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癌细胞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癌细胞

一、澳科学家发现感冒病毒可杀死癌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颜雯[1](2019)在《刺五加苷B1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感病毒可造成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多宿主性,且遗传物质易突变、易发生重组,适应性强,容易在动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传播而引起大流行,增加了防控的难度,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历史悠久,且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用药经验。中药肿节风及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以控制呼吸道感染,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肿节风有效化合物活性成分及其抗流感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对肿节风中14个主要单体成分进行抗流感病毒药效初筛,发现单体成分刺五加苷B1具有高抗病毒活性。进一步选择刺五加苷B1(刺木骨苷B1)为目标单体,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刺五加苷B1可以通过调控宿主细胞POLR2A表达进而影响流感病毒的增殖,产生抗流感病毒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 肿节风主要单体成分抗流感病毒药效研究目的:1.从14个肿节风主要单体成分中筛选出抗流感病毒活性单体,确定后续研究目标单体。2.研究并确定目标单体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药效模式、作用时相及关键环节等具体药效机制。方法:1.首先对肿节风中14个主要单体成分进行药效初筛,这些单体分别为落新妇苷、新落新妇苷、异秦皮啶、刺五加苷B1、原儿茶酸、咖啡酸、迷迭香酸、金粟兰内酯E、5-0-咖啡酰莽草酸、草珊瑚宝酯、白蜡树苷、七叶亭、秦皮素和蒿属香豆精。采用药物细胞毒性试验(MTT法),检测各单体成分对MDCK细胞(Madin Darby Canine Kidney,狗肾传代细胞系)的半数有毒浓度(TC50),以确定后续实验给药浓度;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抑制试验(CPE),检测各单体成分在MDCK细胞模型中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的抑制作用,并用Reed-Mench法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及选择指数SI(SI=TC50/IC50),评估单体抗病毒效果,筛选最优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目标单体,并进行目标单体的制备。2.采用CPE法,检测目标单体对A/Aichi/68,H3N2等亚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进行抗流感病毒谱筛查;采用预防、治疗和直接作用的三个药效作用模式试验,明确目标单体是直接作用于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本身,还是通过调节宿主细胞来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采用药物作用时相实验和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目标单体在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单个复制周期中的作用时相和环节:在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感染的MDCK细胞上,取流感病毒感染-2h、Oh、2h、4h、6h和8h的六个时间点,给予刺五加苷B1干预24h后进行病毒滴度和免疫荧光检测。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刺五加苷B1对流感病毒8个基因片段mRNA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实验分组: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感染的A549细胞(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为病毒感染模型组,流感病毒感染后给予不同剂量刺五加苷B1(25μg/mL、50μg/mL、100μg/mL)处理为刺五加苷B1干预组,非病毒感染A549细胞加入刺五加苷B1(100μg/mL)为刺五加苷B1对照组,各实验组给予相应干预24h,收集细胞并提取RNA进行检测。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荧光素酶标记的流感病毒聚合酶(RNP)相关基因,转染到293T细胞(人肾上皮细胞系)24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荧光素酶活性,观察刺五加苷B1对流感病毒聚合酶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TNF、IL27、IL1B、NFκ B1、IL-6、CXCL8、CCL-2和IFNG等细胞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1.MTT实验结果显示:肿节风14种主要单体成分落新妇苷、新落新妇苷、异秦皮啶、刺五加苷B1、原儿茶酸、咖啡酸、迷迭香酸、金粟兰内酯E、5-0-咖啡酰莽草酸、草珊瑚宝酯、白蜡树苷、七叶亭、秦皮素和蒿属香豆精,作用于MDCK细胞的体外半数毒性浓度(TC50)分别为:0.455mg/mL、0.783mg/mL、0.252mg/mL、4.127mg/mL、0.196mg/mL、0.56mg/mL、0.126mg/mL、2.004mg/mL、0.128mg/mL、>2.300mg/mL、>1mg/mL、>0.015mg/mL、>0.063mg/mL 和>0.25mg/mL,本研究将以此浓度为最大给药浓度进行后续实验。CPE实验结果表明:落新妇苷和刺五加苷B1具有抗流感病毒活性,其IC50分别为0.455mg/mL和4.127mg/mL,SI指数分别为1.74和11.79,其中落新妇苷为低效,刺五加苷B1为高效低毒,抗病毒活性较强;其他12个单体SI指数小于1,无抗病毒效果。