵酒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3.3.2.3 不同瓶贮温度下生姜发酵酒的感官品评 |
4 讨论 |
4.1 不同酵母发酵的生姜发酵酒的发酵规律及风味成分分析 |
4.2 生姜发酵酒最佳陈酿容器研究 |
4.3 生姜发酵酒最佳瓶贮条件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8)喷雾干燥姜粉的加工工艺及速溶姜糖粉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生姜 |
1.1.1 生姜的主要成分 |
1.1.2 生姜的药理功能 |
1.1.3 生姜的加工利用现状 |
1.2 姜粉 |
1.2.1 姜粉的加工技术 |
1.2.2 姜粉的应用 |
1.3 喷雾干燥 |
1.3.1 喷雾干燥与包埋 |
1.3.2 喷雾干燥在饮料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
2.4.2 喷雾干燥姜粉的制备 |
2.4.3 辅料的确定 |
2.4.4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
2.4.5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响应面实验 |
2.4.6 物理性质的测定 |
2.4.7 总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4.8 抗氧化性 |
2.4.9 体外消化模拟实验 |
2.4.10 粒度分析 |
2.4.11 扫描电镜(SEM)形态观察 |
2.4.12 差示量热扫描(DSC)分析 |
2.4.13 姜糖粉的制备 |
2.4.14 辅料及添加量的确定 |
2.4.15 物理性质的测定 |
2.4.16 微生物检测 |
2.4.17 营养成分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
3.1.1 水分含量 |
3.1.2 6-姜酚、姜酮含量 |
3.2 辅料的确定 |
3.3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
3.3.1 进风温度的确定 |
3.3.2 出口温度的确定 |
3.3.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确定 |
3.3.4 辅料添加量的确定 |
3.3.5 辅料配比的确定 |
3.4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响应面实验 |
3.5 物理性质的测定 |
3.5.1 水分含量、堆密度、休止角、溶解度 |
3.5.2 吸湿性 |
3.5.3 色泽 |
3.6 总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7 抗氧化性 |
3.7.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3.7.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3.7.3 铁离子还原能力 |
3.7.4 温度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7.5 光照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7.6 氧气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8 体外消化模拟实验 |
3.9 粒度分析 |
3.10 扫描电镜(SEM)形态观察 |
3.11 差示量热扫描(DSC)分析 |
3.12 姜糖粉原料配比、辅料及添加量的确定 |
3.12.1 原料配比的确定 |
3.12.2 辅料及添加量的确定 |
3.13 物理性质的测定 |
3.14 微生物检测 |
3.15 营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
4.2 喷雾干燥姜粉的制备 |
4.3 姜粉理化性质的测定 |
4.4 姜糖粉的制备 |
4.5 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WX食品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1 战略的主要内容 |
2.1.2 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
2.1.3 价值链理论 |
2.1.4 SWOT分析框架 |
2.2 农业产业化食品加工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综述 |
2.2.1 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战略选择的研究综述 |
2.2.2 对食品加工企业战略选择的研究综述 |
第3章 WX食品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WX食品有限公司简介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行业环境及竞争结构分析 |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4章 WX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WX公司发展历程 |
4.2 WX公司资源和能力分析 |
4.2.1 组织及人力资源 |
4.2.2 品牌资源 |
4.2.3 生产基地资源 |
4.2.4 营销能力 |
4.2.5 研发能力 |
4.3 WX公司价值链分析 |
4.3.1 基地建设 |
4.3.2 产品质量 |
4.3.3 技术创新 |
4.3.4 营销 |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5章 WX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1 WX公司未来发展愿景 |
5.2 WX公司SWOT分析 |
5.2.1 SWOT分析 |
5.2.2 SWOT要素组合分析 |
5.3 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3.1 总成本领先战略可行性分析 |
5.3.2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5.3.3 目标集中化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4 WX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第6章 WX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差异化战略的具体措施 |
6.1.1 形成产品差异化 |
6.1.2 加强品牌建设 |
6.1.3 服务差异化 |
6.1.4 营销差异化 |
6.2 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优化组织架构 |
6.2.2 重视人力资源体系构建 |
6.2.3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
6.2.4 加强风险控制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低糖姜脯加工过程对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残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样品处理 |
1.3.2 低糖姜脯工艺流程 |
1.3.3 样品提取 |
1.3.4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1.3.5 质谱条件 |
1.3.6 添加回收试验和精密度测定 |
1.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质谱图 |
2.2 方法的线性关系与灵敏度 |
2.3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分析 |
2.4 低糖姜脯加工过程中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残留变化 |
2.5 加工因子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生姜食品加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工过程对生姜主要成分、功效和应用影响的研究进展[J]. 孙璐,王萌,赵晓燕,朱运平,张晓伟,刘红开,郭婵. 粮油食品科技, 2021(02)
- [2]3-癸烯-2-酮对生姜采后抑芽作用的研究[J]. 张耘梦,刘鑫,孟庆昌,张子岗,王庆国,石晶盈. 保鲜与加工, 2020(06)
- [3]生姜应用技术及调节和降低血糖的活性功能[J]. 龚弟鸿,冷建春,杨友均. 中国调味品, 2020(09)
- [4]调理猪肉片上浆工艺机理及保鲜研究[D]. 陈胜姝. 扬州大学, 2020(04)
- [5]发酵鲅鱼货架期模型预测及其细菌多样性分析[D]. 尚菲菲. 渤海大学, 2020(12)
- [6]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加工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D]. 罗白玲. 宁夏大学, 2020(03)
- [7]生姜发酵酒酵母选择及陈酿、瓶贮工艺研究[D]. 吴丹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8]喷雾干燥姜粉的加工工艺及速溶姜糖粉的研发[D]. 田媛.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9]WX食品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刘灿. 山东大学, 2019(03)
- [10]低糖姜脯加工过程对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残留的影响[J]. 蒋黎艳,黄志强,张祖姣,谢婕,赵其阳. 核农学报,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