因此,选择刺五加苷B1为后续研究的目标单体。刺五加苷B1的制备及结构鉴定:提取后续实验所需的刺五加苷B1样品后,鉴定其分子量为384,分子式为C17H2409,结构类型为香豆素糖苷。2.刺五加苷B1抗流感病毒谱筛选结果显示:在A/Guangzhou/GIRD07/09(H1N1)、A/Aihi/68(H3N2)、A/Duck/Guangdong/2009,(H6N2)、A/Duck/Guangdong/1994(H7N3)和 A/Chicken/Guangdong/1996(H9N2)等流感病毒株中,刺五加苷B1对A/Guangzhou/GIRD07/09,H1N1、A/Aichi/68,H3N2 流感病毒株具有抑制作用,其 IC50分别为0.064mg/mL、0.125mg/mL,SI指数分别为3.91、2;刺五加苷B1对其他亚型流感病毒没有抑制效果,SI指数小于1。药效作用模式试验结果显示:在治疗模式中,刺五加苷B1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有抑制作用,IC50为0.04mg/mL,SI指数为3.625;在预防和直接模式下,刺五加苷B1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没有抑制作用,SI指数<1。结果证明,刺五加苷B1对流感病毒粒子本身没有作用,是通过调控宿主细胞来达到抗流感病毒效果。因此,进一步探索刺五加苷B1抗流感病毒药效机制后,将研究它在抗流感病毒中对宿主细胞的调控机制。药物作用时相实验结果表明:与病毒感染模型组相比,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0-6 h)加入刺五加苷B1(100μg/mL),病毒滴度显着降低(P<0.05);在病毒感染(-2h或者8h)加入刺五加苷B1(100μg/mL),病毒滴度没有变化(P>0.05)。结果提示,刺五加苷B1主要在流感病毒复制早期起作用。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依次在病毒感染Oh、2h、4h、6h、8h加入刺五加苷B1(100μg/mL),病毒合成的NP蛋白明显减少,但是NP蛋白并没有被限制在细胞核内,在细胞质中仍能观察到NP蛋白;而在病毒感染-2h加入刺五加苷B1(100μg/mL),病毒合成的NP蛋白没有变化,也没有被限制在细胞核内。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病毒感染模型组相比,刺五加苷B1(100μg/mL)能够降低病毒基因PB1、PB2、PA、HA、NA、NP和NS mRNA的表达(P<0.05);对病毒基因M mRNA的表达无影响(P>0.05)。流感病毒RNA聚合酶(RNP)活性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与RNP对照组相比,刺五加苷B1(200μg/mL)对流感病毒RNA聚合酶(RNP)具有抑制作用(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病毒感染模型组相比,刺五加苷B1(100μg/mL)能显着降低流感病毒诱导的宿主细胞炎症因子TNF、IL27、IL1B、NFκ B1、IL-6、CXCL8、CCL-2 和 IFNG mRNA 的表达(P<0.05)。结论:成功筛选到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目标单体:刺五加苷B1。首次证明,刺五加苷B1主要在流感病毒复制早期起作用,影响流感病毒NP蛋白表达,降低病毒基因表达,抑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RNP)活性和流感病毒诱导的宿主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第二部分 刺五加苷B1在抗流感病毒活性中诱导的宿主细胞基因差异表达研究目的:1.在抗流感病毒作用中,刺五加苷B1诱导宿主细胞基因差异表达情况。2.多步骤验证刺五加苷B1诱导的宿主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潜在作用靶点。方法:1.RNA高通量测序及分析:以A549细胞为空白细胞组(A549),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感染A549细胞为病毒感染模型细胞组(PR8),病毒感染后加入刺五加苷B1(100μg/mL)为刺五加苷B1干预细胞组(PR8+eleu),分别给予相应干预24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测序数据后,采用R语言,对各实验组之间编码RNA(mRNA)和非编码RNA(ncRNA)差异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并结合数据库进行功能富集和聚类分析。采用的数据库包括:基因本体论(GO,Gene Ontology)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2.分析PR8+eleu/PR8之间以及PR8/A549之间的显着差异表达mRNAs/ncRNAs,得到两组间相同的显着差异表达mRNAs/ncRNAs并进行功能富集,筛选与流感病毒感染相关的mRNAs/ncRNAs用于下一步验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所筛选基因进行检测,得到mRNA表达有显着差异且与RNA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的基因;采用ChemDraw ultra 8.0和SYBYL-X2.1.1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试验,分析上述基因空间构像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缩小差异表达基因范围。结果:1.RNA高通量测序中差异表达的mRNAs分析结果表明:在PR8+eleu/PR8之间,有 1871 个显着差异表达 mRNAs(Fold change>2,Pvalue<0.05),其中 958 个上调,913个下调,其中有846个mRNAs与PR8/A549之间显着差异表达mRNAs相同;对上述差异表达mRNAs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发现上述基因涉及各种类型的N-聚糖生物合成、趋化因子信号传导途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RNA聚合酶等通路。RNA高通量测序中差异表达的ncRNAs分析结果表明:PR8+eleu/PR8之间,有8个具有显着差异表达的ncRNAs(Fold change>2,Pvalue<0.05),上调的有5个,下调的有3个,其中只有NEAT1与PR8/A549之间显着差异表达ncRNAs相同;基因功能富集结果显示,上述显着差异表达ncRNAs涉及氧化磷酸化、甲型流感、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I型糖尿病、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2.筛选显着差异表达mRNAs/ncRNAs:通过基因功能富集初步筛选与各种类型N-聚糖生物合成、趋化因子信号传导途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密切相关的46个差异表达mRNAs,包含RNA高通量测序结果中下调最为显着的基因POLR2A(DNA-directed RNA polymerase Ⅱ subunit RPB1,DNA 定向 RNA 聚合酶Ⅱ亚单位),加上显着差异表达ncRNA(NEAT1)共47个显着差异表达mRNAs/ncRNAs,对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病毒感染模型细胞组相比,刺五加苷B1(100μg/mL)干预细胞组中,上述初步筛选的47个差异表达mRNAs/ncRNAs中只有POLR2A、ALG1、ALG9和IL1RAP的表达被下调(P<0.05),且与RNA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其它所筛选基因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宿主基因POLR2A、ALG1、ALG9和IL1RAP进行结构匹配度分数评估中,刺五加苷B1与POLR2A的对接分数为9.0133,排名第一。结论:在抗流感病毒作用中,刺五加苷B1调控宿主细胞多个基因的表达,涉及各种类型N-聚糖生物合成、趋化因子信号传导途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RNA聚合酶等通路。其中POLR2A可能为刺五加苷B1调控宿主细胞进而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的靶点基因。第三部分 刺五加苷B1对宿主细胞POLR2A基因调控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验证POLR2A在刺五加苷B1抗流感病毒作用中的关键调控作用。2.初步探究刺五加苷B1对POLR2A的调控机制。方法:1.POLR2A基因过表达/敲除稳定细胞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构建携带POLR2A基因的慢病毒颗粒后感染MDCK细胞,通过嘌呤毒素筛选表达POLR2A基因单克隆细胞,并进行细胞扩大培养,构建得到POLR2A过表达细胞模型;采用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Cas9)技术,利用Cas9质粒转染MDCK细胞,得到POLR2A基因敲除细胞模型。收集上述构建模型细胞样品,进行蛋白印迹试验,检测POLR2A蛋白表达情况以确认模型是否成功构建。绿色荧光流感病毒的构建及验证:构建标记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非结构蛋白(NS)重组质粒后,与携带有PB2、PB1、PA、HA、NP、NA和M片段的7个质粒,用脂质体共转染到293T细胞中,得到重组绿色荧光流感病毒,利用细胞和鸡胚进行病毒滴度扩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血凝实验和透射电镜观察,确认绿色荧光流感病毒构建成功。POLR2A在刺五加苷B1抗流感病毒中关键调控作用的验证:用绿色荧光流感病毒,感染POLR2A基因过表达/敲除稳定细胞模型,确认流感病毒可以在此细胞模型上进行复制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实验组(病毒感染模型组和病毒感染后刺五加苷B1100μg/mL干预组)NS基因上携带的GFP表达差异;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抑制试验,检测刺五加苷B1在POLR2A过表达/敲除稳定细胞模型中,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的抑制效果。2.采用启动子活性抑制试验,检测刺五加苷B1对POLR2A启动子活性的影响:首先构建有荧光素酶标签的POLR2A启动子稳定细胞株,进行实验分组: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感染的A549细胞(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为病毒感染模型组,流感病毒感染后给予不同剂量刺五加苷B1(25μg/mL、50μg/mL、100μg/mL)处理为刺五加苷B1干预组,非病毒感染A549细胞加入刺五加苷B1(100μg/mL)为刺五加苷B1对照组。按照分组给予相应干预24h后,用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荧光素酶的表达情况。采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感染A549细胞后,刺五加苷B1干预引起的POLR2A CpG岛各位点的甲基化情况。采用蛋白印迹试验,检测各组POLR2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蛋白质印迹试验结果显示:POLR2A过表达细胞模型中,POLR2A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MDCK细胞组(P<0.05),证明POLR2A过表达细胞模型成功构建;POLR2A基因敲除细胞模型中,POLR2A蛋白表达量与正常MDCK细胞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因此,选择POLR2A过表达细胞模型用于后续研究。绿色荧光流感病毒拯救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后,能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病毒血凝实验结果确认其有血凝活性;电镜观察到拯救的流感病毒颗粒,表明绿色荧光流感病毒拯救成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在POLR2A过表达细胞模型中,刺五加苷B1不能抑制绿色荧光流感病毒的复制,与病毒感染模型组的荧光表达情况相比无显着差异。CPE法结果显示:在POLR2A过表达细胞模型中,刺五加苷B1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株没有抑制作用,SI指数<1。2.启动子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与病毒感染模型组相比,刺五加苷B1在100μg/mL剂量下,抑制POLR2A启动子活性(P<0.05),但是在25μg/mL和50μg/mL剂量下,没有抑制效果(P>0.05)。亚硫酸氢盐测序(BSP)结果显示: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病毒感染后刺五加苷B1(100μg/mL)干预组中POLR2A在-222-72 bp区间CpG甲基化水平比例增加(P<0.05),而在-606-268 bp、-183-476 bp区间甲基化水平没有变化(P>0.05)。蛋白质印迹试验结果显示,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病毒感染后刺五加苷B1不同剂量(25μg/mL、50μg/mL、100μg/mL)干预组中POLR2A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刺五加苷B1可能通过影响POLR2A启动子的活性和CpG甲基化水平,来调控POLR2A基因的表达,进而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

张树庸,赵贵英[2](2009)在《2008年国内外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下)——基因测序、功能基因、疑难病治疗》文中认为1基因测序技术2008年基因测序研究的一大特点是出现了简便、快捷、经济的基因组测序新技术,为个体医疗铺平了道路;使得动植物基因组测序、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又大大前进了一步。1.1新一代技术使基因测序速度更快2008年研究人员用名为454测序法的"合成测序"制造出了已经

运迷霞,生欣[3](2008)在《解读不同类型的感冒及其治疗和预防》文中提出

王京[4](2007)在《英科学家发现感冒病毒能杀死癌细胞》文中提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西摩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引起人体感冒的腺病毒可在不影响机体组织器官正常功能的情况下杀死癌细胞。腺病毒能引起一些最常见的传染病,使咽喉疼

京科[5](2006)在《魅力无限的医苑新葩》文中研究指明癌症的治疗:通常癌症治疗的方法不外乎服药、放疗、化疗和手术。2004年,科学家除了继续开发新药,还尝试利用其他新生的手段来治疗癌症。2004年,值得一提的抗癌新药有两种,一种是“饿死肿瘤”的药物,另一种是杀癌细胞的“智能导弹”。“饿死肿瘤”的药物名叫“阿瓦斯丁”(Avastin),是一种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药物。它通过抑制能够刺激新血管形成的

张凯峰,唐龙飞[6](2005)在《病毒之剑刺向癌症》文中指出

胡显文,陆军[7](2000)在《用于肿瘤治疗的DNA疫苗》文中指出疫苗不再局限于预防传染性疾病,它还可用于治疗确诊的疾病及至肿瘤

史星晨[8](2019)在《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健康类谣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度与获取健康信息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利用网络寻找健康信息已成为常态,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创新使普通个体获得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内容创作权和传播权,这种现象使得健康类谣言成为健康传播的阻碍。从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和产生进行理论分析,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健康类谣言产生的宏观背景;其次在社交媒体发展过程中内容与分发模式发生的改变为健康类谣言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传统的单一化变革成现在的多元化;信息主体“议程设置”能力与把关人功能都在不断被削弱,与“沉默的螺旋”机制相互作用,更使得健康类谣言肆无忌惮的生产与传播;个体原本持有的态度、认知及心理情感因素在健康类谣言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选取用户使用最多的三大社交平台,将健康类谣言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梳理健康传播发展脉络,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样本进行分析归纳出健康类谣言具有的选题切合受众心理、陈述攀附权威、使用风险词汇以及“春风吹又生”等特点;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解社交平台用户面对健康类谣言的基本状况及传谣动机,得出当前用户对健康类谣言的判断力不是很强,并且“为大家好”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崇尚“专家”的信念促使他们对健康类谣言进行传播扩散,同时受众的知识储备量不足、平台反馈机制的缺失以及微弱的专业话语权也导致健康类谣言反复出现与传播。根据上述探讨提出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在治理过程中要加强网民科学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强化媒体责任感和落实相关法律制度,有效应对健康类谣言,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和健康社交圈。

林红燕[9](2016)在《紫草宁羧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抗肿瘤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草宁,是从中药紫草根部提取的红色萘醌类天然产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HIV等多重药理学活性。最重要的是,它在体内、外活性实验中还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作用。然而,研究发现,紫草宁对正常细胞及组织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这大大降低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针对其毒副作用做出改善,在紫草宁分子结构基础上,以酯键做桥,引入三类结构修饰物,并通过化学方法实现了目标分子的制备。通过MTT法,以先导物紫草宁和阳性对照药物为参比,分别从中筛选得到三种最优良的抗肿瘤活性功能分子,并通过多种实验验证了三种分子的抗肿瘤作用形式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紫草宁肉桂酸酯类衍生物中,肉桂酸苯环上连接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活性显着优于含有供电子基团的分子。其中,与紫草宁相比活性较优的化合物PMMB020和PMMB028,前者含有一个CF3,后者含有两个F原子。它们均可有效抑制人黑色素瘤细胞(A875)的增殖,半数一直浓度(IC50值)分别为0.65±0.03 μM和0.55±0.03 μM,抑制活性与母核紫草宁相当,但对正常细胞人肾上皮细胞(293T)的毒性明显降低了。后续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PMMB020可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中caspase家族成员的活化进而诱导人黑色素瘤细胞(A875)发生凋亡,但对肿瘤细胞周期阻滞效果不明显。在第二系列化合物中,引入的芳基二氢噻唑酸与紫草宁都具有显着的微管蛋白抑制活性,将两者有机结合得到的酯类衍生物与紫草宁相比,对正常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及人肝脏细胞(L02)的毒性也大大降低了,其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PMMB123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IC50值为3.14±0.21μM,能显着减弱HeLa细胞的黏附能力,可作用于微管蛋白的紫杉醇结合位点,通过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打破其聚合和解聚的动态平衡,使得大部分HeLa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2/M期,干扰了细胞有丝分裂,并诱导细胞凋亡。在该系列化合物微管蛋白抑制活性实验中,发现其对微管蛋白的抑制作用于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结果(紫草宁衍生物作用于微管蛋白秋水仙碱结合位点,发挥抑制聚合作用)有显着差异,说明噻唑基团的引入不但改变了紫草宁的结构,还改变了其作用方式和作用形式,值得深入研究。在前两个系列化合物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孪药设计概念将影响丙酮酸代谢的α-硫辛酸衍生物引入紫草宁结构中进行修饰,获得的紫草宁硫辛酸酯类孪药(PMMB266)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最好,IC50值为3.14± 0.58μM,显着优于紫草宁(IC50=6.86±1.22μM)。它是一种双靶向抗肿瘤分子,不仅可以作用于微管蛋白的秋水仙碱结合位点,发挥了紫草宁抑制微管蛋白聚合作用,有效阻滞HeLa细胞周期于G2/M期;同时也发挥硫辛酸衍生物抑制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1)的作用,导致丙酮酸脱氢酶(PDH)活性提高,从而迫使癌细胞进行更多的有氧代谢而经历细胞凋亡过程,产生了协同抗肿瘤功效。此外,进一步的体内实验证明,该类孪药分子能有效地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提高小鼠的存活率。这些研究工作为有效地开发利用紫草宁及其衍生物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和抗癌药物打下了基础。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工作将为天然产物紫草宁的抗肿瘤作用以及靶点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开发利用紫草宁衍生物或类似物作为新一类抗肿瘤药物提供实验基础。

严韵诗[10](2014)在《中医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国外文献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统计,由于癌症而引致死亡是全球需要重视的问题。于2012年便有820万人死于癌症,而预计未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会继续上升。传统的西医疗法以消灭癌细胞为主要目的,治疗时所引起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疲倦乏力、疼痛、脱髪、便秘或免疫力下降等,均令癌症病人受到不少痛苦。不单止在中国,外国地区对于癌症病人使用另类疗法也有相关调查,有些研究发现表示不少癌症病人在接受传统肿瘤治疗的同时使用另类疗法能减低癌症再复发、帮助痊愈、减轻副作用等。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法治病。中医的扶正固本方法,能增强或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可以使免疫力较低的癌症病人,免疫力得以提高,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影响细胞内基因异变的发生,对抗细胞发生突变。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就是以宏观和整体去看待病人和疾病之间的关系,西医治疗则是强调局部和微观的仔细分析疾病的成因和发生的机制。在临床上,中西药结合使用可见日趋普遍,合理地使用中西药不但可以取长补短,发挥相互的优势,更可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的治疗反应,有助于治疗疾病。若使中西药能够共同合理地使用,也能发挥标本兼治的概念,提高临床的疗效。在国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报告巳有很多,但要判断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的效果,仍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实验(RCT)以确定相关的疗效。在国外对于临床研究均会有较严谨的设计,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的目的是整合数据的方法,利用文献质量评价分析可以综合总结了的研究结果,整合所收集的研究资料作出定量合成的分析,为探讨的临床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料。本论文研究在国外现代疗法下以中医药(包括中药、针灸、推拿及气功等)疗法作为辅助治疗癌症的成效及其安全性作出分析及探讨,为癌症病人、医护人员提供最为有利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使用检索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1999-2013)的Cochrane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MEDLINE (1948-2013), EMBASE (1980-2013), PubMed (1948-2013), AMED (1985-2013), SciFinder (1907-2013)等搜寻有关中医药辅助治疗癌症的文献,再从检索发表的文献中的参考资料或研究中手动检索以包括更全面的检索,文献内容以RCT为主,不限于中药、针灸、太极或气功等。符合资格的研究报告才会被纳入进行综述分析,而被选用的文献研究必需是以随机双盲的方法进行的癌症RCT临床研究,而研究中需要对比使用中医药治疗与没有使用中医药治疗的结果,才会被纳入使用。本课题根据Cochrane Library的模板,以Jadad评量表评分,进行筛选与纳入,以纳入的RCT文献进行随机、双盲及随访三个方面进行评量分析,分数高于2分的才能纳入最后的分析。再以分析研究的软件Review Manager对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再跟据所关注的项目进行亚组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成果:从Jadad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纳入作系统性综述的一共有十一篇的论文报告,包括了562名癌症病人:当中大部份研究的方法设计比较弱,欠缺随机或双盲,大部份并没有随访跟进或提及退出人数。所有纳入研究的文献,只有三份描述使用随机方法并且是正确使用,只有两份文献能提供正确的双盲设计,只有六篇提及失访或退出研究的人数,所有11篇文献都并没有提及病人的治疗意向。单纯从统计结果分析,现有的证据尚不能证实中医药治疗能有效减低化疗后的眩晕、腹泻、疲倦乏力、恶心、贫血、疼痛和呕吐等,而对于放疗后的T细胞、辅助T细胞、B细胞的数量比较亦未能提供一个具代表性的答案。然而,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使用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还是未能证明能改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结论:现有的数据尚未能证实中医药疗法能有效提高癌症治疗率和提高生活质量,但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后或有助减轻化疗后的副作用,例如恶心、疲倦、腹泻、呕吐、头痛、便秘等,同时亦能减少放疗后T细胞数量的下降,然而研究质量的低劣和纳入研究的异质性未能令人信服,得出的研究结果并未能作为中医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有力证据。故此,为了证实中医药对于癌症、癌症并发症和现代常规治疗的副作用的真实疗效,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是必需。

二、澳科学家发现感冒病毒可杀死癌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科学家发现感冒病毒可杀死癌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1)刺五加苷B1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流感的研究与认识
    一、流感病毒简介
    二、流感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现代医学抗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一、流感疫苗
    二、抗流感化学药物及耐药性
    三、重症流感的免疫治疗
第三节 中医药抗流感研究的现状
    一、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二、流感的中医证候
    三、抗流感中医药的临床研究
    四、抗流感中药及中药组分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肿节风药效研究现状
    一、肿节风的民族药背景及中药性味的独特性
    二、肿节风的化学成分研究
    三、肿节风的药效研究现状
    四、肿节风的抗病毒机制研究
    五、肿节风的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二章 肿节风主要单体成分抗流感病毒药效研究
第一节 肿节风主要单体成分抗流感病毒药效初筛及刺五加苷B1的分离制备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及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统计学方法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第二节 刺五加苷B1抗流感病毒药效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及设备
    三、实验方法
    四、统计学方法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第三章 刺五加苷B1抗流感病毒活性中诱导的宿主细胞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及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统计方法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第四章 刺五加苷B1对宿主细胞POLR2A基因调控作用机制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及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健康类谣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健康传播
        (二)谣言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及产生分析
    第一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
    第二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产生
        (一)社会条件
        (二)媒介环境
        (三)个人层面
第三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分析
    第一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传播模式及呈现形式
        (一)垂直化平台的“放射到复合放射”传播——微信公众号与微博
        (二)熟人社区的“树状”传播——微信朋友圈与QQ空间
        (三)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的呈现形式
    第二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
        (一)把握情境,切合受众心理
        (二)现身说法,辅以煽情
        (三)材料“讲究”,攀附权威
        (四)风险呈现,唤起恐惧
        (五)本土改造,卷土重来
第四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动机
    第一节 受众层面
        (一)用户对健康类信息的印象感知
        (二)用户对健康信息的判断力分析
        (三)年龄层与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类谣言传播之间的关联
        (四)受访者对健康类谣言的态度
        (五)“拟剧理论”视域下的自我呈现
    第二节 媒体层面
        (一)内容扩散趋势加强与专业话语权不凸显
        (二)反馈机制的缺失
        (三)社群传播成主流传播
第五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控制与治理
    第一节 网民自我净化
        (一)加强受众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
        (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第二节 媒体强化责任感
        (一)源头治理:重申“把关人”机制
        (二)正视科学:拓展专业话语空间
        (三)自净机制:加强自身信息监管
    第三节 发挥立法引领保障作用
        (一)加强政府控制力
        (二)落实立法相关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
附录2 2016 —2018 十大健康类谣言年度盘点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紫草宁羧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抗肿瘤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癌症
        1.1.1 癌症的诱发原因
        1.1.2 癌症的发展现状
    1.2 抗癌药物的靶点
        1.2.1 靶向肿瘤代谢
        1.2.2 靶向肿瘤干细胞
        1.2.3 靶向DNA损伤修复系统
        1.2.4 靶向组蛋白去乙酰酶(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
        1.2.5 靶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
        1.2.6 靶向蛋白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1.3 天然产物作为抗癌药的研究进展
    1.4 中药紫草及其天然抗肿瘤活性成分——紫草宁
        1.4.1 紫草
        1.4.2 紫草宁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1.4.3 紫草宁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提出、研究目的及科学意义
第二章 紫草宁肉桂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药品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化合物1a-19a的合成
        2.2.4 化合物PMMB013-PMMB031的合成
        2.2.5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
        2.2.6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实验
        2.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2.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2.9 免疫印记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学合成
        2.3.2 生物活性
    2.4 结论
第三章 紫草宁芳基二氢噻唑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药品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3.2.4 化合物b1-b17的合成
        3.2.5 化合物c1-c17的合成
        3.2.6 化合物PMMB111-PMMB127的合成
        3.2.7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
        3.2.8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实验
        3.2.9 PI染色实验
        3.2.10 细胞黏附性实验
        3.2.1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3.2.1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3.2.1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合成
        3.3.2 生物活性
    3.4 结论
第四章 紫草宁a-硫辛酸酯类孪药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药品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4.2.4 6,8-二巯基辛酸的合成
        4.2.5 化合物1d-17d的合成
        4.2.6 化合物PMMB266-PMMB283的合成
        4.2.7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
        4.2.8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实验
        4.2.9 PI染色实验
        4.2.10 细胞黏附性实验
        4.2.1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4.2.12 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4.2.1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4.2.1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验
        4.2.15 PDH酶活力实验
        4.2.16 免疫印记分析
        4.2.17 构建荷瘤裸鼠模型
        4.2.18 体内抗肿瘤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学合成
        4.3.2 生物活性
    4.4 结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全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重要化合物图谱

(10)中医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国外文献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癌症的概念
        1.1 癌症的认识
        1.2 癌症的诱发因素
        1.3 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癌症的治疗方法与其副作用
        2.1 西医治疗癌症
        2.2 另类疗法/辅助疗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3 中医药治疗癌症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目的
        3.2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优势
        3.3 中医的特点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难点分析
    4 利用系统分析作合理性的数据分析
        4.1 系统综述分析的目的
第二章 中医药为癌症的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标准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入选对象类型
    3. 介入的类型
    4. 文献研究中所关注项目类型
    5 研究文献的搜集检索方法
        5.1 电子检索
        5.2 手动检索
第三章 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
    1. 研究检测的选择
    2 文献质量评估
    3. 研究资料的提取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5. 研究的敏感度
    6. 研究内容的描述
第四章 纳入研究的文献方法与质量
    1. 随机与分配
    2. 设计
    3. 退出、失访或治疗意向的描述
第五章 结果
    1. 主要结果
        1.1 眩晕
        1.2 腹泻
        1.3 疲倦
        1.4 恶心
        1.5 贫血
        1.6 疼痛
        1.7 呕吐
        1.8 头痛
        1.9 便秘
        1.10 红疹
    2. 次要结果
        2.1 T细胞数量
        2.2 辅助T细胞数量
        2.3 B细胞数量
        2.4 其他
第六章 讨论部分
    1. 立论
    2. 系统性综合分析
        2.1 纳入研究文献的局限性
        2.2 综合系统分析的局限性
        2.3 随机对照测试的局限性
    3 中医药在综合治疗癌症的问题和展望
        3.1 中医药在癌症综合治疗科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3.2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原则
        3.3 中医药在研究癌症辅助治疗的前瞻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澳科学家发现感冒病毒可杀死癌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 [1]刺五加苷B1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颜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2008年国内外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下)——基因测序、功能基因、疑难病治疗[J]. 张树庸,赵贵英. 生物产业技术, 2009(04)
  • [3]解读不同类型的感冒及其治疗和预防[J]. 运迷霞,生欣. 生物学教学, 2008(11)
  • [4]英科学家发现感冒病毒能杀死癌细胞[J]. 王京. 晚霞, 2007(21)
  • [5]魅力无限的医苑新葩[J]. 京科. 今日科苑, 2006(10)
  • [6]病毒之剑刺向癌症[J]. 张凯峰,唐龙飞. 大科技(科学之迷), 2005(09)
  • [7]用于肿瘤治疗的DNA疫苗[J]. 胡显文,陆军. 国外科技动态, 2000(03)
  • [8]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健康类谣言研究[D]. 史星晨. 广州大学, 2019(01)
  • [9]紫草宁羧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抗肿瘤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D]. 林红燕. 南京大学, 2016(06)
  • [10]中医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国外文献Meta分析[D]. 严韵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癌细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